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搞笑高清 > 上甘岭战役电影有新拍的吗

上甘岭战役电影有新拍的吗

发布时间:2023-03-07 00:44:45

㈠ 你可知道当年拍摄《上甘岭》电影时的一些故事吗

1、《上甘岭》军事顾问是赵毛臣,他是上甘岭战役中四连指导员,亲自在坑道里指挥战斗的。拍摄电影时,他曾操作郭留诺夫重机枪射击配合录音,因此电影中你听到的重机枪声音都是他打出来的。


2、片中八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并不光是134团七连连长张计发,虽然他们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还包括特功八连连长李保成和四连指导员赵毛臣等人,张忠发当过师长警卫员这段应该取自15军警卫连连长王虏,他曾经是秦军长的警卫员,牺牲在增援上甘岭的路上。

饰演张忠发的演员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过这是巧合。


3、师长的原型是时任45师师长崔建功,他是东北军出身,在直罗镇战斗中被红军俘虏,后来成为开国少将。


4、最后反击牺牲的通讯员杨德才原型并不是黄继光,而是用胸膛顶住爆破筒和敌人碉堡同归于尽的苗族小战士龙世昌。

事实上,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记录下来的就有38人,仅仅在黄继光牺牲的那天夜里就有四人,除了黄继光之外还有赖发均、龙世昌和欧阳代炎。

所以,杨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说并不止一个。


5、卫生员王兰的原型一般认为是王清珍,不过她并没有进入坑道一直在后方工作,坑道里是没有女卫生员的。这一点在电影上映后被很多志愿军老战士指出,但和同样虚构的小松鼠一样,这也是导演为增加艺术感染力所做的设计。也有很多志愿军老战士看了电影之后非常感动,他们认为坑道里有女卫生员很好。


6、一排长说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过了,事实上曹操的“望梅止渴”并没有吃酸梅这段,不过一排长改编的非常好,让观众听了嘴里都会有酸水。

7、乔羽在写《我的祖国》歌词时,导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么时候这部电影没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实上乔羽做到了。


8、《我的祖国》里的那条大河是不是长江?乔羽说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说长江,是因为几乎每个人的记忆里家乡都有一条大河,如果具体指到长江就狭隘了。

9、《我的祖国》作曲是刘炽,他和乔羽合作过很多次,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的祖国》第一句“一条大河”非常经典,几乎一听就让人有想流泪的感觉。事实上,这句歌词的旋律来自于抗战歌曲《卢沟问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关键一条,电影中拍摄的坑道内景是在长影厂的摄影棚拍的,导演将坑道变宽了变高了,条件也变好了。事实上,电影放映后,军事顾问赵毛臣曾被幸存的战友责备: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这样的吗?

现实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体只能挤坐在一起。坑道内空气污浊气味难闻,缺少食物、药品和饮用水,有些重伤员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牺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险比电影中严重很多,战斗也更激烈。


电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连先后增补过800多人,几乎是一个小团的人数,战后只剩下6个人,原来的八连只剩3人。

也就是说,现实的战斗比电影《上甘岭》要残酷很多,很多!

赵毛臣的儿子赵振军是54军160师479团的战士,1979年对越反击战牺牲,荣立三等功。

当时军事顾问对导演沙蒙说'’坑道里不可能有女兵 "。导演耐心说服,女卫生员代表了志愿军女兵 这个英雄群体。剧情又安排女卫生员检查坑道,突遇敌军进攻,所以说得过去。同时真实战斗场面比电影里残酷一百倍。顾问问沙蒙为何不能真实反映?导演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如果把喝尿,吃不上饭,黄继光,邱少云还普遍存在的情况,都反映出来,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前线,东西都去哪了?无法交待,谁还送孩子上战场?所以要提倡英雄主义精神。顾问心悦诚服。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

电影《上甘岭》取材于真实的上甘岭战役。一场战役对一场战争的全局产生如此重大影响,上甘岭战役无论就其残酷性还是重要性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可以说是不多见的。毛主席了解到上甘岭的英雄事迹后,当即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体裁片拍摄的长春电影制片厂承担了这一光荣的任务,并立即组成了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导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负责剧本的写作。在此之前,林杉曾创作了多部反映革命体裁的作品,编剧经验较为丰富,他也因此成为影片《上甘岭》的执笔者。

剧本创作 班子搭起来后,沙蒙便率摄制组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实地考察。在去之前,大家考虑到沙蒙有心脏衰弱的毛病,再加上年龄较大,劝他这次就不要上山了。但沙蒙却坚持和大家一起攀上高达一千多公尺的五圣山。 尽管上甘岭的硝烟已经散尽,然而当年战斗残酷之一幕却依然那么生动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光秃秃的山上,见不到一棵树木、一只动物,山顶的石头被炸松翻起一米多深。岭上铺了厚厚一层子弹壳、炮弹皮。随手抓把土就能数出32粒弹片,一截不到一米的树杆上嵌进了一百多个弹头和弹片。一米见高坑道里潮湿而又闷热,令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此情此景使摄制组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年上甘岭战斗的艰苦和壮烈,体会到志愿军指战员们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更坚定了尽全力拍好这部反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争片子的决心。 在随后的两年里,他们又二度来到上甘岭,并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老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当感到资料收集得差不多时,大家便聚在一起为影片结框搭构了。若按常理,上甘岭战役很容易被拍成一部全景式的战役。但大家觉得这样虽然能展示上甘岭战役的全貌,但却不容易打动人。 经过一番研究,沙蒙决定突破传统战争体裁片的框框,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采用“以小见大”手法来展现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他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影片基调确定后,编剧林杉便立即进入了紧张的创作,原先的生活体验和积累的大量素材迅速地围绕着这一主题重新进行艺术地组合、编排。不久,他便完成了剧本初稿的写作。剧本讲述了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从接收阵地、最初进行防御战、直到转入坑道,在缺粮断水的情形下,开始了坚守上甘岭的任务。 在坑道里,他们克服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打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以惊人的毅力坚守二十四天,最终争取了时间,赢来了大部队反攻的胜利。沙蒙看了本子后,觉得写得不错。但林杉却总感到剧本里还缺少些什么,但究竟缺少什么,他自已一时也说不出来,整天就那么憋着,苦苦地思索,直到有一天,当她看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事迹报道后,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王清珍是朝鲜战场上许许多多女护士中的一员,在上甘岭战役中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每天给伤员打水、打针、换药、喂饭、洗绷带、查脉搏,有时还要帮助伤员大小便,其工作之苦可以想见。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笑容,有时为了给大家解闷,她还唱起了唱起了陕北民歌《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歌曲。在上甘岭,她象一支春天的小燕给残酷的战争注入了生气和活力。 作为一部反映上甘岭战役的影片不能没有象她这样的人物,而且在清一色的男人中加进一个女性角色也会使剧情更加生动。于是,在《上甘岭》剧本再次创作中,林杉便让这个女卫生员以王兰的名字“归队”了,并在剧本的最后页码上特别注明:王兰的原型就是卫生员王清珍。实际上剧本中女卫生员王兰虽是以林清珍为原型,但她同时也综合了其它许许多多志愿军女战士、女卫生员的身影,因而其事迹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那时的导演有生活、有水平,现在这些烂导演,就去知道穿越,…

电影《上甘岭》,是电影反映抗美援朝故事的一座丰碑,是一部不朽的作品,看一次受教育一次,电影插曲百听不厌!

赵毛臣是我战友的父亲。战友属16O师侦察连战士,南疆轮战牺牲。前年战友们到湖北孝感看望了他的家人。

在《上甘岭》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在缺粮断药又短水的坑道里,身受重伤的指导员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刻里,用他那微弱的声音对身边护士王兰说:“小王,请再给我唱唱《我的祖国》吧!……”看着指导员那干裂的嘴唇和渴望的眼睛,王兰含着热泪唱起了《我的祖国》,战士们也随之与王兰一起唱了起来,而指导员在战士们深情的歌声中合上了眼睛,带着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离开了朝夕相伴的战友们。这场戏连同王兰那美丽的身影成为影片《上甘岭》中的一个经典镜头。
其实,不仅在这场戏中,可以说在整个拍摄过程中,刘玉茹都是倾心打造着王兰这个人物。唯其如此,电影中的王兰才会令人过目难忘。数十年后,当刘玉茹回忆起当年拍摄《上甘岭》的情景时还感概地说:“能参加《上甘岭》的拍摄,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儿。我到现在,仅演过一部电影,就是《上甘岭》。没想到王兰的形象在亿万观众中能留下那么深的印象。”

电影《上甘岭》是对中美最后一战进行艺术化处理之后的展现,但其实 真实的战争远比影片中的镜头残酷

1、“范弗里特弹药量”与小范弗里特之死

因为“上甘岭战役”(美称“摊牌行动”),世界战争史上出现一个新名词: 范弗里特弹药量 ,即对所使用的弹药不作限制。

正是对炮火的极端推崇,美军著名的“山地战专家”、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一手策划了 “摊牌行动” ,短时间内向上甘岭倾泄炮弹190万发、炸弹5000余枚。

但是,你知道吗,就在上甘岭战役爆发的半年前, 1952年4月3日,范弗里特的儿子小范,在驾驶轰炸机对我军运输线进行轰炸时,被我高射炮击中身亡。

小范弗里特是美第五航空队第3轰炸机联队第13轰炸机中队的一名飞行员,上尉,驾驶B-26轰炸机。当时他是在凌晨3点对距三八线40公里的沙里院火车站进行轰炸,被我191师击落。

板门店谈判期间,范弗里特曾委托美方代表,恳请我方寻找小范下落。我方多方查询后,证实当时敌机被击中后,飞行员来不及跳伞而一并炸毁。

据悉, 朝鲜战争中,有美军142位将军的儿子参加这场侵略战争,其中35位死亡或受伤。

这场战争让侵略者明白,中国人民是不好欺负的,侵略者终将付出惨痛教训。

2、4万公斤苹果与1个苹果

电影《上甘岭》中有一个镜头:一位年轻的运输员费尽千辛万苦爬进坑道,卸完弹药后,摸出一个苹果递给战士。

但是 这个苹果在战士们手中传来传去,谁也不忍咬一口。

当年的上甘岭战役进行了43天,坚持在坑道中的战士们最缺的是水。如何往前线运水是摆在后方指挥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萝卜,刚开始也确实运进去3袋萝卜。水灵灵的萝卜也确实解渴,缺水的状况得到缓解,但是,另一个更麻烦的问题来了: 萝卜烧心!

吃过生萝卜的人对此一定深有体会,那种滋味让人非常不好受,并且拉脱了水更危险!

于是大家想到了苹果,确实这是一个好主意,于是 后方采购了4万公斤苹果准备往里送

可是敌方的封锁更加严密,运输更加困难,为了激励大家,指挥部甚至列出一个立功标准: 只要送进去个苹果,就立二等功!

而最后运进坑道的苹果,就只有电影镜头中岀现的这一个!就是这一个,也还是运输员在半路捡到的。

4万公斤苹果,堆在一起有一座小山高了吧,可是,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下,却只有一个被成功运到。

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打的是补给线。 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运输人员牺牲1716人,占牺牲总数的14.8%。正是这些牺牲的英雄,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们曾听过亲自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兵现在是首长的讲过当时在坑道里和出坑道与敌人做战的真实情景,女卫生员是虚枸的人物,真实的战场情况比电影上要残酷的多,能活下来的志愿军战士真是挺不容易的,在枪林弹雨密集众炮的战场上很难全身而退,牺牲了的战士都是祖国的英雄儿子,活下来的也都是血性男儿,我们没有经历过这场血与火战争的人对这些国家的功臣应该必须给予无比的崇敬与尊重!

㈡ 随着《长津湖》的热卖。大家认为《上甘岭》适合重拍吗

不是吃烂饭的话可以重拍,但《我的祖国》无法复制,而朝鲜战争中可歌可泣的素材实在太多
第一个担心的是,会被借题重拍成电视剧,这样投资风险小很多,而且电视剧和电影可以重名,但不同类型,可以躲过比较挨骂。比如要是重拍《大决战》电影,不来几个长镜头好意思拿得出手?而现在想拍一个这种长镜头,花费恐怕要比你整部电影的预算都还高。就怕吃“烂饭”啊,特别是上甘岭战役,炮弹如雨下,每一秒会有5发炮弹落下,尘土、弹片、血肉横飞,再现这种残酷的战斗场景花费也跟流水一样。就怕到最后导演战斗镜头没放几个,坑道里士兵跟小护士谈恋爱成为主题,那真是草(一种植物)蛋了。

凭心而论《上甘岭》,还有《英雄儿女》这几部当年的朝鲜战争经典电影,是应该重拍。五六十年前的拍摄手法跟现在有很大不同,观众认知喜好也有很大不同,对年轻一辈的吸引力有限。但前提必须是真正的拍好电影,不是一心想要赚钱吃烂饭。拍《上甘岭》时编剧和导演到朝鲜攀登过五圣山,演员跟上甘岭英雄连队一起生活,虽然现在做不到,但至少要进行足够的“体验生活”,而不是抹上发胶,点上雪茄,换上崭新的军装,抱起加特林机枪就上。

第二是,插曲《我的祖国》是无法逾越的巅峰,这歌曲蕴藏着伟大而又澎湃的能量。而在电影中,处上甘岭坑道战这种非常压抑环境下,突然唱出如此欢快的旋律,从而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比也堪称经典。任何想要重现上甘岭战役的影视剧,都不应该忽视这首歌曲。

最后,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可歌可泣的战役,远不止这些,实在太多太多了。比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反映的松骨峰阻击战,志愿军一个连阻击三个师,全连百余名战士最后战斗至仅剩七人。铁原阻击战,志愿军63军采用的“拔碎牙战术”,全军以班组为单位分成数百个战斗单位,分散到数百个小阵地上,每个小阵地的战士尽可能久的坚守阻击敌军,阵地被打碎后,剩余人员撤退到后方重组建立新的小阵地。这意味着全军基层所有官兵没有一个是懦夫,在孤立无援,面对兵力火力数十倍于己的敌军进攻时候会坚持战斗到最后,只有当年的志愿军敢用这种战术,以血肉之躯硬生生的挡住李奇微的“坦克劈人”。

不适合。珠玉在前。 上甘岭已然是经典不可复制, 有人想重拍的话,无异于自取其辱, 我想没有人傻到这个地步。 直接把片子修复之后,全国各地大中小学上映即可。

松骨峰、三元里,那么多题材。别盯在上甘岭,因为要拍出那种精神,靠形式是不可能拍好的!

千万不要重拍,不然的话非得拍出个坑道里谈恋爱不可

适合重拍

老版上甘岭是个经典,但也希望看到重拍的上甘岭。改革开放40年,这种经典几乎没有,更别说配合电影的穿越时空永恒流传的歌曲了。一个电影只是成功的一半,一首歌曲是这个电影成功的另一半,甚至占2/3。

完全有必要,建议将几个经典战疫都拍一下,现在的无论拍摄技术手法特效早就是之前的那个水平了, 历史 和前作摆在哪呢再加上好的剧本二次创作和提炼,在尊重 历史 保留经典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用心专业的团队,再打造出一批新的经典完全可以!

其实好好拍一部《抗美援朝》电视剧势在必行!(20年前此剧已经拍成,结果美国911,没有播放!)

铁源阻击战可以拍

不合适重拍,适合拍更多关于上甘岭的战斗

老电影《上甘岭》《奇袭》的主角原型现身屏幕 战后他们曾任何职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一些志愿军老战士在媒体采访中纷纷亮相屏幕,这些战斗功臣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铄,令人欣慰。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欣喜看到了老电影《上甘岭》中张忠发连长的真实原型张计发,还有老电影《奇袭》中方连长的真实原型张魁印。

两位老英雄都是九十以上高龄,说起七十年前朝鲜战场的往事,仍是那么思路清晰,表达流畅,在哪打了几仗,牺牲了多少战友,都记得清清楚楚。

真是岁月如歌,英雄不老。

出生于1926年的 张计发 ,是河北省赞皇县人,抗战末期19岁参军入伍,在八路军太行一分区独立团当战士。

他于1951年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在上甘岭战役中,担任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135团7连连长。

残酷的上甘岭战役中,张计发带领连队曾在缺水、缺粮、没有药品、弹药不足的坑道里坚守了43天,不仅击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进攻,还数次反击夺回阵地,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坚守和反击作战任务。

战后,135团7连荣立集体一等功。连长张计发荣立个人一等功,并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战后1954年回国,张计发作为英模代表,出席了中南军区英模代表大会。1955年秋,已升任副营长的张计发,在组织的关怀下进入南京中高级步兵学校学习。1963年,他从团副参谋长岗位上因病离休,被组织上安排到河南信阳军分区干休所休养。

1957年,毛主席指示有关方面将上甘岭战役拍成电影。擅长军事题材影片拍摄的长影厂立即组成创作班子,由沙蒙、林杉担任导演。因为林杉曾创作多部革命题材的作品,所以他和曹欣、沙蒙、肖矛又是《上甘岭》剧本创作者。编导们两次到上甘岭进行实地考察,并到志愿军部队体验生活,还决定请主角原型张计发为剧组顾问。因张计发当时在南京步校学习,没能成行。

但张计发的确是老电影《上甘岭》中8连连长张忠发的原型,也是小学课本里课文《一个苹果》的亲历者和作者。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前线,张计发打了10年仗,负过8次伤,荣立特等功四次,一等功两次,是实至名归的英雄连长。

电影《上甘岭》上映后,张计发不知看过多少遍,但一直无法从头看到尾,经常是只看一半就不敢再看下去了。原因是,他记忆中的实战情景远比电影更惨烈,那些牺牲的战友让他想起来就难过···。

离职休养后,张计发把关心教育下一代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坚持与疾病作斗争的同时,曾无数次深入湖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广东等省区,到学校、进工厂、下部队,作了上千场的革命传统报告,听众多达百万人次。

张计发的妻子名叫魏祖琴,是他从朝鲜回国后由组织牵线搭桥组成的家庭。两人育有四个女儿,有三个从军入伍。1967年出生的小女儿至今在部队一线,已是一名指挥员。

(电影《上甘岭》剧照)

94岁高龄的张计发新近现身屏幕,重新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一个苹果的故事”,还讲述了报务员因口渴说不出话,不惜自己将自己的嘴打出血来润嗓子的动人情节···

张魁印

抗美援朝老英雄张魁印,就是老电影《奇袭》中侦察连长方勇的真实原型,如今已经98岁高龄。

当年他带领38军一支先遣队机智深入敌后,一举炸毁武陵桥,切断了南逃敌军退路和后援,为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战后,张魁印被志愿军总部批准荣立一等功。也是38军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立一等功的唯一一位团职干部。

(晚年张魁印)

他是山西平遥人,生于1922年,1937年参加革命,历任山西政治保卫队二大队六中队战士,八路军晋西支队一团测绘员,晋西第二军分区侦通队侦察排长,第二军分区司令部侦察参谋、侦察科科长。

1951年1月入朝参战,张魁印任志愿军第38军侦察科科长、38军司令部情报科副科长。此后,历任50军作训处长,38军作训处长,师参谋长、副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1982年享受副军职待遇离职休养。

惊险传奇的战场往事,起源于1950年11月24 日下午。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的前一天,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传令,把军部侦察科科长张魁印叫来,开门见山说:

“给你一个任务。你与 113 师侦察科长周文化带两个连,两个工兵排,配英、朝语翻译,300多人,组成军先遣队。要在朝鲜平安南道内务署配合下,秘密潜入德川以南,在26日上午8时以前,把德川通顺川和平壤的武陵桥炸掉。你敢不敢去执行这个任务?"

时年28岁的张魁印胸脯一挺,坚定地回答:“那有什么不敢的!”

梁军长也没多说,只是把手一挥命令:“好,那就出发吧!”

这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中的真实一幕。

有关这次巧妙、大胆穿插敌后奇袭的战斗经过,在许多记载抗美援朝的史料中都有详尽描述。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演义》(张涛志著)上卷中的第23回,章节题目就是:《毛岸英捐躯大榆洞 张魁印奇袭武陵桥》。

而老电影《奇袭》,则是艺术的再现了这个惊心动魄的经过。

据记载,德川之战结束后,当志愿军西线总指挥韩先楚把38军在德川的战报送达志愿军总司令部时,彭德怀司令员禁不住高兴地评价说:“这个38军很厉害嘛,奇袭武陵桥这着棋妙不可言···。”

196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已有军教片《奇袭武陵桥》的基础上,再以这一战例为素材,由黎阳、郑洪编剧,许又新导演,张勇手、邢吉田、曲云、袁霞、王孝忠等主演,成功拍摄了后来家喻户晓、盛演不衰的故事影片《奇袭》。

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影片奇特之处在于,是由真正经历过朝鲜战场烽火的军人执导,用的是真实素材,拍戏使用真枪实弹。而片中主演方连长的演员张勇手,也是一位参加了抗美援朝的老战士。

张魁印曾说:“电影《奇袭》我看过好多遍,虽然较之真实事件艺术化了,但影片拍得很真实。每看一遍,我都要想起我的战友们,可电影毕竟与实际战例不能相提并论,还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没拍出来···”

追忆往事,晚年张魁印经常感慨万千。

他喜欢讲述牺牲的战友,唯独不谈自己。他解释,在电影中,有一段方勇和一班长三人乔装敌伤兵在路上截车,对康平桥进行侦察的情节,是电影编导们艺术虚构的。

影片《奇袭》的核心是插入敌后“炸桥”阻敌。也可以说,这座桥是影片剧情围绕的重中之重。片中的桥被定名为“康平桥”。

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电影中的这座“康平桥”实景,是在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镇的“藏山大桥”拍的,不是朝鲜前线的武陵桥。

当年拍摄惊险的跳车镜头时,导演要求一个镜头下来。片中的方连长从一班长手中抢过正在疾驰的吉普车方向盘,战友们跳下 汽车 后,他独自驾车吸引追兵至山崖边,在 汽车 坠崖前一瞬间,他飞身跃入路旁,吉普车则坠入山谷燃起大火。

敌追兵见到山崖底下熊熊燃烧的车骸,误以为共军人车俱毁,得意洋洋地狞笑说:“跑,我看你往哪儿跑!···”

对于当年自己在片中的勇敢表现,张勇手只是淡淡笑道:“那时年轻,又有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经历,所以拍这类惊险的镜头,基本上是一条就过,也从没受过伤。”

张魁印离休后,曾任哈尔滨市南岗区育红小学校外辅导员。其它时间,喜欢阅读古今中外的军事书籍。他至今还珍藏着破袭武陵桥的经过要图,还有荣获的一堆军功章。

面对这些记载着战斗功勋的勋章,张魁印常想到的总是牺牲的战友。

张魁印的妻子迟秀琴,也是他的战友,曾在志愿军司令部任打字员。张魁印在打完四次战役后,调至志愿军司令部工作一段时间。两人1954年结婚,育有4个子女。

好多年来,张魁印从不透露自己是电影《奇袭》中主角原型的事,直到后来军史战史研究者找上门来,人们才知道张魁印的英雄事迹。

(电影《奇袭》剧照)

张魁印说:“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为祖国为人民而战,是一个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天职。比起牺牲的战友们,我又能说什么呢?一切荣誉都是同志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㈣ 国产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有几部,叫什么名字

比较经典的有《上甘岭》(1956,长春电影制片厂)、《英雄儿女》(1964,长影),这些影片我主要是从电视上看到的,后来知道,《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原型叫王必成,是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的。而《上甘岭》是中国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英雄儿女》原著的名字叫《团圆》,作者就是巴金。

还看过《奇袭》(1960,八一电影制片厂),以二次战役时38军侦察队炸毁“武陵桥”(其实是在武陵里境内的大同江上的一座公路桥)为蓝本。八一厂1958年拍过一个军教片《武陵桥》(又称《奇袭武陵桥》),不过,真实中又是什么情况呢?呵呵,我也查了一下,这次38军的侦察队,指挥员是38军的侦察科长张魁印,队伍共计323人,差不多是一个营了,不过,电影《奇袭》将当年这个营“缩编”为了一个排,桥的名字改成了“康平桥”。而部队原本仅阵亡一人,在电影中则是倒下了好几个。此后我们还看过一部关于炸桥的电影,名字就叫《桥》。而新中国第一部电影也叫《桥》,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我也查了一下,那个年代还有:

《斩断魔爪》(1954,上海电影制片厂。抗美援朝的间谍战)

《长空比翼》(1958,八一。讲志愿军空军)

《前方来信》(1958,天马电影制片厂)

《三八线上》(1960,八一)

《烽火列车》(1960,长影。抗美援朝中军事后勤题材的不少)

《铁道卫士》(1960,长影。军事后勤+间谍战)

《慧眼丹心》(1960,珠江电影制片厂。后勤系统的题材)

《英雄坦克手》(1962,八一。抗美援朝中,志愿军装甲兵刚刚组建,参战不多)

《打击侵略者》(1965,八一。电影中将抗美援朝很多故事浓缩在了一起,有邱少云的故事,有奇袭白虎团的故事)

《激战无名川》(1974,八一。同样也是军事后勤题材,反“绞杀战”内容)

《碧海红波》(1975,西安电影制片厂。雷达兵+间谍战+反“绞杀战”)

《长空雄鹰》(1976,长影。反“绞杀战”题材)

不过“最有名”的我想可能就是八部样板戏之一——《奇袭白虎团》(1972,长影)。白虎团的团旗我看过,在北京的军博。不过这部样板戏没有看全过,看过几次片段。杨育才在电影/京剧里改名叫严伟才。杨育才是十二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中活着回到祖国的三位之一,还有两位是彭德怀和胡修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电影继续着,先后有《心弦》(1981,上影)、《心灵深处》(1982,长影)、《战地之星》(1983,八一)、《毛泽东和他的儿子》(1991,潇湘)、《神龙车队》(1993,八一)、《铁血大动脉》(1998,八一)、《北纬三十八度线》(2000,八一)、《三八线上的女兵》(2000,CCTV电影频道)等故事片上影。至于记录片还有不少,我看过的有《共和国之战——抗美援朝战争》(《共和国之战》有一个系列,记录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以及一些人物、事件的记录片(比如《狙击英雄》等),这些主要是电视记录片。记录电影比较有名的是《较量》(1996,八一),可惜我没有看过。
此外还有一些电视剧,主要是在八十年代以后,毕竟中国的电视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普及的。有一部叫《硝烟散去》,记得那是讲一位被魏巍“写死”的志愿军战士的,此人叫李玉安,志愿军38军113师335团1营3连的士兵,魏巍“写死”他的那篇文章是原来读书时候学过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李玉安没有死,回国之后长期隐姓埋名,后来为了帮他儿子参军“走后门”,找到当地的征兵部门说,自己就是那个魏巍笔下的李玉安,希望部队看在一个志愿军老兵的份上能要他那个坚决要当兵的儿子。后来魏巍和他笔下“壮烈牺牲”的李玉安还见过面。还有一部我看过的叫《中国战俘》,反映的是志愿军战俘的故事。

㈤ 10月电影院最新上映电影

10月电影院最新上映电影有特级英雄黄继光、我的遗憾和你有关、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5我的外星朋友、搜救等。

1、《特级英雄黄继光》

《特级英雄黄继光》讲述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主动报名参军,因头脑灵活,腿脚快,被选做通信兵,他一直渴望有机会能走上前线,为了战争的胜利做出自己的贡献。上甘岭战役爆发当日,前线通讯受阻,他主动接过建立前线通信的任务。

电影

被称为运动画面或动态画面,即“映画”,是作品视觉艺术形式,通过使用移动图像来表达沟通思想,故事,认知,情感,价值观,或各类大气模拟体验。这些图像通常伴随着声音,很少有其他感官刺激。

阅读全文

与上甘岭战役电影有新拍的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版兵临城下电影 浏览:584
枣庄私人电影院哪里好 浏览:435
二战老电影枪械 浏览:310
2020年十一档电影都有哪些 浏览:38
炼金术电影有哪些 浏览:614
微光看电影怎么投屏 浏览:758
电影励志推荐女生 浏览:761
芙蓉镇有哪些电影 浏览:13
电影为什么分级 浏览:587
50部经典好莱坞电影 浏览:738
印度电影在女人手上画的花纹 浏览:312
源代码电影简介 浏览:796
老电影国际大营救中文字幕 浏览:469
像闪灵一样的恐怖电影推荐 浏览:725
电影中的特工是怎么变装 浏览:945
八百壮士电影完整版高清在线播放 浏览:708
好看的红砖电影 浏览:437
医院生孩子剧情电影大全 浏览:238
这里没有硝烟电影演员 浏览:892
为什么电影字幕错位 浏览: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