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字幕 > 电影刮痧观后感中文

电影刮痧观后感中文

发布时间:2022-09-04 03:05:15

Ⅰ 求电影刮痧观后感,要求关于社会存在方面

我小时候感冒,妈妈也会帮我刮痧。这个古老的中医治疗方法还是挺有效的。但是在其他的文化,这或许并不被认同。
电影《刮痧》正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华侨许大同的父亲来美国看望儿子,因为孙子闹肚子疼而自己又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说明书而给孙子刮痧,孙子的肚子倒不疼了,却引来了一个大麻烦:许大同因儿子背上的刮痧痕迹而被指控虐待儿子。第一次听证会上中医的刮痧疗法不被认同而失败,第二次听证会—电影的一个高潮—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曲解使得许大同勃然大怒从而“流产”。无奈之下,许大同和简宁被迫夫妻分居,父亲也因此离开美国,最后在朋友昆兰的帮助下控方撤销了指控,全家得以团聚
中国传统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传统,两千年儒家文化孕育下的华夏民族,,忠孝礼仪深入人心。民族思想,爱国情操,是每一个公民,更加感性化。
美国现代文明国家,区区三百年历史,但短暂的历史恰恰使这个国家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没有思想的累赘。现代的国家,主要体现在他的法律之上。法理,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部分,依法办事,是这个国家更制度化,更规范化。
当两个文明国家相撞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中国,两千年的发展与延绵,社会每个方面,人们都拥有他们祖先的经验,人们的行为准则,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的默许,也就是一套自己人公认的行为规范。美国,短暂的历史,决定他必须有一套自己人必须承认的社会准则。而此要在短暂的时间里是实现,就必须依靠明文规定也就是法。
两个文明各自独立,没有好与坏,中国,你不能说他不行,因为他的民族依靠这个几千年就没有走过灭亡的道路。美国,你不能说他不行,因为他的现代民主,是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望尘莫及。
美国,法律深入到社会每一个角度,每件事都将法律,涉及到人的就要讲人权,孩子,一个敏感的话题,父母教育孩子,在中国人眼里,天经地义,深入人心,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要保护孩子的合法权利,不允许他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在这个问题上的巨大分歧,就要求必须要交流,才能解决彼此的分歧,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才能避免一些重大的错误。

Ⅱ 刮痧观后感

电影《刮痧》观后感:表现得并不仅仅是表层的文化差异,更是对这种文化差异处在一种极度不对等不公平的环境之中的无奈和批判,但是夫妻俩边喝酒边互骂一段拍得太做作了,为生在中国能够有机会接触了解西方文化而感到庆幸,而不像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存在太多的误读和曲解。

该影片是2001年5月中国上映的一部剧情、家庭类影片,影片全长约为100分钟。是由梁家辉、蒋雯丽、朱旭等演员主演。

该影片讲述了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与妻子简宁在美国奋斗了8年,事业有成。一次意外却令美好的家庭变得愁云惨雾:5岁的儿子生病了,老父亲用传统的中国民间刮痧帮孙子治病。大同夫妻继而被控告虐待儿童,一个又一个物证人证令夫妻俩百口莫辩,西医根本无法了解这种传统中国疗法。

Ⅲ 刮痧的观后感

第一篇:《刮痧》观后感

《刮痧》这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故事情节至真至纯,让人唏嘘不已,催人泪下。这部影片淋漓尽致的演绎了在国际文化碰撞下的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一个大同世界的向往。 主要人物:许大同,游戏开发商,来美八年,骨子里却是一个有着大男子主义的中国男人。简宁,大同的妻子,房地产工作者,聪明有主见,一个受到了美国文化熏陶的东方女性。爷爷,许大同的父亲,一位典型北京老人。昆兰,大同的老板也是朋友,土生土长的美国大叔。丹尼斯,大同的儿子,出生在美国环境之下的一个东方小男孩,在中美文化激烈碰撞的演变中成长着。

故事发生在圣路易斯,电影在许大同的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下拉开序幕。许大同新研发的以孙悟空作为游戏角色的游戏软件销路畅通,尽管颁奖场馆外游行队伍大声抗议着暴力血腥游戏软件,但仍然挡不住许大同的春风得意,他激动地告诉大家:美国是一个令人憧憬的国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却让他的美国梦一点点的濒临破碎:丹尼斯发烧,父母不在家,刚来美国的爷爷看不懂药瓶英文,只能用中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刮痧”给丹尼斯治疗,然而这却成为了日后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一个又一个出其不意的证人证词令大同百口难辩,最终失去了对儿子的监护权。为了能让回北京的老父亲见上孙子一面,明知触犯法律大同还是把孩子从福利院“偷”了回来,最后,为了能让孩子回到家庭,大同不惜与妻子分居。整部电影以刮痧引起的风波为明线,以各角色之间的复杂情感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为暗线,一幕一幕,心潮澎湃,荡气回肠,引人深思。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许大同当众给儿子的'一巴掌。丹尼斯与昆兰的儿子保罗一起玩耍,互相打闹,大同让丹尼斯给保罗道歉,丹尼斯不干,大同很生气,扇了儿子一巴掌,可是后这就成为了控诉大同暴力的有力证据。

在我看来,大同的这一巴掌,第一是为了给自己找回面子。中华民族曾长存在封建专制的国度之中,从宋朝开始,程颢朱熹就在呼吁三纲五常,天理人伦。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等级森严的纲常伦理,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到今天都难以跨越。大同让儿子道歉,丹尼斯就必须无条件执行,而丹尼斯的拒绝在大同这个父亲的眼里就是对父子纲常的僭越,让自己在众人面前失去了作为父亲的面子。甚至大同的父亲都暗自得意这一巴掌打得好,“当面教子,背地教妻”一副自诩的表情。

第二是为了昆兰一个面子。许大同能有如今的成就,是因为有老板昆兰的赏识提携,因此大同与昆兰也成为了朋友。既然昆兰是大同的老板、贵人、朋友,昆兰的儿子被自己儿子

打了,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昆兰会觉得没面子,而丹尼斯由拒绝给保罗道歉,又给这场闹剧多添一笔,许大同当然会火冒三丈,自认为这一巴掌下去,昆兰的面子就找回来了。

但是许家父子都错了,在这一记响亮的耳光中,在简宁与昆兰一家错愕的表情里,中美文化的战争开始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为五斗米折腰”,面子几乎统治了国人的心灵。而美国人不同,他们在原则问题上绝不讲面子。大同本来是为了昆兰打了丹尼斯,但在昆兰看来,打人就是犯法的,无论打的是谁。美国人不像中国人一样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他们认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所以事后在法庭调查上,昆兰承认了许大同打了儿子,许大同就责备昆兰出卖自己,不为朋友两肋插刀。而昆兰只能无奈的嚅嗫:可是我也不能说谎啊。诚信是美国人的基本原则,让一个美国人撒谎也就是让他放弃基本的价值观。而国人理想的朋友是时间越长承担的义务越多就越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是国人对待朋友最常见的信条了。所以大同对昆兰的期望值很高,大同在法庭上遇到困难,他期望昆兰能够不计一切的去帮助他。而美国人会把朋友关系与社会工作关系区别的很开,他们极少有那种很深又维系多年的关系。因此,昆兰面对大同愤怒的大喊:道不同不相为谋!,皱起了眉头,疑惑而又愠恼的说:这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逻辑!

再回顾到影片另一个场景,法庭上的唇枪舌战。儿童福利局列出了一条条的证据,清楚了一位位的证人,多么具有说服力。而许大同只是叙述了他如何爱自己的儿子,并没有有力的证据。可以看出,美国人喜欢面对事实,就事论事,表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西方哲学上所崇尚的理性主义的实证论。而国人则注重情感,在事实面前,人情似乎更重要些。所以,中国人觉得美国人冷漠不讲人情,美国人又觉得中国人逻辑混乱,思维模糊不清。

最后,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许大同坐在贫民窟的黑暗一角,一杯又一杯的用酒精麻醉自己,这时的他再与先前人面桃花的获奖者相比,他的那一声美国梦显得多么的讽刺而又苍白无力。相信这是导演面对东西文化碰撞一份无奈的内心独白。

这部电影在表现中美差异的同时,以表达了对文化趋同融合的向往。影片的最后昆兰走进唐人街,亲生尝试了刮痧的体验,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西方人走过文化的壁垒,真情战胜了一切。影片导演用完美结局呼吁我们要加强交流与沟通,正如男主角的名字一样,一个大同的世界即将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二篇:刮痧赏析 1500字

许大同,一个远渡重洋来到美国,想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中国人,一个爱子如命,不惜任何代价的传统父亲,一个努力打拼想要实现美国梦的游戏开发员。然而一件意外,一次老父亲给儿子无意的刮痧,却让他从梦中惊醒,巨大的文化差异,法律制度的不同,使他在梦想与困惑间徘徊。

首先,电影表现的就是由刮痧这一传统疗法所导致的由文化差异引发的法律(包括法律观念)冲突。许父给得病的孙子刮痧,这本来很平常,但是在美国的文化与法律中,初针灸之外其他任何中医治疗都不被承认合法。所以美国的法律就不可能为刮痧留下合法的位置,把一个人弄得伤痕累累不是虐待还能是什么? 因此刮痧“到了美国就说不清楚了”再正常不过;相反,中国的法律也不可能把刮痧归为违法行为。只有当文化差异或者说文化盲区被认识后,冲突才可能解决。 而影片中许的朋友,同事儿童福利局的官员、法官都对刮痧一无所知。 当然文化的差异还表现在其他方面,这些又对大同出庭,要回自己的孩子产生了不利影响。比如说两个孩子闹矛盾,大同当着美国老板的面打了丹丹,在中国人看来理所当然,而美国人却认为大同有暴力倾向,原告律师对西游记的歪曲说“孙悟空是一只道德败坏的猴子”,导致大同在法庭上因此失去理智等。就这样许大同失去了对儿子的监护权,也与妻子的感情出现了裂痕。

另外影片中还体现了中西法律的一些不同,在西方无论是什么民事或其他法律纠纷,法律都是主动出击的,所以在医生第一时间发现丹丹身上所谓的伤痕时,就直接联系了儿童福利局,将丹丹强行与父母隔离,没有给大同任何解释的机会。无论是人的理念还是法律,美国讲求证据,目睹一切的人只相信眼前,于是在法庭上儿童福利局搬出了一套套有力的证据说辞,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而在中国由于家庭观念的根深蒂固,家庭民事纠纷更多寄予协调,况且丹丹已有独立的思想,到底有没有受到虐待,问一下便可知。而美国法律正由于太讲求法理,似乎缺乏一点人情,我们也看到,儿童福利局及司法机关带走丹丹时,并没有考虑到丹丹的想法感受,只是觉得这样做才能免除孩子的伤害。

同样对于父母打孩子,我们的文化中觉得不打不成材,是爱的一种,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允许的,并且法律认为违法,因为西方思想中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与父母平起平坐,家庭观念比较淡薄。大同认为“我打自己的孩子是给你面子”,显然在对方眼里是一种谬论。除了这些还有美国法律对父母监督权的规定同样无法理解,最突出就是父母不能让孩子独自一人留在家中,而在中国这只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事情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大同为了父亲违法偷出孩子,为了丹丹被迫与妻子分居,事情愈演愈烈,当然结局是完美的,误会解除,一家团聚,昆兰亲自前往中国体验刮痧,大同也洗清了罪名。这一起事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同样应看到,现实生活中同样有很多的许大同,他们身在异国他乡,为了梦想努力奋斗,他们想融入美国的社会,

但是长期存在的文化隔阂与法律差异却需要不断适应。中、西方两种文明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可避免,要消除这种文化隔阂,就必须要相互增进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消除误会。

在当今时代,在西方文明起主导作用的今天,怎样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让西方人了解我们,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对于我们自己,要重视法律,尤其是身在的海外华人华侨,要了解他国法律制度,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减少许大同事件的发生。许大同的悲剧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对法律的漠视,在危机面前缺乏冷静的思维。我相信对法律的漠视并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在任何一种文化中,不诚实、违法行为都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拥有一个大同的社会,大同的世界。

Ⅳ 刮痧电影观后感

《刮痧》影片中许大同一家的不幸,就是由于没有对违法证据进行正确的认识与核实从而造成判决不公正的结果。在这个时候,最容易让我们想到的一句话,就是弗兰西斯·培根曾所说的:“一次不公正的判决,其恶果相当于十次犯罪。”也许有人会说《刮痧》只不过是一部影片,只是一种艺术,不足以说明什么。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艺术除了高于生活之外,它还是来自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不缺乏由于对违法犯罪证据没有进行正确认识与核实而造成不公正判决的案例。

Ⅳ 电影刮痧中体现文化冲击的影评150字

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自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从碰撞、冲突到融合、互通的过程,就像电影《刮痧》所表现的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差异,不仅在中美两国的法律、道德标准等方面,而且触及法理、观念,甚至中医理论等诸多议题。由于时空上的差异,造成了中美—东西方文化、观念上的不同,进而表现为行为上的冲突。
第一点,我们先从文化的渊源方面来看
第二点,是那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朋友观
第三点,观念文化方面的差异,这是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从表面上看,电影《刮痧》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医的无知,但从根本上看,体现的却是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强势文化试图一统天下,用西方的文化观阉割异质的弱势文化的趋势.所以,文化交流既需要理解和尊重,也需要超越偏见和误解。这就要求我们对待不同的文化,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对待自己的文化,要有文化自信,但不能妄自尊大;要看到其局限性,但不能妄自菲薄

Ⅵ 刮痧电影观后感

电影《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的优秀影片。《刮痧》只是一滴水,而蕴藏在其中的却是因种族,区域,传统和文化不同而形成的激情澎湃的汪洋大海。

这个故事发生在旅美华人一家身上,儿子是一个游戏公司的工程师,他研发的一款游戏获奖了,因此,他决定带着独居的父亲来美国生活。到了美国之后,父亲为小孙儿用中国的传统中医——刮痧来治病,但没想到,因为他的这一次无心之举,却引发了一场家庭动荡。

本片算是有特色的,也算是没有特色的。这个电影本身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无外乎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了碰撞,但最终的结果看上去令人欢喜,其实很无奈。而选取的这个故事却很有中国特色,中美两国之间的问题大都来源于相互不了解,其中美方对于中方的不了解往往会令问题的解决陷入到僵局。这也是影片着重要表现的。

Ⅶ 求一篇1000字的电影《刮痧》观后感

人在美国,身不由己

“人在美国,身不由己”。是我在看完被圈内人士看好的影片《刮痧》之后的最大感受。伴随着画面的推进,故事的演绎,一个美国社会的华人家庭遭遇跃然眼前。

以细节为支点

从艺术角度来看,不难看出。导演充分发挥的是电影的叙事潜能,而不是情节的着意安排。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一个个细节中被棱角分明地凸现出来。这些细节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目光、对话、动作等来完成。支撑起整个影片的框架。

在影片开始,许大同设计的游戏软件获奖,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颁奖大厅外挤满了指责电脑游戏过于暴力的示威群众;昆兰的儿子和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发生矛盾并且不肯道歉,许大同当众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在接父亲从警察局回来时进入公寓,警卫怀疑地看了他们一眼。这一切,都在后来的听证会上成为了对大同不利的证据。许大同在美国拼搏了八年,美国给了他成功和荣耀。然而,在中国很传统的中医刮痧疗法却迅速把他推向了美国的对立面。使他想和家人一起回国,去过“安宁平静的生活。”这种改变看起来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实际上是反映出了一个更值得重视的问题:文化反省。中国人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可以通过打丹尼斯来表示对老板昆兰的尊重,而昆兰却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这种“乱七八糟的逻辑。”而美国人,他们把孩子当成了社会财富,在误以为刮痧是虐待行为之后,果断地进行了孩子与父母的隔离,并不断取证。其目的还是为了保证孩子免受伤害。

以亲情为切入

美国人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讨论最多的当数具有中国情调的父子之情。在大同和父亲、大同和丹尼斯这两对父子之间都刻画出较为深刻的感情关系。

在法庭上,为了不妨碍父亲办绿卡,大同谎承刮痧乃自己所为;为了不让父亲担心,他和妻子一起隐瞒真相;为了给儿子圣诞礼物,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九楼。片中机场那场戏颇为精彩,泪眼送别之际,想出去福利局“偷”来儿子一同回国的冒险行为。当祖孙三代激情相拥之时,其父却冷静地说服了儿子留下。在送丹尼斯回福利局的路上,大同和紧追而来警车玩起了游戏,只为了让儿子多享受片刻的父爱。

而在租住的小屋,分居的简宁和大同醉酒,骂自己是MOTHERFUCKER 这场戏,更是赤裸裸地揭露了他们内心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仅仅是因为刮痧这一在中国极为普遍的中医疗法,在美国,却导致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

我们不难感受到融于片中的浓浓亲情,然而,大同的错误却是虐待儿子。这个罪名简直匪夷所思,它反映出美国不以事实说话的法律空挡。而那控方雇佣的美国律师在法庭上这样描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别人种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声招呼摘来便吃,当人家制止时,他不但不听劝阻,而且还大打出手毁了人家的桃园。别人辛辛苦苦炼好的丹丸,他拿来就吃,还把主人打得头破血流,临走还毁了人家的制作车间——象这样一个野蛮顽劣的猴子,竟然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 ......”,用以证明移民美国的许大同有暴力倾向。他的“敬业”使人们质疑:他的目的究竟是保护孩子,还是拆散别人家庭。

剧中贯穿始终的矛盾,时刻捶敲着观众的思绪。人在美国,真的身不由己?为什么一个和谐的家庭无端被这一事件搅出如许纷争?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美国精神的本质?还只是美国社会游戏的一个小小插曲?

以文化为指归

郑小龙导演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没有好坏之分。甚至没有高低之别。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文化宽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位美国的观众对我说:‘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一个耻辱。’”

本片从各个角度探讨了人的品格,人的尊严,符合优秀影片关注人的准则。卓别林一贯认为“悲剧和喜剧实际上是不可分的。”而《刮痧》尽管采取了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的喜剧结局,但是,剧中洋溢的一直是带泪的笑。美国文化中的关注人的元素,此时显得异常苍白,这从公寓保安:“早知道他会爬,我就让他进去了”一语中得到诠释,而简宁对于昆兰不解于大同为何替父承认刮痧时的回答:“因为他是中国人”也突显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影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它提示了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醒人们进行文化反省,还在于它细腻感人的故事。在中国电影普遍迷离于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时候,它的出现,预示了两者结合点的所在。

家里有人喜爱体育节目,NBA是一定要看的。日子久了,我无知的老张便问我,姚明这人怎样?老张常瞅见这位中国新富略显笨拙的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同样不了解体育的我想了想,回答道,姚明是新一代中国人的代表吧,智商不知如何,情商一定不低。
这个判语来自于他接受媒体采访(美国本土记者居多)的诸多片段。他看起来又沉稳又机智,不可亵玩却不失友好,面对狗仔们刁钻的提问,他迅速避开地雷,幽默而凶狠的把对手抛得远远的,妙语迭出的姚明深谙作为美国人在媒体前讨好记者,讨好观众又不落身份的策略。也许是长久的应付得到经验,还有经纪人的训练,姚明不但英语纯熟,思维方式也已极本土化。
全球化正侵蚀每个角落,包括二十世纪骄傲富有的美国。姚明们要比上一代移民幸运。在开化的中国成长起来,浸淫着欧风美雨,他们无需身负太多传统价值的行囊,也无需接受太多西方人讶异打量的目光洗礼,无缘品尝在异乡为了融入而蜕变的痛苦滋味。电影《刮痧》在我看来,密布着这种痛苦。
主人公许大同,新移民,来美国八年,怀揣美国梦埋头苦干,作为一个电子游戏程序的设计者终获成功,并得到上司(象征美国主流文化阶层)的认可和友谊。电影开场便是大同在业界庆祝会上以典型的美国口吻发表获奖感言。从他说话的内容,语气,可以看出他对美国是爱慕感激的,对自己在美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在美国,只要努力,一定会出头。大同认为自己依然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不再为异乡异客。他和妻子简宁,儿子丹尼斯在家也坚持说英文,即便一点不懂英文的老父在场也不例外,为的是让下一代顺利进入私立学校,早日成为美国社会的精英。他们言谈接物也和普通美国中产阶级一样,彬彬有礼,说一样的情话,开一样的玩笑。然而考验却接踵而至。
大同把父亲接来美国同住,丹尼斯却因背上凸显爷爷刮痧留下的醒目瘀红。这些在美国人看来触目惊心的“伤痕”,对中国人来说只是家喻户晓的自我疗法。许大同不幸背上虐子的罪名,不得与孩子相见。可他无法向法庭证明刮痧是合法的医疗手段,因为美国没有时间和兴趣去慢慢了解地球另一面的文化根源,它只按自己的判断行事。
在向当局要回孩子的讼争中,一个个矛盾像串鞭炮快速爆炸,留下的硝烟和纸屑,就是那些所谓的文化差异,还有美国式的自我中心,强硬的傲慢。它们逼得大同承认,骨子里还是中国人。
比如,丹尼斯在游戏中兴起打了上司的孩子,大同要求儿子道歉未果,出于教育孩子,也由于在老板及其家人面前无法下台,便打了儿子。他认为这是给老板面子,是尊重朋友,是教子有方。爷爷见了也很赞同:“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而美国人(包括在美国长大的丹尼斯)斩钉截铁的坚持:打孩子的父亲是恶魔,为尊重他人却要打骂孩子的父亲更是不可理喻。
另外,作为技术精英的大同,也许没太多机会充分接触真实的社会,以至于在后来的讼争中出于劣势。他不熟悉法律程序(即游戏规则),不能提供有力证据,不肯请家庭法的专业律师而坚持请一个版权法律师,他信任的朋友来代理孩子的案件,为自己辩护。对方律师精于此道,指责大同有暴力倾向----大同设计的电玩英雄孙悟空,偷仙桃,毁丹炉,按照西方人的价值观,就是无视职责,肆意侵犯私有财产,是典型的流氓行径。这个精刮刮的律师为了赢官司,刻意对《西游记》断章取义,恶意误读,把反抗的英雄说成无赖。大同不知对方已设计好陷阱要激怒他,果然失去理智,同时也失去大好机会,落入下风……
尽管八个春秋能让人学会很多,尽管电影的结局是云开月明,翻盘大圆满,异乡游子的血脉亲情却遭受他者的质疑,身份认同也大受打击,我怎么都觉得不是滋味。

《刮痧》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故事情节至真至纯,让人感念,催人泪下。影片演绎了人世间的亲情、爱情、友情以及对社会和谐地渴求、向往,同时,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的失败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发生在圣路易斯——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的城市,男主角许大同来美八年,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作为一位游戏开发人员,新研制开发游戏销路畅通,在年度行业颁奖大会上,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然而接下来的发生的一件事却使他梦中惊醒,儿子丹尼斯发烧肚子疼,刚来美国的爷爷由于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说明而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医疗法“刮痧”给孙子治病,而这恰恰成了许大同一次小小意外事故后虐待孩子的证据,法庭上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证人和证词使他百口难辩,最终失去了对儿子的监护权。为了能让即将回家的老父亲见上孙子一面,许大同触犯法律把儿子从儿童福利院“偷”了出来;为了让儿子回到幸福的家而被迫与妻子分居;为了抢回给儿子的礼物而近乎疯狂的与强盗大打出手;为了圣诞夜和家人团聚而冒着被摔死的危险毅然顺着管道爬上位于九楼的家......一幕一幕,让人心潮澎湃,久久回味,深深思索。

《刮痧》所表现的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差异,不仅在中美两国的法律、道德标准等方面,而且触及法理、观念,甚至中医理论等诸多议题。由于时空上的差异,造成了中美—东西方文化、观念上的不同,进而表现为行为上的冲突。差异性从时间上来说,主要表现为国家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从空间上来说,由于各国在地域、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中西方的差异,表现为民族传统精神背景、文化背景、哲学背景等方面。所以,在分析影片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的故事情节方面,而要从大的文化背景下,从历史的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先来从文化的渊源方面来看,首先,中西方在哲学观上是不同的,西方崇尚理性主义的实证论,它的医学——解剖学,也是建立在这种哲学思想上,所以对“刮痧”这种口耳相传的经气之学是不能理解的;而中国哲学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就是要探索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问题。儒家重人文道德,教人如何做人;道家重宇宙的演化,教人适应自然。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庭上,当许大同给他们讲述“刮痧”的原理时,在场的美国人的表现,法官听不懂他的辩词,以为他是在乱讲,甚至于他的辩护律师都不能在这方面理解他。其次,在意识方面,中国看重的是群体意识,重视整体的价值,认为人应该为家庭社会做贡献;而西方强调的是个人主义,追求个人自由、自由思考和选择。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出许大同为了不让老父亲担心,如何和妻子痛苦地隐瞒事情的真相;为了让即将回国的老父亲见上孙子一面,如何艰苦的把丹尼斯从儿童福利院“偷”了出来。中国人是相当重视家庭伦理的,他们重视每个人在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强调家的观念与感情。西方文化由于一直尊重个人的观念,他们从小就接受了“独立精神”教育,和家庭的感情较为淡薄。美国父母相当尊重孩子的行动自由,在大原则的范围内,任子女自由发展。再次,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承认整体和事物间的普遍联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而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式的,这种思维文化群体的形成较为正式,权利、责任及身份的分配井然有序。所以,对中国人来说,美国思维似乎冷漠、不讲人情;而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思维模糊不清。

我们再来看观念文化方面的差异,它是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比如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态、审美观念等。一个人可以在另一种文化中生活很长时间,掌握其语言,了解其习俗,但可能不理解其价值观中的某些部分,许大同就是活生生的一个例子。因为在深层文化上,许大同代表的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具体体现在处事观、家庭观、朋友观等方面。在处事观方面,美国人喜欢面对事实,表明自己的观点,,并掌握可靠的信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处理问题以事实为基础,就事论事。而中国人在事实面前,人情似乎显得更重要些。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法庭上儿童福利局所列出的一个个证据,请出的一个个证人是多么的具有说服力,虽然在中国人看来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而许大同所叙述的只是他如何如何爱自己的儿子,却没有有力的证据;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两个孩子打架,许大同当着昆兰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后来他对昆兰说:“我打孩子是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是给你面子。”这儿就牵扯着东西方对孩子的态度问题。中国人把孩子当作一个私有财产,是我生的就属于我。虽然许大同认为打孩子是给朋友的尊重,但在昆兰看来,打人是犯法的,无论打的是谁。美国人认为父母、子女是平等的,父母很少为孩子决定什么事情,而是让其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在朋友观方面,东西方文化中也包含着不同的意义。Edward Stewad&Milton Bennet这样论述美国人的朋友关系:“虽然美国人保持许多友好的非正式关系,但是他们极少有那种很深而又维系多年的关系。理想的境界是美国式的友谊,建立在自然发生、相互吸引以及温馨的个人感情的基础上。人们选择自己的朋友,同时,他们又把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 在中国,情形有所不同。交朋友讲究的是时间愈长愈好,承担的义务愈多愈好。理想的境界是为朋友两肋插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中国人对于朋友的期望值很高,若有困难,应该倾囊相助。当昆兰指证许大同打过孩子时,许大同指责昆兰“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你却在法庭上出卖我!”而昆兰感到很委屈和不解:“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诚信是美国人最基本的美德之一,你让一个美国人撒谎也相当于让他放弃基本的价值观。

影片在表现中美差异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文化趋同、文化融合的一种向往。从昆兰走过唐人街的瓷器店,亲身尝试“刮痧”中;从许大同摆脱险情,楼下警察、居民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中,从他爬上九楼的家,昆兰一家和儿童福利院的领导向他祝贺圣快乐,欢迎回家中,观众好象看到了西方人传过了中西文化的壁垒,开始接近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还是人间的真情战胜了一切。故事的结局固然完美,但是也决不能忽视文化差异性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交流和沟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大同”的世界真的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Ⅷ 《刮痧》的观后感

人在美国,身不由己

“人在美国,身不由己”。是我在看完被圈内人士看好的影片《刮痧》之后的最大感受。伴随着画面的推进,故事的演绎,一个美国社会的华人家庭遭遇跃然眼前。

以细节为支点

从艺术角度来看,不难看出。导演充分发挥的是电影的叙事潜能,而不是情节的着意安排。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一个个细节中被棱角分明地凸现出来。这些细节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目光、对话、动作等来完成。支撑起整个影片的框架。

在影片开始,许大同设计的游戏软件获奖,他激动地告诉大家:“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颁奖大厅外挤满了指责电脑游戏过于暴力的示威群众;昆兰的儿子和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发生矛盾并且不肯道歉,许大同当众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在接父亲从警察局回来时进入公寓,警卫怀疑地看了他们一眼。这一切,都在后来的听证会上成为了对大同不利的证据。许大同在美国拼搏了八年,美国给了他成功和荣耀。然而,在中国很传统的中医刮痧疗法却迅速把他推向了美国的对立面。使他想和家人一起回国,去过“安宁平静的生活。”这种改变看起来是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实际上是反映出了一个更值得重视的问题:文化反省。中国人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可以通过打丹尼斯来表示对老板昆兰的尊重,而昆兰却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这种“乱七八糟的逻辑。”而美国人,他们把孩子当成了社会财富,在误以为刮痧是虐待行为之后,果断地进行了孩子与父母的隔离,并不断取证。其目的还是为了保证孩子免受伤害。

以亲情为切入

美国人在看完这部影片后,讨论最多的当数具有中国情调的父子之情。在大同和父亲、大同和丹尼斯这两对父子之间都刻画出较为深刻的感情关系。

在法庭上,为了不妨碍父亲办绿卡,大同谎承刮痧乃自己所为;为了不让父亲担心,他和妻子一起隐瞒真相;为了给儿子圣诞礼物,不惜冒着生命危险爬上九楼。片中机场那场戏颇为精彩,泪眼送别之际,想出去福利局“偷”来儿子一同回国的冒险行为。当祖孙三代激情相拥之时,其父却冷静地说服了儿子留下。在送丹尼斯回福利局的路上,大同和紧追而来警车玩起了游戏,只为了让儿子多享受片刻的父爱。

而在租住的小屋,分居的简宁和大同醉酒,骂自己是MOTHERFUCKER 这场戏,更是赤裸裸地揭露了他们内心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仅仅是因为刮痧这一在中国极为普遍的中医疗法,在美国,却导致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

我们不难感受到融于片中的浓浓亲情,然而,大同的错误却是虐待儿子。这个罪名简直匪夷所思,它反映出美国不以事实说话的法律空挡。而那控方雇佣的美国律师在法庭上这样描述《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别人种了九千年的桃子,他不跟主人打一声招呼摘来便吃,当人家制止时,他不但不听劝阻,而且还大打出手毁了人家的桃园。别人辛辛苦苦炼好的丹丸,他拿来就吃,还把主人打得头破血流,临走还毁了人家的制作车间——象这样一个野蛮顽劣的猴子,竟然被许大同在电子游戏中描绘成英雄 ......”,用以证明移民美国的许大同有暴力倾向。他的“敬业”使人们质疑:他的目的究竟是保护孩子,还是拆散别人家庭。

剧中贯穿始终的矛盾,时刻捶敲着观众的思绪。人在美国,真的身不由己?为什么一个和谐的家庭无端被这一事件搅出如许纷争?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美国精神的本质?还只是美国社会游戏的一个小小插曲?

以文化为指归

郑小龙导演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没有好坏之分。甚至没有高低之别。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意识、文化宽容,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位美国的观众对我说:‘没有文化、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一个耻辱。’”

本片从各个角度探讨了人的品格,人的尊严,符合优秀影片关注人的准则。卓别林一贯认为“悲剧和喜剧实际上是不可分的。”而《刮痧》尽管采取了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的喜剧结局,但是,剧中洋溢的一直是带泪的笑。美国文化中的关注人的元素,此时显得异常苍白,这从公寓保安:“早知道他会爬,我就让他进去了”一语中得到诠释,而简宁对于昆兰不解于大同为何替父承认刮痧时的回答:“因为他是中国人”也突显了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影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它提示了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提醒人们进行文化反省,还在于它细腻感人的故事。在中国电影普遍迷离于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时候,它的出现,预示了两者结合点的所在。

Ⅸ 急求电影刮痧读后感

2009年3月11日晚慕名观看了郑晓龙导演的《刮痧》。或许先前是在CCTV-6看过此片的影评,所以并没有像小颖同学那样感动的从头哭到尾,不过不可否认这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众大家皆言这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我却更倾向于将它理解为一部将中国文化、道德观和价值观传承的作品。片中大同在功成名就之时将久居北京的知识分子老爹接至美国并准备为其申请绿卡,其间对美国的“聋哑”生活和升华的刮痧事件最终让老人离开圣路易斯,还有里面一些细节是反映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的,但我认为这不是主线。从一开始简宁意欲为丹丹营造一个英语环境到片尾与大同一起教丹丹说普通话,这条草蛇灰线般一直潜伏的简宁的心理变化,我认为它才能表现出这部电影的主旨。

先截取影片中的一些片断来看这部电影吧。(以下并不全为支持我的观点,仅是我对一些片断的看法)

片断一:
来看看许大同先生的获奖感言:“八年前我还是一个新移民,站在街头卖画为生,不过我相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成为你们中的一员,一个真正的、成功的美国人。今天,这个奖证明了,美国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我爱你们,我爱美国,这就是我的美国之梦...”这是一段真实的陈述,但这般的喜悦之下隐逸着的危机将在后面出现,这个真正的美国人却不是已经完全美国化,这是先将故事提到一定的高度,随着事件的发展再狠狠地砸下……

片断二:
不得不说的是大同晚宴上对丹尼斯的教育,这点上,大同完全体现出来的是一个中国式父亲,关掉电游,拍打丹尼斯脑袋,这一系列的动作正是我们在中国这大环境下所常看到的。我想作为美国人的昆兰产生疑惑不解是很正常的,这一点被拿来作为文化差异的佐证。

片断三:
老霍的出现到老霍的结束总共只出现了三件事:工作,生活,死亡。在晚宴上扮演兵马俑说明老霍穷困潦倒,工作不稳定,经济来源就是接一下这样的活;生活中的消遣就是赌场赌博,赌博的规则是浅显易懂的,这说明老霍的生活也就大众的,浅层的,是未能融入美国社会中的。赚着微薄的工资,在赌场中挥霍,最后死于心脏病。老霍的出现到结束也就是给老爹的回国预留伏笔,在老爹心里已经不能承受客死他乡的沉痛。

片断四:
大同在听证会上的震怒应该给很多人惊讶,在法官面前怎么可意气用事?但是想一想,当一个泼皮般的人在你面前搬弄是非诋毁祖国的文化,你会怎么样?拍案而起,怒发冲冠...这个不是文化的差异,但是似乎不得不说,因为这段涉及了对文化的解读。

片断五:
对老霍墓碑的独白,是对文化差异的总结,从此以后再没有写文化差异的片断,这段给我很深的感触,呼应前篇。对大同的一番话“你想逃跑吗?......生活就是这样,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你躲是躲不开的....”这便又是中国思想的衍生,这是老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又是一次传承。

片断六:
开车回福利院,途中警察围追堵截,而大同平稳驶车,“从容地”在逃亡中享受父子团聚的片刻快乐,这段便是本片中欢快的一段。注意到在孩子睡着后大同的表情了么?大同欣慰的微笑变成了紧皱的眉头,这是大同的无奈,是只能在孩子背后流露出的无奈。

片断七:
大同的生活出租屋里一片狼藉。一个破碎的家庭,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制度,这可笑的原因正是让大同无奈的原因,生活失去了方向。简宁与其一起饮酒,嘲讽自己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最后大同悲痛的说“不许这样说”,这是对美国生活的呐喊。
一个很想说的人物----简宁进门前的那个妓女,出现的镜头只有惊艳的回眸一瞥,那轻蔑的眼神不屑的看着简宁经过。这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出来美国却沦落为妓,而不是像大同所说的那样成为一个成功的美国人,这也是一种无奈。

片断八:
很明显我要写大结局了,最后“圣诞老人”爬水管上演惊险一幕...一家三口紧拥在一起享受团聚,导演选择用圣诞节这样的节日不仅仅是可以让许大同有一个可以伪装的形象,也是为了说明中国的团聚文化在西方的节日里也可以出现,这就涉及到了文化的广义性,及一个大同世界。

当然简宁的心理作为隐线我就不说了,这也是我无法叙述的,只可自己体会的。

在我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我还要写一点有建设性的东西。个人认为此片电影的一些名字取得确实有些想表达中心旨意的意思,看。

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文化差异在影片中算是一种瘀病,需要刮痧才能一个经脉的两端连在一起,活血化瘀的作用,亦可以理解成祖一辈的文化受到阻隔,需要刮痧刮去隔阂才能有一个文化的传承继续下去。

另《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就是为什么给主人公起“大同”的原因吧------“世界大同”。

Ⅹ 刮痧的读后感300字中文

上周看了老师推荐的电影《刮痧》,感觉《刮痧》的确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同时至真至纯催人泪下,刮痧观后感.
《刮痧》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北京移民家庭正在美国生活时发生的故事:5岁的华裔孩子丹尼斯闹肚子发热,他的爷爷由于刚从北京到美国,不了解药品上的英文阐明,便用中国官方流传已久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没想到这却成为了丹尼斯父亲许大同孩子的证据,闹到了法庭上走.正在法庭上,一连串的辩论辩论更是相继而来,一个本来侥幸美好的家庭就这样转眼间变得四分五裂.
本来在国内普遍的一件小事,怎么在美国就闹出如此大的麻烦来,最后以至于要打官司?电影本身想要表现中西文化差异,我们从中又能得到什么思考啦?
首先,电影的主线在于刮痧,刮痧也是贯穿全文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美国法院不了解中国刮痧疗法,不了解中国传统理疗的背景,所以在法庭上,他们根本不能接受和体会这样的一种文化.就许大同来讲,处理问题的关键也就集中在如何证明刮痧是一种传统疗法,并且与“虐童”无关,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让法院的相关人员或者诸如电影后面他的老板所做的那样,只有这种思路下,才能最快的解救自己的儿子,打赢官司.
其次,美国人和中国人教育子女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导致原本很幸福的许大同一家,在抚养院的律师逼供下,显得如此狼狈.而美国这种方式,并不是说不可取,但至少也可以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心声,观后感《刮痧观后感》.小孩虽然没有独立的民事能力,但是他是一个有意识并且有一定辨别能力的独立个体.即使不能全部相信小孩的话,也可以通过部分他的反应来判断他真实的状况.这一点上面,电影中根本没有体现.
另外,父爱也是电影的一个特色.电影中对于父爱的刻画非常细致,特别是许大同在法院听证会和最后爬楼的这两场戏.在听证会上,一向淡定的许大同也被律师逼的发疯,这其实就是他对于丹尼斯极其深刻热烈激情的父爱所导致的,真是由于这样的爱,让他无所顾忌,甚至冒着触犯法律的危险带儿子见姥爷,最后还爬上了九层的高楼.其实看到最后的时候,我就怕导演故意安排一个悲剧的结尾,让许大同“含冤而死”,看不到自己平反的时刻.不过导演没有和我们开玩笑,最后大团圆的结尾时我们所乐于看到的.
这样的一部电影,能给我们在中美文化交流的时候提供什么启示啦?
首先,全球文化的融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正是由于整合过程当中存在一些困难,所以我们一定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包含并且尽可能多的去交流.所有的矛盾都来自于误会.跨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时,也应该多了解多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彼此促进.
第二,从文化角度来讲,中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各有千秋.以医学为例,中国的医药学是建立在阴阳和气血的基础上的,而西方医学则建立在以解剖学为根基的实证理论.所以两者的差异导致两者在操作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没有人能否认那一种学说和体系,只是两者要完全融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再者,在文化整合的过程当中,始终应该坚持的就是以人为本.只有基于这样的一个出发点,文化整合过程中出现的所有矛盾才会在已有的条件下,得到解决,不至于酿成悲剧.文化整合后,重构的价值观一定要与整合前的文化习俗相适合,不能颠覆某一方的文化基础,否则会引起人们心底的抵触和反对.这也告诫企业在跨文化整合的过程中,不能偏袒某一方而伤害另一方的利益,一旦这样做了,后果一定是非常严重的.
最后,对于两国的司法监督体系,我也有一点自己的建议.西方人标榜的民主和民权,并需是建立在真正的以人性最正式的需求为出发点,开放和民主是两码事.同时中国的司法体系也应该在民主方面思考,我们到底缺什么或者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大家满意.还是一句老话,真正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并且为人民服务的监督机制,才是大家最想要的.

阅读全文

与电影刮痧观后感中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二人转大全正戏全集老电影 浏览:276
看电影的感想 浏览:413
电影英雄本色1粤语 浏览:484
哪个地方的电影院出现疫情了 浏览:14
推广好看的喜剧电影 浏览:972
红日粤语电影 浏览:237
如何追女生电影全民情敌 浏览:203
家辉电影说的经典名言 浏览:516
黄子华电影大全集粤语 浏览:827
交换的一天中文字OK电影 浏览:18
关于圣经神话故事的电影 浏览:76
女孩买衣服电影 浏览:562
大学学习精彩故事微电影 浏览:168
香港电影金像奖35 浏览:63
用中国武术的美国电影 浏览:209
英语电影推荐100部学生 浏览:758
穿绿色衣服的女孩电影 浏览:136
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在哪里能看 浏览:419
现场买电影票学生证 浏览:388
老千电影高尼结局解析 浏览: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