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碣石在哪里
昌黎县碣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距避暑胜地北戴河约30公里。
有关碣石出处有两说,一说在河北昌黎。另一说在辽宁兴城。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孟姜女庙(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内)附近的孟姜女坟发掘出一些古代物品,证实这里是碣石真正的所在地。 孟姜庙对面4公里外的大海上,有两块突出海面的巨石,高者如碑,低者如坟,当地人称之为孟姜女坟。在这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秦汉时期大型高台观海建筑遗址----石碑地和小黑山头,出土的草云纹瓦当,经专家鉴定炎秦汉时期的建筑遗物。从而推断出石碑地是秦皇东巡入海求仙的;汉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时“行自泰山,复东巡海上,至碣石”。在仙台顶筑有汉武台;魏武帝曹操在207年征伐乌桓于柳城(今朝阳)回军途中,东临碣石。写下流千古诗篇《观沧海》。唐太宗李世民出临榆关(今山海关)征辽曾几次临观沧海至碣石,并多有诗篇与群臣唱和。
碣石山主峰为仙台顶,海拔695米。山中有古刹“水岩寺”。悬崖峭壁上现仍留存着古人镌刻的“碣石”两字。登临仙台顶,山海奇观尽入眼帘。《书·禹贡》:“冀州,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导岍及岐… 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汉书·武帝纪》:“行自泰山 ,复东巡海上,至碣石。”
《辞海》:“《禹贡》时代,黄河不可能在渤海北岸入海,这个山应在渤海西岸古黄河河口。”[1]
《步出夏门行》:渤海边的一座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大约在6世纪中叶以后,碣石山前的近岸成为陆地而离渤海较远,使碣石山不再成为观海的胜地。
2. 碣石 广东 汕尾 碣石镇
我的家乡---碣石
沿着深汕高速一直往东行,到陆丰的内湖收费站出口,再往南经过南塘镇,顺着南碣公路一直走到底,便来到有些神秘又名声大振的边陲城镇----碣石。刚踏进碣石,迎面的一块大石便是碣石的标志,石面刻有“碣石”两个红色大字,非常醒目!在大石的右边便是闻名粤东和海内外的玄武山旅游风景区了。
以下是我从各方收集到的资料,便对碣石从古至今作个详细的介绍。
一、碣石历史
碣石的历史有记录的可以追溯到唐元和末年,置石桥盐场,负责海丰全县盐务(当时的海丰县行政区域包括现在汕尾市全境及惠来、揭西、惠东部分地区)。碣石八景有“石桥半渡遇神仙”,石桥遗址在哪没人知道,估计以前是座很长的跨海大桥,涨潮时会淹没两头。朱元璋建立明朝,因海害便于洪武元年,把全国180万军队定为卫所驻军,5600人为卫、1200人为千户所、120人为百户所,后来,因倭害严重,又增设碣石、神电等二十四卫所,据《大清统一志》载,碣石卫置于洪武二十二年,辖中、左、右、前、后5个内所及甲子、捷胜、平海、海丰共9个千户所,内5所旗军共5600人,全卫旗军10100余人,相当于现在一个军的建制,是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的大卫。二十七年(1394年),都指挥花茂建碣石卫城,“城高二丈,厚一丈八尺,周围一千一百二十丈;雉堞二千二百六十二;敌楼四,楼下辟门;池深一丈,广一丈二尺。”而清朝的陆丰县城才“周围三百二十一丈一尺”,可见当时的碣石城是相当雄伟的。要养活这么庞大的队伍朝廷的负担该多重!明政府实行屯田制,卫、所官军依“七分留城、三分屯垦”的办法,碣石卫共设军屯22处,共恳荒地近两百顷,征米近4000石,还管辖石桥盐场、小晴盐场和海甲盐场。屯田制使官兵既是兵又是农民,后来不少下级军官和士兵就在碣石定居,碣石也逐步发展成惠(州)潮(州)之间的沿海都市。
碣石历来是海防重镇,自宋代起已经在此设防保疆。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设立碣石卫,为全国36卫之一,与著名的天津卫、沈阳卫等齐名。
位于中国广东省陆丰市的碣石镇,因为碣石镇三面是环山,一面是临海,山上海里遍布巨石,相传因此得名碣(皆)石,是陆丰市三大镇之一。碣石镇位于陆丰市南部,东临碣石湾,与金厢镇隔水相望。现在的碣石镇是由碣北镇与原有的碣石镇合并而成,全镇总面积12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40.3千米,总人口17多万人,辖41个村(居)委会。
后山头是碣石城内的一座小山,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驻闽使者许时中在后山头埔石上题刻“碣石”两个楷体字,约3米见方,后来因搞基建打掉了,现在的碣石标志“碣石”二字是根据当时重新刻的。后山头曾是碣石的文化中心,镇政府和派出所就在附近,碣石影院建在山上,前身是戏院,碣石镇和碣北公社只有这个影院,碣石开大会都在这里进行。影院后面是鱼市,鱼市旁边是红场,是大型群众活动集聚地,如宣判大会。1976年参加毛主席追悼会的干部群众都集中在红场,我当时作为中学生也参加了庄重、肃穆、有着零星雨丝的追悼会。后山头因影院所在,以前都是人山人海,可是,现在已经变得很冷清,主要原因是中心区转移,次要原因是街道窄且不平,虽然巷口四通八达,但不能通汽车,影响交通,电影院也关门了,后山头作为碣石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玄武山下的新城区才是碣石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历史上碣北也归碣石管辖,解放初,碣石区就辖碣石镇和碣北、湖东、金厢三乡。后来碣北公社虽与碣石镇同级,但不少东西要依赖碣石,其所在地新酉大队在原明碣石卫城里面,与碣石镇的南城大队比邻,碣北没有集市、没有居民集中地,没有邮电、没有市场、没有电影院,有一段时间没有派出所,而碣北中学却建在离新酉大队几公里远的角溪大队,靠近碣石的学生上学不方便。连省教育厅在编制分镇地图时都无法把碣石和碣北分开,玄武山下的新城区建设,是碣石镇府和碣北区公所联合开发的。
碣北有个大村叫桂林,40多年前就有3000多人了,它有个土名叫西箖,人们一般认为是西篮或柿篮,叫篮装桔(本地话“碣”的谐音),但我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推测估计是“箖”,箖投是一种带刺的野生植物,近似菠萝,因而菠萝叫番箖投,作为碣石的西郊,估计千年前是一片刺箖,碣石还有一个乡里叫西陂箖,可以作为佐证。桂林的名字估计也是宋朝开始的,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中大夫陈谠宦游至石桥场(碣石建卫之前,唐元和末年在这置石桥场,由官方配盐,商人贩运),于西箖西北石头勒书“桂林”二字,后,清镇碣使者邓万林在该石旁边一块高9.5米、长20米、宽15米的巨石题刻“桂林耸秀”,每字大1米,我们所称的“桂林石”指的就是巨石。桂林村是碣石西出门户,战略位置重要,东风门面对玄武山,门前有“深明大义”碑碣,是碣石总兵邓万林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书写以资奖赏桂林乡民的。乡民接书即作序刻碑立于此:“盖昭守望相助,乡间之纯风,奖赏酬勋,朝廷之盛典。桂林乡距城里许,为碣城之屏障,亦西路之要卫也。光绪乙亥年春,陆丰土匪窃发,势甚猖獗,始则焚劫金厢,继而进攻县城。斯时碣石告急战火频警,则有镇碣之军门者,目击时艰,情以保赤,特委中府宪吴到我桂林乡,谕以捍御匪寇,力保城池,只聆之,于是愈加备勇朝夕巡防力。深明大义同金汤,而土匪闻风稍歇,迨至大兵到邑一鼓荡平,乃蒙军门府念微劳,深知我桂林乡素识大义,奖赏顶戴,并亲书匾额曰‘深明大义’赏赐,委巡捕官赵赏到我桂林乡,用昭鼓励叩领之余,感愧交集如此微劳,厚赏赐语褒嘉,凡我桂林乡民承恩在所感激,届时奉命益加从公,爱历贞珉以垂永远,不可忘此时之盛典也,是为序。光绪庚子年葭月谷旦,合桂林乡绅耆立。”桂林人重情义,桂林从语言发音到习俗于镇内没有什么差别,居于地域和历史原因,桂林人对碣石、和碣北之外也自称碣石人,碣石古八景中有“桂林明月照星斗”,已经把桂林纳入了碣石。桂林人进碣石城不叫“去碣石”,而是说“上街”、“上市”。
二、碣石文化
在碣石镇对联很普遍,千家万户都有。碣石对联的内容好,字写得更好。一副副对联,就是一幅幅优美的书法,家家户户的对联就是一个群众性的书法展。隶、草、行、楷,百花齐放。有的苍劲有力,笔锋凌厉;有的娟秀文丽,风格清雅;有的潇酒飘逸,笔法奔放。真是琳琅满目,百态千姿。
碣石人写对联,用纸用墨十分考究。纸用60克的厚力福,特殊方法染丹而成;墨是用墨鱼汁,拌上酒和其他原料秘制。以此写联,一年四季,不管日洒雨淋,永不褪色,也不流墨。
碣石人喜爱对联、书法,已有悠久的历史。相传从宋代兴建玄武山元山寺开始,每年的大型祭祀活动,前后寺门都要征联,既要求联语优美,字也要写得好。碣石本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但也难倒不少人。倒是附近乡绅有人入选。这便激起碣石人攻克书林的决心。历代镇守碣石卫的文臣武将,也喜欢在玄武山题刻,如林则徐题的“水德灵长”,刘永福题的“灵声端道”,至今仍挂于元山寺。这些,无疑又推动社会习字的风气。从此,碣石人发愤练习书法与制联。男女老少舞文弄墨,蔚然成风。
改革开放给古镇带来了强劲东风。随着经济的发展,民间工艺、纺织、雕塑等行业更为兴隆。这些行业都需要有一手好字的人才。于是,各种书法培训班应运而生。学校办,街道办,团体办,私人办,大大小小有好几十个。其中最令人赞赏的是附设在碣石镇中心小学的少儿书法班。
碣石少儿书法班创办于1984年,学员从开始的6名发展到现在的120名。辅导老师叫方长,是一位清翟于练、精神奕奕的老人。多年来,在方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少儿书法班先后参加过国内外多次比赛,人人都得过奖。有部分人还被吸收为国家和省级书法研究会会员。1989年,仅13岁的书法班女学员刘少华被接纳为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目前是方老师的得力助手。碣石少儿书法班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喷香溢彩的鲜花。
此外,灯谜、象棋、诗词等在碣石可谓人人皆之。由碣石湾文学社主编的《卫城文苑》收集了来自碣石各地诗词好手们的诗词,并作为刊物出版,并开通了网络电子版。
三、碣石语言
碣石话属闽南语系,叫福佬话或河洛话,保留了不少中原古汉语,可以说是古汉语活化石,走叫行,跑叫走。数量为“一”的一般只叫量词不叫数词,如个人、丛树、担粟、斤米、间厝。买米、卖粟(稻谷)分别叫籴米、粜粟。最奇特的是词组的倒装,与普通话相比是倒过来的,譬如:拖鞋叫鞋拖,公猪母猪叫猪哥猪母,公牛母牛叫牛牯牛母,公鸡母鸡叫鸡安(丈夫)鸡母,公鸭母鸭叫鸭工鸭母,在区分动物性别时,不分雄、雌分工、母,如“这只猪是工个”(这口猪是公的),工就是指雄性。碣石语言保留了文字和口语两种,不少字有两种读音,文读的发音与口语不同,如“雨”,潮汕话念“hou”,碣石人在念文章读“yi”,下雨念“hia yi”,口头语却说“lou hou”(落雨)。房子不叫房也不叫屋,叫厝,厝内的房间才叫房或房间,建房子叫“起厝”,建楼叫“起楼”。
四、碣石风俗
碣石外出打工和经商的人很多,因此每到初一、十五或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烧香拜佛,以求在外的家人平安,工作、经商顺利!
民居建设很讲究,不管房屋是一间还是两间三间,都要留个门口埕,就是天井,还要有后火巷,在房屋的后面建围墙与房墙空一条小巷,后火巷的作用既防盗,又能接受倒灌风,厝内又间隔了厅和房,内外有别,整座厝既通风透气,又采光充足。以前有大门楼的一定在门相对的地方起一幅照壁。
3. 山东碣石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怎么样
山东碣石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是2017-11-15在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黄河八路621号华天滨中嘉园二期116号商铺。
山东碣石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71602MA3EUAM65W,企业法人周鹏,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山东碣石影视传媒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演出经纪服务;文艺演出服务;影视节目策划;摄影摄像服务;文艺创作;互联网信息服务(不含互联网金融);会议服务(不含餐饮);展览展示服务;礼仪庆典服务;礼仪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体育赛事策划;市场营销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品牌策划;文化艺术交流组织策划(不得从事教育培训及举办托幼机构);图文、网页设计、制作;广告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动画设计;文化信息咨询(不得从事教育培训及举办托幼机构);企业管理咨询;舞台灯光音响设计;舞台设计;舞台造型策划;舞台道具制作;舞台设备租赁;计算机、网络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智能灯光音响控制系统工程施工;软件开发;摄影摄像器材、音响设备、灯光设备、LED显示屏、多媒体设备销售与租赁;图书、期刊、报纸零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山东碣石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4. 碣石影视传媒公众号为什么不能播放了
应该是软件进行更新,暂时不能播放
5. 碣石地地址是哪啊
碣石在广东省陆丰市碣石镇!
不管你是哪里的,只要你坐车到广州或者深圳,然后在深圳下车,基本都有直通碣石的班车!
望采纳!
6. 曹操的《观沧海》碣石是现在哪里
碣石就是碣石山。
位于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面积28.8平方公里,形成历史久远,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渊源,地理位置优越,是五岳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历史名山、仙山、观海胜地、佛教胜地和旅游胜地。
7. 请问曹操东临碣石在哪里,现在能不能看见,望知情知会一声我可前去
碣石山位于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面积28.8平方公里,形成历史久远,自然风光秀美,历史文化渊源,地理位置优越,是五岳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历史名山、仙山、观海胜地、佛教胜地和旅游胜地。
碣石山主峰仙台顶(又名娘娘顶,又称汉武台),海拔695.1米,是渤海近岸的最高山峰。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和《禹贡》,于今已有3000多年,是久负盛名的千古神岳。
碣石山壮如泰山,俏似黄山,环山抱水,景色秀美,鸟语花香,气候怡人,山势峥嵘,怪石嵯峨,且植物种类繁多,亦有“北方天然植物园”之美誉,李大钊称“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据史书记载,封建时代具有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北方少数民族驻中原的北魏文成帝、北齐文宣帝等两代帝王,先后登临碣石山,留下了《碣石门辞》、《观沧海》、《春日望海》等传世佳篇。在现代历史上,革命先驱李大钊曾先后七次登踏碣石,并在此写下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革命檄文。伟大领袖毛泽东一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山有遗篇”这一传世佳词,更使得碣石山声名显赫。
8. 碣石哪里有中国斗鱼抓
在观堂岭有看过
9. 碣石在哪里
禹贡碣石在山东无棣,马谷山即是碣石山
10. 履碣石是现在哪里
履结石现在在泰山,你可以去泰山找一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