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评价主妇的剧情,结局是怎样的怎么评价这步片子
绝望的主妇是一部很火的片子,这部电视剧总共有一百八十集,然后也从二零零四年到现在,出了很多季了,而且每一季都很有名,情节内容很吸引人,从名字上看就知道这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了,而且主人公还是主妇。其实单写主妇的片子很少,所以这一系列出来了以后很受大家的欢迎,有不少学生为了学英语也被推荐看这部片子呢。
Bree和Trip也搬走了,Br还被选入了议会。 Gaby和Carlos就比较幸福了,在加州买了大别墅,生死相守。 Susan则有点悲凉,带着儿孙们离开了。这部片子语速特别快,也特别搞笑,带动了相关脱口秀的发展,掀起了一阵主妇热潮,在全国范围内都受到了好评。最后这四个主妇都有了美满的结局,也算是happy ending,几个人从矛盾颇多,变到最后,都和睦相处,具有情节的冲击,也有着大团圆的结局,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还是比较值得一看的,我们的老师,也一直推荐这部剧,觉得这部剧拍的很好,真的是深入人心,一部经典之作。
2. 为什么我们喜欢看恐怖片 | 影评《惊魂电影院》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给恐怖电影写影评,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被恐怖片强大的魅力所吸引。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恐怖片,就像游乐园没有过山车一样,世界会变得单调而无趣。
去年抑郁的三个月里,我疯狂的搜集外国恐怖片看,像《午夜凶铃1/2/3/4》,《咒怨1/2/3》,《黑暗侵袭1/2》,《迷雾》,《伊甸湖》,《惊魂记》等等。正如我在抑郁专题四所说的,恐惧是抑郁的核心负面情绪之一,为了弄清楚恐惧的真相,我必须深入恐惧中去,才能看清楚它的真实面目。
恐怖电影是一大经典的电影题材,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接触这一类型的电影。 最初看的都是一些国产的关于山村老尸,绣花鞋,鬼复仇之类的剧情,我还记得上小学时曾被这些鬼故事吓得不敢一个人在家里睡觉。有一天家人都外出了,我独自一人在家,竟然不敢关灯睡觉,老是担心鬼会从黑暗的地方突然跳出来吓我。后来生了一盆炭火,在火箱上蜷曲了一整个晚上。
中国小孩最初接触恐怖教育通常是从婴儿时代开始的,大人为了使小孩晚上不吵闹,就会吓自己的孩子,如果再闹,就会有妖怪会把他们吃掉。小孩信以为真,真被吓到了。很有意思,那时候小孩对鬼怪完全没有概念,他们是通过什么来理解这一特殊事物的形象呢?我想超过99.99% 的家长本身也没有亲自见过鬼(真正看到过的,就属精神异常的范畴了)。但是他们如何轻易地把这种不存在的形象“种植”在了小孩的头脑中的呢?其实很简单,就是稍微调动他们内心的一丝恐惧情绪就能让天生敏感的小孩达到“谈鬼色变“的程度。
记得有一次我和二姐去邻居家做客,那个阿姨对我们挺热情,除了满足我们的口欲(零食),同时还满足了我们的视觉和心理的享受。那会还流行VCD,主人让我们选电影,二姐小心翼翼地选了一部港产的恐怖片。电影是有些吓人,但是最恐怖是明明以轻松结尾了的电影,导演会”缺德“地加个蒙太奇,说”我还会回来找你的!!!“,听了让人毛骨悚然。以后都不敢一个人走夜路了。
既然鬼那么可怕,为什么我们还是去看恐怖片呢?言归正传,让我们回到《惊魂电影院》这部电影上来 。故事的情节简单但是构思新颖,讲述了9个恐怖片发烧友,在电影院看午夜场(恐怖片)的故事。他们看到电影很奇特,场景竟然就是在他们所坐的播放厅录制的。电影没有配音,只有简单的几句台词。编剧在场景布局方面有些构思脱节,明明是2014年发生的故事,电影院厕所破旧的背景竟被生硬地往回整了30年-破旧不堪的马桶,风中摇曳,忽闪忽闪的白炽灯,一看就能吓死人的那种布局。观众慢慢感受到了电影的怪异,也让我被这奇怪的画面构思深深吸引。慢慢地观众接二连三地被电影院中的一个女鬼折磨致”死“。
和其他恐怖片一样,导演在结尾安排一个由恐怖片回归现实片的转换。原来电影院中的女鬼是一位男性假扮的,5年前他是一名电影播映员,由于一次意外事故,电影院失火,他的亲妹妹被大火活活烧死。假如当时其他观众能施以援手,她妹妹就能避免这场天灾。等他赶到火灾现场时,大火已经将她烧得尸骨无存,而他本人也因为大火而面部毁容。而当时在场的9名只顾自己逃命的观众正好是5年后今天来看电影的9个人。其实长发女鬼是虚构的,真正的阴谋是死者的哥哥在导演一出复仇的闹剧,最终他将7名观众(一名已被“活活摔死”,一名是个女瞎子,凶手恻隐不忍加害)捆绑在座位上,淋上汽油,准备将他们活活烧死时,那位“已经摔死”的胖子又神奇地出现在了凶手的背后,将凶手制服。故事的结尾是中规中矩的中国式喜剧--9名观众深深地表示了心中的忏悔和歉意,凶手也自首了.....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在电影未回归现实之前,还是蛮恐怖的。而我个人也渐渐开始享受这种恐怖的感觉。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有点类似你去游乐园坐360°大摆锤,当你被抛入天空,完全失重时的那种紧张状态。和U型滑板也类似,当意识完全失控时,人是最惊恐的。 恐怖片的原理和这些很类似,就是要让观众达到这种失控的状态。只不过是通过意识完全控制不住的恐怖画面来实现的而已。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下人们在恐怖片中,当最恐怖的画面呈现出来的时候,内心出现惊恐万分的心理状态。 我们不妨把这种恐惧状态称之为DH (deepest horror). 为什么DH状态过后,人们通常会觉得极度放松,就像我们从恐怖屋的出口走出来的那一刻,有些胆小的女生会失声痛哭,而绝大多数人会感觉非常痛快(当然,有心脏病的朋友需慎重体验)。这种快感来自于那里?很简单,答案就是意识从完全失控到回归现实,重新手握控制大权时产生的确定感和满足感。
接着第二个问题又来了。恐怖画面是怎么撕裂了构思缜密的意识状态?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完全不安套路出牌的恐怖刺激源--无处不在的鬼怪,它们能毫无声息地从你身后飘过,可以在你最恐惧的时候拍你的后背,穿墙遁地更是入门级技能,甚至能进入你的睡梦,让你分秒不宁。我还清晰地记得在恐怖屋中,我最害怕的是担心有些”鬼“在后面拍我肩膀,因为我排在最尾。
我们再更进一步来探讨这种DH状态。收场时那刻的放松好像不能深刻地揭露人们自愿受虐“享受”两个小时极度恐怖的变态行为。接下来的内容有些深奥,理解起来会有些费解,但一定值得大家深思:这里会用到佛洛依德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我们所熟知的是意识层面,包括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交,我们都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但是根据冰山理论,意识充其量只能占到人类心理活动的10%,那么其余的90%就是潜意识和前意识所控制。前意识很好理解,有点类似电脑的缓存,人们通常意识不到,但是经过仔细的思考还是能回想起来意识部分。比如此刻你会不去想去年中秋时你父母在哪里,但是如果我这样问,你是可以轻易回想起来的。好,现在就只剩下潜意识了。潜意识听起来很神秘,因为他潜在水下,不能一睹芳容。只能通过推测来大致描绘它的特性:
1)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人类由猿猴演变而成,千万年前的攻击本能,人类尚存至今。但是放眼现代的文明社会,我们还会看到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年人动不动就摩拳擦掌,找人出去“练练”的情形吗?是因为攻击本能完全退化,还是我们的道德观压抑了我们的攻击行为?
2)小时候我们被父母批评,被老师责备,被同伴奚落,甚至遭受非人虐待(身体的,心灵的)时愤怒的感觉,真的就随风而逝了吗?还是它从未离开过我们的身体,只是被“遗忘”在了我们意识的某个角落?
只要有情绪在场,我们都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潜意识的影子。看到他就来火! 听到她的声音就来气!等等都是人们的潜意识在起作用。潜意识能占到心理活动的90%!! 怪不得有人觉得生活就像一出出木偶剧,完全被无形的东西所牵引。听起来有些言过其辞,神乎其神,但当你有了一颗敏锐的自我觉察的心,你会慢慢发现潜意识真的就像神一样的存在。我在帮人进行催眠的时候,能深刻地“看到”潜意识的显现。
好,现在用精神分析来重新解读一下《惊魂电影院》这部电影。凶手的报复行为,不难理解,就是潜意识的攻击本能;整个恐怖画面描述就像是在潜意识层面上演的一部话剧,看起来荒诞不羁,实则就是在意识消退,潜意识毫无羁绊地集体狂欢;而我们在看完电影后之所以那么畅快,除了上述的意识重新执政带来的确定感之外,还有我们潜意识中攻击欲望得以实现的满足感。有点类似压抑男在红灯区寻欢作乐后的满足或少妇在别人怀里报复自己丈夫时的快感!(本我得到了短暂地解放!)
这也许就是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看恐怖片的原因吧!不敢看的朋友只能说明你太压抑了!:)
3. 盘点那些年的双女主电影🎦
✨重温经典双女主电影:情感与冲突的交织💖
首先,让我们回到《阿黛尔的生活》这部深情细腻的影片,改编自朱莉·马洛的漫画,它以其3小时的长度展现了深情与成长的复杂交织。影片中的主角阿黛尔,如同电影标题所示,经历了从懵懂到深爱的蜕变。她对艾玛的感情如同潮水般涌来,开始时是试探,后来是热烈的追求,然而,爱的启蒙和理解却在懵懂中显得格外艰难。电影中那些真实到令人窒息的性爱场景,仿佛一把钥匙,揭示了弗洛伊德和DH劳伦斯关于性的深刻洞察,但同时也揭示了情感世界中的冲突与挣扎。
在《阿黛尔的生活》中,爱情与阶层的鸿沟悄然显现。阿黛尔与艾玛虽然相爱,但她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追求却有天壤之别。这使得影片不仅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关于自我认知和生活选择的深刻探讨。而那个在咖啡馆分别的傍晚,或许预示着爱情无法跨越哲学的界限。
另一部引人入胜的双女主作品是《杀死伊芙》,这部紧张刺激的惊悚剧讲述了一名军情五处特工与杀手之间的猫鼠游戏。薇拉内尔的强悍性格与杀手本能形成鲜明对比,而伊芙的出现则打破了她的生活常规。杀手与特工的碰撞,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欲望的力量。剧中薇拉内尔的内心独白,直击人心,反映出对生活无趣的质疑和对自由的渴望,这正是《杀死伊芙》的魅力所在。
这两部电影不仅展示了女性力量的多样性和情感的深度,还揭示了生活中的激情、挑战与冲突。它们提醒我们,爱情与生活并非只有甜蜜,也有困惑和抉择。在面对爱情与现实的碰撞时,我们得以窥见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多维度。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生活的真谛,如何在看似平淡中找到激情,如何在矛盾中找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