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云上的日子经典台词
“我相信万物中有某种力量驱使我不停前行 ,它是生命,过去和未来的源泉。 但我们每每在原地踏步,却以为自己与世界同步变化。”
“最美丽的是,我只是偶然路过.为何美丽?因为我本要去别的地方。”
“话语不会象其他声音般成为你的一部分。就像海,最后你会充耳不闻。因为在不停的听见。”
“很奇怪,我们都喜欢印在别人的脑海里.也许这正是恋爱的秘密。”
“最近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渴望听别人说话。也许是因为没人再愿意说话。现在好象流行用眼神,真话都被收起来了。对我说一些吧。当我们受到某种魔咒时,就会渴望象奴隶一样被人支配。此刻,我便被你的沉默所支配。”
“有些味道会永远贴着你的肌肤,我仍可闻见你肌肤的气息和话语。几晚前,回到了上次我们停留的湖畔,我在那里徘徊,感觉你就在身边。”
“疑惑,救赎,懊悔,我们的思想,经验,文化,灵感,想象力和感性的局限。我感到慵倦,与其反复思索,宁可只用感受。”
男 可否陪你走
女 我去望弥撒,你是天主教徒?你信教?
男 这算是什么游戏?是教徒就可以陪你,不是就不可以,对不对?
女 对不起……不,我不用道歉
男 你通常不说话,为什么?
女 我没有话说
男 花花世界五光十色,你竟然没话说
女 我还是独自去教堂比较好
男 不,我陪你比较好
女 别担心,我不会有事
男 你一定很博学
女 不
男 连报纸都不看?
女 以前会翻翻,现在不看
男忘了是谁在报纸上这样说:“樱桃树若能吃樱桃岂不快哉。”你就象自给自足的树。
女 我认为不思想才会快乐
男 但不可能不思想
女 对,所以我不爱说话
男 可是解决不了问题,越静思绪越活跃
女 我指无所谓的思想
男 哦,应该如何清除?
女 如果可以……我会逃走
男 逃到哪里?
女 远离肉体
男 为什么?
女 肉体的缺点之一是 太多欲念,永不满足
男 我不会全盘否定欲念,有时满足它们乐趣无穷
女 如放弃细微的乐趣,你会得到广阔的宁静
男 但我们已经不停放弃,大多数欲望得不到满足
男 我明白了,你在恋爱?你完全象恋爱中的少女
女 对
男 你的魂不守舍源自满足
女 对,我满足
到了教堂门口
男真平静,此刻我得到最珍贵的清静,与满足的少女同在使我超脱,难得遇见心满意足的人
男 对不起,太太
(路过的)一妇人:恩?
男 你满足吗?
妇人:别胡闹
男 看到吗,很难会有满足的人
女 现在几点?
男 四点三刻
女 可否走快点?
男 你去哪一间教堂?
女 圣约翰堂
男 你是本地人?
女 不
男 不介意告诉我你来自哪里?
女 坦白说,介意
做完弥撒后
男 是花
女 是,很美
男 听起来会很怪,我不喜欢花
男其实我喜欢花,但它们令我悲伤,它们很美很娇艳,但两天后就凋谢枯萎。日本人花园不种花,为了
怕花残。你笑什么?
女 你怕死亡,对吗?
男 “怕”不足以形容
女 我怕的是生存
男 青春少女怕生存,真荒谬
女 怕无可避免的人生
男 你不懂得欣赏生存,你期待什么?
女 没有期待
男 怎可能?我们只有生命,而且它是唯一确实存在的东西
男看!这是生,那是死。在生可以笑,死了即笑也没知觉,因为已在阴间
女 这课题上你的想法无聊
女 请别这样对我,你的礼貌提醒我是女人
男 你不喜欢?
女 不,我宁愿当刚强的男人
男 每个女人都这么说,太实际了,毫无诗意
女 你误会了,我希望刚强如男性
男你是个迷,迷一样的不可理解,我希望能认识你深一些,交个朋友,我知道很难明白恋爱中的人,但
我会尝试,这绝不是恭维。明显的你不爱听人赞美
女 起码不是这种赞美,希望有人赞我善于祈祷
男 不能想想祈祷也分好坏
女 当然
男 那你是教堂的祈祷冠军,大家一定以为你是亡灵
女 我确实已死,有一点……
男 看!独行人,晚上看起来象坏人
男 很典型,让你走过后他唱歌,很久没看见有人在街上唱歌
下雨,路滑,跌倒
男 你受伤了吗?
女 不,不
男 真的没受伤
女 我没事
男 外套弄脏了
男 如果我说我爱上你怎样?
女 就象在光亮的房间燃点蜡烛
男 明天能否再见?
女 明天我便要进修道院
我开始尝试界定着下一部作品 最难集中思想不做任何阅读 不让自己被干扰 陷入沉默与黑暗中 在黑暗中 现实得以被燃亮 在沉默中 外界的声音逐渐渗入
我相信万物里有一种动力 驱使我前行 他是生命过去和未来的源泉 但我们却每每停留在现在 然后骗自己以为与世界同步变化 恐怕的是冥顽不灵的我们 不断的原地踏步
我不知道为何说这些 请非误会 我非哲人 相反我只是个懂得映像的人 只是在拍摄时 我才发觉出现实 把事物的外貌拍下来并防大 我尝试发掘其背后的东西 除这事我一生中再无其他成就
1
男:由留意到一没有人看日落了么?也许城市人都是那样 我的工作把我带到乡村来 我最爱便是看日落
女:说话从不像声音变成你的一部分 就像海 最后你听不见他 因为它已成为你不断听到的话语
男:很奇怪 我们都喜欢应在别人脑海里
女:也许这正是恋爱的秘密
男:你有男朋友么
女:现在没有
男:总有一些东西会沉淀的
女:就像咖啡杯里的渣
男:我祖母可用咖啡杯算命 跟她喝过咖啡的人 他们的命她都知道
女:我跟一个男人同居过一年 十天前他写了一封信给我 我记在心里 他说的是味道 有些未到会永远贴着你的肌肤 “我任可闻到你肌肤的味道和说话”“几晚前我回到上次停留的河畔”“我在那里徘徊,感觉你就在身边”文字总是美好的 尤其是写出来 女人都会期待读到这些文字
2
留在那里不再有任何意义 某个电影的意念 引我到那地方 用以意念 把我送走 那女孩仿佛意识到什么 目光第一眼便吸引了我 使我忘不了 并感到一种悲剧的反讽意味 就像那晚霞的反讽 不断扩散 像乔哀斯的飘雪 跌落在所有生者和死者身上
3
疑惑 救赎 懊悔 我们的思想 经验 文化 灵感 想象力 和感性的局限 我感到庸俗 与其反复思索 我宁愿用感受
4
女:我认为不思想才会快乐
男:但不可能不思想
女:对 所以我不爱说话
男:可是解决不了问题 越静思绪越活跃
女:我只无畏的思想
男:哦 应该如何清楚
女:如果可以 我会逃走
男:逃到哪里
女:远离肉体
男:为什么
女:肉体的缺点之一是太多欲念 永不满足
男:我不会全盘否定欲念 有时候满足他们乐趣无穷
女:如放弃细微的乐趣 你会得到广阔的宁静
男:但我们已经不停放弃 大多说欲望得不到满足
女:我怕生存 怕无可避免的人生
男:你不懂得欣赏生存 你期待什么
女:没有期待
男:怎可能
女:我们只有生命 而且他是唯一确实存在的东西
男:在生可以笑 死了即笑也没知觉 因为以在天上
男:如果说我爱上你怎么样
女:就像在光亮的房间里燃点蜡烛
我们不再生 在电影里 我们变成无家可归的人 暴露在众人目光 疑惑和嘲讽下 不能向任何人诉说自己的遭遇 这些经验不会再剧本获电影 他们只是一种记忆 奇异的记忆 将完成的电影只印记其中部分 完整地记录要等到重新开始选择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 不断观察提问和幻想 才能完成
每一个影像的背后 是另一个更为真实的影像 而在这个影像的背后还有一个 在这个后面还有一个 直到最后一个看不见的影像 那才是最真的世界
『贰』 60、70年代有一个外国人在北京拍的记录片式的电影叫什么
找到了...不过你给的分数好低哦.
安东尼奥尼长达3小时40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安东尼奥尼此生注定是要死不瞑目了,这部电影,10年甚至20年之内,在中国全面放映的可能性,都几乎是零。1972年的中国,是一场全民参与演出的大型杂耍;1972年的《中国》,是一部深刻、冷峻、严肃的伟大电影,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一看。
英 文 名:Michelangelo Antonioni
大 陆 名: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台 湾 名:米盖兰基罗安东尼奥尼
职业类别:导演
国 籍:意大利
出生日期:1912年9月29日
代 表 作:“人类感情三部曲”:《奇遇》、《夜》、《蚀》、《放大》(又名:春光外泻)、《中国》、《云上的日子》、《红色沙漠》
中文名称:中国英文名称:Michelangelo Antonioni's China 别名:Chung Kuo, Cina (意大利文) 发行时间:1972年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片长: 217分钟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简介:“我只关心人”,始终只关心人的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对中国来说别有意味。走过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故事片创作的辉煌时期,安东尼奥尼在1972年这个特殊的年代来到了中国。对当时的中国和他来说,这都是一次神秘之旅。正是这个西方人用自己的摄影机观察并记录了那个特殊年代的中国风貌。然而,影片本身并非纪录的全部。当时中国对这部影片的批判文章一如雪花纷飞,和影片一起构成了那个年代真实的写照。那是怎样的一部电影?那是怎样的一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呢?
这部纪录片之所以出名,部分原因就是当初对它的大规模批判。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评论员的那篇《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批判安东尼奥尼拍摄的题为<中国>的反华影片》尤为著名。当初看那篇文章时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由于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剔除政治色彩,字里行间还是让人清晰地看到了安东尼奥尼的拍摄手法。其实作者确实看穿了安东尼奥尼的那些手段,甚至现在看来他对影片的分析也很专业,只不过为当时的意识形态所用罢了。
在文化大革命热火朝天地开展之时,安东尼奥尼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关于新中国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曾被中国政府猛烈批判,认为它看到的是“不正确”的中国(如同他的《扎布里斯基角》被指责看到的是不正确的美国一样)。客观地讲,安东尼奥尼被批判不是完全无辜的,他忽视了当时中国主流的宣传方式,对一些生活细节的描述的确不符合人们的习惯。村民退缩紧接猪撒尿的镜头,放在今天来看恐怕也有人接受不了。但我想安导本人的态度是友好的,他所拍摄的普通百姓明显比中国自己拍的那些纪录片更生动活泼,甚至更纯真快乐。
《中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拍摄于北京,展示了一个小学的学生们、城市的老区、使用针灸技术的剖腹产手上还有一个棉纺厂及其工人等。第二部分参观了红旗渠,还有河南的集体农庄,以及古城苏州。最后一部分拍摄的是上海的码头和工厂。
在第二部分中,安东尼奥尼拍摄了一些村民的日常生活。村民们对摄制组很好奇,但当摄像机向自己接近时他们都无声息地跑开,几乎无一例外。而有趣的是,在第三部分,现代化城市(上海)街头的市民同样对摄制组很好奇,但他们都能够直视镜头,甚至对着镜头观察。城乡差异非常明显。
安东尼奥尼关注的是日常生活,很多事物让他觉得新鲜。在北京、上海部分都出现过晨练太极拳的一组镜头,而那个运用针灸技术的剖腹产镜头更是不厌其烦地细致。电影在一场中国杂技表演中结束,这个结尾有20分钟长,基本就是转播了半场杂技晚会。
『叁』 放大的电影
基本信息
片名:放大
导演: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编剧: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 ..... story
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 and
Tonino Guerra
Julio Cortázar ..... short story Las babas del diablo and
Edward Bond ..... English dialogue
更多外文片名:Blowup
中文片名:春光乍泄
语言:英语
字幕:外挂 英/法/西 字幕
色彩:彩色
声音:Mono
片长:111min
分级:美国:Unrated /瑞典:15 /英国:15 /葡萄牙:M/12 /澳大利亚:M /芬兰:K-16 /加拿大:14A /英国:X /意大利:
国家/地区:意大利/英国
对白语言:英语/意大利语
发行公司: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上映日期:1966年12月18日 美国
幕后:本片获得1967年第2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演员表
瓦内莎·立德格拉夫Vanessa Redgrave .... Jane
Jane Birkin .... The Blonde
Jeff Beck .... Himself with The Yardbirds (uncredited)
Peter Bowles .... Ron
Susan Broderick .... Antique Shop Owner (uncredited)
约翰·卡斯特尔 John Castle .... Bill
Claude Chagrin .... Mime
Julian Chagrin .... Mime
周采芹 Tsai Chin .... Thomas' Receptionist (uncredited)
Chris Dreja .... Himself in the Yardbirds (uncredited)
大卫·海明斯 David Hemmings .... Thomas
Gillian Hills .... The Brunette
Harry Hutchinson .... Shopkeeper (uncredited)
Mary Khal .... Fashion Editor (uncredited)
Chas Lawther .... Waiter (uncredited)
作品评论
《放大》其实是安东尼奥尼创作上面临转折的一部作品,同先前的《蚀》《奇遇》等相比,导演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对人与人间不可交流的疏离主题的一贯探索,以及对中产阶级中不处在的孤独状态的描述,在影象和镜头运用上也不见了以往常见的空镜头及长镜头,代之以的是安氏对60年代整个人类的社会文化的关照,并以轻快的视觉推进去解读现代生活。这部影片却成为了安氏唯一的一部获得商业成功的作品,如果撇去英语对白的因素,不难发现影片中对整个时代的真实刻画。
写实与荒诞
与任何一部安氏的现代电影作品一样,观看《放大》是一个令人迷惑的观影经验。在影片的前27分钟内,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叙事主线,街道上,摄影棚里杂乱无章的琐碎细节描写代替了情节发展。然后突如其来的公园事件作为一个类似侦探片情节的开始,推动托马斯去寻找事实的真相。安东尼奥尼用了15分钟的时间去描写托马斯不断地放大照片的细节,最后这个似乎是影片主线的情节又以尸体的不翼而飞而不了了之。由迷惑开始,又以另一个迷惑结束,安东尼奥尼以破碎的故事,细节的堆砌,轻易地颠覆了传统的电影情节结构。在高度的细节写实同时,安东尼奥尼在影片中又添加了以往十分少见的荒诞成分,托马斯在古董店买下的螺旋浆,街角深处的摇滚乐演出,影片末尾无声的网球比赛,使影片超越了生活的表象,以一种抽象的形式重建了现实。这种虚拟的真实迥异于费里尼的心理银幕化,而更似于荒诞派戏剧的本质,用荒诞不经的形式去捕捉与呈示隐藏在现实中的荒谬。
关于主题
就影片阐述的主题而言,与其说是现实的不可知论的哲学命题的话,不如把它看作安氏继三部曲和《红色沙漠》后,对现代文明的又一次的悲观质疑。影片的背景放在60年代的伦敦,托马斯为了拿到一手的素材,不惜混进平民窟,而在自己的摄影棚中,俨然又是一个傲慢的指挥者,纠缠于众多美女之中,不厌其烦却又无力脱身,安东尼奥尼很有耐心地记录了托马斯的一言一行,也不露声色地揭示了一个空虚的人物典型。作为一个摄影师,托马斯试图用现代的科技去征服一切,声称追求的东西是真实,的确他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包括在性和事业方面上的。然而在一次次地影像放大过程中,托马斯逐渐地迷失在自己营造的虚幻世界中,当他认识到无力改变这个世界时,最终的结果是他拿起了那个莫须有的网球,接受了世界对他的改变。加之以影片中始终出现的到处游荡的学生,疯狂激烈的摇滚乐,为了出名而不惜代价的模特儿,沉迷于毒品的出版商,安东尼奥尼抽取了60年代的许多侧面,批判了当时社会种种表面的狂热,信仰的沦丧,以及身处其中人的无力感。
物质环境
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在很多时候客观的物质环境起着主宰作用。一开始在高耸的建筑下穿梭游荡的嘻皮学生,典型的安氏镜头下的现代城市影象。封闭的摄影棚内,托马斯是主宰一切的上帝,与模特之间只有命令没有交流,被分隔成一块块的玻璃前模特儿成了托马斯眼中的现代装置品。留声机中放出的轻松的爵士乐曲是一种时髦背后的虚空。昏暗的冲映室里是托马斯营造的虚幻世界。空空荡荡的公园,给人一如既往的冰冷感觉,在这里表面的唧唧我我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交易亦或更为可怕的谋杀。作为时代特征的摇滚乐演出在安东尼奥尼的眼中成为了面无表情的观众和砸吉他的乐手,在演出现场被哄抢的破吉他在街角一转眼却成了无人理睬的垃圾,安东尼奥尼冷眼旁观了被狂热所蒙蔽的时尚游戏。
《放大》和《扎布里斯基角》是安东尼奥尼走出意大利后,分别在英国和美国土地上进行艺术风格上不断求索的结果。在《蚀》中,他已把类似题材的作品推向了一个极至,无法超越自己的他,在《红色沙漠》之后,试图创造另一种途径去解构现代生活虽然其影片一贯地保持了对西方世界物质文明的绝望,但两部影片更大意义在于对现代主义电影的贡献。
获奖情况
奥斯卡(美国电影学院奖) 1967
最佳导演 (提名)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最佳原创剧本 (提名) Edward Bond
最佳原创剧本 (提名)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最佳原创剧本 (提名) 托尼·诺格拉
金球奖(Golden Globe) 1967
Best English-Language Foreign Film (提名)
戛纳电影节 1967
金棕榈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 Film Award) 1968
最佳艺术指导(彩色片) (提名) Assheton Gorton
最佳摄影(彩色片) (提名) Carlo Di Palma
最佳英国电影 (提名)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桂冠奖(Golden Laurel) 1967
Sleeper of the Year
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丝带奖 1968
Best Director - Foreign Film (Regista del Miglior Film Straniero)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USA(NSFC Award) 1967
最佳影片
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USA 1967
最佳导演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Kansas City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1968
最佳导演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French Syndicate of Cinema Critics 1968
Best Foreign Film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电影音乐
如果不谈音乐,有点对不起《放大》,也对不起摇摆着的伦敦。
《放大》配乐署名为赫伯特·汉考克(Herbert Hancock),其实就是美国爵士音乐家赫比·汉考克(Herbie Hancock)。汉考克当时很年轻,只有26岁,还在前辈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的五重奏乐队里弹钢琴,《放大》是他第一次为电影作曲。
“安东尼奥尼很迷爵士乐,他最喜欢的音乐人是艾伯特·艾勒(Albert Ayler,萨克斯风演奏家),当时绝大多数人还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汉考克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不过,跟很多电影公司类似,他们到最后一刻才意识到影片没有音乐。说实话,我觉得安东尼奥尼其实掌控着一切,以他这种方法拍电影,根本用不着什么音乐。”确实,《放大》里的音乐多是有源音乐,比如主人公打开收音机或者播放一张唱片。汉考克说:“我根本不知道怎么给电影配乐,这样倒给我省了不少麻烦。”
除了爵士乐,安东尼奥尼对摇滚乐也很感兴趣,虽说拍《放大》那年他已经54岁。他的这个嗜好延续到下一部电影——《扎布里斯基角》,请了Pink Floyd乐队跟“感恩而死”(The Grateful Dead)的杰瑞·加西亚(Jerry Garcia)来做配乐。
《放大》临近结尾,男主角在街上恍惚见到瓦妮莎·雷德格瑞夫(Vanessa Redgrave)扮演的神秘女子,停车去追,结果盲打误撞地进了一家俱乐部,里面正在举行一场小型的摇滚演出。关于这支摇滚乐队的人选颇费了一番周折。
当时,安东尼奥尼特别喜欢英国的The Who乐队,他想请彼得·汤森德(Pete Townshend)来,在片场表演一下他的招牌动作——砸吉他,结果人家不来。这里有段插曲,《放大》原来定的男一号是特伦斯·斯坦普(Terence Stamp),临开机还有两周,安东尼奥尼决定换人,启用了后来的大卫·海明斯(David Hemmings)。The Who乐队当时的经纪人叫克里斯·斯坦普(Chris Stamp),是特伦斯·斯坦普的亲弟弟,这事也就这么黄了。
安东尼奥尼心目中的第二人选是The Animals乐队的埃里克·波登(Eric Burdon),也被拒绝了。他还考虑过美国的“地下丝绒”乐队(The Velvet Underground),他们当时正好签约在米高梅唱片公司旗下,最终也未能促成,有人说是因为他们的歌词禁忌太多。不过,“地下丝绒”的吉他手斯特灵·莫里森(Sterling Morrison)讲的却是另一个版本,“把我们整个团队请到英国,成本太高,导演就放弃了”。
临近拍摄,剧组请来片场彩排的乐队叫The In Crowd,没什么名气。不到20岁的斯蒂夫·豪(Steve Howe)正准备如何在镜头前漂亮地砸掉吉他,结果临时接到通知,拍摄换人,因为剧组找到了更有名的The Yardbirds乐队。豪不光没能出镜,自己留在台上的Gibson ES-175吉他还被杰夫·贝克(Jeff Beck)给砸了。可以宽慰的是,豪后来加入了著名的Yes乐队,成了一位了不起的乐手。
The Yardbirds是英国史上最强的吉他乐队,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吉米·佩吉(Jimmy Page)跟杰夫·贝克三位吉他英雄都曾是这支乐队的成员。克莱普顿就不用介绍了,《Tears In Heaven》应该是很多人英文歌的启蒙作品。吉米·佩吉后来组建了伟大的齐柏林飞船乐队(Led Zeppelin),2008年他还在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来过一段solo。
拍《放大》那会儿,佩吉和贝克刚好都在队中,构成双吉他阵容,在现场中演绎了一首《Stroll on》。还没等到影片上映,贝克就被开除了,《放大》也成了The Yardbirds鼎盛时期的一段珍贵纪录。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设想,贝克因为音箱出了毛病,愤怒地砸烂了吉他。现实当中,贝克本人就总因为设备问题发脾气,后来著名的假纪录片《摇滚万万岁》(This is Spinal Tap)里有个爱砸琴的吉他手,其实就是拿他开涮的。当然,电吉他也不是好惹的。十年之后,同样出现在影片里的乐队主唱凯斯·雷尔夫(Keith Relf)在自己家里被一把接错线的吉他电死,只有33岁。
俱乐部是在片场搭景建起来的,在门上贴着海报,画了一座墓碑,墓志铭写的是“鲍勃·迪伦1966年5月27日死于艾伯特音乐厅”。正式那一天,迪伦首次在英国进行插电演出,这个向摇滚示好的行径被人视为对民谣的背叛。台下观看演出的人群,基本都是典型的伦敦摇摆青年,据说日后喜剧天团“巨蟒”(Monty Python)里的迈克尔·佩林(Michael Palin)也混在人群之中。
演出结束,贝克把砸烂的吉他扔下台去,疯狂的歌迷一片混抢,男主角阴差阳错地捡到了琴头,周围的人羡慕不已。主人公走出俱乐部,回到大街上,觉得手中拿的不过是块毫无价值的垃圾,于是丢在地上。关于《放大》的故事,也许类似,可能是场被放大的演出,也可能是块丢在街头的垃圾。
相关语录
安东尼奥尼谈《放大》
《放大》里的摄影师不是个哲学家,他只是想贴近些看东西。果然放大得过分,物体就会自己分解而消失。因此,在某个时刻,我们掌握了真实,当真实稍纵即逝。这就是《放大》的部分含意。
这部根据短篇小说改编的影片主要情节像是一个简单的侦探故事,摄影师托马斯是个玩世不恭的年轻人,某一天他在一个公园里偷拍了一对似乎是热恋中的男女的一系列照片。这个名叫简的女人发现后近乎疯狂,甚至不惜献身地要得到这些照片的底片,似乎这些底片将泄漏什么秘密。托马斯怀疑之下放大了照片,在极其细微之处,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一次谋杀,而简即是这次神秘谋杀的关键人物。
影片的其余部分都是托马斯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而采取的种种行动。但他的调查取证是徒劳的,一切证据都不能明确证明什么,仿佛这只是一场幻觉的挑衅。
影片在此似乎是在探讨一系列的哲学和心理学问题,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的性质,社会现实和正在日渐发展的工艺技术水平的关系等等,这些题目在现代工业遭到怀疑的60年代正是最重要的社会和哲学论题。现代都市(伦敦)年轻人颓废的生活为他的故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现实基础和理想背景。
影片中的一个主要段落是简第一次进入托马斯的工作室,当时她为了得到那些底片而竭力勾引这名摄影师。这一段落展示了导演的一贯风格,戏剧情节在从容不迫地缓慢发展着,极简的对白、长时间的静默营造着令人窒息的氛围。摄影工作室里鲜明而对比强烈的色彩似乎被神奇地变得柔和了,并受到出色的控制,从而赋予这个场面以一种近乎黑白两色的现实主义色调。在通过构图和视觉结构来揭示潜在的含义和大多数对白地弦外之音方面,只有少数导演能够像安东尼奥尼那样出色。正像他以前在《奇遇》、《夜》、《蚀》以及《红色沙漠》中所呈现出来的一样,《放大》以少量的对白成功的塑造了两个主人公的性格,并暗示他们之间的性的冲突。
这部影片中,外部世界作为人物内心世界变化、自省和自我检视的一个动因起到了重要作用。正如影片中引发事件的照片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因素,在影片结尾处,一群嬉皮士在网球场上打着并不存在的网球,而画外音却传来撞击声,托马斯“捡起”这个“网球”“扔回去”的动作代表了一直以“物质眼睛”看世界的摄影师终于认同了“精神的目光”。强调人物所处的物质环境一直是安东尼奥尼作品的特色,精心设计的镜头构图和用色对于影片的主题有很精到的揭示作用。影片中每一个镜头都是一个精心构造、含义无穷的句子。
《放大》的中心主题放在了创作自发性与艺术真实之间的问题和艺术家在技术大发展的社会中的作用问题,,这种对时代和社会的思考显然并不属于安东尼奥尼一贯的揭示现代社会个人精神世界的主题范围之内,但影片在风格上仍然体现出他作品的很多特征,成为他的又一部代表作品。
精彩对白
托马斯:有人被杀了,你…… 伦:好吧,好吧。
托马斯:听着,我在公园拍的那些照片……
一女子走进房间
托马斯:我以为你在巴黎的。
女子:我是在巴黎。
伦:来,吸一口。
托马斯:我要你看看尸体。我们必须去给它拍照。
伦:我不是摄影师。
托马斯:我是。
伦:他怎么了?你在公园看到了什么?
托马斯:什么都没有看到。 基本信息
片名Zoomerne
译名放大
年代2009 年
国家丹麦
类别家庭
语言丹麦语
字幕丹麦文/英文
片长86 Mins
导演Christian E. Christiansen
主演
Frederik Ludvig Mansa ... Tim
Sophus Emil Løkkegaard ... Alexander
Emilie Løvenstein Vegeberg ... Thea
Teis Bayer ... Skoleinspektør
Simone Bendix ... Theas mor
Helle Dolleris ... Dorthe
Helene Egelund ... Pernille
Nadia Hartvig Ketner Fussing ... Sonja
Olivia Holden ... Alma
Simon Maagaard Holm ... Niels Degnsøe
Kristian Ibler ... Peter
Julie Kofoed ... Lise
Sara Langebæk Gaarmann ... Phie
Per Linderoth ... Jakob
Henrik Noél Olesen ... Spyman-chef
Henrik Prip ... Theas far
Ida Swinger ... Sekretær
Josefine Hage Thomsen ... Emilie
Signe Vaupel ... Ina
简介
蒂姆和亚历山大是最好的朋友。蒂姆非常希望有一个女朋友,亚历山大希望学业更加进步。他们共同设计了完美的计划,他们现在需要一个电热水壶、一个小机器人,一张学校的蓝图、100个监视摄像机!“放大”是个关于友谊和间谍的故事,以及发现一些对你没有意义的秘密。
Tim and Alexander are best friends. Tim would really like to have a girlfriend and Alexander would like to do better in school. Together they design the perfect plan, all they now need is a cordless kettle, a tiny robot, a blueprint of their school and 100 surveillance cameras! Zoomers is a story about friendship and espionage. And about discovering secrets that weren't meant for you.
『肆』 为什么被爱转瞬即逝爱则永存不灭
新现实主义出身的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一生佳作无数,他以长镜头洞悉人类情感疏离,以疏阔空旷的场景表现心灵荒芜,以简单书写复杂,以沉默反衬呐喊。他拥有不同凡响的审美品位,尤其在选择女主角的一贯倾向上,向来为人称道,女性在其电影中是最亮彩的一抹颜色。
《夜》
《夜》汇集了两大女神---莫尼卡·维蒂与让娜·莫罗。维蒂在影片中依然是若即若离的疏离观望者,以轻盈的姿态顺手抓住露水情缘,以完美的方式告别。莫罗气场强大,饰演的女主虽然意识到婚姻的岌岌可危,仍能拥有足够的自制力克制与冷静,只身回到以前住过的地方,企望找到旧日爱的踪迹,然而徒留残垣废墟,昔日存有美好的家园已为工业文明替代。一天一夜的心路经历,就足以摧毁她对丈夫的信任与爱意,慢慢累积的怨艾大概从很多年前就萌芽了,因为他只谈论自己——只爱自己。
当蔑视浮现的瞬间,我们之间土崩瓦解,戈达尔的《蔑视》也表现了相似的主题,菲利普·加莱尔2013年作品《嫉妒》亦有接近的描述。婚姻中遭到忽视的莫罗,终于在雨夜也让自己心动了一回,远景中的对话悄无声息,切到近景,我们却能听到她冷静地拒绝婚外情的开始,这大概是她真正死心的瞬间。于是,她回去告诉丈夫:“我感觉如同行尸走肉,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希望我不再存在”这段话与路易·马勒的《鬼火》之“我自杀是因为你不爱我,因为我不爱你,因为我们的关系冷淡了。”几乎如出一辙,而《鬼火》也恰有莫罗出演。
鬼火 Le feu follet
8.5
主演:莫里斯·荣内特 Maurice Ronet/Léna Skerla/Yvonne Clech/于贝尔·德尚 Hubert Deschamps/Jean-Paul Moulinot/Mona Dol/Pierre Moncorbier/René Dupuy/Bernard Tiphaine/Bernard Noël/Ursula Kubler/让娜·莫罗 Jeanne Moreau/Alain Mottet/François Gragnon/Romain Bouteille
导演:路易·马勒
类型:法国/路易·马勒/新浪潮/LouisMalle/法国电影/Louis_Malle/1963/1960s/CC/剧情
结尾莫罗读了一封多年前丈夫写给她的情书:“今天早晨,我醒来的时候你还在熟睡,我听到你温柔的呼吸。透过遮住你脸庞的头发,我看到了你的双眼,强烈的感情让我无法呼吸。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是多么地爱你。感情是那么强烈,让我热泪盈眶。”这段话后来也出现在安哲罗普洛斯的《三分钟》中,是2007年为庆祝戛纳电影节六十周年而拍摄的三分钟短片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里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Chacun son cinéma ou Ce petit coup au cœur quand la lumière s'éteint et que le film commence
7.8
主演:乔什·布洛林/大卫·柯南伯格/北野武/伊莎贝尔·阿佳妮/碧姬·芭铎/拉斯·冯·提尔/让娜·莫罗/威廉·达福/南尼·莫莱蒂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比利·奥古斯特/简·坎皮恩/尤瑟夫·夏因/大卫·柯南伯格/迈克尔·西米诺/伊桑·科恩/乔尔·科恩/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雷蒙·德帕东/阿托姆·伊戈扬/阿莫斯·吉泰/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侯孝贤/阿基·考里斯马基/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北野武/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克劳德·勒鲁什/肯·洛奇/大卫·林奇/南尼·莫莱蒂/罗曼·波兰斯基/拉乌·鲁兹/沃尔特·塞勒斯/伊利亚·苏雷曼/蔡明亮/格斯·范·桑特/拉斯·冯·提尔/维姆·文德斯/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
类型:短片集/法国/短片/合集/2007/电影/王家卫/多国/侯孝贤/张艺谋
“被爱意味着被消耗,被染成灰烬,爱则意味着永不枯息的明灯放射光芒,被爱转瞬即逝,爱则是永存不灭。”从来没有人教给过我们何谓爱情,我们都是默默忍受,默默摸索,默默绝望。
『伍』 著名导演安东尼 尼奥的作品
安东尼奥尼于1912年9月29日生,20岁之前他很倾心造型美术,后来着迷戏剧。曾经拍过精神病院的纪录片,这一经验使他后来作品提倡内在的写实主义,同时也预示着他以后的作品对人的精神状态的病态和异化的关注。
安东尼奥尼最早的电影从业经历是为杂志作撰稿人,1939-40年,他当上了罗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的编辑,该杂志虽然是属于法西斯体系内的杂志,但后来却可以称为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的保姆,从中产生了许多新写实电影的著名导演。他只在杂志上开始发表了几篇文章,就因为政治运动解职。在罗马实验电影中心短时间学习之后,安东尼奥尼开始撰写剧本。在1942年,替罗塞里尼写了《飞机驾驶员回来了》的剧本,受到赞扬。费里尼的《白酋长》也有他的贡献。此外,他还作为见习导演,在法国参与了卡尔内《夜间来客》的创作。
安东尼奥尼作品年表:
2000年 Destinazione Verna
2000年 Just to Be Together 未完成作品
1995年 Par-delà les nuages/Beyond the Clouds 云上的日子
1989年 Kumbha mela
1989年 Roma '90 罗马90
1982年 Identificazione di una donna 一个女人身份的证明
1980年 Mistero di Oberwald, Il/Oberwald Mystery,The 奥伯瓦尔德的秘密
1975年 Professione: reporter/Passenger,The 职业:记者(过客)
1972年 Chung Kuo/China 中国
1970年 Zabriskie Point 扎布里斯基角
1966年 Blowup 放大/春光外泻
1965年 Tre volti, I 一个女人的三副面孔(集锦片的一段)
1964年 Deserto rosso, Il/Red Desert 红色沙漠
1962年 Eclisse, L' 蚀/欲海含羞花
1960年 Avventura, L'/Adventure,The 奇遇/迷情
1960年 Notte, La /Night,The 夜
1957年 Grido, Il/Cry,The 呼喊/流浪者
1955年 Amiche, Le/Girlfriends,The 女朋友
1953年 Amore in città/Love in the City 巷爱(小巷之爱)
1953年 Vinti, I/Youth and Perversion 失败者(战败者)
1953年 Signora senza camelie, La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
1950年 Cronaca di un amore 某种爱的纪录(一个爱情故事)
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的影片包含着下列主要因素;
1.在电影剧本中通过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哲学观念。
2.复杂的、很长的、缓慢移动的摄影,很少依靠特写镜头或其他“电影”技巧。
3.通常是缓慢的速度使观念和事件有可能在很长的银幕时间内逐渐展现出来。
4.运用简短的、近乎电报式的对白,并常常被长时间的沉默所打断。
5.高度抑制的表演;安东尼奥尼倾向于限制他的演员,使他们保持沉默,迫使他们用最少的外部效果来表现内部冲突和态度。
6.不大注重电影的传统的辅助元素(如音乐或光学效果)安东尼奥尼倾向于依赖场面本身:他的许多最出色的场面都是运用优美的长镜头来表现的,只用自然音响来加强对白
『陆』 安东尼奥尼《放大》英文剧本
没找到剧本,提供本片英文台词,见附件。
***********************
本回答只提供了英文台词,没有提供视频下载,不违反知道规范,请管理员放行。
『柒』 天堂电影院里面放映的一部让全院观众流泪的电影叫什么就是有个观众在背台词的那段
01、Les Bas-fonds 《地下》(1936)
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Jean Renoir)作品
02、Stagecoach 《关山飞渡》(1939)
美国导演约翰·福特(John Ford)执导的经典西部片
03、La terra trema: Episodio del mare 《大地在波动》(1948)
意大利电影大师鲁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的新现实主义杰作
04、The Knockout 《击倒》(1914)
卓别林最早期的喜剧短片之一,导演Charles Avery
05、In nome della legge 《因法之名》(1949)
意大利导演佩特洛·杰米(Pietro Germi)作品
06、Riso amaro 《粒粒皆辛苦》(1948)
意大利导演朱塞佩·德·桑蒂斯(Giuseppe De Santis)作品
07、Dr. Jekyll and Mr. Hyde 《化身博士》(1941)
美国导演维克多·弗莱明(Victor Fleming)执导的恐怖片
08、I Pompieri di Viggiù 《消防员》(1949)
意大利导演马里奥·马托蒂(Mario Mattoli)执导的喜剧片
09、Anna 《欲海慈航》(1951)
意大利导演阿贝托·拉图达(Alberto Lattuada)作品
10、Catene 《羁绊》(1949)
意大利导演拉法洛·马塔拉佐(Raffaello Matarazzo)作品
11、Et Dieu... créa la femme 《上帝创造女人》(1956)
法国导演罗杰·瓦迪姆(Roger Vadim)作品,法国性感女神碧姬·巴铎引起轰动之作
12、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 《七对佳偶》(1954)
美国歌舞片大导演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执导的歌舞喜剧片
13、I Vitelloni 《浪荡儿》(1953)
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早期作品
14、Poveri ma belli 《比坚尼女郎》(1957)
意大利导演迪诺·里西(Dino Risi)作品
15、Ulysses 《尤里西斯》(1954)
柯克·道格拉斯主演的古装片,导演Mario Camerini
16、Il Grido 《呼喊》(1957)
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早期作品
这些是电影中放过的片子,应该是其中一部吧
『捌』 不戴茶花的茶花女的特点
其一,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对白一般是言简意赅,有时候是大段的电影空白,没有对白和音乐,但是《不戴茶花的茶花女》中里是长篇的对白,意大利语言语速非常的快,而且声调较高。安东尼奥尼的电影讲究应用自然的声效,音乐一般是电影场景中的现场音乐,很少有画外的配乐,《不戴茶花的茶花女》中有专门为电影编写的音乐,还有明显的声音特效。
其二,安东尼奥尼的电影关注人自身的思想变化,用外在的表现形式去描写角色的心理变化的过程,而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电影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电影没有故事性。《不戴茶花的茶花女》没有关心一个心理的转变,而是表现了一个演员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磨砺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玖』 求影视经典语录!!带名字!
《阿飞正传》
你知不知道有一种鸟没有脚的?他的一生只能在天上飞来飞去,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一辈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他死的时候
《大话西游》
我猜着了开头,但我猜不中这结局
《纵横四海》
其实爱一个人并不是要跟她一辈子的。我喜欢花,难道你摘下来让我闻;我喜欢风,难道你让风停下来;我喜欢云,难道你就让云罩着我;我喜欢海,难道我就去跳海?
《东邪西毒》
我曾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泰坦尼克号》
我甚至连他的一张照片都没有。他只活在我的记忆里
《断臂山》
如果我知道怎么舍弃你,那该有多好
『拾』 15.安东尼奥尼的经典作品有哪些
“我的电影一向是追寻的作品。我是一个继续追寻并深研自己与同时代人们的人。也许每一部电影里,我都在寻找男人情感的痕迹,当然也有女人的,在这个世界里,那些痕迹因为外表的感伤而被埋没……” ———安东尼奥尼
大师的六部最经典作品:
《奇遇》 THE ADVENTURE(1960)
《红色沙漠》 RED DESERT(1964)
《放大》 BLOWUP(1966)
《中国》 CHUNG KUO-CNINA(1972)
《过客/职业记者》THE PASSENGER PROFESSIONE:REPORTER(1975)
《云上的日子》 BEYOND THE CLOUD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