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简述印象派与后印象的差异
新古典主义 : (英语∶Neoclassicism),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新古典主义在雕刻艺术上以浅浮雕(bas relief)图式表现,因此截然不同于巴洛克风格的深度雕刻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 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 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征是: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 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德到安格尔,取得了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
浪漫主义
19世纪浪漫主义的诞生是对当时新古典主义、学院派美术的一次革命。浪漫主义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浪漫主义艺术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浪漫主义在题材上,多描写独特的性格,异国的情调,生活的悲剧,异常的事件,还往往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寻找创作的题材。
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代表作品有*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画面色彩热烈,笔触奔放,富有运动感。
浪漫主义画派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构图变化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奔放流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一词,最早见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对法国画家库尔贝作品的评论。库尔贝不从时俗,按照实际生活的面貌作画,被当时巴黎官方评论家们讥之为“现实主义”作品。库尔贝为表示抗议,索性树起了现实主义的旗帜。以后现实主义一词便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得到了广泛使用。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按照实际生活所固有的样式来再现生活;通过典型形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现实主义作品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的图画,描写那些生活中已经存在或按照生活的逻辑可能存在的事物,而不是以作家的好恶和愿望来取代客观事物。因此一般说来,现实主义作品有三个特点: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就是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就是通过典型性。就是通过典型化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灵魂,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复杂纷纭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家从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是描写的客观性。就是作家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家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契诃夫曾经劲告自己的哥哥,写小说时务必做到:不要冗长的高谈阔论,而要采取“彻底的客观态度”。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早已存在,而且在不断发展。在欧洲,从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直至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就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产生、发展、成熟的历史。批判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巍巍丰碑,但它也有明显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因此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之后,又提出了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它在绘画、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均有不同的表现。其特征表现为:1. 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2. 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上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3. 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像,强调对世界的虚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强调幻象在绘画想像力中的作用。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作为绘画流派出现于法国 。1874年3月25日 ,C.莫奈 、P.-A.雷诺阿、C.毕沙罗、A.西 斯莱、E.德加、P.塞尚、B.莫里索等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在巴黎举办了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展览会,因莫奈展出的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的题目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嘲讽此展览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 ,遂产生印象主义或印象派之名。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 ,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新印象主义:也叫点彩派,正当印象主义绘画方兴未艾之际,在这个团体中就逐渐滋生出一个新的支派,即新印象主义。它的代表画家是修拉和西涅克,他们崇拜理论,把理论看得高于感觉。
修拉和西涅克依照谢弗勒尔的色彩学说,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以区别于莫奈为代表的“浪漫的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的名称是由费里富奈翁关于《1886年的印象派》书中所言“深信印象主义已被修拉的新风格所代替了”,于是人就称以修拉为代表的这一主义为“新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和印象主义之间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喜欢把情节化为主题、描绘当代所熟悉的生活、题材以风景为主、注重画面光色效果等。但是他们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印象主义画家强调色彩的光学混合作用,不反对色彩混合使用,而新印象主义则强调不在调色板上调和各种颜色,强调严格地从色彩规律出发,把各种单纯的单色通过细小的笔触并列在画面上,经过观者的视觉作用达到自然调和,给人以冷漠和静止的感觉。如果说印象主义所表现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那幺新印象主义就是表现纯客观的对象,它制约了画家的情感传达,它必然导致极端的变革--后印象主义的诞生。
② 印象学派电影特点
1。印象主义电影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重要作品有冈斯的《车轮》(1922)、狄吕克的《狂热》(1921)杜拉克的《西班牙节日》(1919)等。
2。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现实主义存在
二十年代的法国,先锋派的电影导演正统治着整个法国的银幕世界。从1917——1928年的十年中,在电影美学的探索中出现了众多的电影流派,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电影文化现象,汇集成一个空前的电影美学运动。而这场电影的先锋运动是从印象主义电影美学的探索为开始的。这一学派从1917——1928年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
印象主义画论主张作品的诗意来源于生活的原态。在这样的美学观念下,印象主义大师坚持以客观存在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为艺术本体的对象,可以说,印象主义画派成为了20世纪最客观的画派。正是基于此点,路易.德吕克在1920年提出了所谓的“上镜头性”。这实际上是印象主义的美学观念运用于电影艺术的宣言。印象主义的电影大师们在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的现实中,运用摄影机,这种新兴的艺术抒写体,探索一种偶然呈现的现象——瞬间现象的构成方式,试图捕捉到弥散于空气、阳光,流动的河流以及日常生活场景中正发生瞬间变化的事物的形貌特征。这是一种以客观性为基础的创作方法,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能够创造梦境/赋于现实以诗意的创作手段,因此,所有的客观性正是印象主义主观性之所在。印象主义电影工作者所追求的是作为创作者主体自身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感所悟,追求瞬间印象或是对客观事物的首要记忆。正是在这种突出个体感悟的情况下,原有的电影全程式的抒写方式被打破了,艺术家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则成为电影创作的核心。印象主义电影学派诞生的法国正是电影的发源地。当卢米埃尔将火车进站的全程记录下来的时候,人们仅仅惊叹他的技术奇观,至多将电影视为“科学的珍品”,而没有注意到影像当中光与影的结合所孕育的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可能性。当印象主义电影大师完成了卢米埃尔电影的延伸之后,我们看到了印象主义在现实中的美学观念。正如路易.德吕克所讲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拍电影,电影也应尽可能地拍生活”。毫无疑问,德吕克强调了电影与生活之间的亲缘性,而这种亲缘性的提出有一部分是指向十年代曾盛极一时的欧洲“艺术电影”运动,以对抗那脱离生活的戏剧电影体系,并在这种对抗中强调了电影与生活/生命之间的关系,将视觉的运动/节奏转化为生命的本质。在这种转化中,电影的影像成为表现非现实的东西的最现实的手段。
另一方面,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崛起,特别是其有“第一个先锋派”之称的印象主义的崛起,可以说这个电影流派是多种现实因素的集大成。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先驱德吕克提出这个派别的前提是对法国电影工业的坍塌的忧虑。众所周知,电影作为大众传播文化已经成为20世纪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而二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叙事形式的成熟,以极大的竞争力迅速占领了欧洲市场,使法国电影工业走向崩溃,曾红极一时的“艺术电影”在戏剧化的死胡同中走向了死亡。印象派先锋电影正是作为反论,同时又具有振兴法国电影工业潜在意图的号召,成为电影艺术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归指,并将电影引向了本体化/个性化/创造性的精英文化圈。正是这种颠覆性的欧洲电影革命中,我们同时不得不承认,印象派导演在接受印象主义美学的同时,为了重振法国电影的经济潜意识和他们自身所受的经济压力,又使他们对电影工商业作出了不可避免的妥协。承如谢尔曼.杜拉克所言,“让电影商破产并不是给电影帮忙”。这样,印象主义电影便与法国“艺术电影”中所形成的类型加以组合。但是,这种组合的进程中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纪录影像的视觉美学思想的探索,最终,使电影真正地成为了一门艺术,开始摆脱了名著改编,使电影不再是过去美学的附庸物。印象主义电影大师们从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创作中寻找电影本体的契机,成为他们所提倡的“上镜头性”的有力依脱。因而,让.爱浦斯坦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电影是在最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出的最非现实的诗情的艺术媒介。在这样的论断下,一种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的叙事程式与光/影/运动/节奏/蒙太奇影像诗意的组合而生的影片不断地出现:让.爱浦斯坦《忠诚的心》/冈斯《车轮》/德吕克《狂热》……这种情况的产生,可以很明确地看到情节剧与印象主义诗学的相结合。在这类影片中出于对制片商和观众的妥协,时常出现夸张且充满偶合的情节,强烈而陈旧的情感模式和人物关系。当看到爱浦斯坦的《美丽的尼维尔内斯河》时,可以欣喜地发现十年代“艺术电影”所不曾具有的亲自然性,在这里有的是对日常生活和情感细致的表现,对大自然中流动的美的捕捉。但是,令人遗憾的却是那个十分突兀且落入俗套的、英雄救美的情节剧的叙事模式。这是一个“上镜头性”导演与左拉式自然主义小说在经历了先锋电影革命探索后的现实主义的出路,这种探索正为三十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印象主义在经济上未能解救困苦中的法国电影,也没有满足先锋派导演的探索欲。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庞杂话语的洪流中,抽象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纷纷登上了电影艺术的舞台。但是,这种现代主义电影艺术的盛世之下,却面临着更大的危机。首先,是自身艺术的生存危机;其次,法国电影的工业出现了更为巨烈的崩溃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一批先锋电影导演开始正视自身的生存现实/法国社会的状况以及整个世界的精神危机。他们的创作开始向现实回归,由形式上的美学观转向面向现实的实践创作观。由此,纪录片成为了很多先锋导演的出路,伊文斯/卡瓦尔康帝等纷纷将个体的先锋艺术美学观念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而另一部分先锋电影导演,他们在思想上崇拜美国好莱坞所创造的奇迹。他们坚持在先锋电影的剧情片中寻找艺术生存的支点。在这样的情况下,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显然是最具有广泛受众基础的艺术话语,这成为了先锋艺术者的最佳选择。弗戴尔/维果/雷内.克莱尔,特别是让.雷诺阿这个印象派画家比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儿子,再次开始了电影艺术的现实主义探索,由先锋的电影形式/特技,回归于生活/自然的抒写,电影史名之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承如名称所释,他们再次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叙事范型与影像诗学联系在一起,对“上镜头性”进行新的挖掘,开始了“后印象主义影像”的现实主义探索。
3。印象主义电影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印象派电影。这是一个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电影学派。创立者为法国的电影理论家德吕克。
德吕克年轻时是小说家兼剧作家,见法国电影衰落太快才投身到了电影界,他英年早逝,所以印象派电影并没有存活多久并形成影响。
印象主义电影的基本主张就是提倡将电影从商业化和庸俗话中解救出来,拍摄反映平民生活的艺术性电影,所以印象派电影最显著的风格就是平民化。
法国印象主义电影的出现,才充分表现了电影的艺术性。
1920年代法国的电影创作者路易.狄吕克团结一批有才气的导演,如亚伯.冈斯、哲敏.杜拉克等与一些在商业电影上已取得成究的电影导演,想在影片公司老板出于商业考量而拍摄的影片中进行改革,以提升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渐衰微的法国电影。但其努力没有得到制片们支持, 1924年狄吕克死后运动即告失败。一些人走向商业片,另一部份则走向前卫派道路。由于狄吕克的一些理论与创作概念与后来法国前卫电影运动有紧密联系,所以印像派电影大都被认为是前卫电影的前奏或直接归入前卫电影。
印象派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德吕克的《狂热》、《沉默》等影片,还有另一位代表人物阿信尔的《车轮》等。
4。印象主义学派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31日 13:50)
法国印象主义学派从1917一1928年贯穿于整个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始终。由于这一学派最先在电影艺术中体现了先锋主义的创作意图,因此也被人们称为是“第一个先锋派”。作为这一学派中心人物的路易;德吕克倾慕于美国电影中的格里菲斯影片的磅礴气势,卓别林影片的细腻情感,以及瑞典电影对大自然的抒怀,并从中激发了他振兴法国电影的热情。他曾在自己创办的《电影》杂志首页上以标语形式呼吁“法国电影必须是真正的电影,法国电影必须是法国的电影”。他时常在论述中运用“印象主义”一词,并于1918年创作了《西班牙的节日》(由谢尔曼,杜拉克拍成影片),成为印象主义学派最初的代表作品。德吕克从电影理论和创作两方面对电影美学进行探索。他在《上镜头性》(1920年)一文中摄影制作者们要在作品的题材和技巧上下功夫,创作要寻找真正适合电影的题材和电影的表现手段。电影必须摆脱戏剧以及文学的桔梗,使自己真正成为独立的第七艺术”。
印象主义心理叙事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谢尔曼·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日》(1919年),在异国情调的背景中两个男人被一个女人弄得神魂颠倒、争风吃醋最后相互残杀致死。杜拉克的另这些作品在叙事上的共同特征都是以简单的故事框架作为依托,以视觉结构的表现手段突出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传达特定的情感和情绪,即表现出所谓作品的诗意状态。(外国电影史)
③ 作文:新学期新印象(小标题)形式的
我的初三生活 ----我的救生艇还是地狱? 夏至未至,却每天都像在烤炉中般度过.终于到了最后一学期的冗长末端,不知不觉中,大把大把的时光已经从我头顶上流逝。看着挂在窗边的日历随风扬起,似乎在演奏着寂寞的奏章。使它显得有些单薄,有些微不足道,好想随时都可以支离破碎。日复一日,每天都像在放同一部电影,就像在播着宇宙是如何诞生,最后又如何灭亡,然后再诞生,接着又灭亡,诞生~~~~~~灭亡~~~~~~。如此不停地重复着,唯一不重复的是那日历上的数字,由一位数向两位数过渡,好快,每眨一下眼就是一次。看着时光从我的指缝间慢慢地流失却无能为力。好无奈,感触好深。回忆着这两个学期的初三生活,很急促,似乎在这初三的生活中,一小时等于一分钟,原本是不可能的事,可在初三都好像超乎人意料了。初三后,周围的学习气氛好浓郁,压抑得快令人窒息一般。只要有一个人不合群,大家便会把他拒之于千里之外,为何我感触如此深,因为我曾经就是个不合群的人,我把自己的心遗失在了梦幻和唯美中,后来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有东西都经不起推敲,梦幻和唯美只能停留在表面。” 当时突然明白了什么,醒悟了,开始找寻那颗遗失的心,到我找到时,我身上早已千疮百孔了,我开始明白什么是苦。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我开始整天把自己埋在书堆中,不理睬其它事情。不知道为什么,最近觉得父母罗嗦了好多,每天晚上一过12点,他们边开始唠叨着叫我赶紧去睡觉,虽然我知道这就是爱。一模过后,我们都考得不怎么好,老师们赶紧为我们找答案。英语老师说我们太浮躁了。物理老师说我们太骄傲了。化学老师说我们太聪明了。(带双引号的。)语文老师说我们太随便了。数学老师说我们太粗心了。等等。在老师们走马观灯般说理后,我发现我们都已经迷惘了。我开始感到后悔,可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我发誓要研制出后悔药(一时梦话~~)。我犹如在无边无际的水域中,黑色的潮不停地向我打来,在地平线上翻滚出骇人的音浪,就这样,让黑色的水慢慢地淹盖过我的脚,一步一步地走向寒冷寂静的深渊。当水慢慢地入侵我的身体时,我明白了什么叫绝望。一切悲伤从内心深处涌出。最后,我终于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了。该怎么去形容自己所在的世界。头苦干,望着窗台的防盗网,我知道自己就好像一只呆在笼中的小鸟,没有机会去展翅飞翔。我决定我要在初三那个夏至未曾到来的夏天,带着悲伤和绝望一起扑向盛大的死亡。我初三的生活,我生命的河流,可这河流到底是延伸向无际的大海,还是充满黑暗的深渊中去……
④ 从小到大,你印象最深的电影是哪部
我印象最深的电影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其实从《战狼三》开始上映之后,中国有很多影片给我的印象都非常的深刻,可能是中国影片市场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导演,制作人等电影方面的人员,朝着好的方向前进,有了越来越多的好的作品,所以每个电影给我的印象都非常多深,但是给我最新印象的就是《哪吒之魔童降世》,他给了我一个心中最真实的哪吒,是我想象中的哪吒。其实这部影片在为我们反映一个现象,那就是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哪吒虽然是一个魔丸,但是由于他父亲与母亲的正确教导,最后没有误入歧途。敖丙虽然是灵珠,但是由于它担负了龙族复兴的责任,还有申公豹的错误教导,以至于他最后成为了一个反派。这不正是为我们反映了这种现象吗?家庭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影响,每个孩子的本质应该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家庭的原因,所以每个孩子成长成了不同的样子。希望所有家长们能够对孩子投入更大的精力。当然,这部影片不仅为我们反映了一个现象,还告诉了我们很多的道理,这部影片非常值得我们去观看。
⑤ 请推荐几部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
豆蔻年华(又译为"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但是看完会很郁闷哦
这部电影是"情书"的导演岩井俊二的另一部作品,个人和年喜欢
画面很美...想摄影的感觉
坏孩子的天空
那年夏天宁静上午海
绿色奇迹
贾章柯的"世界"
钢琴家
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
⑥ 春节档电影哪部让你印象最深刻有哪些推荐理由
在春节档的电影当中,《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让我印象是比较深刻的。也就是在2021年的春节档上映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最终的票房成绩也是非常高的。依稀记得2021年的春节档是疫情之后恢复正常看电影的第一年,因此电影院的票价是非常高的。看电影的人也非常多,而当时春节档的同时期上映的电影有《唐人街探案三》《你好,李焕英》以及《刺杀小说家》等等,这三部电影我都去看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了。比较推荐去看这部电影的理由是这样的。
虽然有很多网友认为这是一部平凡普通的电影,不值得那么高的票房成绩,但是事实证明,就是这种平凡普通电影能够打动人心,所以我比较推荐这部电影,这也是我认为春节的看的比较好看的一部电影。
⑦ 题目是初中生活新印象的周记怎么写
有人说,初中生活就像一部电影,每天的生活就像一幕幕剧情,不断演绎着青春的故事,不断期待着惊奇会出现。
我站在那片蔚蓝的天空下,静静的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着四年来初中生活的点滴记忆。时间似乎封印了沉寂的心,然而心中珍藏的那些关于初中生活的印象,却定格在青春的洪流中。
曾记得,每个晨曦,一张张挂满幸福的笑脸,一个个轻盈矫健的步伐,伴随着东升的旭日,踏入了宁静的校园。我们在操场上奔跑,在球场上拼抢,在林荫旁漫步,在石梯边谈笑,呼吸着一天中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一天中最清凉的风。偶尔碰到老师们问声早安,遇到同学们打个招呼,相继迈入学校的大楼,开始新的一天的征程。
曾记得,每个课堂,我们总是那样全神贯注,侧耳聆听老师所讲的每一个重点,手上的笔永远不停地滑动。每当我们被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脸上也会闪过一丝无比倒霉的表情,答案也是那么的干净利落,要么“这题我会”,要么“这题不会”。我们骄傲自己的能力,但更愿意不耻下问。总能看见一起讨论难题的情景,总能听见欣悦诚服的夸赞,我们永远是那么谦虚团结,就像我们最初永不言弃的誓言——为理想而战斗!
曾记得,每个傍晚,在自习后的休息时间,我们总是那么着急的下楼去取父母送来的晚饭,眼中常有期待的目光,梦想着今天的晚饭美味可口。
似水流年,往日的树苗已经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昔日的雏鸟已能在蓝天上自由地飞翔。我也从小学大门口走出,踏入初中生活的殿堂。
也许是小学生活的留恋,也许是初中生活的新奇,我在美丽幽静的校园里走着,四周的空气是那样的清新,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在那童话般的白色瓦上画着校徽,顿时,空中仿佛凝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庄严,像一滴墨汁滴在洁白的宣纸上,轰轰烈烈地渗开来了,“叮铃……”一声声清脆的上课铃打响了。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一阵清爽的风吹过来,轻轻抚过我的脸颊。一张柔和、慈祥的面孔出现在讲台上,她就是我们的班主任。她那和煦的笑,就如那清爽的风一样,化解了我心中所有的紧张与矛盾。原来初中的生活是那样地充满诗情画意。如果让我选一种颜色来比拟初中生活,我一定会选蓝色,因为蓝色是充满信心、充满活力、充满希望。那鲜红的夕阳渐渐消失在翠绿的山头上,我们也结束了一天的学习,背着一只沉重的书包在回家的路上飞奔。有人问我们:“你们的书包装是的什么?”我们一定会告诉他:“这里面是学不完的知识,用不完的道理。”一张金黄色的银杏树叶乘清凉的风落在我的脚下,捡起来,看到了一天的旅程,就犹如一张落叶飘洒在城市中,走遍了所有地方,看见了万般景色。
初中生活丰富多彩,犹如那一张张红的、黄的落叶飞舞着,飞过知识的海洋,飞过乘风破浪的船舰,最后降落在青翠的草地上……
似水流年,美妙的初中生活,你就像那大树一样苍翠,就似那雄鹰一样博击长空,以最美丽的身影献给蓝天。
⑧ 初二作文片段《新学期,新印象》150字到200字
,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教室,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新的,都是陌生的。这陌生的一切,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由原来的七门功课变成了八门功课,学习的任务也就又增加了一些。
在初一的那些日子,每天浑浑噩噩的度过每一节课,老师讲的知识,也只是模模糊糊的掌握个大概,并没有真正的理解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初二,不能在那样子的度过了。因为,上了初二。就真正的踏入了紧张学习的领域,在这里你只能认认真真的学习,不能有一刻的放松,只要放松一刻就会落下许多的课程。初二的学习就像在铁轨上奔跑的火车,开火车的人只有在到达终点的时候才可以停下火车,只有在能休息的时候停下火车,然而如果随意的停下火车,就会造成很大的事故。这就像是学习。初二的学习是一环扣着一环,不能有一个环松掉,不然就是一个事故的发生。
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我知道了,在这一年要认认真真的学习,不可再继续的贪玩。
面对着新的事和物,我也知道了新的环境之下,自己也要造就一个新的自己。
⑨ 关于电影 <<莫迪里阿尼>>的 影评
关于影片
巴黎画派才子莫迪里亚尼,出生之年比毕卡索晚三年,仅拥有三十六岁短暂的一生,他的一生,尽是充斥着酒精、大麻与女人的放荡生活,然而,他的绘画或雕刻作品却是完全两样的对比——稳定而精准的线条、沈着的色彩、简洁的造形及有条不紊的表现手法。
莫迪里亚尼的一生,可以说是由一连串的「抗议」串成的——抗议中产阶级的志得意满,抗议他那写生风景的绘画老师,抗议不认同、不回馈他艺术才能的整个社会,抗议他自身久患的结核病。他在酒精与药物中极端放恣,他在创作时也一样狂野,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在绝望与贫病交缠之下,以疯狂的速度创作,和时间之神艰苦地竞赛,最后终于以三十六岁的短暂生命,为艺术绽放永恒的光芒。
关于演员
曾经凭借《教父3》而被影迷所认识的美国演员安迪·加西亚在新片《莫迪里阿尼》中扮演英年早逝的著名艺术家莫迪里阿尼,引起了影评家的广泛关注。
对于安迪·加西亚来说,能扮演这位特立独行的绘画大师是一个莫大的挑战,也令他在演技上成功地飞越了极限。当时的莫迪里阿尼酗酒吸毒,放浪形骸,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安迪·加西亚说自己在表演时,如同灵魂出窍一般,不自觉地化身为这位行将就木却又竭力与命运相搏的艺术家,他的全情投入可见一斑。
背景资料
20世纪初,现代绘画的崛起衍生了多种艺术流派。莫迪里阿尼的作品虽然受新印象主义、立体主义、原始艺术的影响,但他不像毕加家、马蒂斯、勃拉克或战后的康定斯墓、克利那样,追求视觉上的绘画革命,而是坚持着15世纪意大利艺术的传统精神。莫迪里阿尼的作品风格游离于所有时髦的艺术流派之外,又与新艺术观念保持着紧密的关联。他并不那么出名,因为他在艺术上坚持做一个独行者。
这个意大利帅哥的艺术生涯相当短暂,他21岁的时候来到巴黎,酗酒、吸毒、风流韵事不断,过着艺术家特有的反传统、反社会的豪放不羁的生活,35岁的时候死于肺结核。妻子在他葬礼的那天从六层楼上跳下来当场摔死。
喜欢莫迪里阿尼,是因为他不做作。在别人将他归为立体派画家的时候,他十分聪明地拒绝了这一归属。天生的高傲使他避免自己形成毕加索式的过分狂热与放肆的画风,他画作里表现的文雅、脆弱和高贵,令人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