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推荐 >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剧情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剧情

发布时间:2024-03-27 20:18:45

❶ 你最喜欢的电影有哪些,看了几遍

我喜欢的电影有很多,例如:

国外电影举例10篇

1.《阿甘正传》当上天戏弄了你,你只要若无其事然后勇往直前即可。

2.《泰坦尼克号》爱情的瞬间与永恒。

3.《海上钢琴师》我仿佛来过这个世界,仿佛也不曾来过。

4.《钢琴家》幸福是不能以战争为背景的。

5.《辛德勒的名单》救赎别人也是救赎自己的心灵。

6.《拯救大兵瑞恩》又一二战高质量影片。

7.《这个杀手不太冷》岂止是不太冷,简直是热腾腾的。

8.《阿凡达》科幻片的划时代巨作。

9《三傻大闹宝莱坞》阿三的作品代表。

10.《楚门的世界》我生活的世界是不是也是被一手策划的呢?

国内电影举例5篇

1.《霸王别姬》“真虞姬”爱上“假霸王”

2.《活着》活着难道都成为了一个难题了吗?

3.《赛德克巴莱》台湾高山名族的抗日经典。

4.《大话西游》放下金箍不能救你,而戴上金锢不能爱你。

5.《无间道》以前我没得选,现在,我只想当一个帅哥(哈哈哈哈)。

《美丽人生》、《千与千寻》、《幽灵公主》、《熔炉》、《血战钢锯岭》、《教父》、《当幸福来敲门》......还有许多我喜欢的经典之作就不一一介绍了。

喜欢的电影有很多,每一部看的次数也各自不同,有的看过几次,而有的就仅仅看过一次。其实,直击灵魂深受自己喜欢的电影并不一定要多次观看,有的电影你看过一遍就舍不得再去看它,总想留有点朦胧美(对我而言是如此)。例如《幽灵公主》、《海上钢琴师》、《楚门的世界》我都不愿主动去看第二遍,并不是因为不好看,而是我不想破坏了“见到它”的初次 情感 。

喜欢的电影有很多,但是谈到“最”这个字,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肖申克的救赎》,本片我也只观看了一遍。

我甚至已经忘了它的许多细节,但是永远忘不了的是它带给我内心的冲击和感受。那种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希望的执着和我原本崇尚自由而孤独前行的心灵进行强烈冲击,再加上一个人在晚上的时候进行观影,就越加提升了这种感受。(顺便说一句,晚上个人观影更容易对影片产生 情感 )能救赎自己的从不是他人,而是向往自由的自己。 故事的最后,安迪完成了自我救赎,同时也救赎了瑞德,更救赎了现实生活中寂寞孤独的我们。

最后附上一句《肖申克的救赎》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平时看电影的话,会看一些新出来的电影,但是要说喜欢的还是有不少。在心情不一样的时候会看不同类型的电影。

在心情好的时候会看的电影比较多,比如画面特别美的《大鱼海棠》,这部电影真的是视觉盛宴,第一次看的时候好感动。还有一些较沉重的电影,比如《霸王别姬》、《烈日灼心》等等,这种影片呢在悲伤的时候不建议去看,会让你更压抑的,容易想太多睡不着,在开心的时候看就比较好了,人在开心的时候调节能力是更强的,而这些影片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看的越多也许领悟的也越多,反正我每次看都有一点心得感悟。

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看一些幽默 搞笑 的电影,比如《夏洛特烦恼》、《疯狂动物城》、《泰囧》等等一些电影,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这种时候主要的目的是调节自己的心情。

还给大家推荐一些常看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肖申克的救赎》、《罗马假日》、《泰坦尼克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其中《肖申克的救赎》我真的看了好多遍,自己都数不清了,最近也看了好几遍《哪吒》,这些都是我经常没事就点开看看的。

看到这个问题,蹦出脑海的就是周润发、张国荣、钟楚红主演的《纵横四海》。

三个孤儿从小被一个坏人收养,从小偷小摸教起,到成年后成为合作默契的江洋大盗。专盗取名贵古董、字画等,给他们的干爹谋取暴利。但三个孩子本质还是善良的,小时候一起合作偷食物被警察发现,等警察追到他们时发现偷来的食物是给一个没有饭吃的孤寡老人。

后来三个人准备在一次行动后洗手不干了,干爹对此很不高兴,就设计陷害他们。周润发饰演的阿海撞车落海,下落不明。张国荣饰演的阿占和钟楚红饰演的红豆都以为阿海死了,很难过。在阿占和红豆结婚多年后,发现阿海竟然还活着。三个人再次合作,狠狠教训了曾江饰演的干爹。整部影片节奏紧凑,画面漂亮,动作戏精彩。很多经典片段深深印在脑海中。

阿占在风景如画的巴黎圣母院边的桥上观察名画运送情况。一个画家给阿占画了一副肖像。阿占过去在画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和画家挥挥手再见。转身留下一句:“我是个通天大盗,明天看报纸吧。”

阿海和阿占合作偷名画,进入到一个有红外线监视的房间,两人举着盛有红酒的高脚杯测试红外线,动作干净利落。简直帅气绝了。

舞池里红豆趁跳舞时偷出舞伴口袋里的仓库们钥匙,换舞伴时把钥匙交给阿占,配合的天衣无缝。张国荣和钟楚红这段又美又帅,配一脸。

最后三人准备隐退江湖,阿占和红豆邀请阿海一起生活,阿海潇洒的挥挥手祝福他们:"我走了,祝你们俩春梦了无痕呀。”

看港台片长大的我,力荐这部吴宇森导演的《纵横四海》。有爱情,有亲情,有兄弟情,还有漂亮利落的动作戏。

结局到底怎样呢?你,一定要去看看。我看了至少三遍。

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早年看的时候看了一半就不看了,看不懂。后来经历的多了,生活阅历丰富了,再看《大话西游》竟然有了些共鸣和感动。看了几遍忘了,看了五遍以上有了。

《甲方乙方》冯小刚的早期贺岁电影,看了N遍,“打死我也不说"“地主家也没有余粮",还有大款眼泪巴叉的躺在村口翘首以盼葛优接他们的镜头,帮助两地分居的夫妻完成心愿后妻子逝去,丈夫孑然一身离去的感人镜头都很经典。

《功夫》

你不得不承认周星驰在他那个年代无敌强。

我认为他达到巅峰的喜剧就是这部《功夫》,这也是我为数不多会看上四遍的电影。

厉害的不止是周星驰的演技,这部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灵活现的,每一个人只要有台词你都不会忘记这个人,这也是该电影的魅力所在。

里面的情节在现在看来也是十分有看点的,最重要的是因为是喜剧的原因,这样的电影,在画面上也能保质很久。

《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被人夸了无数次的电影,也已经被人讲烂了。可是他还是依然魅力十足。

和功夫一样,这是一部画面保质期极长的电影,所以现在去看也依然十分耐看。

而抛开画面,他的整体剧情、节奏、演员表现只能说完美。这是电影史上的完美,这是一部明明最后解密了越狱细节却还需要你思考良久的电影,这是一部节奏不快却又让人十分紧张的电影。

这部电影里最精彩的为人乐道的是那段通往成功的下水道,但其实这部电影有着很多很多特别好的情节。

如果说反复看《功夫》是因为 搞笑 ,那么反复看《肖申克的救赎》就是因为我想把他看懂!

个人认为他的结局很有想象空间,瑞德是否真的去找到了安迪。

这是一部魅力十足故事讲的很清楚的电影,也是一部让人难以全部看懂,必须细细品味的电影。

《城市猎人》(成龙版)

这也是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年轻时候的龙叔真的太帅太有型了,喜剧动作这两个词真的被龙叔演绎得淋漓精致,看他的戏会让人明显感觉他本人的人格魅力。

这部《城市猎人》我反复看了5-6遍,里面女星的表现真的让人眼前一亮,这部影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留住了那个时代女星最美的模样。

龙叔卖力的表演也很重要,尤其是春丽的那个扮相,真的是让人惊艳,丑得惊艳。

同样的,剧情和节奏也十分好,贯穿全局的“饿”也让人哭笑不得,甚好。

不管你是喜欢看动作,还是喜欢看喜剧,或者说喜欢看美女,还是看那个时代,这部片都是你的不二之选。

以上都是个人观点,文笔有限。

记得小时候最热的还是台湾香港的电影,比如像《好小子》《乌龙院》这样的功夫片。

之后再大一点就是爱看林正英的僵尸片《僵尸先生》《一眉道人》

喜剧片只能是周星驰的电影最为经典像《喜剧之王》《功夫》《鹿鼎记》等等

之后就是李连杰,成龙的功夫电影《少林寺》《黄飞鸿》《警察故事》《我是谁》

在然后就是吴京,甄子丹的硬核武打片像《杀破狼》《男儿本色》

后来徐峥、黄渤、王宝强、沈腾等喜剧明星一个个崛起,又喜欢上了他们的喜剧片《疯狂的石头》《人在囧途》最近的还有《西虹市首富》战争类的《红海行动》科幻片《流浪地球》

只说国内的电影好的作品也有,但不像以前那样多了,而且以前的经典电影百看不厌,特别喜欢的就是成龙大哥的动作电影,不仅打斗动作精彩,危险镜头拼命拍摄格外刺激,而且还很幽默,结局也都很美好。也不会因为从头到尾的打打杀杀,权谋计策看起来很累,总之综合起来还是觉得老电影比较好看尤其是成龙大哥电影,毕竟能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说明在国际上也是被广泛认可的。

我最喜欢的电影当中

1,第一部是一个动画片叫:大鱼海棠,当时在电影院看。画面非常漂亮,这就不用多说。最重要的是它是让我感动到流泪为数不多的动画片之一。当时在现场我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哭泣,甚至相当多的男士都为之流泪。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针对爱情的,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2,第二部电影是徐峥主演的: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对于病人以及家属的刻画非常形象生动,我们可以真实地体会到 健康 真正的价值,能够体会到疾病对于一个家庭毁灭性的灾难。看到目前重病大病医疗的现状,真的感觉到没钱更没资格生病。这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让人们重视 健康 的,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3,第三部电影是一部3D影片:海王。我喜欢它的原因在于

第一点:画面太美,强烈建议一定要去电影院戴上3D眼镜观看。

第二点:在于它的立意非常好:在正义面前,邪恶终将灭亡。正义是可以吸引正义的,人之初性本善。

第三点,它刻画了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这是让人非常感动,非常温暖的场景。

4,第四部电影是沈腾主演的西虹市首富。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

第一点,沈腾的作品,一般笑点都非常多,而且很经典。

第二点,沈腾的作品,一般都非常有 社会 意义,像这部作品当中,如果给我10个亿,我会怎么去用掉?这是一个很有启发意义的电影。

第三点,其中“燃烧我的卡路里”这首插曲,真的太好听,而且歌词非常棒。

我喜欢的这些电影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虽然我只看了一遍,但是如果有机会,有时间,我会看第二第三遍,甚至更多遍,因为基本属于百看不厌型的。

感谢悟空邀请噢!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会有几个自己特别喜欢的电影,因为他有可能记录当时的时代,还有剧中人似现实中人。

第一部周星驰的《功夫》,可以说自己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不得不服星爷的剧就是那么好看,而且剧中有好多港台明星,无论是从剧情,还是人物上都有特别强的吸引力。我有一个武术梦。

第二部就是林正英的《僵尸先生》是国产僵尸片的巅峰之作。现在提起僵尸相信大家肯定先想到的是九叔吧。总能让人破涕而笑,英叔拍的电影不多,但是基本都已看完,经典就是经典很难被超越。现在的僵尸片只有彭禺厶的著作还可以,有第二林正英之称。

好像记得的只有这两个了,其他的喜欢不见得多看,电影就如昙花。

《被偷走的那五年》

每次想发泄的哭一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并且真的看一次哭一次。

这部剧由白百何和张孝全主演,还有范玮琪做配角,讲的是女主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和男朋友离婚,并且自己最要好的朋友也不愿意搭理自己,公司同事也不喜欢自己。

好像全世界都抛弃了自己一样。

原来,女主在过去五年之中,各种猜忌丈夫还有闺蜜,嫌弃老公工资低,各种吵架,在工作中也渐渐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黑山老妖。

为什么会喜欢这部剧呢?

1、这部剧每每都会让我产生这样一种思考,是不是人长大了,就会无奈的被现实推着往前走,最终都会变成自己曾经最不喜欢的样子?

你说女主那五年期间,有错吗?我认为不能说有错,只能说和老公在价值观上产生了分歧,所以相互越推越远。

曾经女主也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她其实也不想变成这样。

可已经变成了这样,后面其实就没办法再回头了。只能倔强的走下去。

现实更是如此,我们最终都会沾染上自己曾经最不喜欢的习性。

2、这部剧提醒我们人生真的回不去,所以要珍惜。

女主因为一场严重的车祸失忆,于是重回到五年前的思想状态,活泼可爱,她遗忘了那五年所有的不快,所以才有了与身边人重修旧好的机会。

但这个过程仍然艰难揪心。

而现实中,就像我说的,人一旦在一条路上走下去,就基本无法回头,因为自尊和倔强不允许。

3、我们要保持本心,并且身体 健康 。

女主最终终于弄明白了自己招人烦的过往,并且发现她真的出过轨,和那个心理医生。

她才发现,自己真的迷了本心,犯了大错,背叛了最爱的人。

也就是男主真的爱她,于是重新接受了她,你要说男主真的原谅她了吗?我觉得并没有,只是她忘了,他也不想再想起来。

最后,女主得了绝症,镜头扫到她躺在头发掉光,只剩骨头架子,求男主帮她死,真的让人哭成狗。

我们一定一定要有一个 健康 的身体,才能继续拥抱我们爱的人。

4,还有里面男女向女主求婚的画面,真的很甜。

那首歌叫《有一个人》。

以上,如有不足,欢迎补充。

我比较喜欢的电影,非常好看,推荐给大家

印度:《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未知死亡》《新年行动》《小萝莉和猴神大叔》《天生一对》

日本:《热血高校1、2》《浪客剑心1、2》《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幽灵公主》《风之谷》《天空之城》《起风了》

韩国:《田禹治》《南汉山城》《群盗》

中国:《绣春刀1、2》《疯狂的赛车》《大明劫》《投名状》

欧美:《战马》《指环王系列》《加勒比海盗系列》《碟中谍系列》《47浪人》《最后的武士》《阿凡达》

❷ 电影《秘密访客》讲了个什么故事

“秘密访客”实际上讲述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只是在现有的限制下变得支离破碎了。

《秘密访客》是由新丽传媒集团有限公司、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悬疑惊悚电影。该片由陈正道执导,郭富城、段奕宏、张子枫、许玮甯、荣梓杉领衔主演,于2021年5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个和睦的四口之家住进了一位秘密访客,原本和谐幸福的家庭不再平静,从此怪事不断的故事。

剧情简介:

校车司机于困樵(段奕宏 饰)因失职酿成了一起重大的校车车祸,困樵拼死救出了似与车祸背后真相息息相关的汪楚祺(荣梓杉 饰),校车上的其他学生无人生还。 得知此事家境显赫的汪父(郭富城 饰)为了隐藏这个秘密,不得不把困樵藏在自己家的地下室里长达三年,却处处暗示困樵何时自首。

随着访客的到来,这个原本温馨和睦的四口之家变得越来越诡异,母亲(许玮甯 饰)整日惴惴不安,姐姐(张子枫 饰)举止一反常态,家人个个心怀鬼胎,怪事频出,这个家背后不可告人的秘密似乎即将浮出水面。

❸ 有人看懂电影《时时刻刻》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吗

剧情:

这是三个女人的故事,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却都渴求更有意义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惧与渴望,把她们联系起来的还有这个名字:戴罗薇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住在1920年代的伦敦郊区布鲁姆斯伯利,开始写她生前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Mrs. Dalloway),被写作的天才燃烧的同时,游走在疯狂的边缘。在这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几乎被沮丧击溃。

提供一个很好的影评:

“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死亡之中有拥抱。”
——《达洛维太太》

宁静降临到这个午后。
这可以是任意季节的一个午后,属于任意一个人的午后,可以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也可以是布朗太太的,或者是克拉丽莎的。三个不同的女人,同样都被潮水吞没,穿过明晃晃的阳光,是无尽的黑暗与绝望。
花园中。那只鸟蜷缩在草地上,双翅合拢,紧贴身体。它似乎想化成一粒石子,以沉默面对这个破败的世界。它的一只眼睛还微睁着,闪着黑色的光彩,灰色的双脚已蜷起,像是又回到了它生命原始的卵壳中。阳光洒在它的身上……嗯……要再放上一朵玫瑰,我们总是希望美丽的生命能够不断地繁衍,那么美的玫瑰才不会消亡。死亡在这一刻,像山泉一样甘甜,清泠。谁都没有说话。谁都想亲吻死亡的面颊,像亲吻镜子里的自己。
每个女人都是一只鸟。
当面对心爱的人。她会激动的浑身发抖,每说出一句话就像印在情人唇上的一个吻(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身体轻盈地可以飞翔。此时的微笑是她们幸福的炫耀。当推开厅堂的门时,她会觉得:“如果现在死去,现在就是最幸福。”(《奥赛罗》第二幕第一场)此时的死亡只不过是她可爱的唇边呼出的空气,带着甜蜜的味道。生命的终结者从未像这一刻这样收起它锋利的镰刀,像只渴求温存的小猫,发出“呼噜噜”的讨好声。
“时时刻刻”中的女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爱情,有深爱自己的男人,她们也曾欢欣雀跃过。可每样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爱的魔法让人如此幸福的同时,也有它可怕的毁灭性。弗吉尼亚在《达洛维太太》中就写道“爱情也有毁灭性,一切美好的东西,一切真实的东西都会消亡。”
在电影中我没有听到克拉丽莎内心的独白,只看到了梅里尔•斯特里普忧伤的眼神和那次崩溃的恸哭。哭的时候,她蜷起了身子,如同那只死去的小鸟,想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求得安慰。当你越爱一个人,就越怕失去他(她)。那时,注定将要面对的失去使我们对死亡有了深深的恐惧感。
在小说中,克拉丽莎感叹道:“这个世界上爱太少了。”这话比在电影中看到她的眼泪更让我动容。爱是那么的容易消逝——在吵闹中,摩擦中,矛盾中。当女人不爱一个人,却不能够忘记他,于是他的影像不断盘旋在她的脑海,她批判着他,她从未如此公正的、客观的评论着谁,甚至连他剔牙齿的样子都让我们厌恶。这是女人遗忘的方式——让自己讨厌他。这时她说的讨厌就是讨厌,没有任何妥协的意味。如果,她无论如何也忘记不掉了,那就一定还爱着他。
女人的细腻与敏感是男人永远无法理解的。像布朗太太那样我们看来很幸福的女人却因为一本书而想到自杀,更是许多人无法想象的。我想这是她羽毛上自由的光辉被阳光唤醒的作用吧。家庭是每个女人的牢笼——幸福的牢笼,她只是想冲破这个牢笼,寻找自己的世界,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即使要用死亡来交换。克拉丽莎需要毁灭了的爱情,需要站在黑夜那遭风雨侵蚀的大街,没有人会打探她的下落;布朗太太渴望死亡,这在她看来不过是个可爱的想法,并不让人感到可怕。当她抛下了自己的孩子,进入那个旅馆——一个无所谓生死的空间,死亡就不再奇怪了,仿佛像清晨的冰原或者沙漠般自然。她觉得自己可以在那一刻终于可以抛弃这个破碎的世界了,不管家庭责任什么的。在那一刻,她终于扑闪着翅膀飞上了天空,虽然只是一小会儿,但是那自由的快乐仍是无法形容的。
电影中展现的那种悲伤是绝望的,是一种刺骨的痛,让女人可以落下眼泪的那一种。然而在《达洛维太太》里,悲伤被弗吉尼亚赋予了不同的风景。我从未见过如此细腻和非同寻常的描写,似乎每一阵风都诉说着心情,每一次衣襟的摆动就是一次思绪波动。在她的世界里,有一种让人很痛却宣泄不出来的悲伤,那是一种憋闷、压抑的绞痛,那样的悲伤只能被困在风中,撞击、摇曳、呻吟着。只有读者自己才可以体会那种整颗心煎熬在地狱的灼伤。而灵魂的死亡似乎不过是结束这种伤害的唯一的美丽的方式。
“可怕!可怕!”在阅读的时候让人真的想大声的喊出这样的话来。我总要小心地提防不要被那片没有边际的深海所吞噬。在这里,瞬间的心情、即逝的情感、短暂的触动、游离的思绪,像人体中绵延不绝的血液,循环往复。
书中的达洛维太太像是一只躲在树叶背面的小鸟,受不到任何保护,而四周是冷漠的世界,有无数在黑暗中奔逃的影子,树枝折断的声音都能惊吓到她。我想,她是有些神经质的,她过得并不幸福,我能看到她的恐惧,她对死亡的惧怕。她知道自己很年轻,与此同时又不可言状的衰老。
说到衰老,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和电影《一一》。看过《情人》的人,也许会忘记那个女孩的麻花辫,忘记她的旧丝缎裙子,忘记她花朵一样的身体,忘记她绝望的眼神渐渐黯然破败,但一定不会忘记她用凋零的花瓣般嘴唇说她觉得自己已经老了。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女孩说出这样的话。当时,觉得很震撼,但是不明白她为什么有那种感觉,只是隐隐感到那种疼痛。后来,看到《一一》中的那个小男孩,在电影的最后也说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了,还是觉得很真实,很苍凉。再有就是这一次达洛维太太说的了。渐渐的,明白了他们为什么都还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说自己老了。衰老的人不在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心能承受的生命限度。
每个人也许是从一出生就在衰老了,如果说花开就是为了凋谢,那么出生就是为了死亡,而衰老就是死亡的前奏。只是当我们年轻时,死亡似乎离我们很远,人们无法顾虑那么久远的事情,只是每天不停地为目标奋斗着,也许是考大学,也许是找工作,太多的烦恼让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衰老。但当我们达到一个饱和的限度时,当我们的生命再也不能承受这个世界时,我们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
华滋华斯说过:“当心灵被匆忙的世界占据,感到厌倦,失去乐趣,孤独的感觉,多么浓郁。”当我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我们脱离了轨道,当我们饱经了磨难,我们开始排斥这个世界,开始质疑,忽然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老了。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著作《慢》中写道:“……伏在摩托车龙头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当前飞驰的那一秒钟;他抓住的是跟过去与未来都断开的瞬间;他置身于时间外;换句话说,他处在出神的状态;人进入这种状态就忘了年纪,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忧愁,因此什么都不怕;因为未来是害怕的根源,谁不怕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的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的水泡与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
我觉得,用这段话来解释人的衰老也是很恰当的。那些物质的追求让人们坐上了云霄飞车,刺激与尖叫让我们看不到所处的世界,看不到自己的衰老与孤独。当我们遇到阻碍或是走累了,停下脚步才惊觉自己的衰老。
达洛维太太曾在爱人离开的时候哀伤的说,“他已经离开了我,我将永远孤独。”她怕的不是失掉那份爱情,而是要一个人孤独的面对这世界。孤独让人像是处在跑步的状态中,那种人很容易看到未来。当人看到死亡的威胁,他就老了。
常常,我们越是感知到死亡的步伐,我们就越热爱自己的生命,于是就更怕失去它。可是,我们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总是年复一年地在学习英语;我们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体重总是限制我们的饮食;我们憎恨背叛,却背叛了自己,努力讨别人喜欢;对我们的谣言永远比对赞美传得要快,就像瘟疫的肆虐无法控制;对于生活,我们永远不能控制;刚过完一小时,另一小时就又来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什么时候才能厌倦?要过多久才能质疑?时间撕裂着她的外壳,把生活倾泻到我们身上。她把我们分裂成很多份,取走一些无关痛痒或是珍贵的记忆,留下了残缺的我们在大海的潮汐里盘旋。死亡,总是那么令人难以相信事实,让人难以相信我们终有一天会消亡,消亡在这曾让我们如此热爱的分分秒秒中——尘归尘,土归土。
关于自杀。达洛维太太说她有一次把一先令硬币扔进蛇形湖里,以后再没有抛弃过别的东西。但是那些人却抛弃了自己的生命。有时人们抛弃生命,不是因为绝望,更像是一种反抗孤独的拥抱。“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死亡之中有拥抱。”
在电影中,理查德的死亡是安详的,平静的,孤独的,选择放弃的人都是孤独的。
理查德只是静静的坐在窗台上,温柔地跟克拉丽莎说:
“十九岁时我爱上了路易斯,同时也爱上了你”
“我爱你。这话听起来很老套吧?”
“世界上没有谁比你和我在一起更幸福的了。”
他的神态很镇定、安详,只是朝窗外挪了挪,就轻轻滑离了窗台,摔了下去。像一片树叶从枝头飘落一样。
我想谁都不能说理查德不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勇敢地去创作,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去爱,且违反常理,以特殊的方式去爱。他除了克拉丽莎还爱上了一个人,碰巧那个人是个男人。不论身处哪个年代,这种爱都如此勇敢与执着,令人感动。
“无需再怕骄阳酷暑,也不畏惧肆虐寒冬。”他的勇敢真的如同这句话所说的一样。
但是,从他染上病的那一刻起,理查德忽然发现自己已经烦透了面对这世界,时间对他来说变成了难以打发的东西,像一朵巨大的花一样不停啃食着他。他并不想用死亡寻求同情,只是想创造一种活生生的、足以令人惊奇的东西,使它就像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个早晨。最普通的早上——窗外有美好的景致,人们还穿着睡衣,睡眼惺忪。
人们呕心沥血创作小说、续写诗篇、拼命工作、养家糊口,怀着满腔热血与对生命的热爱,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一部分人迫不及待地选择自杀,更多的人等待着病魔夺走生命,或者等待生命缓缓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生活中已知的和未知的艰难让我们如勇士一样,不停地同时间争夺着一小时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即使这世界布满了黑暗与恐惧,我们依然深爱着它,就像深爱自己的生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会有厌倦的那一天。我们的降生就像是对生命许下的誓言:要永远爱着这生命。可是,永远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一直爱着这生命直到生命的尽头,却无法做到永远。我们可以一边说着“我爱你,却无法与你相守到永远”一边放弃这挚爱。弗吉尼亚在片尾的画外音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么,热爱人生,不管它是什么。最终要了解它。然后才能放弃。”我们只有在体会过、拥有过、感悟过后才能放弃,才能坦然地面对死亡。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电影中。三个故事的共同点除了同一本《达洛维太太》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就是三个女人都有同性恋倾向。弗吉尼亚和她的姐姐;劳拉和她的朋友;克拉丽莎和她的同居女友。
有着这样的设计,没有什么刻意的雕琢,也不做作,更不会让人心生什么龌龊杂念,反而是一种质朴的美丽。
其实,女性对女性的感情是纯洁的、彻底地无私,与对男人是不同的。面对男人,尤其是自己喜欢的男人,女人通常都只会在意自己的外表够不够漂亮,会为裙子破了一个洞而脸红,为说话的不得体而懊恼。男女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动物间的那种原始的性吸引。可面对同性,女人会放肆地笑,大声地说话,更多地触及到自己的内心,思考话语的含义。当女人对女人产生爱情,是的,我可以说这就是爱情,这感情大都是甜美的,是出于一种保护欲的。如果,不考虑传宗接代的问题,女人没有男人,相互依靠,也可以很幸福的生活。就像“自梳”中的两个女人,虽然她们最后没有在一起,但那份感情却是乱世中的一缕纯洁。
有人认为电影隐喻了“无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女人都是忧郁、脆弱而神经质的,她越是力图改变这一切,就会陷得越深……”。可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凡是看过《达洛维太太》的人更不会这样扭曲女性的美好。影片中三个出色的女演员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展现出了女人脆弱而坚强的那迷人的一面。不论是最后沉入河底的弗吉尼亚,还是自杀未遂的劳拉,亦或是失去爱人的克拉丽莎,她们都深爱着这个世界,极力想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不论她们选择了怎样错误或是正确的方法,她们都不断争取,就算陷入绝望,沉入水底,她们仍勇敢的追寻着,不在乎世俗的嘲笑或是不理解。
宁静降临到这个午后。我静静地坐在阳光里,望着天空暗哑、混沌的蓝色。记忆中的海浪向我袭来,浪花翻卷着没过我的膝盖,我的腰,我的肩……海浪不断跃起,接着又摔向海面,然后再跃起。我渐渐无法呼吸,耳边只有“咕咚咚”的水声在回荡着,狠狠地撞击着我的孤独。我试图在水中睁开双眼,看到了更加阴沉的灰蓝色。恐惧包围着我,海浪不断在我头顶发出叹息声,每次它们摔落下来跌碎时,那哀鸣就刺进了我的心。我想挣扎,冰冷融化了我的力气。在时间的流逝中我渐渐失去了重量,大海承受着我的体重,我的忧伤。我全部的意识就是听到整个世界对我喊着“结束了……结束了”。海浪声离我越来越远,可海鸥的叫声在很远的地方却依然清晰,它们翅膀在拍打前会有轻微的颤动,在很远的地方颤动,颤动。
宁静降临在这个午后。我同三个美丽的女人一起邂逅了达洛维太太,享受着与她共同度过的时光。

有关电影:
2002年的这部描写女人情感的电影,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审视了三个女人都怀着对自由的渴望与恐惧,挣扎与追逐的故事。1920年的伍尔夫,在燃烧着才华,创作《达洛维太太》的时候,也走在崩溃的边缘;生活在二战末期的家庭主妇,正怀着她的第二个孩子,读了伍尔夫的小说后萌生了自杀的念头;1990年的克拉丽莎与伍尔夫小说中的主角的名字一样,她的朋友身患重病,这样的悲痛让她难以承受。这三位女性被《达洛维太太》这部小说紧紧联系在一起。

“时时刻刻”这部电影的结构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电影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靠导演巧妙的剪接联系在一起。在这些过度段落起到连接作用的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似曾相识的风景,但是让这些过度看起来自然、不留痕迹的则是三位主角情感的延续,这也是这部电影运用这种手法高过一些其他同类电影的地方。在法国版“谜情公寓”中,类似的过渡可能表达的是情感的对立,也赋予这种过度手法奇妙的效果。毕竟,电影中种种剪切、配乐技巧,各种精巧设计的结构都是为了人物情感的表现服务的,而不能本末倒置。“致命魔术”就是个糟糕的例子,克里斯多夫•诺兰沉浸在两位男主角互相残害的快感中,不断重复的手法,不但让效果单调乏味,也突出了两个主角内心的空洞、充满罪恶的一面。与其这样,不如像同样是与魔术有关的“魔术师”那样,老老实实的讲故事,在细节上下功夫。类似失败的例子还有“红色小提琴”,穿梭于历史之中的那把小提琴,演奏的不过是一些虚假到让人难以理解的情感,而非像“时时刻刻”这般真挚感人。归根结底,一个电影是否能触动人心,还是看他所描述的情感是否能打动人心,技术结构不过是传达情感的手段。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一个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的家庭主妇,正在阅读《戴罗薇夫人》,这本书使她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天她正在准备她丈夫的生日派对,肚子里有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她却和弗吉妮娅笔下的戴罗薇夫人一样,萌生了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现代版的戴罗薇夫人,居住在1990年的纽约格林威治村,她深爱她的朋友理查德,一个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而濒死的诗人。理查德给她起的外号也是戴罗薇夫人,因为她和戴罗薇夫人的名字一样,都是克拉丽萨。

她们的故事交织到了一起,在每个时空,女人都被压抑,但更多的是抗争和自由的表达。

❹ 请问有人看过《12 angry men》这部影片没有呢中文译名是什么呀讲的什么故事呢非常感谢!

中文名《十二怒汉》

【片名】:12 Angry Men
【译名】:十二怒汉
【年代】:1957
【类别】:剧情/悬疑/罪案/惊悚

【导演】:悉尼·吕美特(Sidney Lumet)
【编剧】:Reginald Rose
【主演】:亨利·方达(Henry Fonda) .... Juror #8 (Mr. Davis)
Lee J. Cobb .... Juror #3
Ed Begley .... Juror #10
E.G. Marshall .... Juror #4
Jack Warden .... Juror #7
Martin Balsam .... Juror #1
John Fiedler .... Juror #2
Jack Klugman .... Juror #5
Ed Binns .... Juror #6 (as Edward Binns)
Joseph Sweeney .... Juror #9 (Mr. McCardle)
George Voskovec .... Juror #11
Robert Webber .... Juror #12

【片长】:96分钟
【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评分】:8.6/10 (22,284 votes)
【链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50083/

【格式】:Div3+MP3
【尺寸】:688x416
【大小】:1CD(690.28M)
【字幕】:点我

【简介】:
五十年代是好莱坞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集中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在电影史上不朽的优秀演员和导演。亨利·方达无疑是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男影星之一,悉尼·吕美特也是这一时期最有才华的年轻导演之一。

悉尼·吕美特(Sidney Lumet)的处女作《十二怒汉》虽然请来了牛气十足的亨利·方达(Henry Fonda)担当主演,但是它仍然不是一部大手笔的电影。该片的场景单调得离奇——全片只有一个场景,可以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有人认为影片开头和结尾还有法院大门的镜头,实际上剪掉这些镜头都不会对整部影片有任何影响。)这一个能让所有观众痴痴地看上一个半小时的场景,就是一间陪审团的休息室,把旁边的小厕所计算在内都不会超过40平方米!
悉尼·吕美特用他魔术般的艺术表现力让这间不足40平房米的房子展现了耐人寻味的感人故事:一个在平民窟中长大的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担任此案陪审团的12个人要与案件结案前在陪审团休息室里讨论案情,并要一直通过讨论结果,才能正式结案。
十二个人各有自己的职业也生活,他们当中有巧舌如簧的广告商、仗义执言的工程师、毫无见地的富家子、歧视平民的新贵族、性情暴躁的老警察、精明冷静的银行家、只赶时间的推销员。每个人都有自己思考和说话的方式,但是除了亨利·方达扮演的工程师之外,其余的人都对这个案子不屑一顾,在还未进行讨论之前就早早认定男孩就是杀人凶手。在第一次投票表决的时候,由于工程师的一票“无罪”票,使得大家要进入讨论;经过一番争吵,有一个老者开始站到了工程师的一边;没有达成一致就要继续讨论,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激烈争论和思维斗争中,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本案有着诸多的疑点,如果大家都不负责任的投了“有罪”票的话,将会白白的断送一个年轻人的性命。最终通过了各种不同人生观的冲突,各种思维方式的较量,所有的陪审团员都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十二个大男人在炎热的夏天挤在一间小房子里,争得面红耳赤,时不时地有人要抡起胳膊扁人,那场面好不热闹。电影观众在看这十二个愤怒的男人争论的时候也会反思如果自己被赋予了这种神圣的权利,自己会不会负责任地对待它呢。剧情我就不提示得太多了,或许还有一些没有看过该片的朋友正要体会这个故事呢。

《十二怒汉》的节奏安排很巧妙。要知道,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只有一个房间的场景,要让观众坐得住,不分段是不行的,但是如果有明显的分段又会有机会让观众分批地溜走。所以本片采用了两种分段的方式:一种是演员的身体活动状况,另一种是整个案件的思维活动状况。思维活动状况是指陪审团成员们对这个案件的思考、推理的进程,这个进程是时时受阻的,案情分析到一定的地方就会被卡住,所有的人都没有主意了。此时需要一段时间来等待新的案情突破点在某个人物的脑子里蹦出来,但是这需要时间。所以这个时候就插入一些演员的身体活动状况的变化,比如中场休息上厕所的时候,不同的人在厕所中的互相嘲讽;被说到伤心处的人暴跳如雷,愤然起身要去打人;外面突然下起大雨,大家起身关窗子等等。交错出现的这两种状况变化使剧情层层递进,而又浑然一体。
最难得的是片中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个演员都演出了自己的味道。然而更绝的是在第一次表决中唯一提出异议的工程师,自己也没有清晰的为男孩洗脱冤屈的思路,它只是提出了一种会冤枉嫌疑犯的可能性。所以每一个角色不但有自己的性格,而且他们自己的内心都是矛盾的。在整部影片过程中大多数角色都反复地思考着自己的立场,自己跟自己的思想斗争,直到最后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样行使自己神圣的权利。

《十二怒汉》是亨利·方达鼎盛时期的代表作,也是悉尼·吕美特的基石。众演员出色的表演,和导演对电影节奏的准确把握使本片成为了电影史上的不败经典。

陪审团醒了——评电影《十二怒汉》(12 Angry Men)

十二个普普通通的人,他们以前素不相识,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为了一桩杀人案件,他们坐在了一起。
就是这十二个人,被这个司法制度挑选了出来,组成了一个名叫“陪审团”的神圣组织,要开始决定另外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他是有罪还是无罪,是活着还是死亡。他们本来不懂法律,似乎也没必要懂得法律,因为他们不过是在法律强加的义务之下而被迫来到法庭的。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从事不同的职业,有自身更关心的利益,有不同的人生经验,有自己的偏好和性格。

在经过六天冗长枯燥的听审之后,法官终于对陪审团发布裁决指示了。被告是一名年仅18岁的男子,被控在午夜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法庭上提供的证据也极具说服力:居住在对面的妇女透过卧室及飞驶的火车窗户,看到被告举刀杀人;楼下的老人听到被告高喊“我要杀了你”及身体倒地声音,并发现被告跑下楼梯;刺进父亲胸膛的刀子和被告曾经购买的弹簧刀一模一样。而被告声称从午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在看电影的证词极不可信,因为他连刚看过的电影名字也说不出来。

对于这个铁证如山的案件,裁决有罪应该是板上钉钉。根据法律,他们只要一致表决通过有罪,就可以完成使命。驱使他们尽快作出裁决的更重要的理由是:这些陪审员实在已受够这拖沓的审判了;他们被锁在这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赛。总之,这些更重要的理由归结到一点就是,这时的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陪审员”的角色,所谓以公正法律的名义、所谓根据证据,不过是他们只想例行公事,然后赶快回家的托辞。

他们的确不知如何进入自己的角色:电影开初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散乱嘈杂的会议室场景,上洗手间的、抽烟的、闲聊的、坐在桌上的、看财经版报纸的、感冒擤鼻涕的、看着窗外风景的、羡慕对面富人大厦的;对此无比厌倦的、因第一次参加陪审而感到莫名其妙激动的。这给人的印象就是法律裁判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但程序毕竟是要走的。所以他们按号入座,开始举手表决: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结果有一人异议,这意味着必须讨论下去、给出怀疑无罪的理由。其他人当然不愿意,争论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愤怒。亨利•方达主演的这个持反对意见的陪审员,抛出了自己的疑惑。随着辩论深入,控方证据的混乱和矛盾之处不断揭示出来,比如同样的刀子不止一把;楼下老人不可能在列车噪音中听到被告喊叫;老弱残疾的他也不可能在15秒内赶到门口看到被告逃走;声称看见杀人的妇女鼻子两边有凹痕,证明她长期戴眼镜,而晚上她不可能戴着眼镜睡觉,所以她在床上看到杀人的证词不可靠;甚至 “我要杀了你”这话也并不意味着被告真的杀了人,因为这也许只是一句气话,况且在辩论中,也有陪审员气急败坏地说过这句话;被告记不住看过的电影也正常,因为经过质问,一位陪审员在清醒的时候也无法记得看过的电影,等等。
整个过程跌宕起伏,中间经历了六次表决,表决方式有写纸条、举手、口头表示,其结果分别是:11比1;10比2;8比4;6比6;3比9;1比11,同意有罪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终于放弃立场。被告终于被宣判无罪。

这就是整个故事的情节,真实似乎得到揭示;正义好像得以伸张。但是,误读就在这里:我们千万不要因为这样的结果就以为上述辩论所指向的就是所谓的事实和真相,或者易言之,不要以为辩论的过程乃是廓清迷雾、显现真理的过程。即使我们有了上面那么多所谓的“事实”,但从影片的结局来看,这些事实反映的不过是“矛盾的事实”、是一种矛盾的状态,是以证据本身的扑朔迷离来表现客观事实本身的不确定性。被告之所以被判无罪,是因为这种矛盾的无法解决,而不是因为他事实上没有杀人。即使被告被宣判无罪,被告本身是否杀人仍然是一个谜,导演仍然没有、而且是故意没有给我们一个关于事实和真相的可靠答案。

这是为什么?这是制度的逻辑。且让我们再回到电影的一些具体细节当中。其实,在这样的司法制度中,真正能使被告有罪的理由就是排除合理怀疑(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也就是说,只要一个正常的、谨慎的人对案件的证据产生一个合乎情理的疑惑,被告就可以无罪。所以,我们发现,在影片中,一直坚持被告无罪的陪审员说得最多的词就是“不知道”:“你认为他是无辜的?”“不知道”;“那你想怎样?”“不知道”;“你到底想拖多长时间?”“不知道”。他承认自己不能肯定案件的真相,他只是有些疑问,只是不想轻易表决,因为“事关人命,假如我们都判断错呢?”他知道自己判断力的不足,所以他不轻易判断。不仅如此,除了在前面的辩论中揭示出来的那些证据混乱的理由之外,他还有一些“不算理由的理由”,比如这孩子出生贫寒、童年悲惨,这种理由其实与案件本身无关,因为对方也可以用孩子曾有前科的所谓“品格证据”作为反驳。

但是,正是这些看似无关的东西往往会成为双方辩论的焦点。既然事实问题大家都无法肯定,所以大家就有理由寻找一切合乎自己判断的论据。正如最先改变立场、支持无罪的老者所说:“这位先生有异议,并不表明他认为男孩无罪,他只是不能肯定。这是他的立场。我们能打赌我们的判断一定正确吗?我相信要有动机。男孩可能有罪,但我希望了解更多。”

所以,在真相无法明晰的情况下,作为有自己感情和个性的普通人,认为被告有罪的陪审员们照样可以提出自己认为是充分的理由。这些理由更是无关事实,例如其他陪审员用的最多的短语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所以他们想快点表决;还有人是因为自己对被告这个少数族裔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他们认为这样的人就是天生罪犯;另一个最顽固坚持被告有罪的陪审员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他曾经的痛苦记忆,自己的孩子也因为和自己争吵而离家出走两年。

面对这样的“以情感代替法律”的局面,如何让这些决定别人命运的陪审员们真正运用法律的理性来思考和判断?这时,还是要依赖普通人的常识(common sense),一种大家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人类社会维持的纽带。在这个时候,大家心目中的正义和良知起作用了。这种正义和良知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和法律契合的部分。实际上,自从双方开始对立、辩论开始进行,局势就已经向理性的方面扭转,至少大家已不得不以严肃的态度来看待法律,而不再是“玩游戏”、“听故事”。在这个时候,你的情感偏见必须受到别人的质问,因为他们是和你同等地位的人,现在在履行着与你同样的陪审员的职责。所以,当你说无论事实如何那个男孩就是该杀,你敢承认自己是刽子手吗?当你说穷小子都是天生罪犯时,别忘了陪审员中就有做清洁工的人;当你把别人的命运当成儿戏,你必须面对旁人逼视的眼睛。

这是一个拷问的过程。还是我们曾经说过的那个命题:审判别人的同时也在审判自己。论辩的紧张、交锋的激烈,恰好说明他们在郑重其事地担当法律的角色,他们虽然以前各有其事,但现在不再为了自己的事而随大流;他们开始认真对待而不是应付差事;他们需要说服别人和被别人所说服,而不是草率作出决定,他们是经过长时间“愤怒的”争吵后才表决的。这也许是一个两难。我们当然需要真相,但如果由于人类本身局限性,真相不可能完全显现,甚至完全可能遭受曲解,这时候怎么办?我们只有选择,作出在一种制度安排之下可能的选择。正如那个坚决质疑的陪审员所说:“排除偏见并不容易,每遇到一宗案件,要揭露真相并非易事。我不清楚事情的真相,也许没有人知道,我只想为清白者辩护。我们所讨论的各种可能,也许是错误的;也许我们使有罪的人逍遥法外,我不敢肯定。也许有人可以做到。但我们有合理的质疑,这对法律十分重要。”

的确,这对法律十分重要,特别是当法律让他们成为法律的守护神之时。在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一个陪审员终于道出了自己对此的心声:“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拥有伟大的民主。我们被认可和信任为真正无辜的人洗脱嫌疑。我们拥有权力。这是我们强大的原因。”由此,我们才有可能审视这个制度所具有的好处和缺陷。正如那个坚强的陪审员所说,“普通人也会犯错误。”所以这个制度也许是比较脆弱的,脆弱得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但这个制度无疑也是强大的,因为它是人类为了更好保卫自身、为了延续自己生命而创造出来的,它捍卫了人类基本的自由和权利、捍卫了神圣的尊严和价值。

如果非要我用一个词来描述《十二怒汉》,我将不吝自己的赞誉,用“精彩绝伦”一词来形容它。这种精彩并不是建立在对法律、对制度、对人们展开表演的具体背景的夸大之上,相反,它是在认识到法律、制度和人类内在外在条件的制约之后的精彩。这种精彩我们甚至可以从剧情的展开谈起:导演把所有的故事都局限在一间小屋之内,中间只穿插一小段在洗手间的对话。这也可以说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局限有多大,人类的故事就可以有多精彩。人类的精彩正是在特定的局限之下才展现无遗。但同时,我要说,《十二怒汉》也是一部容易让人误解的影片:有研习法律的人在看了这部影片之后,反而因为影片中真相的不明和可以辩论而觉得法律太不确定;有研究哲学的人又认为将它理解成“法律片”而不是“政治哲学片”意味着一种肤浅,认为它展示的主题是“通过相互说理,各种意见最终可以指向对真理的认知”。这些看法的误会之处就在于他们忽视了决定这些陪审员人论辩的制度背景,并且固执于所谓的真理,而不知道法律问题本身其实并不是真理问题。相反,这部电影的关注点是对这个制度的优势和缺陷的细微深描,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反思。它的目的可能恰恰是在让人们认识到一种制度之不足的时候增强对这种法律制度的确信。

让“普通人来裁判普通人”,这就是这种陪审制度的安排。它与真理无关,但与真理无关并不意味与人们的幸福生活无关,也不意味着人类的生活没有建立起基本的确定性。这种制度的确是有很大缺陷的。记得有一本书叫《陪审团睡了》,该书分析了造成陪审团作出不公正裁判的许多潜在因素及制度漏洞。其中有一句话,“谎言如此地被轻信,法庭辩论犹如娱乐圈的一场闹剧,司法尊严已不复存在”。对陪审团制度的批判可谓淋漓。是的,陪审制度效率低下,方式笨拙,甚至常常上当受骗,使真正的罪犯逍遥法外。但是,正因为如此,我更愿意说“陪审团醒了”。醒着的陪审团当然会在生命的活动中暴露自己的缺点,但是,这种充满活力的制度有着其更大的好处。它的功能是用一种平等对待的立场,避免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生命受到威胁。它相信法律制度的构建需要有大量法律专家的存在,但它更愿意相信外行的、普通人的常识和判断。它是社会正义的良心,其核心的原则是:社会和强权不能因为认定一个人是“坏人”就对其任意处罚;否则有一天丧钟同样会为我们这些不是坏人的人响起。它是避免每一个置于法律弱势地位的人被不公正对待的最后的安全阀。

在这个意义上,《十二怒汉》让我们更加相信保留陪审团制度的必要性,让我们对法律更有信心和希望。当然,至于中国陪审员制度建立,还需要许多配套的制度条件,因为一个运作良好的陪审团制度,其基本的前提是必须是独立于任何机构和强权。当然,任何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以承认人类的不足、承认这个制度本身并不可能完美为前提的。
在一场惊心动魄的辩论之后,案件结束了。这些以前素昧平生的陪审员走出法院大门,分道扬镳,各谋自己以后的平静生活。他们彼此仍然不知道对方什么名字。影片的最后才依次现出每个人的脸部特写以及他们各自的名字。这真正让人感觉到,他们的确是平凡、普通甚至渺小的一群,但他们无疑又是这个制度最伟大最坚实的支撑者。他们是一批醒着的人。

附注:关于我所批判的那种认为《十二怒汉》是“政治哲学片”,是“通过相互说理,各种意见最终可以指向对真理的认知”的观点,可参见倪梁康先生的“《十二怒汉》VS《罗生门》——政治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关系”一文(载于《南方周末》2004年7月8日)。这篇文章整体运思当然是不错的,可惜的是作者显然以自己对哲学的理解代替了对法律本身之复杂深刻性的理解。

阅读全文

与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剧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羞羞鬼恐怖电影 浏览:772
男主摩托车香港电影 浏览:180
韩寒年轻的故事电影 浏览:12
高清电影熟女少妇 浏览:74
3d电影怎么观看 浏览:591
最需要书本和钢笔的英文电影 浏览:432
外国歌曲电影 浏览:547
所有的电影哪里能看到 浏览:137
印度与中国相关电影 浏览:263
川哥看电影 浏览:869
电影有儿童票怎么收费 浏览:305
播放宝宝老电影 浏览:255
邵氏老电影北地胭脂 浏览:712
什么舞日本电影 浏览:261
电影传奇字幕 浏览:116
的英语电影中的句子 浏览:136
上译电影蛇配音演员有哪些 浏览:207
什么电影的海报是一排人头像 浏览:629
拍电影经常用到的英文词 浏览:158
暴躁老师带枪的电影 浏览: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