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搞笑高清 > 蒙斯战役电影哪里有看

蒙斯战役电影哪里有看

发布时间:2022-11-26 14:01:23

A. 第一次世界大战,蒙斯战役全过程。ps:一定要详细!

参见电影《我的世界大战》第一集,以皇家燧发枪手团的视角解读蒙斯战役全过程

B. 跪求《角斗士(2000)》百度网盘免费资源在线观看,罗素·克劳主演的

链接:


提取码:3bt3
《角斗士 Gladiator》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编剧:大卫·弗兰佐尼、约翰·洛根、威廉姆·尼克尔森
主演:罗素·克劳、华金·菲尼克斯、康妮·尼尔森、奥列佛·里德、理查德·哈里斯、德里克·雅各比、杰曼·翰苏、大卫·斯科菲尔德、约翰·斯拉普内尔、托马斯·阿拉纳、拉尔夫·莫勒、斯宾塞·崔特·克拉克、戴维·海明斯、汤米·弗拉纳根、史文-欧尔·托尔森、欧米德·吉亚李利、Chris Kell、托尼·库兰、大卫·拜利、艾尔·阿什顿、雷·卡雷贾、詹妮娜·法西奥、乔治·坎塔里尼、阿兰·柯德勒、迈克尔·梅林杰、亚当·利维、吉力·吉尔克里斯特、Kjeld Gogosha-Clark、尼克·梅因、若昂·科斯塔·梅内塞斯、迈克·米切尔、诺曼·坎贝尔·里斯、布瑞恩·斯米吉
类型:剧情、动作、冒险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英国、马耳他、摩洛哥
语言:英语
上映日期:2000-05-05(美国)
片长:155分钟、171分钟(加长版)
又名:帝国骄雄(港)、神鬼战士(台)、鬼神战士
马克西·蒙斯(罗素·克劳 饰)是罗马帝国战功显赫,受人拥戴的大将军。老国王马库斯·奥利利乌斯(理查德·哈里斯 饰)对大将军赏识有加,有意加冕于他。老国王对将军这种超越亲情的宠爱自然招来太子康莫迪乌斯的妒忌与不安,太子伺机杀害父亲,抢先登上王位,并马上下令诛杀大将军一家。
马克西蒙斯死里逃生躲过暴君的魔爪,可是他所有的家人都未能幸免于难,返回家园,他只看到满目疮痍的破败景象。走投无路的马克西蒙斯只能投身为奴,从昔日的大将军沦为一名角斗士,在血腥厮杀中苟且求生。
凭借英勇的气魄和高超的武艺,马克西蒙斯渐渐脱颖而出,晋级到罗马的大角斗场。这一次,他的剑直指暴君康莫迪乌斯,失去亲人的痛苦,沦为奴隶的屈辱,在马克西蒙斯的内心燃起了熊熊怒火。


C.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哪些怪事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那场惨烈的蒙斯战役结束了一个月之后,伦敦“晚报”刊登了一篇通讯,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

作者阿瑟·马珍是一名战地新闻记者,他描述说,1914年8月26日,一队英国远征军来到蒙斯,遭遇德军,两军兵力悬殊极大:英军只有德军的三分之一。在情势十分危急的时候,一排(也有说是一个)天使从天而降,站在两军之间,德国军队吓得一片混乱,只好撤退。

次年5月,又有一个牧师的女儿,在教区刊物中发表了一篇未署名文章,说是一个英国军官宣誓后提供的证词。该军官在证词中说,当他的队伍从蒙斯撤退时,有一队德国骑兵追赶上来。他们想退到一处可以站稳脚跟的地方继续作战,德军却已抢占要险。英军自觉难以幸免,正准备和德军拼命,却奇怪地看到一队天使站在他们与敌人之间。德军战马受到惊吓,四散逃跑。

一位随军牧师查瓦斯也附和说,他从一位准将和他两个军官的口中也曾听到同样的故事。

甚至有一位中校还描绘出了神兵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并称神兵还曾骑马护送他的一营队伍撤退,走了20多分钟。

最早将此事见诸报端的新闻记者马珍多年以后承认,他最初的报告完全是虚构的。

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人相信这一故事的真实性。他们甚至调查了军方的资料。德军宣称他们的士兵不愿前往英军据点,是因为那里驻扎着为数众多的英军。但据联军的记录,当时那地区,连一个英军也没有,而且事实上英军在蒙斯一役中确实有着奇迹般的成就。虽然当时危机四伏、死伤惨重,英军远征部队仍成功撤退,实在让人不得不相信这其中或许真的有天兵解围。

另一件怪事是关于一艘倒霉的舰艇。

这艘不祥的舰艇出生于1916年比利时布鲁治造船厂。出事当时,一名船舶工人就被一条垂下预备装在艇壳上的大梁撞击致死。

该舰艇第一次试航时,引擎室里充满浓烟,3人因窒息而死。

该舰艇服役后,被德国海军部命名为U-65。它在与其他姐妹艇共同试航时,又一次发生了事故。当时U-65舰长下令潜航,并令一名水手到舰艇前端作舱口例行检查。水手不知什么缘故,未去检查舱口,竟然坠入海中,被浪卷走。当U-65下沉30尺后,舰长下令向前航行,但U-65却一直下沉,直冲海底,并且陷进淤泥里,浮不起来。被困12小时后,又发现有水渗入,并且再次被电池浓烟充满。后来,U-65又莫名其妙自动由海底上浮,升上海面。

U-65又被送回布鲁治修理。经过大修后,认为它又适于服役了。工作人员开始掺入燃料,配备武器。就在此时,一颗水雷弹头突然爆炸,炸死11人,其中有一位少尉。

而从此以后,这位少尉的鬼魂就缠上了U-65,就像两个生死恋人一般,难以割舍。不断有船员声称他看见死去的少尉双手交叉站在船头。甚至有一位士兵为此吓得开小差逃跑了。

U-65从船舶返回基地后,所有的舰艇人员都松了一口气。可是,当舰长刚走下跳板,立刻就被一炸弹碎片击中身亡。

德国海军部对U-65大感头痛,并请神甫来为其驱邪。但等到U-65再次出海时,又有一名炮手精神突然失常,轮机长跌断了腿,还有一个人自杀。

但U-65的霉运并未就此打住,更糟糕的还是在1918年7月10日晨,对U-65而言,真是一个毁灭性的日子,它莫名其妙突然发生猛烈爆炸,连舰带人一同沉入海底。

当时,美国潜艇L-2号发现了它。L-2号舰长由潜望镜观看到,U-65舰艇的船头孤零零地站着一个高个子,双手交叉。不久U-65就爆炸,少尉的阴魂也随同他服役的U-65一同沉入海底。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有一位神甫救人的怪事。

1917年11月,意大利参谋总长卡度纳将军,因其军队在斯洛文尼亚被德军所败,甚为颓废。

他坐在帐幕中,抽出手枪对准太阳穴准备自杀。忽然一位神甫出现在他面前,并训诫他说:“不要这么愚昧!”说完之后,神甫便失去了踪影。卡度纳一时愕然,后来心想或许是上帝的指示,便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大战结束后多年,卡度纳将军到意大利中部福查城圣奇奥文尼·罗堂多教堂。在那里,他发现了那位曾在他帐幕中出现过的神甫。

而神甫显然也认出了卡度纳将军,在经过将军身旁时,他低声说:“你曾逃过一场劫难,朋友。”

他就是皮奥神甫,但奇怪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皮奥神甫从没有离开过福查修道院。

1936年1月20日,有3人来修道院参观。皮奥神甫走上前去,对他们说:“请你们与我一同为一位即将到上帝面前受审判的灵魂祈祷。”3人愣了愣,随即和神甫共同祈祷。事后神甫告诉这3个英国人,英皇乔治五世刚才逝世了。

20世纪20年代,马拉圭沙耳城的达米阿尼主教晤见皮奥神甫,皮奥神甫对他说:“你将来是死于你的故乡,但无需惧怕。”1942年某日深夜,蒙特维多大主教被一位圣芳济教士唤醒,请他立即到达米阿尼主教床旁。待他去时,发现达米阿尼主教已经去世了。1949年,蒙特维多大主教首次见到皮奥神甫,才发现他就是当年把自己叫到达米阿尼主教床旁的教士。

皮奥神甫逝世于1968年9月28日。

D. 西线无战事描写的是哪一次战争

《西线无战事》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马恩河战役前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保家卫国,保尔及其同学们在老师的沙文主义思想的煽动下,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这些青年原来把人生、战争都理想化了。

经过训练后,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被派往西线参战。然而天真的梦幻破灭了,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地球变得阴森恐怖,许多人号哭着,挣扎着,呼唤着,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

主人公保尔开始怀疑过去的理想,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他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

终于有一天,保尔爬出战壕去捕捉蝴蝶,结果被冷枪打中死去。然而同战争相比,个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线司令部的报告中写道:西线无战事。

E. 德、法两军交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德军在占领布鲁塞尔后,分五路向法国北部挺进。8月22-24日,德军在沙勒罗瓦和蒙斯战役中击败英、法军队,法军全线溃退,德军继续向巴黎推进。9月3日,德军前锋距法国首都仅十五公里,巴黎人心惶惶,法国政府迁往波尔多。德国军国主义者气焰嚣张,以为施里芬计划即将实现,胜利已成定局。法军虽然遭到重大挫折,但主力并没有削弱。法军主力部队仍按原计划那样,集中在法、德边境。法军统帅霞飞发现了德军从比利时方向进攻、法军左翼有被包围的危险等情况以后,就立即重新调配兵力,从右翼抽调兵力加强左翼--法、比前线。德军虽一再迂回,企图包围法军左翼,但由于法军比较机动、顽强,德军未能成功。于是德军改变了军队运动的方向,最初折向南方,以后又折向东南。这样,巴黎从西北面受围的威胁消除了,反而成了德军右翼的一个威胁。德军统帅部看到德军没有达到包围法军的战略目的,而自己的右翼又处于不利地位,便放弃了把法军主力赶往东南的企图,命令中路和左翼德军全线转入进攻,来包抄法军的右翼。这样,毛奇就把解决整个战役的重点,从右翼移到了左翼,这和施里芬原来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9月5日到10日,法、德两国军队在马恩河进行大战,双方投入兵力共达一百五十二万人,战斗十分激烈,法军伤亡十四万余人,德军伤亡近二十万人。10日,德军被迫撤退,据守艾讷河,两军形成对峙的局面。由于毛奇指挥不力,9月16日,法尔根汉代替了毛奇任德军统帅。9月下半月,德、法两军的战斗又重新开始,在以后两个半月当中,双方都企图从侧翼包抄对方,但都未达到目的。到12月,整个西线形成胶着状态,战争变成了持久的阵地战。这对德国来说,施里芬计划已彻底破产。

F. 《西线无战事》描述了哪次战争

《西线无战事》描写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马恩河战役前后。

20世纪初,世界各帝国列强无一不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性质的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对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一战也成为20世纪2、30年代欧洲叙事文学的中心主题。

这场战争不仅伤亡巨大,同时也给西方传统的价值观和心理带来了空前的冲击。《西线无战事》就是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创作的以一战中西面战线为历史背景的长篇小说,1928年发表在《福斯报》,翌年单行本出版,共分十二章。

《西线无战事》以第一人称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尔和同学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

(6)蒙斯战役电影哪里有看扩展阅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是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作战的主战场之一。1914年8月2日,德军占领卢森堡。8月4日,入侵比利时。8月21~24日,在沙勒罗瓦和蒙斯战役中,德军打败英法军队,法军全线败退。9月5~10日,法、德两军进行马恩河大战,双方投入兵力150余万人,德军战败。

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1916年应征入伍,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他受了重伤,战争结束10年后,他发表了描述德国普通一兵战争经历的小说《西线无战事》,一年后其英文版本问世。

《西线无战事》的情节就是描述士兵在战壕中刻板的日常生活,他们似乎没有过去,也不会有将来。该书出版后立即在国际上获得声誉,1930年根据它拍成的美国电影也同样获得成功。

G. 是什么使皇帝将英军描述为“那可鄙的小部队”呢

由于其这实际上只是意味着直截了当(从德国人的角度来看)。一支深受德国人憎恶的小部队凶猛)。1914年的英国军队是一支小型专业部队。与法国的300万军队和德国的500万相比,英国远征军的人数为12万,另外还有28个地区的骑兵和步兵师。由于英国不存在征兵和主要基于殖民地的部队,这一数字远低于同等国家。

喀土穆战争大臣基奇纳伯爵(Earl of Kitchener)理解英军的这种缺陷,下令扩大英军的规模,增加更多的志愿者,并建立新的军队,每人拥有10万名士兵,这就是基奇纳的军队。

这场战斗的总人员伤亡是英国人1,600人,德国人5,000人(估计)(基根,第147,148页)。

W. Bloem提到这是英国退伍军人在殖民地经历的总结。

装备有短步枪(SMLE Mk.III)并接受了充分的火力训练的英国骑兵远比法国骑兵现代化,并且经常被用作战争的预备队。

H.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

1914年6月28日,奥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一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历时4年又3个月(1914.8~1918.11),战火席卷欧、亚、非三大洲。战争是两个资本主义列强集团——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蓄谋已久的、为着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挑起来的。

19世纪70年代,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的煤、铁、棉布的产量比美、德、法3国的总和还要多。可是过了20年,到了90年代,美国的工业生产就跑到了前面,跃居世界第一位;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工业生产也超过了英国,跃居世界第二位。1870年,德国生产的煤、铁、钢的产量分别为英法两国总和的21%、18%、26%,到了1913年,则猛增为57%、123%、152%。

19世纪90年代以前,德国根据当时的实力,只推行“欧洲政策”,集中力量在欧洲争霸;90年代以后,它开始推行“世界政策”,提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当时殖民地主要被英、俄、法等帝国主义列强所抢占,其中抢得最多的是英国。1914年,英国侵占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约为英国本土面积的130多倍;其次是沙皇俄国,1914年,沙俄侵占的殖民地面积达1700万平方公里,约为其本土面积的3.2倍;第三是法国,1914年,法国霸占的殖民地面积已达1060万平方公里,约为本土面积的21倍。德国于1884年在非洲夺得多哥、喀麦隆、西南非洲,1885年又在太平洋上强占了新几内亚的一部分及其附近岛屿。德国嫌自己的殖民地太少,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就引起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尖锐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主要矛盾有:

英德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德矛盾激化的结果。英国倚仗自己的实力,通过与荷兰的竞争、与法国的争夺,于1815年最终战胜拿破仑以后,确立了世界霸权,形成一个地跨五大洲、号称“日不落”的殖民大帝国。

德国与英国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是在中近东,这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加上20世纪初,波斯湾地区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英国不仅要保住自己的霸权地位,还想进一步夺取德国等国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并打败德国。

俄德矛盾。俄德两国争夺的地区主要是在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沙俄一直把巴尔干和土耳其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德国也想在此建立自己的统治。1903年,德国和土耳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这条起自博斯普鲁斯海峡,经小亚细亚进入美索不达米亚,直抵波斯湾的巴格达铁路,使柏林—君士坦丁堡—巴格达联成一气,德国的军事和经济势力就能直捣近东和波斯湾,控制整个土耳其和小亚细亚。这不仅激化了俄、德矛盾,也加剧了英、德矛盾,因为它威胁着英国在北非、西亚和印度的殖民利益。

法德矛盾。1871年普法战争后,通过《法兰克福和约》,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强迫法国赔款50亿法郎,还想通过战争彻底摧毁法国;法国则一直在准备着“复仇”战争,要收复被德国占领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想夺取德国的萨尔区。此外,德国要按实力重新瓜分世界也威胁了法国,因为法国的殖民地仅次于英俄两国。20世纪初,法德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对摩洛哥的争夺。

19世纪90年代,当德国资本主义日益赶上并超过英国的时候,英、德关系骤然大变。英国面临着德国与它争夺世界霸权的严重挑战,便力求与其他国家联盟。鉴于法国一直是德国誓不两立的敌人,英国便转而和法国接近。共同的利益和要求使英法冰释前嫌,结束了长期的宿怨,于1904年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法国放弃几十年来对英国占领埃及所抱的敌对态度,正式承认埃及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则同意法国夺取摩洛哥。英、法协约使两国的争斗得到了缓和,促使它们一起来对付德国。

1891年~1893年,俄、法进行了一系列外交协商,签订了军事协定,这些协商和协定统称为“俄法协约”。俄国为了对抗德国,除了法国的援助外,还需要寻找一个更强有力的同盟者英国。英俄两国在1907年缔结协约,调整了双方在伊朗、阿富汗和中国西藏的势力范围。他们把伊朗划分成三部分:北部属于俄国,南部属于英国,中部是缓冲区。俄国还承认阿富汗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关于中国的西藏,英俄双方都诡称负有不干涉的义务,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同西藏交涉要通过中国政府等等。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

至于“同盟国”集团,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形成了。1879年,德、奥两国为了共同对付俄国在巴尔干的扩张,也为了孤立法国,就订立了军事同盟条约。1881年,意大利在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加上德国的拉拢,意大利便投向德、奥一边。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三国同盟中,德国是盟主,意大利是不稳定的暂时的同盟者。

20世纪初,国际政治危机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例如1905年~1906年发生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1908年~1909年的波斯尼亚危机;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11年~1912年的意土战争;1912年~1913年的两次巴尔干战争。这一系列危机和战争,终于导致了1914年世界大战的爆发。

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成了大国激烈争霸的场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仍然控制着巴尔干半岛的大片领土。不少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还受着土耳其封建主的统治和压迫,阿尔巴尼亚人也还没有得到完全独立。各族人民要求推翻土耳其的统治,建立自己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俄国竭力利用巴尔干各族人民的反土斗争,以扩大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夺取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奥匈帝国则害怕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会影响自己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坚决反对民族解放运动。德国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阻挠巴尔干的民族解放运动。1908年,奥匈帝国正式吞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

1911年,德法之间因争夺摩洛哥引起新的战争危机。英国出面支持法国,德国被迫暂时让步。摩洛哥危机尚未过去,意大利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又接连爆发。意大利为争夺土耳其的北非属地的黎波里,乘英、德、法等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时,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土耳其很快被打败,被迫把的黎波里和普兰尼加割让给意大利。

意土战争的硝烟未散,巴尔干半岛上的战争又开始了。希腊、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和保加利亚经过长期斗争,赢得了独立。已独立的国家要求彻底驱逐土耳其压迫者,纷纷结成了同盟。1912年3月,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建立了反土同盟。不久,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也参加进来,形成四国反土同盟,于10月发动对土战争。战争开始不久,土耳其军队就被击溃。12月中旬,土耳其被迫求和,这就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不久,巴尔干同盟内部又发生了冲突。1913年6月1日,塞尔维亚和希腊建立反保同盟,接着罗马尼亚也参加了这个同盟,它们和门的内哥罗、土耳其一起同保加利亚之间发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在巴尔于战争的影响下,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的民族解放运动继续向前推进,它们迫切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奥匈帝国坚决反对,并以吞并塞尔维亚来绞杀南斯拉夫的民族统一运动。

进入20世纪以后,连续出现了几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催化剂。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军队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把塞尔维亚作为假想敌人。6月28日,斐迪南在观看了三天的军事演习并检阅了军队之后,到达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访问。当斐迪南夫妇参加完在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乘车行驶到一个街口的转弯处时,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当场用手枪把他俩击毙。

1914年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塞尔维亚严厉取缔一切反奥组织。决心开战的奥匈,仍以没有得到满意答复为借口,断绝了与塞尔维亚的外交关系,并于28日向塞尔维亚正式宣战。俄国出面支持塞尔维亚,宣布战争总动员,法国又支持俄国。

8月1日,德国对俄国宣战。3日,德国又对法国宣战。4日,德军侵入比利时,同日,英国以德国侵犯比利时的中立为借口,对德宣战。5日,门的内哥罗对奥匈宣战,8日又对德宣战。23日,日本对德宣战,25日又对奥匈宣战。

1914年8月28日,在北海赫耳果兰附近的海战中,德国海军遭受失败,从此德国的舰队就被封锁在自己的海军基地里;同时,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海岸也都被封锁了。

大战爆发后,在欧洲战场上形成了三条战线:比利时、法国北部和德、法边境构成了西线,那里主要是英、法、比三国军队对德军作战;从波罗的海南岸直到罗马尼亚构成了东线,那里是俄国军队对德奥军队作战;沿多瑙河和萨瓦河构成了巴尔干战线,那里是奥匈军队对塞尔维亚军队作战。此外,在亚洲的南高加索,有俄、土军队交战;在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有英土军队交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主战场在欧洲。

1914年8月4日,德军右翼首先发动突然袭击,侵入中立的比利时。德军统帅部原来以为攻占比利时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一个星期就可以通过比利时攻入法国。不料遇到比军的坚决抵抗,德军在列日要塞被阻3天,到20日才占领布鲁塞尔。在此期间,英国远征军迅速赶到了法国,22日进入了阵地。德军在占领布鲁塞尔后,分五路向法国北部挺进。22日~24日,德军在沙勒罗瓦和蒙斯战役中击败英法军队,法军全线溃退,德军继续向巴黎推进。9月3日,德军前锋距法国首都仅15公里,巴黎人心惶惶,法国政府迁往波尔多。

9月5日到10日,法、德两国军队在马恩河进行大战,双方投入兵力共达152万人。战斗十分激烈,法军伤亡14万余人,德军伤亡近21万多人。10日,德军被迫撤退,据守艾讷河,两军形成对峙的局面。

在东线方面,俄军为了配合协约国军作战,牵制德军,于8月中旬派莱宁堪普和萨松诺夫两个集团军向东普鲁士发动进攻。东普鲁士的德军约有30万人,而俄军的数量几乎两倍于德军。最初,俄国的两个集团军都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指挥官的无能和参谋工作的缺陷,两个集团军没有密切地配合。中间留有110公里的空隙。德军从截获的俄军电报中,得知俄军的调动情况,迅速进行反击。8月末,在坦能堡地区,萨松诺夫集团军首先被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指挥的德军包围、击溃。近3万士兵被打死和淹死于湖泊中,9万人被俘,萨松诺夫自杀。德军转过头来又包围了莱宁堪普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损失也达14.5万人。俄军被迫退守涅曼河,德军侵入俄国领土。

在东线的西南战场上,俄军击败了奥匈军队;德军从西线抽调部队支援奥匈,亦被俄军击退。俄军包围普热密斯耳要塞,进抵喀尔巴阡山麓。从9月下旬到12月中旬,双方军队曾多次发动进攻,但彼此进展不大。到12月底,在东线也呈现出近似阵地战的状态。在巴尔干战线上,装备很差但士气昂扬的塞尔维亚军队英勇抗击奥匈军队。从8月到12月,奥匈军队曾三次侵入塞尔维亚,两度占领贝尔格莱德,但均被塞尔维亚军队击退。到12月,奥匈军队已被全部逐出塞尔维亚。除上述欧洲大陆上的三条战线外,战争也在西亚、非洲和远东地区进行。土耳其于1914年11月14日正式向协约国宣战后,英国乘机于18日宣布埃及脱离土耳其,成为自己的“保护国”。以后几年内,英国又攻入美索不达米亚,占领巴格达,进军巴勒斯坦、叙利亚等地。在非洲,英军乘机攻占了德国的非洲殖民地:多哥、喀麦隆、德属西南非和德属东南非等地。在远东,日本在英军的协助下,占领中国山东,于11月攻占了青岛。在这个期间,日军还相继占领了太平洋上的马绍尔、马里亚纳和加罗林等德属诸群岛。

1915年1月至3月,在东线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战斗。俄军占领了喀尔巴阡山隘口,驻守普热密斯尔要塞的12万奥匈军队向俄军投降,但俄军再次进攻东普鲁士时却被德军击败。

5月,德奥集中了18个师和2000门大炮的强大兵力,由德国将军麦根逊指挥,在俄军西南战线长达30公里的地方发动进攻,突破俄军战线。俄军被迫全线退却,到9月中,俄军阵线才稳定下来。5个月当中,俄国丧失了波兰、立陶宛、波罗的海沿岸的部分地区,俄军伤亡达85万人,被俘达90万人。沙皇尼古拉二世撤了尼古拉耶维奇大公最高统帅的职务,自任最高统帅。到9月底,东线进入了阵地战。

同年4月间,英、法还派遣一支8万人的远征军在达达尼尔海峡的最南端登陆,占领了加利波利半岛的南端,但在德国将领指挥下的土耳其军队阻止了英法军队的前进。8月,英国又派了10万军队登陆,在占领了17公里宽、4公里深的狭长地带后,进路又为土耳其军队所阻。1915年底,英军不得不放弃占领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将部队撤走。

意大利于1915年5月底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它原是同盟国的成员之一,战争爆发后宣布中立。意大利统治阶级向交战双方讨价还价,经过谈判,协约国答应了意大利的要求。1915年4月26日,英、法、俄、意四国在伦敦签订了秘密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战后,意大利可以得到蒂罗尔南部、特伦的诺、的里雅斯特、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和小亚细亚的部分领土。5月23日,意大利向奥匈宣战。

意大利参战,对整个战局并没有发生重大影响。从6月6日到12月23日,意大利出动了39个师,在依崇佐河畔举行了4次进攻,损失了几十万人,但未取得什么成果。

1915年,交战国双方都在继续进行争取保加利亚的斗争。保加利亚统治阶级也乘机向双方讨价还价,它要求得到马其顿和多布鲁查,同盟国同意了它的领土要求。保加利亚看到同盟国在东线的胜利,以为德、奥必胜,于是在1915年9月3日,同德、奥、土签订了军事协定,决定参加同盟国方面与协约国作战。

保加利亚参战后,9月底,同盟国在奥塞边境集中了35万德、奥军队,在保塞边境集中了30万保加利亚军队,准备给塞尔维亚以致命的打击。塞尔维亚只有25万军队在抵抗德、奥、保三国军队。10月5日,德奥军队从北面进攻,占领了贝尔格莱德,把塞军压向南方。12日,保军从东面进攻,切断塞军退往希腊的道路。

1915年初,英法联军按照法军总司令霞飞的计划,进行了若干次进攻,企图突破德军阵线,迫使德军退到马斯河对岸来结束战争。结果,损失了几十万士兵的生命,却无进展。在4月间的伊普尔战役中,德军第一次使用了毒气,英法军队遭到巨大损失。之后,英法也使用了化学武器。这一年,德国齐伯林飞艇开始轰炸英国,这是历史上远距离对敌人大后方的第一次轰炸。战争初期,双方已把飞机用在军事上,主要是用于侦察和指挥炮兵射击,以后才较大规模地用在战争中。

德国为了进攻凡尔登,从各个战场调了17个师27万人的兵力和1400多门大炮。法国在凡尔登只有10万名守军和600多门大炮。1916年2月21日,战斗开始。德军以空前强大的火力向凡尔登附近的狭窄的三角地带猛烈攻击,整整一天,密集的炮弹和燃烧弹不停地轰击,还施放了毒气。德军炮击以后,21日黄昏和22日,步兵主力就向法军冲击,两军展开肉搏战。25日,德军占领了控制凡尔登要塞和整个地区的都蒙高地。法军阵线被切成数段,与后方的交通线也全被断绝。6月中,德军已进逼到距凡尔登只有6公里的地方,法军拼死抵抗,战斗一直持续到年底。法国全国军队70个师当中有66个师先后参加过这次战斗;德国则投入了46个师。由于法军的坚决抵抗,以及其他战线的配合,减轻了法军的压力,德军始终未能攻占凡尔登,这场大规模的流血厮杀,双方伤亡总数达百万余人。

协约国于7月1日在索姆河畔发动大规模攻势,由英军担任主攻。这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双方伤亡达120万人。这次战役中,英国研制的新式武器——坦克首次投入战斗。凡尔登和索姆河两个战役一直持续到1916年底,双方伤亡已近200万人。

当凡尔登战役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德军指挥部命令海军出击,于5月31日至6月1日,英、德海军在北欧日德兰半岛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展开了一场恶战,这就是日德兰海战。英国出动151艘军舰,德国出动了101艘,激战结果,英舰损失14艘,德舰损失11艘。德国海军未能打破被动局面,只得退回海军基地,不敢出海了。

在南部战线上,奥匈军队于5月15日开始向意大利军队进攻。意军损失惨重;奥匈军突入威尼斯平原,从后方威胁着依崇佐河意军的防线。意大利向俄国紧急求助,俄国统帅部命令布鲁西诺夫指挥俄军从6月4日起在西南战线展开全面进攻。俄军突破奥匈战线,占领布柯维纳和加里西亚的一部分,并重新占领了喀尔巴阡山山隘,俘虏了奥匈军40余万人。

俄军在西南战线的胜利,吸引了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8月17日,英、法、俄、意和罗马尼亚签订秘密条约,承认罗马尼亚战后合并特兰西瓦尼亚和巴纳特。28日,罗马尼亚正式对同盟国宣战。9月,保加利亚军队和德军分别攻入罗马尼亚;12月,德军占领了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被击溃。德奥集团占领罗马尼亚后,夺取了它们所急需的粮食和石油。罗马尼亚的溃败,使协约国东部战线又延长了500公里。

1917年,俄国各地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示威和政治罢工。3月12日(俄历2月2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下,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统治俄国达300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武装的工人和士兵在起义中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12月,美国又对奥匈帝国宣战。

美国的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实力。由于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触犯了许多中立国,引起举世义愤。美国抓住这一时机参战,政治上的影响也很大。许多中立国纷纷倒向协约国一边,古巴和巴拿马紧随美国之后对德宣战。接着,中国、希腊、巴西、利比里亚和暹罗(泰国)也对德国宣战。

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后,在列宁的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号召人民乘着国内的大好革命形势,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进到社会主义革命。经过重新组织和积聚力量,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工人和革命的士兵成功地发动了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即1917年11月8日,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提出立即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协定的建议。

1917年12月,协约国拒绝了苏维埃政府的和平建议。于是,苏维埃政府就同德国单独进行谈判,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

1918年3月,德军在西线开始进攻。德军投入兵力197个师。英法投入167个师。双方都有近1万门轻型炮和6000门重炮。德军有3000架飞机,英、法有3800架。德国有200辆坦克,英法有800多辆。

德国共举行了4次大规模的进攻。第一次从3月21日持续到4月4日,德军进攻的主要目标是亚眠。50万德军在长达90公里的战线上发动进攻,突破了英、法防线,并使英、法军队失去了联系。德军在一些地方向前推进了60公里。但英军一边退却,一边增援,终于堵塞了缺口,把战线稳定了下来,德国的战略目标没有达到。

经过这次战斗,协约国为了加强统一指挥,组成了联军指挥部。4月4日,法国福煦将军被任命为联军总司令,英国远征军司令海格、美军司令潘兴都受他的指挥。

9日,德军开始了第二次攻势。德军以44个师的兵力向英军左翼进攻,战斗一直延续到30日。德军向前推进了15至20公里,并俘虏了一些英军,缴获了许多战利品,但德军也伤亡了14万人。

从5月27日到6月4日,德军发动了第三次攻势,占领了苏瓦松,渡过马恩河,距巴黎仅37公里。德军虽然可用远程大炮轰击巴黎,但仍然没有达到歼灭英、法联军的目的。

7月15日,德军发动了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攻势,战线延伸到兰凯斯两侧长达100公里的地方,德军向南进攻。战斗仅两天,德军就遭到惨败,损失了16万人。

在这为时4个月的4次攻势中,德军损失70万人,德军兵源枯竭,军火匮乏。

8月8日,联军总司令福煦下令反攻,在亚眠一带就消灭了德军16个师。9月,协约国军队全线出击,迅速突破兴登堡防线。

同盟国的困难越来越大。首先是保加利亚支持不下去了。1918年9月29日宣布投降。土耳其也于10月31日宣布退出战争,与协约国签订了投降协定。曾经是中欧庞然大物、多民族监狱的奥匈帝国也开始土崩瓦解,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相继宣布独立,前线士兵拒绝继续作战,奥匈帝国也打不下去了,于11月3日宣布投降。至此,同盟国只剩下德国了。它在战场上的败局,已无法挽回;国内的革命烈火,已成燎原之势。1918年11月9日,柏林的工人、士兵在李卜克内西、卢森堡等人的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的反动统治,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容克地主为了保存反动政权,加紧与协约国帝国主义集团勾结,希望尽快订立停战协定,以便保存反动武装,镇压革命运动。协约国集团也认为,如果德国人民革命成功,协约国利用德国反动势力来扼杀苏维埃俄国的企图就无法实现,革命将危及它们自己的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出于以上共同的目的,双方都需要停止战争。1918年11月11日凌晨5时,双方签订协定,德国宣布投降。根据协定的条款,德国必须于15天内把在法国、比利时、卢森堡、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莱茵河左岸地区的德军撤退完毕;德军还必须全部撤出土耳其、罗马尼亚、奥匈帝国以及非洲殖民地。协定规定:德国必须交出5000门大炮、3万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2000架飞机、5000台火车头、15万节车厢和1万辆卡车;德国还必须交出160艘潜水艇以及70多艘各种战舰。

贡比涅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

I. 幽灵是什么呢

1914年8月26日,英国远征军在蒙斯战役中被德军打败,不得不撤退,以保全实力。当一支英军从战场上退下来时,一队德军骑兵追了上来。英军只好往高山上撤去,想使德军骑兵发挥不了作用。不料,德军配备的是善于登山的山地马,而英军因连日作战,已精疲力竭,登山速度越来越慢,眼看这支英军难以逃脱德军的追歼了。

突然,群山中狂风呼啸,乌云滚滚,雷声不断,一阵瓢泼大雨自天而降。这迫使德军放慢了追击的速度。不一会,雨停了,虽然已快到日落的时候了,但太阳还是重新露出了笑脸,将一片夕阳淡淡地洒在雨后湿润的空气中。德军加快了追击速度,在逃生欲望支持下的英军不顾一切往上爬:只要攀上山顶,他们就有希望,因为山地马在下山时的速度不如人。

好,英军终于攀上山顶了!可是,还未等他们发出欢呼声,便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片绝壁,并无下山的路。眼看德军很快地从下面拥了上来,有的英军士兵不由祈祷起来:“上帝啊,救救我们吧!”正在这危急关头,突然,有人欢呼起来:“天神来了,天神来了!”

狂喜的英军看到东方的天幕上出现了几个巨大的身影,清晰得令人大惊失色。这些巨人身着英军服式,挥舞着刀枪,使逼近的德军骑兵目瞪口呆。战马嘶叫着转身往山下跑去,德军也吓得四散奔窜。绝处逢生的英军乘着这股混乱,回头下山,后来终于逃了回去。

救了英军的是什么样的天神呢?

是“布罗肯幽灵”。布罗肯是德国哈茨山脉最高的一座山峰的名字,很早以前,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就说这山中常有“幽灵”在显像。后来,有些探险家在爬上这座山看到了“幽灵”后,才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有位探险家这样叙述目睹的情况:“太阳刚露出地平线的时候,我和向导差不多已经爬上山顶。大风吹着浮云向西方移动,隐蔽着峰峦的浓雾渐渐地散了开来。这时,在西方的云层背景上显现出了两个像人的黑影。这黑影极大,并且在它的四周还围绕着巨大的彩虹光环。就在这时,风突然把向导的帽子刮走了,他连忙举起手来想抓住帽子。那个人影也模仿着他的动作,以后也一直模仿着他的动作。”

这里,探险家看得很清楚,所谓“幽灵”,其实就是人自己的影子。探险家还发现,并不是任何时候在布罗肯峰上都可以见到“幽灵”的。只有早晨或傍晚时分,当人站在山上,背后有太阳光倾斜地射过来,而在人的面前是浓密的云雾时,人影才会投射在云雾组成的“屏幕”上,变成“幽灵”。

为什么“幽灵”形成时非要有云雾和斜阳呢?因为太阳透过云滴或雾粒时,它们就像个球面镜,会在后面的云海上映出太阳的实像来,而从这里反射出来的光,经过衍射分光作用,也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由于背后的太阳光没被云雾遮掩,而且高度不大,这样人影变长,才能将人影投在云雾的“屏幕”上。

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非要一定的气象和地理因素不可,所以并不是所有有云雾和斜阳的山峰上都能见到这种奇景的。世界上能见到“幽灵”奇景的除布罗肯峰外,还有俄罗斯克里木的艾彼特里山、瑞士的北鲁根山、非洲南部的彭勃麦加岭等。中国的峨嵋山也是欣赏这种奇景的名山,不过,中国人不信“幽灵”,信佛,所以称其为“峨嵋佛光”。传说中的佛祖身边总是罩着一圈七彩佛光的,跟这奇妙的自然现象确实很相像。

幽灵也好,佛光也好,都不神秘。其实,不一定在山峰上,哪怕在平原、草原和海滨,只要条件适合,偶尔也会产生这种现象。在天空中,飞行员也有碰到这种光现象的机会,那时,飞行员会见到云层上有一个彩色的光环,在光环中映着的正是自己驾驶着的飞机的影子。

J.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冷兵器,你知道几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重火力的冲突,使用了最新开发的机枪和其它火炮,能够从远距离对敌人造成杀伤。但是在西部前线,一旦下达离开战壕向敌人逼近的命令,步兵立刻就卷入了孤注一掷的近战中。著名的索姆河战役(1916年)和斯帕尚尔战役(1917年)中都进行了许多次步兵冲锋,在这种战斗中,除了枪之外,刀剑和手枪也有一席之地。

刀剑

到“大战”爆发时,刀剑在欧洲军队中主要被视为仪式性的武器,除了仍被配发给骑兵的马刀之外。不过,作战部队中的骑兵没有太多的机会使用他们的马刀。尽管英国和德国军队的第一次冲突——1914年8月的蒙斯战役——骑兵作战,在比利时和法国的西部战线上,战争很快就变成了静止的壕沟站,骑兵起的作用非常的小(但是英国军队保留了大量的骑兵预备队,希望能够赢他们的突袭德军战线的缺口)。

而刺刀和壕沟刀则成为了当时战役的主要兵器,每个步兵的步枪上都有一把刺刀,因此步兵的经典形象就是冲上山头,发动冲锋,装好刺刀冲入布满敌军的战壕无人区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即使步兵幸运的躲过猛烈的机枪火力压制,抵到敌军防线,在狭窄的战壕里使用刺刀也是件苦差事。所以士兵们越来越多地改用刀来进行格斗,许多部门专门研发了“战壕刀”,或者“战壕匕首”

毛瑟工兵刺刀

第六种:毛瑟工兵刺刀,这种刺刀制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前,用于搭配毛瑟步枪。它具有锯齿刀刃,和皮革及银刀打制的刀鞘。

阅读全文

与蒙斯战役电影哪里有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英语海报简单 浏览:352
放一个香港的电影 浏览:732
智能后视镜怎么看电影 浏览:20
描述萧红一生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719
孩子王完整电影 浏览:413
周星驰电影里面配角名字 浏览:69
德伯家的苔丝电影哪里可以看 浏览:612
杨幂和赵丽颖合作电影有哪些 浏览:157
甄子丹古装早期电影全集 浏览:87
独行鲨电影什么时候哪年上映 浏览:979
钢铁怪人的国产电影 浏览:126
电影演员必须有悟性吗 浏览:70
奥斯卡最佳电影英文报道 浏览:515
逗鱼电影新 浏览:65
石家庄电影公司今日影片 浏览:219
电影玉面夜叉演员 浏览:313
高分恐怖电影剪辑 浏览:145
过年儿童英语原声电影 浏览:804
最新搞笑的鬼片电影 浏览:490
哪里能看哥斯拉大战金刚电影 浏览: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