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电影 女主角预知未来
是好的,正面文化.具体看下面
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妇孺皆知的美女阿国,她是岛根县出云大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专事奏乐、祈祷等工作),为修缮神社,阿国四出募捐。她在京都闹市区搭戏棚,表演《念佛舞》。这本是表现宗教的舞蹈,阿国却一改旧程式,创作了《茶馆老板娘》阿国女扮男装,身着黑衣,缠上黑包头,腰束红巾,挂着古乐器紫铜钲,插着日本刀,潇洒俊美,老板娘一见钟情,阿国表演时还即兴加进现实生活中诙谐情节,演出引起轰动。阿园创新的《念佛舞》,又不断充实、完善,从民间传人宫廷,渐渐成为独具风格的表演艺术。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后来结它起了雅号“歌舞伎”:歌,代表 音乐;舞,表示舞蹈;伎,则是技巧的意思。
日本各地的女优纷纷效仿阿国竞相演出歌舞伎,一些武士为争夺女优大打出手,甚至互相厮杀。1629年,德川幕府以败坏风俗罪禁止歌舞伎演出。直到年,才允许只有男子演出的“野郎歌舞伎”,女性角色由男性扮演,称为“女形”,即旦角。1670年后,这种演出增多,而且有了剧本,内容情节和表演手法更臻成熟。 1751—1801年是歌舞伎的全盛时期。以后30年,歌舞伎又完成了人物性格表演上的典型化、个性化和艺术化,表演程序也被固定下来。歌舞伎演员为世袭制。演员父子,代代相继。当时以江户(今东京)、大阪、京都三市为中心,歌舞伎成了市民喜爱观赏的表演艺术。到19世纪明治时代,日本这门传统艺术成为一种越来越古典的戏剧。
歌舞伎的主题大致有两类:一是描写贵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现民众生活。剧目可分四种:“义大夫”狂言,通过舞蹈表演滑稽的故事剧;“时代物”狂言,是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世话物”狂言,描写庶民生活和爱情故事剧;称作“所做事”狂言的舞蹈剧,内容涉及忠孝仁义等道义,对二般市民进行勤俭、行善、惩恶的道德教育。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任何一种古典戏剧更受欢迎,近几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剧本和制作。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赞美道:“玉萧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他把歌舞伎看作“异乡境里遇故知”了。
说起歌舞伎,对于不了解日本文化的异邦人的联想总会有如下两种:首先是鬼!看不出性别的白脸人浮现在幽暗的背景前,拖着比京剧还长的唱腔,舞台上似乎还飘着浮世绘的落叶;其二是“伎”字引发的歧义,还有艺妓在日本电影里的频繁现身。这些都使我们无法忽略歌舞伎这个行业的江湖身份,即使是“国粹”也是来源于民间,有它自己辛酸的成长历程。
现在在日本,AV小电影肯定比歌舞伎要出名无数倍;而且,坐落在东京的歌舞伎町是闻名全球的红灯区,是旅游旺地。那么真正的歌舞伎是什么呢?
歌舞伎诞生于400年前的1603年,当时的歌舞伎(kabuki)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歌、舞、演剧浑然一体的艺术,也不是男扮女装,而是一种加有简单故事情节、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而且是女扮男装。
歌舞伎的创始人是日本关西岛根县出云大社的女祭司阿国,为了募集木殿的修缮费,她来到京都,改革了“念佛踊”(念佛踊经时的动作舞蹈),加入简单的故事情节作为一种演艺公开表演,在京都、大阪等地引起强烈反响,甚得民众欢迎,是当今歌舞伎的原型。阿国也因此成为歌舞伎的创始人。
歌舞伎从民俗发展成日本的国粹文化,经历了波折的成长过程,由“游女(妓女)歌舞伎”到“若众歌舞伎”,最终发展到现在的歌舞伎的原型“野郎歌舞伎”,逐渐成为现在这样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的歌舞演剧艺术。
阿国创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带的“游女”受其影响组织了许多“游女歌舞伎”,她们除了演剧之外还从事卖淫活动。当时的日本德川幕府对“游女歌舞伎”的淫乱行为采取了取缔措施,于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戏的法律,结束了“游女歌舞伎”的时代。女人演戏被禁止,并没有中断歌舞伎的发展,剧团变更办法,以年轻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产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这种歌舞伎被称为“若众歌舞伎”。
“若众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员因为年轻貌美,深受女性观众的喜爱,演员生活作风糜烂,经常和观众发生恋情,时有殉情、私奔等引起社会轰动的事件发生。幕府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改善,但难见效果,于是在1652年明令禁止“若众歌舞伎”演出活动。
然而,歌舞伎毕竟成为当时日本民众最主要的娱乐活动,幕府禁止无法断绝民众的喜好,剧团方面便想出了对付禁令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伎改为成年男性演出,于是出现了“野郎歌舞伎”,也就是现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歌舞伎从此改变了侧重以美媚之貌蛊惑观众的做法,转而追求演技,逐渐发展成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演艺。
另一方面,从西洋归国的知识分子和执政者们看到西洋社会里把艺术视为国家文化的象征。于是就把歌舞伎当作了日本文化的代表。歌舞伎从此被视为现代人所为的艺术。
以前演出过的歌舞伎剧目之中,女形的印象最鲜明的是《鸣神》。《鸣神》的情节是描写一个居于北山岩穴的出家僧侣“鸣神上人”被天上宫廷派遣的美女“云中绝间姬”诱惑,堕落失身而消减身体的功力,饮酒大醉。云中绝间姬便乘机割断了鸣神上人把龙神封闭的绳索,为了万民百姓使甘露从天而降。
云中绝间姬用女色媚态勾引鸣神上人的时候,鸣神上人情奈不住地开始触摸她的身体。这个场面的云中绝间姬充满“女人”的性感,妖艳绚丽,是一种在现实的女人之中找不到的。完全是虚幻的女人魅力。
最后,她从愤怒的鸣神上人那里逃跑的时候也一直保持着纤弱的样子。她逃得很慢,好像小脚的女人一样用不稳的步子逃走。
听说,歌舞伎的女形本来有重视“美”的思想。比如说,歌舞伎中有“加役”这个行当是一种证明。而“立役”的意思相当于反串,指某个行当的演员饰另外一个行当的角色。特别是,一般女形演员不演心术不正的女人、没有良心的女人的角色,这种角色由“立役(相当于生)”的演员担任。从这个例子看来,女形一定需要兼而有之外貌和内心的“美”,而且女形的“美”里包括比现实的女人还有女人性的纤弱、可爱的样子。
日本遇到现代(日语叫“近代”)的明治时代,虽然歌舞伎也有过好像时装戏一样的现代化的尝试,可是至今它一直保留着“男扮女装”的女形。到现在,反而当代的观众对歌舞伎保留的女人形象感觉很新鲜,好像观众们陶醉在虚幻的女人魅力中。保留“男扮女装”的女形包含虚幻的艳丽,适应时代的旦角随着女演员的增加开始追求自然的女人健康美。
歌舞伎的演出内容,分为历史上武士故事为主的“荒事”和民间社会男女爱情故事为主的“和事”。歌舞伎的舞台布景非常讲究,既体现日本的花道艺术,又有旋转舞台和升降舞台,千变万化,再配以华丽的舞蹈演出,可谓豪华绚丽。男演员演出的“女形”,虚幻妖艳,给人以超脱现实的美感。
现在看来,日本歌舞伎演员的化妆非常浓,但是在江户时代(1604-1868)的人们看来歌舞伎的演员不化妆,他们会感到很惊奇。因为在室内剧场演出的歌舞伎因与观众的距离相当近,所以相貌非常重要。而且最初歌舞伎的Okuni歌舞伎(17世纪初),在表演结束后,就卖身,所以最初的歌舞伎非常重视演员的相貌。但是自歌舞的中心搬迁到江户后,观众的喜好渐渐由美貌转为演技。
19世纪以后歌舞伎的观众扩大到一般老百姓。以前歌舞伎规定英雄必须具有高贵的身份,但是随着观众的变化,身份低下的人开始成为歌舞伎的主人公。因主人公是较贴近周围的人,所以演员的化装也渐渐变淡。
经过400年的历史演变,古典化的歌舞伎已经成为日本传统国粹文化的代表。在历史上以写歌舞伎剧本闻名的日本作家近松门左卫门,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其数十本歌舞伎剧作,成为日本文学史的宝贵遗产。一些歌舞伎演员不断磨练演技,成为名门,至今在日本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现在日本著名的歌舞世家有市川团十郎家、松本幸四郎家、中村歌六家、中村歌右卫门家、尾上菊五郎家、市川猿之助家、市川段四郎家、坂东三津五郎家、片冈仁左卫门家、泽村宗十郎家等,这些歌舞伎演出世家对歌舞伎的发扬光大起到了巨大作用。
歌舞伎注重和观众的交流,延伸到观众席的“花道”是演员的登台的必经之路,产生了演员和观众合为一体的效果。
在明治维新以后,西洋剧的大量引入,使得歌舞伎的表演艺术开始走下坡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麦克阿瑟占领日本期间,因为歌舞伎中的剖腹自杀等封建忠君内容,一度禁止歌舞伎上演。后来因为占领军副官巴瓦斯是歌舞伎的爱好者,他认为应该把艺术和现实政治分离开来考虑,在巴瓦斯担任演剧审查官之后,才逐渐解除了歌舞伎上演禁令。此后,各歌舞伎世家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普及歌舞伎艺术,电视台也现场转播,并且开办欣赏讲座,一些文化人经常撰文介绍,使得歌舞伎得以复兴,欧美等西方国家也纷纷邀请歌舞伎前往演出。
但是在现在的日本社会,像中国的京剧一样,歌舞伎也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共通的课题是:理解和观赏歌舞伎的年轻观众越来越少。因此,日本文化艺术界也提出了歌舞伎改革的问题。歌舞伎的名角市川猿之助就成立了“21世纪歌舞伎组”,在表演上改革传统的方式,在雨伞和树木等道具的掩护下不断变身,引起观众喝采。这样的改革或许是受到了中国川剧中的变脸的启发。在演出内容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引入《三国志》就是一个例子,这在传统的歌舞伎中是不可想像的。
评论家指出,歌舞伎的改革,一方面要保存古典中的精髓部分,否则就不能称为歌舞伎,而是新演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要求,各种新流派的歌舞伎的出现将成为必然。
能 日本最早的剧种"能"出现于南北朝时期(1336~1392)。早在10世纪后,日本从中国输入"散乐",促进了日本杂艺的发展。12世纪末,每当宫廷祝典或各大寺院举行法会,总要举行演艺大会,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带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剧"猿乐能",后简称为"能"。在民间,农民庆丰收时也举行艺能表演,称为"田乐能"。14世纪初,出现了许多演"能"的剧团。在京都一带出现了"大和四座"("座"即剧团),其中"结崎座"势力最大。
"能"的成熟离不开当时"结崎座"的杰出艺人观阿弥、世阿弥父子的功绩。他们父子得到当时幕府的最高统治者足利义满的赏识,受到了保护,使这个剧种完善起来。世阿弥不但演技超群,而且是"能"的脚本(谣曲)作者和戏剧理论家。他传世的著作总称《世阿弥十六部集》,被认为是日本最值得珍视的美学著作。
"能"由3种要素组成,即脚本(包括歌词和念白)、"型"(舞蹈程式)和""(乐器伴奏)。谣曲中的歌词,吸收了大量的和歌与汉诗中的名句。谣曲现存的底本有1700余种,今天仍在上演的有240余种。"能"的作者,大都是演"能"的艺人。观阿弥写有《自然居士》、《小野小町》等剧目;世阿弥写有《高砂》、《实盛》等上百种剧目。观世十一郎元雅(世阿弥的长子)写有《隅田川》;观世小次郎信光写有《游行柳》、《安宅》;金春禅竹写有《小督》、《竹生岛》等著名剧目。日本的古典"艺能"实行世代相传的"宗家制度",他们保持各自流派的艺风。"能"的流派是17世纪以后形成的,共有观世流、宝生流、金春流、金刚流、喜多流5个流派。
狂言 与"能"同时出现的"狂言",兴起了民间,本是一种即兴的、简短的笑剧。到15世纪中叶,"狂言"的剧目臻于定型,分成3个流派:大藏流、鹭流和泉流。从世阿弥时期起,"狂言"插在"能"每次演出的几个剧目中间演出。到17世纪以后,"能"被定为德川幕府举行庆典时演出的指定剧种,"狂言"附随"能"受到保护。狂言是一种短小的反映现实的笑剧,以滑稽诙谐取胜,现存剧目约有300出,其中最能表现"狂言"特色的描写地主与奴仆矛盾的剧目。这类剧目大多写聪明伶俐的奴仆捉弄主人的故事。其他如鬼神与人的矛盾、僧侣与施主的矛盾、丈夫与妻子的矛盾等等,也都极尽嘲笑、揶揄或讽刺之妙,反映了时代的民主精神。"狂言"的代表剧目有《二个大名》、《武恶》、《附子》、《忘了布施》、《爱哭的尼姑》、《雷公》、《争水的女婿》、《镰刀剖腹》等等。
人形净琉璃(“文乐”)是日本四种古典舞台艺术形式(歌舞伎、能戏、狂言、木偶戏)的一种
它是日本专业的傀儡戏,又叫做木偶净琉璃(“人形净琉璃”), “人形”的意思就是木偶或者傀儡,“琉璃”的意思则是一种伴以三味线演奏的戏剧说唱。这个词汇本身就说明了木偶剧的起源和实质。
而“净琉璃”原是一种说唱曲的名称,它的先驱是云游的盲人表演者目贯屋长三郎和木偶师引田
这个词来源于早期流行的一个吟唱作品,该作品是关于一个武士和净琉璃姬的爱情故事。
说的是三河国一个富翁的女儿净琉璃姬,她精通古今诗文乐理,善弹琵琶,是个美丽而多才多艺的少女。年轻的武士牛若在东下时,与净琉璃姬偶然相识,至相爱。后,牛若因受人所害,重病中被丢在河滩上。净琉璃姬闻讯,夜间在海滨哭泣不止,感动了上天诸神,哭活了牛若。
“尘世恋恋难舍,今宵惜别情长。
去情死,犹如无常原野路上霜,步步临近死亡,梦中之梦才凄凉。
天将晓,钟声断肠,数罢六响剩一响,听罢第六响,今生便埋葬。
寂灭为乐,钟声飘扬。“
——世话净琉璃《曾根崎情死》
日本歌舞伎曾到中国多次访问演出,还到澳大利亚、加拿大、 美国、埃及等国演出。外国人虽然听不懂它的高度风格化的舞台语言,但它强调戏曲效果的姿势、动作、眼神以及它的摆架子、玩特技和夸张的出场、快速的换装、神奇的转变,这些都是欣赏歌舞伎表演的乐趣所在。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31884.htm
要想了解更多,请照参考资料.
要想了解更多,请照参考资料.
2. 残花的电影评价
转的非常好的评:
云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
《残花》是众多韩国好影片中比较出色的一部。
在网上查了下关于《残花》的介绍,如下:佛经八大戒律中规定佛门弟子需无色无味无 情 无 欲,几百年来,僧尼都格守清规,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但僧尼一旦爆发情感,犹如黄河之水一发不可收拾……一僧一尼钦海妙魂在佛门禁令面前发生热辣的情欲,但社会的舆论和佛门戒律无时无刻鞭挞着他们向往凡夫俗子的生活,是奋争到底呢,抑或萎缩不前?他们终以最凄美的悲壮挑战佛戒…本片荣获第12届青龙影展最佳女新人奖、最佳男新人奖,第4届国际电影参展作品年度优秀影片奖,是一部发人深思的社会伦理大片,韩国明星郑真英凭此片人气节节上升。在网上所查的资料仅仅是如此。
这介绍太偏向于挑逗的性了,太商业化了,也不符合电影的内容,在我看来,《残花》是一部严肃的发人深思的佛教伦理片。
与世隔绝的深山之中,相距不远的两座寺院,分别住着一群尼姑和一群和尚,两寺僧尼偶有来往。西原寺的锦海师傅在一次给宿愿堂送米和衣服回去的路上,见到了宿愿堂的妙魂师傅,两人一见钟情。西原寺主持的师弟九丰疯和尚混迹红尘回来,被老僧尹法师拒之门外。锦海为着自己的俗念而起的痛苦去向九丰请教,九丰说:“你的心在哪里都不知道,又怎么能够痛苦呢?你想离开吗?去撞吧,不管是什么去撞吧!这冰霜撞碎了,以后还会长出来,但是形状会有所改变。”锦海想带着妙魂逃离寺院,逃离这深山,没有想到却带给妙魂更严厉的戒律。九丰师傅终于跳岩自杀。尹法师在圆寂前,让锦海专门去宿愿堂请妙魂前来满足他一个要求:他活了七十多载了,从来没有看过一个女人的身体,希望妙魂能够满足他这个请求。妙魂答应了尹法师,在他面前脱下了自己的衣服。尹法师圆寂后,妙魂在佛像前宰掉了自己的左手食指。而锦海背着行囊走出了深山......
整部影片只反映僧人的简单的生活,很静,没有商业片那恢弘大气的场面,没有喋喋不休的人物对白,甚至很多时候就是空而静没有人物的景,只有远山,积雪,空林,飞鸟。片中人物也很简单,宿愿堂这边:师太和三个沙弥,还有妙魂师傅和妙罗师傅;西原寺这边:尹师傅和主持,大弟子和锦海师傅,两个沙弥;混迹红尘回来的主持师弟九丰和尚;送衣物的背夫。但是导演在处理人物矛盾推进事态发展关系上,设置了几组矛盾:妙魂师傅对锦海的暗相思---妙罗师傅对锦海的明示好感;三个不甚开窍的女沙弥---两个顽皮的男沙弥;严肃古板的尹法师---花和尚九丰,而这些矛盾都是在烘托锦海和妙魂纯洁而压抑的爱情。
十八、九岁的年龄,情窦初开的年龄,又是在清规戒律的寺院之中长大的年轻人,他们的爱情来的突然,而进展得漫长又隐秘。从黄叶纷飞的秋天到银妆素裹的冬天,锦海在安静的寺院门口一直眺望,竟然真的等到了妙魂的到来。妙魂说她肚子饿了,带了点米糕来想和锦海一起吃,天寒地冻,一路走来把米羔裹在肚子底下还暖和着呢!看着锦海开心的笑,大口的吃相,妙魂说:“我很想你。”
影片的整个叙事都是在平实地进行着,在这平实的进行中,导演把一些平凡的小事展现出来,相反地突出了锦海和妙魂相互思念的深切和压抑。在佛法大会上,锦海和妙魂都在众多的僧人中寻找着对方,画面上的锦海在众多围看舞蹈的僧人身边引颈张望,背景音乐只有舞蹈者的鼓点声,而画面在切换中,舞蹈者变成了妙魂……
如果从佛法的角度来理解这部影片,妙魂和锦海就是迷津者,正在俗念的迷津中经受着痛苦;尹法师表面上是佛法的维护者,但却要在看过女人的身体后才能圆寂,才能获得解脱,在最后的瞬间,也算是一位佛法圆满者;九丰和尚混迹红尘回来之后,虽然杀生喝酒,但是却很超然,最后跳岩而死,是一位真正的解脱者,真正的参透佛法者。
什么是俗世?什么是佛法?锦海和久丰有这么段对话——“外面的俗世,并不值得去了解。他们之间是相互耻笑又相互打架,喜欢了又互相讨厌,互相尊重又互相猜忌的世界。”——师父,您为什么在那样的世间待了那么久?“为了找佛祖。走遍各地,挖煤炭或者是清理垃圾,坚信佛祖一定会在某个地方,后来发现,你要视他为佛祖,明天就会变成恶魔;认定他是恶魔,却又像是佛祖——自己也搞不清楚。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想不到自己竟成了半个菩萨;寻寻觅觅,想不到今天却落得这样的下场。”——您变成半个菩萨,这过程一定很辛苦吧?“辛苦?有人曾经在文章里头写到:想要出世的人,不能不把天打破。那小子写的很有意思,他比喻的是鸟,鸟是生蛋的,那颗蛋就是一个世界。那只鸟飞到了神的身边——那个人确实很有创意,可是后面的话却说那只鸟,飞去的神在神话里头,那个人写着写着,就偏离了主题了。在我看来那神不是神话,我认为应该是在我们人世的某个地方,不过这问题是:到底那个神在什么地方呢……”
影片的结尾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看到的是片中的几个主人翁都是佛法的遵循者。九丰是,尹法师是;锦海没有带妙魂离开深山,但是我坚信他是九丰的弟子,要到俗世去寻找佛祖;妙魂在佛像面前断了一指,是决心伴佛灯一辈子了。影片结束在锦海走出深山,耳边传来一个俗世的声音——火车的鸣笛声里。
这是韩国的影片,讲的是一个平淡的关于韩国寺院生活的故事。
佛说: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
锦海和妙魂两心相悦,是青年男女人性之使然。电影中的妙魂没有满头青丝,却是端庄美丽,心地纯洁,楚楚动人,我倒很是希望他们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是影片没有进行这样俗气的处理,在平实朴素的基调上,最后的结局让我们遗憾,但是我们在遗憾之后却能感觉但影片里主人翁的心地,对佛的虔诚。
如来佛在做王子时,享尽了人间快乐,也看到了人间的苦难,最后出家成佛。九丰和尚混迹红尘后能够超然物外,自尽于雪山岩下。尹法师坚守一生,最后还是要看了女人身体后才安然圆寂。锦海和妙魂的爱情有什么错呢?佛门圣地要求佛门弟子需无色无味无情无欲,这对于还没有领略红尘的佛门弟子来说,是多么的残忍!还没有入世,又怎么能出世呢?“想要出世的人,不能不把天打破”啊!
影片的开头,宿愿堂师太给三个弟子出了道题:把一瓢水放在地上,你们怎么能不用手就把一片树叶放在水瓢中?弟子甲用嘴叼了一片树叶放进去;弟子乙用脚夹着树叶蹦着过来把树叶放进去;弟子丙捡了根树枝,折断做成筷子把树叶夹起放进去。锦海师傅不言语,端起水瓢放在一棵树下就离开了。秋风过处,一张树叶从树上飘然落下,掉进了水瓢里……
3. 知足戒酒,木子戒色 -----猜一部电影。(友情提示:二个字)。
满足一千种欲望,或克服仅仅一种?
最开始的时候有一只鹰,它着地掠过,捡起了一块石头,高飞后又将石头扔下,立地砸死了一只绵羊,正好死在赶路的喇嘛们跟前。喇嘛们此去,是要接回在高山人迹罕至处静坐修行了三年三个月零三天的塔西,一个潜心修行,人人称赞的好喇嘛。
最后的一个镜头也有一只鹰,在塔西度尽尘劫,哭倒在尘埃地上的时候,他泪痕未干中,下意识地抬头看见一只鹰,它鹰爪空空,在蓝天中自由飞翔。影片至此结束。
影片里鹰只出现了两次,却是在起始与最末处,又是平实地未加渲染,一个不留神的观者多半会一瞥而过。尽管其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深沉寓意。而同样被人忽视的又何止是鹰? 在"色,戒"的译名,"情色片"的归类下,影片在中文世界被长久地,可笑地误读了。在"情色"的解读下,一部难得的探索佛教经义的作品,吸引的却多半只是去看钟丽缇脱衣的好事之徒。不禁让我想到西游记里如来佛的评论:"但那南瞻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罪过,罪过。
其实,Samsara是古印度语,我在字典里查到的释义是: "the endless cycle of birth and suffering and death and rebirth",即指人世生老病死的循环不休。正所谓'有身皆苦,谁得而安?',在佛经里早就有了答案,"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答案简单,参悟却难,要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则更是难上加难。就是影片中静坐了三年的好喇嘛塔西,竟然在返回庙中后凡心大炽,而且是那最难绕过的人之大欲:情欲。
喇嘛会不会有情欲,或者有动过情欲的念头? 也许,许多人都像我一样有过这样的疑惑,在佛教早就在中土庸俗化产业化的今天,在和尚尼姑偷情或者结婚早已不是新鲜事的今天,喇嘛这一群体却还保有的纯洁简直是让人难以置信的。虽然以这一问题切入,影片着眼的却是"欲"与"道"的探究,而不是"色"或者"戒",这个谁给译的名字真是神经搭错。
有许多细节可以界定Samsara跟'色诱'这样香艳的名堂全然无干,纯然是对人性深处的探究。一些细节可以作证,比如塔西刚回到喇嘛庙的晚上,便在梦里开始遗精,其中没有经过女性的挑逗,刺激的镜头,只是人性的自然萌发。而塔西遇到钟丽缇饰演的藏女达玛后执意还俗,老僧向他展示的红粉骷髅图对他也没有点醒效果。在跟老僧阿波的争论中,他说的一席话细嚼大有深意,(遗憾的是我记不得原话了,大意是):你常教导我佛的伟大,如何能抛却妻儿,抛却王位,终于得道。可是在他参悟之前,便已经拥有了一切,财富,地位,妻儿,人们的爱戴样样都不缺。正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着这些,他才可以放弃一切,终证菩提。我从小便做喇嘛修道,没有体会过一丝人世的滋味。我如何真正明白我学到的一切,如果我没有亲身经历过它们?
塔西终于下山,追到了喜欢的藏女,蓄起了长发,有了一个孩子,过上了人世浓黏温软的日子,有了小生计,小冲突,甚至还有了些心猿意马的诱惑。时光流转,有一年,他们的田地被奸诈的粮食收购者所烧,他前去讨公道,却被暴打,只得在家养伤,妻子不得不进城卖货,此时,一直让塔西心神不安的印度女子上门来要工钱,她年轻美貌,在丰收季节替人收割粮食为生。鬼使神差下,欲望一触即发,他们做爱了(以一个特别香艳的姿势)。衣衫还未整时,便听到妻子马匹的铃声,塔西惊惶失措,推着女子出门。偷情的耻辱让他心神不安。当他失魂落魄地在玛尼堆上忏悔时,旧日一起修行的喇嘛单骑前来,带来了阿波逝世的消息,他展读阿波的信笺,上面道是(大意):
"......等到我们在未来的时空再次相遇的时候,我想听你告诉我你的答案:哪一个更好?是满足一千种欲望?还是克服其中仅仅的一种?"
是满足一千种欲望?还是克服其中仅仅的一种?
我猜(剧中没有明写),见此语后塔西即刻大悟。因此他次日清晨便背着妻子悄悄上路回归寺院,妻子却在路上截下了他,一番酣畅淋漓的抒发后,放了他去,塔西经过他上次结束静坐修行时经过的玛尼堆,上面那块石头,写的是同样的一个问题:
如何让一滴水免于干涸?
不过,这一次塔西却走了上去,把那石头翻了过来,他看到了答案:
将它投入大海。
这是什么意思呢?
塔西如果足够聪明,他一定会想到从前妻子与孩子们做的一个游戏,她们把一根小树枝放入水中,妻子逗他们,什么会发生在这根小树枝身上?
会沉,孩子们说。妻子说,如果不呢?
会被石头给挡住!
如果不呢?
会被树枝给缠住!
如果不呢?
孩子们哑口无言了。最后,妻子说道:
那样的话,这根小树枝就会抵达大海呀。
就是在那时候,塔西看见了那鹰,只不过这一次,它无拘无束,自由翱翔,再没有无缘无故抓住一块石头的欲望,于是,被牺牲的羊羔,也终于可以幸免了。
文章本来可以到此结束,可是,我还想说得明白一点。
什么是一滴水,什么是小树枝?
------- 一个个体。也可以指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在广阔无边的尘世中,都是孤弱如一滴水,无助,随波逐流像一根小树枝的。不是吗?
什么是大海?
----- 广阔的智慧,能量。一切的元初。非物质的conscious的积聚。我们每个人所来的地方,和轮回不止后终将回归的地方。
什么是干涸? 什么是除了回归大海之外种种小树枝可能的命运?
------ 干涸指生命的白白凋零。那是没有参透大智慧,没能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的生命的结局。
小树枝可能的命运预示着寻找大智慧之路的坎坷与不易。有种种陷阱可以让你举步不前,只有一一克服它们才能到达终点。
什么是鹰? 石头? 与被砸死的羊?
---鹰是我们自由翱翔的灵魂本色,石头是我们沉重的肉身,羊是一个祭奠品。
-----------------
这是我的解读,你大可也有你的。
难得评论一部片子,因为这部片子被人"情色"了,所以在国内我一直没有打起兴趣看。现在遇到,真是为这部片子的遭遇鸣屈。
据说还因为沾了李安"色戒"的光,突然被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争相下载,然后破口大骂上当,诶。
其实这部片子在IMDB上的评分很高,与李安的色戒不相上下,(一个7.6,一个7.7),比贝托鲁奇的许多情色和被人情色了的片子包括"the dreamer","巴黎最后的探戈"都要高。
4. 你认为最精彩的一部武打电影是哪一部
功夫这部电影相信大家肯定都看过,以星爷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想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很难得。这部电影也算是星爷的经典之作,里面的那些经典台词到现在小编还记忆犹新。星爷的电影总是这样,让你看一遍你就无法忘记,里面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足以给你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周星驰在各种公共场合中都说过特别喜欢李小龙,十分喜欢功夫,长大后的他为了儿时的梦想他拍了这部电影。为了拍这部电影,邀请当时的如日中天的洪金宝来做武术指导,里面的包租公和包租婆都是真正练过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