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搞笑高清 > 新包法利夫人电影曲

新包法利夫人电影曲

发布时间:2025-02-21 23:29:54

『壹』 有文艺复兴的历史电影么按时间顺序。

1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最著名的宗教历史事件是圣巴托罗缪惨案,以此为背景的《玛戈王后》颇为精彩,大仲马写过的人物,由阿佳妮扮演,出神入化。
2 王室的故事,西班牙女王胡安娜的倒霉命运《狂野之爱》;英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女王简《九日皇后》;自然还有鼎鼎大名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还可以和写他父亲--英王亨利八世生平的电影《亨利八世和他的六个情人》一起参照研究。
3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多版本,有西班牙拍的,还有苏联拍的。
4 文艺复兴的巅峰人物--莎士比亚,关于他的生平野史有《莎翁情史》,可以从中看到当时剧院的环境和演出的模式。有许多版本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名角汇粹的《仲夏夜之梦》,剧本严格按照原作,但把背景换到了近代,一样好看。描写命运和性格双重悲剧的《麦克白》有好几个版本。《哈姆莱特》也有多个版本,以奥利弗爵士主演的老电影《王子复仇记》最为经典。莎翁的其他名作也有电影版本,比如根据《李尔王》改编的《一千英亩》,苏联版《奥塞罗》、《第十二夜》等。根据舞台剧改编的《理查三世》、《亨利五世》、《无事生非》等等蔚为大观。
5 文艺复兴中的地理大发现非常激动人心,可以看史诗性电影:《哥伦布》。
6 维加的名剧《羊泉村》,电影叫《羊泉镇》,索菲亚·罗兰主演的老片。
7 《米开朗基罗》虽然是好莱坞老片,但有罗曼·罗兰的同名传记为基础,充满激情。

『贰』 有关《包法利夫人》、《纳尼亚传奇》以及《蝇王》的影评

文明的虚妄与暴力的根—评《蝇王》
1985年,米高梅公司将威廉.戈尔丁爵士的名著《蝇王》(Lord of the Flies)搬上银幕,保留了原书名和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非常幸运,这一次好莱坞运用现代影像手段来诠释的故事并没有完全走样,《蝇王》是戈尔丁1954年的作品,这个时代背景很容易就和“存在主义”、“冷战”联系在一起。在这部令人心惊胆战而又充满着奇特想象的作品中,戈尔丁怀着微妙的戏谑与冷漠挖掘着人类千百年来从未停止过的互相残杀的根源。

一群英国小学生因为飞机坠海,连同在失事中头部遭受重创的机长班森,一起流落到一个无人荒岛上。

他们之中有年龄最大、生性好斗的杰克;有冷静善良的、被称为“团长”(一种类似我国少先队的组织的头目)的拉尔夫;架着一副近视镜、懦弱而诚实的胖墩儿佩奇(因为名字的谐音piggy,被称为猪小弟);还有性格内向沉默的西蒙。为了等待获救,大家约定以拉尔夫为首领,一部分人点起篝火、等待经过的船只和飞机,一部分人寻找食物、搭建树叶帐篷,西蒙负责照料不省人事的班森。在海边找到的一只海螺壳被用来做集合的号角,谁拥有海螺,谁就有说话的权力。拉尔夫借助佩奇的近视镜利用凸镜聚焦的原理点燃了篝火,然而却造成了一次火灾,海边的一棵树被烧枯了,火扑灭后,大家第一次感到了生存的艰苦。

混乱很快就开始了。在无聊的等待中,孩子们开始讲鬼故事、到海边嬉戏而不工作,由于食物缺乏,他们开始吃蜥蜴与不知道是否有毒的野果,有人开始偷东西。杰克发现岛上有野猪,一心想猎取猪肉为食,与他亲近的一群孩子纷纷嘲笑拉尔夫他们事倍功半的叉鱼工作。杰克对岛上没有老师、没有校规的生活倒是很满意,他还到处宣扬说他们已经无望获救,必须在岛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他组织了一群人准备猎取野猪,有一次刺伤了它,差点捉到。他们将野猪的血涂在脸上,扮成野蛮人。他们认为应该抛弃或者干掉昏迷不醒的班森机长,因为这个废物只能耗费他们的精力和资源。在一次暴风雨之后,班森机长失踪了,在海边找到了他的衣物,孩子们以为他疯了,坠海而死。

由于无人看守,篝火熄灭,一次一架直升飞机飞过,却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呼救讯号。这一次获救机会的错过不但使大家很沮丧,而且惹恼了拉尔夫,再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杰克带领这一群孩子与拉尔夫、西蒙、佩奇等人分裂了,他们准备去猎取野猪为生。几个孩子发现了一个洞穴,进去探视的时候,却被一个怪物吓了出来,杰克不信邪,亲自跑去看,也被怪物吓跑了,慌乱中他的长矛乱刺一气,也不知道是否刺中了怪物。为了防备怪物的袭击,杰克组织他的人抢走了拉尔夫的求生猎刀,并讲岛上有怪物的消息告知拉尔夫他们,一些孩子因为害怕怪物和渴望吃到肉,离开了拉尔夫,投向杰克的队伍。

西蒙不相信怪物的存在,他有一根照明用的荧光棒,他独自去洞穴看个究竟,到了那里,没发现怪物,却发现了被杰克刺死的班森机长。与此同时,杰克在海滩上开了一个“野猪宴”,大家分食烤肉,为了炫耀他们的成果,拉尔夫和佩奇也被邀请参加。在海滩上,一群赤身裸体的孩子,脸上涂着野猪的血和胆汁,挥舞着长矛,围着篝火跳着蛮族的舞蹈,杰克又发明了一种游戏,一些新加入他们的孩子被迫“扮猪”,大家一起练习象征性的刺杀,拉尔夫和佩奇目瞪口呆的看着自己的伙伴在沙滩上打滚,而另一群伙伴仿佛怀着刻骨的仇恨在他身边猛刺。就在这时,西蒙挥舞着荧光棒跑来,他要告诉他们怪物的真相,杰克却喊道:“看,真正的怪物来了!刺他!”于是,一群人呼喝而去,一阵疯狂乱刺,海滩上留下了西蒙满是窟窿的尸体。

拉尔夫的队伍只剩下佩奇和他自己了。而杰克却在他的队伍里建立了秩序和法律,不听话的人要受到鞭打。他们又抢走了佩奇用来引火用的眼镜。拉尔夫为西蒙的死伤心不已,佩奇一边哭着一边问他:“为什么我们一切都按照大人的方式去做,却总是不行呢?”。拉尔夫鼓起勇气,带着佩奇到杰克那里去索要眼镜,在海滩上和杰克打作一团。佩奇看不下去了,他拿出海螺,制止了打斗,想对大家说些心里话,可是没说几句,站在高处的孩子们推下一块大石,将他活活砸死。杰克带领着他的士兵到处追剿拉尔夫,他们点燃了森林,想将他烧死。拉尔夫拼命奔逃,一直跑到了海滩上,一块石头将他绊倒了,当他抬起头来,却发现一个荷枪实弹的成年士兵正疑惑不解的看着他们,问道:“你们在干什么啊?”。几架直升机和一队士兵到达了这个小岛,孩子们如梦初醒般的看着这些军人们,他们挽救了拉尔夫,然而却永远也挽救不了孩子们失去的童真。

应该看到,这不仅仅是一部反映人性之恶的作品,搬出弗洛伊德来并不能解释作品的全部。况且弗氏并没有“人性本恶”之类的表达,这样的理解是后人的误会。弗氏只是提出了潜意识层面的学说,并没有为它定性。1954年,正是大战结束、冷战开始的年代,大战还会不会爆发,冷战何时能够结束对人们来说完全不可预期。存在主义的应时出现,便是这种“世界情绪”的集中反映。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和心理阴影一方面有力的冲击着西方哲学自古希腊以来的理性和乐观主义传统,一方面加剧着人文主义哲学的悲观化倾向和科学主义研究方向(不能不说是一种逃避)的兴起。

小说和影片中都多次暗示者一次飞机失事是和战争有关,同时班森机长的逃跑是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事件,西蒙在解释他的逃跑时说,“他害怕我们所有人”。西蒙说出了这一事件的本质。班森并没有自杀,而是躲到了山洞里。也许班森确实因为高烧而神经失常,不过他选择逃避人群本身,却毫无疑问的表露出“他人就是我的地狱”的思想,这与大战之后人人自危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影片中还有猪小弟谈到俄国潜艇将我们捉去将会怎样的一个场景,影片中杰克的所作所为,正是尼采主义强力意志的形象化表现,当然,戈尔丁有意让杰克扮演的是被希特勒曲解之后的尼采主义。可见,这部作品是具有时代特征的。

当然,随着90年代苏联的解体,铁幕已拉起,冷战已不复存在,然而能否认为诞生于那个时代的作品就因此丧失了它被解读的价值呢?诚然,很多时代性非常强烈的作品确实已经走下舞台,而另外一些却正因为时代的变换才使得它们自身具有的那些超越时代的光辉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

《蝇王》是怎样昭示这些永恒的呢?首先,戈尔丁选择了“孩子”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这是颇有意味的。孩子不仅仅是人类走向成熟的起始阶段的象征,而且孩子的视角因为没有受到人世沧桑的污染,所以最纯净、最直接,孩子很容易就看到的东西,成年人却往往熟视无睹。其次,他选择了“孤岛”这一特殊却又典型化的场景。有许多人会看出这部小说显然是对史蒂文生那些《金银岛》之类的冒险故事的戏拟。然而,戈尔丁的孤岛无疑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寓言。在这个孤岛上演绎的,是一部并不完整的人类文明的进化史。再次,戈尔丁选择了“生存与拯救”这一人类永恒的母题。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存在与救亡的历史,人类的进化是在不断失去而并非不断获得中进行的,人类的一切努力,不可避免的都具有救亡的性质。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然而人类生存能力却越来越脆弱,我们可以无中生有的克隆出一只羊,然而却常常被一场流感夺去生命,我们已经有条件进行登月探索,然而对我们自身却所知甚少。我们居住在高楼大厦之中,然而我们向往的却是田园小憩。似乎我们总是找不到正确的方向,总是处心经营了许久,才发现得不偿失。

《蝇王》的故事就写出了人类进化的这种迷惘与困惑。一群流落道荒岛上的孩子,他们要生存,要等待救援,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原始社会的人们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可以说,他们被迫“返朴归真”了。于是需要制度,需要管理,需要有一个领导,或者说是酋长。起初,权力的象征是一个海螺,这种被公众暂时认可的权力就象海螺一样虚空。权力最终归属于强力意志者——杰克,因为杰克能够领导孩子们杀猎野猪,让他们吃到肉——显然在这种境况下,生存的物质保障远远要比各种理性与文明的说教更具吸引力。因此,拉尔夫和猪小弟佩奇最终落得众叛亲离,而杰克的手下,即使挨鞭子、受侮辱,也不愿意背叛他。可以说,戈尔丁通过孩子们的拉帮结派的游戏给与人类文明一个辛辣的讽刺——所谓文明,不过是吃饱了之后的人们用来嘲笑没有吃饱的人们的东西。

当然,作者并没有驻足于此,他在解构所谓文明、权力的同时对制度化的暴力同样高高举起反抗的大旗。在杰克建立的小小王国中,杰克凭借强力意志剥夺了原本应该凭借海螺而拥有的话语权,而在人类社会中,话语权就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和保障,同时依靠暴力镇压来勒令孩子们服从,孩子们起初是被压迫者,后来就成为了压迫者的帮凶,当他们在海滩上刺杀西蒙的时候,已经自觉成为了权力机器中的一部分,在制度化政治那如赛壬的歌声一般诱人的召唤中,此时孩子们暴力的缘由已远远不是“逼不得已”所能解释的了。对于暴力问题,历来都有多种解释,如果说孩子们对于野猪和鬼怪使用暴力还是因为一种生存本能的话,那么杰克的暴力便是一种彰显权势的必要手段,而当孩子们对拉尔夫群起而攻之的时候,这样暴力似乎已经没有任何的理性基础,完全成为了对不确定对象不确定目的非理性宣泄。这种暴力形式似乎在集体中最容易实现,也许模仿是人类的需要。

戈尔丁凭借他的小说是英国文坛为之一振并非是偶然的,在这部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佳作之中,读者能够感受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好莱坞改编的电影也有着流畅的剪辑、优美的画面和对原著足够的尊重。不过在影片结尾处,戈尔丁还是略胜一筹,他让如梦初醒的孩子们注视着远方的一艘巡洋舰,而由于电影采取了第三人视角,这一情节的妙处只能遗憾的被忽略了。

转载自:www.heatmovie.com

纳尼亚传奇的影评应该到处都有吧,自己找下,不要那么懒
至于包法利夫人倒真是没找到

『叁』 《钢琴课》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钢琴课》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93 彩色片 120分钟

澳大利亚夏普曼影片公司/西比2000年影业公司联合拍摄

编导:简·坎波恩 摄影:斯图华特·德里布 主要演员:霍莉·亨特(饰艾达) 哈维·肯戴尔(饰宾斯) 萨姆·内尔(饰斯图华特) 阿娜·帕奎恩 (饰弗洛拉)

本片获1993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和最佳女演员奖,1994年美国影艺学院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和最佳女配角三项奥斯卡金像奖

【剧情简介】


一叶孤舟颠簸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出身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贵族 *** 艾达,带着9岁的女儿弗洛拉,从苏格兰出发,载着一架三角钢琴和衣物,远嫁在新西兰经营种植园的英国殖民者斯图华特。

船至海滩,在海风中迎接艾达母女的斯图华特,指挥土著人搬运行李。因道路泥泞漫长,这位与艾达初次见面的未婚夫决定舍弃笨重的钢琴,只将行李运回家中,失语的艾达通过手语让女儿弗洛拉向斯图华特再三恳求,均遭拒绝。艾达沮丧地看着这架惟一能借之表达自己心声的钢琴,被无情地遗弃在沙滩上。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艾达与斯图华特在丛林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在一声巨雷中,艾达仿佛看到心爱的前夫遭雷击的惨景。拍完结婚照后,艾达一把扯下被雨淋透的婚纱,满怀惆怅地走到窗前,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窗外,思念着那架躺在海滩上的钢琴。艾达的前夫是位作曲家,夫妻相爱甚笃。一日,夫妻双双在比利牛斯山的森林中纵情歌唱时,突然雷雨交加,艾达目睹爱夫惨遭雷击,顿时因惊吓过度变成哑巴。

艾达婚后仍与女儿弗洛拉同居一室,与斯图华特并无亲昵之事。她念念不忘自己那架心爱的钢琴,在丈夫外出经商时,她携弗洛拉找到房地产管理人宾斯。这位毫无文化素养的粗汉,曾同斯图华特去岸边迎接过艾达母女,他与土著毛利人过从甚密。艾达请他帮忙运回钢琴,起初遭到拒绝。但在艾达的再三恳求下,他陪同母女来到沙滩上。艾达重见心爱之物,欣喜若狂,忘情地弹奏起来,沉醉在美妙的琴声中。弗洛拉在音乐伴奏下,在海边翩翩起舞。宾斯看到艾达脸上第一次绽出了甜美的笑容,他虽不理解个中原委,但被眼前的这一幕深深打动。

宾斯向斯图华特提出,愿用自己的一块土地换取扔在海滩上的那架钢琴。斯图华特面对这宗奇特的交易大喜过望,宾斯要求艾达教他弹琴,斯图华特一口答应。艾达虽对丈夫用自己心爱之物与外人做交易怒不可遏,但这毕竟又给了自己重新摸琴的机会,也就应允了。

从此,艾达每天带着弗洛拉去宾斯家中弹琴。出乎艾达意料的是,宾斯只想听她弹琴,并无学琴的意思。他静静地坐在一旁,似乎在欣赏艾达悠扬的琴声,又似乎满腹愁肠找到了慰藉。一天,他提出每次上钢琴课时,如果艾达允许他抚摸其身体的 *** 部分,他就给她一个琴键,也就是说,艾达最终将赎回自己的钢琴。艾达同意了。晚上,宾斯慢慢脱下身上的衣服,赤身裸体地走到钢琴前,用自己的衣服仔细擦拭艾达白天弹过的钢琴。

斯图华特曾经晚上来过艾达的卧室,想吻她一下,但遭拒绝。钢琴课开始后,丈夫发现妻子心绪渐佳,思忖着正常的夫妻生活可能很快就会到来。

每当艾达给宾斯上课时,弗洛拉总被关在门外。一天,她在外面玩腻了,想找妈妈,但房门紧闭,屋内的琴声也消失了。她透过门缝看到妈妈和宾斯 *** 地躺在床上。这次,艾达赢得了十个琴键。

村里举行晚会,弗洛拉扮演的小天使十分可爱。全村的人都聚在一起欢乐。有人起哄让宾斯弹钢琴,他并不理睬而独自坐在一旁,观看演出《蓝胡子的故事》。当他看到斯图华特和艾达握着手做亲昵的样子,起身讪讪离去。台上的戏演得太逼真了,当蓝胡子举起斧头要砍杀新娘时,台下的毛利人信以为真,愤怒地冲上台去。顿时,台上台下乱做一团。

第二天,一群毛利人吆喝着把钢琴抬到斯图华特家中。他十分惊讶,以为宾斯对他们这笔交易反悔了,便急冲冲地去找宾斯。满面愁容的宾斯告诉他,这是他送给艾达的礼物,与土地交易毫无关系。

虽然钢琴重新回到身边,但当她独自弹了几曲之后,蓦然回头,发现身后空无一人。当斯图华特进来时,她便停止了弹琴,默默地走出房外,在院中徘徊,她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空虚失落的感觉。踌躇再三之后,她决定去找宾斯。女儿弗洛拉也要跟去,艾达执意不肯,气得女儿哇哇大叫。这时,恰巧斯图华特从旁经过,便问艾达去哪儿了。弗洛拉说她见鬼去了。本来他已从女儿口中听到过艾达给宾斯上钢琴课的情景,这时他疑云顿生,径直向宾斯的小屋走去。

艾达站在神色憔悴的宾斯面前。宾斯说他把钢琴运走的原因,是不想艾达自己产生卖身换琴的苦恼。他说他很爱艾达。如果艾达看不起他,对他没有足够的感情,便请她立即离开。艾达先是默不作声,后来实在难以自持,近似疯狂地扑到宾斯怀里,他们热烈地吻抱爱抚。急促赶到的斯图华特从屋外的木板屋缝隙恰好看到了这一幕,但他并未发作。

当晚,艾达喜笑颜开,在卧室里与女儿欢快地嬉戏。

数日后,艾达轻提长裙,快步走在通向宾斯小屋的林间小路上。突然她发现杀气腾腾的斯图华特冲过来拦住去路。斯图华特把艾达按在地上,欲强迫她就范,但艾达拼力挣脱。弗洛拉跑来高喊:“妈妈,他们在鼓捣你的琴!”确实,一群毛利人肆无忌惮地在艾达的钢琴上胡拍乱按。艾达被丈夫带回家后,斯图华特用木板把她的窗户封死,勒令她不准外出。

是夜,从睡梦中醒来的艾达走进了丈夫的卧室,轻轻地抚摸着斯图华特。但当丈夫要与她亲热时,她又拒绝了他。连续几个夜晚,情况都是如此。丈夫以为艾达回心转意了,就拆掉了窗上的封板。艾达又重获自由。

这天清晨,斯图华特扛着斧头到山上林场伐木去了。艾达见丈夫走远,从琴上取下一个键,在键上写了“乔治,我的心属于你”。用一块白丝巾包好,交给女儿,要她去交给宾斯。弗洛拉很不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使命。她在半路上,忽然想到应该去告诉斯图华特,就转身径直跑到林场。斯图华特打开小包,看到上面写的情话,拿起斧头,拽上女儿,头也不回地奔回家中。他对着钢琴就是一斧头,然后一把揪住艾达,问她为什么这般无情。这时,屋外大雨滂沱,他把妻子拖出门外,一斧头砍下了她右手的食指。他用那块丝巾包上这根断指,向泣不成声的弗洛拉怒吼,让她去把它交给宾斯。宾斯见到断指,心如刀割,布满皱纹的脸上痛苦万状。

斯图华特望着昏迷中的艾达,深感内疚。突然,他看到妻子嘴唇翕动,似乎在说什么。于是,他凑上前去屏气细听。

深夜,斯图华特提着猎枪和马灯,来到宾斯家中。他用枪捅醒宾斯后,对其侮辱一番。他问宾斯是否听到过艾达说话。宾斯说没有。斯图华特说他很后悔那么残忍地惩罚了艾达,并对宾斯说自己似乎听到艾达说了话。她说:“让我走吧……,宾斯把我从这里带走……”斯图华特决定成全他们。

海边的小船上,艾达、弗洛拉和宾斯准备返回故土苏格兰。船启航不久,艾达要求把钢琴扔进大海。宾斯虽不解其意,但仍下令照办。毛利人解开固定钢琴的绳索,钢琴缓缓沉入水中。突然艾达把脚伸向连着钢琴的长索中,于是她也被钢琴拽入海中。当钢琴伴同艾达徐徐沉向海底时,艾达甩掉了绳索缠绕的皮靴,又浮上水面,被毛利人救起。

艾达和宾斯开始了新生活,艾达在做着恢复讲话能力的练习,宾斯给她做了一个银制的手指。这样,她又欣喜地奏起了钢琴。在寂静的夜晚,艾达仍依稀看到那架沉入海底的钢琴……

【鉴赏】

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波恩执导的这部影片可谓屡获殊荣。1993年获得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后,又获美国影评家协会奖。在争夺奥斯卡奖时,虽被《辛德勒的名单》击败,但又荣获最佳女主角奖,此前,霍莉·亨特已获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饰演弗洛拉的童星阿娜·帕奎恩又获1994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

本片屡获殊荣,确在情理之中。在戛纳电影节与我国影片《霸王别姬》角逐金棕榈奖时,全体评委第三次一起观看了本片,放映结束时,大厅中鸦雀无声长达4分钟之久,每个评委无不再次被影片强大的艺术穿透力所震撼,只得做出与《霸王别姬》并列最佳影片同时获奖的选择。这在戛纳电影节的历史上尚属首例。

《钢琴课》用朴实无华的风格,委婉动人地讲述了上个世纪的一个爱情故事。影片没有跌宕的情节,更没有 *** 感官的镜头,但它震撼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女主人公艾达虽然生活在19世纪,她的思想却早已超脱了那个时代。她从五、六岁起就学弹钢琴,后来成为歌剧演员,丈夫是作曲家,她的生活似乎与生俱来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历丧夫劫难后,虽变得口不能言,但思想似乎更加超脱。艾达的生活中只有两件东西无法割舍:一是爱女弗洛拉,一是借以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钢琴。遵父命远嫁新西兰,新丈夫一见面就让她抛弃对她来说无法割舍的钢琴,因为斯图华特认为它是一个累赘。这就酿成了这对新组合的夫妻从一见面起,就无法沟通。能与艾达心灵沟通的只剩下这架钢琴了。宾斯这个目不识丁的粗汉,本来对音乐一无所知,但在沙滩上看到艾达母女的幸福情景,他似乎感悟到钢琴的神奇力量。他与斯图华特达成的这笔钢琴课交易,实际上促成了他与艾达灵与肉的沟通。行云流水般的琴声中,两颗孤寂的心灵里产生了无法抵抑的爱情。这情感远远超出世俗的金钱门第偏见,为了不使艾达因琴键交易感到内疚,宾斯把钢琴连同土地一并赠与心上人,艾达软禁获释立即飞向宾斯的爱窠,这时她连爱女的规劝也置之脑后,在断指巨痛的昏迷中,她竟然会说话了,而第一句话就是要与宾斯远走高飞。在这对恋人漂洋过海返回苏格兰故乡时,当钢琴危及行船安全时,她要求宾斯把琴推入大海。因为这时的艾达拥有了比钢琴更珍贵的东西——爱情。在钢琴徐徐入海时,刹那间艾达把脚伸向绳索,她脑海里闪出了应与心爱的钢琴共存亡的念头,因为钢琴在她的生活中毕竟太重要了。于是她也被拽入大海,向海底沉去。也许是清凉的海水使她顿悟,往昔的一切已成过去,生命依然是美妙的,这样她又挣脱了钢琴绳索的束缚,向充满阳光的海面上浮起。这时这架钢琴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即艾达往昔生活的象征,它已葬入海底的坟墓。导演在这里的喻意是十分清楚的,从艾达旧日生活中运来的这架钢琴,历经海上颠簸和新西兰丛林风暴的洗礼,寿终正寝的末日已经到来。艾达将要开始一种全新的幸福生活,将有另一架新的钢琴伴随她未来的时光,尽管她在新的琴声中还会想起葬身海底的旧琴,但那已成为遥远的往事。

这部影片强大的震撼力还来源于这对恋人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巨大反差。艾达出身贵族世家,而宾斯在文明的上等社会中,是一个殖民地丛林中的文身野蛮人。艾达和宾斯的爱情故事如果发生在伦敦大都会,那将是天方夜谭。两个有天壤之别的男女会结为情侣,而门第相貌文化修养和艾达更为接近的斯图华特却被拒之门外,如依某些西方影评家所言,仅仅是 *** 所致,笔者以为过于偏颇。宾斯之所以能够赢得艾达那颗甘苦备尝的心,是因为在这块蛮荒的土地上,他是惟一能够理解艾达的心并与之沟通的人。他外貌粗野冷酷,内心却细腻善良。在海边沙滩上,当他目睹一个残疾人能从钢琴中获得如此巨大的快乐与幸福,这位面无表情的粗人油然产生了同情与爱慕之心。他要用自己多年劳动挣得的土地去换取与这个哑女接近的机会,耳聪目明的艾达,虽口不能言,怎能不理解这个年轻人的用心呢?钢琴课上,宾斯与爱慕之人近在咫尺,无法抑制内心的 *** 与冲动,他忍受着情感的折磨与痛苦,不愿欺侮他心目中美丽圣洁的艾达,心怀感激之情的艾达又怎能对这位善良人无动于衷呢?当然不会拒绝他爱抚与亲吻。当他发现艾达也爱上了他时,自然喜出望外,当他得知艾达为他遭受断指之苦时,他痛不欲生。当他能与艾达远走高飞时,他毅然抛弃一切。而对一个如此关怀自己的快乐与幸福的男人,艾达与之情投意合自是情理中事。

斯图华特虽然名义上是艾达的丈夫,他也爱着妻子,但他始终不懂艾达的心,更无法与之沟通,所以这场婚姻只能以失败告终。

在这部诗情画意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影片中,导演简·坎波恩以钢琴为线索,以大海为背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难以忘怀的爱情故事。《钢琴课》这个片名确实画龙点睛。因为它,主人公虽哑但不失声。由于它,艾达与斯图华特产生隔阂而分手,与宾斯产生共鸣而相爱。琴键传情一章使故事达到 *** 推向尾声,毁琴、断指、艾达与宾斯离岛远行。推琴人海引起艾达海中漂游的浪漫画面,女主人公戴着银指套奏响另一架钢琴标志了她的新生,无一不是钢琴产生的无穷魅力,而观众在一首首悠扬的琴声中,听完这曲动人心弦的爱情颂歌,自会感到心旷神怡。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也充分向观众展示了大海的魅力。女主人公艾达从大海来,又回归大海而去,在海浪声中宾斯对艾达产生了爱慕之心,大海结束了艾达的前半生,净化了她的灵魂,给了她走向新生活的勇气。影片多次出现大海边的钢琴镜头,使人体味到音乐与大自然融合之美妙,琴声与海浪声相伴,创造出一种绝美的意境。

与琴声和海浪声相比,艾达的无声更具特色。她的无声似乎不是缺陷,而是某种完美的需要。通过她无声的语言,观众仿佛更加理解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对这个才情俱佳的哑女更加同情和爱怜。当然这与霍莉·亨特的精湛演技密不可分。这位被欧洲媒体称为“大洋洲的包法利夫人”,以非凡的气质和高超的演技,荣获戛纳影后,得到世人一致赞许,这不会令人感到意外。她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时而含情脉脉,时而满怀忧怨,时而神采飞扬,时而怒气满腔,对她来说似乎任何有声语言反倒成了多余之物。此外,霍莉·亨特的9年学琴史对其塑造成功影片主人公也大有裨益。

这部影片的另一特色是导演成功地运用了静与动的反差。这种反差首先表现在艾达的沉默无语与她周围环境的纷扰与喧嚣。女儿弗洛拉一语道出艾达的内心世界:“妈妈说这世上的人们整天价都在说毫无意味的废话。”世人觉得哑巴命运悲惨,艾达却觉得自己得到了幸运的超脱,她丰富的精神内涵使自己摆脱了语言的桎梏。虽然曲高和寡,但人间毕竟仍有知音。在静默中,她像一个蛰居的精灵,默默等待与寻找着心灵的归宿。

艾达初到海岛时,她凝望窗外的大雨,思念着被遗弃的钢琴,海在咆哮,激越的琴声令人心潮起伏,而画面中央的那架白色钢琴显得那么沉静、那么庄重和高贵。海浪尽管凶猛但那岸边的钢琴却毫无挂碍,它就是艾达的化身。影片结尾时,当钢琴拖着艾达滑入海底时,这深深的世界仍是无声无息,但我们却听到艾达的心在猛烈跳动,就在这静静的世界中,她的思想完成了转变,她的意志选择了生,摈弃了与琴同归的念头,因而她的新生活翻开了第一乐章。动与静的对比也完成了宾斯的思想转变。起初他很不情愿地跟随艾达母女来到海边,但当他看见艾达奏响钢琴,她的脸在笑,心在笑,女儿在笑,大海似乎也在笑,不解个中奥秘的宾斯却在沙滩上一声不响。当艾达母女陶醉在欢乐的琴声中的时候,他只在一旁冷眼观看,他默默地收拾好地上的木板,琢磨着沙滩上弗洛拉舞步留下的巨大音符,他的心中对艾达暗暗地萌发了爱情。

导演坎波恩从影前受过正规的绘画与雕刻的培训,因而对色彩与画面的运用功夫独到。片尾艾达落水的镜头与法国著名导演让·维果1934年拍摄的《亚塔兰特号驳船》中的类似镜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已成为电影史的经典画面,而坎波恩运用现代的特技摄影,更给人以神奇与浪漫之感。运用镜像摄影拍摄斯图华特在婚礼上从镜中观察艾达母女及周围环境的那组镜头,对揭示他无颜面对现实的心态,令人难忘。在他得知妻子又要与宾斯重温旧梦,怒气冲天地提斧狂奔回家时,为表现他内心失衡,画面急度倾斜,树林快速闪过,预示出大祸将至。当艾达远嫁新西兰时,海天一色,一种奇妙的蓝色,既神秘莫测又使人感到压抑,看完全片后,才明白导演的确是匠心独运。

《钢琴课》似一杯甘洌的极品绿茶,入口时味道稍苦,仔细品味后方觉出它的绝妙之处。《钢琴课》是一部经得住推敲的上乘作品。天籁无声,挚爱默默。宁静的力量看似微弱,实则绵绵不绝……突然,一声惊雷划破海空,一种无声的呐喊唱出了讴歌人性的颂歌。

阅读全文

与新包法利夫人电影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把电影导入爱剪辑 浏览:723
要怎样才能当电影演员 浏览:31
老电影人鬼情剧情缘 浏览:172
电影爱情致青春校园 浏览:747
人物传记电影观后感400字 浏览:988
电影院的美式英式英语怎么说 浏览:889
科幻怪兽大电影 浏览:811
印度电影国语大全集 浏览:471
香港枪战电影洪金宝 浏览:552
小孩台湾的励志电影大全 浏览:432
女人喷潮电影 浏览:529
心理罪电影经典语句 浏览:353
星爷的粤语电影 浏览:369
有肉好看的电影 浏览:489
迷你世界直播如何发到电影上 浏览:151
粤语电影百度网盘资源 浏览:528
老枪电影国语高清剧情 浏览:348
像故事的故事的电影 浏览:820
电影吴镇宇丰胸传奇国语版 浏览:846
阿修罗电影2016结局 浏览: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