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是邵氏功夫电影谁能给我介绍一下。
邵氏功夫片,这个大名许多人都是如雷贯耳,但是还真没人能系统的介绍一下,我也只能大概跟你说下。简单地说,邵氏就是邵逸夫(国内很多大学都有他捐赠的教学楼和图书馆)和他兄弟,邵氏电影就是他们创办的电影公司所拍的电影,因为他们出品的功夫片数量足够多,质量足够上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一个电影的时代。可以说没有邵氏电影,就没有今天香港电影在世界上的地位,香港电影届也就不可能发掘出后来的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等,他们的功夫片都是延续了邵氏功夫片的血脉并且突破创新发扬光大了。
不看邵氏电影,不能说了解香港电影;不看邵氏电影,研究香港电影历史的朋友,研究也会出现断层。邵氏电影记载的不仅仅是它在香港最辉煌的10年历史(60年中代到70年代末),也是记录了香港电影50年发展史的一个方面。
1930年,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先后购入多间戏院;更到欧美搜罗西方的先进电影及器材。发展到1961年,邵氏已经是世界上拥有最大私人电影制作室的电影公司。
邵氏的掌门人--邵逸夫和邹文怀
邵逸夫1907年生于上海,浙江宁波镇海人,父亲是漂染业商人,家中排行第六,故有“六叔”的称号。1924年,他与兄弟成立上海“天一影片”,并负责外埠发行工作。1926年他从上海青年会中学辍学,往新加坡协助三哥邵仁枚管理电影业务。
在新加坡,他结识了南洋华侨富豪余东璇及其女友黄美珍,及后更与黄美珍情投意合,可幸余东璇不但没有动怒,而且成人之美,并送了数十万元给邵逸夫创业,邵逸夫遂于1937年与黄美珍在新加坡结婚,并诞下2子2女。这段婚姻维持了50年,直到1987年黄美珍85岁时于美国病逝。这一年,邵氏公司也宣布停产,同时,邵逸夫的4个子女陆续淡出邵氏的管理层。
邵氏由盛而衰,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邵逸夫的旧部邹文怀另立炉灶,成立嘉禾影业公司。
现在是嘉禾影业公司老板的邹文怀,是香港乃至世界电影圈无人不知的人物,在电影圈内,他的知名度甚至比邵逸夫还要高。
邹文怀在邵氏工作了12年,由宣传部主任干起,直至升任总经理,他因与邵逸夫意见不合,遂带同何冠昌、蔡永昌等部下,另谋出路。
在电影圈流传最广的一段故事,是说邹文怀一边给邵逸夫打工,一边将以《独臂刀》而出名的邵氏影星王羽撬过档,为了避过禁制令,把《独臂刀大战盲侠》安排在台湾拍摄。邵逸夫知道后大怒,该片上映时,邵逸夫指“嘉禾”侵犯版权,两人都是亲自上法庭对簿公堂,官司打了足足一年,花掉的律师费超过100万港元,直到电影映期结束还未完结,足见两人的水火之势。
邹文怀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施行的独立制片制度,他把与演员的雇佣关系改为合作关系,电影的利润与演员分账,从而网罗了大量的优秀演员。许冠文的《鬼马双星》创下香港电影史625万元票房空前纪录,与邹文怀的用人政策不无关系。80年代,邹文怀发掘出成龙,为嘉禾创造了另一个高峰。但令嘉禾名利双收的,其实是一套西片——《忍者龟》,该片破了2亿美元的票房纪录,4只可爱的会打中国功夫的小龟在小孩子中得以风靡。邹文怀在国际影业市场的地位,从此奠定。
邵氏功夫片的大师们
香港功夫片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些开拓者,又很多来自于邵氏。那么让我们看看这些功臣的名字——
导演:张彻、胡金铨、程刚、楚原、刘家良、刘家荣、鲍学礼、王羽、孙仲、午马、张曾泽、桂治洪、徐增宏等等。
武指:刘家良、韩英杰、唐佳等等。
演员:郑佩佩、王羽、姜大卫、狄龙、刘家辉、傅声、李修贤、王龙威、白彪、戚冠军、陈观泰、汪禹、谷峰、詹森、尔东升、岳华、宗华、刘永、鹿丰、罗烈、郑雷、杨志卿等等。
以上这些功臣都是邵氏功夫电影的中坚力量,他们代表邵氏功夫电影的最高成就,在邵氏经典的功夫电影之中,几乎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这些人或已仙去,或者是退休已久,只有少数人活跃在影坛。狄龙大家都很熟悉,最近有些印象的是他在《还珠格格3》中演乾隆皇帝,都认不出来了,老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往日玉树临风的姜大卫和秦沛、尔东升是哥儿三个,他们是同母异父。姜大卫最近的一次表演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雏菊》,在里面演郑雨盛的老大,那个扮演杀手组织老板的就是他。从1967年《独臂刀》上映之后,张彻就带领着他的伙伴和干儿子们一起在功夫片领域打天下,张彻一生拍摄过100多部电影,今天看到的很多电影的题材,都是他首先发掘的,他的电影代表作品有:
《金燕子》、《双侠》、《大刺客》、《新独臂刀》、《保镖》、《独臂刀王》、《刺马》、《水浒传》、《荡寇志》、《报仇》、《八国联军》、《方世玉与胡惠乾》、《少林寺》、《少林五祖》、《残缺》、《马永贞》、《恶客》、《拳击》、《十三太保》、《叛逆》、《年轻人》、《射雕英雄传》三部曲、《雪山飞狐》、《仇连环》等等。反正是今天的人能想到的功夫题材,张彻几乎是拍光了,他也够狠的,都没给后人留下什么发展空间,后人之后模仿他走过的路,翻拍他的作品了。作品多了自然参差不齐,有好有坏。张彻的作品个人认为有珍藏价值的是——《独臂刀》、《新独臂刀》、《独臂拳王》、《十三太保》、《马永贞》、《报仇》、《双侠》、《少林五祖》、《残缺》。当然,这只是个人意见。我最喜欢的是《新独臂刀》和《双侠》还有《十三太保》,姜大卫的表演是绝了!这三部电影都是他与狄龙搭档演出,两人号称张彻电影的“双角”,是和张彻并称“铁三角”的组合,三人创造了华语功夫片的神话。狄龙那时可真够帅的,尤其是《刺马》和《新独臂刀》中的扮相,集阳刚与温文尔雅于一身,是个不可多得的演技派明星。这些电影就不详细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观看,毕竟还是那句老话“百闻不如一见”。
张彻下面就要说说楚原,张彻是邵氏首席功夫片大师是没错,但是张彻不可能永远吸引观众,邵氏这样巨大的电影制片厂还需要更多不同类型的导演来加入,楚原就是另一位引起广泛关注的武侠片导演。楚原的武侠片基本都是改编自古龙的小说,这里也有个铁三角——楚原、古龙、狄龙。楚原导演,古龙原著,狄龙主演,在后期的邵氏是票房的保证。楚原导演的古龙武侠片有《天涯·明月·刀》、《流星·蝴蝶·剑》、《决战前后》、《绣花大盗》、《萧十一郎》、《多情剑客无情剑》、《三少爷的剑》、《楚留香》等等,部部精彩,都值得一看。看到这些名字,也不用我多说了吧,武侠小说迷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了。
最后要说说刘家良,这一位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成龙的《醉拳Ⅱ》他扮演那个满洲最后一个武举,在《七剑》中扮演付青主的就是他。他是邵氏最后一位台柱级导演,邵氏后期的经典功夫片几乎都是出自他的手,《少林三十六房》、《神打》、《十八般武艺》、《陆阿采于黄飞鸿》都是他的代表作,片中展示的都是他硬桥硬马的真功夫。他的父亲刘湛就是他的师父,他父亲是林世荣的弟子,林世荣大家该知道是谁了吧?论武术的赏心悦目而言,刘家良的武打设计是最好的,他有真功夫,晓得怎么样在镜头前面表现的最好,各位看看他在《醉拳Ⅱ》中的表现,就可以知道他的身手不凡。
可以说邵氏的成功不是一两个人的功绩,而是在那个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集中了无数具有开创精神和天赋以及孜孜不倦的投资人、制片、导演、编剧、演员、幕后工作人员等,再赶上香港经济的腾飞,电影市场的繁荣,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才给我们留下了至今堪称经典的好片子,时至今日,还在影响着包括好莱坞在内的世界电影,众所周知对邵氏功夫最崇拜的就是昆廷达伦蒂诺,他的很多片子都有向邵氏致敬的影子。
邵氏top10
1. 大醉侠(1966)
2. 十三太保(1970)*
3. 星际钝胎(1983)
4. 流星蝴蝶剑(1976)*
5. 香江花月夜(1966)
6. 江山美人(1959)*
7. 成记茶楼(1974)
8. 倾城之恋(1984)
9. 大军阀(1972)*
10. 爱情的代价(1970)
B. 谁知道香港电影公司邵氏电影的资料
2楼的,这种问题不用赏我也会回答,并且很乐意。
金像得主我就不太清楚,不过我知道第一届的香港影帝是许冠文,凭他自编自导自演的《摩登保镖》,第二届的就是洪金宝,凭《提防小子》。
说起嘉禾,就先说嘉禾的老板吧!嘉禾的老板就说当年帮邵逸夫的邵氏电影公司打天下的主要功臣,是一位制片经理,叫邹文怀。由于邹文还知道邵逸夫和独食,跟着他最终还是一位制片经理,所以他背叛了邵逸夫,并带领着何冠昌(也是帮邵氏打天下的功臣之一)等人创办了“嘉禾”公司。但由于当时的邵氏力量大,有狄龙,姜大卫,王羽等大牌武打明星,嘉禾很难与邵氏对抗。后来还是由于邵逸夫的独食,失去了两位人才:许冠文,李小龙,两人被嘉禾签约,都拍下了几部在香港创下最高票房的电影,从此嘉禾名声大气,后来又拥有了成龙,洪金宝等武打明星。就这样,嘉禾与邵氏齐名,最后还成为了香港三大电影公司(邵氏,嘉禾,新艺城)的其中一员!
C. 香港全能型电影人尔冬升经典语录摘抄
尔冬升(1957年12月28日-,英文名:Derek Yee),香港全能型电影人,年轻时为邵氏电影公司武侠小生。后转型为编剧及导演,曾两度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及最佳编剧,并监制过十余套电影。
尔冬升经典语录:
电影人会将电影当成是一种艺术来对待,但是大众只会将它当作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
一个人物在影片里呈现的篇幅有限,但是在演员去表演的时候你一定要告诉他们各自角色的前生后世,演员也会提出这样的要求,这样他们在表演时才能抓住这个人物的魂。
在商场上,应该是我要结果,只有输赢。但在生活上,我干电影那么长时间,如果只要结果,过程就会不开心。
我不想把电影分成商业和艺术,因为每个人的艺术水平不一样。只是题材的大众和小众的问题,只不过我可能还蛮喜欢小众的。
我把自己看成一个教练,教练不会比运动员做得好,但要知道他们的心理状态。对年轻演员未必就要发脾气,这只是一个手段,有一些资历很深的演员也会突然没信心,拿捏不准的时候,你要去给他信心。
悲观来讲,我现在觉得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运行的方式,必须有邪恶的地方,所以尽量抽离自己,客观的看这个世界,不敢下定论,因为自己很渺小。
每个人年轻时候都一定有愤怒,很多专家分析为什么年轻人为什么愤怒,因为年轻人没进化完,所以小孩子的脑壳都是软的。我以前也对世界有很多不满,希望能够改变这一切,成熟之后接触的东西多了,会思考很多问题,人的成长就是这样的。
年轻通常比较愤怒,对这个社会世界肯定不满,觉得它不理想。有些人想改变的世界,他会从政或者是干一番大事业,革命啊。可能年纪大了以后,我觉得这个世界运作有一个规律在,你不可能只有正义没有邪恶,你不可能只有正没有负,黑白也是,我们世界就是这样两极运作。
做人如果没有希望的话,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很难形容无中生有的感觉,我脑海中有一个灵感,到最后我拍出来以后,满足感很大。
做导演是各人有各人的方法,各门各派的都有,我是没有派别,都是累积的。
很多时候你很想拍一部戏,但是没拍到你会很不开心,但可能是这部戏的时机还没到。
做导演,我是从一个念头开始,想拍这么一部戏,于是搜集资料,剧本慢慢成型,一部戏从无中生有到真正拍出来,这个过程会有很多困难,但你会有创造的满足感。当演员,一百个人都未必能有一个出挑,既被动,又要讲运气,又要讲观众缘,你能不能等到好的电影角色,这全部都是被动的。
导演这工作并不伟大,不要自我膨胀,我正在把一件件的包袱丢下,但要相信自己的判断,我喜欢的题材,应差极有限。电影到最后只须面对一位观众,结论只有好看与不好看,不能取悦所有人。
我对王晶的作品没意见,观众需要嘛。但你说冯小刚是内地的王晶,我则认为是抬高了王晶。
做电影这行的没有傻子,个个都是人精。女演员到这个圈子来有什么企图,自己究竟有多少才能,一看眼睛就知道了。
有时候得奖就是这样子,得靠一点运气。运气好的话,有时候未必是自己的最佳状态也可以拿奖,运气不好?每次你发挥好的时候都遇到劲敌,那就没办法喽。
吴宇森(John Woo 1946年9月22日)香港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监制、演员,是一位在亚洲地区和整个华人社会影坛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原籍广西平南,1946年9月22日出生于广州。1971年在邵氏影业公司跟随当时最著名的动作片导演张彻拍片。1986年执导《英雄本色》引起巨大轰动,成为当年度最卖座的电影,荣获第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奖,由此开创了吴氏暴力美学的先河。1993年纵身好莱坞,凭借《断箭》《变脸》《碟中谍2》等商业大片使他在国际影坛名声大噪,确立了其A级导演的地位。是继李小龙、成龙之后,进入好莱坞的第三位华人明星。20xx年获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吴宇森经典语录:
人生的经验里都会经过一个失败的教训,也会经过成功的快乐。
电影就是我一生的事业,也是我的理想。虽然是我今天做得成功,我也希望能够帮助到别人成功,或者是看到别人成功。
我觉得还是不能把艺术和商业分的太开,不能太执着于商业或者艺术。电影也可以是商业和艺术并存的。应该是更有包容性的。
电影不光要注重国内市场,其实也应该注重海外市场。因为如果能打开海外市场的话呢,那么我们的电影事业也会有维持的动力和创造力,也就能更长久。
终身成就奖对我来讲是一个鼓励的作用,拿了这个奖并不代表我要退休,拿一个奖反而是让我更努力,要拍更多的电影。
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个导演有一部戏成绩不理想,我们就表示失望,我自己也拍过令人失望的电影啊,所以如果真的有心去鼓励一些年青人,就尽量去做,不管他做出来的成绩是好与坏,他只要有这个心,一部不行,三部不行,第十部总可以吧?终有成功的一天。
一个电影就是等于一幅画,一个画家画完一个画之后,就不再属于这个作者了,应该以后就是属于观众的,属于观赏的人,他们能够感受到什么就感受到什么这样。
我每十年都有一个转变:我刚做导演的头十年,我是拍喜剧的年代;第二个十年是拍《英雄本色》的年代,都是一些英雄片;第三个十年是在好莱坞拍了一些电影,又是一个不同的经验;第四个十年是在中国,在大陆是一个新的开始。
暴力美学是一些评论家想出来给我的称号,我觉得当然是在我拍动作的时候,有一些场面不是为了刻意的美化暴力,而是我拍的时候我感觉是我拍的是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可能是一个很深沉的,可能是一个很唯美的,可能是一个很潇洒的,所以我就会用一个唯美的方式来去表现。
好莱坞的核心是以商业片为主流,以观众的喜爱为标准,但同时拥有高质量的技术。在高质量的视觉元素之外又加上人的主题。
拍戏拿不到钱,也无所谓了。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很多人以为我有很多钱,其实我赚的钱不多,也不是很强求,生活过得去就是了。
我觉得现在拍电影,要拍一个有意义的电影,我说不管赚多少钱也好,就是说只要这个电影出来,我觉得能够找寻到某一种意义,我才拍。
我觉得现在经纪人不大对,对演员保护过度,戏还演的一般呢,就把他们包装成大明星,让很多年轻的好演员失去了发挥的机会。
中国人的正义感、侠义精神的确和西方不同。我们可以为国家、为一份理想,为朋友、为家庭,不惜牺牲自己,死而无憾。但是他们不是,他们认为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求生不会求死的,你必须先求自己生存,才可以帮助别人,如果你是为了帮别人而牺牲自己,那你以后就不能帮更多的人。
在人性的方面,中国和美国有很多的共同点:有同样的喜怒哀乐,有同样的真善美的追求,也同样有理想的人生,还有正义感。
社会越来越发达,很多人都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现在很多人都有这种侠义精神,不一定是动刀、动枪、动武的方面。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热心肠的人,在汶川大地震、甘肃泥石流等大灾难面前就能看到,太多的例子。所以这个社会是存在这种精神的,只是我们能不能放得开,能不能那么容易相信别人。
我希望能够除了自己拍电影之外,也监制多一些电影,帮助一些年轻导演,给他们机会。就像当年,有人我拍戏一样。中国的电影要发展得好,还是要多元化一些,不要大家都去拍古装片,应该让年轻人多一点不一样的尝试。
以前电影里的悲剧英雄是我个人的反映,或者某一些人物是我所向往的。年纪慢慢大了以后,觉得很多事情不能太注重个人的感受,社会是整体的,我更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我不能再停留在个人英雄浪漫主义的情怀上了,应该顾到大多数人的生活、感想,大家共同的爱。
我觉得做朋友不要计较那么多,不能因为一时之气,什么都断了。这个世界永远都不会安定,如果大家太计较小过节的话,会让人的生活都不好。
做导演最重要的是有两点:第一点是要会欣赏,要会欣赏每个人的贡献;第二点是要会感激,大家的付出才让一个电影更好看,更有感觉。
我注重武侠精神,不喜欢花哨的动作。你说我古板也好,保守也好,我反正就是不相信一个人可以空中转几个圈下来还能打。我也不相信,一个人可以在竹竿顶上打来打去。我喜欢看,因为觉得很浪漫。如果我拍,肯定不会这样。
现在很多华语武侠片虽然都很卖座,全球成功。但是武侠片只是我们的一部分,很多国家很多人对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还不够了解。
以前我的电影里出现的都是悲剧英雄,现在年纪大一些,人生观改变了很多,反而更加乐观一点。我想,观众所想的,想做的,或者态度,都和三国人物的距离并没有那么远。
美国人一点也不浪漫,我们中国人才最浪漫,而我们的浪漫是一种风度和情怀,包括对国家、朋友和爱人,不管在哪个年代,这种情怀都存在。
徐克(Tsui Hark),本名徐文光,1950年2月15日出生于越南西贡市,祖籍广东省海丰县,中国香港电影导演、编剧、监制。1966年移居香港,后到美国攻读电影。1977年回港后,先在无线电视担任编导,后转投佳艺电视。1979年执导处女作《蝶变》,1981年执导电影《鬼马智多星》,凭该片获得第十八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1991年推出作品《黄飞鸿》,荣获得第1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1992年徐克导编电影《黄飞鸿2之男儿当自强》,取得3039万的票房,获得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等计9项提名。1997年徐克监制首部动画作品《小倩》,2001年导演电影《蜀山传》。2005年徐克推出电影《七剑》,获第4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动作设计奖。20xx年徐克执导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影片在中国大陆收获3亿元的票房,并获得第三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电影奖。20xx年徐克编导电影《龙门飞甲》,为首部3D武侠片。
徐克经典语录:
有时候我们拍一部很经典的电影,很多年之后它突然完全失去当时的魅力,原因是什么?因为在一部好电影的后面,总跟着很多电影模仿它,模仿与重复导致它失去最初让我们震动的力度。
对于创作来讲其实每个时刻都在创新,不是到什么阶段才创新。我觉得作为导演来讲就要不断的追求进步,不断向前迈进,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我们都在创新,所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每个演员都需要一些机会把他们的表演事业拓宽,导演给演员提供这样一个改变和发展的机会,而演员又能信任导演,我觉得是一个很难得的缘分。
兄弟是一个很简称的东西,如果有人在你生活里面无条件你,无论你成功失败,无论你选择对不对,他都一直很你的话,我觉得这一点上他是一个兄弟。
我觉得电影等于是跟女人一样,是感受人生的一种艺术,你可以有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观众看才有感觉。
回头一看,很多事情其实无所谓,最重要的是你让别人有没有开心,别人有没有让你开心过,可能一辈子就是这样子过。
两个人在一起,就好像投影机跟那个银幕一样,你需要一个银幕来看看自己的画面。我很难说是怎么回事,因为有时候你需要另一个人去看看自己的样子,可能这个人就是你的爱人。
我一直没有长大过,我还是一个孩子,这是一个很好的感觉。
我们看小说也好,看历史书也好,常常会看到不同的人会对同一历史事件持不同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事件与事件的比较下,就出现了某种空间。对于现代人来说,绝对是可以通过历史事件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的。
每一项新技术产生之初都伴随着争议,随着它的日渐成熟,大家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
对于一个导演或者电影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喜欢某个故事,喜欢某种题材,想用自己的方法把它拍得最好看,跟观众分享我们对于这个故事的情绪和感受。让观众记住一个角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武侠是中国文化传统,你们都去关注现实,我只好延续传统。
我喜欢的就是将电影习作视为自己经历自己的思维旅程。经历过不同的阶段,自己要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我希望我的电影能够反映两样东西:一是周遭环境;二是我。这不是什么伟大的想法。
在好莱坞拍戏时的工序很简单:接剧本、拍摄、后期制作。制度太过健全令到一个导演似乎只是参与了一部电影的部分诞生过程。
只要拍得好,演员不用说英语也可成为国际片。
每个人对武侠的定义未必一样,我所讲的武侠,也是一种个人在现实社会里面追求这种突破的精神状态的东西。
我觉得武侠电影就是让人感觉到是一个很多故事里面有一些很精彩的片段,让人家回想,不断地记住,让看的人很享受电影本身的、有些剧情上的一些所谓高潮啊,一些人物性格本身衍生出来的一种很磅礴很伟大的豪气,然后感染到每个观众身上,回去不断在回忆过程里面很感动,对人物情绪上很感动的东西,我觉得就追求这种感觉。
剑除了它本身是一种武器外,它还代表一种身份一种修养。那我们塑造一把剑的时候,就等于说塑造它的可能性,比如从开始到最后,到它的过程有多少过程能让剑客去成长,从剑身上领悟到人生、生命的一种东西。
好多东西都没了,就象是遗失在风中的烟花,让我来不及说声再见就已经消逝不见。
笑到肚子痛,比哭到心痛好。
青春正二八,生长在贫家,绿窗春寂静,空付貌如花。
离骚的伟大就在于,它以女性为中心,在我的诗论里,凡是轻视女人的诗人都是二等诗人。包括李白在内,他不是什么大诗人,杜甫是一流的,屈原是一流的对不起,我有沙眼哪。
在这年头,谁能帮我发财就是最大的爱。
我有一个荒唐的说法。女人分美人和佳人,知道为什么吗?美人喜欢力量型的男人,他们喜欢mucle肌肉,像虞姬喜欢力拔山令气盖世的男人。佳人就不同,佳人喜欢男人有脑子,所谓才子佳人,喜欢他们满腹经纶才高八斗。
即使没有别人给你理由,生命依然值得坚持。
人生最甜蜜的欢乐,都是忧伤的果实;人生最纯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得来的。我们要亲身经历艰难,然后才懂得怎样去安慰别人。
天下万物都有定时,哭有时,笑有时,生有时,死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