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电影《冈仁波齐》的主题是什么
该片讲述了在藏腹地古村普拉村,该村的10个普通藏人和一个孕妇一起从家出发前去2500公里以外的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剧情片,没有什么特殊主题,就是讲故事而已。
B. 电影 |《冈仁波齐》:所有的恐惧都源于未知
《冈仁波齐》,刚上映就想去看的电影,奈何排片少,周末总没等到合适的场次。上周公司同事一起去看,结束后感觉到静水流深的力量。
电影讲述的是藏民前往拉萨和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2000余公里,这一次,318这个文青淋浴池,并没有上演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惊人的平静,也惊人的深沉。
电影结束,情绪放凉之后,让我寻味最久的,是两个关键词。
1. 冲突
按照戏剧的逻辑,冲突本是不能或缺的一个重要元素。然而这个故事,甚至算不上是故事,我们像是抽离出来旁观了一段别人的生活。
冲突在这117分钟里消失不见:对话是生活琐碎,吃了没,过年怎么样,还不错。性格是无欲无求,共同信仰让他们生活无法摆脱集体主义,没有攀比,不论是非,所以无处起冲突。甚至在朝圣途中所有人唯一生命倚靠的交通工具被陌生人意外撞翻,冲突也没有因此而爆发。
这和我们的生活日常太不一样。我们的城市,每天的冲突无处不在。连续急促的鸣笛,火车站售票处长队里等不及的啧啧声,宵夜摊上越来越高的嗓门,公交上一个急刹车带来的推搡,无一不在预示着下一秒语言或是身体的冲突爆发。冲突源于哪里?是那一分一秒一次言辞上的上风真的生死攸关?还是我们过分关注自己,而忘了带一点点同理心去追本溯源?
也许是圣山终年积雪的封顶光芒过于闪耀,所有灵魂都变得渺小,又或者是在神灵教义的荡涤下,一切矛盾都不值一提。其实我们无需去判断对错,因为没有标尺。我更愿意在这样一部BGM都没有的117分钟里,去回归一种原始的天真,回到记忆还没有被考试、竞争、压力包裹,没有车房、业绩和社交需要考虑的原始状态里去:
那时候的理想和热情还在吗?对未来的路是否有了清晰的方向?目前的学习和工作状态,能否引导自己到达心中追求的地方?
拨开冲突的洋葱心,叫初心,我没忘了它。
2. 轮回
在2000多公里的318朝圣之路上,除了磨破的脚趾和磕破的额头,11人的朝圣队伍还迎接了生命的降临,送别了生命的远行。这一头一尾,加上中间的砥砺,正是构成生命的轮回。让我惊讶的是,他们面对这每个生命的节点时,表情和我们出奇地不同。
迎接生命到来时,我们往往是拉响12级“警报”随时待命,设想好各种应急方案,而他们,仅仅在孕妇半夜感到不适的时候,平静地来到诊所,经历过阵痛和撕扯,安静地等待孩子的啼哭。随后,像买了一件衣服一样平常,抱着孩子回到队伍里继续磕头。
是我们太小题大做?还是他们过分麻木?我想这是内心声音的真实外现:相信善缘,让他们无畏,缺失信仰,让我们无常。
突然想起蔡康永在《奇葩说》上聊过的一个问题:我们从小到大学习了太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唯独没有学会的,是面对死亡。
以前听妈妈讲过一个身边发生的故事:一个中年同事的父母是远近闻名的模范夫妻,母亲因为疾病去世,父亲始终都非常平静,没有伤感更没有落泪。这完全不符合他们平时相敬如宾的人设啊。后来得知,他的父亲照顾了卧病在床的母亲10年之久,知冷知热无微不至,人走的时候他说,能做的都做了,不遗憾。
是啊,我们面对死亡为什么会悲伤,常常是因为悔恨和遗憾。老大徒伤悲的前一句才是原因,少壮不努力。而假如…我一定…的句式,我看来是最虚伪和令人鄙夷的。放大能力的边界,上调能力的极限,用能够到事去踩碎一个个担忧,把未来提前,其实是补充了我们独立于世上的安全感。
所有的恐惧都是因为未知。
C. 冈仁波齐电影是从什么地方开始走
冈仁波齐电影讲的是一场朝圣,这一场朝圣,从芒康开始,经过拉萨,目的是冈仁波齐。
电影里展现了人们在朝圣路上的景象:暴风雪里走路的良苦,在酷暑中的难耐,深夜寒风的刺骨。
人们去西藏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目的是为了洗清身上的“罪孽”。
D. 谁看过《冈仁波齐》好看吗
信徒的朝圣是和佛祖做的一场交易吗?
能被塞人这个苛刻的影评人给6分的电影一年能有几部吗?今年貌似就有个《八月》和《冈仁波齐》,然而《八月》这篇散文还未看的笔者,下定决心把《冈仁波齐》看完了。有人说本片是在消费藏民的信仰,有人说本片是在满足观众的猎奇心,不管怎么说,它都是一部成功的反类型片。
从古至今,人类的发展一直是走出的思想,从古代的难以出省,到昨天的出国,如今的走出地球,迈入太阳系,将来文明更先进,会走出太阳系,但是人类仍会保留精髓的传统文化。关于朝圣,笔者既不认同也不反对,我们本就不该对别人的生活指点江山,但是我们有权不去选择别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