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字幕 > 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可行性

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可行性

发布时间:2022-09-04 04:20:30

Ⅰ 急!当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怎么写呀论文题目:功能对等视角下美剧《生活大爆炸》的翻译策略

给你点建议与范例 列点提纲 然后你自己自由发挥比如【摘要】: XX运用XX学理论,把翻译视为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功能对等理论思想产生了世界性的深远影响,在对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等领域里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以"读者反映论"为核心的翻译理论为XX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作者就以《生活大爆炸》汉译本为例,辅以XX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来探讨XX文学的翻译,并通过功能对等理论中的意义、风格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分析比较,从实践个案上来证明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XX文学翻译上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作者单位】: XXXXXXX学院基础部;
【关键词】: 功能对等 XX文学 翻译
【分类号】:XXXX【正文快照】:
从晚清起,我国就开始大量翻译XX文学作品,这对我国XX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至今在国内,XX文学翻译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XX文学翻译仍一直处于研究的边缘地位。实际上,XX文学翻译绝非易事,译者不仅需要熟练使用两种语言,还要熟悉XX文学..........一路写下去,拿出点数据,例出点事例,作出点评价,修正点误区,也就差不多了,..手工劳动好累人的,并且是真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Ⅱ 跪求!!!求论文《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翻译中的应用》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有很大的实用意义。但是和任何一门理论一样,它也存在着不足。研究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之后,笔者认为造成其不足之处原因和以下因素相关:1.语言学背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接受美学理论或读者反应的影响。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是解释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忽略译者自主性的最重要原因。乔姆斯基在他著名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理论中谈到:“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语法,这个语法的句子结构由深层结构,表层结构以及一些转换规则组成。深层结构是指一个结构体的句法属性构建的抽象表述,即不同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的潜在层面。相反,表层结构是结构体句法派生过程的最后阶段,与人们实际发送,接收的结构组织是相符合的。”【1】因此,当人们要理一个句子意思时,他所要做的就是找出表达意思的深层结构以及表明结构的表层结构。奈达在他交际翻译研究及实践中借用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适用成分。彼得?纽马克对此评论说:“在语言和经验上,奈达都具备翻译圣经的过人之处。他的翻译理论研究中采取了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适用分,其中包括“核心句子”、“表层结构”、以及“深层结构等术语。”【2】在奈达关于翻译过程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另外一个证据。事实上,奈达提及的第一步“分析”就是指把原文的表层结构转化为深层结构;第二步“转换”意即在译文中找到和原文深层结构的相应对等物;第三步“重构”味着在译文中生成表层结构,亦即原文在译文中再创造的含义。结合奈达和乔姆斯基的理论,我们发现,奈达关于翻译过程的理论和乔姆斯基关于如何理解句子的理论几乎如出一辙。从转换生成语法对奈达翻译理论的深远影响,我们可以看出,奈达对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十分推崇。对此奈达曾经评论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是解决语法意思最有效的方法,译者运用这一语法能更好地掌握解析原文的过程以及在译文中描述相应生成的步骤。另外,此理论也为译者提供了如何分析及描述含糊句子的转化技巧。

许多的中国翻译学者对造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不足之处的第二个原因——接受美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比如(吕俊,1998;王文斌,1999,等)。接受美学对奈达的功能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学术上的影响。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其认为,作者——作品——读者所形成的关系中,读者绝不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因素。迄今为止的文学史仅仅是作家和作品的历史而读者的作用被文学史家和文艺理论家所遗忘。这是因为,大多数理论家们将艺术作品看作是超越时空的一个客观存在。事实上,文学作品是注定为读者而创造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作品渴望读者阅读,希望与接受者对话。接受美学对文学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研究的启迪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的意义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读者从阅读具体化过程中生成的;二是读者的接受反作用于文本创作.接受美学为文学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此理论学说推翻了以往学术界对于读者消极被动地位的观念,认为,读者占据着参与到作者创造的主体地位。这个观点突出了读者的重要性,也同时开拓了文化艺术研究的领域,读者的地位也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实际上,奈达对于有效对等的理论来源于接受美学,部分的观点也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成。【3】奈达认为,只有在读者接受译文时,翻译的过程才算结束。只有读者对译文的反应才能算做是检验译文的唯一标准。很明显,正如接受美学观点一样,奈达也把读者反应放到很高的位置上。1969年,奈达修整了他的“功能对等”理论,而就在1967年,姚斯(jauss)的演说“文学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目的?”象征着接受美学理论的诞生。“奈达博士是一位身怀远见的学者,他是不会漠视这个新理论的。”(吕俊)奈达的翻译理论也只有通过不断吸收新理论的适用成分来获得充实和丰富,比如信息理论,语言学理论,社会语言学理论等。众所周知,翻译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如何平衡原文、译文和译者之间的关系,而要很好做到这点又似乎是不可能的。【4】奈达理论和接受美学的观点的相通之处不是巧合,这恰恰折射出奈达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对接受美学的吸收。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它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功能对等”理论,既要看到它的优点,也不能忽视其缺陷。研究“功能对等”理论,对构建适合中国文化传统的翻译理论体系有重大的意义。

Ⅲ 功能对等理论是什么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对等。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于1969年提出,奈达是一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像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

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Ⅳ 功能对等理论 是什么东西呢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Ⅳ 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什么是归化的翻译理论,为什么不适合汉语和西方语言间的翻译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
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共同进步
,
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自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
,
在国
内产生影响最大、
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
“功能对等论”

“等
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在奈达
40
余本著作和
250
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但自
20


90
年代中期之后
,
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因此,应该对
“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
认为这三种关系是
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
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
《论对等原则》
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
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
在绝对的对等,
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
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
根据信息的
本质、
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
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
即根
据信息的本质,
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
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
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
引起情感反应,
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
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
,他希望以此来强调
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
。实际上“功能对
等”

“动态对等”
并无实质上的区别。
奈达认为,
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
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
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
而进行交际。
例如翻译
white as snow
时,
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



这个字,
却有




frost)
字,
就可以用

白如霜

来替换。
也可用同义比喻如

白如蘑菇
”white as
fungus
来表达,如果都不行,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
very

very white“
白极了

来表达。
原作者期望读者看懂作品,
通常他会表达的只会是一层意思,
而不是几
层意思。

Ⅵ 功能对等理论的简要介绍及其原则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师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

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原则:

1、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 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

3、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 ,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

例如:“He thinks by infection , catching an opinion like a cold.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6)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可行性扩展阅读:

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 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功能对等理论

Ⅶ 英语翻译论文题目

英语翻译论文题目

写英语翻译的论文需要写哪些内容呢?选什么样的题目合适?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英语翻译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

1、谈英语谚语的翻译

2、谈英语幽默的翻译

3、英语汉译技巧初探

4、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

5、翻译中常见错误分析

6、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7、会话含义的推导与翻译

8、词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9、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

10、翻译技巧探索

11、商标词翻译

12、广告语言的翻译

13、论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

14、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5、英汉谚语的理解和翻译

16、浅谈颜色词在英语中的翻译

17、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障碍

18、英语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

19、英语意义否定表现法及其汉译

20、浅谈新闻标题的翻译

21、互文性理论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22、从唐诗《春望》英译比较看译者主体性

23、功能对等理论在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肖申克的救赎》为个案

24、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25、从关联理论视角看汉语习语的英译

26、从目的论角度看新闻标题英汉翻译

27、目的论关照下的汉语标语翻译

28、影视翻译的特点及技巧-阿甘正传个案研究

29、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hletic English and Its Translation体育英语的特点及翻译

30、Chinese Replicated Words and their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31、Non-Correspondenc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Color Words中英文翻译中颜色词的非对应

32、On the Cultural Signification of Animal Idioms and Translation 动物俚语文化含义与翻译

33、Foreignizing and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s in Cross-cultural Vision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和归化翻译

34、The Loss of Affective Meaning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丢失

35、On the Explicitness and Implicitness of Conjunctions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Process 论连词再英汉翻译中的显性和隐性存在

36、Approaching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ranslation from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从功能翻译角度看归化与异化

37、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英译汉中词类的转换

38、The Transfer of Culture Image and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in Translating 论英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的转化 VI 旅游英语方向的选题

39、科技汉英翻译中的.修辞现象述评 ( An Overview of Rhetoric in Scientific English Translation )

40、科技英汉翻译中的虚实互化现象微探 ( Research on the Change from Abstractness to Concreteness in Scientific Translation )

41、翻译方法个案研究?如?“从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 干净、明亮的地方》看简洁句的翻译”?

42、两个译本比较研究 ?或某 个译本翻译评论?

43、某个著名翻译家翻译方法或翻译风格研究

44、英汉习语翻译方法研究

45、广告翻译策略 研究

46、Culture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Chinese Idioms

47、浅析应用文体之翻译

48、烹饪英语 翻译探微

49、科技英语翻译方法例析

50、中式菜谱的英译

51、汉语颜色 词的英译

52、福克勒小说的英译

53、英语俚语的汉译

54、论英语委婉 语的差异和翻译对策

55、实用文体翻译中的语 言、文化透视?结合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相关内容分析影响实 用文体翻译的因素?

56、关于对外交流翻译中不足 的反思?如?电影名的误译?旅游翻译的误译及其他。?

57、对某一翻译的理解与 探讨?如“信、达、雅”的探讨与新解?等等

58、中国特色词汇及其英译

59、中英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策略

60、论小说风格的传译

61、英文小说中对话的翻译

62、英汉修辞格 的语篇衔接作用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

63、文学翻译批评简论

64、英汉语篇衔接 作用及其翻译策略

65、汉语广告英译中的巧 译策略探微


Ⅷ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有哪些

1、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2、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3、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

(8)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可行性扩展阅读

功能对等理论由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的尤金·奈达提出的,被看作电影字幕翻译的重要理论依据和衡量标准。 “功能对等”原则未在翻译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功能对等原则关注的不再只是原文、译文,而更加关注译文读者,即读者对译文信息的领悟和反应,力求使译文读者和译文的关系与原文读者和原文的关系相一致。译文要求在最大限度上再次呈现语言形式、意义、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与原文相吻合。

Ⅸ 求大神用简洁的语言给我普及一下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和目的论

功能对等论,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不仅要做到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要做到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通俗的讲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强求一字一句的对应,要真正的将所翻译的内容,实现语言形式和文化习俗上的转化。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说的中式英语,就没有很好的遵循功能对等原则。再比如汉语和英语中对姓氏位置的不同。

翻译目的论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不同于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目的论要求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以译入语接受者的需求为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9)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可行性扩展阅读: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例如,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 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

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郭建中,2000 ,P63) 。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 like mushroom”中“mushroom”原意为“蘑菇”。

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笋”。

阅读全文

与功能对等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可行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香港武打目录 浏览:768
陷阱2韩国电影演员表 浏览:607
二人转大全正戏全集老电影 浏览:276
看电影的感想 浏览:413
电影英雄本色1粤语 浏览:484
哪个地方的电影院出现疫情了 浏览:14
推广好看的喜剧电影 浏览:972
红日粤语电影 浏览:237
如何追女生电影全民情敌 浏览:203
家辉电影说的经典名言 浏览:516
黄子华电影大全集粤语 浏览:827
交换的一天中文字OK电影 浏览:18
关于圣经神话故事的电影 浏览:76
女孩买衣服电影 浏览:562
大学学习精彩故事微电影 浏览:168
香港电影金像奖35 浏览:63
用中国武术的美国电影 浏览:209
英语电影推荐100部学生 浏览:758
穿绿色衣服的女孩电影 浏览:136
电影送你一朵小红花在哪里能看 浏览: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