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让子弹飞》是姜文的代表作,除此还有哪些高质量作品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很多人看他的电影会出现荷尔蒙爆发,淋漓尽致之感。但有时候的蒙蔽和疑惑观众更觉其风采之深。如《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这些全是他的高品质著作。
《让子弹飞》2009年,大作《让子弹飞》的剧本只写了四五成,姜文就把这个半成品加工依次发送给了三个人,分别是:周润发、葛优和杨受成。在给周润发和李大爷的剧本里各带入了一封信,信中姜文只字没提演员片酬,仅用了文雅的文言文,阐释了自身的豪情壮志。姜文之后提到这件事情的情况下说,寄信是一件十分有诚心的事,古时候两军招降靠的便是信函。这两封信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攒出去的”。而提及那一个半成品加工的剧本,姜文表述道,他不可以把剧本写的过满,必须中后期依据知名演员和拍摄情景,再逐渐把剧本添充丰腴。这一半成品加工剧本和那两封信,触动了周润发和葛优,二人迅速表明想要参演,而杨受成也二话不说再度项目投资了姜文新电影。
姜文的这两个“信念”,能让是多少名牌电影导演脸发红?一个电影导演的活力是比较有限的,如果你太过重视生活的物质生活,刚好便会提升自己的阀值,减少了自身对生活的敏感性,你拍出来的著作,便会慢慢浮在表层,忘记了自身的初衷。姜文最终注重,仅有对生活有充足的客观性了解,才可以有主观性的文艺创作,我拍摄的并不是肯定的真正,只是客观现实的客观性。姜文的信念看起来拧巴,其实十分透亮,也是这两个信念,深深地震撼人心了杨受成,此后他的盛名在中国香港普遍广为流传,之后他到香港拍摄《关云长》,全部的中国香港同行业都叫他“姜爷”。
② 姜文的新片《邪不压正》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姜文导演4年磨一剑,“民国三部曲”最后一部《邪不压正》如期上映,但观众口碑却出现两极化,在豆瓣上,它的评分高达7.2分,对于别的导演来说,这已经算是很高的分数了,但对于姜文来说,这个分数足以让很多观众和影评人内心纠葛,因为它是姜文拍的,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让子弹飞》的分数是8.8和8.7分。
我本人赞同周黎明导演的评价:“《邪不压正》是一部飞着的影片。喜欢和不喜欢该片,主要都是这原因。喜欢者看到了飞扬,不喜欢者看到了不着地。”因为对于《邪不压正》这部电影,从画面、摄影、美术设计、布景、人物表演、音乐、剧情等元素来看,唯一能够让观众挑刺的就只有剧情了,《邪不压正》的故事并不复杂,但这么简单的剧情姜文导演并没有按照类型片的方式来讲述,而是在其中揉进了很多他个人对于历史和人性的思考,这些暗藏在情节中的点对于专业的影评人来说,是加分的,但对于普通观众,有些看起来就显得有点“故弄玄虚”。
我觉得,从艺术的角度来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这部电影有没有打上导演个人的烙印,这部电影有没有提供以前此类电影没有出现过的审美类型和艺术形式。比如,以前观众心目中的武打片类型都是徐克、袁和平、成龙等香港电影人拍摄的类型,但侯孝贤导演拍了一部《聂隐娘》,武打的方式和故事的讲述上完全颠覆了观众对武打片类型的认知,这在艺术上就是一种创新。侯孝贤导演凭借《聂隐娘》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邪不压正》在剧情的讲述上,也没有按照严格的复仇片的路数来,这打破了普通观众的心理预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观影障碍,但在艺术上,却是加分的。
按照常见的类型片讲述方式,《邪不压正》应该紧紧扣住彭于晏饰演的李天然复仇这条主线来展开,这位能够躲避眼前射过来子弹的年轻人,在片中最大的障碍是心中恐惧,但影片在前半部分几乎没有表现李天然内心的恐惧部分,更多时候,他是带着笑容在屋顶上飞奔,就像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年。这是姜文导演在挑战观众的心理期待,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自己饰演的蓝青峰和廖凡饰演的仇家朱潜龙之间的心理暗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剧情的主线不突出,观众的类型片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但这些内容,恰恰是姜文导演最想表达的观点,影片前半部分的主题是“寻父”,后半部分的主题是“复仇”和“爱情”,前者是他作为一个导演对于历史和家国关系的思考所在,让他割舍掉这些,我想也就让它失去了拍摄这部电影的动力。
姜文眼中的北平,有一种风情万种的销魂劲儿,对于《邪不压正》的布景,除了赞美,几乎听不到任何异议的声音。就冲着在银幕上复原的这座千年古城,观众走进电影院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观众对于《邪不压正》的两极化的评价,其实反映了现在中国电影面临的两难境地,作为艺术的电影,它需要打破观众的心理预期,在艺术形式和电影的讲述方式上做出探索,这势必引起观众观影时的障碍。而电影的商业属性,又需要导演顺应观众的心理预期,完全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像姜文这样的导演,要让他完全向商业电影妥协,几乎就是要了他的命。我觉得,客观公正地看待《邪不压正》这样兼顾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电影,是对电影人辛苦付出的尊重,也是中国电影之福。
《邪不压正》跟《阳光灿烂的日子》比起来,一定要逊色,一个导演也不可能永远都保持在巅峰状态,但这部影片的闪光点依然不少,就像张艺谋导演曾经说过的,一部电影看完后,观众留下的可能只是其中的几个画面,相信很多看过《邪不压正》的观众,多年以后依然会记得,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个身怀绝技的年轻人,披着披风,在绵延的北平四合院的屋顶上跳跃翻腾,一股“快意恩仇”的复仇欲望在他心中燃烧,最终,他用自己的勇气诠释了“邪不压正”这句天道之语。
③ 姜文胡军一起演的电影
姜文胡军一起演的电影有《让子弹飞》、《图兰朵:魔咒缘起》。
1、《让子弹飞》
《让子弹飞》是由姜文执导,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陈坤、周韵、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10年12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讲述了悍匪张牧之摇身一变化名清官“马邦德”上任鹅城县长,并与镇守鹅城的恶霸黄四郎展开一场激烈争斗的故事。
以被誉为世界十大歌剧之一的《图兰朵》为灵感,以王小平所著小说《三色镯》为蓝本,《图兰朵:魔咒缘起》讲述了一个全新内核的爱情故事。
图兰朵公主因误戴来自异域的三色镯而遭遇嗜血魔咒,情感世界与色彩感受力都随之冰封,身世神秘的“蓝眼睛”卡拉夫不惜赌上性命,欲帮心爱之人解开三道谜题破除宿命魔咒,然而,一场更大的风暴竟不期而至。
影片保留了歌剧《图兰朵》故事中解谜的核心设定,又加入了“三色镯”这一有东方奇幻元素的道具,引入“三只镯对三道谜”的设定。三只魔镯分别代表着人人渴望的美丽、智慧和权力,“独为仙,合为魔”,拥有其中一个,便是极大的幸福;倘若纵容贪欲,则会被反噬,丧失爱的能力,陷入疯魔直至毁灭。
这是一部东方童话故事,更是一部成年人的童话故事,奇幻设定的背后,探讨的是人性的爱与诚、战争的罪与罚。以童话爱情故事为载体,借助比童话故事更加成熟的话语表达与叙事角度,探讨大爱与和平的主题。
影片的最后,卡拉夫将图兰朵公主的嫁妆——焰火制造的秘密带给远方的人们,而非将火药带向世界,正是展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就像编剧王小平所言,真善美应该是所有电影所共通、共情的内核,也是这部东方童话所蕴藏的现实意义。
这个奇幻的东方童话爱情故事有着较强的文化包容性,它向观众传递友爱和平的价值观念,和共同创造繁荣和美好幸福的愿景。
④ 怎么评价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和《邪不压正》这两部作品
姜文导演过很多出名的电影,其中《让子弹飞》和《邪不压正》这两部作品有许多故事背景相似,对于这两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我们应该怎么评价?
师父的死不过是一个噱头,师兄弟二人各执一词,观众们从两个人不同的表现中也难以分辨,这就是导演想要的效果,观众们的想法会随着主演的表现而改变,他们会跟着主演的想法而被调动起来,就像历史中的很多事,我们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们只是人云亦云罢了。
《让子弹飞》和《邪不压正》都是讽刺意味极重的电影,两部电影都蕴藏着许多惹人深思的寓意。
⑤ 姜文导演过哪些电影
姜文导演过的电影:邪不压正(侠隐)、一步之遥、让子弹飞、太阳照常升起、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看球记、纽约,我爱你。
《让子弹飞》是由姜文执导,姜文、周润发、葛优、刘嘉玲、陈坤、周韵、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剧情片,于2010年12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讲述了悍匪张牧之摇身一变化名清官“马邦德”上任鹅城县长,并与镇守鹅城的恶霸黄四郎展开一场激烈争斗的故事。
剧评
《让子弹飞》向观众们所展示的,的确是一部完全在卡通动画思维下创作的作品。不能说那些充满着天马行空想像力的精彩画面都是卡通风格的功劳,但是那个乌托邦式的世界,那些夸张而具有符号感的人物,那些荒诞而脱离常规的情节,却可以在一个卡通式的天真的逻辑里得以合理地展开。
⑥ 太阳照常升起 讲的是什么
主要内容:
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
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
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阿施利夫人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1924年至1925年这一历史时段和名城巴黎为背景,围绕一群在感情或爱情上遭受过严重创伤或者在战争中落下了严重心理或生理机能障碍的英美男女青年放浪形骸的生活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展开。
反映了这代人意识觉醒后却又感到无路可走的痛苦、悲哀的心境。
(6)姜文新的电影扩展阅读: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涉及多主题的现代小说。首当其冲的主题无疑是战争在生理、心理、伦理等方面对“迷悯的一代”所造成的严重损害。
这部“情绪结晶式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在于着力表现这一代人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于宣泄他们的情绪,展示他们复杂矛盾的心态和心理发展历程,并由此深入挖掘和直接表现他们对世界的认识。
这一代人所有的梦想、信念和单纯都已被战争和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人生的目标已经死亡,他们在毫无节制的酗酒和纵乐中品尝着内心的绝望和悲哀。
小说中的巴恩斯集中体现了“迷惘的一代”的主要特征:他虽然头脑冷静、性格沉稳,但他已变得漠视一切,不再相信任何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不再相信诸如亲情、友情、爱情、宗教信仰等等这些传统的希望之源,唯有纵酒宴乐能给他带来一时的快慰和解脱,即便是富有闲情雅趣的旅行,也每每成为豪饮的借口。
参考资料:网络-《太阳照常升起》
⑦ 姜文有拍了什么新电影
姜文,1963年1月5日出生于河北唐山,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内地演员、导演、编剧,应该没有吧,好像邪不压正就是最近的一部电影了。
⑧ 姜文新电影一步之遥 看完了一头雾水 有没有高手给我讲讲到底啥意思
故事背景定在了上世纪20年代,发生地从西南的小城转移到东部的大城市上海,这与《让子弹飞》片尾“麻匪帮”成员奔向上海的剧情有所呼应。
姜文曾透露,《一步之遥》故事改编自当年轰动上海的真实事件“阎瑞生案”,借用了“花国总统遇害”的元素,但整个故事更加荒诞和传奇。
“阎瑞生案”是北洋上海最著名的案件,当年舞女选美的花国大选轰动一时,而更富戏剧性的是,获胜者之一的王莲英次日被害,抛尸荒野,此事更激起全城热议。而骈居的阎瑞生被认定是杀人凶手并被缉拿归案,公审后遭枪毙。
这件事情迅速被改编以各种曲艺形式火爆京沪,同样,以此案为元素拍摄的电影《枪毙阎瑞生》,更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故事长片。从花选到电影放映,整个“阎瑞生案”整整两年时间都是北洋上海的焦点。这个历史事件将被姜文导演怎样还原,成为《一步之遥》的最大看点。
据透露,《一步之遥》只攫取了“花国大选”和“总统遇害”两个核心元素,整个故事被重新编织,变得更具悬疑和荒诞感。花国大选升级为环球公开赛,全世界的舞女齐聚上海花选,“阎瑞生”变身“马走日”后,人物的身份、背景变成了声名显赫的大冒险家,命运也完全不同。
姜文导演的作品极具个人风格,荒诞感和幽默感一直是他电影的标签,“阎瑞生案”这个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元素供改编,姜文版的《一步之遥》,将通过重组一桩谜案,重造一个梦幻刺激的北洋和冒险惊情的上海
⑨ 文章新电影叫什么
最新的电影,应该是《不二神探》。还有再接着就是14年12月才上映的《一步之遥》。最新的电视剧,应该是《小爸爸》
⑩ 姜文和他的「三部曲」
《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姜文式“北洋三部曲”已悉数呈现,豆瓣评分分别为:8.7、6.3、7.1。
相比于早些年的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8.8、《鬼子来了》9.2,连晦涩难懂的文艺片《太阳照常升起》8.0都比「北洋三部曲」中的两部要高的多,于是 有人说着姜文已「姜朗才尽」「神话不再」,有人仍力挺他拍的片子是「真男人风采」「有原始冲动的本能」「肆意挥洒生猛和超现实主义」。
截止7月24日,邪不压正票房累计5.54亿,不管口碑是否两极分化,“姜文”二字的招牌仍表现出了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强叙事
如同北平的哈姆雷特
如同李小龙智取危机四伏的卡萨布兰卡!
邪不压正宣传海报
姜文拍的这“三部曲”的民国二十多年,尝试了不同的风格和类型。
《让子弹飞》把土匪打恶霸的故事讲到了极致,《一步之遥》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谱写了马走日从风光无限到一桩谋杀案引发的悲剧收场的大起大落的人生,而相较于恶评如潮的《一步之遥》, 《邪不压正》不管在表现手法、叙事和整体风格,都明显克制了许多。
致敬昆汀,影片就像是中国1973李天然版《杀死比尔》,一个复仇的故事:朱潜龙作为大师兄和日本人根本一郎勾结杀死了师父全家,少年李天然侥幸逃生,背负着血海深仇,在美国训练多年后回到了抗战爆发前混乱的北平,各方势力、人物各怀心思,风起云涌,最后李天然走上了复仇之路,手刃仇人。
在一次访谈中他(姜文)说: 我觉得(这个故事)比以前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每个人无论对自己成长和自己的失败,都带有某种自觉性。
或许应该这么理解,相较于前两部主人公的形象都是「智勇双全」「奸诈狡猾」的社会老油条,青年热血又迷惘的年轻一代李天然这个角色的塑造和他的故事更像是一种融合历史大潮的新生力量。
他的出场设定不是上台就能跟各路军阀特务斗智斗勇的谋臣勇士,他,作为一个「个人」,或者说作为隐喻代表「新中国」觉醒的一员,他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的原因和目的,最后才是结果,也就是这个故事的核心: 成长的「自觉性」。
隐喻
窦文涛问:你比如说今天的观众,咱就拿年轻观众来说,你电影里那一点点的讲究,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所谓呢?
姜文回答说:我其实是一个非常正能量,一个乐观的人。我觉得他今天不懂,他有一天会懂的,等他懂的那一天回来想,老姜真对得起我。
姜文圆桌派访谈
尚不得知这「北洋三部曲」是否真的有诸评所数的政治隐喻,按照时间结合故事内容来看,《让子弹飞》评述最多的隐喻就是1911年关于「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而配上土匪恶霸互斗,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预示着层层剥削压迫的旧社会已经过去,一个新的斗争时代的来临。
影片最后「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预示着下段故事开始的地方——上海,而上海1920年, 革命燃烧的火种和激情也在新文化运动等后达到了新的发展。
但辛亥革命后却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步之遥》在乱世中改编一件「阎瑞生案」,尽显社会矛盾,荒诞中参杂着迷惘和困惑,如果说它隐喻着革命果实被窃取而离胜利「一步之遥」,那《邪不压正》就是「自家兄弟相杀」(亲日/保国)和「抗日」的矛盾。
是否隐喻着北洋统治时代的结束,国共十年对峙局面打乱,混乱的局面终于暂时完结,全民族开始一直对外抗日呢?
姜文的心思若能够强猜得到,那《邪不压正》也就不会硬生讽刺诸多影评人了。
或许他电影里有意思的那点「讲究」,那点固执的时代感和历史感,用一个或几个人物的历程由小见大的呈现出来,在观众们嬉笑之余,也能够静下心认真的思考,拨开层层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
人物/人性
江湖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姜文电影里的人物形象都是简单又复杂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饰演的马小军,他顽劣、混日子、内心深处渴望着被有魅力的女性关注并「发生故事」,而实际上或许什么也没有发生。
他的 痞气藏在心里 ,独自一人的时候就畅快的释放自己,面对喜欢的女性,他 又羞于表达 ,隐藏自己的愤怒和悲伤。
这些在成长过程中交杂着的欢愉、困惑和痛苦,都在人物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虚幻又真实,让观众既是马小军,又是自己。
「北洋三部曲」更是把人物的「痞性」,表现的更好更深。不管是《让子弹飞》里智勇双全的土匪头子张牧之(张麻子),还是《一步之遥》里挂羊头卖狗肉大起大落的马走日,抑或是《邪不压正》里亦敌亦友城府极深的蓝青峰,都敞着一股 「大丈夫」「英雄主义」 和 「血肉情义深重」 敢于斗争和放手一搏去干事儿的猛劲儿。
可是这电影光有「猛」劲儿可不够味,有勇无谋那就没意思了,这男人都是个「人精」,不能瞎斗,同时他还得有点缺点,一根筋的性格就没意思了,复杂的人性就有意思的多,英雄狗熊他也得接地气,打牌也得看运势啊!
比如 张麻子 就为了斗黄四郎,明明可以收手或者直接杀了黄四郎的时候却依然执着群众参与彻底推翻的重要性,从而牺牲了很多人。
汤师爷 是典型的小人,他买官敛财,贪婪狡黠,同时又对自己的夫人情深意重,斗到如火如荼险恶丛生时,又劝张麻子收手保全他自己。
马走日 更是玩砸了自己的牌,从一开始的教父式出场,到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蓝青峰 城府极深,可敌可友,涉及利益和危险暴露就杀了大亨德勒,既让李天然归心,又拿到了名单,一箭双雕。
李天然 又聪敏又幼稚,有着年轻人的冲动,复仇的目标坚定又勇敢,但同时又迷惘和脆弱。
这些人物都是鲜明又复杂的,由此来表现人性中的恶与善,爱与恨,利益与人性的交织。
姜文善于表现「饭桌政治」,各色人物在饭桌上的冲突、矛盾、虚伪、谨慎、各方利益及诡谲都展露无疑,这人精斗人精,得斗的有法有面儿,得斗的让人家心服口服,同时让观众乐呵乐呵,也瞅瞅这高精人士们斗法都是咋个整,再混杂个这些国破家亡的时代,各派势力对峙,这戏就有的好看。
反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的电影仿佛倒叙着从北洋时期,到抗战,再到抗战胜利、新中国时期产出,风格多变,但是他的个人意识始终贯穿他的作品。
台词磨刀处见功力,说半句留三句,让人回味猜想,突出人物性格,那些「站着把钱挣了」「没有你对我很重要」「肚子像天鹅绒」「Today we make history 」「我压着速度呢」意味深长的台词,断的节奏刚刚好,火候刚刚好,他对细节的要求和处理也很苛刻。
《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小说《侠隐》,小说对老北京的描写细节精确,是一个 传统、现代、市井、江湖、最中国的、最西洋、最平常、最传奇的结合体****,杂糅共处,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现代性」。
张北海在访谈中提到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老北京的消逝和侠的终结,姜文在影片里还原了当时的老北京,比如李天然刚回北平时候镜头里被拆的城墙,开汽车、拉黄包车、骑自行车的各种各样的人,体现了那时候老北京的样子。
周韵饰演的关巧红则还原了施剑翘作为一个小人物在历史沉浮中隐忍报仇的形象。
片里的社会人物在时代的大潮中走向自己的命运,而这些伴随着时代走势的更多的意义和思考,就需要观影人自己体会了。
他给你展现出来的东西,既不摆在桌上,又有迹可循,好像感觉要让你从一条河的一岸去到另一岸,他带着你在水中走,走到了一半突然消失了,留下你在河中间困惑:
究竟哪个岸是我要去的岸?
我为何要去那个岸?
我应该怎么分清楚是哪个岸?
于是有的人回了原岸,
有的人过到对岸,
有的人在水里骂着不尽职尽责,
有的人思考两个岸的不同,为什么要过岸,
有的人说这个河是姜文带我走的,就算我不明白他的意思,我去哪都觉得他厉害。
这些人物、细节、故事情节、背景等「火候」熬成了一锅浓汤,里面又掺杂着姜式个人意识和风格以及抛砖引玉似的思考,使得这些作品既不老套低俗又不过于太文艺无趣。
只是这熬的浓汤以后可能还需要仔细斟酌,隐喻穿插在故事里太深和晦涩而表达的太浅又过于片段化,则使观影的体验不佳,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是姜文应该认真思考的地方。
洋洋洒洒这么多, 艺术作品文艺气息太重又总不能被大众所理解,太通俗又难以彰显深处的思考,****个人意识又与普世价值观时常冲突, 权威已经不再是引导和掌控舆论的风向标,观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
「北洋三部曲」成绩虽不如「出道时期」的那些巅峰之作,可是仍然无法阻挡姜文对个人意识、时代大潮和强故事结合体风格的电影的探索和执着。
美人在骨不在皮 ,这些「讲究」或许总有一天会历经时间的考验被大众认可,而姜文的下一部作品,又将会是令人期待的、新的开始。
最后,分别借用《一步之遥》、《太阳照常升起》的一句台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太阳照常升起。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