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读书剳记:别问丧钟为谁而鸣
本土临床心理学论丛读书札记与思考--每日一读一思/别问丧钟为谁而鸣
1623 年 11 月,英国玄学派 (metaphysical ) 诗人约翰·邓恩 (John Donne,1572~1631) 罹染瘟疫病--可能是复发性发烧或斑疹伤寒,病情严重,在死亡边沿挣扎了 23 天后的 12 月,邓恩战胜疫症康复,随即写下一系列诗作,其后结集出版为 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 and seuerall steps in my Sicknes 。
23 节诗作里,第 17 节 (the 17th devotion, Meditation XVII ) 〈No Man Is An Island〉里有「丧钟为谁而鸣」(...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一句。
美国作家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1899-1961) 其后于 1940 年把此句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作为其小说的书名。
1943年,荷里活导演山姆·伍德 (Sam Wood) 根据小说改编并拍成电影《战地钟声》,由加利·谷巴(Gary Cooper) 及英格烈·褒曼 (Ingrid Bergman) 主演,让此句最为后人传颂。
No Man Is An Island / 没有人是孤岛 *
John Donne (约翰·邓恩)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 没有人是孤岛,而与世隔绝;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人人都是一小块土地,
A part of the main. / 是整个大洋洲的一部分;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 假使海流冲走一团土,
Europe is the less. / 会让欧洲少去一块,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 如同失去一个海岬,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亦如朋友失去家园,
Or of thine own were: / 此己与友同。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 任何人的死使我有所失,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 因为我与人类早已同体;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 别问丧钟为谁而鸣,
It tolls for thee. 丧钟为你而鸣。
* No Man Is An Island 有多个中译本 (包括李敖的、王飞跃的),这是笔者的试译。
㈡ 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概述
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九年的西班牙内战,尽管已成为历史,但它实为二战欧洲战线的前奏,象征着全球进步力量与法西斯势力的首次碰撞。尽管历史原因复杂,但反映这段历史的作品寥寥无几,其中《丧钟为谁而鸣》因其文学价值而备受推崇。这部小说是海明威最宏大的作品,虽然情节跨度仅为三天,但从五月下旬的周六至周二上午,紧凑而引人入胜。
当时,政府在瓜达拉哈拉附近击败意大利军队,首都局势稳定。戈尔兹将军计划进攻叛军,派美国志愿者罗伯特·乔丹潜入敌后,与游击队合作炸毁一座铁桥。小说以老向导安塞尔莫带乔丹去桥头哨所侦察开始,随后两人进入游击区,乔丹与巴勃罗——曾为马贩子、斗牛场助手,因革命而成为游击战士——的冲突逐渐展开。巴勃罗曾英勇抵抗法西斯,但如今变得酗酒消沉,他坚持“狐狸的原则”,认为要生存就必须不断移动。比拉尔,一位直率且对巴勃罗有好感的女子,如今因他的堕落而痛心,她支持炸桥,最终在众人的支持下,乔丹在困难重重中完成了任务,但以身殉职。
海明威以精湛的叙事技巧,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和丰富的对话,深入描绘乔丹的行动,同时插入内心独白和回忆,使人物形象立体丰富,故事高潮迭起。
《丧钟为谁而鸣》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流传最广的长篇小说之一,凭借其深沉的人道主义力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1943年被改编成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