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马明哲的新财团
金融界电影巨作《新财团》,由中国金融城控股集团、中国财团联盟董事长刘臧秦担任总策划,由广州天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品牌联播营销机构作为电影《新财团》指定的品牌传播、营销推广机构。
电影《新财团》以当前中国政府新近出台的政策为背景,以集金融家、企业家为一身的代表人物秦尚为主人公,采取“真人,真事,真景”的叙述形式拍摄,表现中国企业家在改革开放惊涛骇浪中的自我肯定、战胜自我,表现中国企业家“实业报国”的人生理想及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复兴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再现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实业家在经济大潮中跌宕起伏,奋力拼博,为国争光的群体形象。
电影《新财团》拟邀请马云、柳传志、刘永好、郭广昌、史玉柱、李书福、刘明康、马明哲、马蔚华、熊晓鸽、沈南鹏、汪静波以及中国工商银行、浙商银行、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团等大企业的金融家们参加演出。
❷ 一部美国电影这样说:你在高谈着美国民主,但现在已经没有美国了,是关于大学思修的那部分的内容
美国财团(American Financial Groups) 是美国金融资本的简称,指由极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的巨大银行和巨大企业结合而成的垄断集团。美国财团不仅要将美国经济置于它们的统治下,而且还要向国外扩张势力,在国际范围内建立它们的垄断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八大财团实力发生变化,新财团崛起,形成了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杜邦财团、波士顿财团、梅隆财团、克利夫兰财团、芝加哥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等十大财团统治美国的格局。美国财团最初是按经济部门发展起来的,具有专业化的特点。
❸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情况
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
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
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第四阶段,2007年到2009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创,进入低迷期。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
1、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2、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3、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 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
4、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8.3%,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 9.1%,失业率达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6%,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❹ 电影《新财团》总策划刘臧秦的资料谁有
刘臧秦先后供职于政府部门,新希望集团等大型知名民营企业。参与过多家企业的重组、上市,曾任全国首个省级工商联创业投资同业公会会长,帮助近百家中小企业获得创投资金,现任中国创业投资协会执行会长,中国金融城控股集团董事长。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金融运营家为一身,先后考察美国世界银行总部及华尔街金融机构,多次在国家级的论坛上发表演讲,对中国金融创新有独到的研究;综合金融运营模式的倡导者,其独创的"中国金融城连锁体系",更是把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延伸到全国各地,打造"金融资源和价值分享平台"。
❺ 《新财团》励志电影开拍了吗据说总策划非常有名气
对《新财团》电影的拍摄事宜,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科创控股集团董事长、中国金融城理事会理事长何俊明先生表示非常兴奋:“‘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践行的价值取向,《新财团》影片表达了中国企业家的人生追求,而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影片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途径、产融结合模式作了深入的探索,将企业家现实的经验和智慧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海外收购兼并世界知名企业,一个个商战运作巧妙、策划周密、手法创新,堪称中国企业世界经济大战之传奇。
❻ 新财团什么时候上映
业内很多人士认为 《新财团》是电影片《中国合伙人》的金融界升级版,从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表现了中国企业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呈现了宏大的“中国梦”,传递了强大的正能量。自《新财团》电影筹拍以来,获得各方支持,很多做文化产业的投资机构纷纷上门洽谈合作甚至独家投资。对这部划时代的财经励志电影,我们期待《新财团》能尽早上映,尽早完成一代企业家们的夙愿,也让公众享受金融王国的梦想盛宴。
❼ 电影是实体经济吗
算是,电影院都是实际建筑,虽然现在购票形式都是网络购票,但是不影响它是实体经济。
❽ 刘永好的电影作品
金融界电影巨作《新财团》,由中国金融城控股集团、中国财团联盟董事长刘臧秦担任总策划,由广州天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品牌联播营销机构作为电影《新财团》指定的品牌传播、营销推广机构。
电影《新财团》以当前中国政府新近出台的政策为背景,以集金融家、企业家为一身的代表人物秦尚为主人公,采取“真人,真事,真景”的叙述形式拍摄,表现中国企业家在改革开放惊涛骇浪中的自我肯定、战胜自我,表现中国企业家“实业报国”的人生理想及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复兴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的崇高精神,再现改革开放以来一代实业家在经济大潮中跌宕起伏,奋力拼博,为国争光的群体形象。
电影《新财团》拟邀请马云、柳传志、刘永好、郭广昌、史玉柱、李书福、刘明康、马明哲、马蔚华、熊晓鸽、沈南鹏、汪静波以及中国工商银行、浙商银行、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团等大企业的金融家们参加演出。
❾ 新财团的总策划
刘臧秦,《新财团》电影总策划、中国财团联盟集团董事长、中国金融城控股集团董事长。集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金融运营家为一身,大学毕业后到政府机关工作,后下海经商,于2000年组建全国第一批创业投资协会,成功创立金融城,后到上海创立“中国金融城控股集团”,独创“中国金融城连锁体系”,把陆家嘴金融城推向全国,打造“金融资源和价值分享平台”,做中国综合金融运营商。刘先生先后考察美国世界银行总部及华尔街金融机构,发起并创立“中国财团联盟集团”,并拟用美国华尔街私募股权和日本综合商社相结合的模式组建现代意义上的“新财团”,其联盟成员以民营企业500强和国际私募基金,在海外大规模收购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特种兵”。
❿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 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
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8.3%,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 9.1%,失业率达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6%,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