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八妻子改名为什么
1、首先电影《八妻子》改名是为更好表达电影主题。
2、其次为吸引观众进影院,增加票房。
3、最后避免“撞名”惹麻烦。
㈡ 艾曼纽.贝阿主演的电影,又名《八美千娇》
导演:
弗朗索瓦 - 奥宗 Francois Ozon
主演:
达尼埃尔 - 达妮耶 Danielle Darrieux
凯瑟琳 · 德尼芙Catherine Deneuve
伊莎贝拉 - 于佩尔 Isabelle Huppert
爱玛纽爱莉 - 贝阿 Emmanuelle Béart
芳妮 - 阿尔丹 Fanny Ardant
维吉尼 - 丽多茵 Virginie Ledoyen
露狄凡 - 莎妮耶 Ludivine Sagnier
费尔米妮 - 理查 Firmine Richard
国家:法国
类别:音乐/喜剧/犯罪
首映:2002年06月05日
故事发生在50年代某个圣诞节的一天,一个中产阶级房主被谋杀,8个与死者非常亲近的女人很快成为嫌疑犯,究竟谁才是凶手?柏林电影节“集体杰出演出银熊奖”八大实力女星联合演出。
影片以一个悬念风格强烈的故事汇集了8位法国最著名的女影星:芳妮·阿尔丹(新浪潮大师特吕弗的遗孀、恺撒影后、曾主演《隔墙花》)、艾曼纽·辈阿(莫斯科电影节影后)、达尼埃尔等。
影片将喜剧、悬念、剧情甚至歌舞片等风格融于其中,让观众看完大呼过瘾,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赢得了集体杰出演出银熊奖。
------------------------
《八个女人》(8 femmes)是一部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推理片。50年代的一个圣诞节,一栋乡间大宅的男主人被谋杀,凶手就在别墅内的亲友和女佣之中,一共是八个女人。
影片以一个悬念风格强烈的故事汇集了8位法国最著名的女影星:
芳妮·阿尔丹(新浪潮大师特吕弗的遗孀、恺撒奖影后,曾主演《隔墙花》、《玩笑》)
艾曼纽·贝阿(莫斯科电影节影后、恺撒奖最佳女配角得主,曾主演《碟中谍》、《一个法国女人》)
达尼埃尔·达妮耶(恺撒奖荣誉奖得主,曾主演《红与黑》)
凯瑟琳·德纳芙(柏林电影节荣誉奖得主、两届恺撒奖影后,曾主演《白日美人》)
伊莎贝拉·于佩尔(两届戛纳电影节影后、恺撒奖影后,曾主演《钢琴教师》)
维吉妮·勒德瓦扬(巴黎电影节影后,曾主演过《海滩》、《麻将》)
费尔米妮·理查和鲁迪万·萨格涅尔。
影片将喜剧、悬疑、剧情甚至歌舞片的风格共冶其中,让观众看得大呼过瘾,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史无前例地赢得了集体杰出演出银熊奖。常说3个女人一台戏,8个女人,更是好戏连台。
秘密武器:8个女人的造型分别模仿了8部经典电影的女性打扮,到电影院考考你的眼力吧。
评论:
视之为一部电影委实不合适,我更乐意把它看作一场以胶片记录下来的话剧,一只披着羊皮野心勃勃的狼。没有什么摄影技术的炫耀、也没有什么大型场景调度或者电脑特效,甚至连导演的存在与否都是了一个疑问。一切的支撑点全集中在8位女演员精彩绝伦的表演上,不是剧情引领着她们,而是她们控制着剧情,根本不给你余力去猜测这其中哪里有陷阱或者纰漏。所以当男配角“死而复生”时,你只来得及感叹她们精妙的表演而不是去感谢剧本,像这样的喧宾夺主,一点都不觉突兀。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电影是要先有好的导演,然后才有好的演员,导演支配着演员的棋着。现在看来这种观点确实要翻一翻了,原来,演员也是可以做自己的上帝,主宰自己的命运的。这8位法国一线女星就成功地让摄影机沦落为单纯捕捉她们面部无尽风情和细微肢体动作的无脑工具,更何况她们还利用角色关系聪明地嘲弄了一把男权社会所谓的尊严,高高挥舞着手中女权主义的大旗。
我这么说可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你看看她们之间时而互相刻薄挖苦、时而互相抚慰倾慕,表面上似乎是在为男人争风吃醋,私底下却谁都没有把男人当回事、还不失时机地把他往死里推。而那个可怜的男人还一直以为自己能在女人堆里游刃有余,最后只落得个假他杀变真自杀的下场。那些女人们呢,则手牵手,一脸陶醉地唱起歌、跳起舞来。
片中唯一的男人始终没有一个面部可辨认的镜头,他虚化的形象恰好完整地标志了一个普遍的男性符号。他可以是任何一种式样的男人,但都一样要背负“受辱”的宿命。他搞大女儿的肚子、与亲姐姐关系暧昧、在外与情妇偷欢、勾引妻子的妹妹、盘算着丈母娘的养老金,十足一个身着华服的老流氓、老淫棍。而女人们则是花枝招展、千姿百态、或明或暗、或动或静,身着八部经典电影中的独特女性造型,以妻子、女儿、丈母娘、小姑、姐姐、情妇、仆人的身份 -- 一个男人一生必经的几乎所有女性形象 -- 与他一一有染。
这些女人们在理性与感性中徘徊挣扎、被透明的泪水托起与淹没、她们脆弱的心灵渴望了解、她们颤抖的灵魂期待抚摸,却仍被始乱终弃,为男人伤透了心、对男人失望至极,而选择了另一个天堂。“因为孤独,女孩爱上了女孩;因为孤独,男孩爱上了男孩;因为孤独,我们建造了教堂,里面挤满了孤独的灵魂,如满天繁星。”
然而女性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因为她们都能一人分饰两角 -- 女人和母亲。所以,对男人绝了望的女人都是令人恐惧和迷恋的,她们热情似火、她们冷若冰霜,比如《末路狂花》中的塞尔玛和路易斯。这样的女人对男人而言,充满了致命的诱惑力,因为男人看到了比自己更强大的生物时,不会抗拒只会屈从,她们开发了他们的受虐欲望。而在这美丽的8个女人之中,危险的力量软化为自我意识的爆发和同性间微妙的情愫,奇妙而自然。在男人以各种方式背叛着她们的同时,她们也在以各种途径结为牢固的同盟。这个时候,只有女人才懂女人;这个时候,只有女人才信得过女人。而男人看似高大的躯体也在一点点的崩溃、一点点的萎靡,比泡沫更不可靠。
但透彻的失望并不是女人的终极标靶,她们终究无法对男人完全摒弃、完全释怀。她们并不希望完全摧毁男人,而仅只是想要动摇男人,使彼此能够平等和互爱。她们始终以宽容的怀抱对男人心存怜悯,毕竟男人是女人的第一个孩子,哪怕他是多么任性,只要他记得回来,她们还是愿意敞开温柔的双臂来迎接他。或许,男女之间的爱,就是如此这般的不可捉摸和自作自受。
“男人既没有优势,也没有弱点。当他们张开双臂,试图拥抱幸福时,幸福一触即碎。而他们张开双臂的背影,就是一个十字架。”
[ 剧情简介 ]
皑皑白雪笼罩的小镇里,一户富裕人家忙著庆贺圣诞节,在欢乐的气氛下,一家之主竟然意外被谋杀了!他身边围绕的八个女人全都是嫌疑犯,她们当中,至少有一名是罪魁祸首。
于是无止尽的调查展开了。争夺、背叛、秘密、矛盾,在爱与恨之中搏斗著,原来每个人都有意想不到的隐私与不得不说谎的理由。伪装的面具逐渐褪下,伪装的假象不能再粉饰太平,事件背后的真相是既残酷又具悲剧性。
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 八个女人 ]
《八个女人》造型
凯瑟琳·德纳芙、艾曼纽·贝阿、伊莎贝尔·于佩尔、芳妮·亚当、维吉妮·勒多耶、丹妮艾尔·达里艾、卢迪芬·萨格尼尔、菲尔米·理查德 ,各有各的韵味,她们集知性美与表演才华在一身,也都是当代法国影坛的杰出女演员。要是能将上述几位全放在同一部电影里,肯定是法国影史上的创举,对观众而言,光是看她们几位同台演出就已经值回票价,但是要这些女明星能够不记排名、戏份合作,根本是电影人想都不敢想的奢望,偏偏有一位年轻导演不信邪,勇于尝试放手一搏,组合出当今法国影坛最闪亮的阵容,他就是曾经访台的新锐导演欧容,他的新片《八个女人》不仅在演员阵容上、也在票房上创下惊人的纪录。
《八个女人》最早以剧场形式呈现,因为一宗离奇的谋杀案,牵扯出八个女人各怀鬼胎的阴谋及纠结的情仇,当导演欧容决定将其改编至大银幕,他脑中浮现的演员阵容就是如此,欧容开出横跨三个演艺世代的漂亮演员阵容,凭著对电影的执著与热爱,欧容逐一说服众女星,完成梦幻组合。因为拥八美在怀,欧容更大胆地运用场面调度,电影场景的三度空间与剧场式的景深,从美术布景、摄影、服装究极要求,要让每一个女人都能无比娇艳美丽。
凯瑟琳·德纳芙说:“我一直都很喜欢欧容拍摄的短片作品,还有长片《杀人喜剧》、《干柴烈火》,当他提出要将女星全放在一起的想法,一开始真的很令我讶异,后来想想这未尝不是一种有趣的冒险,你可以与其他人一起分享,溶为一体”。
自从看过《杀人喜剧》之后,艾曼纽·贝阿一直想与欧容合作,她主动表达合作的意愿,那时欧容已经有了《八个女人》的构想,当下艾曼纽·贝阿觉得欧容真是疯了,竟然要拍摄一部没有男人的电影,但又不得不为他的大胆与前卫鼓掌致意,对于日后其他女星全答应演出他的电影,一点都不讶异。
伊莎贝尔·于佩尔表示:“当欧容提出邀约,我毫无迟疑就答应了。我欣赏欧容的是,他可以在有条不紊的精良制片体系之下,又保有相当个人化的色彩,勇于突破类型,打破镜头语言的陈规,捕捉到既脆弱又残酷的人性”。
《八个女人》沿著惊悚悬疑的推理叙事结构进行,淘气导演欧容偏偏要加入歌舞剧的夸张表现手法,八位女演员不只要性感美丽,还要能歌善舞。歌舞戏对艾曼纽·贝阿雅来说也是轻松容易的,饰演女仆的她解释歌舞戏对角色的重要性:“片中我是一个非常冰冷、严苛、情感不外露的人,情绪全都掩盖在面具之下,当她开始唱歌的时候反而是种解脱,歌舞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愤怒与苦楚,编舞指导为我设计的舞是比较野性奔放,完全释放出我个人的能量。”
伊莎贝尔·于佩尔的形容十分绝妙:“我们像是欧容后宫的嫔妃”,稍后她对此做出解释:“当戏开拍以后,才发现全然没有争宠这回事,并没有所谓的女人小心眼,大家不求争竞,互以诚心对待,在我们之中只有和谐、友谊、以及优雅的温柔,当我从坎城领奖回来片场,大家早已准备香槟帮我庆功,让我有二次获奖的无比喜悦,她们的分享就是最棒的礼物”。
为什么电影一定要有男主角?为什么女演员只能当花瓶?同性恋导演欧容用《八个女人》对电影及女演员进行反思,当梦幻落实成真时,他针对不同女演员的特质与形象重新修正剧本,欧容心中暗自许下承诺:要让法国的优质女演员惊艳大银幕,这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华丽性感之宴!
㈢ 八妻子现在查看不了
你好,可能是网络问题,建议您稍候再试一下,或者可以切换网络环境再试一下。如果还是看不了,可能是软件问题,建议您卸载重新安装一下软件,或者可以更换一个软件版本。如果还是不行,可能是网站知瞎厅问题,建议您联系网站客服。希望可以帮到您,感谢您对vivo的支持,祝您用机愉快~
您好,您可以更新到最新版本的八妻子,更新后再进行查看哦~
您好,建议您更换网络环境或者切换网络后再进行查看哦~如果还是神如无法查看搭隐的话,建议您卸载软件,清除软件缓存后重新安装一下哦~
如果还是不能查看的话,建议您卸载重新安装一下软件。
㈣ 反映意大利文化的电影
《美丽人生》
评论:
一部超越常规的黑色喜剧片
一服医治战争创伤的最佳良药
拥有温暖的质感,清新、达观,而又生机盎然
在第7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出人意料地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男演员、最佳原创电影音乐三项大奖,一举成为本届奥斯卡最大的黑马。像这种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集中营中悲惨生活的电影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辛德勒名单》。然而天性乐观幽默的意大利电影艺术家出人意料地从陈旧的创作素材中挖掘出了新鲜的东西,最近在本市放映的《美丽人生》,即在充满鲜血和死亡的集中营里找到了一种美丽。
这绝对不是一场悲剧,从一开始圭多搞笑的出场就可以看出导演想营造一种喜剧的氛围;而圭多在追求多拉时候种种离谱的举动,特别是冒充从罗马来的督学在课桌上跳起脱衣舞的情节将喜剧的因素加强到了闹剧的程度,有趣的场面甚至不断贯穿在集中营里,就是圭多最后被押走处死时,出现在躲在铁箱里的约书亚面前的也是一个扮着小丑夸张模样的爸爸。编导以喜剧的手法表现一个如此感人的故事目的何在?难道是为了媚俗大众不惜而故意削弱电影的思想性。其实恰恰相反,悲剧才是媚俗。贝尼尼这么处理就是为了不媚俗,为了表现更深层的思想,不让观众再沉溺在浅层的感动上。试想,圭多在狱中仅仅是为了约书亚心灵不受到伤害才故意“欺骗”他的吗?难道圭多自己不是这么认为的吗:所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一场疯狂游戏,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他们:热爱生活的人们。就算在集中营里,圭多脸上始终带着笑容,只是在给儿子演戏,没有发自内心对生活热爱的人,是不会有这种灿烂的、让人喜悦而充满力量的笑容!圭多知道噩梦是暂时的,相信美丽的人生才是永远的,所以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纯洁幼小的心灵。
《美丽人生》这部影片是由意大利著名喜剧演员兼导演罗伯特.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黑色喜剧片,除了奥斯卡金像奖以外,该片还曾获得过总共二十八项国际大奖,在全球佳评如潮。《美丽人生》在美国的票房已经超过《邮差》,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外语片。迄今为止收入已近2300万美元,在全球更是突破1亿美元大关,而更令人称道的是,该片的制作成本仅仅为650万美元。 贝尼尼也由此成为奥斯卡影史上第一位以外语片拿到奥斯卡影帝的外国演员, 取得了无数电影人毕生梦寐以求的成功。 贝贝尼1952年出生在意大利的阿里佐,主要代表作有《一个快乐的传说》、《不法之徒》等电影,他的电影真实、简练,而且总是热情洋溢、充满笑容 。《美丽人生》是他所执导的第六部影片,片中他用全新的视角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而观众则在笑声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时被黑暗所笼罩,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美之所在。
在本片身兼编、导、演三职的罗伯托•贝尼尼是意大利影坛著名的喜剧演员,他在本片发挥了高度创意,用妙想天开的方式将一种几乎已经拍烂的题材——纳粹迫害犹太人点石成金,效果令人绝倒。
此片以德国法西斯捕杀犹太人为背景,讲述一个犹太人与一位美丽的意大利姑娘传奇般地相识并很快结婚生下一名男孩。父亲惨淡经营一家书店,母亲有一份教师的工作,生活平静而美好。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久法西斯占领了他们所在的城市,将所有居民抓进集中营做苦役。年幼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慈爱的父亲为了不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存有战争的阴影,便谎称他们是在做一个能赢取积分获得真正坦克作为奖励的游戏。最终他为了保护孩子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这场面不算壮烈,也没有太多血腥,只用几声枪响“草草”带过,然而浓浓的父爱含盖其中。盟军的到来使居民们重获自由,孩子乘坐在盟军的坦克上寻找人群中的母亲,重新投入母亲怀抱的孩子只当是做了一场规则严厉游戏。很多年后他才会明白原来当时是父亲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他的美丽人生。
《海上钢琴师》
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整部片子随着Max回忆中的1900,与现实中Max追寻1900的下落这两条主轴,交互穿插,紧紧牵动着观众的心,而当Max从乐器行老板口中得知,Virginian号即将被拆解时,故事也达到了最高潮。
从战前离开Virginian号之后便未曾听说过1900消息的Max坚信,1900必定还在船上,他努力延阻了船只拆解的时间,来到这艘已残破不堪的废船上欲寻找1900最后的踪影。1900还会在船上吗?还是如Max的期望,已经找了个地方,娶了老婆、生了小孩,并在茶余饭后之际同她们提起Max这个好友……
除了曲折的情节,几个精彩的桥段更是令人吟咏不已,包括Max初识1900时,两人在海上狂风暴雨之际松开了钢琴的固定栓,坐在钢琴前随船摆动着,一边弹琴一边在大厅里四处滑动,像极了跳着华尔滋或探戈的舞者;而面对傲慢的Jelly来势汹汹的挑战,1900如何展现出他过人的钢琴天赋,让与会者由轻蔑转为震惊;以及那个不知名的女孩(曾与1900用手风琴合奏的老人的女儿。),如彗星般的散发出耀人光芒却又快速离去,使得1900淡淡的忧愁,回忆的感伤,在片里充斥的偏黄色系影像中,益发显得鲜明。至于移民怀着梦想乘船来到新大陆,在看到自由女神像之际惊叫“America!”的喜悦,却也与孤寂的1900看着旅客上上下下的冷漠相映……
1900这个角色,因为孤寂落寞的经历,使其更能敏锐的看透人心,并藉此弹奏、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乐曲。但一生面对海洋、面对钢琴,陆地上的一切,对他来说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使他一直对陆地踯躇不前。正如他所说:“我看不到陆地的尽头”,或许对1900而言,海天一色的景致看得到地平线,往返多地的邮轮也有靠港停泊的时候,88个琴键是有限的,他可以据以创作无限的乐章,然而陆地上绵延不绝的大城市,是他所看不清也无法掌握的。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与《天堂电影院》一样,《梅琳娜》也是以孩子的视角展开的。所不同的是,《天堂电影院》通过一个孩子看电影的经历将电影的发展史展现在观众面前,反映的实际上是一种小中见大的大气磅礴。而《梅琳娜》则比较个人化一些,一个男孩青春期的萌动和焦躁直至最后的成熟跃然银幕。吉塞普·托那托的“男孩”题材影片一定会勾起你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缅怀。
影片延续了朱塞佩.托纳托雷的浪漫唯美和细腻感性,画面感强。
看上半部会以为只是一部少年情怀,随着剧情推进,才感到蚀骨的悲愤。
一个女人就因为太美丽,所有男人都垂涎她的身体,想占有她;所有女人都妒恨她,搬弄她,妄图毁灭她。
你会从一个情窦初开的男孩子眼中,一起见证什么叫逼良为娼,什么叫悲剧。
丈夫在前方战场上为他们打仗,妻子却在家园里被欺侮损害。
就因为太美丽,她不能象平凡的女人一样过正常的生活,她找不到工作,无论走到哪,都会被所有人围观,忍受男人猥琐的目光下作的谈论和女人妒恨的眼神恶毒的中伤。从少年维力图的偷窥中,我们可以看到玛莲娜分明深爱着她的丈夫。
丈夫死讯传来后,她的境况更糟。她需要保护需要依靠,可是那位对她怀了一点点真情的军官,也被唾沫星子吓跑了。他因为她和牙医起了冲突,牙医的妻子闹上法庭,所有人都指是玛莲娜勾三搭四破坏人家庭——这评价让我想起一个人:林仙儿,她才当之无愧,可是人们却为林仙儿神魂颠倒奉若仙子。——人们向来只会对没有的事捕风捉影,对真实的事反而不敢说什么,或觉得无趣。
玛莲娜找了律师,这位又老又丑又色又从不洗澡的秃顶胖男人在庭上力保玛莲娜,居然说出了真相——玛莲娜就错在长的太美。这位打赢了官司的律师跟到玛莲娜家里,当晚现形迫不及待的强占了她,只有维力图看到了她的屈辱和悲伤。
父亲也抛弃了她,没有一个人真心帮助她,没有人爱护她。直到剥夺了她的家产,没有人肯卖给她食物,她只好偷偷的找人买东西吃,而送食物给她的仍是贪图她身体的恶棍,维力图再一次看到心中最美好的情人被欺侮。
对美好事物觊觎妒恨的人们,终于将“逼良为娼”的事业修炼成功——玛莲娜沦落为娼妓,日日辗转于声色淫欲,甚至服务入侵的德军。人们是否看到,从前低眉敛目不施脂粉的玛莲娜,在做妓之后终于抬起头走路,浓妆艳抹?她改变的第一天,点燃的第一支烟,眼角那颗泪珠,谁看见了?
在维力图梦想了数百次与玛莲娜欢会交合之后,他以嫖客和妓女的身份得到了生命中第一个女人,并把她仍然幻想成玛莲娜。一切进行的颇滑稽:眼前的画面,,是一个性感成熟久经世事完美无暇的高挑女人,为一个稚气未脱不知所措的矮小男孩宽衣解带。当一切成为现实,一定和小维力图幻想中的不一样,是不是?但是由始至终,少年维力图是小城里唯一一个对玛莲娜怀有纯真感情的,他对她的性幻想,都带着孩子气,颇好笑。
高潮:战争结束,那些妒火中烧粗俗蠢笨的女人们终于爆发,结伙将玛莲娜拖到街头撕扯殴打烂骂,以解心头多年积恨。她们操着各种家常工具抡着粗壮的胳膊和象腿,打完后把玛莲娜赶出城。平日围观的人们仍旧是围观,看来不只旧中国的人们有这“爱好”。当玛莲娜遍体鳞伤衣不遮体的倒伏在地上,那些眼睛盯在她裸露的美丽胸脯上的男人们,没有一个出来护她。她屈辱艰难的爬起来,对着男人们嘶声悲呼,可天上地下她就只有她自己一个人...
玛莲娜偷偷的乘火车离开了,离别忍不住心酸的望向昔日的家园。
导演大概不想叫她就这样走了,她的丈夫回来了,没有死.庆幸的是,丈夫信任她,他要找她回来。心思一直追随玛莲娜却无力帮她的维力图,终于做了一件帮到她的事,他告诉玛莲娜的丈夫世事多厄,但玛莲娜只爱他,并指引他去找她。
小城再次沸腾:玛莲娜随着丈夫回来了,围观、诬陷、猜忌、妒恨,玛莲娜仍旧低眉敛目。
结局:菜市场,粗妇们又在指点;玛莲娜也老了,有皱纹了,她也胖了。似乎这样就比较能够被她们接纳了,玛莲娜的一切罪过,就因为美丽。这一次,玛莲娜没有象从前一样回避,她回头,直视她们,粗妇们居然有点不知所措。玛莲娜略微一笑,道:早安。人们解了冻似的顷刻热情起来,开始招呼玛莲娜买东西。
玛莲娜是美的代表,完美高贵,追求美好的感情。她高于世俗,这就难免被俗世上人性的丑陋面垂涎妒恨。美丽被放大,丑陋被放大,美丽被丑陋扭曲,丑陋被美丽淡化,玛莲娜还是玛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