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
提到“棒棒”,首先想到的是当年那部《山城棒棒军》,“毛子”“蛮牛”“梅老坎”……这些人物记忆犹新,时隔多年,情节忘记了,但是,劳动人民的乐观幽默却让人记忆深刻,当时看这部剧时,快乐多于悲伤。这部纪录片与其他纪录片相比,有诸多特别之处。
第一,导演是一个军龄20年的团级军官,他叫何苦,非科班导演出身,自然,他的摄像师也只是一个婚纱影楼的师傅兼职的。他把编剧和剪辑的工作一起做了。
第二,纪录片主角是在不自知的状态的下被拍摄的。
第三,何导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纪录的,而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棒棒,沉入其中一年多跟踪拍摄的。
第四,整部剧的画面、转场、特写等镜头,自然比不过专业的了,甚至有的网友说,简直是简单粗暴。虽然如此,这些缺点也掩盖不了它的光辉。
第五、纪录片的基本特点是纪录,但是,这部剧不仅纪录了,导演(也是纪录片的人物之一)也在带着他们改变生活。这一点,也遭人诟病。
这部纪录片以重庆即将退出舞台的棒棒为主角。何苦,是纪录片的导演,也以棒棒身份成为其中一员,他拜棒棒老黄为师傅。老甘、老金、河南、大石、老杭,他们都是居住在自力巷里的棒棒。
这部纪录片看得很沉重,一个行业的没落,就像生命的消亡,必然带来痛苦。只是看谁走在行业的最后,就谁来承受痛苦。 在重庆棒棒行业,当然就是老黄这批最后的棒棒了。
他们的居住环境,让人震撼。
他们居住在解放碑附近一个即将拆迁的棚户区内,叫自力巷15号。它的灰黑与破旧和周遭的整洁与亮丽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它的存在就像人皮肤上的脓疱疮一样,都想把它一刀剜掉而后快。走进自力巷内,在镜头里,隔着屏幕都觉得是非人生活。所居之处,看不出完整的一面墙,莫说一间屋子了,更不用说卫生间了。破桌子,破窗户,破楼梯……跟着何导的镜头进入他们的生活区,感觉就像从地面进入了蚁穴,如果自己不是蚂蚁,你肯定弄不楚里面的东西,觉得到处是隆起的沙泥,到处都是脏、黑、臭。事实就是,他们确实住在这里,据老黄说,自力巷还是他们住宿条件最好的了,他们就是担心不知道自己还能在这里住多久。要知道,住在这里的棒棒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由于湿滑、腐朽、黑暗,老黄还从楼梯上摔过一跤。哎,看到这样的居住条件,我还以为是很久以前的片子,结果是2014年才拍的,2018年才首映的,老黄他们以300元的价格租在这里。
到处建高楼,高楼脚下的蚁穴往往忽略了。
他们的饮食,感觉还在上个世纪。老黄一周吃一次肉,要肥的。河南,不说肉了,买得最多的就是面条鸡蛋,镜头最多的就是端着电饭锅喝自己煮的稀饭,别人送的稀饭。老甘老金,常常去外边捞人家吃剩下的,就算打牙祭了。不仅对吃没什么高要求,对煮东西的器具也没要求。有次老甘炖肉,想用老黄的电饭煲,线头被老黄藏了,老甘用了一根烧水棒在一个铁盆子里把肉煮来吃了。对吃如此,对安全也没什么要求,用电不安全,用柴火,严禁使用,但他们也偷偷地使用,老黄说,如果起火了,就跳窗户,即使摔断腿,还可以有命活。
他们的工资,用聚沙成塔来说明他们的存钱愿望吧,但是,又有谁看到沙聚集起来的塔呢?老黄和何苦俩人一个月一共挣了1041块。一天几十块的收入,有时还没有进账。在他们的钱包里,很少看到红色的票子,在他们那里,因为有了血汗,钱有了钱的重量。这份钱,花起来,就像割肉,赚他们的钱,就像逼着他们割自己的肉。老黄生病回家,寻医的路上遇到一个按摩理疗的店子,以免费体验把他忽悠进去,几天下来算账时傻眼了,他们说人工免费,但是材料费不免,总共花费五百多元。老黄只有把自己贴身的钱拿出来,是一个小包裹,透明胶纸裹住的,剥了一层又一层,让收钱的服务员都不禁愣了一下,就像夏天突然进了冷冻室一般,面露难色。老黄一脸无奈,仿佛那剥掉的不是纸而是心,把钱拿出来数了数,也没凑够那五百来块钱。这时老板可能也于心不忍了,把材料费全免了。他们的钱,血腥味太重,商人都心酸了。老杭也遇到骗子,以养老保险为由,被骗了1000多块钱。自从这部纪录片播放后,骗子居然也不忍心,偷偷还了600块钱,还写了封道歉信,并且说以后有钱了再还剩下的。哎,别人靠劳力挣来的血汗钱,骗起来有罪啊!
他们是重庆的底层劳动者,住着最烂的房子,吃着最差的伙食,拿着最低的工资。有人说,他们可以选择放弃这个职业啊,但是,他们在时代的车轮下,被别人被自己挤压得没有打转的空间。
在他们身上,都有这些共性:出身卑微,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一技之长,属于被迫谋生。在这种情况下,这部片子里的棒棒我分为三类。
第一类就是以老黄和老杭为代表的吃苦耐劳有理想的棒棒。老黄由于家里成分不好,三十多岁找了个带着两个孩子的女人,他俩又生了女儿,结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罚了一千多块钱。后来他出去打工了,这个女人背叛了她,等他回来时,把老黄和女儿一起撵出家门。女儿吃百家饭长大,他呢就开始在重庆做棒棒了,挣的每分钱都是为了女儿,直到拍片子了,他念叨的是,女儿还有二十万房贷没有还。老杭呢,也是不幸。因为老婆丢下儿子跟着别人跑了,他到重庆当棒棒。老杭想找人把那男人给杀了,找到帮手时,他说要一万块钱,结果等钱存好后,遇到小偷,把钱给偷了。他又存第二次钱,等钱存够时,那帮手犯事吃牢饭去了。等到他自己买刀时,杀人报复的心被生活都磨灭了,他觉得,前妻有权利去选择更好的生活。虽然二人都不幸,但是,在生活的磨难面前,他们没有丢掉对生活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向往。
第二类就是以老甘、老金、河南为代表的好吃懒做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棒棒。特别是河南,在这些棒棒里头,最懒的是他,好赌的是他,吃面最多的是他,喝稀饭最多的还是他。他,单身汉一个,像是河南人,有点文化,黑户口,连个身份证都没有。
第三类就是大石为代表的勤劳命好的棒棒,有家有室,儿女双全,儿孙满堂,女儿还考了大学,做起了二房东。虽然如此,大石善良勤劳。河南七个多月的房租没交,大石也没有赶走河南,他也喜欢和他们一起出工干活。
俗话说,穷则思变,但是,殊不知,“思”已经被生活固化,不想变,不敢变,没有能力变,这一点在他们身上很突出,再加上由于没有文化和人性遗传的不足,使得“变”就难上加难。何苦带老黄到朝天门去,由于不熟悉情况,两天挣了58块钱,老黄还丢了一个解放碑的单子,老黄就更加埋怨何苦,最终换地方的改变以失败告终。后来,何苦带老黄去工地,一天一百五,最终也因为老黄年纪大而退出。后来何苦去工地,想帮助他们甩掉肩上的棒棒,转战各工地,他们还挣了一大笔。
生活的不幸,时吗?命吗?老黄一辈子艰辛,好在女儿女婿很孝顺,享了几年福,21年病死家中。老杭为自己打了一口棺材,一生最终的归宿准备好了。老甘在当地政府帮助下,要进养老院了。河南貌似开直播去了,老金没有联系上了,大石劝儿子生二胎去了。
重庆的棒棒结束了,第一代农民工也该陆续回家安详晚年了。
肩挑走了一个时代,背磨去了一生,时代留下了一个大大的脚印。
⑵ 《最后的棒棒》纪录片,主角们现况如何
2021年3月9日上午,纪录片《最后的棒棒》主人公老黄去世,享年72岁。该片导演何苦说,老黄不仅是纪录片的主角之一,也是他人生路上的导师。“他没有太多的文化,他用他的力气、坚韧和勤劳,教我认识了一种不一样的精神。”得知这个消息,网友们纷纷留言悼念老黄。
影片中还有几位和老黄一样的棒棒,每个人的故事都有各自的曲折。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是,老杭把自己收到的一张百元假钞“兑换”给女雇主,却被当场拆穿,而女雇主最后还是好心地换给他一张真钞。这时镜头对准老杭,他满眼的泪水里写着“无地自容”四个字。收到一张假钞对他来说意味着失去一个月的房租,而花出这张假钞,却费尽了他最后一点尊严。
尽管他们是一群“卖苦力的”,但导演没有带着同情的眼光居高临下地拍摄,相反地,影片中时常流淌着一种欢快的气氛。棒棒们虽然穷苦,但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汗水换来的,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没有放弃过希望,也都努力坚守着自己质朴的底线。
《最后的棒棒》讲述了老黄、何南、老甘等“棒棒”的真实经历,记录了山城“棒棒军”这个即将消失的职业在时代大潮中的命运:
导演何苦曾是一名正团级军官,在转业后没有选择铁饭碗,而是怀揣着1300元生活费,带着自己用2100元月薪雇来的婚庆摄影师,住进了重庆的棚户区自力巷53号,开始了一年多的职业棒棒生涯。他当棒棒的目的,就是为了拍摄、记录下这样一群以苦力为生的底层劳动者的生活。
网友评价,这部纪录片简单又粗糙,但每一帧都直击人心,豆瓣甚至给出了9.6的高分。后来,这部纪录片还改编成电影在影院上映。
老黄,是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老黄一直找不到工作,娶不到媳妇。后来,他入赘到一个养不起小孩的寡妇家庭,40岁才得到一个女儿。为养家糊口,老黄跑到东北挖煤打工,三年后回家才知道,妻子和别人在一起了。
老黄曾想投河一死了之,可是看着年幼的女儿,他发现自己连死的资格都没有。
将女儿送到亲戚家里寄养后,老黄选择去重庆当棒棒,一干就是20多年。把女儿抚养长大成家后,为了减轻女儿的房贷负担,60多岁的老黄仍在从事棒棒职业。
在这20多年中,老黄本分老实,生活在狭小拥挤、每月60元租金的阁楼间。因为心疼自己的四轮车,能用人扛的,他绝不用车拉。回家的高速直达车耗时2小时,老黄舍不得坐,辗转1天换乘5趟车,只省下6元钱。
有次老黄在拥挤的人流中和雇主走散了,他扛着数千元的化妆品在广场等了5个小时,直到等来雇主。当雇主要以100元作为报酬时,老黄却只收了30元。“说好的工钱是20块钱,但是找了他一天,耽误了我去做别的活,所以我多收10块。”
年轻的时候,老黄可以挑两百斤,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体力渐渐跟不上。在出租房拆迁后,流浪街头的老黄终于倒下了,何苦背着他要去医院,老黄却无论如何也不去。他说:“死了就死,死不了就赚到了”。
值得安慰的是,生病后的老黄终于回到女儿身边,孩子们很孝顺。纪录片播出后,也有很多热心人提出给予帮助。但女儿黄梅表示,有能力孝敬父亲,不接受社会和影迷的捐助,自己要像父亲一样挺起脊梁,做勤劳的人,做坚强的人。
面对影迷们的赞誉,导演何苦自嘲称,“中国最有力气的导演”非他莫属。“我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导演,我只是把看到的故事抓住,并且讲述出来,真实才是它打动人的原因。我有最好的演员,他们就是最勤劳最坚韧的中国农民工,我沾了他们的光。”
操着一口川普的何苦从小在农村长大,从基层连队战士一步步成长为部队的电视宣传骨干。但谁也没有想到,本可以在退伍后找个“铁饭碗”的他却在39岁拿起了棒棒。何苦说,他要用最笨最苦的方式,挖掘出社会中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棒棒消失了,我们很难说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但是棒棒的故事不应该被时代遗忘,感谢曾有人,用最简陋的设备记录下他们负重前行的背影。
⑶ 电影《最后的棒棒》主要讲了什么
《最后的棒棒》是由何苦自编自导的励志纪实电影,于2018年8月1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 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
⑷ 豆瓣9.7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值得一看
无意间看到了这样一部纪录片,他在豆瓣评分高达9.7分。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
这是这部纪录片的简介,它叫《最后的棒棒》。
看到弹幕好几个网友说一口气看完了这部,每集30分钟13集的记录片,我是断断续续分好几次看完的,看到里面的老黄,挑着沉重的货物,在气温还很低的倒春寒里,脸上依然淌满了汗水,看着他在等活干的过程中,拿着他那条光溜溜的棒棒,沉默又孤寂的身影,我真的没敢坚持一下子看完,好久没有说话心里有点压抑,他们的生活太辛苦了,他们赚的是血汗钱。
故事是从自力巷53号开始,这个带着特殊意义的门牌也似乎暗示着住在这里的人生活的命运轨迹——勤劳节俭、自食其力。跟着真实细微的镜头,在这里我领略了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
跟着老黄脚下快步疾走的布鞋,从简陋的住处到繁华的商圈,却好像跨过两个了世界。那边还是铁皮瓦和蜘蛛网斜挂的,拆迁留下的筚路蓝缕,这边却是热闹的光怪陆离。只不过不过现实的生活在他们面前划开一道鸿沟,将其撕裂开来展现在眼前。
就像老黄说的,劳动光荣,但在这个世界上,没人会发自内心的觉得当棒棒光荣。不喜欢棒棒这种带有戏谑性的称呼,但是仍旧期待这样的召唤。只因为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这就是生活”。
100里路,10元工钱,300斤重的15箱装修原件要送到青年路,15元工钱,挑12箱饮料搬上六楼。棒棒这个行业靠力气吃饭,没有为你量身定制的业务,只要价钱合适,重点轻点都得干。
他们或许不被关注,光着膀子衣衫不整影响市容市貌,但不容置疑的是他们在这个城市有他们的一份力。他们虽然好像是被忽视了的存在。但没有不说他们是值得尊敬的劳动者。
看着他们的日常劳动生活,突然好像就有了生活力量,真实的感知到站在这片土地上有了从未有过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撞击你心头。在杂乱昏暗的房间里,在电磁炉冒起的热气里,在木柴燃起的火光里,在吸溜吸溜的面条声中,在一勺一筷从锅里到碗里,在累了一天后没有大鱼大肉却很容易满足。
即使是不同行业的职业,却在某一处能够体会他们经历的苦。在我生活的城市中,也有类似于山城棒棒的农民工,他们也是靠自己的一身力气在城市里找到一份归属。搬家,通厕所在没有活可揽的时候,他们一群人好几个聚在一处,或是打牌消遣,或是闭着眼睛躺在自己那辆小三轮车装货物的木板,在蝉声喳喳叫的午后,在马路边伴着疾驰而过的汽车。
这些或许也只是最后的棒棒们其中的一个缩影,棒棒们自立自强,吃苦耐劳,靠自己的劳力挣钱吃饭,踏踏实实追梦,我想这不仅是了解山城重庆的一张名片,也是了解那些生活在城中村、底层劳动者的一面真实的镜子。
有网友说,干什么要比干这个工资高,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穷是有理由的。其实,当我们去想一想,这些镜头下的棒棒以及来自底层的这些人们,难道他们就没想过要改变吗?或许他们就靠自己的力气想干这个,而且一干就是几十年,只是他们有改变的条件吗?除了靠自己的力气干活,他们缺少的就是改变的这种能力和资本。如果有像纪录片的导演何苦带领下外出寻活的思维,或许他们也不会是今日的模样。他们省吃俭用用血汗换来的一沓沓捆绑的一分一毛一块二十块,对于他们来说不想去赌他们未知的行业,他们每天只想着要找活然后存下几十块,存下心中定下的那个数字目标。
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你所拥有的条件。这也是我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对这些执着、坚持不放弃的人多了更深的敬意,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平凡,人生就是努力劳作,或许再没有比这个更能让人奋不顾身了吧。
就像有个网友在知乎上写的,看了不向命运低头的棒棒们,腰不酸了腿不痛了,干什么都有力气了。
⑸ 跪求《最后的棒棒》2016年上映是由何苦自编自导的纪录片百度云网盘资源
链接: https://pan..com/s/1UcoWXpODWqj9B2EY3ESvaA
⑹ 怎么评价电影《最后的棒棒》
虽然我很喜欢《最后的棒棒》这部纪录片,曾经“饥渴”地一口气把这部纪录片13集全部看完,因为第一次看的过程中,的确是觉得看得很过瘾。但是对于题主认为这是中国最好的纪录片,这个观点,却不敢认同。之所以这么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观看时间与评价时间的“时间差”我们在看一部作品的过程中,容易被作品本身的剧情/内容,配乐,台词/解说....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观看的过程,以及观看后,短时间内我们的大脑,心情,情绪等基本上被该作品所影响,甚至被主导。
《最后的棒棒》在纪录片领域不算是太火,毕竟还有很多人不知道,也没看过,但是对于看过的人来说,会觉得这类的题材,这类的群体,这类的拍摄手法,实在是在我们之前看过的纪录片里好像没出现过,觉得视角太独特。观看的过程有种耳目一新,刷新了我们对生活的这个熟悉国度,熟悉人生的新认识。如果真要去比较,那我们只能去找同类的现实题材去比较。如果拿《最后的棒棒》与《舌尖上的中国》去比较,一个是民生题材,一个是美食题材。我们可能会怎么评价?我们一般会这么评价——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看的一部民生题材的纪录片了;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一部美食纪录片了。诸如这样的评价。
⑺ 最后的棒棒在哪个app看
爱奇艺
_缬凹蚪椋焊母锟胖酰匠侵厍焯厥獾牡乩砘肪吃杏艘桓鎏厥獾男幸怠匠前舭艟E榔律峡玻褐厍靶械娜嗄辏虬舭舸缶唤鎏糇吡撕顾莸哪昊蔡糇吡耸粲谧约旱哪甏?
⑻ 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的何苦导演现在怎么样了
何苦还在继续他的影视道路,在电影中担任编剧。
何苦花了一年时间成为了棒棒,请了一个曾在婚庆公司打工的摄像师,与棒棒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用镜头记录下了几位棒棒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希望呈现时代的变迁。
2015年,《最后的棒棒》先是被拍成了剧集在网站上播放,引发了巨大反响,豆瓣评分至今仍高居9.7分。打动人们的,是日渐脆弱的生命在硬顶其命运沉重的那份辛苦。有位女网友看完后发誓从此不再买化妆品。
在2016年注册了公司,把剧集版《最后的棒棒》剪辑成电影,并推到了大银幕。
《最后的棒棒》网络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com/s/1KWZFLwRmgP94skbrnXGMLg
⑼ 最后的棒棒
《最后的棒棒》影评
只谈电影,不谈其他,(我没有看过电视剧版)。我也不太懂这属于什么纪录片,但是我知道这部片子感动了我,
这是一部导演亲生体会的纪录片,他叫何苦。(他说只有加入他们,才能成为真心朋友)他跟随着这个神秘的团队,直到这个行业消失。
(在看影片之前我不知道有这个行业)
当我看到一群老人拿着棒子,棒子上捆着绳子的时候,我就很好奇,这是什么职业。当他们把客人的商品背着的时候我才知道,哦原来这就叫棒棒。
干这一行的人现在是越来越少,大部分都还是干了很多年的老人。这部电影版的纪录片主要是从三个人物出发,何南,老杭,还有老黄(何导认的师傅)。
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几个画面:
[if !supportLists]1. [endif]老黄生病一直没有去医院看,因为费用太高,路过一个按摩店的时候,因为“免费”进去了,当出门被喊住收费时,老黄从口袋里拿出一个袋子,一个袋子包裹着一个袋子时,让我想起了我的奶奶,她总是把钱裹一遍又一遍,两个人颤颤巍巍的手给钱时像极了。看到这里我很难受,但并没有什么改变。
[if !supportLists]2. [endif]何南借钱的时候,好不容易挣了一点钱,不吃饭也不存起来,就拿去赌博,一天回到了解放前。俗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刚,到他那了成赌是刚了,一天不赌心痒痒?没有存款,没有粮食,啥都没有还一直找别人借钱,没有人借钱给他,他就拉黑别人。说句实话该,看的我是又气又难受。
[if !supportLists]3. [endif]还有一个人我忘记叫什么了,他为了把自己的假钱用出去,偷偷的换了别人的真钱.......
等等还有很多,虽然电影版只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小时,但是也让我了解到了一个行业,甚至所有行业的不容易,看着别人的生活,让我更加明白现在的生活都是父母给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还是要靠自己。
⑽ 最后的棒棒百度云 多谢!
网易公开课里有,免费的,爱奇艺还得VIP,哔哩哔哩的也不全,网上好多其它的下载链接都辣鸡,根本没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