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推荐 > 埃里克侯麦经典作品电影展

埃里克侯麦经典作品电影展

发布时间:2023-11-06 00:58:38

A. 绿色的电影有哪些呢

绿色的电影有克莱尔之膝。以绿色为主色调的电影有《克莱尔之膝》,是由埃里克·侯麦执导,让-克劳德·布里亚利、奥罗拉·科努、法布莱斯·鲁奇尼、碧翠丝·罗曼德等主演的电影,于1970年12月在法国上映。

克莱尔之膝的介绍

《克莱尔之膝》是侯麦六个道德故事的第五部,上映于1970年。讲了一个35岁的外交官在赴瑞典结婚之前在法瑞边境的Talloires爱上一个16岁的女孩克莱尔的故事。而让他迷上这个如同法国南部的阳光般清丽的女孩的理由正是她的膝盖。

爱上一个人的膝盖,未免还是有点避重就轻的意思。或者不如就肯定地说,其实就是这个中年男子对道德的表面上的恪守。让人觉得他只是喜欢了一个人的膝盖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假象。其实,在心底到底是怎样的波澜,到底是怎样的越轨早已无人可探测。

这也是侯麦六个道德故事统一的基调。这六个故事,个个以道德为基调,其实,因为法语特殊语义的关系,这里的道德故事更多的还是无关道德有关理性思考的故事。所有人都做到了悬崖勒马,重返正途。

B. 10部有关孤独的优秀电影

对于电影来说,孤独似乎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话题,它听起来不那么引人注目。然而,它是人类情感的基本组成部分,与我们对爱、友谊或简单理解的渴望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普遍的主题,孤独对许多电影的感觉至关重要,从存在主义的艺术电影(比如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到更有商业头脑的浪漫喜剧(如西雅图不眠夜)。孤独的人包括那些精神病患,年老的鳏夫,困惑的青少年和其他所有人。导演大卫利恩(桂河大桥)曾说:“我认为孤独是我们所有人的;它是一种比爱更普遍的情感,但我们很少谈论它。我们为它感到羞耻,这恰好说明了我们自身的不足。”

基于以上对于孤独的看法,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描写孤独的十部优秀作品。

晚春 (1949) 导演 小津安二郎

小津安二郎的电影风格是低调的,那些在空间上的停留和对日常场景的安静观察,似乎很适合传达出尖锐的、微妙的情感。他最好的电影都是对家庭关系,代沟和生活中各种失望的诗意思考。电影晚春聚焦于27岁的纪子,她和她的父亲周吉生活在一起。她很满足,但周吉觉得他的女儿应该结婚,这样就不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孤独一人。

父亲同意别人为自己提亲的事,只是说要纪子找到伴侣之后才会考虑自己的这门婚事。此时纪子才明白,是真的到了该出嫁的时候了。父女二人从京都旅游回来后不久,纪子就出嫁了。其实,父亲欺骗了纪子,他只是为了能让纪子去寻找属于她自己的家庭和幸福,而说了违心话。在那晚春的夜晚,只有父亲一个人孤独地消磨时光,父亲的行为给影片带来了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悲伤,这是一部让人看后回味无穷的电影。

另外有个有趣的事情是电影里有位演员名叫“青木放屁”。

艳阳天 Summertime (1955) 导演 大卫里恩

世界上有什么地方比浪漫的威尼斯更能凸显孤独吗?正如美国中年游客简哈德逊(凯瑟琳赫本)很快发现的那样,这座城市的浪漫很快就会变得令人压抑。简从来没有体验过浪漫的爱情,她只是这个爱都里的备胎。导演大卫里恩在他的电影里最喜欢强调别人的快乐——反复的镜头语言比如情侣们手挽着手散步,空气中响起的笑声,而赫本的表演则令人心碎,坚强的外表下,眼泪总是处于摇摇欲坠的边缘。

然而,当简与意大利古董商Renato De Rossi(洛萨诺布拉奇)在一次短暂的会面后,陷入爱河。希望是永恒的,但是,这样的事情会不会持续下去,还是会让简觉得接受现实比坚持不可持续的愿望更好呢?

桃色公寓 The Apartment (1960) 导演 比利怀德

比利怀德的作品获得了多项奥斯卡奖,是对美国公司的讽刺,这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浪漫故事,作为故事承载的主体“公寓”是孤独的,而公寓的主人“巴德”是一个被系统腐蚀的正派人。为了升职,巴德把他的公寓借给了他的主管进行婚外情,婚外情的主角正是他爱慕的女郎,而他却永远被冷落在寒冷的地方(在一个场景中,他独自等待,冻得要死)。当他回家的时候,他就会去看电视,这是一部用孤独来讲述爱情的电影。

恐惧吞噬灵魂 Angst essen Seele auf (1974) 导演 法斯宾德

作为一部新德国电影的经典之作,恐惧吞噬了灵魂是导演法斯宾德更容易被接受的作品之一。孤独的中年寡妇艾米遇见了外籍劳工摩洛哥人阿里,他们很快就在彼此身上找到安慰。但是社会却反对他们。影片用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冷漠、刻薄的社会,探讨了这个社会之中存在的各种歧视以及人性之中孤独又灰暗的一面。

绿光 Le rayon vert (1986) 导演 埃里克侯麦

这是导演侯麦“喜剧和箴言”系列的第五部,一个巴黎秘书戴尔芬为度假操碎心。戴尔芬本来约了朋友一块去希腊玩,但朋友临时爽约,其他朋友都有自己的男朋友,眼看她就要孤身一人在巴黎人潮中度过八月天。她希望找到梦中情人,但追求她的全是她看不上的。最后她来到海边听着人们谈论:谁能看到绿光谁就能得到幸福。终于她在车站遇上了一个腼腆害羞的男孩,他们来到海边,戴尔芬朦胧间似乎看到了传说中的绿光。

电影《绿光》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寻找幸福的过程,一个迷惘却坚定的过程,正如影片引用的法国谚语里说,“时机到来,即是钟情之时”。

重庆森林 (1994) 导演王家卫

王家卫的电影,讲述了一段关于错过的关系的电影,这也是一种真正令人振奋的电影体验,它让孤独和忧郁看起来很浪漫。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启发,同时又充满了沉思和哲学。王家卫用令人吃惊的电影技术来展现角色的孤独,最明显的是那些伸展的脚步和镜头。生活对孤独者和恋爱中的人都是一种拖累。

远方 Uzak (2002) 导演 努里·比格·锡兰

已过不惑之年的马赫穆特是一名来自土耳其乡村的独立摄影师,经过多年打拼他终于在伊斯坦布尔谋得一席之地,在和妻子分手后,他独自过着平静而自在的生活。某日,来自老家的表弟尤瑟夫闯入了马赫穆特的世界。老家工厂倒闭让内向的尤瑟夫丢掉工作,为了贴补家用并给母亲治病,他独自来到大都市闯荡,在此期间暂居表兄的公寓中。多年的分离和不同的生活轨迹让这对表兄弟没有任何共同语言,而马赫穆特却越来越厌烦尤瑟夫对他个人世界的侵扰,一份尴尬在兄弟间悄然而生……

这是一部平凡的电影:看电视,在冬日的街道上徘徊,抽烟,从窗外看。这也是一部凝视的电影,马赫穆特凝视着大海或苍白的雪景,或者在看着他无法与之交流的女性时,会躲起来。

东尼泷谷 (2004) 导演 市川准

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故事,电影大多时候都处在一种安静的气氛当中,甚至就像一部无声电影,如果有哪部电影宣称自己在描写孤独,我想这部电影就当之无愧。

薄暮之光 Laitakaupungin valot (2006) 导演 阿基考里斯马基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电影,是导演的“芬兰”(或“失败者”)三部曲的最后一集,前两部是漂浮的云(1996)和没有过去的人(2002)。主角是个性格坚忍的男人,一个没有朋友的保安,习惯于羞辱和宿命论。

克里斯汀 Christine (2016) 导演 安东尼奥坎波斯

克里斯汀是一位佛罗里达的新闻记者,1974年在直播中开枪自杀。她的故事最近成为了两部电影的主题。

孤独和抑郁是克里斯汀的问题的核心,同时也反应了她对上世纪70年代的工作场所性别歧视的不满,以及她所工作的媒体的耸人听闻的本质。她很有进取心,也很粗暴,但她也很脆弱,社交上很尴尬,而且很敏感。对同事的迷恋,会侵蚀她本来就很脆弱的自尊,让她感到孤独,使她更受到心理上的伤害。

全文结束

C. 埃里克·侯麦:他的电影,是巴黎的香水

人间侯麦,四季男女。

关于侯麦,我们似乎总是知道的太少。

他的电影里有最缤纷的色彩,就像是印象派的一幅幅杰作,动静之间吐纳着世界的精巧。

每次看侯麦的电影,都会惊讶于他对于色彩的运用是如此臻入化境。

如果说阿尔莫多瓦电影中的色彩是浓烈而张扬的,那么侯麦镜头下的色彩则是含蓄而平衡的。

他的电影中有着法国形形色色的美人,每一个女子都是如此生动而鲜灵,完美地诠释着“巴黎女子”所特有的气质。

侯麦就像是一个“美女收藏家”,他的品味是如此丰富和犀利,以致于那些或青涩或妖媚或单纯或冲动的女性,总是时时刻刻牵动着观众的爱美之心。

他的电影里有海明威笔下那个被称为“流动的盛宴”的巴黎。如果要从导演中选出一个最爱巴黎的,那么侯麦无疑高居榜首。

他的电影永远都离不开巴黎,他的人物永远要么是来自巴黎,要么是向往巴黎。

电影中的那些街道、咖啡馆、博物馆、公园、住宅……都在侯麦的电影里熠熠闪光,成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寓居之地。

他的电影里也有着如此不同种类的关于爱情的探讨和诠释。

侯麦似乎一直在谈论爱情,但他从来没有试图给爱情下定义,而是不停地通过一个个人物、一段段关系和一个个故事来试图找到通往爱情不同的路径。

“侯麦的人物不是在出轨,就是在走向出轨的途中”,他极少谈到完美的爱情或是完美的爱人,他总是在越过伦理的界限去展露爱情的不可能性或是黑暗面,以此来勾起观众的思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侯麦。

亚瑟 · 佩恩在其执导的《夜行客》(1975) 中描绘了私家侦探吉恩 · 哈克曼的妻子苏珊 · 克拉克邀丈夫一同观看侯麦电影的一幕 :

“我不想看,”哈克曼慢吞吞地回答。

“我看过一部侯麦的电影,感觉就像等待油漆变干那样漫长乏味。”

侯麦作为“法国新浪潮”中的一员,他的名声似乎远不如同期的戈达尔和特吕弗那样大,他的电影作品也没有前两者所具有的那种创新性和突破性,收获的评论也总是褒贬参半。

埃里克 · 侯麦原名莫里斯 · 舍热,他的笔名是根据默片导演埃里克 · 斯特劳亨的名字和小说家萨克斯 · 侯麦的姓氏组合而成。

光是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电影和文学对于侯麦来说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影片具有极强文学性的原因。

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侯麦曾从事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学创作。他曾发表过长篇小说《伊丽莎白》,包括三个系列(“六个道德故事”、“喜剧与箴言”、“四季故事”)在内的影片都是由侯麦先写成小说再拍成电影的。

上世纪50年代末,法国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以巴赞创办的杂志《电影手册》为基地,戈达尔、特吕弗、夏布洛尔、里维特等人成了影评家。

因此,在写小说之外,侯麦同时也为《艺术》、《当代》和《电影杂志》等专业刊物撰写文章,并且凭借以《茂堪的浮士德〉中的空间组织》一文获得博士学位。

不过,这群年轻人的目标是拍电影,侯麦也不例外。

在接下来的 50 年中,侯麦总共拍摄了 26 部故事片,其中很多部属于三大电影系列,即“六部道德故事”系列、 创作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喜剧与箴言”系列以及跨越整个 90 年代的“四季故事”系列。

侯麦的最后一部电影《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上映于2007 年,当时他已经87 岁高龄了。

以下是侯麦三个系列所包含的影片:

在获得极大成功的“六个道德故事”系列中,此时的人物性别定位还是男性,男性是人物关系网的中心,是独白的是所有者,在若干女性中流连徘徊,此时期为风格 探索 阶段。

到了后两个系列,侯麦的 情感 和重心明显开始转移到女性身上,女性成为人物关系网的中心。同时,独白被大量的旁白所取代,侯麦”对话电影“的风格渐趋成熟并达到顶峰。

1967年,侯麦凭借《女收藏家》获得了第1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银熊奖,这是他成为重要导演的开始。

从时间点可以看出,侯麦属于大器晚成的那一类。

早在8年前,特吕弗就用一部《四百击》拿下了当年的戛纳金棕榈,而1960年,戈达尔凭借极具实验性和创新性的《精疲力尽》获得了 柏林银熊奖

但侯麦并没有急于像自己的先锋同僚看齐,而是逐渐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

如果要选择一个场景作为侯麦的标志,那么一定是一群法国男女在一个屋子内或立或坐,你一言我一语地针对某一问题发表着各自的看法。

一不留神,我们就跟不上节奏,结果看了个昏昏欲睡。

这就像个“电影沙龙”,适合中产阶级或是知识分子躺在沙发上喝着饮料抽着烟发表意见。

如果说伍迪·艾伦的喋喋不休还夹杂着各种俚语和冷笑话,门外汉还能凑个热闹,那么侯麦长时间的对话片段极其容易失去观众的耐心,让人觉得漫长乏味。

这就是侯麦独特的 “对话电影”

他的影片基本上是以对话的形式作为影片的主要内容。

得益于侯麦小说家和影评家的背景,他总是试图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思辨性。

这种文学性和思辨性并不是排斥性的或是异常严肃的,而是从小人物平常的生活中挖掘出来的,隐藏在影片人物对话背后的是作者对生活和 社会 伦理的厚重思考。

侯麦的影片异常强调画面与对白的差别,他对话语,特别是对白作了如下的阐释:“画面制作出来并非为了意指,而是为了展示……为了意指,存在一种极好的工具,那就是对白。”

侯麦的电影都是自编自导,由小说改编而来,里面对于细节,尤其是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深度的精雕细琢,那些看似随意的谈话,实则早已经规划好。

这就使得侯麦的电影有一种奇异的混合感,一方面场景和空间都是异常生活化的,另一方面人物的对话虽然口语化,但又处处是玄机,让观众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才能跟得上。

例如在大受好评的第一部长片《慕德家的一夜》中,三个主要人物就围绕帕斯卡尔对于宗教的态度进行了讨论。

令人感觉法国都是文化人,没有文盲的存在(哈哈)。

在《当代法国电影史》一书中,祝虹将当代法国电影史划分为“法国电影新浪潮与现代电影运动的酝酿和爆发”以及““红五月风暴’与激进电影运动”两个阶段。

祝虹将侯麦的《狮子 星座 》以及《面包店的女孩》《苏珊娜的故事》《女收藏家》等几部早期影片归为“现代心理剧”,处在法国主流电影之外。

在此之后,“六个道德故事”后期的创作以及“喜剧与箴言”前期的创作虽然也在电影发行中处于劣势,但逐渐丰富了视听的表达。

由此可以发见,侯麦的创作是一个逐渐进入主流电影的过程。

侯麦几乎没有大成本大规模的电影制作,创作大多属于小成本生活喜剧的范畴。

所以说,最大的成本,就是侯麦先生的脑细胞,而这些脑细胞,多死在“爱情”这个古老的话题上。

你可以在侯麦的电影中找到各种各样的爱情,当然大多数是负面事例,因此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侯麦电影的主题总结为“道德”。

比如现代人之间对于 情感 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如《飞行员的妻子》、《圆月映花都》等。

比如女性对于爱情的执著和大胆追求,如《好姻缘》、《双姝奇遇》、《绿光》等。

比如有了男女朋友还在外面找小三玩得不亦乐乎的,如《人约巴黎》等。

比如四十多岁的中年大叔对十几岁二十岁的小姑娘进行无耻追求的,如《克莱尔的膝盖》。

比如完美的“典雅爱情”,如侯麦的遗作《男神和女神的爱情故事》

其余各种狗血的、突破伦理常规的爱情,在侯麦的各种电影里随处可见。

他通过年轻人或是中年人神秘莫测的 情感 纠葛为题材,集中笔墨揭示了当代人的复杂的心理状态,以及面临的伦理困境。

片中那些复杂的三角关系,使得侯麦的镜头能够更加逼近个体的精神生活,不断突破伦理界限,考察着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现代人的话语和细微动作,从而达到深层的目的。

这些 情感 上的道德问题,在今天依旧拷问着现代人,例如不伦恋、约炮、开放性性关系等。总是,男女之间那些暗搓搓的关系,在侯麦的电影里得以呈现和阐释。

在看过他的电影之后,你会惊叹于一个人居然可以对爱情关系如此了如指掌,堪称“爱情宗师”。

不过即使是这些爱情题材,侯麦并没有依据好莱坞的传统模式,使用开端、高潮和结尾的套路,而是最大程度接近流水般的生活,以一种散文式的方式展现人物,讲述故事,即“石沉湖心,表面平静,内里早让人七上八下,泛起无限喜悦或叹息”。

他的人物大多为大学生、艺术家以及教师,或者是中产阶级,他们针对爱情、哲学、艺术、异性等发表着评论和自省,态度中不乏欺骗、炫耀和指责。

侯麦的“道德”不仅指剧中人物遵循一定的道德观念行事,更重要的是指剧中人物对自己行为动机的思考、分析,并且把自己的这种思考和分析用语言表达出来。

他们关心自己的内心感受,感兴趣于自己内心的思想和 情感 ,而且要将这些说给周围的人听,和他们讨论。

如此一来,语言便成了侯麦电影最有效的表意手段,这也使他的电影更多地触及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对话的大量运用也使他的电影散发出浓郁的文学气息。

侯麦所营造的对话场景中包含着故事本身以及电影的主旨,对话并不是孤立于场景而存在,而是与场景共生,对话产生了电影的第四维,即精神维度。

叙事上,他最大程度避免了三段式的传统情节剧模式,而是直面生活中的偶然性和巧合,赋予电影以生活化。

侯麦的电影都根植于被大多数电影忽略的日常生活本身:火车上的阅读、与朋友聚会、与恋人游公园等……

侯麦如同电影界的巴尔扎克,构建了一部宏大的人间喜剧,它基于 社会 牢不可破的根基,旨在 探索 与人类 历史 一样古老的经验与冲突。

巴尔扎克创作小说,侯麦编写剧本——这些有关生命的小寓言虽篇幅有限,却暗含更深远的愿景。

值得一提的是,侯麦电影中的空间是将绘画空间和建筑空间转换而来的,这使得其电影呈现出一种绘画般的面貌,同时又不乏真实感。

侯麦对于空间的真实有一种物恋般的痴迷。

《狮子 星座 》中,塞纳河两岸的巴黎风光以及街道;《午后之爱》弗雷德里克到了下午会在大街上游荡;《冬天的故事》里的理发店以及《好姻缘》中的办公室场景……

度假地是侯麦的故事最常发生的场所,《女收藏家》、《克莱尔的膝盖》、《沙滩上的宝琳》、《绿光》《夏天的故事》、《双姝奇遇》……

这些场景是欲望的铺展之地,人物的关系与欲望在此交织缠绕,最终抵达侯麦关于“道德”的深层讨论。里面每一个咖啡馆、每一个空间线路、每一个时间变化都经过了真实的考察,竭力做到最完美。

关于这一点,侯麦说:“我希望观众被打动,但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注意到这些。”

而这种真实性,是与巴赞所提倡的“心理的现实主义”相接近的。

侯麦的电影,就像是一款关于巴黎的香水,暧昧又迷人。

他营造了属于自己的“侯麦空间”,里面的色彩、人物、环境、生活,每一处都是如此细致和真实,仿佛触手可及。

去看一部侯麦电影吧,为了那些色彩,为了那些美人,为了侯麦。


文章著作权:倒映电影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D. 你最喜欢的三部侯麦作品分别是哪三部

这是一部老片子,演员和场景没有太多加工的痕迹,许多细节也没有修饰,我喜欢这种片子,自然而不做作,没有矫情,只有简单的叙述,优美的诗歌。

关于一个牧羊人和牧羊女在远古的爱情故事。

牧羊人赛拉东和牧羊女阿蕾特丝相爱,但他们的父辈却是情敌,所以坚决反对他们的来往。赛拉东无奈,只好装作喜欢另外一个女孩子,假装和她跳舞,假装和她恋爱。

但这个女孩子真正爱上了赛拉东,在树后和他接吻,被阿蕾特丝看到,伤心欲绝。

她对赛拉东说:走开!不要让我再见到你,除非我要求!

赛拉东如雷轰顶,知道解释无用,只好喃喃着:那我就去死,只要你知道我爱你。

赛拉东跳河自尽。

阿蕾特丝看到他留在树上的诗,知道自己误会了他,追悔莫及。

所有的人都以为赛拉东已经死去。阿蕾特丝因为自己的妒忌使赛拉东死去而悲痛万分,整日以泪洗面,无视其他牧羊人的爱慕之情。


巴黎,俄国白军的退役军官,他那美丽的希腊画家妻子,两个人的法语都有口音,但都让人心生缅怀,俄国式的深邃与沉静被演绎得极具宫廷遗韵。一个基本是公开承认自己身份的间谍,立场却显得不再重要,只记得那些睿智的对话、回旋的思路。二战之前的纷乱局势中,再精英的头脑,显山露水,然后就是政治机器转动中的暗哑火星。一杆干涩的画笔,一个下楼时摇曳的丝制裙摆,一场夫妻间的言语角力...流淌再流淌,优雅之泻,将间谍与他的妻子涤荡的再无痕迹。

E. 关于葡萄酒的电影有哪些

●《芭贝特的盛宴》
(Babette's Feast)1987
这是一部轰动世界影坛的饮食电影,它带动了西方近十几年的饮食电影风潮。葡萄酒作为西方餐桌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部电影中的地位表现得极其突出。电影中,流落于丹麦渔村的巴黎著名餐厅Café Anglai主厨芭贝特被当地清教徒教区神甫的两个善良的女儿收留,为报答十几年收留之恩,芭贝特用买彩票获得的一万法郎为当地的清教徒做了一顿丰盛的法国大餐。不论是菜色还是配酒都堪称经典。现在一些西方的顶尖餐厅还会有人仿效这些菜式与配酒,带领饕客重温芭贝特的盛宴。正如片中将军的一句话:“美酒和美食足以使平凡的一餐变成一场恋爱。”
●《云中漫步》
(A Walk in the Clouds)1995
影片《云中漫步》是一部充满了拉丁风情的爱情影片。影片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在影片中那薄雾笼罩的葡萄园宛如仙境般使人迷醉。美丽如梦的景色和诗一般的表现技巧使观众不由得深深沉入浪漫的气氛之中。在这般美妙的田园风光中发生的爱情故 事,自然也格外地浪漫感人。为了寻找一个带有梦幻般色彩的葡萄园,该片导演曾亲赴欧洲、澳洲和南美各地挑选,最后才选定了空气朦胧恬静的美国加州纳帕山谷。影片中,人们在深夜点着火,如蝴蝶展翅般将葡萄催熟,如诗如画般的美景使观众沉浸在无尽的遐想与浪漫的气氛之中,此景堪称“电影酿酒史”上最华美的一幕。
●《失乐园》(Paradise Lost)1997
渡边淳一原作的小说《失乐园》曾经也引起了不少的风潮,他小说中对于道德观念的反叛与反思值得很多人去讨论与考虑,后来这部小说被搬上了大银幕。电影中只在末尾出现一款酒,这就是波尔多玛歌地区的顶级酒庄玛歌庄(Chateau Margaux)1984年份的红葡萄酒。1984年份并非是一个好年份,但是这一年的玛歌庄易饮,富于果香,也有绚烂的一刻,只是不同于那些好年份,能够持续一个世纪以上。或许作者是想通过这瓶酒,告诉大家,两个人的感情关系,是片刻的但是绚烂诱人。
●《秋天的故事》
(Conte D' Automne)1998
这是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在76岁高龄时的一部作品。45岁的女主人公Magali经营着一小片葡萄园,因为怕影响酒质而坚持不用除草剂,导致葡萄园杂乱无比。她宁愿以减产为代价,也要证明她酿的酒与布根地酒一样味道醇厚。举起一杯红酒,面对丰美的葡萄园,方能领悟:只有心灵与葡萄酒一样醇美持久,才是深谙酒道的种植者。
●《沉默的羔羊2-汉尼拔》
(Hannibal)2001
这部电影并非一部饮食电影,但是,通过对饮食的挑剔,也从侧面反映了杀人魔王汉尼拔的性格。从他对美食的态度,也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对于酒的挑剔程度可谓极致,为小提琴手选了价值700美金一瓶的Montrachet顶级白葡萄酒;在街头露天咖啡厅小憩时,喝的是Castello Banfi酒厂的Chianti Classico Riserva红葡萄酒,生煎Paul的脑前叶的时候,旁边放的是阿尔萨斯著名酒厂Trimbach稀有的Clos St. Hune。就算是在飞机上,也自己带上自己的每餐和一瓶1995年份波尔多圣使提芬(St. Estephe)地区飞龙世家(Chateau Phelan Segur)的红葡萄酒。主人公的赏酒品位,似乎让观众对杀人狂魔多了几分同情与怜悯。
●《007系列》
007系列是一部长盛不衰的电影剧集。能像007詹姆斯·邦德一样,与香车美人醇酒相伴,游历世界各地去冒险是每个男人的梦想。最近,金钟庄(Chateau Angelus)成了新007的专宠。每次出现在007电影里的葡萄酒都价格不菲,这也隐含着他是皇家大特务的特殊身份,不然,他怎么能够调动所有国家机器为他泡妞服务呢?
●《杯酒人生》(Sideways) 2005
这是一个发生在葡萄园的爱情故事:明媚的加州阳光、醇香的葡萄酒把观众带入一个肆意享受的画面……虽然这是一部喜剧电影,但笑声过后,你一定会掌握一点关于葡萄酒品位和生产的知识。截至2005年1月15日前12周内,美国葡萄酒的销售量达到37万箱,比前一年同期增长了16%。在加州,增长达到33%。葡萄酒商们都认为这种增长明显受到《杯酒人生》的影响。这部片子是借酒来喻人生,关于葡萄酒的知识贯穿在整个戏里。对如何品尝,以及葡萄园的景色和采摘葡萄的场景进行了大幅拍摄。无疑这是一部非常好的葡萄酒知识教学片。
●《美好的一年》
(A Good Year) 2006
这是一部风格清新的爱情喜剧,出生在英国伦敦的银行家麦克斯·斯金纳在一次度假结束后成了失业者。就在麦克斯最懊丧的时候,他却收到了一份从天而降的财富:远在法国的叔叔亨利过世后给他留下了一块葡萄园。从伦敦逼仄的办公室出来,麦克斯投入了法国普罗旺斯的怀抱。虽然葡萄园风景如画,习惯了都市生活的麦克斯仍决定把葡萄园卖出去。在法国停留的期间,麦克斯重遇了小时的玩伴芳妮并萌生了情愫,也使得他有意保留葡萄园并在此生活。此时,一位美国女郎出现并自称是亨利的私生女。庄园的归属问题一时间还难以判定。于是麦克斯便以此为由,顺理成章地呆在庄园,享受难得的一年好时光。
●《酒瓶惊世》(Bottle Shock) 2008
《酒瓶惊世》于今年1月份在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 Film Festival)上首次公映,据说目前的票房收入看好。这部影片以发生在1976年的“巴黎品酒会”为时代背景和故事线索,叙述了美国加州纳帕葡萄酒工业的诞生以及发展历史,描写了加州纳帕葡萄酒是如何通过著名的巴黎品酒会这一历史事件而出现在世界葡萄酒版图上的。
背景资料:发生在1976年的“巴黎品酒会”是世界葡萄酒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因为在这次品酒会上,来自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以盲品的形式战胜了法国波尔多及布根地的葡萄酒,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的第一名都是由纳帕谷的庄园获得。从某种意义上说,“巴黎品酒会”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也标志着新世界葡萄酒由此而登上了世界葡萄酒舞台。
●《第一皇帝》(The First Emperor)
据《醒酒器》(Decanter)网站此前发布的爆料新闻说,一部片名暂定《第一皇帝》(The First Emperor)的名人传记片已经开拍,片子的主人公就是葡萄酒界大名鼎鼎的罗拔·帕克(Robert Parker)。电影将改编自美国美食作家艾琳·麦科伊(Elin McCoy)在2005年出版的帕克传记《葡萄酒皇帝》(The Emperor of Wine),首次披露帕克成长为葡萄酒大师历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一面。

F. 埃里克·侯麦的人物创作

1959《狮子星座》(狮子的标记)(Le Signe Lion)
1962《蒙梭街的面包店女子》(La Boulangere de Monceau,26分钟短片)(“道德故事”系列)
1963《苏珊的爱情事业》(La Carriere de Suzanne,60分钟)(“道德故事”系列)
1964《塞尔旺特的唐吉诃德》(Don Quichotte de Cervantes)(纪录片)1965(Paris vue par...)(短片合集,与让-吕克·戈达尔、克罗德·夏布罗尔、让·杜谢、让-达尼埃尔·波莱、让·鲁什联合指导)
1967《女收藏家》(收藏男人的女人)(La Collectioneuse)(“道德故事”系列)
1969《慕德家的一夜》(Ma Nuit Chez Maude)(“道德故事”系列)
1970《克拉之膝》(克莱尔的膝盖)(Le Genou de Claire)(“道德故事”系列)
1972《下午的恋情》(午后之恋)(L'Amour de l'après-midi)(“道德故事”系列)
1976《O女侯爵》(La Marquese d'O)
1978《高卢人帕希伐尔》(Perceval le Gallois)
1980《飞行员的妻子》(La Femme de l'Aviateur)(“喜剧与谚语”系列)
1982《好姻缘》(Le Beau Mariage)(“喜剧与谚语”系列)
1983《沙滩上的宝莲》(宝琳在沙滩)(Pauline a la Plage)(“喜剧与谚语”系列)
1984《圆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喜剧与谚语”系列)
1986《绿光》(Le Rayon Vert)(“喜剧与谚语”系列)
1987《双姝奇遇》(蕾芮特与米拉贝尔的四个奇遇)(Quatre Aentures de Reinette et Mirabelle)(“喜剧与谚语”系列)
1987《我女朋友的男朋友》(L'Ami de Mon Amie)(“喜剧与谚语”系列)
1989《春天的故事》(Conte de Printemps)(“四季的故事”系列)
1992《冬天的故事》(Conte d`Hiver)(“四季的故事”系列)
1993《大树、市长和文化宫》(L'Arbre,le Maire et la Mediatheque)
1995《巴黎的约会》(Les Rendez-vous de Paris)
1995《夏天的故事》(Conte d'Éte)(“四季的故事”系列)
2000《秋天的故事》(Conte d'Automne)(“四季的故事系列)
2001《贵妇与公爵》(L'Anglaise et le Duc)
2003《三面间谍》(Triple Agent)
2005《红色沙发》(Le Canapé rouge)
2007《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 Les )(又名《阿斯特蕾和瑟拉多的爱情》) 《男神和女神的爱情》
片名:Les Amours d’Astrée et Céladon
译名:男神和女神的爱情
导演:埃里克·侯麦 Eric Rohmer
主演:安迪·格丽特Andy Gillet
史蒂芬妮·德·克雷昂科Stéphanie de Crayencour
类型:剧情/浪漫
国别:意大利
很久很久以前,牧羊人和牧羊女在美丽的森林中相亲相爱,甜蜜的生活着,直到牧羊女听信了谣言认为牧羊人对自己不忠,于是牧羊女发誓今生再也不想再见到牧羊人。牧羊人在绝望之中投河自杀却被菏泽仙女们所搭救。决心要让这一切破镜重圆,而牧羊女的誓言却成了最大的羁绊,牧羊人于是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在此过程中他必须抵制种种诱惑,遵从真爱的指引才能最终修成正果回到牧羊女的身边。
《克莱尔的膝盖》
Le Genou de Claire1970
可能是Rohmer最成熟、最丰厚的作品,这是相对他作品的风格貌似单调而言的。堪称Rohmer的经典之作,手法细腻,对话在影片中占了很大比重,在无声无息中以各种细节和微妙心理的刻画取胜。很多难以言传的细节,和泄露人物心理的言行是影片中最值得体味的部分。罗麦尔曾经在某场合公开承认,这是他自己最得意的一部作品。
《绿光》
Le Rayon Vert 1986
摄制组人数只有3个人了,摄影师、录音师和制片人。
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女主角那种强烈的孤独感,一种不被人理解与关注而带来的自卑。或许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孤独的。绿光终究不过是一种隐喻,而爱的美好或许正在于它的不可预知和不可预测,所以我们的期待才有意义,也值得尊重。影片展示了一个寻找幸福的过程,一个迷惘却坚定的过程,正如影片引用的法国谚语里说,“时机到来,即是钟情之时”。
从表面上看,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态度很消极。她不寻找,她只是等待。然而,这种消极,却正出于一种积极,一种更为深刻的信念。因为她相信有真正的,也就是纯粹的爱情存在。在她看来,苦苦追来的东西不是爱。她相信自然而然的东西,相信偶然。
《贵妇与公爵》
L'Anglaise et le Duc 2001
那部电影直接利用了DV技术的影像合成的特点,整个人物的戏剧情节发生在摄影棚里,然后又拍摄了大量的十世纪的法国风景画,再将人物与风景画合成在一起,完成了这部电影。

阅读全文

与埃里克侯麦经典作品电影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四目道长电影演员表 浏览:693
ipad用什么下载软件下载电影 浏览:495
美女被活埋变成干尸电影名字 浏览:160
老电影阿康和阿杰 浏览:783
电脑电影画面怎么全屏显示 浏览:879
二妹是哪个电影的角色 浏览:784
有什么好看的金典电影 浏览:165
超人1987版电影国语下载 浏览:446
感动的电影怎么形容 浏览:722
杀生电影孩子生了吗 浏览:231
购买电影票在哪里看 浏览:451
电影拍摄许可证去哪里申请 浏览:257
飞机可以看电影吗 浏览:807
喜剧青春爱情电影 浏览:370
电影宣传图片怎么做 浏览:505
足球微电影故事梗概 浏览:805
女主不能见太阳的电影美国 浏览:828
八十年代老电影喜莲 浏览:345
罪电影从哪里看 浏览:344
死亡塔粤语香港电影 浏览: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