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好看推荐 > 经典电影赏析论文

经典电影赏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4 11:40:17

① 急求一个影视赏析论文刘若英的《征婚启事》

《征婚启事》的结构很简单,线索一共有三条。一条是女主角的约会,虽然会有时时的打断和闪回,在这条线索中,我们看到一个个符号化的“男人”形象,很容易理解的导演的刻意用心;另一条线是她和大胡子好友的交谈,时间其实只集中在某一个非特定的下午,交谈的内容却简单而深入,;还有就是一直若隐若现的一段似乎是过去式的爱情,给失踪男友每日一次的电话,似乎已经必不可少的成为一种日记般总结,只为了不辜负自己的心情和想念。 这三条线索其实都是按照时间线索进行的。征婚的场景,始终是那个老式的茶楼;刘若英出演的女主角,一直在茶艺馆的长凳一边坐着。对面,坐的是来征婚的男子,十几个,几十个,好像没有记得住的名字。人物出现时画面角落字幕的身分介绍更是令人想起《相约星期六》或者《非常男女》,在这个速食一切的时代,每一个鲜活的人物都被简化为一行行诸如职业和年龄的代号。家珍和大胡子好友的交谈其实只是发生在某一个下午的事情,只是被剪成一段一段的,穿插在相亲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情绪的递进,一方面是对女主人公心态的剖析。直到最后,我们知道,原来长相如此“男人”并且已经娶妻生子的大胡子,竟然是个只对男人感兴趣的同性恋者。至于电话,每日一次,汇报自己的心情和思念,没有欢笑,只有平静或者哭泣。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最真实的自己。 杜家珍也会让人感动,每天对着电话,诉说自己一天的行程过往,而那一边是一个似有还无的男人。在整场都很清淡的独角戏里,我爱上了这个女人。当没关闸的水龙哗哗地流淌,她两手扶肩蹲在一边的样子,将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一种孤独落寞能激起一个男人彻彻底底的关爱和温柔。她与各色男人相对,都选择在留下往事的那间茶馆。事先要做下笔记,和冥冥中的他私语一阵,然后开始去忍受又一个陌生男人的嘴脸。我依稀觉得她是在通过一个仪式为往事招魂,在渺茫的希望里不由自主只能向前,就像开始了一场停不下来的行为艺术。 当杜家珍要把征婚落到实处时,她在选择上感到了无所适从的茫然,当然,这在片中只作为问题讨论。“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这是我们的选择。”只是选择了,有时会错得一塌糊涂。我很感念那个罗教授的话,他说:“选择你可以承受的”。那真可成为一句经典。如我一样的俗世男女,好高骛远的脾性断送的往往不仅仅是一场爱情,更可怕的是把自己的快乐也抛却了。当感到自己一天天变老,那个魂牵梦萦的你渐渐的变得虚无,我只能攥紧拳头哑口无言。永远是,自认为最爱的就是最可以承受的,而最爱却那么的依稀和高不可攀,于是我们便成了上边那一句经典台词最大的反动者。 杜家珍终究没有选择到自己的伴侣,故事结束在电话另一端那个男人妻子的一大段哭诉。不难看出,杜家珍表现出的一切行为,都是对心目中那个男人的牵绊所致。她可以心安,那个男人没有无情无义;她会悲伤,他已随风而逝再也不会回来。天地不仁,在感情轻贱的时代,好不容易彼此怡情的男女又要阴阳相望,永远的分开了。对于匆匆而过的那些男人,依旧干着自己的事,很快他们就会忘掉那个征婚的女人。生活仍在继续,每个人都要背负或即将背负活着的难堪,仍去活。当面对这放大了生活原貌的点滴场景,我感受到了一种难言的酸涩:对令你痛彻心肺的那个人,你一向认定的生之所系,谁又能做得到真正地看淡呢?我只知道,杜家珍那么的本性嚣张,最后还是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也许当荧光屏上不再有影像跳动,那个杜家珍也就成了一个符号,一个闪念,一个愿望,一个终生待解的谜团,一个很多男人心里永远的痛楚。我们终是还会永无休止的奢求生活的赐予,希望在某一天与那个永远高高在上的人四目相对,让她看见我们无比的虔诚和企望。而那种焦灼和等待仿佛又将永远延续下去,没有结果,没有转机,又或许,那只是残存在我们心目中的一个梦。 没有悬念,没有波折,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导演的苦心暗示和杜家珍的并无诚意。其实如果杜姓女子仅仅只是想要寻找一个解脱的出口,何苦为自己拉来这么多人配戏。 人物人物虽然繁多,关系却并不复杂。 杜家珍,女主人公,征婚闹剧的发起人。“生无怨,死无惧,先友后婚,无诚勿试。”在征婚启事中,她这么说。 其余所有的人物,都与她有关。形形色色的应征者,从小只爱男人却立志成为正常男人的好友,永远若隐若现的爱人,以及……爱人的妻子。 这几乎是一个树状的人物关系,杜家珍是树干,其它的所有人,是由树干伸出的枝干,多多少少都与她相关。 而应征者的选择也是颇有戏剧效果的:爱嚼槟榔和抽烟,却答应可以为她戒烟和加班赚钱的铁板工人,谈起个人经历如数家珍却自称只有三十多的老人,装作跛子贴上胡子不停接女朋友电话的三流演员,随身携带一箱女生鞋子的餐厅老板……更有不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男人婆,因为老妈出国而带着父亲相亲的男生,只听声音就可以记起“吴小姐”其实是“杜医师”的盲人……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其实是近乎刻意的在制造一种可笑到近乎荒谬的氛围,来渲染这位女子的无奈与孤独。男人四十,事业未成;女人三十,爱情无着,都是悲哀。这是一种极端到商业的夸张,于是女主角的悲伤,便开始在一次次荒诞剧办的会面中变得模糊与不真实。于是故事本身,便再一次成为一种象征。 至于人物的性格,其实是既定的,即所谓的扁平人物。每一个应征者,在导演,都是代表了一类特定的人群。他们对于婚姻的态度,同时也折射了他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作为一名商业电影的导演,陈国富没有想要煞费苦心的去表现人物性格的转变,他只是试图去展示。虽然这样的展示有些做作,可是还算是成功。我们从这些应征的男人身上,看到了台湾社会(中下层社会)的各个侧面——可惜没有我们理想当中的标准男人形象:乐观,成功,英俊。也许这样的男人,是不会且不屑于沦落到应征的队伍中的吧。又或许是导演不想给杜家珍一个太过完美以至偏离主题的结局。 家珍的征婚,其实只是对自己爱人失踪的一次报复。也许她是想知道爱人发现自己征婚后的反应,也许是想给自己的痛苦找寻一个释放的出口。然而无论如何,这样的心态,是一定不会平静的面对每一位征婚者的。婚姻不是用来疗伤的,无论如何。所以会有征婚者对她说:“你根本是来嫌弃我们,看更多人的不幸。”从一开始,家珍就没有想到要遗忘过去。然而,不遗忘过去,又如何有心情接受一次新的以婚姻为目的的爱情。她会跟陌生人做爱,却仍然会在寂寞的夜里对着电话答录机失声痛哭。 家珍的爱人,从来就没有出场,这只是一个符号般的象征。和很多成功或者尚未成功的男人一样,有自己的结发之妻,却爱上另一个女人,并为了这个女人,向自己的妻子提出离婚。终于在交待完离婚事项离开的当天,飞机失事。我们看不到其他,只是知道,家珍对他的思念,以及眷恋。 吴太太,家珍的爱人的合法妻子,却是一个虽然出场很少但是形象鲜明的人物。无论有多少争执或者不合适,她和吴先生能走到一起,终归有他们相濡以沫的感情。终于结婚了,以为从此可以和大多数女子一样,安安静静享受天伦。然而终于出现另一位女子,想要夺走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丈夫回家谈判,二人相视流泪,却仍然无法挽回。相处若干日子的情意,却不能挽留丈夫多停留几日,第二天,丈夫就登上了返程的飞机。终于飞机失事,刚处理完后事,还未来的及舐舔伤口,就开始被迫每日聆听那位女子的心情日记。正如她自己所说,一开始的时候,她还有暗暗的得意,毕竟,有人跟她同样失去了自己的爱人。更何况这个人还是她的情敌。可是,渐渐的,她开始觉出自己偷窥的可耻,躲在暗处,注视另一个伤者的创伤,本来于情于理,都不是一件道德的事情。于是影片最后,她终于跳了出来,拿起话机听筒,告诉对方,不要再打来,因为自己,已经再也听不下去。一个男人的死亡,两个女人的痛苦,更为触动人心的是,这两种痛苦,完全不同。也许家珍只是因为失去爱人而伤心,而吴太太,则是在此之上,更要承受另一种痛苦,因为聆听,除了偷窥,其实还是分担。 记得网络上前一段有一个著名的讨论,说女人为什么结婚。最后一致认为,为结婚而结婚,是最华丽和温情的理由,然而,真的是这样吗?一则为了结婚而刊登的征婚启事,是否真正表示了自己接受婚姻的决心?细节具体的细节其实真的太多,看得出导演的用心。记得住的却只有家珍的化名:吴家珍。一直到最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这个姓,不只是化名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为了纪念。姓一个爱人的姓,在台湾也许真的是很多平凡女子的梦想。 就是这样。【将上面的网友的那段和这段合起来 就是全部的分析了

② 求俄罗斯电影欣赏课的结课论文。。。题目是,“我眼中的俄罗斯电影”,2000——3000字

我眼中的俄罗斯电影,以接近真实的故事和情感为血肉,以博大精深的俄罗斯文化为精魂,点缀以极具西伯利亚风情的景色和音乐,生动而丰富,扣人心弦。 一、俄罗斯电影中的文化
俄罗斯电影,无论题材如何,时代背景如何,故事情节如何,都无一例外淋漓尽致的表现和还原出了俄罗斯文化的内涵以及俄罗斯这个古老民族的民族性格。所以说,俄罗斯电影是以文化为标签的,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品质——博大,宽广,豪迈奔放,坚毅自强等。下面就结合电影,谈谈其所体现的俄国文化特征。 1、强烈的爱国情怀: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当五个女战士英勇牺牲她们花一样的生命时,她们每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无畏、果敢和光荣,让我不禁潸然泪下。永远无法忘怀那一幕,热妮娅高歌着在丛林中穿梭与德国兵周旋。她直面敌人的勇敢,她倒下时依然扬起的嘴角,为我们展现的不仅是这个人物的伟大的爱国情怀,更是无数俄国人的赤子之心。同样无法忘怀的还有《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中,贫苦的俄国底层人民在呼啸的西伯利亚寒风中,一个个跪倒在皑皑雪地上宣誓誓死效忠俄罗斯民族,在弹药已尽的战场上他们以血肉之躯抵挡枪林弹雨死死逼近敌人。在这一刻,我忘记了政治,激荡胸间的只有俄罗斯人对这个民族生命一般的信仰。
2、坚毅自强的精神:《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中卡捷琳娜,在遭受爱情事业的双重打击时,并没有消沉。她凭借着自身超凡的毅力克服生活的困难,终于在迈入中年时,迎来了人生的春天。卡捷琳娜身上的坚忍并不是个例,而是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坚强的特征。同样的品质,我们在《雁南飞》女主人公薇若妮卡身上也能看到。
3、其他的民族特性,如悲悯的情怀,风趣幽默的性格,乐观以及对女性的尊重和保护都能在俄罗斯电影中体现出来。
俄罗斯电影,真实的反映了俄罗斯文化和民族性格,使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传播和介绍俄罗斯文化的媒介,同时也使电影带上了鲜明的民族特征。 二、俄罗斯电影的取材
俄罗斯电影的题材十分丰富,如果我们跟随电影回到其制作的年代,就不难发现,它们中的许多其实就取材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然而尽管如此,电影却并没有因其而体现出过多的政治色彩或商业色彩。
如梁赞诺夫的《办公室的故事》,虽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模式,但它以小人物的视角,描述了处在这种模式中的人们的生活,因此仍保持了俄罗斯电影一贯的诗意和隐喻的特征。

其次,一部分俄罗斯电影以著名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题材,再现当时的社会背景。但值得注意的是,与我们现在电影中的过分扭曲夸张历史不同,俄罗斯电影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严肃的。以《无畏上将高尔察克》为例,在讲述这个人物的一生时,电影不过分夸大哪一方面,甚至不人为的加上对这个人物的评价,不过多引导,而只是客观真实反映历史,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三、俄罗斯电影的取景和音乐
相信很多人都对电影《西伯利亚理发师》中开场那一片广袤的西伯利亚原林印象深刻吧。一望无际的广阔平原上郁郁葱葱的针叶林,生机勃勃,让人顿觉心胸开阔。诸如此类的独具俄罗斯风情的景色在俄罗斯电影中不在少数。无论是泥泞冰冷的沼泽,茂密的原始森林还是狂风肆虐的雪地或结冰的伏尔加河,还有寂静无人的红场和街边美丽的白桦树,这些富有特色的景色在烘托电影情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俄罗斯电影的又一个标签。
经典的俄罗斯电影除了具有情节真实感人这一共同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特征,就是它们都伴随着十分好听的音乐。《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的主题曲《亚历山德拉》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首歌不仅曲子优美动听,其歌词也十分贴近电影的主题,为电影博得了更多的喜爱。“万事并非与生俱有,莫斯科不是一天建成。莫斯科不相信话
语,但相信爱情”娓娓道来的歌词伴随着优美的曲调,成为了这部电影的又一记忆点。 四、俄罗斯电影的新发展

随着电影《守日人》《守夜人》的出现,我们看到了俄罗斯电影追求突破和发展的努力。怪诞的场景,独具一格的故事,特殊电影手法的应用,血腥的场面,幽默风趣的对话,都让我们似乎看到了好莱坞大片的影子。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魔幻电影把以往在好莱坞影片中出现的虚幻的超级都市背景变换成了当代莫斯科的真实景象,同时还加入了伏特加、黑面包和拉达车之类的俄罗斯生活细节,使得电影又与一般好莱坞影片有所不同。
当然,这只是俄罗斯电影走向复兴的第一步。与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科幻片相比,俄罗斯国产影片还是显得比较稚嫩。情节老套,过于血腥,同时有依靠装神弄鬼来博取噱头的嫌疑。然而,不论怎样,这样的尝试,依然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相信有苏联经典电影的辉煌为指引,俄罗斯电影会重新找到它的方向,涌现出更多带有鲜明俄罗斯特色的好电影。 五、思考与借鉴
反观目前中国的国产电影,我不禁感慨颇多。中国国产电影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为何困难重重,我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不够中国化。当然,所谓的中国化不是一味的武侠动作,也不是气宇轩昂的宫殿或昂贵的华服,而应该更多的包含文化的元素。通过电影完整的表现中华五千年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这些东西若
能以细节的方式融入到电影的方方面面,自然会带上独特的民族魅力。而这一点正是我们要向苏联电影借鉴的。

另一方面,目前的国产电影,商业化气息太浓。依靠强大明星阵容博取眼球,以扭曲历史为代价赢得噱头,斥巨资打造却内容老套的中国电影始终显得过于浮夸,明显后劲不足。我一直觉得一部电影,只有当它不再依赖于明星、导演、资金、服饰等一切外在条件时,才有可能真正完成它作为电影的使命。为什么我们不能试着把电影当作一种艺术品,创造出像苏联电影一样的诗一般的影片呢?
【总结】无论经历怎样多么漫长的岁月,俄罗斯电影就像历史天空中的璀璨明星,带着那个年代的特殊味道,在无数人的心中留下了一种名为苏联情节的东西。我心目中的俄罗斯电影,像普希金的诗,像托尔斯泰的小说,触动人的灵魂,给人以思考,历久弥新。

③ 急求一篇影视鉴赏的论文,3000左右,关于如何欣赏电影的。

影视鉴赏论文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许多同学在观看影片后常会有感而发,尝试写作影评,这对于提高我们的影视鉴赏能力影视鉴赏论文,端正我们的审美观念有相当大的帮助。那么,如何写好影评? 写好影视评论的前提是细心观赏。影视评论不同于书评,书可以反复地看,而影片却一闪即逝,因此,在看电影时不能漫不经心,而要全神贯注,眼观六路,耳影视鉴赏论文听八方,对画面、音乐、对白、音响、表演等方面都要体察精微,并及时捕捉闪光的东西。这样在写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 “评什么影视鉴赏论文” 在影片中可评的角度很多。就一部影片而言,可以评主题、评人物、评细节、评场面、评艺术特点、评电影语言的运用等;就多部影片影视鉴赏论文来说,可综合评论一系列影片,阐明某一时期电影艺术创作的倾向和特点;可综合某一类影片(如惊险片、探索片等)进行评论;可综合同一类问题(如古装片的雷同化等)进行评论;另外,还可以进行电影专评,如平添编剧、影视鉴赏论文评导演、评演员、评摄影、评美工、评音乐等。
面对这些可评的内容,初学写影评的中学生具体应如何处理呢?最好的办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抓住影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为深刻、最影视鉴赏论文能激发自己写作欲望的问题来写,这样便于对问题作深入细致的评论,忌面面俱到。
影评写作可以有长有短,可着眼于一部影片的一个镜头,也可以着眼于一种电影现象影视鉴赏论文。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要对一部影片作出全面的评价比较困难,练习写影评,可从评论一个人物形象、一个情节、一个场面入手,可对演员演技、拍摄技巧、导演意图、影片风格、色彩、语言、音乐等进行单一的评析。
随着写影视鉴赏论文影评水平的提高,就可对某一人物形象,如影片中的学生、教师、军人等银幕形象发表看法,也可以从纵向谈某一阶段电影的回顾或某一体裁电影的回顾,分析其得失;或从横向谈某一风格的电影,如西部电影、贺岁片、娱乐片影视鉴赏论文等,或横纵向结合,谈一个导演的风格,如谢晋模式、张艺谋现象等到。初涉影评写作不宜贪大求全,而应从一点一滴写起,思考挖掘,连缀成篇。
(二)写影评,应该影视鉴赏论文把握好这样几点:
1、捕捉住感受点。
一部电影涉及的方面很广,需要品评的着笔点很多。这就需要对电影反复回味思考,用心灵再度感受,把握往影片中最能动影视鉴赏论文人的地方,并使之在自己的笔下得到理性的升华。如观看了《泰坦尼克号》,不能只简单地叙述这场爱情故事,而要从主人公生与死的考验中感悟到人性的光芒。
影视鉴赏论文
2、抓住细节,诠释其深刻涵义。
所谓细节,是影片画面中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的变化进行精要细致的描绘。细节包括人物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道具的运用,色彩的调度,声音的变化等。典型的影视鉴赏论文细节对展现人物性格、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如《大转折》中先后三次出现蒋介石的背影,每一次出现都预示着国民党军队下一次的失败,通过三次背影的刻划,将蒋介石政权日薄西山的局面富于象征性地体影视鉴赏论文现出来。
3、立意要新,开掘要深。
写影评要有新意,要有独到的见解,抓往要点,自感而发。要做到有新意,一是要抓住影片内容,结影视鉴赏论文合台社会现买;二是要准确把握住影片的精神实质,挖掘影片本身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例如对张艺谋电影的分析要紧扣住时代背景,但也不必要都从思想意义角度分析,如巩俐在张艺谋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张艺谋电影中的男性形影视鉴赏论文象等,都是可以开掘的领域。
4、要实事实是地分析评价。
鲁迅先生说过:评论作品“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还要“知入论世”。他说 "倘若论文,最好影视鉴赏论文的是顾及全篇,非目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况,这有较为确凿。"对影片作实事来是的评价,要求我们用全面的观点,不是顾其一点,而是观照全片。顾及编导的意图、表演的全部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等影视鉴赏论文等,作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不能强导演、演员、片中人物所难,求全责备。同的,我们在写影评时,也不能人云亦云,如评《情深深雨蒙蒙》时,有一位同学冷静地指出编导将荧屏中的军阀(如萍、依萍的父亲)形象拔高了影视鉴赏论文――他遇见美丽的女子就抢来作为姨太太,可原因居然是她们像自己的初恋情人。
5、要重视影片的艺术分析。
电影是通过艺术手段来表影视鉴赏论文现主题、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所以影评要重视对影片艺术的高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应具体详细,由表及里,言之有物;评价则应观点鲜明,实事求是。在艺术评析中,字里行间渗透出电影意识,尽可能恰当地运用电影艺术影视鉴赏论文名词术语,还需要有对电影艺术的深刻感受与理性把握。这可以通过阅读电影理论书籍和多欣赏优秀影片来解决。 开始练习写作影评时还应该注意:语言要朴实,要个性化。写影评一定要讲真话,讲自己的话,不要抄袭别人影视鉴赏论文的评论。唯独自己的感受和朴实的语言,才会使自己的评论富有个性和新意,也才会给读者带来清新的感受。
叙议要结合,突出评论。
影评离不开叙事。但切忌过影视鉴赏论文多地叙述故事,要突出分析写评价。当然,所评所析不得脱离影片孤立地进行。
设计好影评的标题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它由正副标题构成。
正题——揭示文章的中心,必须简明扼要,而又耐人寻味,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给读者带来审美愉悦,它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副题——点明评论对象,交待片名或评论角度,它是正题必要的补充。二者影视鉴赏论文相得益彰,能使文章增色不少。如:《历史和时代的搏击者--评银影视鉴赏论文幕上的共**员形象》,《悲剧在红色中渗透——评电影<红高梁>》《农村改革的多棱镜--电视剧〈一村之长观感〉》。 我们在写影评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学习影视鉴赏论文他人的写作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实践,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通过影评的写作,不断促进我们知识结何的完善,提高我们的颀赏水平和审美能力。

④ 经典电影赏析这类课的论文怎么写

写自己最有感触的电影啊,感受深的就有点能写出来,不用特别为了立意深刻而找自己不喜欢的电影哦,最好是参考一些有名的影评论文,《艺术研究快报》上应该有文章可以参考

⑤ 求一篇经典电影音乐赏析的论文啊。。。

1900音乐的灵魂,音乐的天使
1900一组数字么?不!他是一个人名,他是音乐的灵魂,音乐, 船 和海是他生命的全部。他是哪里人?这个问题也许是耐人寻味的,他属于海上属于船上 属于上帝但不属于陆地。出现在钢琴旁,也许只能用出现这个字眼,因为觉得他不属于任何人遗留下了的,属于上帝赐给这世间的礼物,那是音乐的灵魂,眼睛是他接纳外部事物的窗口,心灵是他酝酿灵感和体会感受的地方,手指抚摩着键盘所发出的美妙声音是他表达那具有灵魂的音律的方式。
路地对他来说只是世间浮华假象的载体,一个女人?一作房子?一片地?一个平凡或在外人看似奢华的正常人生活?在他看来不存在任何意义,他不属于这样的生活,不属于陆地 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生来没名字 没身份,一生在属于他的地方度过,也许在人们看来他只是一个世间的过客,但也许在他看来每个人才是他人生过客,我们不需要知道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名字等等。只需要记得那些曾经打动人的美妙旋律,只需要记住一组数字1900。

影片中那张《Playing love》的母盘一直是影片的一个重要线索,正是这张唱片打开了“康”记忆的闸门,开始了对1900的回忆。
反观这张唱片,是在1900为“唱片公司”录音的时候恰巧在窗户上正在照镜子的她时即兴创作并演奏的(是否为即兴我还不是很确定)。这张承载了1900纯真唯美的爱的唱片是1900本来准备送给她的礼物,结果却在这纷繁的社会中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不知道是不是也预示着像1900这样纯真唯美的人在这样的社会中也无会法生存)

再到后来1900下船计划失败,将那张唱片亲手毁掉,给我们留下了和“康”同样的疑问。而最终1900也没告诉“康”那张唱片是谁放进钢琴里的。

我思考了很久,也看过好几次影片(当然不是专门为了这个去看的,否则就太......),一直找不出一个导演“布置”的这样一个人物——把唱片粘好放到钢琴里人物。

记得有一天,很平常的一天,我突然很想听那首《Playing love》,就打开电影,快进到那首曲子。合上了眼,静静的享受着耳机里传来的美妙的声音......听着听着突然想到了,是1900亲手粘好这张唱片并放到那架属于他的简易钢琴里的。
海上钢琴师展现了人的天赋的伟大,人情感世界的博大,都想大海一样。但也展示了人的极端脆弱性,无助与孤独,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的世界不会比那条巨型海上客轮大,我们不敢走下船去,只愿意随波逐流,安稳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欢笑和烦恼,最后象那条船一样,报废和炸毁,炸毁的是自己,也是自己的那个小小的世界。

大海与船,一个无限大,一个那么小,两者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真是最值得让人冥思的一对矛盾。

没想到在暴风雨中可以阔步而行,虽然别人都被晃得呕吐;更没想到在暴风雨中竟然可以便弹奏,边随着钢琴在大厅里漂游滑行,如花样滑冰一样,但伴随着弹奏者的微笑、轻松、幸福、投入,伴随着优美的乐声,伴随着初识朋友的聆听,人、钢琴、客轮、大海、暴风雨组成了一幅最浪漫的最诗情画意的人生至景,那真是影片中最美妙的时刻,也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时刻。倘若有一天,一个天才坐在我身边,此情此景,弹奏着随兴而发的乐章,那么,我该是多么幸福的人啊!

无疑每一个观众都喜欢这个不幸与幸运交替,有着惊人的天赋和致命的缺点的海上钢琴师。陆地、城市、人群。连我们每日生活于都市中,习惯于都市生活的人都难以避免忧郁、孤独、哀伤、空虚,我们何苦苛求那位从小在客轮上快乐成长,每日在音乐中幸福畅游的人呢?只是他诞生于客轮,也毁灭于客轮,提醒者陆地上的人:什么是世界,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人生?世界有多大,人生有多长,幸福又如何得到?

他终于没有跨上陆地,大家异常惋惜。回头想想,我自己的世界又比他大多少?我的内心比他更能感受世界吗?谁能真正面对这个世界?也只能象只蚂蚁一样,扎如人群,再也看不到。

好像多了点...自己删吧

⑥ 需要一篇经典电影的赏析论文,3000字

拯救大兵瑞恩》之结构�6�1人物�6�1艺术特色浅谈《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写二战时期的影片,讲述了盟军一只八人小分队潜入德军后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找到并带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还给他那已失去四个儿子中三个的母亲的故事。 比照以往,战争题材的影片往往节奏紧凑,而这部影片却是个例外,挥毫泼墨用了整整40分钟描写诺曼底登陆的血腥场面,以至许多观众都因受不了这样的视觉刺激而提前退场。作为一个“极热”的热开场,导演无疑为屏幕前的观众们制造了与电影内容极为相符的情境,战争是惨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时显得如此脆弱,枪林弹雨穿透头盔、撕裂身体;士兵在滩头上寻找自己的残肢断臂;一声炸响过后,米勒拖着的伤员只剩半截……战争场面的还原达到罕见的真实。而气氛烘托浓烈之余,导演也精明地埋了铺垫,即为日后把人小分队深入德军的巨大危险性作了全面预告,先让观众在自己心里有了对比,当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艰巨的任务如何完成。情境这座平台的成功设置,开拓了日后情节冲突发展的空间。四十分钟漫长视听刺激过后,本片节奏的功力开始凸现:导演仅用了五分钟的胶片,八人小分队就已走在了寻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节交待简洁明了。一行人行军的过程可算开端单元的句号,到此为止,每个成员的性格都已有所体现,小翻译厄本跑前跑后问这问那既松弛了气氛,又为下文揭开“米勒战前的职业”打下伏笔。全片也进入带入过程。带入单元的第一个小高潮发生在第56分钟,列兵卡帕佐被狙击手击中,不幸牺牲;第二个高潮仅在两分钟后的58分,双方无意间产生对峙,最后以敌方被击毙告终。两个高潮连接得如此紧密,仿佛预示着本该得到休息的精神并不可放松,置身战争,理当如此,但一味强调警惕、危险不但不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也难免把自己的门槛垫高,于是新因素介入——第一个瑞恩带着搞笑的蠢气上场,一点失望过后,留给观众更多的是希望。第三个高潮来临,以数铭牌为过渡,小分队的又一名成员——军医迪克�6�1魏德死在攻击伞兵的堡垒前;紧接着厄本放走德国人引发了第四个动作性不强,却更为重要的高潮:列兵鲁宾扬言离开,军士豪沃兹举枪阻拦。这个高潮的人物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不单单是小分队里的上下级,还有队员之间的分歧,以及最终极的矛盾——此次行动到底值不值得的点题,导演代米勒作了最机智的回答。这个高潮也可以看作发展部的内容。真正的瑞恩出现,是在影片过半,可见导演的目的很明确——救谁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救人这项行动。个人认为接下来守桥战斗的开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发展部只有十几分钟,完成一个任务的转移——救瑞恩到守桥。有趣的是,守桥阶段的战斗与开头诺曼底登陆的长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钟左右,可见本片叙述的轻重缓急,导演拿捏的大胆而准确。作为高潮,这部分本该是情感最强烈、最紧张的时刻,主人公命运的高潮,主题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于战争题材的缘故而变为视听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说这部影片的视觉高潮和主题高潮在时间上是相一致的,便于观众体悟电影的主题。高潮与结局连接紧密,而实际高潮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表达的完结,最后老瑞恩在陵园的一场戏更多是为结构的完整性服务,而非情节上的必然连贯。继结构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队,人皆迥异。军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实下属;下士厄本是连短兵相接时都会用敌国语言喊“放下枪” 的小翻译;军医迪克�6�1魏德事业心强烈,常为自己无法担负与身份相符的职责而自责;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鲁宾对米勒上尉来说不是省油的灯,这个机智刻薄的纽约客毫不掩饰对此项行动的愤慨和质疑;卡帕佐是个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亚人;利施很有正义感,他为纳粹对犹太人的所作所为义愤填膺;狙击手杰克逊长着一幅桀骜不驯的面孔,却是个虔诚的教徒,把每一个狙击对象当作上帝赐予他的礼物。 而我想详谈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个英雄,却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当面跟他这么说,他一定会笑着让言者滚蛋。毕竟,“英雄”这个词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只对在乎他的人有意义。颤抖的右手、倒下的战友、失聪、指挥战斗、抢滩成功,与其说这是性格的铺开,毋宁说是对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说到军医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战争片中的长官所代替。服从命令,宽容下级,所有的抱怨照单全收,所有的任务漂亮完成。可以说导演塑造了一个真正立体的分队长,他不是靠等级威信、军人责任感支在下属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会把袒露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当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羞于与人分享却又自豪而甜美的经历。当然,他决不会忘记身为军人的职责,和那个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这部影片的美国色彩浓郁,家庭对美国人来说,几乎等同于信仰,我想米勒在执行任务的同时,一定也无数次在心里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许每次说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离家近了一步”之外,还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军医下葬时,那个男人独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动人。 瑞恩。大兵瑞恩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处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这次行动本身的意义所掩盖。但是,略去拯救对象的额外身份,他,又是观众了解美国最普通士兵的途径。瑞恩就像一扇窗,透过他,不难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国年轻人在没有被社会赋予特殊关照时应有的战争经历,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桥的战士们,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队。被拯救,这是外界不为他所掌控的因素赋予他的义务,与他无关,因而影片的视角扩大了,在守桥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讲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场戏,导演并非在试图说服观众,力证这次行动是在拯救一个多么值得怜悯的家庭,而是通过瑞恩的嘴,说出每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战前,谁都有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他们被子弹击中时要为之感伤和不舍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可能在美国,那是家庭的回忆,在别的地方又是别的什么,总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怀恋的,却又远离的东西。战争的作用在这里仅仅是毁灭所能毁灭一切,战斗者们便是要夺回他们能夺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体现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为类型化,同样更具有现实意义。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部影片的镜头运用很见功底,导演的意图在镜头中往往表现得十分明确,并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钟里,与其他人也一样,小分队队员抢滩时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来切去要传达给观众的不只是“脸熟”(对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战争的高强度视听施压,导演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人类成片死去的过程,还有一些未死之人争取活下来的过程,在这里没有英雄没有猛将,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随时可能化为冰冷的统计数字中的一个,没人相信“理智”,正如没人会有意识的试着躲一颗子弹。又如卡巴佐牺牲的一场戏,镜头大部分时间对着敌方的高楼上的狙击手,主观镜头与脸部特写频繁切换,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犹豫不决,琢磨不定,而当镜头里的准星终于辨认出狙击手杰克逊的影子,却也是自己命丧黄泉之时。一个反视角的运用告诉我们,在战场上一对一的决斗中根本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言论必要,因为那时除了生,就是死。镜头的内容完全与所要表达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后开枪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国人时,摄影师并没拍尸体,可见死的是谁并不重要,重要强调的是,他终于敢杀一个该死的人了。影片结尾米勒死去,贺信的声音作为画外音响起,那是美国政府在宣读给瑞恩母亲的贺信,硝烟尚未散去的战场上,空镜头缓缓移动,杰克逊炸黑了的高塔,战坑,破碎的桥面和尸体,每个行动着的人的表情都沉静而安详,他们还活着,他们在聆听,那些军方赞美瑞恩的语言那么美,那同样是赞扬所有军士的语言,所有活着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无畏的人们。 战争与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两侧,那么就注定了“毁灭”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战争片从不避讳人类为自己留下的创伤,而在战争阴霾的背后,同样折射出人性灿烂的光芒。
希望有帮助你!

⑦ 跪求一篇关于电影《真实的谎言》的电影赏析论文!!

这部影片是90年代动作片经典之中的经典,是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作品中的极品之一,也是詹姆斯·卡麦隆导演作品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中国普通观众来说,这部影片也是中国进口好莱坞大片的开始,曾经在大陆电影市场掀起观影狂潮。
《真实的谎言》在影院上映的那个时候,我记得应该是国内刚刚开始从国外引进大片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去电影院,用我在学校买的假期电影票,等到9点外语片场,看到11点左右才回家,这也是我印象中我们全家集体外出消遣,回家最晚的一次,除了除夕期间。

那年,我就认识了这个动作巨星,这个英雄丈夫兼父亲。那个时候还小,根本不明白什么叫“真实的谎言”,怎么想也想不通,但还一直在想。直到几年后又翻出这个旧片子看看,上个星期还又重温了一次。

那个时候,Anorld还年轻,无论动作、眼神,都不单单是一种硬汉的形象,而是带着一些智慧,机敏,一点幽默,虽然还没有现在作为州长的领导风范,不过英雄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

这部片子属于纯粹的商业运作出来的动作片,情节比较简单,不过很紧凑,有看头。现在仔细捉摸,还可以看出很多制作方面的细致。尤其是最后,他将挂在飞弹上的恐怖分子发射出去的一个瞬间,可以看到飞弹上悬挂的人,由于速度和空气的作用,向后飘了起来,蛮爽的。

不过至今还有一个牵挂。就是片子当中的那一段Tango的舞曲,小提琴弹奏的,我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也有听到过,可惜一直没有找到是哪首曲子,是打动人心的那种调调。
在这部经典娱乐片中,几乎每个场景、每个段落都有可圈可点之处,甚至连很多个过场戏也神完气足,丝毫不见松懈,称之为经典绝不算过分。在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大型的动作场面有四个。虽然不能算太多,但每个都份量十足,令人叫绝。
第一个打斗场面是影片开头的序幕,2年以后的《碟中谍》和这个段落有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这是一次成功的行动,而且枪战场面占了较多比重。史瓦辛格在雪地杀出重围的镜头不多,但力量、速度、枪法、判断、镇定都有所显示,是展示人物能力的绝佳序幕。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史瓦辛格奔跑之中回头制服恶犬的镜头,轻松镇定,乾净利索。
在观众从容地看过几段节奏稍缓,幽默风趣的过场戏之后,影片在前三分之一处准时开始了场面更大的第二场动作戏。史瓦辛格没费什么力气就处理了两个小喽罗,开始与“赤色部队”的恐怖分子头目阿齐兹正式交手。情节很快转为史瓦辛格追捕阿齐兹,这次追逐并没有采用最为俗套的追汽车,而是异想天开地上演了一出马追摩托的异趣场面。阿齐兹驾驶摩托在前,史瓦辛格纵马在后,两人从街头追到酒店大厅,又从地面追到天台。其中紧张惊险之处自不待言,而几个幽默镜头更令人难忘,酒店大厅的乐队看到摩托车时已经演奏走调,看到马匹时发出的声音简直令人喷饭;史瓦辛格乘马入电梯时,一对夫妇的尴尬反应也让人捧腹。而最后阿齐兹冲下天台,史瓦辛格竟然也要放马一追,但吊足观众胃口之后的结果却是个小花招,编导高明之处可见一斑。
接下来影片用了一大段时间,以幽默的手法玩味影片片名所指出的“真实的谎言”。这个扣题的段落惊险倒没有,出色之处在于精彩的情节设计和演员幽默的表演。史瓦辛格在这个“文戏”段落里,演技上显然落了下乘,风头都被扮演他妻子的科蒂斯和扮演那个可笑的二手车推销员的比利·派克斯顿抢了。派克斯顿两年后主演了《龙卷风》,而本片的角色展示了他喜剧表演方面的天才。
在科蒂斯跳完一段著名的“艳舞”之后,影片进入后半部分。史瓦辛格夫妇联手,大破恐怖分子基地。幽默的细节始终穿插于紧张惊险的枪战动作场面之中,使观众既得到感官的刺激又保持精神的轻松。这后半部影片就是两个紧密连接的大型动作场面,精彩之处比比皆是,难以尽数。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在跨海大桥上战斗机攻击货车和史瓦辛格直升机上救爱妻以及垂直升降的战斗机横行都市的段落。这些大场面的打斗是整部影片的精华,充分展示了卡麦隆导演豪华场面的能力。
严格的说,这部由克劳德·奇蒂(法国著名编剧、导演,最近执导过法国超级大片《对抗凯撒》)编剧的影片,并不代表卡梅隆的真正风格。剧作更加突出影片的喜剧感觉,而不是工业时代的强悍暴力,有不少法国味道的处理。而从画面上看,卡麦隆已经放弃了强调肌肉和力量,并富有粗糙质感的影像风格,而发展成为一种以银灰色新材料金属为代表的后工业影像风格。不能不说,如果卡梅隆没有这样一部影片在影像上试验另一种风格,那么他恐怕也难以一时适应下一部重要作品《泰坦尼克号》中几乎完全不同于自己早期影片的视觉效果。在适合的时代,选择适合的影像风格,是卡梅隆成功的一大关键。
这是一部豪华的动作巨片,导演是豪华巨片的高手,演员也是豪华巨片的行家,再加上足够的财力支持,想不成为经典也难。不过影片最为难得的是对喜剧元素的运用,正是这些幽默的情节和细节才使影片没有沦为枯燥的豪华大场面集锦。这才是豪华影片成功的秘诀,高下之分正在于此。

阅读全文

与经典电影赏析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步步惊心的剧情 浏览:221
那小子真帅电影结局 浏览:566
外国电影屠宰场里变胖子 浏览:955
国产最火的青春电影 浏览:434
老师与学生一起罚跑的电影 浏览:182
外国人听力考试搞笑电影 浏览:636
电影影大陆伦理 浏览:854
英语电影小报素材 浏览:68
哪些电影电影有告白部分 浏览:175
被冰封千年的僵尸竟然复活叫什么电影 浏览:870
中文版追捕电影 浏览:420
秘密吸引力是什么电影 浏览:529
50多年前的恐怖电影 浏览:247
赵军是哪部电影里的人物 浏览:253
中国山区男孩跑步电影 浏览:983
儿童看的日本动画电影 浏览:722
三月十四上映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693
十万火急电影粤语版 浏览:244
秋霞电影院新2018 浏览:215
让女人跳是哪部电影 浏览: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