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电影推荐 好看的老电影推荐
1、《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1965年。
电影简介:这可能是影史上最受欢迎的歌舞片,有趣的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这些元素当时令它打破了影史最高卖座纪录,而且还拿到了5座奥斯卡奖杯。和片中的那个家庭一样,人们在庸常的生活中突然遭遇了一个女人。她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充满欢声笑语,她用天籁般的歌喉唱出一首首传世经典:《音乐之声》、《雪绒花》、《哆来咪》……这是人们对天伦之乐的幻想,这是一个女人照亮的凡尘俗世。
2、《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年。
电影简介:本片根据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契尔的长篇畅销小说《飘》改编而成,在1939年第十二届奥斯卡奖中一举夺得八项金像奖,轰动美国影坛,这部耗资巨大、场影豪华、战争场面宏大逼真的历史巨片,以它令人称道的艺术成就为美国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作品,令人百看不厌。影片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南方两个庄园的兴衰历程以及几个人物之间的爱情波折。美丽任性的庄园主之女郝思嘉小姐,高傲自信、青春夺人。在一次酒会上赢得了青年浪子白瑞德的青睐。而郝思嘉的心却为另一位庄园公子卫希礼所占据,卫与表妹媚兰情意相投,已结连理。战争的爆发使郝思嘉二度成为寡妇并最终与白瑞德结合,但对卫希礼的爱之梦却依然没有破灭,直至唯一爱女骑马身亡,白瑞德在绝望中离她而去,这位美国南方姑娘在历经战争和生活磨难后,才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真正所爱。
3、《金色池塘》(On Golden Pond)1981年。
电影简介:由欧内斯特.汤普森编剧的本片,描述退休的老教授与老伴在新英伦湖畔的度假屋中度假,在平静的日子里却面临年老的各种危机。他的女儿刚离了婚,正处于徘徊的心境。一向关系不佳的两父女,终于因为十三岁的孙子跟祖父母同居了一段日子而解开了各种心结。影片以人情味方式探讨老年问题及代沟,片中风景美丽,演员亦非常卖力。但导演马克.瑞戴尔的手法不乏滥情之处,并未真正面对问题。本片曾获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三项金像奖,使凯瑟琳.赫本成为影史上唯一的四届金像奖影后,亨利.方达也在病床上如愿地获得了他渴望已久的奥斯卡奖。
『贰』 大卫•里恩的简介
大卫·里恩
中文名: 大卫·里恩
英文名: David Lean
性 别: 男
生 日: 1908-03-25
角 色:编剧,导演
戴维·利恩1908年出生于英格兰,1928年开始从影,早期以拍文学戏剧电影著称。1942年,他导演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浪漫之作《相见恨晚》。1946 -1948年,他将狄更斯的《孤星血泪》和《雾都孤儿》搬上银幕,制作的影片有浓郁的英国民族特色。从50年代中期开始,里恩的风格为之一变,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专拍“跨洋电影”(即兼顾大西洋两岸英美观众双方口味的电影),《桂河大桥》即是五十年代英国最著名的“跨洋电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国资本为后盾,将影片拍得壮观宏伟。由此,他获得了第一个最佳导演奖。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历史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并获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执导“日瓦戈医生” 1984年执导“印度之行” 从影四十多年,大卫·里恩只拍摄了16部影片,但获得奥斯卡提名竟达56次之多,共获得27项金奖,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导演奖提名, 两次获奖,被称为英国电影届的泰斗。
导演作品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儿 Ryan's Daughter (1970)
万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艳阳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飞冲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与祖国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编剧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大卫·里恩David Lean
“大卫·里恩和黑泽明是传统式电影最后的大师,他们所运用的电影语言比我现在懂得的还要多。”成名后的斯皮尔伯格曾如是说。他和我们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是大卫·里恩的崇拜者,他认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里恩克服种种困难拍出了那些史诗巨作,这是人所难及的。《桂河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直到《印度之行》,每一部都拍摄于远邦绝域,每一部都带来了不同文化和异乡风情的冲击。从文学改编到历史片,从狄更斯到帕斯捷尔纳克、福斯特,大卫·里恩始终秉持着英国文学、“老好莱坞”戏剧性的传统,一句话来概括他的风格:是古典主义的。在电影史上,大卫·里恩以熔化异域景观和文明冲突的创奇者而被铭记。
从英国到美国的巨匠之路
大卫·里恩 (1908.3.25-1991.4.16) 有着古典英国绅士的堂堂仪表,那棱角分明、条缕清晰的面容,让人一见而顿生观赏希腊雕塑的巍峨肃穆之感。他生于伦敦南郊克罗伊登一个市民家庭,虽然不是什么书香世家,但他自小受到良好、完整的教育,狄更斯的小说是他幼时的最爱,英国、欧洲大陆新旧文学的典籍伴他一路成长,文艺修养的确是渊源流长。狄更斯不仅是里恩早期电影的文学源泉,也对他一生的创作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他早期作品里,能看到“批判现实主义”,洞察的冷峻,揶揄的深沉,更多的是对人本身的关怀;与狄更斯相似,他很注意观察儿童,并且观察与表现的角度很独特,狄更斯读者在他影片里总能读到似曾相识的儿童“趣味”。
1927 年,中学毕业后,里恩踏入位于伦敦的高蒙电影制片厂,以做片场杂工告别了学生时代。他先后做过场记、导演助手、剪辑,曾经读过的大量古典文学只能装在心里,电影技术的一切知识他都是从实践得来。在剪辑台上,里恩找到了用武之地,干得得心应手,才能逐渐为人瞩目。从 1931 年他第一次操刀《这些迷人的人》到 1984 年《印度之行》,里恩共执掌剪辑了 24 部影片, 1938 年《皮格马里翁》的成功,为他赢得了声誉,当时有“英国第一剪辑师”之称。战争时期,英国电影的主旋律是为国防服务,主导一切的是纪实色彩强烈的纪录性电影,一批青年影人有了冒升的机会。 1942 年,里恩与诺埃尔·考华德合导了《我们服役的海洋》,用纪实风格为皇家海军大唱赞歌。这头炮虽然不怎么响,却也不怎么坏,里恩严肃、真实的手法受到肯定,导演的位子算是正式坐定,考华德也成为他多年的合作伙伴,长期为他编剧。
1945 年,第三部作品《快活的幽灵》得到一项奥斯卡奖:最佳特技摄影。这是一出以荒诞形式展现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喜剧,与日后作品的沧桑之感完全不同,却奠定了里恩影片中产阶级情趣的基调。这种情趣在早期的一个巅峰表现就是 1946 年的《相见恨晚》,以两个中年男女的婚外恋情,带出了英国电影罕有的徘徊于情感与义务之间的缠绵,这回更了不起,竟获得了首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并列),还在 2002 年英国《帝国》杂志影迷网上投票评选的十大浪漫经典影片中名列第一位,这对于我们印象中古板的英国人来说,实在是大出意外。对里恩而言,好运开始了。
不久,里恩先后把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奥立佛·退斯特》搬上银幕,两部影片的成功,使里恩升入英国电影具有代表性的巨匠之列,在中国也使狄翁作品以《孤星血泪》、《雾都孤儿》之名为人紧记,原名再无人提起。正当人们期待里恩将狄更斯的小说一一搬上银幕时,他埋头拍了几部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霍布森的抉择》、《夏日的疯狂》等,其间《突破声音的障碍》礼赞英国军人对职责和科学的献身精神,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他以英国军事行动为经拍摄史诗片的意图。
1957 年,在斯里兰卡丛林中拍成的《桂河桥》高居当年卖座片首位,是里恩创作的分水岭,首先,在制作方式上,转入了跨国制作大规模历史巨片的模式,此后,里恩的影片均为好莱坞投资,英美影界跨国合作;其次,作品的思想内容转向英国殖民历史的反思和东西氛方文化冲突的探索。里恩的眼界超越了狄更斯所代表的本国历史文化,逸出了中产家庭的小天地,在经历了二战后“日不落帝国”的衰落,置身于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和美苏两大新帝国崛起的现实,里恩对历史和政治产生了兴趣,印度、缅甸、阿拉伯、沙皇和列宁、斯大林的俄国,纷纷进入了他的视野。继《桂河桥》之后,《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并称为里恩的史诗三部曲,在商业发行上一个比一个成功,俘虏了“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之外全世界的观众,里恩步入了电影事业的顶峰。《瑞安的女儿》虽然使他一度陷入低潮,声言再也不想拍电影了,积十年之功,改编现代英语经典小说家 E · M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最终为他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里恩跨国制作历史巨片的巨大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幕后的制片人萨姆·施皮格尔,他与里恩合作多年,在英国影人与美国大公司哥伦比亚、米高梅等之间牵线搭桥,使里恩的雄伟构想得到雄厚资本的支持,一个个在市场狭小和影业萧疏的英国不可能完成的史诗巨构由此催生。巨片的成功,把里恩推向了世界,为好莱坞商人带来了丰厚利润,也为英国电影开辟了广大的市场。至今普通观众日常称道的,都是里恩后期用美国资本拍摄的几部巨片,置之同时的英美影片中,则英国影片无此宏伟的结构形式,美国影片无此深厚的文化内涵,用美国资金技术之长,挥扬英国人文底蕴和人才优势,只有一个美英文化交界的大卫·里恩,得天独厚,才能完成这样一个文化上共襄盛事的巨匠使命。
1984 年,《印度之行》公映并广获好评之后,大卫·里恩又投入到另一部史诗片《诺斯特罗莫》的筹备中。这是 20 世纪有影响的捷克籍英国作家、《现代启示录》原作者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代表作,“没有拍出来的片子总是最好的”,此片如果拍成,很可能在《印度之行》深刻的殖民文化反思基础上更进一步。可惜就像黑泽明生前念念不忘《三藏法师》、《大海的见证》、《雨过风云》却赍志以殁一样,里恩纵然老骥伏枥,这时的天下却已是斯皮尔伯格他们的了,大师们晚年所遇到的市场危机、投资障碍,都要比壮年时也是电影黄金时代的外景地上的拍摄困难难解决得多。《诺斯特罗莫》正在初步摄制中, 1991 年 4 月 16 日,大卫·里恩病逝,最后一部巨作终于未竟全功。
总起来看大卫·里恩一生的电影创作,前期和后期,固然可分为家庭生活片、文学改编片和史诗片不同阶段,不同题材与体裁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迥然大异,但细一品味,不分前期后期在精神内涵上又是一脉相承的。里恩还是那个里恩,是人文心怀的、绅士派头的、英国古典文学和好莱坞戏剧传统的卫道者和弘扬者。在里恩所有的影片中,始终贯彻着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关怀一个人是否完整、健全、自由、幸福,是否真正实现了自我:小奥立佛第一位的追求是免于饥寒,之后是摆脱人格的屈辱和获得慈爱的对待;匹普在追求做个上等人开始嫌贫爱富时,自身的一部分就已发生扭曲而不健全了;一对中年男女倾心相爱又要遵众清教徒的道德律,在身内和身外之间不断挣扎和摇摆,这是早期个人的也非常古典的人文精神表现形式。尼柯尔森、劳伦斯不只在自己的个性和修养中,而且要在敌我之间、异质的种族和文化之间,做出是非判断和行止选择;日瓦戈不仅有家庭和婚外恋之间的羁绊,还有文学寄托与从命生活之间的抉择,在沙皇专制暴行和假借革命名义暴行之间的矛盾;到了印度殖民者和当地人之间,在人性的差异之外,还有文化的、政治的冲突,将人文精神和人道关怀表现得更复杂。
作为坚持戏剧传统的影片,里恩作品都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有一个突出的主角和围绕着他的一群形象生动鲜明的人物。从《快活的幽灵》开始,他的影片情节就是起伏有致的,狄更斯的作品本来就极重故事性,改编狄更斯的两部通俗经典就更是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到了《桂河桥》,里恩的故事在战乱动荡的历史时期、异国的广袤背景上铺展,人物或登上历史舞台叱咤风云,或卷入战火与动乱尝尽悲欢离合,其戏剧性就不仅是曲折而已,而是波澜壮阔的,具有极大的涵盖度和典型性。
史诗之所以能被称为史诗,时间、空间的跨度,历史、文化的涵盖度,规模与内容、形式的宏幅巨制,都是必要条件;而更主要的史诗都要有能够配称为史诗性的精神来作支撑,这精神应当是崇高的、博大的,能够让人心生肃穆之感、悲凉之气的,激起人深入、持久的思索。早期里恩作品的人文精神可以用一句同情穷苦人、关心人的健全发展来概括,从《桂河桥》开始,里恩在作品中对人文精神进行了远为深广的开掘,关注下列问题:英国的传统文化、英国人的典型气质可不可取,英国的白人主义、殖民行为对不对,殖民统治究竟给殖民地人士留下了什么东西,被领导、被拯救、被统治的西方以外的人们对西方人怎么看,西方文明对异质的文化应该有什么态度,这些课题尽管在影片中没有全部得到完满的解答,但是里恩能有这种探索精神并在相当程度上可称为反思意识,而且他的探索大体不带偏见,像《印度之行》确实可成为西方人特别是想当世界领袖的英国、美国人的一面镜子。到《印度之行》为止,可以说里恩在文化反思、文明冲突探索方面的成就,将人文主义升级到了全人类的高度,冀望众生平等,纵使文化的交流不能使不同种族、文化形态融合,至少也要相安无事,这是人文主义的真髓,正是这种诸文化平等的精神,构成了里恩电影不朽的史诗性。
在电影艺术上,里恩建树甚高,创新性则贡献似乎不多。里恩属于传统派巨匠,将电影的传统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大气非凡,极富电影的魅力。在剧本、选景、摄影、剪辑这四个方面,均有过人造诣。其一为剧本多从著名小说改编而来,文学基础坚实;长于外景拍摄,《孤星血泪》海边渔村和墓地的外景名噪一时,尤以后期连续远赴异国实地兴建外景基地,涉密林、穿沙漠、过雪原、踏山地,在极尽雄奇的自然环境中取景拍摄,捕捉到了电影史上佼佼可数的独特景观,堪称空前绝后。在彩色宽银幕电影的制作实践中,里恩独树一帜,色彩、光线、影调朴素自然,而又构思统一、摄取精妙,没有美国古装大片的浮艳喧哗,仍给人以鲜明之感,淡而悠远,还能让人回味得更久一点。从影片的整体效果来看,与世界其他大师相比,里恩属于内功深厚、不带丝毫杂质和火气的一种,暴力、色情、怪诞都跟他远不沾边,作品雅俗共赏,娱乐性、观赏性和艺术性、文化内涵互不偏废,只要电影一天还存在,一定就有观众爱看他的影片。
『叁』 顾长卫导演 蒋雯丽演龅牙是什么电影
立春。
王彩玲在小县城学校教授音乐,虽然貌不出众,但她却有一副好嗓音,对歌剧尤其着迷。然而,闭塞小县城的普通百姓对歌剧并不感冒,志不得意的王彩玲一心想要调到北京,在那里一展歌喉发挥自己的天才。
事业知音难觅,生活中同样。虽然她和小县城的几位男人都有过瓜葛,但是爱她的人她不爱,唯一一次付出的真情,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绝望的王彩玲甚至想到了以死了结。
张瑶饰演的高贝贝找到王彩玲,她自称身患绝症,唯一的心愿就是可以参加全国歌手大赛并获奖。在北京求职多次碰壁已经让王彩玲深深失望,同时为了帮助高贝贝,王彩玲放弃了进京的梦想,将这笔金钱用来资助后者打通关系。却没想到,自己的好心面对的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谎言。
在新年的飘飘雪花里,在母亲点燃的鞭炮和祝福里,王彩玲似乎感到生命的冬天也快到了尽头,虽然春天的温暖还找不到,但是立春了,一切就都不会远了。她到孤儿院收养了女孩小凡做女儿,在对女儿的教育和天伦之乐里,重新有了寄托不再孤单。
(3)天伦之乐电影简介扩展阅读:
一、立春幕后花絮:
1、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导演一直在想这个是不是最好的名字。《立春》一直没有第二个可以一听就可以取代它的名字,所以就一直用这个。
2、蒋雯丽在片中扮演教唱歌剧的老师,片中歌曲不是她自己演唱,但她跟另一名演员张瑶都学了很长时间,能够完全用意大利文来演唱这个歌曲,以便在请专业演员唱时,能在口形、神态等方面都跟歌曲贴合。
3、《立春》因为后期制作的时间原因,错过了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
4、蒋雯丽为拍摄本片增肥了15公斤。
5、影片在包头拍摄,片中演员需要讲包头话。
二、立春影片评价
《立春》有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震撼心灵的坎坷人生,很容易让人的内心无法自拔,越陷越深。片中最感人的形象是五个小人物,他们用自己的坎坷人生去演驿着远大的理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现伟大抱负的心态(腾讯娱乐评)
《立春》里的男人女人,关于“生活在别处”的强烈幻觉驱动着每个人挣扎着要跳出和艺术格格不入的周围世界。一方面充满热情和喜爱,另一方面也保持了清醒和淡漠。影片大量运用长镜头,场面调度也比大部分中国电影娴熟、有技巧,可是在视角的转换上有种不自觉、不自知,有一种单纯的技术盲目。
镜头基本上被一种无所不知、温和、悲悯的全知全能视角所统御,在转向个人主观视角的时候暴露了导演对看与被看关系的潜意识判断,或者说导演做了一些纯粹技术上的选择但是完全忽略了场面调度带来的价值判断(国际在线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