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搞笑高清 >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影响力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影响力

发布时间:2022-11-06 21:20:32

A. 意大利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哪些推荐的意大利电影

《海上钢琴师》是一场不是悲剧的悲剧,电影在一种泛理想化的存在主义思潮中,所一展于繁华与喧闹中的宁静,是如此的震撼,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做1900,但1900的故事是一场让人沉迷的孤独,是那般的醉人,就像一杯美酒,越品越醇。

文/梦里诗书

B. 简述意大利创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背景及代表导演

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首部影片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代表作有《偷自行车的人》(1948),《橄榄树下无和平》(1952)等。现该派虽然没有过去声势浩大但一直在发展变化之中,亦在当代中国的电影中也时有显示。

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前后在意大利出现的,它一出现就受到了人们的注意,甚至令人震惊,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这一电影学派竟然异军突起于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面临全面崩溃的一个法西斯主义国家中,更主要的是它完全以崭新的独特的表现风貌,突破了以往西方电影的部分传统或陈规。

首先这一电影学派在内容、题材方面的明显社会性。众所周知,欧美电影的内容大多数是虚构的,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电影更是严重地脱离现实。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一开始就十分坦率的毫不掩饰的去集中表现大战结束前后,意大利的社会动向和民族悲剧,这在新现实主义的首部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之后,《游击队》、《太阳仍然升起》、《偷自行车的人》、《擦皮鞋》、《罗马11时》、《希望之路》、《强盗》、《艰辛的米》、《大地在波动》等影片中被充分的表现了出来,这些影片的内容题材几乎是在以往欧美影片中难以见到的,主人公也是清一色的小人物,包括神父,家庭主妇、农民、失业工人和游民,无所不有。这本身就是西方电影中的一次创举。

第二是影片的真实性。众所周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它力求场景的逼真感。几乎所有的新现实主义影片都是把摄影机搬到实地去,在简陋的街巷,故事的实际发生地--贫民窟、破产的农场--倒塌的楼群中进行拍摄,这一做法在当初虽然是带有偶然性,但到了战后由于摄影栅大部分已破落,不能使用。即使使用,也是租金昂贵。无耐被迫只能更多的采用实地场景拍摄。然而这种做法却在客观上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性,自然的同影片的表现内容相适应,而其在一些影片雇用一些非职演员扮演角色,甚至是主角。这一做法就其原意而言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后来证明这一使影片有着更多的真实性而排除影片的"演出性"的措施是有其片面性的。

我们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综合起来观察,是否可以说它实际上是突破了欧美电影那种戏剧化叙事特征,而树立了一种"反戏剧"的电影美学样式。在此以前的大部分欧美电影都是局限在"叙述故事"的表现方法上,而新现实主义影片却是努力想再现生活,而且是基本上"按生活的原貌"去再现。作为新观实主义电影的理论奠基人,著名新观实主义电影编剧柴伐梯尼就说过,新现实主义最突出的特征及其最重要的新意就在于它证实了一部影片并不一定需要有一个"故事",即一种根据传统臆造的故事;新观实主义的最大努力就表现在它尽可能使叙事浅显,讲得尽可能简明。总之"它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实录,一种记录精神。"在阐明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的同时,柴伐梯尼也从理论上为这一学派辩护。他把新现实主义电影视为一种(现实的)实录。因为他认为"生活就是艺术。"他说过:街头巷尾,日常琐事充满着感人事件,只要你悉心去注意,你就能找到艺术。"显然,柴伐梯尼是不主张对生活进行归纳、综合和提高后作为一种生活的本质去表现的,而只是局限在对生活现象的罗列,这种创作方法很多是属于自然主义的。这可从他的《偷自行车的人》、《温培尔托一目》、《米兰的奇迹》等影片看出来。但是,应该承认,新现实主义电影及其主张的这种"生活即艺术"论,在战后百废待兴的欧洲电影市场,却有着它必然的历史地位。它象一股汹涌的激流冲击着陈旧的欧洲电影界,甚至也冲击着好莱坞、迫使它在一定程度上去考虑改变自己固有的制片方向。它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段落镜头"理论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手法和美学主张,促使以后的电影理论界不论在电影的叙事手法,蒙太奇剪辑、摄影、表演,以致在剧场景的结构上都出现新的论证和观点。最明显的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的"段落镜头"理论(即长镜头理论,反对单镜头剪辑,而主张像一些新现实主义影片一样,更多以"段落"或一场戏作为一个剪辑单元。在他看来,只有这种剪辑方法,才更符合生活。

在西方电影界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甚至还改变了欧美电影界对男女演员的审美标准,即欧美电影以往注意的首先是脸型、身材。而新现实主义电影出现以后,关心的则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的女主义公安娜·玛尼阿尼式的演员,也就是说更强调了气质。这一观念的转变,在至在八十年代后期的美国新好莱坞的电影中又进一步得到了印签,如简方达等。可见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是划进代的。

但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维持了七、八年之久,大约拍摄了七、八十部影片之后,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开始了衰落,这种衰落具体表现为1955年以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题材上日益枯竭。当时,虽还谈不上陷入俗套,但已经可以看出,影片原有的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减少了,表现内容中的社会性也不如以前突出了。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衰落的原因,故然有客观的和外在的原因,比如统治阶级,甚至教会对其就从未间断迫害;他们指责新现实主义电影"歪曲"、"抹黑"了意大利社会和现实,其次是观众逐渐转向涌进意大利国家的美国好莱坞影片,国外的观众群也转向好莱坞。这一现象体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究竟是难以同好莱坞电影竞争的,而观众也不愿长久地去在主要是表现一些灰暗的社会景象中去寻求娱乐。如果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兴起放到意大利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观察,将不难发现:它的衰落实际上也是一种必然。它衰落的根源,实际上早已蕴藏在它最初的兴起中了。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衰落的根源:首先,新现实主义电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左翼或法西斯的电影评论界,在理论战线上反抗墨索里尼电影的斗争结果,但是人们发现,这个斗争从一开始就缺乏一种更高的理论纲领作为指导。当时意大利电影充补着法西斯军队的宣传片,且严重脱离现实,而庸俗的喜剧片和抒情片也被当局宣扬赞颂,另外那些极端唯美主义或形式主义的"书"法派"影片也被一味推崇。面对这些创作倾向,一些进步电影理论家,把矛头指向部分影片的虚假、臆造的表现手法上,但对创作思想或理论却没有任何有力的作为,他们只是单纯要求电影去真实的表现或再现现实,而未对电影工作者提出应以何种立场和观点去表现社会现实,更未从方法论的高度去提出过。而当时的出现的情况足以表明,进步电影评论界甚至没有对当时的电影提出更高的现实主义要求。他们对凡能多少反映意大利实况的影片,都予以肯定和赞扬,这无疑是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其次,新现实主义电影学派,实际上也是意大利电影界在反法西期斗争中,形成的一种松散的"统一阵线"。拍摄新观实主义影片的电影从业人员,无论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上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在"电影必须如实地再现实会生活"的含混口号下聚集起来,就象《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在特定条件下,从神父到家庭主妇都可以联合起来,反对法西斯。但是这种历史条件一旦消失,人们自然按着各自的立场寻找自己的道路、这可从罗西里尼的《斯特隆波里火山》,《在意大利旅行》等影片中反映出来,这二部影片中罗西里尼把人的精神解脱,求诸予神的"恩宠",而拍摄《偷自行车的人》的德西卡却会在《米兰的奇迹中》幻想着把人的善意视为解决社会贫困的重要"药方"。显然,他们拍摄的这些影片仍然把意大利的贫困面貌当作重要的背景去表现。

再次,由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从一开始就只笼统的强调"如实的表现意大利社会的现实面貌",因此它在客观上是反对影片去塑造典型的,从许多影片的实际表现看,是无视或轻视对人的表现的。人,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只是与现实环境等同的"背景一物"。人,只作为某种现实,一种命运的说明而存在。诸如《偷自行车的人》中的各式小人物,实质上都是在象征战后意大利的贫困,他们在片中的作用犹如片中呈现的破乱市场,肮脏的贫民窟并无多大区别。只是除了少数表现意大利抵抗运动的影片外,极大部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中的人物,在性格特征上都是较模糊的,他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象征而出现,这就导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在表现人、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存在着显著不足,从而也就摆脱不掉衰落的命运,客观上讲现实主义影片如果只是一味强调贫困,饥饿、失业,在加之影片影调侮暗无彩的,那么大多数观众就不可能的会一直保留着对当初的耳目一新的初期观看时欣赏心理。既然如此,那些集现实,体栽与现代表现手法与一体的着意刻画人物,塑造典型的叙事结构影片又自然会成为大多数观众所喜欢的影片。

对电影艺术发展的贡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口号既走出摄影棚,到故事的实际发生地去拍摄,多拍实景和外景不用或少用人工搭制场景,取消舞台化的照明技术和摄影陈规,并注意让演员保持自然状态,充分调动演员的创造性,尽力去掉"表演"的痕迹,这一系列的坚持写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和方法,使意大利电影抛开了过去那种浮夸的形式,转向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内容,对于世界电影艺术朝着更加切近生活的方向迈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电影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流程,虽然早已结束了,但是它所倡导的纪实主义和让普通人成为银幕的主人公等美学思想将是永存的,它具有革命意义的美学观念将长久地影响电影艺术的发展。

C. 世界电影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哪些特点

特点:

1、满怀激情地揭露法西斯主义;

2、鞭挞社会的不公正现象;

3、同情普通的平凡人、小人物;

4、主张劳动群众的社会团结。

产生背景:

新现实主义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

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R.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

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D. 意大利:哪些意大利电影和导演的作品是必看的

意大利电影的艺术气质与它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濒临第勒尼安海、亚得里亚海、利古里亚海与伊奥尼亚海,凛冽、浓艳、温和、平静,不同的景观意象赋予它不同的风貌与精神气质。而意大利电影的辉煌,则要从台伯河(又称特韦雷河)孕育的罗马说起。

1905年,意大利电影人于罗马创立电影制片厂,之后都灵、米兰、那不勒斯、威尼斯等地也建立了小电影公司,拍摄由历史题材和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二战时期,墨索里尼将电影作为一种宣传手段,任命其子管理电影业;一些导演拒拍庸俗商业片和鼓吹法西斯思想的宣传片,拍摄了一些只注重作品形式探索而被后世称为“书法派”的电影,即“走形式流,要精致”。

1945年,墨索里尼垮台,曾经孕育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正在迎接又一次重生。受战争重创,二战后的意大利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失业率极高,人民生活贫困。电影界更是面临资金匮乏的窘境,电影人不得不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实景拍摄;同时,他们不满现实,渴望用电影来反映意大利的现实状况及战争造成的民族悲剧,因而几乎都有意无意地拍摄了反映战后意大利社会问题的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就在那一年8月横空出世,标志着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学派的诞生,亦成为意大利电影史上一座无法超越的丰碑。

‍《罗马11时》剧照,上百名女子为应聘一个打字员职位挤在楼梯上,造成楼梯倒塌。影片真实反映了战后意大利经济复苏时期的社会现状,揭露了当时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是具有社会批判力度的杰作。

同样取景于罗马、表现失业困苦的名作,不能不提切萨雷·柴伐蒂尼编剧、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执导、1948年上映的《偷自行车的人》:失业多时的里奇费尽千辛万苦获得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他赎回已当掉的自行车方便沿街工作,却不想上班第一天车就被偷了。里奇和儿子寻遍罗马大街小巷未果,最终决定“以牙还牙”,却被当场捉住受辱。摄影机跟着里奇父子在罗马的大街小巷中穿梭:人群拥挤的职业介绍所、破烂简陋的工人居住区、物品堆积如山的当铺、熙熙攘攘的自行车市场、教堂、妓院、贼窝⋯⋯电影犹如战后意大利现实的全景画。

E. 什么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20世纪40年代在意大利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世界电影美学及电影拍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美学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的形成受到了文学、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仅源自本土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其它国家艺术思潮的侵蚀。

首先,意大利自身的艺术传统不容忽视。从但丁、薄伽丘和文艺复兴三杰到巴洛克时期的卡拉瓦乔、卡诺瓦;再到十九世纪后期维尔加,以及接受了其思想的马斯卡尼、普契尼等歌剧家,现实主义在意大利拥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其次,三十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导演也对新现实主义的创作者们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德·西卡和罗西里尼都曾公开表达过对雷内·克莱尔的敬仰;维斯康蒂给让·雷诺阿的短片《乡间一日》(Partie de campagne, 1936)做过助理。

安东尼奥尼也曾在马塞尔·卡内《夜间来客》(Les Visiteurs Soir, 1942)的片场担任过职务;翁贝托·巴巴罗更是在评论中将维斯康蒂的《沉沦》同《雾码头》(Le Quai des Brumes, 1938)相提并论。

F.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艺术主张、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主张:记录性可断定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一。实景拍摄,摄影机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传统场面调度理论消失。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同时避免舞台观念的戏剧用光。

长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每个镜头成为完整一段,体现创作者忠于自然的客观性,体现巴赞“摄影上严守空间的统一”观点。

代表人物及作品:

1.罗伯特·罗西里尼 :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意志零年》 此三作被誉为"战争三部曲",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进入全盛期,《意大利万岁》。

2.维斯坎迪:

《沉沦》、《大地在波动》、《受苦的人们》

3.德西卡:

《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

4.德桑蒂斯:

《罗马十一时》

(6)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影响力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指20世纪40年代在意大利开始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电影运动后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意大利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成就,改变西方与美国电影力量对比,并向传统戏剧电影挑战,创造更为电影的艺术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G. 谈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这一次让我们谈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谈谈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维斯康蒂的《沉沦》,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等等,谈谈你的理解和感受,如何?

简介(ZT):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意大利杰出的电影艺术家,从漫长的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下,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引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事实上,影片中所表现出的战后特定的题材和内容,也几乎是全世界所共有的。然而,意大利电影艺术家们却是最直接、最迅速地在影片中反映出来。他们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发展了属于自己本民族的电影文化。同时,它也是属于全世界的电影文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H. 意大利最好的电影是什么

意大利电影的艺术气质与它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濒临第勒尼安海、亚得里亚海、利古里亚海与伊奥尼亚海,凛冽、浓艳、温和、平静,不同的景观意象赋予它不同的风貌与精神气质。而意大利电影的辉煌,则要从台伯河(又称特韦雷河)孕育的罗马说起。

1905年,意大利电影人于罗马创立电影制片厂,之后都灵、米兰、那不勒斯、威尼斯等地也建立了小电影公司,拍摄由历史题材和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二战时期,墨索里尼将电影作为一种宣传手段,任命其子管理电影业;一些导演拒拍庸俗商业片和鼓吹法西斯思想的宣传片,拍摄了一些只注重作品形式探索而被后世称为“书法派”的电影,即“走形式流,要精致”。

1945年,墨索里尼垮台,曾经孕育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正在迎接又一次重生。受战争重创,二战后的意大利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失业率极高,人民生活贫困。电影界更是面临资金匮乏的窘境,电影人不得不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实景拍摄;同时,他们不满现实,渴望用电影来反映意大利的现实状况及战争造成的民族悲剧,因而几乎都有意无意地拍摄了反映战后意大利社会问题的电影。《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就在那一年8月横空出世,标志着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学派的诞生,亦成为意大利电影史上一座无法超越的丰碑。

《游击队》剧照。罗西里尼在摄制该片时,拒绝用摄影棚、服装、化妆和专业演员,力求展现战争年代意大利人民生活的真实情景。

I.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942—1951)
“新现实主义”这个词的定义来源无法考证,但它首次出现在40年代意大利电影评论家的文章中。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个词代表了年轻一代渴望从传统意大利电影中脱颖而出的愿望。在墨索里尼时代,电影工业一向只拍史诗片,或者关于上流社会生活的通俗剧情片(所谓的白色电话片)。这类影片虚假庸俗,而这些大部具有左倾思想的意大利年轻电影创作者感觉到需要一种“新”的现实主义。有件事情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电影导演让"雷诺阿的影片《托尼》的导演助手就是维斯康蒂。而在1939年法国对德意宣战之前,雷诺阿曾以外交人员的
身分到罗马去讲学,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最早的一批创作者(如德西卡,罗西里尼等)大概都听过雷诺阿的讲座。所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三十年代法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影响。电影史学家一般把曾经是雷诺阿的助手的维斯康蒂的《沉沦》(1942)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声。
然而,现在有很多电影史学家认为,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并不是与墨索里尼时代的意大利电影工业彻底无关。例如罗西里尼的影片《白色的船》(1941),虽然带有政宣片性质,但它对于当前事件的记录处理方式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其他诸如地方方言喜剧或都市通俗剧,都鼓励导演和编剧朝写实方向改进。总而言之,在外来影响与本土传统双重作用下,战后许多导演就开始了以揭露当代社会现实问题为主题的影片创作,这股潮流就是后来影响了全世界的一代电影创作者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
新现实主义的出现依赖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几乎意大利电影界的主要人物——罗西里尼、德"西卡、维斯康蒂和其他人——都加入了这个运动。在1948年前,新现实主义运动在政府机构中已有足够的朋友,得以免除审查制度的约束。新现实主义与当时意大利的文学运动之间也有交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者的左倾的意识形态使他们认识到人是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创作者的作品一定体现了他的意识形态。这个认识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是,在电影里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表现在夸夸其谈的对话中?那就可笑了。电影是视听媒介。正如日本电影那样。日本人在学会电影的语言技巧后,把本民族中适合于电影表现的习俗纳入到他们的作品的镜头之中,从而形成了世界公认的日本民族电影风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也不例外(因为他们都懂得电影是什么),他们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孤立生存,所以在他们的影片中,人物总是十分明显地处在他生活的那个环境中。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特写镜头减少了。因为特写是的人物与环境绝缘了。看来他们才是真正的左派。懂得电影的左派的意识形态对电影空间的不同处理。这也是电影的形象语言不再于文字的符号语言之处。这是我们很好的学
习榜样。
新现实主义开创了一种独特的电影风格。到1945底,战争已经摧毁了大部分制片厂,各种布景与录音设备奇缺。因此,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场面调度依赖实景拍摄,而摄影胶片大多采用纪录片的粗粒子画面。罗西里尼说过,他曾经不
得不向街上的摄影师购买零星的胶片,因此,《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由很多种不同品质的底片拍成的。
由于是在街道上和私人建筑物中拍摄电影,使得当时意大利的摄影师们不受好莱坞“三点布光法”的约束。虽然新现实主义影片也经常找著名的舞台剧或电影演员担任主角,但他们也常常使用非职业演员,体现他们真实而不做作的表
演。例如在《偷自行车的人》中,德"西卡就找了一位真的工人来饰演男主角,“他的言行举止,甚至他的手势,就是一位工人的手而不是演员的手……他身上的一切,完美地体现了影片中的角色。”意大利电影长期以来有一种事后配音的传统习惯,这使得导演能用较少的摄制组成员在现场的众多场景之间移动拍戏,增加了演技与场景的即兴自由度,也造成了摄影机运动与取景的自由灵活。尤其是在《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中宾娜死去的那场戏,《德意志零年》的最后一场戏,以及《大地在波动》的横向与纵向镜头中(图12.31)都完全表现出来。在《偷自行车的人》中,那场用推轨镜头拍摄露天自行车市场的画面,完全说明了新现实主义导演会在现场拍摄中发现种种纪实的可能性。
或许,更加具有影响力的是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形式。因为对于当时“白色电话片”剧情的反感,新现实主义倾向于淡化叙事关系。虽然早期的代表作如《沉沦》、《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擦鞋童》都还有一些传统的剧情结(比如完整的结局),但是,最倾向于形式上创新的一批新现实主义电影,常常在剧情中允许突发细节的存在,例如《偷自行车的人》中最著名的一场戏是正当男主角避雨时,街道上突然来了一群教士(图12.32)。虽然剧中人物的行为动机通常是由于具体的经济和政治因素(例如贫穷、失业、剥削等),但其结果却大多是零散而不确定的。罗西里尼的《游击队》是插入式的,包含六段在敌军占领时意大利人的生活,但都没有呈现事件的结局或行为的结果。
这种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开放性,来源于它拒绝全知全能的观点,现实是不可预测的。尤其是在影片的结尾,这种处理手法显得特别明显。《偷自行车的人》结尾,男主角与儿子在大街上徘徊,丢失的自行车还是未能找回来,他们的未
来仍不确定。《大地在波动》的尾声虽然是西西里农民反抗商人的暴动失败了,但结尾并没有说暴动不会再发生。新现实主义倾向于纪录真实生活层面的结构和非限制性叙述,使得这个运动的电影拥有一个和好莱坞电影封闭式结局完
全相反的开放式结尾。
经济、文化的因素一方面使新现实主义运动得以产生,另一方面也是促成它消失的主要原因。当意大利从战争中复苏后,政府对电影揭露当时的社会状况十分敏感,从1949年之后,审查制度开始对新现实主义运动加以限制。大型的意
大利影片又重新走红,新现实主义电影不再具有当年小制作公司的自由。最后,著名的新现实主义导演们只能拍摄个人较关注的题材,例如罗西里尼专注于基督教人道主义精神和西方历史,德"西卡转向感伤的爱情片,维斯康蒂更加关注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大部分电影史学家认为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尾声是德"西卡的《温别尔托"D》(1951),上映后遭到舆论攻击的那一年。然而,该运动的余波仍然在费里尼的早期影片如《流浪儿》(1954)和安东尼奥尼的《一个爱情的故事》(1951)中,都可以找到其影响,而且这两位导演早先也都曾在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中工作过。
其结果是40年代的意大利电影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1947);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城市》(1945)、《游击队》(1946)和《德意志零年》(1947);德"西卡的《擦鞋童》(1946)和《偷自行车
的人》(1948),以及拉都达、勃拉塞蒂和德"桑蒂斯等人的作品。此外,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于独立制作人如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等人,尤其是法国“新浪潮”的电影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J. 谈谈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我看过《温别尔托d》,德西卡的作品,很感人的小人物故事

严格来说,
并不是向那些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那般粗砾,还是与很多成熟的技巧的运用,
只是给人的感觉依然非常的朴实,
视点也是从小人物的愁苦与快乐出发。
很感人的一部电影

其他的鼎鼎有名大作,我还没有拜看过,说实话,
是有些鼓不起勇气。
因为,
个人觉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影史的意义大于对电影本身的意义

阅读全文

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影响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哪些电影中用过解脱这首歌 浏览:470
什么电视剧电影好看2020 浏览:971
所有的女人都是骗子电影 浏览:634
什么电影电视剧黄 浏览:500
电影英文video 浏览:221
英文电影影评50词小学 浏览:754
抖音送的电影优惠券怎么用 浏览:760
美国励志电影帮助黑人流浪汉 浏览:626
花木兰电影完整国语 浏览:434
包装明星电影在哪里看 浏览:77
阿里云盘怎么存电影 浏览:165
科幻大战电影 浏览:184
调香师演绎之星是哪个电影 浏览:733
电影朋友讲的是什么意思啊 浏览:56
哪个电影的h版好看 浏览:555
看vr电影的网站有哪些 浏览:368
老电影如何放映 浏览:72
龙女老电影完整 浏览:489
院线电影网络点击怎么算 浏览:582
庙街故事电影国语郑伊健在线观看 浏览: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