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搞笑高清 > 中国战争电影美学新里程碑

中国战争电影美学新里程碑

发布时间:2022-08-20 10:26:14

『壹』 中国战争电影和外国的差距有哪些

这与我国的现实国情有关,国外的电影制作人力求真实的反映战争的事实以及起残酷,而在国内必须考虑到是否能被所有人接受,而内容必须是向上的,而不会像国外那样完全真实的反映,这也与国内电影公司与国家关系有关,再有就是技术问题了,没有高超的技术,战争年恢弘的场面也得不到全面的体现!

『贰』 战争片给我们的启迪

战争片并不少见,少见的是在描绘暴力血腥的同时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心灵的启迪。在感受美的同时又激起我们心中的愤怒,让人血液沸腾。接触到冯小宁导演的电影后,让我知道了,原来诠释战争不一定要用完全冷酷的目光,我们还可以先给自己一个美的意境,然后毫不留情的摧毁它,让人在感受痛的时候深深地记住它。

手机回复不容易,请给分,多谢

『叁』 战火无情人有情!细数10大经典战争电影都有哪些

虽然中国电影问题重重,战争片在电视剧领域,抗日神剧已经成为笑话的存在。但并不代表,中国并没有好的战争电影。

第1:首推的《大决战三部曲》

小成本战争片,《我不是王毛》和《捍卫者》也都非常不错。

未来的国产战争片,最值得期待的,还是导演了《老炮儿》的导演管虎,执导的最新战争大片《八佰》,希望是中国战争片又一个高峰。

更多关于战争片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肆』 有哪些电影展现了独立的中国电影美学

张艺谋和王家卫的电影配色一直是很喜欢的,然后个人感觉张艺谋更喜欢大场面 ,王家卫细腻一些,主观的讲,王家卫的每一部电影都觉得是中国电影美学本学了,最后表白我Leslie,盛世美颜。

应该是《香水》吧,我记得第一次看的时候就被画面冲击到了,特别是结尾部分被男主调制的香水蛊惑的人们疯狂……(此处省略N个字)的时候,真的太美了,完全没有一点色情的感觉,只有美。原谅我贫乏的语言实在没法描述那种美。

『伍』 美国,中国,苏联战争片风格有何不同

1、中国电影
80年代以前中国拍摄的战争片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真实的
虽然有时候,为了表现正面人物的英勇会用一些违背军事尝试的镜头,比如一英雄在身中数枪后任然能手刃敌人数名等
50-60年代的中国电影人和观众们有相当部分是受过战争洗礼的,他们知道战争的残酷,所以也就没必要再去突出战争血腥的一面
80-90年代的中国战阵片除名导外,基本上太粗制滥造,夸张的过度了
2000年以后,尤其是《集结号》的出现,中国战争电影开始学习好莱坞的“真实而血腥模式”

2、苏联电影
总的来说,苏联电影是比较真实的,人家喜欢玩大场面,因为苏联有雄厚的军事工业基础,再加上又是计划经济,上百辆坦克冲锋的镜头,只要领导一句话,下面马上全力配合
苏联战争片喜欢把单个人物的命运穿插在宏大的战争背景之下,可能是收到《战争与和平》的影响吧
中国在80年代排的《大决战》和苏联的《解放》的叙事模式是何等相似啊

3、美国战争片
90年代以前基本上和苏联模式差不多。最典型的《D日》、《遥远的桥》等
90年代以后,特别是斯皮尔伯格的走红,开始走血腥而真实路线,这也成为各国竞相模仿的对象,如《集结号》、太极旗飘飘》

我认为,战争电影手法的转换和观众有很大关系

50年代的观众,离战争比较近,他们知道战争的血腥和残酷,所以这一时期的电影就没有花很多笔墨去渲染,以免勾起观众心中的痛楚
90年代以后的观众几乎没有接触过战争,再加上生活压力大,想在精神上寻求刺激。他们最渴望了解的就是战争可怕的一面

『陆』 中国近代战争电影

《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
集结号,血战台儿庄,太行山上

『柒』 豆瓣战争电影排行榜好看的有那几部

说起战争这个话题,硝烟与战争是前人身上不能抹去的记忆,和平年代的我们挣脱了苦难的牢笼,远离了食不果腹的命运。其实这一切并不是幸运的使然,而且数以万计的人们,用勇敢铺垫的和平。战争电影就像是人们平静内心的一把左轮手枪,把记忆拉进,让精神永存

贪婪让硝烟就此弥漫,也是人们的贪婪让生命危在旦夕。悠扬的琴声塑造的精神世界,与外面战机投下的炮弹成鲜明的写照。“他未曾放下抵抗,只是选择以自己安静的方式死去。”战争下的钢琴家内心的纯净和无奈,是无数普通人民的缩影,而在结尾,他获救了,但是他也失去了,自己的爱人家人还有家园。

不要去试图向后人解释战争有多残酷,因为和平年代,这种伤痛是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并且也不愿意去重复的。这几部优秀的战争作品,为的是让人们学会去珍惜现在的一切,真爱着我们身边的人,历史存在的价值,是唤醒人们内心的反省,强大是唯一的出路,但愿杀戮,也永远不再发生。

『捌』 谁能告诉我中国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史有4个阶段。

1、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向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祝寿,拍摄了一段由他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中国电影一开始,就和中国传统的戏曲和说唱艺术结合起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电影类型。

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间,涌现出《白毛女》、《祝福》、《林家铺子》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形成了新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3、九十年代初,《开国大典》、《大决战》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和《焦裕禄》、《凤凰琴》等现实题材影片,形成了第二次高潮。

4、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照实说,中国电影先后实施了影视合流改革、电影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电影股份制、集团化改革等主要措施,艺术质量和形式都有崭新的突破和提高。

(8)中国战争电影美学新里程碑扩展阅读

中国第一部电影介绍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该片由任庆泰执导,谭鑫培主演。影片于1905年12月28日在中国(清朝)上映,结束了中国没有国产电影的历史。

影片《定军山》取材于《三国演义》第70和71回,是讲三国时期蜀魏用兵的故事。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

『玖』 中国史诗战争电影

让你同学看看那个是真材实料的 史诗级电影

国外的电影有几个人做演员拍,九成靠特技加ren
哪个国家敢比 三大战役,动用解放军

让那个傻X看记录

共约13万干部战士参加了拍摄,累计达330余万人次

拍摄《大决战》动用的军队数量创下了中国影史的纪录。

■“大片”报告

●拍摄《大决战》时,担任群众演员的士兵每人每日补助2元,后来拍摄《大转折》时,每人每日补助6元,钱少得可怜,一个人买一斤包子都不够。但如果拍摄一个万人场面,部队从驻地开拔到外景地一天,干部拍摄现场定位一天,实际拍摄一天,等样片一天,再加上返回驻地一天,共五天,不算后勤保障,光制作费就30万元,这个数目就相当可观了,这还是军委特批,地方厂就不止这个数目了。所以怎么制作如何花钱其实是“大片”把关的重要问题。

(口述:韦廉)

●《开国大典》实际成本690万元人民币,其中有中央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出资300万元和吉林省政府的财政支持,否则长影是无法负担出资的。

●电影《周恩来》中周恩来的活动地点基本上是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中南海西花厅、钓鱼台及305医院,为了影片的真实性,摄制组得到了专门的批准和支持,深入要地,完成拍摄任务。

●《大决战》拍摄地区涉及全国13个盛市、自治区的50多个市、县、区,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浙江奉化,西至黄河河套,东至渤海之滨。参拍群众达15万余人次。解放军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五个军区和海、空军的一些部队,陆军航空兵以及有关院校、武警部队共20几个军级单位,30几个独立师团单位,共约13万干部战士参加了拍摄,累计达330余万人次。同时,还动用了大量的坦克、火炮、飞机、舰艇等大型军事装备。影片中出场的历史人物达238人,其中主要演员50余人。

『拾』 中国电影历史

在中国电影世纪史上,新时期电影占有突出地位,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占了五分之一,在各个时期中时间最张;而且因为它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显得最为丰富多彩!
从1976年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到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矛盾徘徊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电影界除揭露批判“四人帮”文化专制主义罪行这一中心内容外,主要做两件事:一是,恢复被“四人帮”定为“毒草”、大张挞伐的建国后“十七年”影片的上映;二是,组织写以同“四人帮”斗争题材为重点的影片创作。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复映片受到了观众如饥似渴的欢迎;这些影片的创作者,也取得了相应的精神解放。同时出品了近50余部故事片,特别是“十七年”间已有成就的导演如成荫、谢铁骊、谢晋等的重新拍片,显现了某些创作上的生机。但总的说,那时人们的思想还不是很解放,在创作上、思考问题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顾忌,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开始了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以思想解放运动为先导的这一时期的开端,人民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意气昂扬。它带来科学文化的春天,文学艺术的春天,也带来了电影的春天。
从那时起到现在,经过了20年的发展,中国电影艺术同其他文学艺术类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一样,走过了一条并不笔直、平坦,然而却是发展向上的道路。在这个进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也遭受到了一些波折——这是任何一个处于大变动的社会都在所难免的。但经过党、政府和全体电影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还是取得了重大的、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然,也存在缺憾和不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电影界思想空前活跃,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以总结建国后电影的历史经验、解放思想为突破口,人们不断开拓电影创造和理论的新思路。电影和搞电影创作的人,都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既然这样,那么作为社会的人的电影工作者的看法,就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矛盾、分歧和斗争。在1979年10月召开的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同志在祝词中重申:“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同时指出,“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这些,以及祝词中的其他内容,有利于统一电影工作者的思想,指导电影工作的健康发展。那以后,电影艺术创作和学术理论上,都开始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
在学术理论上,从1979年春《人民日报》开展“怎样把电影工作搞上去”的讨论以及随后《电影艺术》关于“电影语言的现代化”的讨论起,在以后数年里。电影艺术思想空前活跃,大体是畅所欲言的。关于电影与戏剧、与文学关系的讨论,关于电影美学、电影本性的讨论,关于电影民族化的讨论,关于电影创新的讨论,记实性美学的被张扬,以及对西方传统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如蒙太奇理论、长镜头理论、结构主义符号学、女权主义、文本分析、原型批评,以及其他现代与后现代理论的被译介和引进,还有对中国传统电影理论及美学的讨论,影片分析、人物研究,等等,形成了建国后从来所没有过的蔚为大观的学术现象。他们程度不同地、或显或隐地影响了创作,特别是促进了电影创作者对于电影理论乃至整个文化理论的重视。加以各种影展、回顾展的举办,各种评奖活动、电影节参赛,还有电影创作界和理论界的走出去、请进来,都大大地增加了国内的和国际间的电影交流,拓宽了电影工作者的眼界。与此同时,台湾、香港地区以及各外国影片的引进放映,及与之合作拍片,也增加了借鉴的机会。这一切艺术现象和相关条件,构成了新时期电影的一大特色。有学术气氛的电影发展和没有学术氛围的电影发展,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应当指出,在这些电影艺术讨论和争鸣中,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作出一个谁是谁非的科学判断。因为这还需要历史的证明和实践的检验。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们都有益于中国电影的进步和电影学术自身的发展;比较好地做到了不同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造就了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在新时期的电影理论和批评的建树,他们的论文、专著和结集,把中国电影学术园地装点得一派生机。
同学术理论的空前活跃同步,是创作的繁荣兴盛。1979年,改革开发的头一年,电影创作就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一年共生产故事片(含舞台艺术片、下同不赘)63部。“《从奴隶到将军》、〈泪痕〉、〈吉鸿昌〉、〈归心似箭〉、〈啊!摇篮〉、〈苦恼人的笑〉、〈小花〉、〈保密局的枪声〉、〈生活的颤音〉、〈樱〉、〈傲蕾∙一兰〉、〈苦难的心〉、〈海外赤子〉、〈神圣的使命〉、〈北斗〉、〈二泉映月〉、〈李四光〉、〈向导〉、〈瞧这一家子〉、〈小字辈〉、〈她俩和他俩〉”,这个长张的多达22部的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的故事片名单,足已印证这一成就。如果我们对这个名单稍加分析,不难进一步发现,这里不仅有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如历史和革命历史、揭露“四人帮”罪行、“四化”建设、少年儿童、华侨故事、中外友谊、民间艺人命运,而且有着样式形态的多样化,如正剧、悲剧、喜剧、传记、惊险等。从主创人员的层面考察,这里既有建国后“十七年”已经卓有成就或有一定创作经验的编导艺术家。在前一类被人们已经习惯地称之为“第三代”导演的创作中,他们在追寻现实主义回归的意向里,力求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力求形式和内容尽可能完美的统一,并力求写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风格来。同样是历史人物题材的影片,《从奴隶到将军》写的缓急、凝重,而《吉鸿昌》则奔放、激越;〈啊!摇篮〉的散文化,〈保密局的枪声〉的悬念性,〈泪痕〉的严谨,〈苦难的心〉的深沉,〈归心似箭〉的清新,以及〈瞧这一家子〉、〈小字辈〉、〈她俩和他俩〉的清喜剧风味,都使这一代导演的创作,在现实主义的一致的前提下,显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
从这个名单中看,“文革”前电影学院毕业而这时才有机会第一次独立执导影片的导演的作品,占有一席醒目的位置:〈樱〉、〈小花〉、〈苦恼人的笑〉。他们同样遵循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但更把自己的艺术目光投放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艺术方法及形式的处理上,力图突破前入,走出新路。〈樱〉的记实性手法和记录片式的摄影处理,〈生活的颤音〉把影片的故事结构同音乐的曲式结构叠套一起,〈小花〉中过去和现在的时空交替并以彩色片和黑白片的格式区分开来,〈苦恼人的笑〉把幻境、梦境和现实交叉组接,以人物心理构成统一的线索;这一切都标志着创作者在艺术构思上的用心。尽管这些影片带有相当程度的实验性,从而程度不同地显出这样或那样的稚嫩痕迹,但他们的创新勇气极为可嘉,其作品也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1979年,是我国电影创作生产丰富的一年”,“涌现了一批题材、样式丰富多彩、内容、样式有所创新,有一定艺术质量的好影片”,“有了一个带有转折性的、十分可喜的进展”。

阅读全文

与中国战争电影美学新里程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读电影学院就一定能当演员吗 浏览:497
丧尸围城电影高清 浏览:801
万能钥匙电影结局 浏览:339
新救世主电影完整版 浏览:192
电影里让人抑郁的经典台词 浏览:778
刺杀小说家电影英语 浏览:434
美国最近有什么新电影上映 浏览:591
黄渤水里放药是什么电影 浏览:726
明天喊他是什么电影 浏览:974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国产电影 浏览:332
老电影老汉 浏览:114
上电影院买什么3d眼镜 浏览:652
爱情故事百度云电影盘搜索 浏览:421
大人变回小孩子的电影 浏览:754
香港的复仇电影排行榜 浏览:47
好看的新国漫电影 浏览:5
蜡笔小新森林里的暴风雨电影中文 浏览:911
电影大全动作国语甄子丹叶问 浏览:449
法国电影网伦理片 浏览:328
歌曲电影岳家小将小百合花 浏览: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