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黑泽明的电影介绍!
1、《战国英豪》
《战国英豪》,又译《暗堡里的三恶人》、《武士勤王记》,是由黑泽明执导,三船敏郎、千秋实、藤原釜足、藤田进等人主演的一部日本历史剧情电影。
剧情简介:在战国乱世,秋月家被领国山名家击溃。大将真壁六郎太保护公主雪姬和数名残党一同躲避在一个暗堡中,并在柴堆里暗藏了黄金五百贯。六郎太筹划穿越敌国,到达同盟国早川领。他想到了利用偶然在暗堡附近遇到的两个贫民太平和又七,让他们背负黄金随行。
六郎太和公主以及太平、又七踏上了征途。六郎太利用金条引起骚动,趁着混乱顺利通过关卡。途中,六郎太救了一名平民少女,一行变成五人。就在快要达到目的地时,他们被敌将田所兵卫发现。六郎太与之展开一场激战,将之击败。然而就在早川国境边,六郎太等人被抓住投入了大狱,太平和又七逃走。这时,田所兵卫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2、《德尔苏·乌扎拉》
《德尔苏·乌扎拉》是由黑泽明执导,Maksim Munzuk、Yuri Solomin领衔主演的剧情片。影片改编自俄国地理学家阿尔谢尼耶夫的游记《在乌苏里的莽林中》,讲述了沙俄军官阿尔谢尼耶夫和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之间的超越阶层与等级的友谊。该片于1975年8月2日在日本上映。
剧情简介:沙俄军官阿尔谢尼耶夫于1902、1907年两次到乌苏里地区探险,两次都是赫哲族猎人德尔苏·乌扎拉为其充当向导,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次打猎时,
德尔苏发现自己的眼睛已经不行了,感到很悲伤。在阿尔谢尼耶夫的劝说下,随同其到大城市伯力居住,但因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德尔苏又回到了密林,临行前阿尔谢尼耶夫送他一支新的猎枪。归途中,匪徒抢走了他的枪并将其杀害。
3、《影子武士》
《影子武士》是日本东宝映画出品的战争历史片。影片由黑泽明执导,仲代达矢、山崎努、萩原健一、根津甚八、大泷秀治等主演。
剧情简介:十六世纪末, 日本战国时代,群雄割据,其中以武田信玄、织田信长、德川家康的势力最大。1572年, 武田信玄击溃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的联军,并于次年包围家康的属地野田城。然而信玄却急死于军中, 一时间战争形势急转直下,先前占优势的武田军忽然面临着家族分裂,
军心大乱的危机。在危难关头,几个家臣秘密找出一名面容酷似信玄的盗贼假装信玄以稳定军心,顺利退兵,并震慑住虎视眈眈的织田、德川、上杉等豪强。按日本战国的习惯,这个模仿者被称为影子武士。这样的状况维持了三年之久。
三年之后影子武士的身份首先在家族中被揭露出来,信玄之子武田胜赖全面夺取家中军政大权,并违背信玄遗训领兵出征。结果被织田信长以三段式火枪射击加防马栅栏战术击溃,全军覆没,武田家从此没落
4、《八月狂想曲》
《八月狂想曲》是由日本松竹映画制作发行的98分钟剧情影片。该片由黑泽明执导,村濑幸子、井川比佐志、茅岛成美、根岸季衣、理查·基尔等主演,于1991年5月25日在日本上映。
剧情简介:一位住在日本长崎乡间的老人,突然接到发自美国夏威夷的航空信。寄信人是老人的侄子克拉克。信中称老人的哥哥早年移居美国,靠经营菠萝园而成为富翁,现患不治之症,希望死前能与妹妹见上一面。老人的儿子、女儿对在美国突然出现这样一位有钱的亲戚感到兴奋不已,
便立刻把四个孩子寄放在母亲家中,动身去了美国。孩子们在与祖母的朝夕相处中,听祖母忆起祖父死于原子弹轰炸的往事,理解了祖母对祖父的怀念和不愿去美国的心情。在孩子们的劝说下,祖母答应在8月9日祖父的忌日去美国看望哥哥,
因为1945年这一天是长崎被原子弹轰炸的日子,村里人要在这天集体举行对死者的追悼。孩子们的父亲和姑母从美国归来,当听说祖母已复信给美国的哥哥,便责怪她不应向他们提起有关原子弹的往事,担心将断了这位有钱亲戚的往来。然而,克拉克从美国回来表示了真切的心情。
5、《袅袅夕阳情》
《袅袅夕阳情》是由日本东宝映画发行的134分钟剧情影片。该片由黑泽明执导,松村达雄、香川京子、井川比佐志、寺尾聪、渡边哲等主演,于1993年4月17日在日本上映。
剧情简介:1943年,百闲先生从大学退职后呆在家中一心从事写作。这个家“小偷很容易进来”,是以房租便宜,聚集了高山、甘木、桐山、泽村等弟子。澡堂的门是半开的,立着“小偷入口”的牌子,还有“小偷通道”,“小偷休息室”里甚至摆放了烟灰盆。每一个小偷看到了都会大吃一惊。
空袭中这座房子被毁,百闲先生和夫人搬进了一个只有三铺席大小的门房,终日与猫为伍,过着悠然自在的生活。战后,弟子们创立了“摩阿陀会”。“摩阿陀会”是“好了吗,还没有呐”的谐音。弟子们每年都为先生的生日召开大会,在第17届会上,头发花白的先生问弟子们,何事何物在人生中最重要。
Ⅱ 黑泽明资料,求客观一点的,谢谢了
黑泽明出生于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现在的品川区东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父亲黑泽勇,母亲黑泽缟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个。初中毕业后,黑泽明热衷于绘画,并立志当一名画家。由于受到哥哥突然自杀的影响,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电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导演,拜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黑泽明称他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下,黑泽明得到了真正的锻炼,从第三副导演晋升为第一副导演,并能胜任B班导演。之后又以剧作家的身份发表了,《达摩寺里的德国人》,《寂静》和《雪》。得到了广泛的好评。1943年已有多年经验的资深助理导演和写了十几个剧本的知名青年剧作家黑泽明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泽明再执导筒,执意启用三船敏郎担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从比,黑泽明和三船敏郎开启了“黑泽明黄金时代”,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截至《红胡子》为止的17年间,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的作品包括《罗生门》、《白痴》、《七武士》、《生之录》、《蜘蛛巢城》、《大镖客》和《天国与地狱》等片。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语片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男主角奖,两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从此,两人不再跟对方说话,也没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0年,这位“黑泽天皇”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1998年,一代大师黑泽明的逝世标志着大制片厂时代的传统电影正在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向现代电影观念靠拢,从此揭开了日本电影时代更递的一幕。
编辑本段创作生涯
黑泽明1910年出生在日本东京的一个武士家庭,从小家教很严,父亲不但让他学剑道,还逼着他学书法,而他对绘画却非常感兴趣,曾经意志当一名画家,但是当时以画家为职业非常困难。他经历了日本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世纪,它从一个半封建王朝转变成了一个工业大国。在黑泽明26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选择他进入影坛,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人生。
1923年9月1日,关东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三分之二的城市建筑被毁坏,死亡人数几乎与广岛原子弹死亡人数相当。那年黑泽明十三岁。黑泽明最初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他在中学学习过西方绘画,参加过一个称为“无产者艺术家联盟”的组织,该组织经常谈及革命的话题。
1936年,黑泽明在报纸广告上看到一家叫PCL的电影公司在招聘助理导演,他报了名,这家公司就是后来的东宝映画。这一年黑泽明26岁。直到1943年,黑泽明才被允许执导他的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该片取材于一部讲述年轻柔道师的小说。虽然是初任导演,黑泽明在日本一下走红。电影《罗生门》在日本的首映失败,但却意外的在西方大获成功。1951年这部影片入选威尼斯电影节,并获得了令人羡慕的金狮奖。
1990年,80高龄的日本导演黑泽明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直到1998年他去世,黑泽明导演的电影超过了30部,包括《罗生门》、《七武士》、《蜘网宫堡》和《乱》等,他的作品对其他导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乔治·卢卡斯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他们尊称黑泽明为电影大师。而在日本他被指责过分地迎合国际观众,以及过多地将日本社会暴露给西方。
黑泽明拍摄的影片《罗生门》,在1951年威尼斯影展上获得金狮奖,这是西方电影节第一次把头奖给了一位亚洲导演。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因为,从此西方社会不仅认识了日本导演黑泽明,还通过他的影片真正认识了亚洲电影。
黑泽明在日本的武士家庭长大,年轻时一次偶然的选择使他进入影坛,在做了7年的副导演后,导演了第一部影片《姿三四郎》,而1950年的影片《罗生门》更是奠定了黑泽明在世界影坛的地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黑泽明不断拍摄出传世杰作。
接下来的几年中,黑泽明连续拍了几部杰作,都是描写人们在艰苦和逆境中如何善良生活的。自我牺牲和承担道义是许多黑泽明影片的中心主题,这与他的武士家庭背景密切相关。黑泽明坚持剧本要基于真实的事件,所以他和摄制组对日本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查,以便获得更多有关武士的资料。
《七武士》是东宝映画拍摄的最昂贵的影片,因为拍摄时间是原计划的四倍。黑泽明和他的摄制组设法完成了这部影片,但却使东宝映画濒临破产的边缘。黑泽明的冒险得到了回报。《七武士》在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时它在西方被认可,也为他赢得了世界级艺术家的美誉。
1960年,黑泽明的《七武士》被约翰·斯特奇斯重拍,取名为《七个高尚的人》。詹姆斯·考伯恩扮演飞刀牛仔,人物直接取材于黑泽明的武士剑客。
1968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宣布,黑泽明将在一部描写突袭珍珠港的宏大的战争史诗片中担任日本部分的导演。开机三周后,黑泽明离开了剧组,最后完成的影片中一点也没有用他导的部分。到1968年,电视剧完全占领了日本的市场。
1972年,黑泽明接受邀请到苏联去拍一部俄语片《德乌苏札拉》。当时苏联的电影公司还由国家控制,他和一大帮苏联人一起工作。这部影片用了两年多时间才完成。影片讲述了世纪之交一支探险队深入荒野进行勘测的故事,片中大部分外景都在西伯利亚拍摄。1976年,影片《德乌苏扎拉》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由于拍电影越来越入不敷出,黑泽明不得不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其中一个选择就是接拍一组日本威士忌酒的广告,拍摄地点就在他在日本的住所附近,他亲自执导,并且还在其中客串了角色。
黑泽明依靠外国的资助才得以完成《影子武士》的拍摄。弗朗西斯·科波拉在他的好友乔治·卢卡斯的帮助下筹集到了足够的资金。刚刚拍完《星球大战》的卢卡斯称,自己的灵感来源正是黑泽明的作品。
黑泽明的《影子武士》将观众拉回了战国时代,他呈现给众人一部讲述忠诚和两个敌对家庭之间战争的史诗巨作。不过,他这一时期的心境更加灰暗,而这部电影中表现的战争的恐怖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拍完《影子武士》之后,黑泽明着手拍摄一部根据莎士比亚名著《李尔王》改编的影片《乱》。《乱》令黑泽明像着了魔。他常常陷入幻想,满脑子都是他要拍的影像。影片的结尾是一场预言式的血腥大屠杀,这唤起了黑泽明脑海深入最可怕的童年记忆。
当黑泽明需要缓解拍片的疲劳或是写些什么时,就会到东京呆上几个礼拜,他每次都住在一家简朴的小旅馆里。
黑泽明80多岁高龄时仍坚持拍片,1998年9月,黑泽明与世长辞,享年88岁。共有35000多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
黑泽明在他50年的电影生涯中共导演了近30部电影,获得了30多个著名的奖项,他独特的电影表现手段,触及人类情感秘密的电影主题,令西方影人心醉神迷,影响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科波拉等一代西方导演。
(一)死亡礼赞
风和日丽的日子,来访者来到一个美丽的村庄,这里有潺潺的小溪,小溪两边盛开着各色的花朵,连接小溪两岸有一座小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样幽雅恬静。盛装的村民载歌 载舞,一路行来,五光十色,气氛欢快。不明所以的来访者以为是节日的庆典,便询问水车边耄耋的老者。老人说:"不,是出殡的。你奇怪吗?其实出殡是应该庆贺的,一个人很好地生活,很好地劳动,辛苦了一辈子,他死了,人们就向他祝贺。"纪念死者的石板上边,永远放满供奉死者的鲜花。
这是黑泽明80高龄执导的影片《梦》的最后一段,表现了他豁达的生死观:"一个人好好地生活,好好地劳动,辛苦一生后死去是值得庆祝的。"
1998年9月6日,在黑泽明为死亡谱写了节日礼赞后的第8年,88岁的他真的迎来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次体验。在全日本乃至全世界都在痛惜他的离去使得电影界又损失了一位大师之时,黑泽明一定是微笑着走远的。
明治43年(1910年)3月23日,黑泽明生于东京府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现在的品川区东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是其父黑泽勇(45岁),其母黑泽缟(40岁)的第4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个。
其实,对于死亡,黑泽明从不陌生。
在黑泽明小学四年级时,他最喜爱的16岁的小姐姐得了一场病,就像突然被旋风刮走的一般,去了另一个世界。在影片《梦》中,黑泽明曾满怀深情地描述他和小姐姐过偶人节时陈列偶人喝甜酒的欢悦。他记忆里的小姐姐柔美得过了头,有一种水晶般透明、柔弱易损、令人哀怜的美。他们关上电灯,在光线微弱的房间里,借着纸罩蜡灯的柔光看摆在铺着猩红毯子的五层坛上那些宫廷偶人,它们栩栩如生,美丽至极。这时小姐姐突然跑去了桃林,然后就不见了。黑泽明到老都记得,小姐姐的戒名是:桃林贞光信女。在为小姐姐举行葬礼这天,黑泽全家都坐在寺庙的正殿上听和尚诵经。当诵经声木鱼声加上铜锣声达到高潮时,小明却止不住地哈哈大笑起来。他想:小姐姐会高兴的。这真是与众不同的态度。
第二次遭遇死亡是众所周知的关东大地震。那是大正12年(1923年)9月1日,这一天对于贪玩的中学二年级学生黑泽明来说是个心情沉重的日子--暑假结束了,又得上学了。参加完开学典礼,黑泽明本想替大姐买书,好在书店没开门,他便心烦意乱地回了家。那一天早上万里无云,秋季的阳光灿烂炙人,但到11时左右,忽然刮起一阵疾风,这风把小明的风标从房顶吹落。装好风标的小明无事可干,便伙同邻居的小孩拿石子砸一头昨晚吼了一夜的朝鲜红毛牛。这时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地震了。小明赶紧脱下木屐,搂住身边的电线杆子。地面上所有的东西都发了狂:电线被扯得七零八落,所有屋顶的瓦都像筛糠左摇右摆,不停往下掉,一片蒙蒙的尘埃中房屋露出了顶架。小明抱住电线杆承受着强烈的摇晃,在过分受惊时,反倒变得十分沉着,他看着没有坍塌的房屋木结构骨架甚至想着地震与日本房屋构造的关系问题,不过,下一瞬间他就想到了他的亲人们,于是拼命向家跑去。他家门楼上的瓦掉了一半,门厅的木格子栏杆全倒了?quot;啊,全死了。"小明站在院子里望着这片瓦砾堆,心里莫名其妙的达观。不过一会儿,本来以为全部遇难的亲人们都平安无事,衣着整齐地从家里走了出来,而且,哥哥还斥责小明光着两只脚,不成体统云云。看起来,全家人之中,惊慌失措的只有小明一个。关东大地震用自然界异乎寻常的力量震撼着黑泽明的心,也使他饱受惊恐。震后他曾被哥哥带领远足,去观看地震及火灾后的惨景。记忆中这是可怕的远足,他看到以各种各样姿态离开人世的人们,在尸体和瓦砾无法区分之时,小明的心情倒是莫名其妙的平静。这成为贴近死亡,征服恐怖的一次远征。少年时代的黑泽明对生死已经有了很独特的认识。
而最深刻的一次死亡震撼,是他哥哥丙午的自杀。丙午从小就是个出类拔萃的天才,是黑泽明童年和少年的偶像,小学毕业时因意外没有考上心目中的中学,便从此沉迷文学,并让厌世哲学占据了他聪明的头脑。他把俄罗斯作家阿尔其巴绥夫的《最后的一线》推崇为世界最高水平的文学,受书中主人公纳乌莫夫"人生一切努力无非是在坟墓上跳舞"的虚无精神的影响,他经常口头禅似的说:"我在30岁之前死掉,人一过30就只能变得丑恶。"当他27岁时,作为影片解说人的他因为有声电影的出现而失业了,也就是这一年,丙午在伊豆温泉旅馆的一间厢房自杀了。看着还在淌血的哥哥,黑泽明一动不动,对他来讲,这是无法取代,永远尊敬的哥哥。
多年以后,也就是1971年,因为电影票房的失利和创作追求问题,61岁的黑泽明也曾试图自杀,当然,他没有死。于是,他很快又站立起来,接着拍出了许多传世佳作,真到寿终正寝。
(二)光荣之门
黑泽明曾说:"从我身上减去电影,那等数大概就成了零。"
其实,黑泽明进入影坛,一开始只是为了就业。1928年初中毕业后黑泽明曾热衷于绘画,矢志当一名画家,甚至有作品参加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但是当时以画家为职业非常困难,黑泽明对此也没有自信。由于哥哥丙午的突然自杀,黑泽明必须迅速负起长子的责任,因此,他带着急于就业的焦急心情四处找工作。昭和十一年(1936年)的一天,黑泽明从报纸上看到P.C.L电影制片厂(东宝电影公司前身)招考副导演的广告,对日本电影界一无所知的黑泽明便由此进入影坛。
刚刚考进制片厂做副导演的经历并不令人满意,以至于黑泽明想一走了之,但山本嘉次郎导演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黑泽明的命运,因为,他遇到了他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师,"山顶的风终于吹到我的脸上......山顶的前面,就是极目千里的广阔天地和一条笔直的大道。"看着山本先生在摄影机旁挥洒自如,黑泽明知道自己找到了真正想干的工作。在山本的剧组里,黑泽明得到了真正的锻炼,并且通晓制作影片过程中各个部门的一切工作,从第三副导演晋升为第一副导演,并能胜任B班导演。山本先生还告诫他:想当导演就得先学写剧本。这使得黑泽明成为导演前先成了剧作家。《达摩寺里的德国人》发表于《电影评论》倍受好评,《寂静》和《雪》得到情报局悬奖。当然,由于升任导演的计划一再落空,黑泽明写剧本也多是筹措酒资,拿了稿费去喝闷酒。
1943年,已有多年经验的资深助理导演和写了十几个剧本的知名青年剧作家黑泽明终于迈出了导演的第一步。处女作《姿三四郎》开拍了,黑泽明努力使这部作品更有趣也更令自己满意,正值战时缺乏娱乐的日本观众狂热地涌入影院,黑泽明也因此确立了自己作为导演在日本影坛的地位。当时正值二战,日本国内军国主义盛行,电影创作也受军部的直接管辖,导演没有创作的自由。黑泽明在自传中不无羞愧地写到:"战争期间,我对军国主义是没有抵抗的。很遗憾......没有抵抗的勇气,只是适当地迎合或者逃避。"1944年的《最美》即是以描绘战时女子挺身队在工厂里的劳动生活,借以鼓舞斗志的影片。抛开影片的政治目的,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无论摄影角度还是构图,或是纪录片式的拍摄方法,都是颇有成就的,这也是黑泽明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小品式的电影。当然,《最美》还带给了黑泽明终其一生的伴侣--矢口阳子。
1951年9月,正当黑泽明为其新片《白痴》在票房和评论上的双重惨败而烦心不已时,传来了《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大奖的喜讯。这是西方电影节第一次把头奖给了一位亚洲导演(次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又颁给了《罗生门》),从而开启了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虽然,日本的评论家都说:那两个奖不过是评奖者出于对东洋式的异国情调好奇的结果,但事实上,《罗生门》全面展示了黑泽明精湛的导演技巧和他开掘人类心灵的深度,讲述?quot;人总是美化自己"这样一个主题。此外,在运动镜头、光影处理等电影技巧方面,本片在当时也是无与伦比的。难怪多年以后黑泽明仍对日本评论界耿耿于怀:"日本人为什么对于日本的存在毫无自信?为什么对外国的东西就那么尊重,对日本的东西就那么鄙视?"
《罗生门》得奖以后的10年之中,黑泽明在各大影展中频获大奖,成为国际影坛的风云人物。其拓展电影表现手段,触及人类情感秘密的电影令西方影人心醉神迷,甚至影响了斯皮尔伯格、卢卡斯、科波拉等一代西方导演。黑泽明被称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坚定的性格,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他易怒的脾气一同被人们谈论和称道。
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是黑泽明的创作低谷。1971年因电影票房失利和创作追求问题,他曾试图自杀。不过,很快他又站立起来。曾自喻为鳗鱼的他说:"电影作家这条鳗鱼,看到养育他的河污染了,水也干枯了,他没法在这样的地方产卵。"于是,他只好不止一次地远涉异域,比如在1975年苏联的河面上产了卵,即获莫斯科影展金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德尔苏.乌扎拉》。电视和好莱坞对日本电影的冲击,以及日本电影生产机制的僵化及随之而来的人才流失使日本电影全面衰退,这是真正令黑泽明神伤的事情。
晚年的黑泽明与儿子黑泽久雄创办了黑泽制片公司,在1991年他还拍摄了关注核辐射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八月狂想曲》。85岁高龄时,黑泽明仍雄心勃勃要创作一部古装巨片,因意外摔伤而未果。
黑泽明是东方电影导演的标尺,他执著的人道主义,对人类命运的强烈关注,对人性本质的挖掘,将随他多姿多彩的影片永远流传。对黑泽明而言,电影是现实,更是理想;是抒写情怀、审视灵魂的工具,更是通向彼岸的光荣之门。
Ⅲ 谁来介绍一下黑泽明
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父亲曾经担任陆军军官,后转任中学理事,母亲的娘家在大阪经商,黑泽明是8个兄弟的老末。虽然父亲是一个严厉的军人,但黑泽明从小就拒绝参加军训。自幼即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928年初中毕业后曾热中于绘画,曾一度立志当一名画家,后为维持生计,于1936年他以助理导演和剧本撰稿人的身份进入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PCL电影公司,投到名导演山本嘉次郎门下学习导演和编剧。做了7年助理导演后,终于有机会于1943年执导处女作《姿三四郎》,此片在日本大受欢迎,因而令他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
Ⅳ 请教电影大师两个电影名字
自从公元1895年,法国卢米埃兄弟制造出第一台电影机后, 电影这门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物就开始风靡全世界,让无数的人们为之倾倒。而电影大师在电影的发展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电影事业,但是,正是这些电影大师们利用他们独特的眼光、思想,一次又一次的将技术与艺术融和起来,创造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让我们再次回顾历史,了解这些大师以及他们的作品,让我们再次感受思想艺术的力量吧。
卓别林
说到电影喜剧,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卓别林,他在银幕上以层出不穷的噱头、 滑稽的表演和他独创的头戴破礼帽、脚登大皮鞋、手拿细手杖,迈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笑。然而在这种欢笑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凄凉。他的喜剧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创造了世界喜剧不可逾越的高峰。美国电影史学家路易斯•约可布斯说:"谈论查利•卓别林也就是谈论电影。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查利•卓别林那样,成为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
卓别林(1889--1977)出生于伦敦一个贫苦演员家庭,父母都是游艺场的歌舞演员。他的童年动荡不安,10岁时他就进了一个滑稽剧团充当演员,开始独立谋生。1907年他加入著名的卡尔诺哑剧剧团。1913年他随团去美国演出,其间与启斯东公司签定了合同,开始在制片人兼导演——塞纳特手下拍片。
1914年,他演出的第一部喜剧片《谋生》问世。不久,前文提到的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阵雨之间》中首次登台亮相,成为日后卓别林喜剧电影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他拍摄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哑剧技巧、完美的银幕形象成为闻名世界的喜剧演员。
1923年他创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别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莱坞第一个真正独立制片的艺术家。他一身兼任制片、编剧、导演、演员、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巴黎一妇人》(1923年)、《淘金记》(1925年)、《马戏团》(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等。
1952年他受到麦卡锡主义的迫害,被迫离开美国。1957年他在英国执导并主演了《一个国王在纽约》,他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是 《香港女伯爵》(1967年)。
1972年,他重返好莱坞,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接受了为表彰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卓别林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将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剧之中,创造了世界喜剧电影不可逾越的高峰。
个人感觉:我常常被卓别林的黑白片的形象,虽然都是默声片,但是,他所塑造的形象常常为人们所称道。卓别林一直拒绝有声电影,他认为有声电影破坏了电影艺术,当然,由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有些观点不免带有局限性,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卓别林不愧是20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家,世界上最著名的喜剧电影明星.而他作为伟大的喜剧电影艺术家,最大的贡献是他把为笑而笑的庸俗“闹剧”,提到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度。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风格和辛辣的讽刺,尖锐的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同时,表现出对不幸命运的抗争,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百折不挠的追求。我们欣赏卓别林的影片,笑,是发自内心的笑;哭,则流着真诚的眼泪。卓别林对电影艺术的伟大贡献,写下了好莱坞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上光辉的一页。
斯皮尔伯格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1947年诞生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个电子计算机专家,其母是位颇有造谐的古典乐典演奏家。斯皮尔伯格自小便喜欢冒险与幻想,又勤于思考。12岁生日那天,其父送给了他一架袖珍摄影机,这使他对拍电影更为着迷。 16岁时,用8mm摄影机拍了一部两个半小时的科幻片《大光》FIRELIGHT。影片拍成后他的父亲租了一家影院放映,一晚上就收入500美元。1969年,拍了《安布林》,这部20分钟的短片不仅使他获得几个电影奖,更引起了“环球/MCA电视剧作人肖恩伯格的注意,为他带来了份7年的合同,使他成为一名真正的导演。这一年斯皮尔伯格21岁。
1971年为ABC美国广播公司拍摄了电视电影《决斗》该片用了16天时间投资35万美元,赚得了超过500万美元的全球收入,并且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美国电视节目之一。
1974年,26岁的斯皮尔伯格进入影坛,他的第二部电影便是带有里程碑性质的《大白鲨》FAWS,并取得空前的票房成功。从此,科幻与历险成了斯氏电影的标志。
1993年,执导长达了3个多小时,纪实风格、纯现实主义的史诗黑白片《辛德勒的名单》共夺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大奖,同时还获得全世界所有电影大奖的最佳影片奖。此外,该片获得七项英国电影学院奖,以及全球奖、全美影评人协会、制片人公会导演公会和克里斯托夫奖的最佳导演奖。同时由他执导类型,题材和风格迥异的《侏罗纪公园》获三项奥斯卡大奖并创下全球历史最高票房纪录。1996年,拍摄《侏罗纪公司》的续集《失落的世界》上映5天收入9000万美元。
在好莱坞,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不仅是美国人的偶像,更是美国电影的奇迹。
当好莱坞对电影的商业利益日趋看重,而明星们对自己号召力的要求亦日渐增强时,导演便成了担负这双重压力的特殊角色,他们必须同时拥有金钱和才华,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影片在艺术上和票房上都很好看,而在好莱坞这份双项指数的评比中,斯皮尔伯格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斯皮尔伯格正在成为一个远远超出导演范围的活的传奇,而他的下步又总是令人难以捉摸。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影片:
《大白鲨》1975 《JAWS》
《第三类接触》1977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ree Kind》
《外星人》1984 《Gremlins》
《紫色》1985 《The Color Purple》
《太阳帝国》1987 《Empire of the Sun》
《胡克船长》1991 《Hook》
《侏罗纪公园》1993 《Jurassic Park》
《辛德勒名单》1993 《Schindler's List》
《失落的世界》1997 《The Lost Word》
《勇者无惧》1998
个人感觉:我有时不得不承认,斯皮尔伯格是电影界的天才,他的这方面的才能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显现出来了。我觉得,他富有丰富的想象力,还有深刻的洞察力。他的作品往往是科幻与伦理道德的化身。在《侏罗纪公园》中,我不只一次为其中宏伟的画面所震撼,我们仿佛在体会人类伟大的力量,然后又倒在自然的陷阱里挣扎。在《辛德勒的名单》里,我被纪实般的镜头所震撼,被人物的精神所感动,历史又在我们面前重现。在今天好莱坞电影投资与日俱增的情形下,他理智的运用金钱,创造着艺术。他不愧是美国电影的奇迹。
戈达尔
戈达尔1930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幼年移居瑞士,长大后回到巴黎。他大学时攻读的是人种学。戈达尔自小对电影就有狂热的兴趣,1950年,他进入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开始从事专职影评。随后的十年间里,他整天泡在电影资料馆,研究和观看了大量各种类型的影片,打下了深厚的电影素养的底子。1954年到1958年,他尝试导演了五部短片。
1959年,在特吕福的帮助下,29岁的戈达尔导演了第一部长故事片《精疲力尽》并一举成名。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是戈达尔创作的高峰期,主要影片有《精疲力尽》、《卡宾枪手》、《疯狂的比埃罗》等。
自1967年拍摄《中国姑娘》以来,特别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之后,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_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声称他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要用影片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同时,“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戈达尔和它的小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以及《一切顺利》。
70年代,戈达尔曾遭遇车祸,一度中断拍片,移居瑞士。直到1980年才重又回法国拍摄故事片,主要有《故事》、《芳名卡门》、《新浪潮》等。
戈达尔作品年表:
《精疲力尽》(1963)
《卡宾枪手》(1963)
《疯狂的比埃洛》(1965)
《我略知她一二》(1966)
《中国姑娘》(1967)
《真理》(1969)
《东风》(1969)
《意大利的斗争》(1970)
《直至胜利》(1970)
《一切顺利》(1972)
《故事》(1980)
《芳名卡门》(1983)
《新浪潮》(1990)
黑泽明
黑泽明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是8个兄弟的老末。初中毕业后,黑泽明热中于绘画,并立志当一名画家。由于受到哥哥影响,黑泽明在1934年考取助理导演,进入东宝电影的前身“PCL电影公司”拜名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
1943年黑泽明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泽明再执导筒,执意启用三船敏郎担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从比,黑泽明和三船敏郎开启了“黑泽明黄金时代”,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截至《红胡子》为止的17年间,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的作品包括《罗生门》、《白痴》、《七武士》、《生之录》、《蜘蛛巢城》、《大镖客》和《天国与地狱》等片。不但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男主角奖,两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
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从此,两人不再跟对方说话,也没有再合作,不过对于原因两人都是三缄其口。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不过黑泽明很快就再站了起来,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由法国电影公司出资,黑泽明与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摄的《影子武士》则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浆。
1985年,黑泽明完成了巨型古装片《乱人》。晚年的黑泽明热心于创作古装片,艺术上的追求也更加执着,作品也具有深沉的哲理内涵。
黑泽明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常常为了一个镜头的完美不惜消耗众多的人力物力。斯皮尔伯格曾说:“ 黑泽明就是电影界的莎士比亚。”这充分体现了一位大师对另一位超级大师尤衷的赞叹。
黑泽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男性艺术家。他的电影总在描写日本的武士阶层:武士阶层的历史,武士的道德风尚,武士阶层的社会作用及演变等,通过艺术去歌颂铮铮铁汉。黑泽明是不同情弱者的。如果说美国的西部片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精神的象征;那么黑泽明的武士片也是日本文化的象征,日本精神的象征:武士那种忠于自己的团体、尽职、勇敢、正直、富有献身精神,纪律和克己,以及粗犷的斗争,是武士的品格,也是日本民族的品格。
他的影片具有十分强烈的影象感和深刻的道德观念与哲理。他有着其他日本人少有的天资,即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深邃的思想,使他成为日本最理念化的导演。他的创作方法十分特别,他喜欢由某一哲理观念出发进行构思创作。他拍的许多影片都是自成一体的,甚至有时以一个字作为主题。他首先对生活、社会、人生有某一特定的观念,然后去收集素材,构想人物和情节。这些情节和人物未必是真实的,相反是为了论证作者的哲理而被加工、夸张、强化的形象。电影只是他个人探索人生的试验。他就是要把人放在试管之中,给予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刺激,以测定人的反应。
黑泽明是日本最欧、美化的导演。他曾把莎士比亚,陀斯妥也夫斯基,高尔基等人的作品改编成日本故事搬上银幕。他也是最善于模仿美国电影的人,把现代化的电影手法与日本的民族传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他的《七武士》是部充满激烈争斗,又富有喜剧幽默和深含哲理的娱乐影片。在结构上完全是模仿美国西部片的模式。
Ⅳ 黑泽明都有哪些影视作品
罗生门》,在国际影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部日本影片。“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标志着日本的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1950年出品
导 演:黑泽明
主 演: 三船敏郎
京町子
森雅之
·第二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一九五一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意大利电影评论奖
罗生门》《影子武士》必看。
1910年3月23日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父亲曾经担任陆军军官,后转任中学理事,母亲的娘家在大阪经商,黑泽明是8个兄弟的老末。虽然父亲是一个严厉的军人,但黑泽明从小就拒绝参加军训。自幼即对绘画产生浓厚的兴趣,1928年初中毕业后曾热中于绘画,曾一度立志当一名画家,后为维持生计,于1936年他以助理导演和剧本撰稿人的身份进入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PCL电影公司,投到名导演山本嘉次郎门下学习导演和编剧。做了7年助理导演后,终于有机会于1943年执导处女作《姿三四郎》,此片在日本大受欢迎,因而令他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
战后执导的第一部作品是左翼剧作家久板荣二郎编剧、反对军国主义的《无愧于我的青春》。后与东宝电影公司在创作方向发生很大分歧,在离开之前1948年拍了《酩酊天使》,被喻为是他首部具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作品,这部影片的另一收获是黑泽明首次与三船敏郎合作,从此两人合作无间,开启了各自的电影黄金时代,是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
1950年,黑泽明拍了一部令他蜚声国际的作品,这就是《罗生门》,本片为他赢得1951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不仅是第一个日本导演奖项,也是第一部闯入欧洲影展的亚洲作品,打破影展被欧美影片垄断的局面,由此黑泽明成为第一位受到国际承认的日本导演。讽刺的是《罗生门》在全世界受到广泛赞扬和欢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被日本慢慢接受。在《罗生门》中,黑泽明以独特的手法探索了客观真理与主观真实的关系,内容是讲一个由三个参加者和一个旁观者以四种不同说法叙述出来的暴力事件。在艺术成就方面,本片已近乎完美,甚至影响了往后数十年的电影创作,1996年好莱坞Edward Zwick导演的《火线勇气》(Courage under Fire)故事内容明显是改编自40多年前的《罗生门》。
1952年黑泽明重回东宝电影公司,执导了《活着》,成为战后日本最佳影片之一,甚至被许多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影片之一。1954拍摄的《七武士》是一部充满激烈战斗又富有喜剧幽默且不乏深层哲理的娱乐片,日后也曾被好莱坞翻拍。从此时到六十年代中期是黑泽明创作的黄金时期,佳作不断面世,计有《蜘蛛巢城》、《白痴》、《大镖客》等多部影响了当时国际电影潮流的作品。
截至《红胡子》为止的17年间,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的作品包括《罗生门》、《白痴》、《七武士》、《生之录》、《蜘蛛巢城》、《大镖客》和《天国与地狱》等片。 不但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男主角奖,两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
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首先是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从此,两人不再跟对方说话,也没有再合作,不过对于原因两人都是三缄其口。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不过黑泽明很快就再站了起来,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由法国电影公司出资,黑泽明与三船敏郎再度合作拍摄的《影子武士》则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1985年,黑泽明完成了巨型古装片《乱》。晚年的黑泽明热心于创作古装片,艺术上的追求也更加执着,作品也具有深沉的哲理内涵。身高1.81米的黑泽明,拥有当时日本人少有的高大体格,据说事事要求完美的他,扯着嗓子大吼的声音经常把工作人员吓得浑身打颤。在拍摄《战国英豪》时,他为了拍一个满意的天晴镜头,足足等了100天;拍《天国与地狱》时,他发现有一栋民宅的二楼阻挡了他拍摄演员从新干线丢出现金的镜头,硬是把该民宅的二楼给拆了。 就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执着而强横的态度,他被台前幕后的合作者称为片场上的“天皇”。
1998年9月6日,这位纵横影坛50年、拍过31部电影精品的大师终于撒手离去了,享年88岁。日本影坛至今无人在电影艺术成就方面能及他的项背。
他一生中所获奖项不计其数,他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导演,他毕生致力打破各国民族文化差异和思想制度的限制,希望能共享人类的基本感情。黑泽明被1999年12月的《亚洲周刊》誉为20世纪对亚洲进步贡献最大的一位文化艺术人士。在半个多世纪的电影生涯中,黑泽明制作的电影曾创造过持续二十年的票房奇迹,但傲慢、失败和自杀的空虚也时常伴随着他,影响着他的事业。1998年他去世时留给后人31部电影无不揭示了黑泽明电影的一个共性——对形式和内容的融汇贯通。正因如此,使他成为自1895年电影产生以来最出类拔萃的导演之一。黑泽明最大的成就在于亚洲几代电影人都受到他的影响,正如著名导演张艺谋在美国《时代》杂志上评价的那样,“黑泽明使我明白,当走向外面世界时,要保持中国人自己的性格和风格”,“这是他给亚洲电影人上的很重要的一课。”
Ⅵ 黑泽明个人简介及评价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黑泽明出生于东京都荏原郡大井町1150番地(现在的品川区东大井三丁目18番附近)。父亲黑泽勇,母亲黑泽缟的第四个儿子,也是四男四女的兄妹中最末的一个。初中毕业后,黑泽明热衷于绘画,并立志当一名画家。由于受到哥哥突然自杀的影响,1934年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东宝电影的前身)考取了助理导演,拜导演山本嘉次郎为师,学习导演和编剧。黑泽明称他为一生之中最好的老师。在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下,黑泽明得到了真正的锻炼,从第三副导演晋升为第一副导演,并能胜任B班导演。之后又以剧作家的身份发表了,《达摩寺里的德国人》,《寂静》和《雪》。得到了广泛的好评。1943年已有多年经验的资深助理导演和写了十几个剧本的知名青年剧作家黑泽明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泽明再执导筒,执意启用三船敏郎担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从比,黑泽明和三船敏郎开启了“黑泽明黄金时代”,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截至《红胡子》为止的17年间,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的作品包括《罗生门》、《白痴》、《七武士》、《生之欲》、《蜘蛛巢城》、《大镖客》和《天国与地狱》等片。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语片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男主角奖,两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从此,两人不再跟对方说话,也没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0年,这位“黑泽天皇”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1998年,一代大师黑泽明的逝世标志着大制片厂时代的传统电影正在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向现代电影观念靠拢,从此揭开了日本电影时代更递的一幕。
Ⅶ 介绍下黑泽明的电影
偶也很喜欢黑泽明,还有北野武,现在搜集到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
1943年已有多年经验的资深助理导演和写了十几个剧本的知名青年剧作家黑泽明独立执导了处女作《姿三四郎》,一举成名,与《海港花盛开》的导演木下惠介同被视为日本电影的新希望。1948年,黑泽明再执导筒,执意启用三船敏郎担任《酩酊天使》的男主角,从比,黑泽明和三船敏郎开启了“黑泽明黄金时代”,成为日本最强的电影拍档。截至《红胡子》为止的17年间,由黑泽明导演、三船敏郎担纲的作品包括《罗生门》、《白痴》、《七武士》、《生之录》、《蜘蛛巢城》、《大镖客》和《天国与地狱》等片。1950年拍摄的《罗生门》,翌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国语片奖。从此,黑泽明闻名于世界影坛,三船敏郎也先后以《大镖客》、《红胡子》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男主角奖,两人也因而在日本影坛建立了“国际的黑泽,世界的三船”的称号。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从此,两人不再跟对方说话,也没有再合作。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之前曾以剧作家的身份发表了,《达摩寺里的德国人》,《寂静》和《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