① 你看过最棒的电影影评说什么
千寻里没有好人与坏人之分,每个人都只是有着沧桑的过去的平凡人,而千寻就因他记住了最初的自己而变的不平凡,人性的光辉在影片中得到充分显示。
② 求好的电影影评 高分赠送
《毕业生》本片俨然已成为60年代后期的电影代表作。即使今天来看,本片题材仍然相当辛辣及有趣!本片为达斯汀霍夫曼第一部担任男主角的电影,一鸣惊人!全片的歌曲则是由当红团体 "Simon and Garfunkel" 所谱写及演唱,和电影情节相辅相成。Buck Henry(客串了饭店柜台人员)和 Calder Willingham 改编自 Charles Webb 的小说。导演则因在当年新锐的拍摄手法而获得了一座奥斯卡奖。当时尚未成名的奥斯卡影帝李察德莱佛斯担纲了一个小角色,就是问房东要不要报警的那个房客。
《低俗小说》影片的环形结构可谓精巧,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种结构的改变乍一看上去总是脱俗的吸引着大家的眼球,《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和《记忆碎片》(Memento)等影片的成功都是来自都叙事结构的把玩。对于叙事电影来说,好的故事和好的讲故事的方法一样重要。今年来《木兰花》、《通天塔》、《撞车》等影片无不是在叙事手法与影片结构上大做文章,而结构本身也是上述影片最重要的突出属性。当然,花巧的结构只有紧紧围绕着为影片内容服务这一个中心才不至于成为空洞的花架,而不幸的是为了花巧而花巧的影片也不在少数。而对于《低俗小说》这部影片来说,其无序的结构相较之其情节来说,更像是一种必要——也就是说影片这样的情节安排如果换作其他,比如顺序结构去讲述,一定会让影片本身显得臃肿不堪而失去戏剧效果。当然,这样的结构本身也只是一个容器,造就本片经典地位的主角却还是对话台词、黑色幽默类型元素及普通类型片角色所发生的奇特事件的故事安排。
台词是成就本片的第一功臣。片中的人物对话及个人独白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这些台词在塑造了一个个鲜活人物的同时也是影片的剧情发展的主要助推力。片中即使是看似最漫不经心的对白也有其特定的含义,它们或是为后来情节作了铺垫,或是有着某种隐喻。
当拳击手没有如约输掉比赛,而是痛快将对手毙命于拳坛后回到家中,女友正在焦急的等待,看到拳击手回来,女友说“我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我好想要有一个大大的圆肚子。”拳击手依偎过去,“你会有的。”“如果我有圆肚子”女友接着说,“我就会穿一个小两号的T恤来显示我的肚子。”一段情节后,女友接着评论“很不幸,我们认为好看的并不是同一个东西。”……
上面这一段对话就体现了本片台词设置之精巧,如果按照一般类型片的套路,拳击手回到家后应该告诉女友自己都干了什么,怎么干的,把这些观众们都已经知道的情节再复述一遍,然后讨论下一步的计划。而塔伦蒂诺则在这里安排这样一段对话,巧妙的点出了两人的关系,直接描写了拳击手女友并进一步刻画了拳击手的内心世界。如此的对白设置,即不落俗套又贯串了影片始终所秉承的类型角色+非类型事件的整体风格。在片中所有出场的角色都是犯罪电影中所常见的,包括黑帮人物,强悍的拳击手等等,但是他们所经历的事件却又不同于一般类型片的设置。各种黑色幽默的桥段和本片精巧的台词一道让《低俗小说》成为了一部从不讲笑话却又让观众时常哈哈大笑的影片。
比如,在片中老大女友磕药过多,文森特在毒贩家中将针头扎进她心脏注射肾上腺素那一幕。这本来是影片中比较令人反胃的镜头设置,而在弗吉尼亚大学的一项研究中表明,观众大多数都是笑着观看这一段的。这当然是塔伦蒂诺的精心安排所致。在这段之前,文森特预见了毒贩的老婆——一个浑身穿刺的女人,并与她就穿刺有过对话。而在之后扎针时,镜头也并没有直接的描写针入胸口的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观众的紧张感,并且随后老大女友触电般跳起也足够滑稽,联想到之前的毒贩老婆的穿刺,我们会觉得她也只不过是在胸口穿刺了一个针头。
这样的独特的黑色幽默在片中也俯拾皆是,如拳击手用上武士刀、黑帮老大被摇滚店主玩弄、文森特走火轰暴小斯等等。而这些看上去血腥的场景被巧妙的包装之后都变得更容易为人们接受甚至都颇具喜剧效果。
影片从一开始似乎就故意要成为人们巷议的话题,从神秘的手提箱到朱尔斯每每对圣经的引用,似乎都有着深刻的含义却又秘而不宣。在影片上映后至少一年内,它也确实成为了大众对于电影讨论的中心。在拿下嘎纳金棕榈后,影片证明了它自身的经典,也将塔伦蒂诺写进了一代大师的名单。
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影评
9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与狼共舞》DanceswiththeWolves
1990年,好莱坞影圈中名气不大的凯文?科斯特纳以执着的信念,费一年半时间,自制自导自演了一部名叫《与狼共舞》的西部片。此片格调清新、情节严肃,笔法理性。同时还揭示了美国政府军豪夺印第安人领土、围杀印第安人的不光彩的历史。影片上映后,立即受到评论界的推崇和观众的青睐,被誉为是"一部不落俗套的史诗般的西部片"。
1991年1月,《与狼共舞》压倒了呼声很高的《教父第三集》和《四海好伙伴》,入选素有奥斯卡奖"晴雨表"之称的好莱坞金球奖最佳影片。2月份,在第41届柏林电影节上,集制、导、演于一身的科斯特纳荣膺最佳个人成就奖。同月,该片荣获第63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等12项提名。在过去5年里,获过12项奥斯卡奖提名的其他影片只有1981年的《赤色分子》。最后揭晓,《与狼共舞》赢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7顶大奖。
《与狼共舞》是自奥斯卡奖颁奖以来第一部获奖的西部片。该片导演凯文.斯科特纳曾主演过《铁面无私》和《军官与间谍》等影片,但建树平平。《与狼共舞》是他的第一部导演作品。没有序幕,也没有对人物和情节的辩解,以直接了当的方式,凯文.科斯特纳开始了他出色而激动人心的《与狼共舞》。
现代印第安人的生活习俗与其他美国人已经没有多少差别,《与狼共舞》则使观众有机会饱览裹兽皮插翎毛的西部印第安人的原始生活习俗。印第安人的部族决策会议、欢庆胜利的篝火舞会、狩猎放牧的迁徙生活、生食牛肝的原始习性以及夫妻恩爱不避外人等镜头,对观众的求知欲无疑有着很大的刺激作用。甚至连印第安人的名字,也是一种很独持的文化现象。苏克斯部族人没有姓,他们的名字是根据自然界的动物或人的某个动作而随意取的,如族长叫"十头熊",首领叫"踢鸟",那个白人女子叫"握拳而立",邓巴则被呼为"与狼共舞",缘由是印第安人看见邓巴与一头同他亲近的野狼滚在一起。此外,该片的三分之一对白使用印第安语言(配以英文字幕),但观众并不感到厌烦,反而觉得新鲜有趣。所有这些,说明导演既注意尊重和宣扬印第安人的传统文化,又竭尽可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
《与狼共舞[1]》本来片长4小时,后应发行公司的要求剪成3小时。出乎意料的是,许多观众反映说3小时还不过瘾,他们还想知道主人公的结局。现在的结尾是,由于政府军要来赶杀已经叛逆的邓巴和他所在的苏克斯部族,邓巴只好与妻子一起远走他乡。最后一行字幕说明,18年后,苏克斯部族被迫与政府军签约割让他们祖祖辈辈所栖居的全部疆域。发行此片的奥利安(Orion)影片公司宣布,他们在发行录象带时将恢复到4小时的长度。
这个影片有很多都在反应“人性”的东西,从邓巴与印地安人的接触来看,从一个不值得信任,反感,到让大家都很舍不得就是一个人性的写照吗?然而,看看白人这边似乎缺少了这份信任,他们更多的猜疑,陷害;从邓巴与狼在一起的那短时间,和最后狼在远处看着邓巴送往另一个基地,到白人没有人性的开枪射击他,不管白人怎么射击它都不跑,看着邓巴这也反映了那些所谓的高级动物,正在做一些低劣的行径让人唾弃!《与狼共舞》完全是现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
我们可以站在一个角度窥视这个社会:我们一直在说创造一个和谐社会,但我们真正做了些什么?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太多太多,人如果只是一为的唱高调,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有和谐环境。胜者为王,人定胜天,都是什么狗屁理论,那是原始社会!看看现在的社会缺失了信任,理解,交流,公平,等等等等!我们能找回那些人类应该有的,最基本的人性化东西!I like the film very much!!
③ 给几部经典电影感人电影的影评
《肖申克的救赎》是斯蒂芬·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杰出代表作,据他自己介绍,这部书讲述的“分别是关于一个很特别的越狱犯、一个老人和一个男孩被困在一种相互寄生的关系中、四个乡下小孩的发现之旅,以及年轻女人决定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生下小孩的恐怖故事。”
对于这本书,斯蒂芬·金自称“我花在上面的精力比任何一本书都多。”“也许一生再也不会出版另一本完全相同的书了。”该书一经推出,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冠军之位,且创下4篇小说有3篇被改编成电影的记录。影片《肖申克的救赎》获得奥斯卡奖七项提名,被称为电影史上最完美影片、好莱坞最有气势的十大巨片之一。
一条漫长的自由之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涤、一部不朽的励志经典,“希望”遵循神的旨意安睡在内页被挖空的《圣经》里,附着在安迪高大的身躯里,匍匐在500码的下水道里,最后,那条仅有的肮脏之路把安迪送往美丽的新世界。这段充满绝望与沉重的救赎之旅来自臭名远扬的鲨堡监狱、来自惊悚小说大师史蒂芬·金的原著、来自哲理导演达拉邦特的倾力之作。《肖申克的救赎》带来的是恒久不变的真挚友情、百折不挠的灵魂铸炼和生生不息的命运之火。
希望不需要热情,热情的希望只是灵魂深处一次不经意的冲动。在监狱里,当生命的过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高涨的热情都只能无可奈何地向失望举起双手,宿命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只有内心清澈的人才能看清人生的荒谬,否则,人只有在面对冤枉时委屈和无奈、在面对压制时愤怒和狂暴、在困境下腐烂,甚或在平常的环境中寂寞和绝望。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才可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和以往那些讲述阴暗晦涩牢狱生活的监狱片有所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讲述友情、困顿、希望与梦想的电影,剧中的男主角冷静的心态、不屈的斗志、足智多谋的设计、锲而不舍的精神非常令人感动。这部电影最能打动人心之处,便是自始至终都能给予人们希望。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再三品味的电影佳作。
④ 经典电影,要有影评的!推荐!
1、《牛仔裤的夏天》女生之间的友谊也是有力量的。女性友谊的深厚和默契也能让人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
2、《情书》很多电影讲初恋,但《情书》的叙述方式与含情脉脉的温婉却让人记忆深刻。
3、《天使爱美丽》漂亮的女主角,明快的色调,放大的细节,其实隐含着小忧伤。人的孤独感无孔不入,即使富足的物质亦不能填补。
4、《千与千寻》关于成长;宫崎骏的经典之作。
5、《穿普拉达的女王》讲述了一个职场新人怎样打败世界时尚一姐――超级难缠的女上司。有自我的女主角最终让女魔头钦佩,因为她知道什么属于自己,什么不属于。轻松诙谐的影片也让人清醒。
6、《成为简奥斯汀》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写了不少名著,《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爱玛》等都拍成了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片。作者本人却终身未婚。影片阵容强大,女主角安妮海瑟薇优雅高贵,很符合人物角色气质。
7、《黑暗中的舞者》一切因母爱而起,引入其中,黑暗生活与艺术理想的对立彰显出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信念。女主角不漂亮但演技高超,加上音乐剧演唱,就是一部另类而极富感染力的作品了。
8、《教父》黑帮电影的经典。
9、《夜访吸血鬼》关于吸血鬼的电影多少有些惊悚元素,这部却没有,但是却将吸血鬼的心境完全反映出来。
10、《本杰明巴顿奇事》每个人都是越活越老,假若有人从老活到小,会怎样?
11、《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几个不算特别的问题,几段不算开心的经历,展现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种种社会问题。
12、《肖申克的救赎》近二十年的坚守终于换来自由,但影片想要说的不仅仅是自由。
13、《辛德勒名单》一张名单,百来人的生命,他一力承担。
⑤ 有哪些比较经典的影评范文
《霸王别姬》影评:一个人若是活的太过纯粹,就注定被纷扰的世俗所埋葬。就如霸王别姬里面的程蝶衣,终其一生,只唱一段京剧,只爱一个段小楼。而出于对生的本能的渴望,他的师哥段小楼出卖了同门之谊,同时也出卖了自己的爱情,那个死心塌地想和他过一辈子安稳日子的头牌名妓----菊仙
⑥ 对一部经典影片的影评
十年过去了。也许是太久的缘故,令很多人都忘记了最初是怎么开始的。越来越多的同志电影前仆后继地占有了各个电影节的奖项,曾经的边缘世情变成了讨人欢心的谄媚皮相。当《盛夏光年》里的余守恒,《刺青》里梁洛施替杨丞琳赤裸的臂弯绣上一缕未完成的洁白茉莉,《植物园》中宽阔缓慢的河面上漂浮着李小冉和李琪消逝的笑声,他们都忘记了最初的开始,而直接走向脆弱的结局。所有缠绵悱恻的畸恋想象,都沦为了对青春穷凶极恶的意淫。
不,其实最初并非是这个样子的。
阿Jet:初爱的救赎
十年前的香港,当阿Jet双手插在裤兜里,漫无目的的从中环下山道一路闲逛着,在街边的橱窗内仔细打量着自己,他像每个时髦青年那样留着神气而不羁的染金发型,懒洋洋的神态,出奇的漂亮、迷人。他缺乏管教的张扬与粗鄙,混合着生命最原始的情欲勃发,是男人和女人同样渴望的街头猎物。只有当遇见阿Sam的温馨目光,连不可一世的阿Jet都会突然不好意思起来,像一个孩子似的害怕被识破自己的浅薄。
这个整日流连公厕,理所当然接受着老男人们奉迎的Money Boy,毫无愧色地面对自己的不高尚,虽然性经验丰富,但在心理上,却直接、天然、没有污染。是在生命中第一次的心动中,怀着惶恐,收敛了锋芒,不知不觉被驯服。
再没有比爱情更加具有力量的救赎了。
生命中最初的敏感情愫,是从“知耻”开始。在生活的折磨还没有降临之前,阿Jet会因为自己Money Boy的身份而羞于面对阿Sam,于是在阿Sam家的餐桌上,他摇身一变做身世清白的大好青年,讨好Sam的父母,扮乖巧与温顺,却并不是有意的欺瞒跟有所用心,阿Sam在阿Jet心里一直是个完美的对象,有着模范般的温暖家庭跟象征着正直光明的警察职业,英俊的外表和彬彬有礼的内在相吻合,令这个从不会自形惭秽的阿Jet也心生倾慕,于是会不自觉地向着阿Sam靠拢。曾经那么不可一世的人因为爱情的关系,开始变得敏感和脆弱,开始“知耻”,开始患得患失,开始丧失勇气,开始想要努力表现,并且第一次对现在的生活感到了无聊。这些细微的情绪转变,杨凡全部都刻画得恰如其分。
在一些有意无意的试探之间猜测阿Sam对自己的感情,阿Jet会为了月下的散步而心中充满柔情,也会因为他始终相敬如宾的态度感到困惑。“他到底是不是同性恋?”同性之间爱的试探大概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害怕表白后随之而来的厌恶和拒绝,一直在烦恼着却又没有勇气去揭开结果的问题,只好在一天又一天懵懂的情意中偷偷注视着心中的那个人,许多同志比常人更懂得体会暗地里的热爱。
阿Sam:抵死的清白
然而阿Jet和阿Sam的爆点在于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杨凡用两种完全迥异的环境和身份造就了两个人在情感诉求上的差异,以至于这次偶然的相爱变得优柔寡断,充满立体的冲击力。如果说阿Jet是完全原始单纯的凭本能在生活着,阿Sam的部分里我们看到了更多克制,隐藏和挣扎。
清新少年的恋爱轨迹恰好和阿Jet相反,在规矩重重的温馨家庭与每日买漫画的办公室之恋中能得到的情感出口十分有限,于是阿Sam会迷恋上那个不羁浪子K.S,在这一点上,阿Sam没有终点的付出和阿Jet不计期限的暗恋都来自一个原因,为自己所不能获得的特质深深着迷。阿Jet的部分为我们描绘了可爱的初恋情怀,阿Sam的部分却展示了一个模范青年如何沉沦的全过程,警察制服与肉体诱惑,办公室里戴着黑框眼镜的老实恋人与那个嘴角带着邪气微笑的诱惑男子,美满的家庭、温顺的性格和不计一切的出卖自己博取欢心,无懈可击的完美表象下一定会有可怕的残缺,正是这对比鲜明的映照才逐渐揭开阿Sam的感情走向。从小被灌输的社会准则与内心的欲望居然是相违背的,这挣扎一度令他失足到更深,而堕落也并不能解开心扉,却有着越积越深的瘀伤。最后的一跃,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被父亲撞破与阿Jet的亲热只是一个导火索,终究其因,仍是并没有真正认同自己,社会角色和内心角色的错乱令他永不能释怀,若不能坦然面对自己,又何谈面对这个残酷社会呢?对于有些人来说,迈出这样的一步大约也要花费比生命更长的时间。
他们:圈内和圈外
阿Jet,阿Sam,K.S,阿青,这些人物的联系把故事画成一个完整的圈,同志圈当然有轻率的性,当然有许多如K.S.一样的情场浪子,但也不乏患得患失的真感情,像阿Jet这样真切体验到爱的青年,像阿Sam这样在自我与社会之间交战和痛苦的人,还有阿青这个曾经也向往过幸福二人世界却已经走得太远的Money Boy。在同志这个小社会里,有太多不一样的前世今生,杨凡为我们所描绘的青春群像,由于冥冥中的关系而一个接一个出现在同一个故事里,他们偶尔被命运联系在一起,互相影响着,最后又必须独自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人生。这种看似戏剧性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也真实地出现在每个城市的同志圈内,世界虽然很大,但这少数的有着相同属性的人们总是会自然走到一起,所以,想必阿Jet,阿Sam,K.S,阿青他们的故事还在许多地方继续发生着,并且会一直发生下去。
说来,《美少年之恋》令人记忆犹新的地方大概是在这里,因从来未见过一部同志电影,能这样贴切而真实的诉说着中国同志社会的故事,用一种熟悉又自然的角度,亲切又直接的态度。在所有肮脏、低俗、粗鄙甚至是变态的情节里,都找不到肮脏、低俗、粗鄙和变态,同志导演的同志电影倒反而比那些伪装品有着更健康的气质,正因为首先是导演剔除了那些猎奇的心态,所以镜头才会显得如此干净,所以我们莫名其妙的在这场电影里只铭记了忧伤而美好的情怀,因为杨凡给我们带来的结尾,是爱。
从妖娆迷幻的《桃色》、妩媚生姿的《游园惊梦》一路倒退回去,脱去浮华虚妄的外壳,杨凡也曾经在《美少年之恋》里用朴素诚恳的手段,把感官与灵魂的初次结合描绘得如此灿烂。倒并不是电影里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情色镜头,或者凄厉唯美的情节,虽然初登银幕的冯德伦与吴彦祖,都有着使人惊艳的青涩之味,但整部戏的光芒,却是在那些细腻的情绪展现中,那些摒弃修饰之后的原始的情感体现上,既真实又散发着淡淡的诗意,如同我们曾经亲身体验过的回忆。
⑦ 求两篇电影的影评。急用。随便什么电影都行
影评:《致青春》昨日青春今日伤痕
严格地说,《致青春》是两个人的作品。导演赵薇的乐观、活泼以及小小的恶作剧心理,造就了影片的青春戏;编剧李樯的细腻、敏锐,成全了影片的心理戏。今天已经高度社会化的大学校园,过早地培养出了不少“成熟”的学生。但在上世纪90年代,校园之墙还是一堵防卫线。《致青春》花了不少的篇幅来呈现出走后的坍塌感,然而青春还有余烬之热,在催促着人们奔向理想方向。
看完电影后半部分的最大感受是,青春时期是最适合激烈表达感情的时候,而有过这种激情燃烧之后,就再也不会心生涟漪——看看郑微后来是怎么对待重新回来找她的陈孝正,看看韩庚饰演的林静如何对待他的追求者。
赵又廷与韩庚,一个为出身贫贱而自卑,另一个因看到父亲爱上郑微的妈妈蒙上心理阴影。在青春的两头,前面是童年不能承受之重,后面是中年无法面对之尴尬。唯有青春,唯有那段没心没肺、敢爱敢恨的青春,才是生命中最热情的岁月。但青春却如篝火,燃烧得越旺盛,成为灰烬的速度就越快。所以,形容青春用“终将逝去”这样的描述再合适不过。
按照目前电影市场最流行的喜剧元素来看,《致青春》一个也不少,甚至在年代感的营造、戏剧冲突的设置、角色表现完成度等方面,均体现出不错的水平。如果想在影院获取一场欢笑,《致青春》不会令人失望。赵又廷饰演的陈孝正呆板、严肃的外表与其孩子气的言行,制造了差异感很强的“笑果”;客串午夜电台主持人的韩红是令人笑到胃疼的“彩蛋”;男生宿舍里的糗事令人心领神会……
《致青春》完全可以采取《泰囧》式的喜剧狂欢,把搞笑进行到底,最后来个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这样似乎更符合观众的期待。但这部电影还是试图把社会的切面呈现出来。在后来的情节里,《致青春》放弃了继续逗观众笑,转而去思索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以及情感之于人的重要性。郑微以啤酒祭奠阮莞,陈孝正以回归救赎内心,林静以努力想换回爱的能力,朱小北以遗忘告别过去……他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无法用成败来形容。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于残忍之中奢侈地品尝点滴甜蜜。
《致青春》对于沉重部分的把握,不会影响到只图来影院找乐的观众的心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内心充满欢愉者,会通过这部电影得到欢愉;内心曾有荆棘者,也会得到一些安慰。影片在角色的情感过渡方面,有操之过急之处。在角色戏份分配方面,后半部分也有些吝于删减,但作为赵薇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用最简单的四个字可以评价:超过期待.
《小时代》
从客观角度说,《小时代1.0》的成片质量没有预想的那么差,我的意思是,还有一点可看之处,影片比较大的亮点似乎也就集中在视听影像上的现代化和唯美化,唯视觉系论,《小时代》确实做得还是可圈可点。再一个亮点就在于“HOLD住姐”谢依霖几乎包揽了全篇90%的笑点。这一点,功劳不全在郭敬明,而在与谢依霖本身。
商业上,郭敬明做得很好,充满想象力和力度的宣发能力,铺天盖地的水军式传播,再加上部分影院100%给足排片面子的强大噱头,让这个提前到8点的超前预售场,呈现了非常好的饱满状态。但是这有一点侥幸,那就是晚上8点场确实是黄金时段。不管怎么说,这个电影会向郭敬明的小说那样,不管质量如何,票房会爆。大众唯一关注的是“爆多久”的问题。这个问题关乎影片的质量、叙事和口碑。无论是《北西》、《泰囧》、《致青春》还是《合伙人》,票房之所以轻松飘红过5亿大关,全部是观众口耳相传的口碑效应坚挺下来的。也许《小时代》 的首轮观众会比上述几部电影要多,正好遇上了暑假档,首周票房,《小时代》也是完全有可能创一个记录的,但是票房要想如小四粉说的那样轻松过10亿,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原因有三:1、受众群太集中,影片对于70、85前的另一主流电影观众来说吸引度不大;2、影片不接地气,无法达成社会性集体追忆话题;3、影片叙事成为最大硬伤。
《小时代》影片本身有着非常大的硬伤,那就是在于故事本身,并延续到了影片的视听影像表现手法上。郭敬明并不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是一个善于将文字用无逻辑的拧巴手法而让大众认为这是一种艺术,这个大众专指90后一代中钟爱他文章的人群。用一个比较不讨人喜欢的名词就是“脑残粉”。事实上我们不能控诉《小时代》这样一部不太电影的电影卖钱,我们应该控诉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的某些因素让我们的审美变得扭曲和异样,让我们的认知不那么高尚,所以《小时代》才能卖的了钱。郭敬明于历史人物一样,只是在一个对的时刻出现了而已,他的作用,和商鞅变法的性质没什么区别。
一、这到底是谁的时代?
郭敬明在《小时代》里打出的口号中有一句是“这就是我们的小时代”。这句话表明,郭敬明想通过他的故事来给年轻人呈现一个年轻人的时代,实际上,这个时代,虚假得很,文艺的很,阳春白雪的很。
电影本身所传递的“时代”概念,仅仅是依托“时代姐妹花”、“上海时代中学”以及林萧、宫茗等人嘴里的独白吐出的“时代”来完成的,整部电影对于“时代”概念的解释是依托于粉丝对于郭敬明本身的信仰来达成的。郭敬明的生活极度奢华而浮夸,如果假设心理学有这种理论,他是用这种奢华来弥补他生理的劣势。郭敬明的生活与当下普通女孩子的生活有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然而他用自己的生活告诉别人这时年轻人的“时代”,本身就是悖论,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笃信这种情节。
郭敬明在小说亦或是电影中,所呈现的那个时代,离年轻人的时代相去甚远。生活无忧,性格忧伤,仰望四十五度。那只是郭敬明一个人的时代,他把自己的时代,自己的生活夸张而浮华的写出来拍出来,让那群还不懂的生活和现实的年轻女孩子们意淫成自己的时代,这种做法,不论是于文学、于商业甚至是于道德,都是不厚道的。可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一点,没人知道为什么。
《小时代》小说和电影里到底讲述了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这一点,似乎郭敬明自己的说法都不能够完全的让人服众,而宣传过程中小四粉们说郭敬明写出了他们的内心情感世界,这种说法似乎也只是建立在过度个人崇拜基础之上的。从小说中描写的浮夸世界来说,不管是草根的林萧、高傲的顾里、与世无争的南湘在生活中是可以对位出人物性格的,所以年轻女孩子们可以一一的比对,把自己想象成此间的人物,但是小说中这三位女生的做法、行为、习惯、身世、思想、言语似乎都太“阳春白雪”的厉害,生活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那么说话和办事,只有宛如这样的人物在生活中才是真实的写照。也许现在的学生们的生活太枯燥,枯燥的他们的生活波澜不惊,时代的进步让这一代的年轻学生缺少对信仰、文化以及审美上的成熟度,所以他们只是一群智商不低,情商乱码的一代人。于是郭敬明抓住了点,写出他们想要的人物,于是,女孩子们开始疯狂的膜拜,郭敬明成了神,实际上,他只是抓住了时代的空子,就像90年代的校园民谣,借着时代的契机,文艺了一把。所以如果《小时代》确切要讲述一个时代的话,那就只是郭敬明个人特殊人生经历的写照,来虚构这样一个时代的假象,借助于年轻学生对于认知上的处女地,活生生的赚着钱,还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神。
《小时代》里的时代,并不是真的,它与当下的时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社会真的是上帝创造的。郭敬明是《小时代》的上帝,但是那个世界里,没有人,只有几个既定了人物命运而没有生命的俊男靓女而已。
二、郭敬明是怎么讲故事的
《小时代》电影115分钟,全片围绕着顾里、林萧、南湘和宛如四个人之间的友情故事,外加与简溪、顾源、席诚、宫洺、崇光和卫海一群型男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的。片子没有涉及亲情故事,因为这种类型故事不卖钱。友情故事成为核心,爱情故事成为调味料。故事的主线则是林萧的菜鸟上位记。
电影中的重点是爱情和友情。但是郭敬明在表现爱情和友情上面,因为缺少了戏剧的推动力,缺少人物性格的构成,使得整部电影中的爱情和友情感动人的地方几乎没有。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郭敬明“全神”视角的想法,在他的笔下,他说“你们要有爱情,于是就有了爱情;林萧你的爱情是这样的,于是林萧的爱情就是这样的”,他笔下的人物是缺少灵魂的,是缺少人物本身的精神,这些人物不管什么性格,都是太文艺,高高在上,说话做作,这些人物本来就是郭敬明捏造出的玩偶,外壳光鲜,实际上空如草莽。
从故事讲述的角度说,郭敬明犯了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电影叙事的均衡性。为了让影片展现出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硬生生的将那么多人物塞进了电影里。他使用写小说的手法在拍电影,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电影的讲述方式是戏剧性的,是视听性,而小说的审美艺术在于读者的二次想象。直观艺术遇到幻想艺术,本质的区别导致电影的故事不可能有小说那样零散不堪。
实际上《小时代》的小说三部曲就是一种介乎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下意识文学作品,可读性很差,但是留出了非常大的幻想空间。这一点对于正在埋头苦读,生活中没有色彩的中学生来说,就是一味良药。郭敬明在电影中也是使用了一种近乎桥段拼凑的手法在讲故事。《小时代1.0》分成上下部的主要原因,还是这种叙事方法不可能在两个小时之内讲完一件能够吸引人,且带来深刻思索回味的故事。郭敬明在写剧本的时候,还算是做了一些功课,知道电影的叙事是按照情节点组合而成的。
影片叙事的情节点,按照戏剧性的要求,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个情节彼此之间的关联性要解决,另一个重要的技术要点是,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两点,郭敬明都没有做到。影片中虽然是以林萧的工作过程作为主线,但是每一个关乎工作的情节点似乎都没有融入到主线中去,从剧作的角度说,这些情节点都还是仅仅在表现一种情绪状态,而非一种事件的推动力。在整个故事的讲述中,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都过于“假定性”,几乎没有给足动机和理由。在小说的阅读中,观众尚还可以花时间去仔细考量,而时间短暂的观影过程中,这种假定的,没有逻辑推动性的人物情感变化是缺少力量的。任任何正常人看都会觉得,本来就是把大配角的崇光,脱光了对着镜头诡异的表情做结尾,对于这个电影来书到底有什么意义。而宫洺所说的从林萧不穿高跟鞋身上看出了“美好”而送她一双鞋子,与前文有没有直接性的联系。
郭敬明还犯了一个比较大的致命错误,那就是给出了线索而没有去结尾亦或是说明。林萧面试幻想与宫洺的亲密接触,到了终了也没有交代林萧是真的爱上了宫洺还是只是花痴的幻想;宫洺送给林萧的戒指,中间出现了两次,一次简溪发现,一次圣诞节矛盾爆发,本是一个好的戏剧线,结尾处也被阳春白雪的雪地温馨场面给弄没了,到了也没给出理由来。
另外一个于电影本身的问题就是人物的命运变化是几乎没有的。人物既定命运,没有前史,性格形成没有诱因,一切以假定性为主,是郭敬明小说创作的手法,从他的《幻城》到《小时代》,里面所涉及的主人公几乎都是没有行动性说明的。郭敬明就是一个上帝一样的说:“顾里应该是这样的,于是顾里就这样了,南湘是这样的,于是南湘就这样了”,《圣经》的开头都这么写。整个影片中,所有人的故事似乎都是林萧的画外音来交代的。在不是大师的导演手中,如此多的运用画外音,确实是一个不会讲故事的导演和编剧的最好证明。从侧面说,郭敬明不会讲故事,让他真的成为了“渺小微茫的存在”。所以,如果拿着郭敬明小说或是电影中人物的塑造去挑毛病,肯定是罄竹难书的,但是如果你就是郭敬明的子民,你把他当上帝,那么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一点问题。
郭敬明还是不会用电影的方式讲故事,电影成片中所出现的逻辑性错误,以及指导演员表演情绪表现上出现的误差,都让人看的出,这位从不那么地道的作家转战大荧幕的稚嫩和蹩脚。
你选择信他,你就要信他。
三、那么美的画面是不是真的好
《小时代》的画面绝对拍的是近几年国产中小成本电影中最讲究的。
初看《小时代》,每一个人都会被这种美轮美奂的画面所吸引,甚至惊叹。郭敬明对于画面的构造和想法看得出他的天赋,《最漫画》的画风和风格相对于电影来说更具有优势。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郭敬明将镜头语言运用的相当复杂多变,这似乎是郭敬明急于想证明自己确实是一个专业的,懂行的导演,而不是作秀。但是表现的太明显了,这些华丽的镜像背后所反映的并不是郭敬明多么专业,而是更加的不懂行。
电影《小时代》中几乎可以成为一个摄影专业的教材了,推拉摇移跟,远全中近特,长镜头,蒙太奇,逆光,剪影,对焦,散射,慢镜头,快切,似乎电影拍摄和剪辑上应该有的技术都在电影里面找得到。郭敬明在《小时代》中用了一种比较现代化的影像方式来表现这个更加现代化的故事。这种现代化也仅仅是表现在了四格画面,还有快切的MTV剪辑手法上。并没有形成一种风格性的手法在电影中贯彻下来。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种奢华影像,恰恰反映了影像与叙事之间的裂痕,而且裂的离谱。慢镜头和摇臂的使用在电影中似乎成了最大的亮点,相对的来说,郭敬明在电影中将视觉影像放大化的意义,主要还是为了表现出整部影片在视觉上的夺人效果,因为对于他的粉丝来说,小说的故事本身的意义并不是很大,重要的是那种奢华而浮夸的感觉,他就是要用这些与故事本身脱离很大的视觉冲击力来再现一个小四迷们苦苦幻想了五年的虚假“小时代”的盛景。这一点,他做对了。
也许于小四迷来说,叙事本身带来的愉悦感早已被更有叙事性的小说所消化掉。
商业上《小时代》成功了,这一点完全归结于郭敬明发达的商业头脑,《小时代》不管是从小说包装,卡司挑选与配备,影像风格,还是从口号上,都做到了完全商业的无以复加。仰仗他十多年的粉丝积淀,他也完全可以冠冕堂皇的把这种商业吸金称之为“青春的觉醒”。然而,《小时代》本质上的虚伪性和假定性,让这部电影必然与小说一样,不可能青史留名。电影本身所传递的价值观和社会性折射,都与当下隔着王屋太行,借着满山的风景,告诉你一个美丽的谎言。《小时代》是尊重读者的,郭敬明和他的小说确实也是为读者服务的,写进了读者的心坎,电影《小时代》也是尊重观众的,消费《小时代》确实也是比《不二神探》、《富春山居图》值得那个票价的。但是《小时代》的本质是虚伪的,它远不能拿着“青春”来叫嚷,它所谓的“青春”和“时代”,都是水中月雾中花,你以为就在眼前。
国产电影刚走上一个重视故事,重视电影本身的路子,恐怕,又要被这群自诩为神的人搅合了。
⑧ 电影的影评大约二百字左右,谢谢
《美丽人生》影评
《美丽人生》是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以及导演罗贝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剧片。影片发挥高度的创意,用一种妙不可言的幽默方式重新诠释了俗透了的残酷的战争与生命的意义,让观众在泪水中体会了生命的价值。它演绎了二战时期,一个犹太人在德国的种族歧视下所经历的“美丽人生”。导演贝尼尼通过这样一部电影来展示人们面对死亡的了然心境:人生如此美好,即使光明一时被黑暗笼罩,我们依旧能够找到美之所栖。
“这是我的经历,这是我父亲所作的牺牲,这是父亲赐我的恩典。”这是影片最后一句台词。这场美丽的谎言,以爱之名,以父之名,以夫之名。“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不易说,有悲有喜,也像寓言,教人不可思议。”犹太青年基督和好友驾车来到阿雷佐小镇准备开一家书店,途中邂逅美丽的女教师戴丽。两人好事多磨,终成眷属。好景不长,基督和儿子因犹太血统被强行送往集中营。戴丽虽没有犹太血统,为了能和儿子丈夫在一起,毅然同行,在集中营里毅然前同行被分开关押。基督不愿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悲惨的阴影,在惨无人道的集中营里,他骗儿子这只是一场游戏。他以游戏的方式让儿子的童心没有受到任何伤害,自己却惨死在纳粹的枪口下。
影片借用了喜剧的基本原素,进行悲剧演生与铺排。贝尼尼极力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尤其是前半部分):为追求戴丽,基度冒充从罗马来的督学在课上跳脱衣舞;开车载戴丽,刹车却坏了,门打不开,竟从车顶爬出来;屡次小偷小摸地换礼帽;和德国医生猜谜;玩催眠;把别人的订婚宴弄成自己的私奔宴,骑着绿马迎娶戴丽……正是前半部和平生活的欢乐与浪漫,映衬出了后半部集中营的丑恶与残酷。影片最让人为之动容的是基度被德国士兵抓住后经过藏着祖舒华的铁箱的镜头。面对死亡,基度走出滑稽的步伐,调皮的向祖舒华眨着眼睛,一如往常的游戏,从容、平静甚至是快乐。在色彩上,影片完全采用明亮的光线,即使是在集中营里,在比较昏暗的屋子里,主人公基度与小祖舒华的脸上总是神采奕奕,在他们心中,你总会感受到明媚阳光的普照,给电影最后战争的胜利打下无处不在的基础。《美丽人生》表面上流出的轻松欢快的风格更加放大了战争对无辜百姓的迫害,它使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使人因怜悯、紧张、愤怒而浑身颤栗。
该影片之所以在国际上大获成功并赢得无数人的喜爱,不仅仅因为他给我们的欢笑和泪水,更多的是影片以全新视角所传达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带给我们的影响。他阐释的人生的真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是将来,都可以作为我们生活追求的目标。那些背负着深重的苦难的小人物在这里演绎出的种种给人得却是最直接的观感是风趣逗乐,而悲凉的心境之后才油然而生。“把灾难当作游戏,用笑容征服一切,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你的爱人还在,幸福和快乐就永远不会离你而去”,这是主人公基度一直以来的人生态度,也让我们明白生活是美丽的,无论它怎样不尽如人意。
⑨ 经典电影影评
《阿甘正传》算不算是经典的电影?
飞舞的羽毛
——评《阿甘正传》
一个智商不足80的傻子,如何能够创造奇迹,成为亿万富翁呢?罗伯特•泽米基斯导演的《阿甘正传》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智商不足80的傻子“阿甘”在母亲和青梅竹马的珍妮的鼓励下,摆脱追打,跑进大学,跑进军营,立下战功,经营捕虾船,购买苹果公司股票,成为百万富翁至亿万富翁。
影片按时间顺序描写,一片羽毛随风飘舞,最后落到主人公脚下,这也暗示了命运的无常,阿甘就坐在等车的长椅上,给不同等车的乘客讲述他的故事。
影片最大特点就是巴士到站这一镜头来串联起不同的乘客,这些乘客就是阿甘的听众,随着听众的变幻来串联起不同的情节,这是关联蒙太奇的运用。影片另一特点就是通篇使用了平行蒙太奇。影片有两条线索线,一条是以阿甘为主体,主要讲述了阿甘从入学到亿万富翁的历程。另一条则以珍妮为主体描写了珍妮的堕落。虽然他们发生在不同空间,可经过导演对镜头的切换,使它们发生关联,给观众无限想象空间。
影片的主人公阿甘的童年是不幸的。阿甘的童年虽然有母亲的呵护,但仍然处处受排挤,直到他遇到了珍妮。珍妮的Run,Forrest,Run!给了他奔跑的勇气,使得他摆脱了腿上的束缚。从此,他开始奔跑,奔向希望。从阿甘身上我们可以看出执著、专一、勤奋、刻苦、善良等一系列的闪光点,充满了正能量。
同时,影片中的其它人物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我希望变成一只小鸟,飞向空中”珍妮的童年是不幸的,父亲的虐待给了她很深的印象,再加上美国60-70年代是一段迷茫时代,社会风气深深影响了珍妮,使她变得堕落。
丹中尉是另一个重要人物,丹中尉本应与祖先一样战死沙场,可他却活了下来,成为了残疾人人。后来,他们战胜了风暴,丹中尉也救赎了自己的灵魂,重头再来。
《阿甘正传》的主题曲也十分经典。影片开始,一片羽毛飘浮在空中,随风飘舞,紧接着音乐响起,这首充满灵性的音乐一开始就奠定了全片的基调。以钢琴为主旋律,简单的音乐,如同羽毛一般轻灵,小提琴的高音似乎在诉说生命中的不平凡的事,饱含深情。
片尾是片头“羽毛主题”的重复。与片头形成呼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伦回与重复,再一次听到这个配乐心情要比开始时还要平静。生命就如同空中的羽毛,尽管中途坎坷,也要勇敢奋斗。
影片的一大特色就是大量的长镜头的运用。导演多次使用长镜头来完成场景转换,这样不会给观众突兀的感觉。长镜头跟拍也能够将观众视线聚集在人物身上,能够将导演所需情感很好的传递给观众。例如:片头随着羽毛飘落,镜头给了阿甘的那双球鞋一个特写,暗示着将把这双鞋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又如珍妮在外堕落,决定跳楼那场,导演只是使用了简单的推进和升格,就制造了很强的悬念,把观众的心提到最高处。
《阿甘正传》充满了温情与感动,阿甘妈妈的话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我们的命运就像那羽毛四处飘泊,又像那巧克力,不知将要面对什么,命运如何,我们都应坦然面对,接受现实。
⑩ 求影评,800字,最好是比较经典的老电影
《十字街头》影评
《十字街头》由明星公司1937年出品,沈西苓先生编导。影片通过四个大学毕业生的经历,揭示了上海工人失业的社会问题和抗战初期大学毕业生的生活状况,赞扬了可贵的友情、爱情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年轻人们对前途迷惘又勇敢,影片气氛压抑却不失欢乐。
一. 可靠的友情。几个年轻人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只有互相扶持才能生存下去。在混乱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扶持甚至有了相依为命的味道。影片一开始就描绘了小徐病中的情形,只有老赵的悉心安慰给他一丝生命的曙光。阿唐和老赵关系亲密,从工作到女人毫不避讳,两人一起教训流氓一起对付房东太太,俨然是知无不谈的好兄弟。虽然片中的年轻人们性格各不相同,但是人与人之间并不冲突,反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多个方面互相补充。
二. 甜蜜羞涩的爱情。杨芝瑛,具有进步思想和自立精神的知识分子新女性。从房东太太的表情可以看出,女性只身到外地工作是很“新鲜”的事情。作为知识分子工人,杨芝瑛坚强有主见;作为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她又显得单纯羞涩,向往爱情。在被问及住处时,两人不约而同地撒了个小谎。当发现对方就是邻居时,喜悦和尴尬相互交织的场面生动自然。杨芝瑛与老赵的爱情阴差阳错富有戏剧性,从抱怨到相恋的转折毫不突兀。他们同样积极向上的性格也是两人最终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影片初期那个念过书的乞丐暗示了老赵的生活状态:房租欠了几个月,空有知识却找不到工作。在当时的上海,人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随时都有失业的危险。小徐绝望自杀,刘大哥北上抗日。老赵、阿唐、杨芝瑛、姚大姐相继失业,前进还是后退在一念之间。“十字街头”就是人生的关键转折点,所幸我们的主角以坚定团结的姿态走上了“十字街头”,给影片画上了一个光明的句号。
四. 压抑却快乐的喜剧。沉闷的社会现状中有一群试图快乐的人。老赵把白球鞋涂黑冒充皮鞋,老赵与杨芝瑛互相恶作剧,纸条上“母老虎”等字眼……无一不教人忍俊不禁。喜剧色彩冲淡了现实中的压抑气氛,让观众看得更加投入,收到更好的市场效果。
由于技术条件等原因的限制,演员的表演和拍摄镜头并不完美,但瑕不掩瑜,这部影片的思想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在大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然给我们震撼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