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看电影或某个场景觉得很熟悉,感觉经历或是发生过,为什么
正式的表述应为“既视感”、“既视现象”(源自法语“Déjà vu”),也可以翻译成“幻觉记忆”,指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或场景仿佛在某时某地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也叫海马效应。既视感是真实存在,有科学解释的东西,不属于灵异事件,只是大脑的想象力里曾经有浮现过类似的场景罢了。或者说既视感来源于大脑的联想,它联想出这个画面。
调研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成年人都至少有过一次“似曾相识”的经历。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经历奇特的感受;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也许这是因为他们在托尔斯泰或哪位文学巨匠的著作中经历过独特的感受)。
调查还显示,“似曾相识”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真正开始重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反倒降低了。一个世纪以前,当弗洛伊德理论还是领导心理学研究的主流时,分析家就把“似曾相识”解释成潜意识矛盾冲突的体现。但是现代心理学家提出,“似曾相识”不一定发生在深层次潜意识矛盾冲突基础之上。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人们在疲惫和压力状态下时很容易出现这种感觉。
此外,它还可能会与“jamaisvu”相伴出现,即见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时却一时间什么都回忆不起来的感觉。心理学家还指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到信息的来源。熟悉感会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你遇到已经忘记的小说描写的情形时,可能会把它当作自己前世的记忆。或者,当身处了看过电影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电影,但脑子里还是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分析
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以这3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3个不同的空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很多类型。
知识和感念的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而我们无法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大脑中并不同的记忆系统和与之相匹配。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积习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可从医学上的癫痫病开始,可以追寻到半个世纪以前,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具体现象
“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
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因此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大。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是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的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的记忆。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就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于是现实中便会出现以下三种具体现象:
1、某种场景好像在何时经历过。
这种现象不仅仅只发生在陌生的环境,
场景的即视现象
场景的即视现象
其实在熟悉的环境也会发生。比如此时此刻出现的人和发生的事,也许这些人或者事情是的的确确已经发生过的,甚至是很久之前发生,也许有可能只是自己在电视或是电影中看到的某一场景,或者又因为是自己很久之前凭空想象的场景……但在我们身临其境之时便会突然觉得,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怎么会如此之熟悉。
2、某种感觉好像在何时有过。
这种现象一般会出现在出现极端情绪,尤其是在接近失控的时候。多体现为内心的感受,因为某件事、某个人或是某句话带来的情绪上的一系列波动,会突然让自己感到内心涌出的感觉是那么真实。一般情绪波动到已经难以控制的地步是不会察觉的,当且只有当情绪波动至极致却自己又在努力控制,接近爆发的临界点时,才会出来的感受。
3、某个地方好像在何时去过。这种一般会发生在陌生的地方,即当事人来到自己从未到过的地方。
其他解释编辑
人的大脑时刻在虚构各种情景,主要是潜意识活动,当你遇到现实中近似的情景时,就会与你记忆中以前大脑虚构的情景相呼应,加上心理强化的作用,你就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人在睡眠中,大脑仍在对现实中的一些参数运算,得到许多种结果。似曾相识的情景是大脑运算的结果之一。
印象
研究人员认为这可能是某个印象早已潜藏在做梦者的潜意识里,然后偶然再在梦里显现出来,也有些研究指出这种现象和另一种超越时空的潜意识有关。另一方面,有些大脑活动研究专家指出这种现象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大脑某半边处理讯息的速度稍微快过另半边所造成的。
时空隧道
这是时空隧道的碰撞或对梦的记忆。在梦里已经看到了将要发生的场景,只是记不清梦境了,所以你遇到事情发生的时候会觉得好像那里经历过。其实是勾起了你自己的记忆,对梦的记忆。当发生某个场景的时候,人的控制神经(中枢神经一部分)就会以极快的速度传送于记忆神经,这时大脑的反应还没有传达到记忆神经,所以当大脑的反应传到记忆神经的时候,就会让人感到以前发生过一样。这是对相对论的一个巨大挑战,当然至今这个理论并没有得到证明,只是猜想阶段。
大脑皮层放电
这个在医学上还有一种解释是大脑皮层瞬时放电现象,或者叫做错视现象,也可称为视觉记忆,经常会发生在你身处于非常熟悉的环境时。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当你看见一件东西或者遇见一件事情的时候是先把记忆存储在缓存区。之所以会发生眼前的事情好像已经经历过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在记忆存储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它存在历史记忆中去了,在看着眼前的事情的时候你又从历史记忆中把它找出来,你就觉得好像以前已经发生过了。在大脑疲劳的时候会比较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
意识流动
生死意识流动的差异。生死是人的意识流动图。人从出生就有了意识,到死之前这个意识一直是平坦的流动。到死了之后,人的意识会按照曲折的路线回到出生时,从而一直往复。因为死后的路线曲折,致使生时的记忆被分段的记录,只有处在接点的记忆才有可能被下一段“生”的意识,就会出现既视现象。至于为什么年轻人和老人会有这一现象,也很好解释。年轻人的正常的意识形态还在形成中,而老年人的大脑的记忆回述功能较强。而中年人由于生活压力过大,而经常忽视这种感觉,而不是不存在。
⑵ 一部电影 女主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把自己想象成另外一个女人~做了一系列疯狂之事,自己确什么都不知道
黑天鹅 黑天鹅(2010年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电影Black Swan)《黑天鹅》讲述了一个有关芭蕾舞的超自然惊悚故事。女主角是一个资深芭蕾舞演员(娜塔丽·波特曼饰),她发现自己被困在了与另一个舞者的竞争状态中。随着一场重大演出的日渐临近,许多的麻烦也随之加剧。并且她不确定竞争对手是一个超自然的幻象,亦或只是她自己出现了错觉。
⑶ 一部跟《未知死亡》相似的电影
是《记忆碎片》没错!男主角也是15分钟失忆 把信息线索刻在身上
下面是截取的介绍 详情可以查看网络 希望对你有帮助!
http://ke..com/view/395210.htm
剧情介绍
原来,若干时日以前,正值新婚的谢尔比夫妇遭到了一名歹徒的袭击,电影初期让我们误以为凶犯残忍地杀害了莱昂纳多的妻子,莱昂纳多自己虽然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却因为脑部的严重损伤而得了一种奇怪的“短期记忆丧失症”,从此他只能记住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尽管在警方看来,这是一起每天都会发生的普通抢劫案件,但是莱昂纳多的生活却从此彻底改变了,不满于警方草草结案,莱昂纳多发誓要追查到凶手,替惨死的爱妻报仇。可是,支离破碎的记忆却令莱昂纳多举步维艰,他只能凭借一些零碎的小东西诸如纹身、宝丽来快照等才能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而且,每当他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时,他必须要使用一切方法立即将之记录下来,因为很可能十几分钟后,他就根本无法记得自己在什么地方、来做什么。 调查艰难地进行着,莱昂纳多遇上一个粗俗的酒吧女招待娜塔莉娅(凯瑞·安妮·莫斯),她似乎知道一些莱昂纳多感兴趣的事,还有一个自称是他以前好朋友的叫泰迪(乔·潘托利亚诺)的家伙,这家伙其实是真正的警察,他帮助莱昂纳多亲手杀死了那两名歹徒之一(其中一人已在案发中被莱昂纳多打死)。但其实那不是他妻子的死因,真正的死因是胰岛素过量注射,大致可参考影片中桑米的(另一个短期记忆病人,其实是他自己的缩影)情况,桑米其实是没有妻子的。莱昂纳多没有为妻子买保险,他的车是一个毒贩的,钱也是那个毒贩的,莱昂纳多其实是选择性记忆,只记忆自己想记忆的(可能是心理疾病,影响记忆),他不敢面对自己杀害妻子的现实,为了活下去他只能自欺欺人,以报仇为信念活下去,不然他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影片中貌似是在被别人利用,其实莱昂纳多也是在利用别人,来给给予自己生活的意义。
关于结局
影片并没有完全揭开所有的谜团,因此大家都会有很多推断。但基本上能确定,莱(主人公)杀了一些人,最后杀的泰迪并不是真正凶手,而是莱要杀的一个目标,也同时是妮坦莉的目标,只不过莱的预谋非理性,寻找并解决目标是他继续生存的推动力。泰迪提供线索让莱成了杀人工具,明显的证据是泰迪在影片结尾时自己说出的话(可以怀疑他在说谎,但他当时完全没有多大的必要说谎),另一个细节是黑白片段中莱突然发现手臂上的纹身——不要接任何电话,为什么不能接电话呢,可以猜想莱曾在杀死某个后,因为一些原因后悔了,而他的线索正好来自电话。当然,那张带血的照片也能告诉观众至少他还杀过一个人——按片中介绍,那个人应该是第一个真正的坏人。至于这张照片没有签字的原因是,我们看到最后莱杀死人了也没有签名,可能因为紧张或怕留下证据。 第二个推断,莱的妻子确实是被莱注射致死的。大家可以注意几个片段,片中出现了两次妻子被害的场面,两次是不同的,第一次莱没有拿枪,进入厕所后即被打晕,并且有装有蓝色物质的瓶子摔碎,第二次莱拿枪了,进去后先开了一枪,然后被人推撞到镜子上;还有一个场景,第一次是掐了妻子的屁股,第二次是打针。只少可以总结出莱的思想是混乱的,但我们完全还可以再大胆猜想莱不愿有真实的记忆,他的病才真正有心理上的问题。 结尾莱将泰迪做为下个目标,或许是因为知道了自己被他当成了杀人的工具,心里非常憎恨他,于是才有了整个影片上半部的情节。整部电影所有顺叙的黑白画面都是铺垫,而倒叙的彩色画面都属于高潮情节。或许莱的真实姓名叫萨米,而他自己的工作只是他自己凭空想象,产生了惯性记忆得来,一切关于他客户的事其实都是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