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斯拉夫桥今还在吗
你是指南斯拉夫电影《桥》里的那座大桥?现在依旧存在。
位于波黑北部的“塔拉河大峡谷大桥”,就是电影的原型地。大桥于1937年至1940年间修建,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拱桥,横跨塔拉河,长365米,桥到河面149米,主桥拱114米,桥距塔拉河河面172米,有5个拱。在其完工之时,为欧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游击队炸毁,后于1946年重建并保留至今仍在使用。1980年,大桥所在地杜米托尔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南斯拉夫电影《桥》中游击队长少校老虎原型的雕像,碑文上写着:"这座纪念碑是博日达尔.祖季奇的母亲玛丽亚为其所建.博日达尔祖季奇南斯拉夫中尉,生于1915年 1941牺牲"。
⑵ 南斯拉夫电影《桥》中那座桥是如何毁坏的
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一个工程师,但这个工程师恰恰是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后,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http://ke..com/view/84286.htm?fr=ala0_1_1#8
真实桥在那,有没有就不得而知了,毕竟是电影,电影《桥》的外景地,位于今天的黑山共和国境内北部塔拉河谷大桥.
⑶ 寻访南斯拉夫电影《桥》外景地散记(图)
山川景色摄影(冯赣勇)
途中田园风情(摄影:冯赣勇)
在穿越隧道间隙的行进中,只见一侧远眺是连绵不断的山峰,另一面俯瞰是深不见底的沟壑,风景十分壮观。人们能深刻感受到车在山中走,人在路中游的快感。一路上爬山观水,远观饱览山景,近瞧峡谷激流。一个多山小国的黑山,想不到有着处处生机盎然的景色。
塔拉河谷大桥(摄影:冯赣勇)
这座位于黑山塔拉河谷上的大桥,确实是在战争中被炸毁后重建的。但是电影中的情节与 历史 真实事件炸桥有所不同。据相关资料记载:塔拉河峡谷大桥位于黑山北部,横跨欧洲最深的峡谷--塔拉河大峡谷,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全长365米。
桥头雕像(摄影:冯赣勇)
大桥最初建于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毁,后又于1946年重建并保留至今。曾风靡中国的前南斯拉夫电影《桥》,就是根据当年游击队炸桥的史实改编并在此拍摄的。这座塔拉河谷大桥连通了桥两头的小村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大桥非常壮观,从近处根本看不出其壮观之态,远观或是从空中俯瞰,或是从桥下向上看,就会深切地体会到其宏伟之势。
塔拉河峡谷(摄影:冯赣勇)
站在桥上眺望远处风光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俯身向下可以看见流势凶猛的塔拉河,仰望向上看是蓝天白云悠悠;环顾四周瞭望,可以看见青山和在山下的小小村庄。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大桥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大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壮丽画面。特别是在两岸还架起了溜索,穿梭于峡谷之上的滑溜索景象令人为之惊叹不已。
桥头观桥(摄影:冯赣勇
关于这座桥的来历始末缘由,一位名叫寒夷术的先生有着生动的记载:1937年,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王国黑山地区。朝阳刚刚从群山中露出笑容,沟壑深邃的塔拉河大峡谷便迎来了一支风风火火的架桥队伍。听到动静,附近小村庄早起的庄稼汉们,暂且放下手中的农活,三三两两围拢过来,蜷曲的胡须中央或在卖力吧嗒旱烟或在讨论着眼前的新鲜事。
桥上观景游客(摄影:冯赣勇)
领队的是建筑师安东诺维奇,他站在河谷边上,手握着桥梁蓝图,和设计师米亚特•斯•特罗亚诺维奇教授,以及施工队的几位主要负责人现场会谈。他们不时地向桥位所在的河谷纵段方向指画着,信心饱满地表露无疑。
桥头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经过三年紧张劳碌的施工,施工队克服了地势地貌复杂、汛期水流湍急、技术落后且无法采取大规模机械化施工的诸多困难,终于将横跨塔拉河谷的大桥建成通行。
桥头铭牌(摄影:冯赣勇)
这座钢筋混凝土拱桥长365米;有5个拱,其中跨越河道的主拱长114米;桥面距河面常年水位172米。完工当年,塔拉河谷大桥成为欧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桥,世界桥梁界为之侧目。
桥头小店工艺品(摄影:冯赣勇)
黑云压日,铁蹄践踏。1941年6月,轴心国军队侵入南斯拉夫,国王出逃并流亡国外,军队宣布投降。南斯拉夫随即被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瓜分。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波黑的大部分以及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则在德国法西斯的扶植下成立了“克罗地亚独立国”。
河谷上滑溜索(摄影:冯赣勇)
以铁托为首的游击队随即招兵买马,积极展开抵抗和破坏活动。1942年,为切断轴心国及伪军的运输通道,游击队奉反法西斯最高司令部命令炸毁了塔拉河谷大桥;同年8月,侵略者将参与炸桥的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杀死在桥头以示惩罚。
桥头餐馆(摄影:冯赣勇)
1946年,战后恢复原有交通基础设施,塔拉河谷大桥得以重建。为纪念二战时期的铁血抗战,南斯拉夫 社会 主义联邦共和国于1969年拍摄完成电影《桥》。其主题曲《啊!朋友再见》,让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久难忘怀。另外一部二战题材的美国电影《纳瓦隆突击队》(1979上映)也曾经使用过这座大桥作为背景。
桥对岸的村庄(摄影:冯赣勇)
1980年,南斯拉夫统帅铁托逝世,大桥所在地杜米托尔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遗憾的是,属于这座大桥的那个“大南斯拉夫”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按所谓“民族意志”,南斯拉夫彻底地分裂成若干弱小国家。先是南斯拉夫,再到南联盟,再者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然后至此,她的母国,则变成了形单影只的“黑山”……
桥附近的泽布里耶克镇(摄影:冯赣勇)
⑷ 电影八百那座桥是现在什么桥
是浙江路桥
关于老上海的影视作品里常见。
浙江路桥又名“老垃圾桥”,位于苏州河河道之上,是中国上海市境内一座连接黄浦区与静安区的过河通道,是亚洲罕见的鱼腹式简支钢桁架桥之一,也是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⑸ 前南斯拉夫电影《桥》中的那座桥是一座真实的桥吗
是真实的改编的,但那桥在哪就不大清楚了。影片的拍摄地叫塔拉河谷大桥(Tara River Canyon Bridge),位于今天的黑山共和国境内北部塔拉河谷地区。
⑹ 著名影片《魂断蓝桥》的桥是哪座桥
伦敦滑铁卢桥
滑铁卢桥始建于1817年,是一座9孔石桥。当其建成通车时,正值英国的威灵顿公爵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胜拿破仑两周年,该桥便由此得名滑铁卢。20世纪40年代,滑铁卢桥开始进行重建。由于当时二战战事正酣,男丁稀缺,粗重的建筑工作因此也就不得不交给英国妇女去完成。在德国法西斯的狂轰滥炸中,新桥终于在1942年建成,不过正式通车一直拖到了1945年。
新的滑铁卢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远远望去,外形简单却不失典雅。该桥长近400米,宽约25米。桥下5孔有如五道彩虹首尾相连,横跨泰晤士河南北两侧。泰晤士河水面虽宽,水流却极缓慢,一艘接一艘的船只仿佛行驶在光亮、平坦的液体马路上,悄无声息地在桥孔间穿梭。由于此处位于伦敦闹市区中心地带,而泰晤士河恰好又在此转了一个近乎90度的大弯,因此观赏起两岸的绮丽风光,可以说视角最佳、景致最好。记载着“日不落帝国”往日辉煌的城堡宫苑,拔地而起的高楼与凝重的古建筑相交融的伦敦金融城,以及忙忙碌碌的现代化码头仓库,在这里都可一览无余。
⑺ 前南斯拉夫著名经典电影片《桥》中的被炸掉的那座桥是哪里的还在吗
我们家还有那个电影呢~!!~!~!~
⑻ 电影《桥》的拍摄地,欧洲最大最深的峡谷,是最大混凝土拱桥吗
著名的迪尔地耶维卡桥-塔拉河大桥,位于塔拉河大峡谷,早在八十年前,它就是欧洲最大的公路混凝土拱桥了,从桥上看沟壑纵横的塔拉河,景色非常优美,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⑼ 塞尔维亚电影-桥是在哪里拍摄的
《桥》(Мост),南斯拉夫电影名(1969年),这部影片描述的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期,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他们要竭力保住一座撤退途中必经的桥梁。与此同时,一小队南斯拉夫游击队员奉命前去炸毁这座桥梁,桥又高又险,任务极其艰巨。如果能炸掉这座大桥,将阻断德军的退路,更有利于反攻。为了炸桥,游击队找到了桥的设计者。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和惊险曲折的斗争,最终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该片是南斯拉夫经典二战影片,真实再现一场激烈的大桥争夺战、一次勇气与信仰的考验。炮弹从头上掠过,大桥在脚下粉碎,一曲《啊!朋友再见》更是让人久久难忘。[1]
中文名
桥
外文名
Мост
出品时间
1969年
出品公司
波斯纳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
南斯拉夫
导演
哈·克尔瓦瓦茨
编剧
乔·莱博维奇,普·格鲁博维奇
类型
动作/战争
主演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鲍里斯·德沃尔尼克,斯·佩洛维奇,雷利亚·巴希奇,约·亚尼切耶维奇,伊·加洛
片长
97分钟
上映时间
1969年7月14日
对白语言
塞尔维亚语,德语
色彩
彩色
imdb编码
tt0074921
译制单位
北京电影制片厂
译制时间
1977年
1944年,德军投入重兵守卫南斯拉夫境内的一座大桥,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处心积虑防止南游击队的攻击。同一时间,游击队少校“老虎”(Velimir Bata Zivojinovic 饰)接到上级命令:为阻止德军汇合,必须在七天之内找到建桥工程师将桥炸毁。老虎与老战友——爆破专家扎瓦多尼(Boris Dvornik 饰)以及他的助手班比诺、沉默寡言的战士狄希、曾参与建桥的游击队员曼纳,组成了一支行动小队。老虎从盖世太保手中救出工程师,在接近大桥的过程中与德国护卫军队发生激战,有游击队员与联络员牺牲了,但也有新的力量补充进来。在破解了德军的间谍渗入之后,游击队员们终于将大桥炸毁。[2]
本片秉承了南斯拉夫电影的一贯风格,真实再现一场激烈的大桥争夺战,一次勇气与信仰的考验;这部电影于70年代中期在中国放映,在那极度缺乏精神食粮的年代,中国电影观众对这部电影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他们津津乐道于剧情和台词,学吹口哨和口琴并高唱电影中的著名插曲——《啊,朋友再见》, 但这首中国人至今耳熟能详的歌并非南斯拉夫民歌,而是二战时意大利游击队之歌。
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63年-1992年),历史上的国名,位于巴尔干半岛,1992年解体,分别成立了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后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现解体为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克罗地亚共和国、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马其顿共和国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共和国。
⑽ 南斯拉夫电影桥中桥的名字
塔拉河峡谷大桥位于黑山北部,横跨欧洲最深的塔拉河大峡谷,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全长366米。它初建于1940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炸毁,后于1946年重建并保留至今,《桥》就是根据当年游击队炸桥的史实改编并在此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