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部美国电影,主角一个人在太空船里
主角一个人在太空船里的电影:
地心引力 女主角阴差阳错搭乘天宫一号返回地球
异形系列 女主角进入冬眠舱睡觉,太空船在太空漂游(好像是第一二三部都有,不过这个片子全系列都值得一看)
火星任务 火星发现生物,男主角使用很久前苏联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回到宇宙飞船
『贰』 这部“科幻电影史里程碑之作”,你真的看懂了吗
2013年,一部只有两位演员参演的好莱坞科幻电影,一举摘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七项大奖,它就是被《阿凡达》的导演卡梅隆盛赞为“有史以来最好的太空题材影片”、被《好莱坞报道者》评价为“彻底把科幻电影掀翻”的科幻电影《地心引力》。
那么这样一部拥有诸多赞誉,一跃成为“科幻电影史里程碑之作”的电影,你真的看懂了吗?
整部电影的故事其实很简单:探索者号航天飞机的两名宇航员瑞恩·斯通和沃夫斯基在舱外进行哈勃望远镜的维修工作时,遭到了太空碎片的袭击,瑞恩·斯通未能及时躲避袭击而脱离航天飞机在太空中漂浮,同事沃夫斯基在营救她时,连接两人的绳索突然断开,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沃夫斯基主动将一线生机让给瑞恩·斯通,自己则消失在深邃漆黑的太空里。
好不容易回到舱内的斯通博士在经历空间站着火,逃离过程中被降落伞牵绊、燃料不足想要关掉氧气试图自杀等小危机和小高潮,以及最后成功登上“天宫一号”的大高潮后,最终成功返回地球。
在《地心引力》的开篇,导演以黑屏字幕提示那些已习惯了好莱坞科幻电影中轰鸣而至的宇宙飞船,兵器碰撞的宇宙大战的观众,这里是“没有声音传播介质”的太空。影片对于真空环境的声音处理其实是为设定背景的真实性服务,使科幻空间变得真实可感。出于对真实性的考量,影片打破了观众的审美习惯,没有如其他科幻片一般添加飞船的声音。所以在电影开篇的第一个镜头中,首先是巨大的蓝色地球占据大半个屏幕,影片开始近1分钟,观众才透过两位主演的对白辨识到航天飞机的存在。沃夫斯基在太空漫步时,斯通博士被卷入太空时,也只有对话的声音和由于惊慌大声喊叫的声音,深刻体现出人类在太空中的无助,孤独以及渺小。
影片运用大量的长镜头展示了广袤无垠的太空。电影开篇,蔚蓝的地球占据了大半个画幅,隐隐约约的对话持续了有近1 分钟之久,“探索者号”才开始显现出来。而且为了避免长镜头带来的疲劳,镜头一直处于缓缓的旋转之中,从客观到主观,从远到近,通过景别和机位的变化,将人物活动的范围流畅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并且完全没有破坏人物运动和画面造型的连贯性。
“太空本身就是一个隐喻”,导演阿方索·卡隆如是说。人类探索以及试图征服宇宙的欲望从来没有停止过,以太空为背景的影视资料极多,大多塑造的都是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球式”的想象中的太空。而在《地心引力》开篇,导演以黑屏字幕的方式,高度还原了一个真是的太空环境。
“生命在太空无法生存” 这句话仿佛是太空对于人类的警告。
深邃宁静漆黑的太空并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没有氧气,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而人类自创的在太空中生存的条件——航天飞机,卫星等,最终也会导致人类作茧自缚,自食恶果。
电影以太空中真实存在的“太空垃圾”作为一系列事故发生的源头,正是对人类征服太空带来的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太空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隐喻。失去地心引力的人类,在茫茫宇宙中漂浮、挣扎。看似广袤无垠的宇宙,实则孤独,冰冷,封闭,与当代人的生存境遇不谋而合。
因此,“家”这一概念在影片中不仅代表着一种生存空间,也代表着人类心灵的栖息地。地球上的家大大小小,而对于活动在太空的瑞恩·斯通和马特·沃夫斯基来说,家与“地球母亲”的意义是相同的。浩瀚壮观的太空下,他们谈论最多的依旧是地球。执行任务时沃夫斯基播放的乡村音乐,“尼罗河上的日出”,“半个北美洲都没有办法登上因特网了”,“中部地区”等,对于他们来说,有难以言尽的亲切感。
瑞恩·斯通在完成了第一场考验之后,在氧气几乎用尽的情况下返回空间站中,此时的她脱下航天服,漂浮在半空中。机舱内的失重状态使她蜷缩起身体,背景画面是机舱内的漂浮着的管子,由于视觉叠加效果,此时的斯通博士犹如在母体中的婴儿。而之前一次次出现的连接她和沃夫斯基,她和空间站的绳索,同样也具有“脐带”的隐喻含义。而这一切都是“地球制造”,与空间站的联系就是与“地球母亲”的联系。
当斯通博士乘坐“天宫一号”返回地球后,她降落的地点是大海。瑞安脱下航天服,打开舱门从水中游出,隐喻着一个婴儿从满是羊水的母体子宫出世。地球几乎百分之八十有水组成的,生命的起源与水息息相关,生命的进化过程也是由海洋到陆地的,斯通博士从水中通向大地,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进化过程。
而当瑞恩博士从海中游到岸边,她五体投地趴在沙滩上,脸颊紧贴大地,沙滩上泥土的质感让她安心,她情不自禁的道谢,既是对于生命的感恩,也是向地球母亲的致敬。当她颤抖着双腿一点点站起来的时候,慷锵有力的音乐响起,导演给她的双脚一个特写镜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宗教式隐喻的镜头:
在古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盖娅的儿子巨神安泰俄斯之所以力大无穷、战无不胜,就是因为他在与敌人战斗时,只要立足于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镜头从脚部特写进行仰拍,站在大地上的斯通博士此时显得十分高大,充满力量和自信。
同时,女主角的太空逃离之旅也是生命意义的寻回之旅。
在整部电影中,斯通博士一共有两次谈到她自己的女儿。
第一次是在自己被沃夫斯基找到,两人一起返回空间站时,她讲述了女儿意外去世的故事,而当时她正在开车。从那个时间起,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已经坍塌,女儿的去世带走了她全部的生活乐趣“只是闷头开车,会听车载广播,但只是开着,并不介意内容。”
此时的斯通博士悲伤而绝望,第二次涉及自己的女儿时,她已经经历了重重考验,每一次都危及生命,尤其是最后在联盟号燃料用尽,她关掉氧气阀试图自杀,在意识昏迷中,梦到了已经去世的沃夫斯基。
“干嘛非要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
“关键是你现在要怎么做”
“如果你准备回去,就得打起精神振作起来”
“你得脚踏实地,重新开始生活”
瑞恩在沃夫斯基的激励下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此时的她已经卸下了因女儿去世而背负的沉重的枷锁,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她一边镇定自若的操作程序,一边祷告似的请求已经去世的马特沃夫斯基:
你会看见一个褐发小女孩,头发很乱,都打结了,因为她不爱梳头发,不过没关系。他的名字莎拉,你能不能告诉她,妈妈找到她的红鞋了,她一直都在找那双鞋,其实就在她床底下,替我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和一个深吻,告诉她,妈妈想她。告诉她,她是我的天使,我非常骄傲。告诉她我绝对不会放弃,我非常爱她。
电影中两次通过“女儿”这个角色传达了创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的思考。女主人公在最后关头,准备冲出联盟号,去往 “天宫一号”的那句充满希望的“别再闷头开车了”,是她再次找到生命意义后的有力宣言。
导演在最新科技的加持下,为《地心引力》打造出一个最真实的虚拟化太空,通过一场逃离与重生之旅,探索摆脱了“地心引力”束缚的人类在太空中的生存境遇,传达了导演对于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的思考,同时,通过表现人类对于太空的种种“恶行”以及最终的“自食恶果”,反思了人类对于太空愈加膨胀的征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