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我是证人》讲述了什么故事
我觉得电影《我是证人》该片讲述一起谋杀案出现了两位证言不同的目击证人,而两人却在之后联合追缉凶手的惊险故事。 见习女警因自己的失误,亲眼目睹了弟弟的死亡,自己也双目失明。
看着他操着一口略带京片子的普通话,偶尔飙出一两句脏话,我想他也在深入地体会着这个角色吧。另外,整部电影像是给鹿晗量身定制一般,我们在其中会看到他秀轮滑、秀歌舞,还略带着秀一丝卖萌搞笑,无所不能。光是看到鹿晗深情款款地望着你,估计就能挑拨一众女粉躁动的内心,值回票价了。只是鹿晗本身的形象过于甜美,会让人觉得这个角色缺少一点痞子气。
② 好心的各位帮我找一部电影:主角是一个叫苏西的小女孩,她跟一个男孩子约在一个地方见面,倒被一个中年男
你说的电影是《可爱的骨头》
结局是犯人死掉了。很无聊又很俗的一个结局是吧。。。主要还是看剧情。
这是一部改编同名小说的一部电影,详细资料我给你粘贴在下面。
剧情简介
1973年12月6日,一个下雪天,14岁的苏西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诱骗到玉米地里的一个秘密小屋,惨遭强奸和杀害。她是连环杀人案件中最新的受害者,凶手是她的邻居哈维,一个貌不惊人喜欢养花的男人。小苏西到了天堂,不得不接受她已死亡的现实,只能在那个“生命只是永久的昨天”的地方俯瞰着地面上的一切。像幽灵一般,苏西年复一年地注视着家人和好友悲恸欲绝,观察着冷酷的凶手逍遥法外,甚至希望能给发愁的警长一点线索。但死者已矣,生活却在继续......
小说内容简介
《可爱的骨头》故事是阴郁的,它描述了一个十多岁少女被强奸谋杀后的思维。叙事者是死者本人,小说第一句话是:“1973年12月6日,我被谋害时不过14岁。”主角讲述了她的被害对家庭的影响、警局的调查以及她进入天堂后的情况。作者以14岁女孩苏茜的眼光自天堂向下俯视,像“一条在天空浮沉的鱼”来观察她离开的世界。当然,见到的不是她乐意看到的景象:母亲对她的死悲痛不已;父亲殴打她的女友克拉莉莎,认为女儿的死是她的过失。而真正的凶手是邻居哈维,可警局追捕不力,让他脱逃,苏茜在天堂里跟随观察着他的行踪。苏茜在人间还有好友露丝和一个弟弟,苏茜的灵魂不断在他们面前出现。好友露丝则对她始终不忘,长大后一心一意要当罪案审判的见证人。作者最后用苏茜的口吻向他们告别。。。 一个十四岁的女孩遭一名连环杀人的歹徒奸杀并碎尸,这样一桩案件如果见诸美国媒体,或许已然引不起耸人听闻的效果。若是以之为素材敷衍成一部小说,可能会是一个以情节取胜的警探侦破故事。但女作家艾丽斯?西伯德却独辟蹊径,倾注了诚挚的深情,抒发出一曲催人泪下的亲情之歌。 作为父母爱情首次结晶的苏茜,天资虽不如妹妹琳茜聪慧,却是一个乖女孩。她帮爸爸业余做玻璃瓶中的帆船工艺品,从中体会到父亲对祖父的怀念;在为妈妈拍摄瞬间快照时,理解了妈妈受过高等教育却不得不充当家庭主妇的郁闷心情;她与小她一岁的妹妹有着难分难舍的手足之情;在小弟巴克利病危之时,挺身而出送他到医院急救;她甚至能和嗜酒贪杯、性情有些浮华的外婆做知心的交流。 但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却横遭歹徒蹂躏,死后还被肢解,只有一截臂肘被人们发现。 沙蒙一家遭此惨祸,立即就崩溃了。父亲杰克精神恍惚,屡为警方提供可疑线索遭拒之后,在一次夜间去捉嫌犯时被误伤致残;母亲艾比盖尔无法忍受失女之痛,竟和探长苟且,然后离家出走;妹妹在哀伤之中一夜成人,不顾性命之忧去凶犯家窃取证据;年仅四岁的小弟在得知长姐已死之后,成长中心灵受到创伤;外婆义无反顾地来女婿家操持家务,以她的乐观豁达为这个家庭注入活力。而街坊四邻和学校师生更是自发地组织了一个追思仪式,大家悼念亡者,更为了安慰亲人。 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苏茜原先的同学先后从大学毕业,走上各自的生活道路。连她的家人似乎也淡忘了家中失去的这名成员,尽管由于她的遭难给家庭带来的不幸和悲哀始终笼罩着全家,挥之不去。……父亲一次突发心脏病,母亲闻讯匆匆赶回,与家人相见难免一番尴尬;父亲从医院回到家中,全家人再次团聚。在一旁偷看的苏茜的魂灵,这时意识到:一个家庭,犹如人的周身骨骼,即使有一块破损了,缺失了,但骨架终会长全,作为缺损部分的她,固然依恋这个家庭,大家也都在忆念中感到遗憾,但全家经历了这场灾难与悲痛之后,终于融溶和合。《可爱的骨头》的书名,点出的正是这一主题。 或许是有感于当前美国的家庭危机,近年来颇有些美国作家致力于家庭题材的小说创作,不过多以青年和中年的婚恋为骨干故事,因此更像是言情小说。 艾丽斯·西伯德的作品富含幽默、智慧、希望以及一种神秘的魅力。她曾为《纽约时报》及《芝加哥论坛报》撰稿,现与丈夫、也是知名作家Glen David Gold住在加州。
补充:楼主知道了就好。对这部电影很多影评好坏参半,建议有机会还是看看原版小说,能更深刻的表达“可爱的骨头”这一主题。
③ 电影达人乱入,求一部电影的片名!
《俄罗斯方舟》Russian Ark
导演:亚历山大·索科洛夫Alexander Sokurov
主演:亚历山大·查本Alexander Chaban
大卫·乔比尼David Giorgobiani
塞奇·德瑞登Sergei Dreiden
国别:俄罗斯/德国/法国
剧情简介:
一位当代电影人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1700年前圣彼得堡的一座古老宫殿里,同时周围的人都无法看到他。和他有同样经历的是一位来自19世纪的法国外交官,这一奇遇使两人开始了一场历史的漫游,目睹了俄罗斯千年来的风云变幻。
他漫步在宏伟壮丽的宫殿里,见证了彼得大帝用鞭子狂怒地抽打他的将军,凯瑟琳女皇的个人生活,以及革命前夕末代沙皇一家最后的晚餐,还有1913年最后一场辉煌盛大的皇家舞会。
在他们的时间旅行逐渐展开之时,两人之间也不断就俄罗斯的历史文化问题发生争执:侯爵秉持西方对俄罗斯爱恨交织的传统感情,而现代电影人却反思和质疑着他的国家的过去和现在。
关于导演: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是当代俄罗斯影坛最重要的导演,认为是塔可夫斯基的精神继承人。虽然这样的比较多少抹煞了一些索科洛夫的个性,但两者之间确实存在不少相似之处:对长镜头的偏好,演员的自然表演,以及对于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和精神领域的共同关注。
索科洛夫1951年生于西伯利亚的乡村,毕业于高尔基大学历史系。19岁时就开始担任助理电视导演。直到1975年,他一直为高尔基电视台执导电视节目。后来他前往莫斯科进入国立电影学院学习,在此期间他初露峥嵘,引起了塔可夫斯基的注意。在大师的推荐下,他进入列宁格勒电影制片厂工作。但大部分他的早期作品在制片厂内部遭到了消极评价。改革前,几乎每部影片都被禁映,这使他一度转向纪录片创作。直到80年代末,他才进入了国际观众的视野。先是他于1978年完成的故事片处女作《孤独人类之声》在卢卡诺影展上获奖,此后他的作品得到了持续的关注。
索科洛夫的影片在前苏联曾引起极端对立的意见,有人认为他的新电影语言是现代作者电影的又一个高峰,有人则指责他矫揉做作而又生硬地重复西方先锋派的电影道路。但他在欧美国家是评论界的宠儿。80年代末,电影制作环境相对宽松以来,他表现得十分活跃。
1989年,他将《包法利夫人》创造性地改编成《拯救与保护》,其作品的典型主题和特征都出现在这部影片中:宗教思想,灵与肉的剧烈斗争,对死亡的迷恋,以及细致的心理物理学。同年推出的《日蚀的日子》则以对人类苦痛尖锐凄凉的刻画令人心惊。两部影片都具有极端诗意的影像和对人类境遇苦难一面的执着探索。
精神上的压抑与苦闷在他接下来的三部曲《第二次循环》、《石头》、《沉寂岁月》中更为明显。而1996年的《母亲与儿子》(Mother And Son)则成为他迄今最受好评的影片。通过滤光镜和广角镜的使用,索科洛夫把他在影像上的唯美追求发挥到了极致。这部几乎没有情节的电影以对一位行将就木的母亲和其子在她的弥留日子里生活的描绘,成为导演对生死以及精神问题的象征性冥思。三年后,索科洛夫延续对人大限来临之前状态的表现,这就是他的“死亡三部曲”,均以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为主角。《莫洛赫》的主角是希特勒,他以自己个性化的观念将其塑造为“莎士比亚样式的现代历史人物”,视线直抵与政权机器相对立的人性深处,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去年他参加戛纳的《金牛座》则以列宁为主角,将焦点从政治历史背景移向人物内心世界空虚的黑洞。
死亡是索科洛夫最感兴趣的题材,他迷恋于对人的弥留状态和对死亡仪式不厌其烦的描写,通过细腻表现死亡的肉体展示与之相联系的精神或道德的痛苦,在失去生命的躯体上,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孤独、宿命与伤痛,言语在其面前都显得多余。备受磨难的肉体在他的眼中是真理意义的载体。以死亡为背景,索科洛夫的探索始于肉体,终于精神。
索科洛夫往往以物理的手法展现影像,一个很小的场面可以被无限的放大、拖长、细节化。典型的索科洛夫式的视觉魔术是从静止或移动速度极其缓慢的超长镜头,以及精细的光影设计下凝练出来的诗意和梦幻般氛围。
关于影片制作:
这部影片是一次雄心勃勃的实验。影片连续不断地在圣彼得堡的一座著名宫殿里一次性拍摄90分钟,从而使拍摄时间与电影时间完全重合。整部影片由一个镜头完成,索科洛夫反复强调了他的这部作品中将没有一次切换,算是把他偏爱的长镜头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另外这是第一部直接拍摄在硬盘上的故事片,并使用高清晰度数码摄影机。这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摄制场地包括35个宫殿房间,850多名演员参加演出。影片横跨四个世纪,扫视了俄罗斯历史的动荡风云。对于导演来说完成拍摄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甚至可以说是冒险。影片不采用同期录音,每一个场景细节都必须精确地计算、安排,后期制作将对色彩、光线等画面效果作出调整,而不进行剪辑。索科洛夫和他的摄制组从4月开始准备,12月23日进行实地拍摄。
影片将尽可能准确地重现发生在这座宫殿里的历史事件,尤其是通过现代先进的媒体技术。观众将跟随着摄影机进入到古老的宫殿中,遇到彼得大帝,陶醉在欢快的舞会中;将参加尼古拉斯一世迎接外国使者的招待会;和著名艺术家在他的作品前聊天。历史,政治,视觉艺术,音乐,舞蹈,将完美地融合到影片中。索科洛夫称影片是多种艺术形式的混合体:剧情片,纪录片,音乐剧。宫殿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
④ 求一部电影
《时光倒流七十年》---穿越时空的爱情
导 演 珍诺特 兹瓦克(Jeannot Szwarc)
主要演员:
克里斯托弗 里夫(Christopher Reeve)
简 西摩(Jane Seymour)
克里斯托弗 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
特里萨 赖特(Teresa Wright
故事梗概:
剧情描述一名大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碰到了一位神秘老妇,当时这位老妇送给他一块金表,并叫他回来找她。他虽然感到很奇怪,但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八年后,他已经成为了一位剧作家,一次他在某旧式旅馆渡假时,发现70年前的一张女明星相片就是那个老妇人。经多方查证,他得知这位老妇人已经于他们见面当晚逝世。原来他和那位女明星在70年前曾经相恋,地点就在这一家旅馆。知道这一切后,他排除万难,让自己时光倒流70年前,回去实践他们之间的爱情誓约。可惜,一个无意的疏忽却又使他回到现代,硬生生地拆散了鸳鸯。
影片的主题曲非常经典,题名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一支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钢琴协奏曲。此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作品,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编号43。这首乐曲被导演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但听无撼
原 名:Somewhere in Time
◆译 名:时光倒流七十年/似曾相识
◆导 演:珍诺特·兹瓦克 Jeannot Szwarc
◆演 员:威廉-梅西 William H. Macy
克里斯托弗-普拉莫 Christopher Plummer
克里斯托夫-里夫 Christopher Reeve
乔治-温德 George Wendt
◆类 型:剧情/爱情/奇幻
◆片 长:108分钟
◆上 映:1980年
◆国 家:美国
◆语 言:英语
◆字 幕:中文字幕
◆文 件:337MB
◆链 接:http://us.imdb.com/title/tt0081534/
◆评 分:6.8/10( 3360票 )
剧情:
理察是位新进剧作家,在一次聚会上碰到位神秘老妇人,老妇人送给他一块金表,并叫他回来找她。八年后,一次他在某旧式旅馆渡假时,发现了一张女明星的旧照片,照片上的女主人公是如此的美丽和高贵。原来就是那位送他怀表的老妇人,而她已经去世。理察通过催眠术回到过去和她公相见了,两人相聚的快乐时光是如此短暂,理察不慎又回到了现在。失魂落魄的理察把自己反锁在饭店房间里痴痴而坐,他的手里仍然紧紧握着那只古董怀表。
惊险片导演拍摄爱情文艺片
珍诺特·兹瓦克1939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电视编导出身,擅长拍惊险片,电视作品有《哥伦布探案》、《尚杰探案》,电影作品有《魔力》、《女超人》、《大白鲨续集》及《时光倒流70年》等。《时光倒流70年》是导演拍摄的一部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爱情影片,处理上颇多细腻婉转。
演员:
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 Reeve)1952年生于纽约,从小喜欢表演,在攻读康乃尔大学文学士学位后,又进朱利亚德戏剧学院进修戏剧,第一次登上银幕是1977年的影片《核子潜艇遇险记》。1978至1987年开始主演《超人》(1—4集)。后因一场骑马意外导致瘫痪。
珍·西摩尔1951年出生于英国,父亲是波兰人,母亲是荷兰人。她从小就向往当一名芭蕾舞演员,1967年,带着600美元,她只身前往好莱坞。1973年在007电影《生死关头》中饰演邦德女郎使她在国际影坛崭露头角。她演出的电影还有《法国大革命》、《隧道》、《自由之钥》等。
一部关于幻想的爱情影片
影片并没有使用时间机器这类道具,而是通过催眠术回到70年前。与其说是两个人的爱情,不如说是这位年轻剧作家一厢情愿的幻想。这种幻想让他不可自拔,最后的一个镜头,是一个梦幻般的景象中,女主人公在前面微笑地等待着他。而他在饭店房间里深深陷入失落的爱情之中。不管是幻想,还是真的超时空爱恋,这种对爱情的执着正是打动观众的地方。带有神秘气质的英国女演员珍·西摩尔与他那次相遇,她悄声地急切问道:“Is It You?”,形象地勾勒出了她含蓄、甜蜜、娇美的神态。
超时空之恋
影片的超时空之恋感人之处在于双方都需要突破一些心理的障碍,时光可以改变一些,让他们在70年前相爱,但也可以让他们彼此隔离永无再见之时。这段奇幻的爱情也许只是剧作家在饭店苦思剧本时的幻想,也许另有隐情,但这些都成为秘密,而无可挽回的爱情悲剧让双方深深陷入哀思之中。真正感人之处不是他们超越时空的奇迹,而是他们深深爱着对方所需要鼓起的勇气。而美丽是造成这一切后果的动因,也是悲剧的开始。
◆特别介绍:剧中插曲"somewhere in time"
电影配乐中引用古典名曲不少,最喜欢的莫过于《时光倒流七十年》中那段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钢琴协奏曲,这首乐曲委婉动人,如温柔的手指划过心房,像凝望少女眼中百转千回的情愫,穿越时空久久萦绕……
此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作品,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故称“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编号43。这首乐曲不但被导演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而且在作曲家约翰巴里(John Barry)手中,成为全片配乐的灵感与源泉。
影片的主题曲最终和本片一样成为了经典,它的完整题名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一支温柔多情、缠绵悱恻的钢琴协奏曲。此曲是俄罗斯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作品,根据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的主题而作,编号43。这首乐曲被导演拿来作为一件重要的音乐道具,起到了跨越时空、在男女主人公之间沟通心灵的作用。
Somewhere in time, 在时光的某个拐角处你我四目交汇,夕阳西下的湖面上闪烁着金色的波光,为你娇丽的容颜略施粉黛,微微飘扬起的发丝无比温柔地倾诉着刹那的情牵,无需更多的言语了,只有轻轻的那一声:“是你吗?”于是,我知我此生都将为你牵绊。<br><br> 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剧作家Richard在初次获得成功的毕业庆典上遇见一位气质高贵的神秘老妇人,她将一块精致的怀表交给了他,对他说:“Come back to me.”然后在众目睽睽下留下一脸愕然的他坦然离去。
八年后,去度假的Richard在一家古老的大饭店里第一次遇见了Elise美丽的肖像,淡淡飞扬着尘烟的日光中他向她缓缓地靠近,想要看清楚这张展览在墙上几十年的容颜为何风采依旧,微笑凝固在过去,却仿佛停留在今日。相逢的时刻,他被时光钉在了原地,再也动弹不得。
Richard开始寻觅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女子过去所有的踪迹,知道了她是当时非常出名的舞台剧艺术家,而当他在图书馆看到她年老时拍的最后一张照片时,他震慑了,原来那位神秘的老妇人就是她!时间犹如一个最残忍的魔术师,雕刻了她的脸庞,使得他们短暂的相逢竟然成了一场告别。
饭店看门人对他的似曾相识,Elise曾视如生命的那块怀表,八音盒播放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及Elise书架上摆放着的Richard上大学时的哲学教授写的那本《Travels Throuth Time》,他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命运与这个美丽的女子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最终,他从饭店顶层的阁楼中找到了旅客登记簿里自己曾在1912年6月28日的签名!为了见证这段跨越时空的爱情,他义无返顾地按照哲学教授的方法回到了过去。
前世的人在时空的另一端等待着今生的人,等待着时空在错位的那一刻彼此的心心相印。
“Is it you?”
“Yes.”
简单的问候,一个眼神,一个拥抱,而其他的,只是多余,I 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 我们只有这一点点的时间,却要耗尽一生去爱。
可是回家的路上,我撕心裂肺地喊着你的名字,却再也抓不住你的手,触不到你的脸,看不见你的笑颜,as time goes by,我的思念停留在了原地。我知道此生我最大的遗憾便是无法兑现与你相守的诺言,只能留给你一块怀表,让它作我们最诚实的见证人。
忆起张爱玲的文字来,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时光倒流了七十年,爱情却只消这一瞬间,宛若烟火,停滞了吗?不,它向前了。
最难忘的时刻:两人历尽磨难终于幸福地在一起了,并无限憧憬美好的未来,然而,就在那极为美好的早餐时刻,乐极生悲的理查突然在1902年的当时,从他那由现代社会穿过来的、他特意参考历史资料订做的古式西装口袋里,极为意外地掏出了一枚清楚无比地写着“1972”字样的硬币!于是,在女主人公撕心裂肺的凄厉呼喊中,理查“愀”地一声,回到了……500年前?不,是70年后,1972年!
从此两人古今相隔,幸福的光景不复再现。想想那可怜的女人一直要苦等七十年后才能再见到她心爱的男人,并在再见到他(而他当时还不认识她)的当晚孤独地去逝,让人怎不为之痛掬一把同情之泪呢!
本片虽获得当年奥斯卡多项提名,却最终一无所获,好的影片自然永远被观众所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