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电影《可可西里》的主要内容。
《可可西里》讲述的是可可西里巡山队的命运,他们从诞生到被解散。但是陆川是从一个行走的路线上去展示他们的命运的,从他们八个人进山,到只有四个人活着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跟盗猎分子作战,跟环境作战,跟贫穷作战……
如果没看过``建议一定要看``
是一种心灵的震撼`~!1
❷ 可可西里——生命的禁区、动物的乐园
这世界上,不只有鲜花环绕的村落、古朴典雅的小镇、满目苍翠的高山、浩瀚无垠的大海,还有死亡与美丽共存的生命禁区——无人区,这里神秘而壮阔,当你踏上这片土地时,便对世界充满了敬畏之情。
可可西里一词来源于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山梁”或“美丽的少女”。可可西里无人区是以可可西里山脉(昆仑山脉南支)为中心的区域,它横跨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总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与罗布泊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羌塘无人区并称为中国四大无人区。
这里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平均海拔在4600米以上,这片土地除了高山、湖泊、草原和野生动物,几乎是荒无人烟。在青海古老的《格萨尔史诗》中这里被描写成风沙满天、阴魂不散的北方魔地。
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样描述她:可可西里这位“美丽的少女”珍藏了很多宝贝:自由奔跑的野驴群、敢与 汽车 较力的野牦牛、滋养中国几条大河的冰川、宝贵的砂金矿、高原精灵——藏羚羊、在恶劣环境中绽放艳丽花朵的高原植物……
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可可西里无人区的一部分,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450万公顷),是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一、生命禁区
可可西里无人区夹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两侧6000米以上的山峰比比皆是,中部是起伏缓和的高原。这里的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燥寒冷,严重缺氧缺淡水,人类在此无法长期居住,被称为“生命的禁区”。
1、低温
可可西里属于典型的高寒气候,最高年均气温只有4.1 ,最低气温可跌破-46.2 。在保护区的深处,环境温度常年都在零度以下。
此外,可可西里地区的升温降温速度都很快,天气更是极端反复,上一秒阳光普照,暖意融融,下一秒也许就会乌云蔽日,寒风刺骨。
2、干旱
因为深居内陆,海拔高,这里降水十分稀少,年均降水量不到500毫米,从5月到9月的降水量基本上就是全年的90%以上了。
3、缺氧
海拔越高氧气越稀薄,可可西里地区海拔近5000米,空气含氧量不到平原地区的一半,很多人进入可可西里首先遇到的难题就是高原反应。
4、地形复杂
可可西里无人区内地形复杂,即使是常年巡山的车队被困也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夏天,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到流沙和沼泽中。
5、淡水缺乏
可可西里水流和湖泊众多,有着“千湖之地”的美称,但这些湖大多是咸水湖,淡水湖稀少且十分分散。
6、动物攻击
可可西里地区的野生动物非常珍贵,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但是对探险的人来说,这里的野牦牛、藏棕熊、高原狼等也是潜在的一大危险,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7、难以求救
可可西里无人区面积非常大,不少区域无手机信号或信号很差,一旦遇到危险,人们很难发出信息求救;哪怕成功发出消息,等搜救队找到准确位置并抵达,也需要一定时间。
二、动物乐园
可可西里,这个高原荒野,孤傲地拒绝人类的到达,却慷慨接纳着200余种野生动物。人类并不是这里的主人,藏羚羊、野牦牛、藏棕熊、藏野驴、藏原羚、高原狼……它们才是可可西里的“常住居民”。
1、藏羚羊 :可可西里是藏羚羊的故乡,藏羚羊则是可可西里的标志与骄傲,是中国特有的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6月下旬到7月中旬是藏羚羊的产仔季。
藏羚羊雌兽没有角。雄兽有角,角形特殊,细长似鞭,黑中透亮,从头顶几乎垂直向上,长度一般在60厘米左右。因为两只角长得十分匀称,由侧面远远望去正好叠合,就好像只有一只角,所以被称为“独角兽”或“一角兽”。
雄性藏羚羊在发情期因为雄激素的作用,脸会越来越黑,估计是越黑越帅吧。藏羚羊奔跑时的速度非常快,时速可达80公里左右。
藏羚羊是一种优势动物,只要人类不去干扰它,它自己就能活得好好的。只要你看到它们成群结队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精灵一般的身材,优美得像飞翔一样的跑姿,你就会相信,它能够在这片土地上生存数千万年,是因为它就是属于这里的。
季节性迁徙是藏羚羊的重要生态特征。每年5月底到6月初,待产藏羚羊从三江源、青藏高原、羌塘草原出发,不远千里前往可可西里水草丰美且天敌比较少的卓乃湖和太阳湖等地产仔,为期三个月左右。
2、野牦牛: 是西北地区最为典型的高寒动物,极其耐寒。野牦牛也是可可西里最令人生畏的动物,战斗力极强,要掀翻一辆越野车绝不是什么难事。你若遇上它,坐上越野车赶紧跑!
3、高原狼: 它是可可西里的终极猎手,极其善于群攻,围捕一切猎物,攻击性比野牦牛更胜一筹!
4、藏棕熊: 它们是最稀罕的棕熊之一,常在洞穴中寻找食物,主要猎食土拨鼠和鼠兔等啮齿目动物。
5、藏原羚: 奔跑速度极快且体态轻盈,醒目的白屁股是它们独有的象征。
6、藏狐: 因呆萌的大方脸被称为“可可西里最可爱的生物”,主食鼠类,对农牧业十分有利,所以不仅可爱,还是益兽哦!
7、藏野驴: 在可可西里藏野驴极其常见,它们喜欢集体活动,身材高大而健美。
8、高原鼠兔: 这种身材娇小(体长只有10多厘米)、没有尾巴、像毛球一样圆的小动物最大技能是挖洞。有趣的是,它们挖的洞也可以被许多鸟类用来躲避捕食者和恶劣天气,形成“鸟鼠同洞”的奇特现象。它们嬉闹玩乐,甚至跳起“草原芭蕾”。
9、黑颈鹤: 它其实是从远方迁徙而来,在可可西里的浅水中啄食植物及鱼类为生,绝对是可可西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0、胡兀鹫: 胡兀鹫的翼展可达3米左右。因为它以腐肉为食,它那铁钩钩的脚已经退化,但它的嘴变得特别有力,就像钢钳一样。
11、青海沙蜥: 是可可西里唯一的爬行动物。
三、洪荒之境
一提到可可西里,大部分人首先就会想到在高原上奔跑的藏羚羊,也会想起与可可西里同名的电影。
虽然这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却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观。这里完整保留了大自然最原始的生态面貌,壮阔与荒凉并存,使人惊叹大自然还保留有一块如此壮丽的洪荒之地。
巍峨的高山、茫茫的草地、连绵的戈壁、澄碧的湖泊……没有人烟,没有空气污染,蓝天和白云纯净得让人敬畏,你会被这原始粗犷的美深深吸引,被视为探险者和科考者的天堂。
湖泊众多是可可西里保护区的一大特点。虽然这里降水量较少,但高山上的冰雪融水不断向可可西里盆地内流淌,形成了众多的水流和数千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故有“千湖之地”的美称。
可可西里还有许多奇特自然景观,如山谷冰川,地表冻丘、冻帐、多彩的高原湖泊,盐湖边盛开的朵朵“盐花”,冰川下水温高达91 的沸泉群等。此外,可可西里的地下矿藏也十分丰富,迄今为止已经发现了四十多个大型矿体。
1、可可西里湖
可可西里湖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西部五道梁乡的西部,湖盆主要接受的是冰雪融水补给,湖水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25米,湖水微咸,湖中多岛屿,湖区附近是荒漠沼泽草原地带。【备注】可可西里湖东西长约38公里,南北宽约14公里,湖面海拔4878米。
2、卓乃湖
卓乃湖位于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湖水面积256平方公里。藏族同胞把藏羚羊叫做Zu ,卓乃湖就是藏羚羊聚集的地方。每年6月至7月,这里是藏羚羊集中产仔的主要地区,素有“藏羚羊大产房”之称。
3、太阳湖
太阳湖是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极少的淡水湖之一,位于青海省境内的最高峰——青新峰下,面积1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3米。这里也是藏羚羊聚集产崽的主要地点。
4、楚玛尔河
楚玛尔河又名“曲麻河”,是长江源的北源,发自可可西里山,流向通天河。“楚玛尔”是藏语,意思为“红水河”。如名字所示,这里的河水呈红色,非常罕见。
5、五道梁
五道梁是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区在109国道上的最西端,也是藏羚羊观景台所在地。这里高寒低氧、一天能经历四季的变化,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多度,空气含氧量还不到内地的一半,被认为是青藏线上最难的地段。
6、玉珠峰冰川
玉珠峰海拔6178米,是昆仑山东段最高峰,山峰顶部常年被冰雪所覆盖,但近年由于气温升高,冰川的消融量大于积雪量,因此盛景正在逐年消失!
7、昆仑山口
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有“万山之宗”、“龙脉之祖”之称。这里立有昆仑山口纪念碑、索南达杰纪念碑。
四、野生保护
可可西里存在着很多偷猎者,藏羚羊是他们的主要目标。藏羚羊羊角是名贵药材,而身上的羊绒更是价值不菲。因为长期奔波在苦寒之地,藏羚羊进化了一套轻盈又保暖的皮毛。藏羚羊的羊绒很细,用它们身上的羊绒织成两米长的围巾可以从戒指里轻易穿过。
几百年前在印度北部古老编织技术加工下制成了一种珍贵的披肩——沙图什。沙图什是波斯语,意思是羊绒之王。沙图什披肩十分轻巧,重量仅有百克,可以穿过戒指,故又叫“指环披肩”。印度羊绒贩子们都用羊绒披肩能否穿过戒指来辨别沙图什真伪。
后来这种高级货风靡欧洲,价格一路走高,一条披肩卖到两万美金,成为了欧美等地贵妇显示身份的标志。因为藏羚羊不能人工饲养,一条披肩要杀三到五头藏羚羊。而且,杀戮手段非常残忍。
藏羚羊是一种迁徙动物,每年生育季节,雌羊们都会聚集在可可西里水草丰美的湖边集体繁育后代。盗猎者往往就埋伏湖边对它们进行集体杀戮,致使藏羚羊数量从大约20万只锐减到不足2万只,使得藏羚羊一度濒临灭绝的危险。
藏族同胞为了保护藏羚羊,同盗猎分子们顽强抗争,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才将藏羚羊保护下来,在1994年反猎盗行动中英勇牺牲的杰桑·索南达杰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根据索南达杰改编的电影《可可西里》讲述的就是关于盗猎和保护藏羚羊的故事。
正如导演陆川所说:“可可西里是天堂,也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和信仰的圣地”。如今在自然保护区有一群中国巡山队员,一个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路保护着藏羚羊迁徙生育。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也都把沙图什交易列为违法。
五、 旅游 提示
可可西里很美,但不是天堂。电影《七十七天》改编自杨柳松的真实经历,他用七十七天走出了羌塘无人区。而他对于这几十天的经历,只说了一句话:“走出荒原没有想象的幸福感或成就感,只有一种轻度的抑郁和迷茫。”
杨柳松是幸运的,因为他最终活着走出了无人区。回首看看,近年已有不少人把命丧在了可可西里,其中不乏户外运动高手。
在城市中生活久了,总觉得人类无所不能。影视作品中的诗和远方,勾起无数人不切实际的征服欲。殊不知,在无人区,人类不过是食物链的底端,只有敬畏自然才能生存下来。
2020年9月,青海格尔木市公安局发布通告,禁止一切 社会 团体或个人随意从格尔木前往玉树州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开展 旅游 、探险、非法穿越等活动。凡是出租车、私家车由格尔木载客前往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一律必须先行前往公安机关进行备案。
❸ 《可可西里的传说》中可可西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它又有什么故事
1、可可西里,包括西藏北部被称为“羌塘草原”的部分、青海昆仑山以南地区和新疆的同西藏、青海毗邻的地区;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面积4.5万平方公里。
2、《可可西里美丽传说》写的是墨索里尼统治意大利的二战时期,发生在一个小镇的故事。那是一个极美的故事,一个青春懵懂少年和一个风华绝代少妇的故事。
3、年仅十三岁的雷纳多也不由自主地掉进了玛莲娜所掀起的漩涡之中,他不仅跟著其他年纪较大的青少年们一起骑著单车,穿梭在小镇的各个角落,搜寻著玛莲娜的诱人丰姿与万种风情,还悄悄地成为她不知情的小跟班,如影随形地跟监、窥视她的生活。她摇曳的倩影、她聆听的音乐、她贴身的衣物都成为这个被荷尔蒙淹没的少年,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欲幻想。
4、然而,透过雷纳多的眼,我们也看到了玛莲娜掉进了越来越黑暗的处境之中,她变成了寡妇,而在镇民们的眼中,她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祸水,带来了淫欲、嫉妒与忿怒,而一股夹杂著情欲与激愤的风暴,开始袭卷这个连战争都未曾侵扰的小镇。
5、玛莲娜一步步地沉沦,与父亲断绝了关系、被送上法院,更失去了所有的财产,这使得向来天真、不经世事的雷纳多,被迫面对这纯朴小镇中,人心的残暴无情,看著已经一无所有的玛莲娜,雷纳多竟鼓起了他所不曾有过的勇气,决定靠著他自己的力量,以一种教人难以料想的方式,来帮助玛莲娜走出生命的泥沼。
❹ 可可西里主要讲述了什么
链接:https://pan..com/s/1RrCNa_w-ZqvVLuBrVFU-KA
《可可西里》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陆川执导,多布杰、张垒、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该片获得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影片等奖项,2006年获得第2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
❺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电影《可可西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电影《可可西里》由陆川编剧并导演,多布杰、张垒、奇道、赵雪莹、马占林等演员出演,是一部剧情犯罪影片。
事实上,就连“十恶不赦”的枪手也不是随便杀人的。根据事实报道,这些所谓的枪手,只是用低廉的价格买吉普车和冲锋枪,猎杀藏羚羊。他们对“野牦牛队”的巡山队员恨之入骨,但是跟普通百姓却没有纠葛。这在电影中也有体现——他们放走了记者尕玉。
事实上,《可可西里》并不是反映了环保的主题,而是突出了一个人性的重点。在地球上的无人区,面临着死神的来临,好人们在奋力追缉,甚至不惜用卖皮子的钱来对付坏人;而坏人们在无情地射杀和逃避,甚至在用金钱收买穷困的队员。到底好人和坏人应如何划分界限?巡山队员与盗猎分子又应怎么比较?
在可可西里的无人区,上演着一幕又一幕悲剧,有枪声,有哭声,还有荒漠上无情的风声……
❻ 电影《可可西里》简介
中文片名:《可可西里》
导 演:陆 川
美术指导:吕 东
摄影指导:曹 郁
主要演员: 张 磊--饰尕 玉 赵雪萤--饰冷 雪
亓 亮--饰刘 栋 赵一穗--饰洛 桑
多布杰--饰日 泰
《可可西里》讲述的是可可西里巡山队的命运,他们从诞生到被解散。但是陆川是从一个行走的路线上去展示他们的命运的,从他们八个人进山,到只有四个人活着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跟盗猎分子作战,跟环境作战,跟贫穷作战……
整部影片像一则新闻报道,以一个随队采访的记者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荒凉的无人区,屠杀藏羚羊的场景,残酷的自然环境,凶残的猎杀藏羚羊的杀手……关于屠杀和保护藏羚羊的情节,影片都像一部纪录片一样真实而不加修饰地记录了下来。
“我为什么会拍《可可西里》?因为这个题材充满了力量。”一个简短的意图让导演陆川用两年半的时间艰难地完成了一部作品。而《可可西里》的最终面目也如陆川的回答一样,简短而朴素。
日前,记者有机会看到了《可可西里》的样片,由于这部影片刚刚报名参加威尼斯电影节,所以剧组又把声音重新混录。在胶片拷贝尚未做出的情况下,记者只能看小银幕的影像,但就是这样的方寸之间,却仿佛已经盛满了人间世界的残酷与震撼,透过美极了的藏歌,那种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生存中挣扎与焦虑一点一点地降临心中。
真实得像纪录片
从样片效果来看,这样做反而使得影片感觉很好,影片与我们所看到的任何类型的影片都有些不同,因为在这里没有蓄意的煽情,没有刻意的友情和爱情,演员们既不偶像,也不光鲜,个个很邋遢,衣着破旧,脸上都是皱纹和泥。但是它很简洁,大气。甚至陆川在剪完之后,觉得它是那种自己曾经觉得不属于他的一种气质,朴素的、自然的、天成的。这也是《可可西里》让陆川悟到的最深刻的东西,电影是怎样的:“我现在觉得我们是做内容的,不是着重于叙述的语言,你结结巴巴地说一个真理也许更好。”
❼ 电影《可可西里》的主要内容。
《
西
》讲述
西
巡山队
命运
诞
解散
陆川
行走
路线
展示
命运
八
进山
四
着
程
要跟盗猎
作战
跟环境作战
跟贫穷作战……
没看
``建议
定要看``
种
灵
震撼`~
1
❽ 谁知道《可可西里》讲的是什么
可可西里故事梗概或分集剧情
当北京来的秘密警察尕玉走入传闻中神奇的可可西里巡山队驻地的时候,他从面前这群黝黑而平静的康巴汉子们脸上,丝毫看不出即将开始的巡山路是怎样的遍布危险悬疑……志愿者神秘失踪……藏羚羊群惨遭屠杀……传闻中巡山队勾结枪匪盗杀羚羊…… 一切是为了真相!尕玉隐姓埋名,加入了追捕盗猎者的巡山队,走进了四万平方公里茫茫无人戈壁; 盗猎者如同空旷山区游荡的历鬼,他们似乎可以藏匿在每一个石缝间,似乎可以弥散在稀薄的空气中,他们像阴影紧紧啮咬着巡山队员的神经,并寻觅机会向队员们射出致命的子弹…… 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安睡在宁静中。突然,枪声打破宁静,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鲜血染红戈壁,又一批藏羚羊群惨遭屠戮……一定要抓到盗猎者!巡山队长日泰下了死命令,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闯进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盗猎者出现在冰河对岸,队员们不顾一切地冲入湍急的冰河之中。一场生死搏斗之后,只捕获了一些盗猎分子,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风雪中,继续追赶盗猎分子的巡山队员已濒临绝境: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不断倒在冷枪之下……连最顽强的藏族汉子也哭喊道:我们走不出去了!打击盗猎,是巡山队义不容辞的责任;守护家园,是巡山队不可动摇的信仰。巡山队员顽强地在风雪戈壁中追捕盗猎者,枪声在可可西里的群山中长久地回响——这不只是一次巡山,这是一次撼人心魄的生命历险。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珍贵的高原动藏羚羊,但随着欧美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啬,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几年间,百万只藏羚羊被杀戮至不到两万只。1993年起,一支名为“野牦牛”的武装反盗猎队,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这支由“临时工”组成的队伍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盗猎分子展开了浴血奋战。
故事
故事发生在可可西里,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存有大约100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随着盗猎者纷纷涌入可可西里血腥屠杀,短短几年间,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影片讲述当地的志愿巡山保护队在队长日泰带领下的一次追击盗猎者的行动,最终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包括日泰在内的绝大多数队员在行动过程中牺牲,巡山保护队全军覆没。
可可西里
在陆川的影片里,以藏文书法书写的四个汉字"可可西里"仿佛也于瞬间获得了神圣的意义,让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雪山、荒原、无人区和藏羚羊,油然而生一股景仰之情。这种景仰之情是条件反射式的:对于大多数中国人乃至西方人而言,鲜有涉足那遥远的雪域高原者,因为没有到达,所以神秘。而作为电影作者,以影像表达中国神秘的西部,特别是青藏高原,表现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这项工作本身也足以让人尊敬。当陆川敢于走进可可西里拍摄这样一部影片时,他就已经让我敬佩了。
陆川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不断丢下各种包袱,也就是盗猎者不断在旅途中留下的各种痕迹,藏羚羊的尸骨、抛弃的汽车、掩埋的藏羚羊皮……最终到底能不能追击到盗猎者?这种追寻的结构本身也是扣人心弦的。
屠杀
是不断的屠杀事件让可可西里在一片纯美的基调中平添一种肃杀之气,变得凄美。
首先是"杀羊"。夜晚的藏羚羊一动不动,盗猎者上来就是一枪,枪声不夸张,闷闷的,一声声的枪响以后,是一只只羊的被屠杀。然后,负责剥羊皮的人会上来扒皮,遗弃下藏羚羊的肉身。天亮了,四面八方的秃鹫又蜂拥而至,啄食腐肉。最后,我们看见成百上千具藏羚羊的白骨,堆积在荒原上。
其次,就是"杀人"了。队员们有的死于可可西里险恶的自然环境,有的死于盗猎者的枪口,我们看到很多死亡的场景,有的被活活冻死,有的被流沙活埋而死,结局是队长日泰被杀死。人与人之间的屠杀竟然和人对于羊的屠杀别无二致,上来就是一枪,然后应声倒下,这种死的过程丝毫没有夸张与做作,却刻骨铭心。影片中所表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杀戮和人与人之间的杀戮,又同时在两个层面上形成并列的结构,突出强调了死亡的主题。
陆川在影片中所表现的这种死亡,是海明威式的,是科波拉式的。他不惧怕死亡,他不夸张死亡,面对屠杀,他的态度甚至是冷漠的、视而不见的,面对死亡像是面对自己的宿命一样。死,成为生命无可避免的归宿。我读过陆川的硕士论文,他对科波拉研究很多,在他的影片中所出现的许多中近景的镜头、构图,以及黑色影调,不能不让我联想到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那种面对一个人的死亡的镜头,既不热切也不过于冷漠,只是静静地旁观,有时候给你一个鲜血淋漓的伤口的特写,有着科波拉的风格。
信仰
面对死亡时的陆川,我想到了警察"马川"式的视死如归。只要寻到了那把枪,哪怕是死亡,那么死亡以后依旧可以找寻到自己的魂魄。《寻枪》里的姜文笑了,笑的那么阳光灿烂,以一个灵魂的面容。当陆川遇见可可西里,这是一个悲剧性的可可西里。可可西里的死亡,弥漫着信仰的味道。当生命无所依托,那么只能仰仗于信仰。影片一前一后的两次"天葬",是信仰对于死亡的最好诠释。让自己的肉身祭奠于天,当灵魂皈依信仰,那么即使是死亡也无所挂念。
最后,陆川眼里的可可西里,不仅有雪山、荒原、无人区和藏羚羊。有着神奇自然风光和古老宗教文化的雪域高原,只是陆川的叙事的外衣和背景。陆川眼里可可西里,更有子弹、鲜血、死亡和信仰。
❾ 可可西里电影简介
《可可西里》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可可西里电影简介,供大家参阅!
《可可西里》是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剧情片,由陆川执导,多布杰、张磊、奇道等主演。2004年10月1日,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
影片讲述了记者尕玉和巡山队员为了保护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生态环境,与藏羚羊盗猎分子顽强抗争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故事。2004年该片获得了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第41届台湾金马电影奖最佳影片等奖项 。
北京来的秘密警察尕玉以记者身份做掩护,来到传闻中神奇的可可西里。美丽寂寥的可可西里正安睡在宁静中,但突然出现的枪声打破了这片宁静。藏羚羊保护站上的巡山队员被盗猎者残杀。巡山队长日泰带领巡山队连夜紧急出发,誓要抓到盗猎者。但是盗猎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剥去皮毛的藏羚羊尸骨。巡山队员在遍布危险的茫茫大戈壁上奋力追踪,终于,抓到一部分盗猎分子。经过殊死搏斗,盗猎分子束手就擒,藏羚羊的皮毛被找回,但狡猾的盗猎头子再次漏网。巡山队员冒着风雪继续追赶盗猎分子,但此时,环境越来越恶劣,车辆抛锚、汽油耗尽、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队员一个又一个的牺牲,日泰队长迫于无奈,将藏羚羊的皮毛买出以换取必须的生存用品。终于,尕玉和日泰队长追上了凶残的盗猎者,日泰拒绝了盗猎头目的收买,倒在了盗猎分子的枪下,尕玉死里逃生,带回了已经冰冷了的日泰队长的遗体。
1:在剧组的时候,赵雪莹每天都是被苍蝇、蚊子叮醒的,而不是被叫醒的,但她从来没有伤害过一只蚊子,因为在可可西里,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该片在高原拍摄,无论对扛机器的工作人员,还是拍戏的演员都是痛苦的事情,拍摄期间剧组也经常有工作人员晕倒。
3:为了追求真实感,《可可西里》只起用了三名职业演员,其余全是非职业演员。
4:巡山队员抓捕盗猎分子那场戏在海拔4800米的楚玛尔河边拍摄,演员脱了裤子在冰河里冲刺,整整五天,30多次冲过冰河。拍到后来几位演员的双腿都站不起来了,而且完全失去了知觉 。
5:剧组为了拍摄流沙活埋巡山队员刘栋一幕镜头准备了一个多星期,挖了9个大坑,而且是真的将演员活埋进去,唯一的保证是在2分钟内将他很快挖出来,但是亓亮在拍完后还是昏迷了 。
6:影片开头的藏羚羊不仅是真实的,剧组还花了4个月派专人守候,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用胶片记录藏羚羊。
创作背景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在前后5年多的时间中,两任野牦牛队的队长索南达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牺牲 。陆川看到民间巡山保护队的故事后,他觉得这个线索非常适合拍成一部电影 。陆川不仅是《可可西里》的导演,还亲自负责剧本的创作,这期间他多次跟随可可西里当地的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巡逻,和巡山队生活过一段时间后,再看自己的剧本,陆川忽然觉得剧本和现实生活相差得那么远,而陆川最迫切要表达的就是真实,所以陆川对剧本改了又改,到第8遍时,终于觉得可以拍了。
拍摄过程
2003年8月,影片正式开拍。导演陆川为完成此片,率领100多人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将屠杀和保护藏羚羊的情节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可可西里》拍摄过程全部都在海拔3800米以上,其中有30%的戏是在无人区拍的。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剧组还在可可西里高原最高峰布格达尔峰6200米处取景拍摄。在布格达尔峰,剧组遇到了电影里巡山队经常碰到的事:在风雪中露宿,极度缺氧,头痛、头晕、呕吐、高原反应强烈,有人肺部感染、心脏病发作。一些后勤人员纷纷开小差逃离剧组,一位主创钱也没要就跑回了北京。电影拍到最后,剧组从一百多人变成了最后只剩下六十多人。电影的拍摄也进行得异常缓慢,原计划3个月,结果超期一个多月 。
正面评价
《可可西里》被称之为“一部关于信仰和生命的电影”,该片不仅在国内国际获奖,而且也感动了不少观众。《可可西里》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核心,把一个理想主义者由生到死的过程鲜活地展现出来(《竞报》评) 。这部电影带着一种绝对的淳朴和阳刚,以及被无限放大的生存和死亡的自然法则。影片并没有用慷慨激昂的宣传台词向观众喊话,也没有用常见的宣传语气说“杀死藏羚羊剥皮的行为是无耻的”,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到令人窒息的画面和巡山队员朴实的话语,让观众自己感受到那种震撼的力量(《人民公安》评) 。
陆川的《可可西里》展示了一种国产片中从未有过的极度洗练、残酷的纪实美学风格,虽然这种风格在世界影坛并非罕见,比如在《可可西里》中经常出现突如其来的暴力和没有铺垫的死亡,这些在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和日本导演北野武的电影中亦属常见,但与他们不同的是,《可可西里》的暴力彻底剔除黑色幽默成分,剩下的完全是冰冷和决绝。在可可西里严酷的生存环境里,这种描述方法表达了对生命的最大尊重(《京华时报》评) 。
反面评价
《可可西里》是一部把青藏高原“险恶化”的电影,这部电影为了突出人物的高大,环境描写不顾基本事实,存在诸多事实错误,给观众造成了误导作用。首先,沙漠承重能力很强,这与沼泽不同,更何况可可西里是中国的永久冻土区,因此不可能出现片中人物下陷到流沙里的情况。其二,电影中可可西里的“荒漠化”也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事实上可可西里不仅不是荒漠,而且还是中国湖泊最密集的地方。其三,可可西里并没有影片描述的那样可怕,可可西里也不是片中所说的无人区,在可可西里除了有淘金者、捞卤虫的人出现,还有牧民在那里放牧。可可西里和青藏高原在片中被“险恶化”,是因为造英雄、树典型的需要,这种现象不应该提倡(《中国国家地理》评) 。
《可可西里》的最大遗憾在于它未能将洗练的纪实风格贯彻到影片的每一个角落。对于天葬、成片的藏羚羊尸骸以及流沙吞人三大奇观的津津乐道,损害了影片的客观和冷静。首尾两次天葬的浓墨重彩,使得影片尽量价值中立的努力几乎化为乌有,而镜头在藏羚羊尸骸上的反复流连,更有制造奇观、滥情的嫌疑。甚至,影片足足用了96秒的时间来细致描述流沙将一个人吞没的完整过程,然后又用34秒的远景空镜头加以致敬。不论编导的本意是否要为影片制造出足够的残酷意味,但这种带着不节制情感的过度介入会对影片的纪实风格造成伤害,并且减弱影片本该具有的人道主义力量(《京华时报》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