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故宫拍摄的影视作品有哪些
第一部在故宫实景拍摄的《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一代妖后》电影三部曲。在《火烧圆明园》中饰演咸丰皇帝的张家辉回忆:“日出时的故宫、傍晚的故宫、几乎每一个角落我都走过。
电视剧《戏说乾隆》则是第一次在故宫实景拍摄的电视剧,除了故宫,该剧还在苏州园林、寒山寺、京杭运河、承德避暑山庄等地进行了实景拍摄。在2016年剧组成员聚首时,郑少秋曾感叹:“当年我们又是进故宫拍,又是在苏州拍,南下北上,照片却很少。
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则是截至目前唯一一部获准进入故宫太和殿拍摄的西方电影,但任何设备都不能触碰地面。在采访中他说,“慈禧死后,孩子被加冕为新皇帝,这是在紫禁城太和殿拍的。
有关部门不希望我们在那里拍,因为建筑都是木质材料,很怕火。最终,我们得到许可可以使用斯坦尼康摄影机,只有一名摄影师操作。
Ⅱ 圆明园电影有哪些
《火烧圆明园》《圆明园》
Ⅲ 1982年拍摄的电影《火烧圆明园》中的圆明园,风景是从哪里拍的
拍摄地点是北京十三陵,而且这部影视作品也成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影片。
Ⅳ 有关于圆明园这部电影的介绍吗
重现300年前的瑰丽辉煌再现一个半世纪前的屈辱时刻 史诗纪录片《圆明园》让观者震撼 8月14日,由中央电视台、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历时5年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圆明园》在北京举行看片会,观者无不为之震撼,以至于没有人鼓掌,全场一片静默。该片即将于9月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三维动画重现“万园之园” 大型纪录影片《圆明园》采用电脑仿真技术,制作了大量实景拍摄和动画合成的镜头,讲述了圆明园150年的历史,全景式地再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中国历史上最瑰丽辉煌的这座皇家园林。 影片着力描写了康熙、雍正、乾隆、咸丰四帝和“凶手”额尔金共五个人物,对鲜为人知的大清帝王家族的隐秘生活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物进行了客观、详实的描述。影片三分之二的篇幅是通过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旁白完成的,另外三分之一的篇幅是通过亲历火烧圆明园的英军牧师麦基的日记来完成的。 《圆明园》在忠于历史的基础上,通过大量三维仿真动画技术,第一次在纪录片中将实景和动画相结合,真实地呈现了一个超乎于人们想像的、极具威严与奢华的圆明园。影片另一个亮点是实景拍摄的战争场面,比如让清骑兵精锐几乎丧失殆尽的“八里桥之战”。 比故事片更有震撼力 随着对这段屈辱历史的重温,观众的心情变得极其沉重,放映结束后,现场一片静默,没有一个人鼓掌。导演金铁木说,之前请很多领导看片也是这种反应。 在其后的专家研讨会上,众多电影界的专家和学者纷纷发言谈自己对《圆明园》的观影感受。大家一致认为,影片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影片非常聪明地通过外国人的眼睛来叙述,要比我们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加上值得信任的史料,使《圆明园》比故事片《火烧圆明园》更有震撼力。 《圆明园》将于9月进入全国各院线上映。从目前整个世界的趋势来看,渐渐产业化的纪录片已习惯进入院线发行。台湾著名导演陈坤厚表示,《圆明园》可谓中国纪录片进入产业化的第一部。(深圳特区报)
Ⅳ 电影史上经典之作的《火烧圆明园》,有哪些与历史不符的地方
提到清代的影视作品,就绕不过李翰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清宫三部曲”即:《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和《一代妖后》。由于电影是在故宫、避暑山庄、清东陵等地实地取景,所以比后来的粗制滥造之辈也更有历史感和代入感。
这也是目前唯一可以从道具、场地、演员、史实上与《末代皇帝》相呼应的清代电影,尤其是《火烧圆明园》一开场同治皇帝登基的画面更是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但是因为《火烧圆明园》整个电影需要调动的人力物力以及统筹方面过于庞杂,也导致了一些瑕疵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该电影的艺术顾问朱家溍先生就曾经指出过,在同治皇帝登基时太和殿广场两侧跑马和皇帝的九龙曲柄伞盖用的不合礼制。除此之外电影中也还有一些缺憾之处,如果能够弥补的话,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和真实性就更完美了。
上图_ 曹锟(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
当然上述的这些资料并非是为了给英法联军洗白,毕竟他们才是祸首。但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也使得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遭受了无尽的劫难,成为如今的残迹。
毋庸置疑《火烧圆明园》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象征着我国对于历史伤痕的反思,也展示了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开放的胸怀,正视历史,铭记历史是没有错的,但弥补其中的缺憾、准确的还原历史,也是对从银幕上获取历史知识和历史价值观的受众们的正确引导。
文:魏四维
Ⅵ 火烧圆明园电影梗概
《火烧圆明园》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4dcqM5jpCop6D--jjazGHA
咸丰二年(1852年),颇有姿色的叶赫那拉氏玉兰(刘晓庆)被选进宫册封为贵人,由于历史上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两家族有宿仇,玉兰起初不得咸丰(梁家辉)的宠幸,但善于心计的她终以一曲哀怨缠绵小调和倾城美貌将咸丰紧紧捆绑,被册封为懿嫔,又因生下儿子载淳,被进封为懿贵妃,地位一时除皇后(陈烨)外,无人可及。
清宫各嫔妃争宠、咸丰耽于享乐之时,觊觎大清财富良久的英法等帝国对中国屡次发兵侵犯,胆小怕事的咸丰在肃清等八位大臣的规劝下,丢下举世闻名的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以“秋猎”之名携带众嫔妃逃到了热河行宫,继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行及时乐”的奢淫生活。
Ⅶ 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大体内容
《火烧圆明园》是由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历史片,由李翰祥执导,刘晓庆、梁家辉、陈烨、张铁林等主演。该片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慈禧是如何从一位不被人注意的少女成长为咸丰帝宠妃的故事。1983年9月21日,该片在香港首映;同年,该片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特别奖。
Ⅷ 求:《圆明园》电影评论!
1860年10月18至19日,一把野蛮的烈火将一座名为圆明园的世界建筑奇葩化为灰烬。146年过后,金铁木执导的纪录片《圆明园》完成了对这座“万园之园”的一次影像再现,对与之相关的历史横断面进行了一次艺术梳理,让我们在影像中回溯历史,在历史中审视,在审视中反思。
《圆明园》贯以纪录片之名,实际上与传统的纪录片有相当的差异。对于一个不复存在的建筑群体,人们无法以写实的风格来进行叙述。为此,影片灵活将剧情片的多种叙事方式与纪录片进行“联姻”。采用演员演绎宫廷帝王生活与修筑、毁灭圆明园的历史,采用数字技术以虚拟的方式再现历史上“真实的圆明园”,再配以展示绘画、档案文献和圆明园遗址的纪实手法拍摄,讲述了圆明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辉煌到毁灭的整个过程。在“三朝天子齐聚牡丹台”、“雍正炼服仙丹”等故事桥段加入了趣味、幽默、轻松的情节,增添了影片的观赏性。这种现实与虚拟、历史与演绎多种表现手法的交叉运用,是对历史纪录片的一种大胆尝试,发展了纪录片的表现方式,可以称之为一部记录历史的故事片。
在时间纵向上,《圆明园》采用线性叙事,以圆明园建筑到毁灭的历史为主线。在内容的表述方面匠心独用,主要以外域人土为视角,以当时传教士和英、法军人的通信、日记作为切入视点,其中尤以作为外国宫廷画师的朗世宁为主要叙事线索。以朗世宁和英法联军的随军牧师麦吉的旁白作为贯穿全片的画外音。这种表述有别与传统的以“己方”为视角的手法,以“他方”的言语讲述圆明园的建筑历史与遭际命运,避免了历史评判的“主观性”,增加了揭密历史的“客观性”。如此,以全新的“他方”视角阐述一段历史,任何人企图否认这段历史的真相都是徒劳与无意义的。
同时,这种单一的外域视角表述也使得影片缺少了厚重感。对历史建筑及其事件的纪录式呈现,理应是一个全方位的追述。对于圆明园的历史,不应局限于外外域视角,而是可以采用多视角的结合:大清王朝的官方(正史)叙述,清王朝对于“火烧圆明园”是何种看法;民间(百姓)和文人们目睹圆明园被毁后的看法(在已存的文献中不乏此类信息);历史学家对于这段历史又有那些定论与认知(此方面可以采访当代历史专家);西方列强(政府)对于洗劫与火烧圆明园的态度,等等。很遗憾,从导演到制片方都没有在这些方面进行开拓与挖掘,进而对圆明园进行全方位、全景式的历史展现,这使得影片本身呈现出单调的小家子气。事实上,一部90分钟的电影无法承载圆明园这一具有深厚内涵的历史题材,一部气势恢宏的史诗系列才是最佳的选择。
由此不难判断,《圆明园》不应且不会成为圆明园历史的影像化总结,并不是一个句号,而是对圆明园进行艺术表达的一个成品,一个节点。圆明园需要更多的艺术品作更深更广的描绘,来讲述她的荣耀与悲惨,以及与之连带的民族辉煌与屈辱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会忘记历史的中华儿女在未来的岁月里以圆明园为对象,为人类留下一系列艺术财富。
在浩瀚影海中,上世纪70年代香港邵氏金牌导演李翰祥拍摄的《火烧圆明园》就是一部以影像来讲述圆明园的艺术精品。这部以慈禧太后为核心人物的影片,将史实与野史进行糅合,以包含深情和悲情的格调将圆明园被毁的历史呈现。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审视,诸如八里桥战役等段落亦是气势恢宏,显尽历史沧桑。最后火烧圆明园的旁白低沉激愤,一咏三叹,令观者心痛而扼腕长叹。正如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塞在《圆明园大劫难》中所写:“圆明园的毁于一旦,相当于凡尔赛宫加卢浮宫博物院以及法国国家图书馆全遭焚毁。”为本民族,我们怎能不痛息?为全人类,我们怎能不叹息?
在《圆明园》点映过后,得到媒体与有关人士的一致好评,尤其在纪录片的商业性开拓和特效制作上给予了高度肯定,被誉为“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好看”,“特效前无古人”。当静心品味这部历史纪录片之后,觉得类似的高度赞誉有明显的夸大拔高之嫌。由于,影片对准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内容上无疑具有显明的中国特色,无法产生《后天》、《鸟与梦飞翔》、《帝企鹅日记》这些关乎人类前程命运、表达自然规律和讴歌生命力一类纪录片的全球影响力,进而产生世界性的商业价值。熊熊大火过后,5000余亩的园林建筑化为一片荒地,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完整的地面建筑,特效制作团队仅仅依靠有限的遗址和“四十景图”等少数文献实现对圆明园整体式的还原,本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从整体来看,影片的特效完成了这一要务,让我们“看到了”圆明园极盛时期的壮阔气象。然而,在细节方面缺少精雕细琢。比如,“田”字宫室仅以外观出现缺少空间立体感,回避了对其中内部架构的展现,显示出创作方在数字技术方面的力不从心。最后火烧圆明园多是特写与静态画面,没有出现园林建筑烧毁的动态镜头,甚至不如《火烧圆明园》的大气。
就电影技术语言而言,影片的摄影与配乐可圈可点。片中很多表现圆明园的镜头极富动感,能够产生一种美的视觉冲击效果。在圆明园的修筑过程中,影片笼罩在夕阳黄金般的色调下,伴随的是悠长、舒缓的音乐,恬静而又富有生机。在圆明园的历劫时,主导荧幕的是传统黑白的青灰色彩,伴随着深沉、悲怆的音乐,流露出一种令人几近窒息的绝望与悲凉。这些无疑有助于将观众融入影片讲述的历史之中,与创作者做心灵的沟通,激发内心的民族情感。
《圆明园》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皇家园林“前世今生”的电影,也诉说了一个“落后就要挨打”的社会法则。影片在叙述进程中,时时刻刻将中国的发展与西方的发展进行横向对比,极其清晰地将圆明园何以遭到毁灭的原由告诉世人。自视为天朝之国世界之王的大清帝国,自建政以来一个多世纪技术踏步不进,相信依靠马刀和弓箭就足以主宰统治世界,在群臣眼里西方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不过是康熙皇帝的“玩意儿”。这种夜郎自大的自负心态直接衍生了闭关锁国的落后政策。在乾隆年间达到农业社会的繁荣时,西方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肆扩展殖民地,建立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美洲摆脱殖民统治,成立美利坚合众国;法国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西方的发展与东方的停滞形成强烈的反差。以致于出使中国的英国人马嘎尔尼一针见血地指出:“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多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数十年过后,马嘎尔尼的论断得到了应验。1860年,英法联军沿海由南向北攻破天津大沽口,一路势如破竹进入北京城,作为帝国之主的咸丰皇帝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大清国门至此被强行打开,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由此揭开序幕。
历史与现实双重证明,弱肉强食不只是自然界的生存规律,也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潜规则。民主与和平这些文明的思想只是人类最纯粹的善意追求,在国家经济利益、政治权力面前它显得异常地苍白。否则,美国就不会以“世界警察”的名义在全球范围内东讨西伐,就不会出现以一已的力量颠覆伊拉克、镇压南联盟、打击阿富汗等等强权国际政治事件。同理,一个半世纪前圆明园燃起的熊熊烈人,留给中华民族的是血的教训!
通观全片,导演采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将数字化还原的原明园与今天真实的圆明园遗址进行大量的交错展示,激起人们阵阵的痛息之情。曾经金碧辉煌的宫殿化作灰烬,唯有一段段残垣断壁映射出它的富丽与苍凉。曾经盛极一时的东方博物馆已是荡然无存,唯有一件件散存世间的艺术珍品见证着她的与尊贵与悲痛。痛定思痛,《圆明园》化作一段真切的盛世危言,让生活在莺歌燕舞和平时代的人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经过血与泪的洗礼,我们拒绝历史悲剧的重新上演。
《圆明园》没有局限于亭台楼阁一砖一瓦的华丽堆砌,没有拘泥于奇珍异宝的历史掌故,更讲述了大清帝国由强至衰荣辱兴败的历程。影片开头是满清八旗子弟越过长城进军中原建立帝国的镜头画面。随后,从康熙皇帝修建“畅春园”与初建“圆明园”,到勤政的雍正扩建“圆明园”,再到乾隆时期的全面大修,正是大清王朝从政权确立到国富民强的历程,达到中国古代少有的盛景,全球三分之一的白银存于大清国库,“如何花钱都是问题”的繁荣昌盛是大兴土木的经济基础。尽管影片略去了嘉庆和道光两代皇帝,直接进入到咸丰年间,无疑倍显仓促之感,但这也无法遮掩影片带来的深厚历史气息,仿佛是一段以园林建筑为主题的历史教育片。
面对圆明园这般的历史题材,创作者自然不会放弃对民族情怀的表达。影片无时无刻都不在诉说一个不复存在的矿古奇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对于这一人间仙境建筑奇葩的毁灭者,编导引用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话语进行了严厉的抨击:“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仿佛战争得了胜利便可以从事抢劫了……在历史的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圆明园,见证了一个帝国的辉煌与衰败。《圆明园》,记录着一个民族的荣耀与屈辱。假借文明的名义,两个强盗点燃的野蛮大火烧尽了一座举世无双的世界建筑瑰宝。然而,野蛮的大火烧不尽她的华贵,在大英博物馆和法国丹枫白露城里,我们依然可以体味到她散发的艺术气质。野蛮的大火同样烧不尽一个民族对她的追思,因为她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荣辱历史与文化血脉。
愿以一段“凭吊圆明园”作为结语:
我以为我可以忘记
只要我不回过头来
我以为我可以当作什么都不曾发生
只要我不翻开昨天的日记
然而你总在我的梦中出现
唤醒我的心中对你不能忘却的思念
Ⅸ 电影【火烧圆明园】的拍摄地是在哪里
拍摄地是北京十三陵。
《火烧圆明园》是由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的历史片,由李翰祥执导,刘晓庆、梁家辉、陈烨、张铁林等主演。
该片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历史背景,讲述了慈禧是如何从一位不被人注意的少女成长为咸丰帝宠妃的故事。1983年9月21日,该片在香港首映;同年,该片获得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特别奖。
(9)新圆明园拍摄的电影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火烧圆明园》是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电影工作者共同创作的电影作品。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遭受了一段屈辱的历史: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150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