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觉得昆汀·塔伦蒂诺和他的电影怎么样
我很钦佩他能利用自己喜欢的电影来制作他想看的电影。如果你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或者想按自己的想法去看,那就自己去做。这正是他所做的。他有自己的愿景,并将其付诸行动。他也很擅长这个。
昆汀擅长刻画有趣的人物和有目的的对话。而且他似乎大体上理解了普通观众想从电影中得到什么:娱乐。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欢冗长的对话、暴力和非线性的故事叙述。
同样,我非常喜欢《被解放的姜戈》,但我鄙视那些不光彩的混蛋。也许是因为我不喜欢这部喜剧,也许是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被解救的姜戈》的西方风格。谁知道呢?我很欣赏这部电影的摄影技术,《无耻混蛋》的开场片段仍然是我看过的最好、最紧张的开场之一。我听说大多数人更喜欢其中一个,这很有趣,因为它们都是奇幻的历史小说。所以,再说一次,谁知道呢?
我认为塔伦蒂诺做了他想做的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目标是娱乐,而且很有效。不可否认,他的风格与众不同,这吸引了演员和观众的兴趣,帮助他继续做他所做的。我把他想象成“如果你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能得到报酬,那为什么不呢?”他这样做可能不是为了艺术,也不是为了获得什么奖项,但我敢肯定,无论如何,获得这些奖项都是件好事。
㈡ 昆汀·塔伦蒂诺和罗德里格斯的暴力美学,再加蒂姆伯顿的幽暗哥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电影呢
僵尸版这个杀手不太冷
㈢ 不爽昆汀,外国导演用新电影为李小龙正名
文丨灰狼
一个好的武术家就像水一样。为什么?因为水是无形的。因此,你抓不住它,也无法用拳头击伤它,所以像水一样柔软灵活吧。清空你的思想,无形无式,如水一般。
将水倒入杯中,它变成杯的形状。将水倒入瓶中,它变成瓶的形状。将水倒入茶壶中,它变成茶壶的形状。水可静静流淌,亦可猛烈冲击。
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Be water, my friend.)
这段话,出自李小龙1971年的一段电视采访,被渲染为他的一种哲学思想概要,并顺理成章地成为ESPN新作《若水》的标题。
而「若水」(Be Water)这个关键词,在导演包阮看起来是一种充满抗议精神的口头禅(mantra),实际上却造成了两种误读:比如说中国人会将它与「上善若水、水能穿石」这样的古代朴素哲学联系在一起,成了一道包容宇宙万物的神奇符咒;无法理解这些概念的西方人则会不明觉厉,在万般揣摩中将李小龙结构为「武术哲学家」。
说到底,这是一种误读、一种附会,一种回溯性地建构。
当包阮这位越南裔美国导演拿到这个文本的时候,他优先以「若水」这样的意象来组织文本,就像影片中出现的大海、船只、水边坐禅以及手轻拂水的微妙触感——这些影像编织地如此刻意、如此直白,悉数落入了纪录片主题先行的窠臼(仅属于某种噱头,之后便全无着落)。
刻意点题当然是为了结构一种「神话」,就像王家卫用「一横一竖」、「里子和面子」来结构其老师叶问的神话,但神话结构的成败,在于叙事本身,更在于刻意点出的主题背后有什么更为深刻的隐义绽放——如果没有,便是失败的神话。
就像ESPN之前推出的乔丹系列片《最后之舞》能够为全球疫情和 体育 赛事停办注入一剂强心针一样,ESPN此次推出的《若水》也意外撞上了一个相当大的事件:黑人平权抗议运动,也意味着它生逢其时。
或者说正是这次「碰撞」让我们能够平实地看待李小龙的「神话」,它本质上不是一种客观叙事的神话,而是不折不扣的意识形态神话。
我们可以看一下《若水》制作的源起——昆汀·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中塑造的那个「傲慢、无礼、浮夸」的李小龙,惹恼了包括其女儿李香凝在内的绝大多数华人观众,他们觉得自己被「冒犯」了。
对此,《若水》的导演包阮也觉得自己「很撕裂」,在圣丹斯电影节期间接受采访的时候,包阮回应说:「我从来没有批评他作为电影制作人的选择,他的艺术选择,但我们必须描绘清楚,一个更真实的李小龙的故事是什么样,而不是一个虚构的版本。」
这话说得很明白了,因为被冒犯了,他必须制作一部「真正的李小龙故事」以正视听,但什么是李小龙「真正的故事」、「真正的版本」,实际上是个很可疑的问题。这就像意识形态的书写,归根到底是一种话语位置的书写,美国的意识形态正确到了中国可能就是意识形态错误,反之亦然。
或许你可以说,纪录片取材于真实档案和第一手采访资料,就能保证真实和客观性,这比昆汀的虚构要可信得多。《若水》当然也是这么做的,我们看到的都是粉丝们如数家珍的资料(基本没什么新东西),那些来自李小龙女儿、妻子、朋友甚至前女友的访谈,这些素材固然属于纪录文献的范畴,但客观性也同样值得商榷:一方面这些亲友的过度 情感 注入会让资料有失客观,另一方面影片素材的剪辑和序列也带有某种先行的立场。
比如说,这部片子有意将李小龙的人生结构进一个更大的文化脉络中去,为此营造了一系列故事背景:香港的巨变、美籍华人血泪史、黑人平权运动等等。对于港人来说,李小龙在《精武门》中的表现不啻为反美反帝的先行者;对于备受歧视的美籍华人来说,李小龙又是一个靠一己之力赢回尊敬的精神偶像;对于追求善待的黑人群体来说,李小龙则是一个必须要认同和联合的第三世界平权伙伴的代言人。
这便是影片中的三重意识形态书写,按照华人的一贯认同性话语,剧本理应这么写,哪怕对包阮这位越南裔电影人来说也不例外——李小龙代表的已经不止是单纯的「中国力」,更是某种「亚洲意识形态」或者「第三世界意识形态」的联合产物(虽然他本人可能对这种意识形态绑定不屑一顾,但这种绑定恰恰又是今天吴京等功夫明星积极寻求却不得的)。
既然如此,YouTube上包阮和史蒂夫·青木(日裔)、卡玛贝尔(非裔)的主创三人谈就精确地映射出这种「意识形态联合体」的推广企图,尤其对卡玛贝尔这位种族斗争文化领袖来说,看看他的过往作品(《政治正确》《黑人私立学校》《半杰出的黑人》)便知道他的激进立场。
他们对李小龙的交口称赞,证明李小龙必然是「国际的」,但又「并非全部国际的」。昆汀·塔伦蒂诺《好莱坞往事》的「异端书写」已经暗示了这一点,也证明李小龙在美国百花齐放的文化丛林中,只是其中一株,而绝非高高在上的金身菩萨(他只是在美国话语结构中占据了一个位置罢了)。而在华人、亚裔和非裔族群这里,李小龙的形象则成了全然正义的化身,是逆向输出的强力文化偶像,是钉入西方意识形态并令他们阵痛的一枚钢钉。
这种看法自然是中国崛起、亚洲崛起、第三世界崛起这样的话语在支撑,当然也离不开美国这个多民族生态圈的「意识形态正确」的配合。对于国人来说,李小龙当然是一直以来唯一具备国际化的文化缝合点;而对于美国人来说,李小龙则是作为亚裔美国人功成名就的楷模,是需要被团结的外围。
对此,我们甚至可以将唐人街与小意大利,将中国功夫和意大利黑手党做一个类比(这里无意冒犯)。这不意味着将中国功夫污名化,而仅是指中国功夫和意大利黑手党文化作为同样的一种文化标签,而在美国文化中占据了一个位置,甚至是最负盛名的位置。
就像意大利文化的国际认知是由「教父文化」来奠基的,这归功于科波拉和斯科塞斯,那么中国文化的国际认知则是由「功夫文化」来铺就的,这也是为什么卡玛贝尔在主创访谈中将李小龙称为「教父」,毕竟这种类比根本上有其合理之处。
以此来看,李小龙在美国文化中的位置既是独特的(就地域性来说),又是任意的(就文化性来说)。但李小龙在中国或者泛亚洲文化中的位置往往是普遍的,又是排他的,也就是说,他代表着一种华人共同体的「精神幻象」——作为《精武门》中的民族英雄、作为国际性武术家、作为被美国所承认的文化偶像。
一旦这种幻象被「侵犯」——就像《好莱坞往事》那样,华人观众就往往会陷入某种歇斯底里,因为他们不得不面对某种内在创伤,也就是在国际主流文化,也就是美国主流文化中的 历史 空白。少了李小龙这一块唯一的遮羞布,他们就无法直面这样的伤口,就会陷入崩溃,因此声讨辱华、捍卫李小龙形象就成为唯一且合法的群体文化行动。
我们自然需要注意到《若水》中大量嵌入的华工血泪史、排华法案、傅满洲恶毒形象等涉及华人歧视的「黑 历史 」,这些铺垫和强调在印证着李小龙正式这种认知辩证法的关键。李香凝也提到,除了被好莱坞排斥外,李小龙遭遇过的种族歧视超出我们的想象,但凭借「回港一击」,他实现了生平夙愿。在这种兜转归宗的成功反击中,李小龙的成功让中国人获得了最大意义的快感。
《若水》中运用的一个 历史 档案——一部卢米埃尔兄弟在中国拍摄的短片,印证了这种意识形态的 历史 渊源:影片中一位欧美贵妇在教堂前撒米,而中国儿童就像小鸡啄米一样团团转。这个文本证明影像的 历史 积累是意识形态生产的关键,而李小龙获得国际认可、改善华人形象,也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影像的力量。比如说,他在「振藩武馆」的比赛和教学就被录成了影像(这在《叶问4》也有所揭示),而他在好莱坞电影中的亮相,在香港电影的爆发,则是让他的文化影像声名远播的关键。
这也就是说,李小龙是作为一个「媒体/电影人物」而在世界文化中找到了坐标,这是单凭「武术家」身份不可企及的。由此,当李小龙遭遇《好莱坞往事》这样疑似「污名化」的遭遇时,影视媒体也是最好的反击手段——它直接催生了叶伟信的《叶问4》(影片中陈国坤扮演的李小龙将老外一顿暴揍,算是一种仪式性复仇)以及ESPN的这部《若水》(算是一种正本清源的企图)。
然而吊诡的是,这种「抗议」或者「反击」恰恰凸显了一种文化症候,也就是李小龙作为一种能指,存在着东西方语境上的不对等。西方人虽然会因此产生「中国人都会点功夫」的蠢萌刻板印象,但立场总归是多元开放的;而到了东方,李小龙更像是个独裁的原则问题,仿佛不支持就不是中国人一样。
这种不对等的根源或者说最为恐怖的地方,在于某种偷梁换柱的隐秘逻辑:我们认同李小龙这位超级文化Icon,首先是基于他在美国话语里的认同,但与此同时,我们又不承认乃至拒斥和批判美国意识形态,这便是一个认知上的悖论、一个巨大的意识形态黑洞。
有意思的是,这个悖论、这个黑洞,恰恰是支撑起狂热民族主义的根本,也是最终撑起李小龙这个绝对神话的根本。而《若水》这部特殊语境的纪录片,则为我们揭开了这个意识形态镜像神话的冰山一角。
㈣ 昆汀·塔伦蒂诺de所有电影
作为导演:
●短片及电视作品:
我最好朋友的生日 (1987)
急诊室的春天(电视剧集) (1995) 第一季第24集: "孕产"
CSI美国犯罪现场鉴证(电视剧集) (2005) '"Grave Danger: Vols. I & II"
●影片:
落水狗 (1992)
低俗小说 (1994)
疯狂终结者 (又译“荷里活有间怪酒店”“四个房间”) (1995)
危险关系 (1997)
杀死比尔 (第1集2003, 第2集2004)
罪恶之城 (2005)(特邀导演)
刑房:死亡证据 (2007)
作为演员:
寿喜烧西部片 (2007)
刑房:死亡证据 (2007)
刑房:恐惧星球 (2007)
2005年MTV电影颁奖典礼 (2005)
Make Your Own Damn Movie! (2005)
布偶绿野仙踪 (2005)
Tsunami Aid: A Concert of Hope (2005)
杀死比尔2 (2004)
Planet of the Pitts (2004)
Z频道 (2004)
Double Dare (2004)
Épreuves d'artistes (2004)
2004年MTV电影颁奖典礼 (2004)
电影剪接的魔力 (2004)
"Biography"John Travolta (2003)
All the Love You Cannes! (2002)
美国偶像 (2002)
双面女间谍 (2001)
魔鬼接班人 (2000)
永远的好莱坞 (1999)
成龙的传奇 (1998)
欢闹之家之妙语连珠 (1998)
危险关系 (1997)
Full Tilt Boogie (1997)
杀出个黎明 (1996)
6号叩应女郎 (1996)
"American Cinema" (1995)
第67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1995)
疯狂终结者 (1995)
杀人三步曲 (1995)
淘金梦魇 (1995)
被单游戏 (1994)
危险男女 (1994)
低俗小说 (1994)
黑暗中的吻 (1994)
Eddie Presley (1992)
落水狗 (1992)
A&E人物志 (1987)
作为制片人:
Inglorious Bastards (2008)
弯刀 (2008)
地狱骑士 (2008)
刑房:死亡证据 (2007)
刑房:恐惧星球 (2007)
人皮客栈2 (2007)
草地上的男人 (2005)
人皮客栈 (2005)
从黄昏到黎明3 (2000)
嗜血狂魔 (1999)
欢闹之家之妙语连珠 (1998)
颤栗时刻 (1996)
杀出个黎明 (1996)
疯狂终结者 (1995)
亡命之徒 (1994)
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 (1993)
限时索命 (1992)
作为编剧:
杀死比尔2 Kill Bill: Vol. 2 (2004)
杀死比尔 Kill Bill: Vol. 1 (2003)
危险关系 Jackie Brown (1997)
杀出个黎明 From Dusk Till Dawn (1996)
疯狂终结者 Four Rooms (1995)
低俗小说 Pulp Fiction (1994)
天生杀人狂 Natural Born Killer (1994)
真实的罗曼史 True Romance (1993)
落水狗 Reservoir Dogs (1992)
我最好朋友的生日My Best Friend's Birthday (1987)
作为摄影师:
刑房:死亡证据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