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部电影 好象主题曲是NANA 的LONELY
实尾岛
실미도
Silmido
编辑本段简介
导演:康佑硕
主演:薛景求 安圣基 许俊豪 姜信一
片长:2小时15分
一群被判处极刑的罪犯来到一座无人小岛,组成专门对北的特种684部队,也就是武装间谍部队。负责管理的队长许诺,只要能去平壤成功取回金日成的首级,他们便能获得重生。于是这几十个人日复一日地接受着炼狱般的训练,一心要去平壤建功立业。经过3个月的集训,他们已经熟练掌握了所有技能。而到了该出发的日子,上头却迟迟没有命令。队长多次到首尔向上级请命,也无功而返。实尾岛特种部队只能一再待命,日日重复枯燥的训练。而此时,南北局势开始朝和平对话方向迈进,上级官员最终认为684特种部队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要求队长进行部队清理工作。所谓的清理,就是要杀死所有的特种队员,掩盖这一切。否则,上级会派人接管实尾岛,并清理包括教官在内的所有人。不得已之下,队长召集两名副手开会并故意让队员中的小队长偷听到此消息。不先下手就等于坐以待毙!队员们被迫端起机枪同在艰难的训练中已经建立起特殊感情的教官们展开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追逐…管理队长开枪自杀,大部分教官被击毙。愤怒的队员们离开实尾岛,准备到青瓦台讨个说法。而最终,在途中被层层包围的他们不得不拉响手榴弹自爆…
片名:实尾岛
英文片名:Silmido
韩文片名:실미도
日本片名:糸アメリカ
国家/地区:韩国
区域:亚洲
出品:Cinema Service
发行:
类型:战争
导演: 康佑硕
编剧: 制片:
主演:薛景求 安圣基 郑在泳
分级:未分级
上映时间:2003年12月24日
全部剧组成员:
剧情:
这是一群囚犯,这也是一群战士,一群随时准备去死的特种战士。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当时正是南北韩关系极度恶化的时代,震惊全球的青瓦台事件发生后更加剧了南北韩关系的恶化。青瓦台事件发生于1968年1月,北韩特攻队穿越三八线进入韩国境内准备刺杀当时的总统,但由于与韩国警察发生冲突,在汉城北岳山路开火,导致该计划失败。为了报仇雪恨,韩国政府决定以牙还牙,挑选31名囚犯组成“684北派特遣队”,目的是刺杀金日成,一旦任务完成,他们所犯的刑罚将全部被撤销,脱胎换骨可以顶天立地的活着。而任务失败就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必须死去。 为了国家的荣誉,为了自己获得新生,这些囚犯甘愿忍受非人的训练,31名训练者在艰苦的训练中随时都可能因为一点点矛盾而产生激化,但为国家荣誉而战的信念让他们克服了种种苦难,在荷枪实弹的士兵眼下,他们随时可能失去生命…… 艰苦的训练终于完成了,就在他们刚刚踏上刺杀金日成的路程,南北局面发生了扭转,组建这支部位的前情报局领导卸任,计划被取消,“684北派特遣队”成了烫手山芋,政府不再理会这件事情,如何处理这些被社会抛弃了的人?政府命令岛上的士兵将他们全部处死,否则政府将处死所有的人,无论是士兵还是特种兵。 是处死自己呕心训练的特种兵,还是听从政府的命令?如何进行抉择?面对人性与政治,指挥官“无心”地将秘密泄露给他们,士兵与特种兵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消灭与自己朝夕相处三年的人,为了生存,他们将会如何抉择?敬请关注!
编辑本段看点
在韩国似乎没有安圣基的影片就不能成为王牌,他曾经多次荣获大钟奖最佳男主角奖、青龙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亚太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他沉稳、他冷静、他温情、他冷漠,无论什么样的角色在他的身上都被刻画的入木三分。《实尾岛》中心力交瘁的将军,军人必须服从命令与毁灭自己心血的冲突,面对政治的风云变幻他力不从心的感觉都被安圣基演绎的淋漓尽致,而最后饮弹而亡的悲剧结局更让人充满了同情与慨叹,英雄末路是电影中经常被演绎的题材,安圣基演绎的指挥官在面对情与法的抉择时更摄人心魄,让人回味无穷。 善于拍摄南北题材的导演康佑硕拍摄的《实尾岛》时继《生死谍变》之后难得一见的佳 片,本片题材敏感,耐人寻味,聚集了实力派男演员安圣基、薛景求、郑在泳、姜信日等明星。康佑硕与薛景求也非首次合作,两人曾经在影片《公敌》中有过亲密合作。
《实尾岛》耗资百亿韩元,拍摄范围包括实尾岛、济州、马耳他、南韩等各地甚至远至新西兰等地取景,为了追求逼真的效果,真实地再现了震惊全国的1971年“实尾岛暴动事件”。剧组还动用了世界上最大的直升飞机CH-47D,还制作了两辆《生死时速》般的特殊公共汽车。影片主演31名,配角70余名,群众演员1000余名,但是女性角色只有6个所以说这是一部男性题材的作品。
据统计,2003年12月24日上映的《实尾岛》,到2004年1月3日,已经让327万人次的观众走进了电影院。创造了韩国电影在最短时间里吸引300万观众的纪录。此片更在第41届大钟奖中荣获四个大奖,包括特别评审员大奖、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编剧本及最佳企划赏,上映时在国内外均有很大的回响,是2003年最瞩目的电影。
对白精选:
拍摄花絮:
导演阐述:
片花:
歌曲:
编辑本段电影背景
青瓦台事件
“朝鲜武装分子青瓦台袭击事件”,又称“1·21青瓦台袭击事件”,发生于 1968年1月21日。当时,朝鲜派遣了由“124军部队”所属特战敢死队31人组成的武装队员,暗中穿越军事分界线透入韩国,以全副武装的韩国野战部队打扮,进入了可以对青瓦台一览无遗的首尔市北岳山路。不巧遇上了下班路过的韩国钟路警察署署长,识别出野战军服的肩章属于无法擅离的驻守前线部队,于趋前盘问时,导致双方开火,立即惊动驻守在北岳山路防守青瓦台的韩国军队,使得朝鲜特攻敢死队南下暗杀当时韩国总统朴正熙的计划化为泡影,也震撼了全球。
1968年1月21日深夜10时许,韩国总统府所在地青瓦台附近,6个身穿韩国军服,脚上却是黑色胶鞋(因为韩国军队从没有配发过这种黑色的胶鞋,反倒是朝鲜军队多穿这种黑色胶鞋)的行人引起了巡逻警察的注意,因为这里距离韩国总统府非常近,警察的警惕性还是很高的,便上前盘问,不料这6人竟然抽出冲锋枪开火,并向正在街上行驶的公共汽车投掷手榴弹,致使公共汽车上多人死伤。后援的大队韩国军警迅速赶来,经过激烈的枪战,击毙其中的5人,重伤并活捉1名,但这人在押解途中自杀身亡。
韩国军警随即在首尔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搜捕,先后发现并击毙28人,生俘1人,另有2人逃脱。据唯一的生俘者金兴九招认,他们一行共31人,是朝鲜代号第124部队的突击队员,计划分为6组同时袭击首尔的韩国总统府、美国驻汉城〔今首尔〕大使馆、美军驻汉城的第8集团军司令部等目标,来掩护对汉城一所关押朝鲜特工人员的监狱的营救突击。负责袭击青瓦台的那一队特工被发现时,他们距其目标——韩国总统府的直线距离已不过百米!在随后韩军发动的数万人规模的大搜捕中,竟然还有2名朝军特工成功逃脱,其中一人更是在腹部中弹的情况下,用手将流出体外的肠子塞回腹腔,以手部压住伤口,跋山涉水,逃过韩军的重重围捕杀回朝鲜。
《新东亚》引述当时负责调查“1·21青瓦台袭击事件”的白东林(当时的韩国防谍部队调查系系长)的话指出,当时的31名朝鲜特攻队员中,除了金新朝欲引爆自尽前被生擒之外,能够确认的尸体只有27具,其余3人下落不明。就在韩国的调查工作结束后不久,韩国当局透过朝鲜的广播才得知,有一名参与袭击青瓦台的朝鲜敢死队员,已经安全逃回朝鲜,而且成了朝鲜的大英雄,他就是现任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负责宣传的副总局长朴载庆。
实尾岛事件
韩国当局为报一箭之仇,也仿效朝鲜“124军部队”,于同年4月,在仁川外海无人荒岛“实尾岛”建立秘密基地,暗中招募包括死囚在内的各路好汉成立“684部队”(意味着1968年4月成军),接受魔鬼训练,打算派遣特攻敢死队渗透平壤,格杀北朝鲜金日成。孰料,20世纪70年代初期,朴正熙与金日成互派密使谋求韩朝促进和解合作交流,致使韩国“实尾岛”的派北工作员,顿时沦为烫手的山芋。在走投无路的窘迫情势下,他们杀出重围,欲前往青瓦台讨回公道,却在首尔外围的大方洞地区,在韩国军队重重围剿下,在一辆大型公车上引爆自尽。(*韩国影片<实尾岛>就是如实反映该段历史事实的影片)
揭秘被掩藏的历史
影片《实尾岛》以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据说1968年青瓦台事件发生以后,时任总统朴正熙和韩国中央情报局创建了一支由囚犯组成的特种部队,政府要求将这组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训练成专业的特工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进入平壤,将金日成的项上人头取下来,而后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这支部队成为烫手山芋,就在政府决定秘密处决他们的时候,这些人发生了暴动,最后于1971年8月 23日在首尔自杀身亡,事后韩国政府称这是一次北韩游击队组织的恐怖事件。事件发生三天后,韩国政府国防部长于空军参谋长被撤职,到底这支部队是否存在,到底他们是由韩国政府组建的“死囚特工队”,还是北韩的游击队。该事件发生后,多家新闻媒体机构都想揭开“实尾岛”事件的真相,但无一成功,这段历史被深深埋藏起来。后来当时被劫持的人质也表示,那些恐怖份子似乎并不想伤害他们,而且首先开火的也是韩国政府部队,他们为什么要集体乘车去,如果是恐怖分子,分散活动也许更合适,他们到底是谁?真相被埋藏了32年,随着政府于军方情报机关的秘密记录为人所知之后,实尾岛事件再次被谈起,影片着眼于当时纷繁厚重的历史,抽丝剥茧,逐渐揭示了事实的真相,仅凭这一点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本片题材十分敏感,在表现政治的冷酷与人性温暖的矛盾冲突中充满了悲壮色彩,士兵与囚犯三年的朝夕相处,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许更多的是男人与男人之间的认同感,这是一部属于男人的影片,当性格坚毅的将军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处死自己亲自训练的特种兵时,情与法的矛盾冲突把他推进了绝境,在进退两难中如何选择,是处死特种 兵还是违抗上级的命令,无论如何选择他都是输家,紧张的与激烈的气氛让人感觉脆弱的人性在强大丑恶的政治面前不堪一击。最后士兵与特种兵的绝杀更是充满了悲剧情节,在风云变幻的战争年代,到底谁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影片充满了对这些人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对南北分裂的痛苦与政治的厌恶。
实尾岛事件时间表
1971年
8月23日早上6点:24名受训人员逃出实尾岛。
6点15分:实尾岛和空军总部的联系中断。只有6名现役士兵侥幸逃生。代陆军中尉及其他12名士兵被枪杀。另有6人溺水身亡。
中午12点15分:出逃的受训人员在仁川海岸登陆。劫持第一辆公共汽车,开往首尔。
中午12点53分:24名士兵与出逃的受训人员在仁川松洞车站交火,两人受重伤。
下午1点10分:在仁川又有交火。
下午1点20分:出逃的受训人员在仁川劫持第二两公共汽车
下午1点30分:当地警察局受到攻击。一名警员中弹身亡。
下午1点38分:新洋(音译)村检查站,一名警员中弹身亡。
下午2点15分:公车开进首尔,司机逃脱。
下午2点25分:最后一场交火。乘客证明:“前几枪都是从车外打进来的。”出逃的受训人员引爆手榴弹自杀。4人未死。 8月25日:国防部长被解职。
1972年
3月10日上午10点:最后4人被处决。
7月4日:半岛南北双方代表签订和平协议,并协定不通过秘密军事行动挑衅对方
❷ 我记得看过一个电影,叫"审约克的救赎",但不知道名字的字对不对,那位帮帮忙告诉我正确的名字
Shawshank`s Redeption
是这样的,好电影引人思考。不是告诉你什么,而是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是《肖申克的救赎》给我的启示。这一部当年与奥斯卡擦肩而过的电影,十年之后将我触动,幸好是这样,如果是在十年之前,六岁的自己能看懂这样的电影吗?没有壮观的场面,没有精彩的武打,没有美丽的风景,甚至没有女主角,甚至女配角。我会认为这是一部最单调、最乏味的电影。因为整场电影从头到尾基本上都只是在一个监狱,也就是题目里的“肖申克”,电影里所说的“沙堡”监狱。而现在,却正是因为这些,成为我心目中最棒的电影之一。这是一部深沉的影片。它值得欣赏两遍,甚至多遍。它没有电影特技,没有感官刺激,对心灵的震撼却是持久的;它没有男女浪漫的爱情,两个男人之间的友情却一样的动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打斗和追杀,却能紧紧揪住观众的心。片中的主角不是孤胆硬汉,没有发达的肌肉和豪言壮语,但他的意志和信念,智慧和勇气却令他做到男子汉中的佼佼者。当看到汤米被谋杀于路灯下,让人的心悲凉到了最低点,觉得一切都再无好转的可能。安迪完了,只能等死或者等着疯狂了。峰回路转,聪明的安迪,智慧的安迪只是在等待机会。看他从污水管道中爬出,在小溪里呼号奔跑,我也觉得自己仿佛历尽洗刷,浴雨重生了一般: 看到安迪提走所有存款,诺顿的腐败丑闻暴露,走投无路,自毙于办公桌前,这一段安迪的复仇真是让人痛快无极,拍案而喜!在刻画人性的深度方面,《肖申克的救赎》绝对是一个顶峰。同年的《阿甘正传》则成为了描写社会问题的经典。据说,当年的奥斯卡评委们在结果出来之前均言:这两部电影不论是哪一部获奖,对另一部都是不公平的。最后的结果:《肖》在所有七项提名中一无所获,而《阿》却成为了最佳影片。但是,这不是《肖》的错,是奥斯卡的错。
两个多小时的《肖申克的救赎》给我留下了这样一些颇有回味的话。
当安迪被误判杀人,背负双重无期徒刑押进监狱,典狱长训话说:把你的信仰交给神,把你的性命交给我。这多像我们现实中的生活呀,道貌岸然的背后是罪恶。在冠冕堂皇的人物眼里,底层人命该如此,如同现实一样,你很难看穿衣冠楚楚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老布是监狱服刑50年的老狱友。在50年的刑期过去后,老布已经不想离开鲨鱼堡监狱,他甚至想以伤害同伴的办法来延缓刑期,但他最终还是没能下得了手。入狱前只看见过一辆汽车的老布,面对熙熙攘攘的车流和世界无所适从,最终只有结束生命,结束这种陌生的生活。“体制化是这样一种东西,一开始你排斥它,后来你习惯它,直到最后你离不开它。”剧中瑞德这段发人深省的话何尝不是在说我们?
蒙冤入狱的安迪始终不放弃心中的希望,他对瑞德说:“Hope is a good thing,maybe the best thing!(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上最美好的东西。)”多么简单明了又深刻朴实的语言。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料的,命运从来就不操控在自己手上,但是我们不能预知未来却能把握现在,只要心中有希望。心中有持之以恒、不灭的希望就一定能收获理想,收获生活,最终收获命运。“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影片中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瑞德用沉稳的声音这样评价安迪。在长达十九年的牢狱生活中,磨难都没能毁灭安迪的希望,他始终不放弃对自由的向往,用一把小小的鹤嘴锄挖出了一条通向自由的通路,这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和力量?所以安迪成功了,自由了。
体制化,想想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词。生活中我们难道不是被这样一个妖魔逐渐消化了意志?从锋芒毕露到墨守成规,从抵制、不满到向污浊、强权彻底妥协甚至被同化,然后是日复一日的消磨光阴。即便偶然灵光一闪意识到了什么,我们却已经无力改变什么了。“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忙着活,或是忙着死。)”。安迪重复两遍的这句话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
我一直在想,电影里的监狱是否就是我们生活的社会。那是一座人间炼狱,不仅有残暴的狱吏,犯人之间的欺压凌辱,更坏的是精神上的煎熬,让人不知不觉之中丧失希望,变成只会条件反射的行尸走肉。你可以在我们的身边发现大批这样的人,或许并不是因为自由的丧失,但是希望的丧失是普遍的。可能正是因为这样,这个发生在监狱里的故事才会引起正常人的共鸣。形式不同,实质全无差别。自由和希望,我们可能正拥有,却根本不知道它们的意义,不知道如何体现他们在我们人生中的价值,我们也许会对它们的离去无动于衷。
是哪里让我们感动,是哪里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是哈利队长打爆了哭泣求情的胖子的头的残忍?是诺顿狱长谋害了无辜的汤米的老谋深算?是布鲁克斯拿着安迪吃到的肥胖的虫子,我们以为他要吃下的时候,他给了怀里的那只叫杰克的乌鸦?(他告诉安迪,他要养它到能飞为止。)是安迪冒死向看卫队长进言,为狱友们赢得三瓶啤酒?是安迪不顾一切进入监狱长办公室为大家播放《费加罗的婚礼》?是安迪历经20年的牢狱之灾、20年水滴石穿般地不懈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从500码长的污粪管道中爬出,在大雨中对天长啸?是瑞德在被关押40年后在假释审查官面前那番看似无谓,却令人动容的话?(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不是受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沟通,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了,但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我得接受事实,改过自新?狗屁不通的词,你不要浪费我的时间,能不能假释,TMD我不在乎。)是的,全是,是全部的内容。是自由和希望。是失去自由的人拥有自由的片刻,是拥有希望的人希望实现的瞬间。是因为我们内心中被触动的一处人性。
我不认为电影里有丝毫煽情的成分,淡淡的却如此深刻。这就像一个美丽的梦,中途历尽艰辛,事实上却从来没有丧失过最重要的希望,那一丝希望让我们时时感受到自由的气息,哪怕是在没有自由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希望终是给人美好的东西,幸福和温暖,永远的自由。
诚然,片子有许多缺陷和只有电影中才会有的巧合,比如19年没有更换过牢房,19年没人掀起那张海报一看,雷雨之夜的巧合,以及安迪洗钱行动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但瑕不掩瑜,这依然是一部光芒四射的影片,而我也宁愿相信这些巧合。试问一句,假如我是安迪呢?我可能被伯格斯打死,可能被狱警折磨死,可能精神崩溃疯狂而死,可能在汤米被杀后,希望破灭自绝而死。是的,我不是安迪那样的意志坚定顽强,我虽然羞于但不得不承认这一点。我相信,像我一样的人不在少数。在现实中,安迪的结局很可能不那么美妙。影片中安迪重获了自由,惩罚了恶人,最后与好友在海边重逢。这个完美的结局,实在是非常的可爱,因为它太美妙了。知道这情景是梦,但我们依然相信它,感激它,因为它点起了我们心中的希望,“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而好的东西总不会逝去。”
也可以说这是好莱坞产的一个童话,可是只有童话才能清楚地道清人性中闪光的本质的精神。希望,就算我们生活在一个像监狱甚至甚之的社会,我们都会追求到自由还有与之相伴的幸福和温暖。
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参考资料:
影片名称:《肖申克的救赎》(《激情1995》)
影片原名:The Shawshank`s Redeption
导演:弗兰克·达拉伯恩特 Frank Darabont
主演:蒂姆·罗宾斯 Tim Robbins
摩根·弗里曼 Morgan Freeman
发行公司: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首映日期:1994年9月1日
《肖申克的救赎》是根据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而成,首映于一九九四年九月的多伦多电影节,获当年美国电影学院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提名,但美国本土票房收入不过二千八百万美元,这与它在舆论界的有口皆碑是极不相称的。然而,一九九五年,随着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有线电视网的首播,它在当年击败了轰动一时的影片《真实的谎言》摘走了家用录像带租售排行榜第一的桂冠。“肖申克”是指美国的一所监狱,肖申克监狱,专门关押重刑犯。据说在美国是历史上有名的黑狱。
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通过生活在监狱这个特殊环境里的人们对于信仰、希望和爱的不同态度向观众阐述了自己关于时间、痛苦和友谊的独特见解。和同样是以监狱为背景的《绿色奇迹》不同,本片探讨的不是人类对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的现象所萌发的困惑,而是那种意识到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里,生命转瞬间逝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时所产主的恐惧,同时,达拉邦特完全遵循原著用平实的情节对人生进行深刻剖析的精神,成功地为木片营造出一种浑厚、博大的意境:片中没有超级巨星流光溢彩的风姿,没有哗众取宠的喧嚣;每一个角色都同等重要,不可或缺;按部就班地展开故事情节;甚至是142分钟的片长都意味着走过漫漫人生路再回首的时候,发现不过是几个十年罢了。因此,《肖申克的救赎》不能算作是普通概念意义上的监狱题材电影。
在导演技巧上,达拉邦特避免过多地表现安迪在肉体上所遭受的打击,不用这种低俗的手法来刺激观众廉价的同情心;在安迪被变态狂们殴打之后,观众只能远距离地看到安迪踯躅在狱中操场上,镜头像安迪的朋友一样。没有集中在他的伤痕和瘀肿之上,而是给了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在色彩的运用上,影片在大半部分时间里都处于一种灰暗、单调的氛围中,人物也多活动于阴影之中。因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当影片的色彩突然转为明快亮色的时候,观众的心情也随着这种明暗的变化自然而然地力主人公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而豁然开朗。
本片叙事结构的精彩之处在于尽管安迪是肖申克监狱里真正的英雄,然而整部影片除了开始部分用寥寥几笔交持了安迪入狱的原因后,就再也没有从他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而是雷德用冷静、平和的旁白将观众带人高墙里的世界。展现了一幅用友谊和希望描绘的生命画卷。雷德的旁白代表了肖申克监狱里大多数囚犯对待现实生活的看法,也让观众得以近距离地看到安迪思想上的变化并循着这种变化的轨迹去体验人类的希望对于个体所具有的巨大的推动力。安迪则在另一个隐形的层面上坚持自我,不放弃希望,在和时间的抗争中创造着自己的机会,也帮助雷德去接受来之不易的自由,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真正需要拯救生活的不是安迪。而是雷德,还有……这种结构的关键在于避开了个人英雄主义的陷阱,像一双无形的手把观众的感觉与安迪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随着主人公的遭遇自然地放纵着自己的情感。
摄影师罗杰.狄金斯没有过分炫耀自己的摄影技巧,而是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传递着相关的信息,在安迪初到肖申克的一幕中,他只用了两个镜头(一个从监狱上空俯拍,一个从监狱大门的下方由外至内推进)就完整地勾划出了整个监狱,也预示着主人公从此身隐囹圄。另一个值得称道之处在于狄金斯没有让镜头语言超过故事的发展进程,在这里,摄影只是忠实地记录着发生在肖申克的故事,不去做无谓的推测与暗示。
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饰演的安迪与雷德之间的友谊是本片故事情节得以展开的关键。两位狱中好友含义隽永的对话及雷德精彩的旁白处处闪烁出洞察生活的智慧,吸引着观众反复咀嚼玩味,从中感悟到生活中那些被自己忽略的细节原来如此重要。正如片中安迪所说的那样:“无论多么复杂的生活,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选择:‘忙着活,或是忙着死。’。”
1995年,本片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乐,最佳摄影,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共九项奥斯卡提名,然而一无所获。当年同台竞争的是《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虽然败走麦城,但这并不影响本片在观众心目中的位置。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中排名前250(Top 250)部电影中,这部影片的排名高达第二(第一是教父第一集),超过十一万网友自发的给它打分,平均分9分(满分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