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部欧美电影的名字,独立电影,在意林上登过。 情节:本来一家四口很幸福,结果儿子意外溺水去世。
儿子的房间 (2001),非常值得一看的电影。
导演: 南尼·莫莱蒂
编剧: 南尼·莫莱蒂 / Linda Ferri
主演: 南尼·莫莱蒂 / 劳拉·莫瑞特 / 杰丝敏·特丽卡
类型: 剧情 / 悬疑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意大利
语言: 意大利语 / 拉丁语
上映日期: 2001-03-09(意大利)
片长: 99分钟
2. 哪位大侠看过《儿子的房间》这部电影,求电影插曲,感激涕零……
没!不过你在网络打《儿子的房间》主题曲不就行了啊!
3. 求意大利电影《儿子的房间》迅雷或BT下载地址
E-mule下载地址
http://lib.verycd.com/2004/08/01/0000014935.html
[儿子的房间].The.Sons.Room.2001.DVDRip.DivX.avi
□ 影片原名: La Stanza del figlio / The Son's Room
□ 影片译名: 人间有情天/生命中的最痛/儿子的房间
□ 导 演: 南尼 莫瑞提 Nanni Moretti
□ 主要演员: 南尼·莫莱蒂Nanni MORETTI
吉塞普·桑菲里斯Giuseppe SANFELICE
劳拉·莫瑞特Laura MORANTE
□ IMDB: http://www.imdb.com/title/tt0208990/
□ 字幕: 详见 新视界 or 射手
□ 国家: 法国/意大利
□ 获将情况: 戛纳电影节最高奖——金棕榈奖
4. 推荐10部高逼格电影,你怎么可能错过
有道是若能装得一手逼,此生夫复何求矣!
日常生活中,处处有人装逼,也处处要装逼。逼格高不高,直接影响到这逼能装多少分,也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身份地位。
如果学识不渊博,脑子不灵活,那还可以装的一手好逼吗?那肯定是可以的,多些看电影也能助你装个满分逼。
不管你现时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但歌仍是要找唱,舞也要依旧跳,当然逼也得继续装,电影还是应该继续看。欢迎继续关注MU影讯,下期为大家带来十部中国高逼格电影!
5. 推荐几部好看的电影不要商业电影艺术人文的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大象
蓝 白 红系列
樱桃的滋味
历年金棕榈大奖名单
1946年 雷纳·克雷蒙《铁路之战》(法国)
1949年 卡罗尔·里德《第三者》(英国)
1951年 德·西卡《米兰的奇遇》(意大利)
斯约史特洛姆《朱丽小姐》(瑞典)
1952年 卡斯戴拉尼《两分钱的希望》(意大利)
奥逊·威尔斯《奥赛罗》(摩洛哥)
1953年 乔治·克鲁索《恐惧的代价》(法国)
1954年 衣笼贞之助《地狱门》(日本)
1955年 马蒂《迪尔伯特·曼》(美国)
1956年 路易·马勒《静静的世界》(法国)
1957年 威廉·惠勒《四海一家》(美国)
1958年 卡拉托佐夫《雁南飞》(苏联)
1959年 马赛尔·卡缪《黑人奥尔菲》(法国)
1960年 费里尼《甜蜜的生活》(意大利)
1961年 路易斯·布努艾尔《维莉迪安娜》(西班牙)
亨利·高尔比《长别离》(法国)
1962年 昂塞莫·杜亚尔《诺言》(巴西)
1963年 卢西诺·维斯康蒂《豹》(意大利)
1964年 雅克·德米《瑟堡的伞》(法国)
1965年 理查德·莱斯特《如何得到诀窍》(英国)
1966年 克劳德·勒鲁什《男欢女爱》(法国)
PietroGermi《现形记》(意大利)
1967年 安东尼奥尼《放大》(英国)
1969年 林德赛·安德森《如果》(英)
1970年 罗伯特·奥尔特曼《流动外科医院》(美国)
1971年 约瑟夫·洛西《送信人》(英国)
1972年 埃里奥·贝多利《工人阶级进天堂》(意大利)
弗朗西斯科·罗西《马泰伊事件》(意大利)
1973年 杰瑞·沙兹堡《稻草人》(美国)
艾伦·布里奇斯《受雇者》(英国)
1974年 福特·科波拉《对话》(美国)
1975年 拉达·哈米娜《烽火岁月志》(阿尔及利亚)
1976年 马丁·斯科西斯《出租车司机》(美国)
1977年 帕罗与塔维亚尼兄弟《我父我主》(意大利)
1978年 埃尔马诺·奥秘《木屐树》(意大利)
1979年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现代启示录》(美国)
福尔曼·施隆多夫《铁皮鼓》(德国)
1980年 黑泽明《影武者》(日本)鲍柏·佛西《爵士春秋》(美国)
1981年 瓦依达《铁人》(波兰)
1982年 科斯塔·加夫拉斯《失踪》(美国)
伊尔玛兹·居内依《生之旅》(土耳其)
1983年 今村昌平《山节考》(日本)
1984年 维姆·文德斯《德州巴黎》(德国)
1985年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爸爸出差时》(南斯拉夫)
1986年 洛朗·约夫《火星任务》(英国)
1987年 莫里斯·皮亚里《在撒旦的阳光下》(法国)
1988年 比利·奥古斯特《征服者佩尔》(丹麦)
1989年 史蒂芬·索德伯格《性·谎言·录像带》(美国)
1990年 大卫·林奇《我心狂野》(美国)
1991年 科恩兄弟《巴顿·芬克》(美国)
1992年 比尔·奥古斯特《最美好的愿望》(丹麦、瑞典)
1993年 简·坎皮恩《钢琴课》(澳大利亚)
陈凯歌《霸王别姬》(中国)
1994年 昆汀·塔伦蒂诺《低俗小说》(美国)
1995年 埃米尔·库斯杜里卡《地下》(南斯拉夫)
1996年 迈克·李《秘密与谎言》(英国)
1997年 今村昌平《鳗鱼》(日本)
阿巴斯《樱桃的滋味》(伊朗)
1998年 希奥·安哲普罗斯《永恒的一天》(希腊)
1999年 吕克和让-皮埃尔·达尔代纳《罗塞塔》(比利时)
2000年 拉·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丹麦)
2001年 南尼莫瑞提《儿子的房间》(意大利)
2002年 罗曼·波兰斯基《钢琴师》(法国)
2003年 范·桑特《大象》(美国)
6. 《儿子的房间(2001)》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儿子的房间(2001)》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dEO0iOvA301UtCEdZanJdg
7. 好看的意大利电影
《美丽人生》
《天堂电影院》
《邮差》(感人哲理电影
《听见天堂》(儿童片)
《儿子的房间》
《熟男,我爱你>>
Manuale d'amore 1,2 爱情手册
等待黎明
唐吉诃德外传 (2009) 格莫拉 (2008) 初冬的日子 (2008) 神秘旅行 (2008) 观鸟人 (2008) 哈罗德和卡玛再遇平静的躁动 (2008) 大牌明星 (2008) 再见 (2008) 爱的男人 (2008) 喧闹的根源 (2008) 疯狂之血 (2008) 乔凡娜的宗教 (2008) 无头的女人 (2008) 干扰70 (2007) 我哥哥是唯一的儿子 (2007) 再见巴法纳 (2007) 闭室22 (2007) 布依奥在身边 (2007) 异旅情丝 (2007) 蛋糕与痛苦 (2007) 云雀农场 (2007) 大海的尽头 (2007) 听见天堂 (2007) 恐怖洋馆 (2007) 夜曲巴士 (2007) 奥古斯都一世 (2007) 别碰斧子 (2007) 疑云 (2007) 第三个妈妈 (2007) 恶灵之泪 (2007) 谎言成真 (2007) 美丽的暗杀者 (2007) 影子 (2007) 诺亚方舟 (2007) 2008新毕业生 (2007) 婚礼摄影师 (2006) 骑士蒂朗:少女阴谋 (2006) 金色大门 (2006) 灵石会议 (2006) 自由启示录 (2006) 恋爱魔镜 (2006) 迷睡 (2006) 玛丽 (2006) 隐秘 (2006) 我与拿破仑 (2006) 土生土长 (2006) 心之归属 (2006) 被窃听的隐私 (2006) 凯门鳄 (2006) 与他们的相遇 (2006) 家庭朋友 (2006) 屋顶上的童年时光 (2006) 消逝的星星 (2006) 心中的野兽 (2005) 情狱 (2005) 所有被忽视的孩子们 (2005) Uomo perfetto, L' (2005) 好女人 (2005) 爱情手册 (2005) 梅丽莎 (2005) 现在和永远 (2005) (2005) (2005) (2005) (2005) (2005) 自你出生 (2005) 热体 (2005) 航向幸福的旅程 (2005) 神圣的心 (2005) 犯罪小说 (2005) 雾都孤儿 (2005) 麦肯尼加省 (2005) 爱神 (2005) 爱你如诗美丽 (2005) 你喜欢希区柯克吗? (2005) 超级火山:真正末日 (2005) 卡萨诺瓦 (2005) 航向真情海 (2005) 躲藏 (2005) 丈夫出租 (2004) 意大利罗曼史 (2004) 如像一般 (2004) 超越国境(第二部) (2004) 蒙多维诺 (2004) 卢旺达饭店 (2004) 时空救援 (2004) ( 基因狂想曲 (2004)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8. 哪里可以下载到意大利电影《儿子的房间》的中文字幕
射手网
http://shooter.cn/search/Sub:%E5%84%BF%E5%AD%90%E7%9A%84%E6%88%BF%E9%97%B4/?x=25&y=6&
9. 儿子的房间观后感
《儿子的房间》是一部意法合拍的电影,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儿子的房间观后感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我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都是要感知的,看电影也是如此,当你的感知与编写者的感知相撞到一起,刹那间,灵光乍现,灵魂便舞进了银幕,同人物一起喜怒哀乐。
《儿子的房间》很能沉得住气,在它的前半期,为我们不厌其烦的铺垫,像是在孜孜不倦的絮叨,味同嚼蜡。儿子的调皮和犯错,父亲的工作使其总是需倾听一些精神病患者怨艾的琐事,女儿在大学有了男友,并幸福美满,母亲也有自己舒心的工作。然而就在下半截,噩耗降临这个家庭,真正的情感纽带总会在危机时显现,这个家庭陷入丧子的巨大悲痛,每个人都在哀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挽住那一刻。
突然降临的打击,母亲撕心裂肺的痛苦,父亲在家庭成员面前强撑,却在工作中会随时掩面痛哭,以至于无法关怀自己的病人,姐姐也与男友分手,并一直为弟弟的意外离世悲伤忧郁。生活在此时陷入停顿,阴霾笼罩着这个家庭,笼罩着每个人的心。
后来,电影告诉我们,伴随着对儿子的怀念,无法释怀的母亲抱着那个女孩子大哭——儿子出事前爱过的姑娘——家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这么一个人来寄托并融解他们的哀思,我知道,可怜的母亲在床上埋头痛哭,却抓不住儿子逝的身影,所以紧握床单——总需要有那么个东西来寄托——而不是令精神漂浮。一家人载着儿子喜欢过的姑娘和他的朋友,穿越意大利的美丽国土,只是在一旁看着姑娘与朋友吃饭聊天便觉得安心。
结尾,一家三口将儿子曾经的女友送上离开的大巴,他们在夕阳下的浅滩上踱着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镜头摇摇晃晃,慢慢远离他们,就像一步一步离他们远的儿子,我们知道,今天的阴霾已经过,伴随着留藏心底的爱人,明天的生活还要继续。
诚然,有时候我们很需要这一类的影片,不是当作安慰剂,也不是心灵鸡汤,只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忙碌的生活让我们无法感知到它的美,而它们却能将记忆倒流,为我们重现一幕幕被潜藏入深的画面,它们是那么的迷人。
《儿子的房间》就是这样一部影片,没有尖锐的冲突,没有曲折的剧情,它写实生活,为我们最大程度的还原生活,影片优雅婉转的音乐为之添色,喜、怒、哀、乐,每一寸情绪都在画面底下,没有伪作,并充满了力度。
平和的傍晚,突然瓢泼大雨,然后一切又风归浪静,这时的大地更加清洁,空气更加新鲜,安稳不定的内心,终于还是沉静下来,有的人在责难,有的人在神游。
结果,一切就像做了个梦,噩梦也好,好梦也罢,总之,好的会过 ,不好的也会过,唯一不变的是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多难少难或是一帆风顺,这些又有何意义呢?不管今天如何,明天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还记得高二那个柳絮飞扬的午后,你捧着小说问我,生命不能承受的为什么是“轻”而不是“重”呢?我含含糊糊的试图解释:“因为把生命看得重的是我们自己,其实她是很轻飘的东西,比如那些交通意外,人说没就没了,不管别人对他的爱有多深多重,就那么没了,轻的像一阵风。”
你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其实我也一样。
那时生活单纯的几乎等于还没有开始,我们习惯从电影,小说里寻找答案。就是从电影里看到,死亡可以战胜时间,拯救英雄暮年,美人垂老的失落。可以把生命定格在最美的瞬间。
“我要像樱花一样,死在生命最绚烂的一刻。”
“告别青春,否则死于含苞待放的时候。”
“她死了,她永远17岁。当我们老去,苟延残喘的活着,她永远年轻,美丽。”
这样的独白让我一度心跳过速。对死的意象产生了一种说不清的迷恋。
时间到了大一,一次夜谈会上,不知怎么说到了死,大家调侃着计划各自理想的死法,有人说大笑而亡,有人说吃完全世界的美食倒地撑死。就在几个人胡说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一直沉默的阿乐忽然一字一句的说:你们现在能这样谈论死是因为你们认为死离你们很遥远。(我清楚的记的每一个字)。说完阿乐放声大哭。接下来的寂静我永远难忘。
后来我们得知阿乐的父亲是修理电器时不慎触电亡故的,就在阿乐高考前不久。
大二,我经历了长大后第一次亲人的离去。
然后是第二次。
死亡在我的生活中显现了它的力量。
许多想法变了。生活不同与电影,电影中的死亡经常是为了烘托别的事物:残酷的青春,永恒的爱情,男人的友谊,野蛮的政治,命运的无常,如此种种。借助死亡的升华,这些主题得以圆满的诠释,让你激动感伤热血沸腾唏嘘不止念念不忘。然而,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的死亡。
就像电影儿子的房间里描述的。普通的死亡,不是要证明青春的残酷,或是为爱情牺牲。就是死了,潜水事故。除了终止一个生命,让家人陷入无尽悲哀,没有别的意义。
这个片子甚至谈不上一个故事。只是平静的描述了一个家庭经历小儿子的意外死亡的前后生活,他们所陷入和走出的悲哀。
看影片的前半部时有些疑惑,导演为何不厌其烦的表现父亲为病人做咨询的情节,后来明白,一是突出心理医生的身份,因为按照一般的逻辑,心理医生应该比普通人容易面对死亡,调节自己、引导妻子女儿走出悲伤。事实上,他反而是最固执的一个,事后到潜水用品柜台询问设备的使用方法;不停假设自己如果没有出诊而是陪着儿子会怎样;小孩子一样天真的期待时光倒流......
二是与儿子死后的`对比。以前飞快记录的钢笔现在静静的握在手里成了道具,以前仔细倾听又置身事外的职业表情现在变得游离茫然而感伤,有一次因为病人提到孩子,父亲更是禁不住失声痛哭。
正如挪威森林里所写:“当你真的面对死亡,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
死亡绝对不像我从前所想的那样简单——类似终曲的仪式,辉煌,凄美。字幕升起的时候,生活还要继续。对于生者,这仅仅是痛苦的开始。也别指望拥有回忆能缓解悲伤,彼时的追忆只会突显此时的空白。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里写,男人女人互相深爱,女人死了,有人给监狱里的男人送来毒药,男人思索了很久,没有吃,他想,她已经死了,一半的记忆也没有了,如果我也死,所有记忆都将不复存在,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
小说在这里结束。我们为此感动,因为男人选择了在回忆里悲伤的活着,那绵长隐忍的悲伤之重会像雨水渗入土地一样渗入他的生活,每一分,每一秒;浸透他的身体,血液和骨髓。隐隐作痛,直到永远。
人啊,你当自救。罗曼罗兰这样说。
如果不愿悲伤的活着,自救的方法不是忘却。是敞开的心灵与给予爱的能力。
儿子死前不久邂逅的女孩子,一个失去可能的未知女友,寄来一封情书,给哀痛的父母心里掀起波澜。父亲想给女孩回信又不知如何下笔,母亲忍不住打电话说明一切。
当女孩子突然造访,她带来了儿子寄给她的照片,还有新的男友。父亲和母亲心中酸涩但仍然充满爱意的接待了她。女孩子计划搭顺风车去法国旅行,一家人于是开车送他们到边境,是深夜,半天没有车经过,父亲决定再送他们一程。就这样,睡梦中的孩子们一直被送到法国。清晨的时候,他们微笑道别。
边境,自己的女儿醒来后大叫,我被你们带到了什么鬼地方?我今天还有篮球训练!父亲用法语说了句早安,一家人都笑了。在异国的海滨,儿子死后,他们第一次露出笑容。生活在明朗的清晨中继续,海鸥在不远处飞翔。
“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我试图总结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东西:死亡对生者的影响如此之大,生命之轻、悲伤之重,无法承受,又必须承受。敞开心灵无私的施与爱,也许是挣脱悲哀的唯一方法。然而,那句话还没完:“......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的软弱无力。”
......
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而且成功的把简单转化成力量。
印象极深的是片中叙述亲人与遗体告别时整个钉棺木的过程,详尽的展示了第一层棺盖电焊,第二层敲入钉子的每一个动作,细节。最可以煽情的地方却没有鲜花,没有音乐。只有冰冷的敲击和哀痛的哭泣。从此生死隔绝两茫茫。生活就是这样。
接近尾声时,父亲到唱片店寻找儿子喜欢的CD,一只忧伤纯美的英文歌响起,结尾处海鸥飞翔时歌声重现。虽然算是明亮的结尾,那音乐却让你感觉,关于死者的悲伤在空气里潜伏着,永不会逝去。
过了一个黑夜,电影里的画面和音乐仍在我的脑海里闪现。我忽然想起了那个遥远的午后,你的问题。于是想要写点什么。
还好此时窗外的阳光如此耀眼,一些沉重的字眼被晃到了视线之外,就好像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
意大利电影有现实主义的传统,二战后那一大批写实之作影响了世界上许多电影人的观念。我以前看过的意大利电影完全写实的却不多,或抒情或梦呓,都带有导演很强烈的个人特征。最近终于看到了两部朴素的作品,70年代的《木鞋树》和去年的新作《儿子的房间》。《木鞋树》的沉郁气质和悲悯情怀让我联想到侯孝贤的作品,《儿子的房间》是我近来看过的最感人的关于当代普通人生活的电影,它们都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大奖。去年的戛纳,在电影技术上一直给人新鲜感觉和活力的科恩兄弟和大卫·林奇共获最佳导演奖,那片金棕榈则给了朴实无华的《儿子的房间》,它在鼓励艺术创新的同时始终不忘关注人类的情感和心灵,这也是我一直对戛纳颇有好感的原因。
《儿子的房间》在技术方面没有特别之处,色彩饱满,光线柔和,基本上是线性叙事,很容易理解,前半部分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和细节,徐徐展开了一卷和睦温暖的家庭生活画卷,一家四口夫妻情笃,子女可爱,没有代沟隔膜,生活稳定舒适,似乎有地中海那让人幸福的熏风和阳光从屏幕上溢出来,覆盖在我的身上。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父亲接到电话要临时出诊,吻别妻子,给女儿、儿子道了再见后,他开车上路了。一切和平时的出诊没有什么不同,他平静地驾车行驶在乡间的路上,平行蒙太奇分别展现了一家人的活动:妻子在露天市场闲逛,忽然有人从她身边冲过,撞了她一下,她回头去看,那人已跑远;儿子和好友正在上船,准备出海潜水;女儿骑上摩托车和同伴出游,年轻人边骑车边兴奋地说笑,甚至伸出脚来互相踢两下。这一组突然出现的快切镜头,让我生出一丝隐忧,直觉告诉我,接下来一定要有什么事情发生了。果然,无人接听的电话,儿子的朋友等在家门口,父亲却看不到和他一起出海的爱子。
十七岁的生命,生活刚刚为他掀开多彩的一角,突然就中断、星散,对深爱他的人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这一个生命的消失,一段物理的空白,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仍然活着的人内在的生命也悄悄地、残酷地断裂,那不堪一击的脆弱和支持着他们战胜这种脆弱顽强生活下去的深情都足以令人泪下。
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关于儿子的每个细微的举动每句小心翼翼的话语都会使她潸然落泪。姐姐把痛苦发泄到球场,失去控制被罚下场,她掩面长哭,无论她怎么努力都不会再听见场外弟弟的喝彩。女孩和父母去做弥撒,她担当母亲的角色学习照顾失去儿子的父母。整个家庭笼罩在沉沉的忧伤里,同样柔和的色彩和光线,同样的屋檐下父母和女儿做着各自的事情,同样的安静,但似乎每一束光线和每一分寂静都有让人窒息的力量。丈夫和妻子第一次分床而眠。
一贯理性内向的父亲在医院里打电话,泣不成声,不能言语。独自去游乐场坐在旋转的吊仓里上下颠簸,眼神空洞,痛恨自己为什么愈要忘记痛苦却愈是这般清醒。夜阑人静,沿着空旷的长街跑步,身边却没有了儿子青春的气息,只有孤独的影子和沉重的喘息与他相伴。
父亲的职业在电影里是个受人尊敬的心理医生,他每天微笑着聆听病人的心声,让惧怕疾病的人得到勇气,让偏执怀疑的人敞开心扉。儿子死了,他再也不能凝聚起精神倾听,听着老妇回忆往事,这个克制的男人终致失声痛哭。最后,他不得不放弃这份工作。我想,这职业肯定不是随意的安排,但导演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有什么形而上的意义,而仅仅是为了让观众反观主人公和我们自己在感情上的渴望与无依,普通如你我,在这纷扰的世界上,拼命想抓住的只是那份不会让自己感到绝望的亲情。
儿子的房间熄了灯,静静的,就在走廊的那端。对于每个爱他的亲人,这是个始终无法绕道而过的空白,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爱来渐渐填充,勇敢地正视,然后让儿子的生命在爱里和他们一起继续。
幸好,出现了那个曾爱过儿子的女孩。她让母亲和父亲的痛苦与追思落到了实处,母亲经由她重新进入了生活,尽管这种方式看得我心酸,可是毕竟,一家人藉她以儿子的名义重新聚到了一起。
我最爱结尾,全家人连夜送女孩和她的朋友到了法国边境,女孩坐在大巴上向他们挥手告别,这时候电影没有故作姿态和刻意拔高,依旧用一个平实、淡然的松散构图作为结束,父亲、妻子和女儿在海边各自零落地走着,妻子和女儿向着大海,父亲低头在沙滩上踱步,地中海的潮水轻荡,阳光温柔地泻在他们身上,倾听他们的心事,晾晒他们的忧伤。空白永不会消失,裂痕永远会在,但爱总会执著而温存地从心底泛起;不会有持久的欢乐,也不会有不变的痛苦,创痛被潮水轻轻抹去,沉淀下来的泪与笑都让人深深地怀恋和感动。就是这样的电影,质朴,宁静;就是这样的生活,执拗的伤痛和浅淡的欢乐,让人流连,驻足,全情地投入。
注定是一篇难写的观影记。因为如果我不把故事好好写清楚,是无法写好影评的。
片子丢在家里一年之久,对于嘎纳金棕榈的作品一向有所敬畏。怕不“好看“,生生地毁了我一个好好的周末之夜。看完片子也很久了,一直没写。但是心心念念着想写。昨天整整花了一个晚上写了。
名字的译音全用片子的翻译吧。虽然我晓得那不够正确。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的一个濒海小城。
佐拉是一名心理医生,诊所就开在家里。每天病人们躺在舒适的躺椅上,对他讲自己的病症。几个有特色的病人:强迫症的家庭妇女,不停的想自杀的奥斯卡,还有极度自卑,有犯罪倾向的病人。。。 佐拉有着一个美满的家庭。美丽的妻子保拉是一名出版商(片中没有明确交待),一对儿女。儿子17岁,女儿也在读中学。父母与儿女之间没有代沟与隔阂,母女二人能够饶有兴致地讨论最喜欢听到的运动声音,父亲与儿子也常常一起慢跑。每天一家四口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在饭桌上。一个和谐,美满的意大利中产阶级家庭。
偶尔也会有一点生活的烦恼。比如儿子安德烈被怀疑偷了学校实验室的珍贵海螺化石;安德列似乎缺乏现代社会的必需的竞争精神,心不在焉的输掉了网球比赛;女儿的男朋友似乎吸食药物。然而这一切都不过是任何一个家庭可能遇到的烦恼。
没有任何预兆的,所有的平静,幸福被儿子安德烈的意外亡故所撕裂!
一个平静愉快地周日早晨,一家人一边用早餐一边讨论各自的周末计划。爸爸想叫儿子一起去跑步,儿子似乎和几个朋友有别的计划,女儿和朋友们骑摩托。。。这个时候电话响了。那名总有自杀欲望的病人奥斯卡打电话给佐拉,要求他尽快赶去。虽然有些犹豫,佐拉去了。妻子去了露天市场,女儿骑车,儿子安德烈和几个同学一起去潜水。
病人奥斯卡告诉佐拉,他被检查出患有肺癌,可是他生活健康,不吸烟,住在郊外。佐拉从病人家出来后,在海边坐了好一会儿,然后打电话回家给妻子。没有人接听,佐拉留言道:我马上就回家了。(我想,佐拉听到奥斯卡的消息,心中最想的一定是家人,于是他打了电话回家)。
等待他的是安德烈的同学和同学的父亲,安德烈永远也不能回来了。因为潜水入了岩洞,迷路了,而用光了氧气。
前面将近半小时平静的叙述。没有任何预兆。整个儿家庭的生活被打碎了。
接下来,影片描述的则是家庭里的另三个人面对如此大的灾难,和各自的处理方式。
爸爸佐拉试图以理智控制自己,试图以其他的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跑步,去游乐场,他并不停止工作。但是,他作为一名心理医生无能了。他无法以一名听者的心态继续倾听并冷静的分析病人的谈话,他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在一名病人说到自己如何爱孩子的时候,佐拉掩面失声痛哭! 他再也不能帮助他的病人,因为他自己都是那么的需要帮助。
他试图寻找儿子突然死去的原因,他责备自己为何那天要出诊。他在脑子里想像了好多种可能,好多种如果:如果那天他不出诊,而是和安德烈一起去慢跑,事故就不会发生;如果。。。 如果。。。。;他甚至无法继续为奥斯卡看病,因为就是为奥斯卡,他才没有和儿子一起跑步; 他甚至去卖潜水用品的商店询问仪器如何会发生故障。佐拉做着一切,都是试图为儿子的突然离去找到理性的理由。
妈妈保拉则以自己的方式,情绪的宣泄悲伤。她不去上班,她抱着儿子的红色运动服哭泣。
女儿则在篮球赛中与裁判争执,与对手打架。在这样的打击面前,家庭里的每个忍都在找一个出口,一个出口,而他们的出口是那样的各个不同。儿子的房间不过是个比喻:儿子的房间在家里有着它的位置,突然房间空了,主人不在了;儿子在家庭里每个人心中有着自己的位置。因为安德烈的突然死去,每个人都要面对这样的巨大的失落。
因为方式的不同,佐拉与妻子产生了分歧,女儿也生疏了。第一次,佐拉与妻子分床而眠。一家人在晚餐时分也不聚在一处了。女儿和朋友在酒吧,妻子在办公室,佐拉在家做饭,却等不到她们回家。交流中断了,也没有了出口。
突然,儿子的女朋友写来了一封信。他们是在一次露营中结识。女孩儿并不知道安德烈出事了,而安德烈的家人也不知道儿子有女朋友。妻子保拉似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她希望能从一切渠道得到有关于儿子的新消息。保拉给安妮电话,哭着告诉她噩耗,并说希望能见到她。安妮拒绝了。
然而,有一天安妮突然来了。她有一双明亮,纯洁,热情的眼睛。她的朋友在楼下等她,他们准备搭顺风车一起去法国。 佐拉和妻子,女儿一起开车送他们二人,整整开了一夜,天明时分到达法国边境。他们一起完成了一项任务,一项与儿子有关的任务。
安妮和男朋友在大巴里向佐拉三人挥手道别。爸爸,妈妈,女儿,三人各自的,松散的走在沙滩上,镜头随着车子的移动而移动,那首“by the river” 响起,海水舔着沙滩,爸爸,妈妈,女儿三人各自舔着自己的伤口。
片子结束了。
片子说的是家人在面对家庭成员突然离开人世的时候,如何面对。爸爸,妈妈,女儿各自方式不同,但是都很痛苦。片子毫不煽情,很多的时候,我觉得导演并不是要让观众掉泪。似乎导演总站在影片之外,那样冷静地观察,并拍摄每一个角色,每一个阶段的表演,他始终不为所动。
片中两段一家人在车里镜头:前面半小时中,一个晴朗的清晨,一家四口一起开车去看安德烈的网球比赛。爸爸高声跟着收音机唱着歌儿,接着女儿也唱了,儿子也唱了,妈妈也微笑着唱了,一家人唱着歌儿开着车;
另一次是在安德烈死后, 爸爸妈妈女儿开着车送安妮和安妮的朋友去意法边境,没有音乐,沉沉的黑夜,黑黑的路面,灯光中的隧道,后排熟睡的三个孩子。这样的路程似乎隐喻着爸爸妈妈女儿三人度过的痛苦过程,经过这样的黑夜!而天明的海滩似乎带给他们和观众一线希望。
演员的演出极为出色。主角佐拉由导演(nanni moretti)自己扮演。他留着大胡子,主要表达感情的是眼睛和眉毛。但是几场戏的确令人难忘:比如他去训练场通知女儿噩耗时候的神情;他在游乐场被锁在升降机里上上下下,脸上的恐怖神情。。。; 女儿在试衣间里的哭泣。。;夫妻二人在餐馆讨论儿子的死因;
虽然是这样的主题,影片仍然拍的“漂亮”。柔和,明亮的光线,美丽的海滩,导演不刻意追求某种效果。正是我喜欢的。片子有很多的细节值得回味,但是没有丝毫的匠气。似乎是一部含蓄的文学作品。
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下面的:
导演表达的远远不止更多是关于生与死的思索,这个思索以及思索的答案其实非常明显又含蓄的表达了出来:生与死我们都无法控制,我们只能以强大的信念活着。
当佐拉参加儿子的葬礼时,牧师说道:我们不是注定命运的人,但是剩下的这些人,特别是家人会问:为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命运由上帝决定。即使我们不明白原因,我们只有用信念对待。超越我们不能理解的事物。圣经说:如果主人知道小偷会来,便不会出门。。。。
当佐拉听到牧师的这番话时,神情是极为不以为然的,继之以沮丧,愤怒。这不能回答他的问题,不能满足他理性的思索,他的逻辑。不!其实是没有逻辑的。没有逻辑。不然为什么奥斯卡会患肺癌?
一日奥斯卡来了,奥斯卡不再想自杀了,而是想竭力挽救并延长自己的生命。他开始变得乐观了,并相信乐观的精神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佐拉却说道:命中注定的就逃不掉,即使努力战斗,为生存不惜任何代价。
导演不断安排佐拉回忆那个周日清晨的情形,不断的让佐拉想:如果。。。 如果。。。。 没有如果。。。 如果他那日真的和安德烈去跑步,安德烈也有能拒绝,也有可能跑步后和同学仍去潜水。。。没有如果。
“如果主人知道小偷要来,便不会出门。。。“
关于生与死的思索,人类永恒的思索。我们从哪里来并不清楚,我们往哪里去,什么时候去,为什么去,我们更不清楚。如同被锁在游乐场里的升降机里,我们由命运的摆布。如同片中“by this river” 唱道:
“Here we are,
stuck by this river,
You and I,
Underneath the sky that’s ever falling down , down ,down, ever falling down”
Through the day, as if on an ocean
Waiting here, always failing to remember
Why we came, came, came,
I wonder why we came…”
可是并不想以这样的调子结束影评。用另一个人的一段话结束吧:
“ 生,来于天命,我们抗不了,于是顺;顺之暇,我们迈出几步,返身张目,看看它的脸色,总比浑浑噩噩,交臂失之,或瑟瑟缩缩,不敢仰视,好一些吧?“
“儿子的房间“算不算Nanni Moretti对命运的“返身张目““看看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