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国电影手册2005十大佳片
法国电影手册评选的05年10大佳片
1.最后的日子(加斯·范桑特)【美】
2.暴力史(大卫·柯南伯格)【美】
3.规则情人(菲利普·加莱尔)【法】
4.世界(贾樟柯)【中】
5.小小警官(泽维尔·比奥沃依斯)【法】
6.最好的时光(侯孝贤)【台】
7.三分之一的眼睛(奥利维埃·扎巴特)【法】
8.伴我心(邱金海)【新】
9.剧场前(洪尚秀)【韩】
10.灰熊人(维纳·荷索)【美】
罪恶之城(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弗兰克·米勒)【美】
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一月号公布了刚刚评选出的2005年十佳电影,两部华语电影携手上榜,分别是贾樟柯的《世界》和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两片并列第四名,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美国导演古斯·范桑特执导的《最后的日子》、法国导演菲利普·加莱尔执导的《经常性的情人们》和美国导演大卫·柯南伯格执导的《暴力史》。《电影童话》
《电影手册》年度十佳电影是每年从世界各地的影片中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入选的电影被认为是延续电影艺术发展,提供世界电影新的经验的年度最佳作品,基于《电影手册》在全球范围内独特持久的影响力,每年出炉的十佳电影实际上也为各个地区的电影文化在全球电影谱系中的地位进行了评估,因而每年的评选结果备受全球媒体关注。今年除了两部华语片外,还分别有韩国导演洪尚秀作品《电影童话》和新加坡导演邱金海作品《伴我心》上榜,四部亚洲片上榜,在入选数量上与美国电影持平,说明亚洲电影具有非常强大的活力。
② 好莱坞电影手册的板块组成
它由6个主要板块组成:影像日报将每天的电影资讯新鲜打包,及时送到你的面前;预告片场提供最新最快的热门电影预告片观看和下载;电影相册每日增加最新热门影片的海报剧照和壁纸桌面;即将上映提供好莱坞未来上映的新片时间表和基本资料;电影论坛是各位网友讨论、分享和电影有关的一切的“电影自治区”;访客留言供大家留言、提意见或与我交流。除此以外还有关于网站、站点公告、站点地图等站务板块。 电影相册版面定期更新最新预映影片的海报、剧照、壁纸等。即将上映
即将上映板块定期更新好莱坞影片具体上映日期、引进日期、中文英文名称、电影类别及演员导演名称等具体信息。该板块十一表格形式呈现的,因此能是观影者一目了然,对电影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③ 为什么贾樟柯的片子拍的那么好
我也喜欢贾樟柯
不出名是因为资格还不够老,中国观众对他了解的太少,很多人还没那欣赏水平.只拍文艺片,不拍纪录片。中国有几个人看文艺片啊...
苏州河是娄烨拍的
十七岁的单车是王小帅拍的
贾樟柯资料
男,生于1970年5月27日,中国,山西汾阳
星座: 双子座
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贾樟柯还参与了大量的国际文化活动,成为当今亚洲最为活跃的电影导演之一。考大学的时候,他数学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学的一个美术班,好准备考美术院校。贾樟柯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路局电影院”看电影,有一天,他看到《黄土地》,就立下了当导演的愿望。1991到19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还大张旗鼓地印了T恤衫。发动一切可能发动的力量,开始拍摄《小山回家》,这个片子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这部55分钟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有一种敏感直接的气质,意味着真实。它不是一个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始他的《小武》。片子沉痛,温柔。他的思考方式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
《小武》得了8个奖,进入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贾樟柯成名。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所以,2000年《站台》的拍摄不太可能没有压力。《小武》是一个切片,而《站台》是一个历程。越过《站台》,贾樟柯成了新一代电影领袖。但他还在“地下”,他的电影国内看过的人还是不多。贾樟柯是以他的决心与耐心,梦想与行动换来流动的影像。《站台》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部分,并获最佳亚洲电影奖。这是中国七十年代出生的导演第一次入围三大电影节的正式竞赛单元并获奖。法国《世界报》为此发表题为《大师的铁拳》的评论文章,认为《站台》表现出了惊人的电影品质,亦将成为电影史上的重要一笔。《站台》再获殊荣,获得第22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公共场所》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一个30分种的短片,没有剧本与对话,只有表面的展增。贾樟柯一向是强调表面的,他拒斥人为的深度。
之后贾樟柯又拍摄了《任逍遥》、《世界》两部剧情片。《世界》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国际版本,片长138分钟,简称长版。2004年,贾樟柯把《世界》带到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全球首映的就是这个版本。有学者称其为“威尼斯版”;另一个是中国国内版本,片长108分钟,简称短版。2004年8月4日始,在国内院线放映了此版本。《世界》不但展示了现代化进程对移民劳工的物质剥削,他更展示了身处的速度世界如何夺去他们的安全感、梦想和自由。2006年,在拍摄以三峡民工为关注点的纪录片《东》时,他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结果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目前他正在拍摄中的是《24城记》,他的下一部作品是《刺青时代》。
2004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奖。
2004年,贾樟柯担任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2005年,贾樟柯担任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评审
2006年,因《三峡好人》获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2007年,获国际经济组织“青年领袖”称号
2007年,因《三峡好人》获得首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
2007年,第57届柏林电影节,出任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校长
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短片及电影基石单元的评委主席
主要作品:
◇小武(1998,107分钟,故事片)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首奖:沃尔夫冈 斯道奖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
第20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
第3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奖
比利时电影资料馆98年度大奖:黄金时代奖
第42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首奖:SKYY奖
1999年意大利亚的里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站台(2000,193分钟/154分钟,故事片)
200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参赛作品,最佳亚洲电影奖
2000年获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2001年获瑞士弗里堡国际电影节唐吉可德奖,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2001年获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奖
2001年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2001年获第30届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新媒体节最佳编剧奖
2002年法国《电影手册》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2002年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公共场所(2001,31分钟,纪录片)
第13届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
◇狗的状况(2001,5分钟,纪录片)
2001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特别展映。
◇任逍遥(2002,113分钟,故事片)
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
第16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特别奖
2004年洛杉矶影评人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2年美国《电影评论》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世界(2004,108分钟,故事片)
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
第 6届西班牙巴马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伯爵奖、最佳摄影奖
第11届法国维苏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第 7届法国杜威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金荷花奖
多伦多影评人协会2005年最佳外语片奖
法国《电影手册》2005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东 (2006, 70分钟, 记录片)
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竞赛片
意大利纪录片协会最佳记录片奖
意大利艺术协会2006开放奖
2006台北国际记录片双年展最佳亚洲纪录片奖
◇三峡好人 (2006, 105分钟, 故事片)
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2007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影展最佳影片奖
第28届南非德班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7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
2007年挪威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无用》 (2007, 105分钟,纪录片 )
获最佳纪录片
获纪录片最高奖
摘下最佳纪录片奖
获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
内容简介
闷热的广州,电扇将铁丝上挂着的衣裙吹起,缝隙间露出服装女工的脸.在缝纫机巨大的轰鸣声中,日光灯下的工人显得无比安静.那些即待出厂的衣服不知将会被谁穿起, 流水线上每一张面孔的未来都不够清晰。
冬季的巴黎,服装设计师马可带着她新创立的中国品牌“无用”参加2007年巴黎冬季时装周.她把她的服装埋在土中,让自然与时间一起完成最后的效果。她喜欢手工制做所传递的情感,厌倦流水线的生产,变成一个不喜欢时装的设计师……
④ 贾樟柯拍过哪些电影
男,生于1970年5月27日,中国,山西汾阳
星座: 双子座
199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从1995年起开始电影编导工作,现居北京。法国《电影手册》评论他的首部长片《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贾樟柯还参与了大量的国际文化活动,成为当今亚洲最为活跃的电影导演之一。考大学的时候,他数学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学的一个美术班,好准备考美术院校。贾樟柯常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公路局电影院”看电影,有一天,他看到《黄土地》,就立下了当导演的愿望。1991到19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还大张旗鼓地印了T恤衫。发动一切可能发动的力量,开始拍摄《小山回家》,这个片子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这部55分钟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有一种敏感直接的气质,意味着真实。它不是一个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始他的《小武》。片子沉痛,温柔。他的思考方式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
《小武》得了8个奖,进入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贾樟柯成名。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所以,2000年《站台》的拍摄不太可能没有压力。《小武》是一个切片,而《站台》是一个历程。越过《站台》,贾樟柯成了新一代电影领袖。但他还在“地下”,他的电影国内看过的人还是不多。贾樟柯是以他的决心与耐心,梦想与行动换来流动的影像。《站台》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部分,并获最佳亚洲电影奖。这是中国七十年代出生的导演第一次入围三大电影节的正式竞赛单元并获奖。法国《世界报》为此发表题为《大师的铁拳》的评论文章,认为《站台》表现出了惊人的电影品质,亦将成为电影史上的重要一笔。《站台》再获殊荣,获得第22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影展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两项大奖。《公共场所》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一个30分种的短片,没有剧本与对话,只有表面的展增。贾樟柯一向是强调表面的,他拒斥人为的深度。
之后贾樟柯又拍摄了《任逍遥》、《世界》两部剧情片。《世界》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国际版本,片长138分钟,简称长版。2004年,贾樟柯把《世界》带到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全球首映的就是这个版本。有学者称其为“威尼斯版”;另一个是中国国内版本,片长108分钟,简称短版。2004年8月4日始,在国内院线放映了此版本。《世界》不但展示了现代化进程对移民劳工的物质剥削,他更展示了身处的速度世界如何夺去他们的安全感、梦想和自由。2006年,在拍摄以三峡民工为关注点的纪录片《东》时,他决定套拍故事片《三峡好人》。结果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目前他正在拍摄中的是《24城记》,他的下一部作品是《刺青时代》。
2004年,获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奖。
2004年,贾樟柯担任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2005年,贾樟柯担任日本山形国际电影节评审
2006年,因《三峡好人》获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2007年,获国际经济组织“青年领袖”称号
2007年,因《三峡好人》获得首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
2007年,第57届柏林电影节,出任柏林电影节“天才训练营”校长
2007年,第60届戛纳电影节短片及电影基石单元的评委主席
主要作品:
◇小武(1998,107分钟,故事片)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首奖:沃尔夫冈 斯道奖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盟奖
第20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热气球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
第3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奖
比利时电影资料馆98年度大奖:黄金时代奖
第42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首奖:SKYY奖
1999年意大利亚的里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站台(2000,193分钟/154分钟,故事片)
200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参赛作品,最佳亚洲电影奖
2000年获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2001年获瑞士弗里堡国际电影节唐吉可德奖,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2001年获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青年电影奖
2001年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2001年获第30届蒙特利尔国际新电影新媒体节最佳编剧奖
2002年法国《电影手册》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2002年日本《电影旬报》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公共场所(2001,31分钟,纪录片)
第13届法国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影片
◇狗的状况(2001,5分钟,纪录片)
2001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特别展映。
◇任逍遥(2002,113分钟,故事片)
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
第16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特别奖
2004年洛杉矶影评人最佳外语片提名
2002年美国《电影评论》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世界(2004,108分钟,故事片)
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片
第 6届西班牙巴马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伯爵奖、最佳摄影奖
第11届法国维苏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第 7届法国杜威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金荷花奖
多伦多影评人协会2005年最佳外语片奖
法国《电影手册》2005年度十大佳片之一
◇东 (2006, 70分钟, 记录片)
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竞赛片
意大利纪录片协会最佳记录片奖
意大利艺术协会2006开放奖
2006台北国际记录片双年展最佳亚洲纪录片奖
◇三峡好人 (2006, 105分钟, 故事片)
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2007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影展最佳影片奖
第28届南非德班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2007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导演奖
2007年挪威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无用》 (2007, 105分钟,纪录片 )
获最佳纪录片
获纪录片最高奖
摘下最佳纪录片奖
获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
内容简介
闷热的广州,电扇将铁丝上挂着的衣裙吹起,缝隙间露出服装女工的脸.在缝纫机巨大的轰鸣声中,日光灯下的工人显得无比安静.那些即待出厂的衣服不知将会被谁穿起, 流水线上每一张面孔的未来都不够清晰。
冬季的巴黎,服装设计师马可带着她新创立的中国品牌“无用”参加2007年巴黎冬季时装周.她把她的服装埋在土中,让自然与时间一起完成最后的效果。她喜欢手工制做所传递的情感,厌倦流水线的生产,变成一个不喜欢时装的设计师……
⑤ 完全电影手册的主题曲是什么拜托了各位 谢谢
我不知道也,你打116嘛。谢了啊, 给我个面子。就采纳了嘛。o(∩_∩)o...
⑥ 阿巴斯的电影回顾
1995年8月3日至13日,最早将阿巴斯的电影推上国际影坛的洛迦诺电影节举办阿巴斯电影回顾展,首次放映了他从影以来的全部作品。电影节组委会在当年7-8月号的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上以整版篇幅刊登了回顾展广告,其中用了这样一句话评价阿巴斯的电影:这位天才的伊朗导演创造的影像标志着当代电影每年都在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该期《电影手册》(总共114页)还以48页的篇幅全面介绍了阿巴斯和他的所有影片。
广告或许难免会有夸大或不实之词,但那时阿巴斯的名声确实如日中天。虽然90年代刚刚过半,阿巴斯就已被认为是90年代世界影坛出现的最重要的电影导演。(1)这个大胆看法源于欧洲,但很快就扩展到了整个西方,塔伦蒂诺、库斯图里卡、吉迪古安、克拉比什、克莱尔·西蒙、戈达尔等欧美著名导演都对阿巴斯倾注了极大热情,尤其是向来喜欢发表骇人听闻的言论的不协导演戈达尔,据说在戛纳电影节看了阿巴斯的影片后公然宣称?quot;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
(2)在当时的西方影坛,这位东方导演的名声甚至超过了同样受到西方推崇的基耶斯洛夫斯基,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件事跟戈达尔有关。1994年,戈达尔给纽约影评人协会写了一封书面谢词,婉言拒绝该协会颁给自己的电影奖,同时谴靓了美国人将基耶洛夫斯基的成就置于基亚罗斯塔米之上的做法,为这位伊朗导演在美国遭到的冷遇鸣不平。
(3)戈达尔的此举在美国影评界引起强烈反响。不久,由阿巴斯编剧、担任过他的副导演的贾法尔·潘纳西执导的《白气球》(荣获1995年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在美国的艺术影院上映后,不但赢得广泛好评,而且创造了伊朗电影在美国的票房纪录,阿巴斯的名字也开始真正为美国观众所认识。
除上面提到的马克马尔巴夫和帕哈西之外,当代伊朗的著名导演还有玛索德·贾法利·约扎尼,基亚努什·阿亚里,普朗·德拉克山德赫,拉克斯坦·巴尼一伊特迈德,纳赛·塔吉瓦伊,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自学成才的阿巴斯在提携年轻电影导演方面不遗余力,甘为年轻电影人做嫁衣,为他们策划影片、当剪辑、写剧本,以致有人说阿巴斯在当代伊朗电影界扮演教父角色。
(1) 戈德弗雷·切西尔《提出问题的电影--论阿巴斯·基耶罗斯塔米的电影》,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6年第7-8期,中文(林茜译)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本文作者是美国影评人,主要为《纽约时报》和《观众》杂志撰写影评。
(2) 劳拉·穆尔维《基耶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1998年第6期,中文(梅峰译)《世界电影》1999年第3期。我在写作本文时受到切西尔和穆尔维两文很大启发,下文引用他们的话均来自这两篇文章,恕不一一注明,仅在引文前后予以标明。另外,两文均已译成汉语,我在引用时参照原文略作了些许文字调整,将人名片名等与本文进行了统一。
(3) 参见戈达尔致纽约影评人协会主席阿尔蒙·怀特的一封信,刊登在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5年3-4月号。另外,根据切西尔的观点,戈达尔更喜欢基亚罗斯塔米朴实的人道主义而不是基耶洛夫斯基的诡诈的神秘主义。
(4) 斯戴伐尼·谷代《樱桃的滋味与桑葚的味道--评<樱桃的滋味>》,法国《电影前台》杂志1998年4月号,总第471期,中文见本期《当代电影》。
(5) 伊朗青少年教育发展协会(一般简?quot;卡努恩,西文拼音为Kanun),是在伊朗王后的倡议下于60年代创办的教育机构,不久即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该机构没有绘画、陶艺等许多部门,成立于1969年的电影部很快成为后起之秀。1970年,阿巴斯的第一部影片在伊朗儿童电影节获奖,卡努恩从此成为伊朗著名的电影制作机构。1979年伊斯兰发生革命后。伊朗第一部送往国外参加电影节的影片就是该机构出品的,当代伊朗许多电影导演的影片都是在这里拍摄的。
(6) 阿巴斯《阿巴斯自述》,法国《电影手册》1995年第7-8期,总第493期,中文(单万里译)见本期《当代电影》,本节中的引语除特别注明的以外,均引自此文。
(7) 阿巴斯《电影没有护照--阿巴斯谈<随风而去>》,梯也里·于斯和塞尔日·杜比亚纳采记,法国《电影手册》1999年12月号,中文(单万里译)见本期《当代电影》。
(8) 参见《基耶罗斯塔米特写--阿巴斯访谈录》,菲利普·罗帕特采访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6年第7-8期,中文载《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林茜译)1997年第1期。
(9) 指电影画面的声带信号,放映电影时一般是不投射到银幕上的。
(10) 李一鸣《感受威尼斯》,载《当代电影》2000年第1期。
(11) 参见《何以填补感情的空洞--评<脱衣舞场>》(《当代电影》1998年第6期)。在《脱衣舞场》中,伊格扬认为人类的感情如同一个空洞,又像是一个难以填满的黑洞,用以物代物的方法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在他的下一部影片《美丽的翌日》91996中,他所竭力描写的也是这样一个巨大的黑洞,影片据以改编的小说题铭中引用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更森的话也许更能说明他拍摄此片的意图:由于菲薄的天赋和语言的束缚,人类的心灵学会了虚无,虚无是一种力量,它能使世界焕然一新。
(12) 欧玛尔·海亚姆(1048-1122)曾出任宫廷太医和主管天文方面的职务,也写过一些四行诗(类似中国的绝句),但生前不以诗人而闻名,直到19世纪其诗作被翻译成英文才得以大量传播(中国在1928年出版了郭沫若从英文转译的海亚姆诗集,题名《鲁拜集》)。
(13) 同(4)。
(14) 阿巴斯《立方体的六个面--阿巴斯谈<橄榄树下>》,米歇尔·西蒙和斯特法内·谷代采访法国《正片》杂志1995年2月号,总第408期。中文见本期《当代电影》。
(15) 阿巴斯在自己电影创作中对海亚姆的参照始于《生命在继续》,他也从当代伊朗诗人的作品中获得创作灵感,如《哪里是我朋友家》参照了诗人苏赫拉比·塞佩赫里的作品,《随风而去》的片名本身就取自女诗人福路·法罗克赫扎德的同名诗歌。
(16) 同(13),契玛罗萨(1749-1801),为意大利歌剧作曲家。
(17) 法拉比电影基金会(The Farabi Cinema Foundation)是一个非官方的电影机构,成立于1983年,旨在促进伊朗电影文化的发展。
(18) 本节中有关伊朗新电影的情况可参见:劳拉·穆尔维《基耶罗斯塔米的不确定原理》的伊朗之春一节;法国《正片》杂志1991年10月(总第368期)上发表的一组总题目为阿巴斯与伊朗新电影的文章;法国拉鲁斯《电影辞典》(1995年版)中的伊朗电影条目;伊朗电影资料馆编《伊朗电影:1979--1984》。
(19) 参见戈德弗雷·切西尔《伊朗电影现状》,美国《电影评论》杂志1993年3-4期。
⑦ 电影文学的主要特征
一、 电影理论发展概况
80年代总结观点:经典和现代理论(20年代~75年左右);
经典:传统美学来表述电影,作品与社会背景分离。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艺术?电影与其它艺术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等的混合;研究的主题都是——电影是不是语言?观众和影像的关系是什么;
※ 邵牧君的概括:
1、 30年代以前称为早期电影理论;
2、 30年代~二战前;
3、 二战后~60年代前;
4、 60年以后;
(其实就是60年以前是经典,60年以后是现代)
※ 96年 鲍德威尔和卡罗尔提出把现代理论分为两种:(见《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
1、 60年~70年 主体位置理论;主要内容是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符号学、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批评;
2、 80年~至今 文化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是法兰克福文化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
以上两种理论共称为宏大理论(Grand Theory)。他们认为真正的电影理论研究只开始了30年,即从60年到90年。
80年以后,他们又开始了一种“中间层面的研究”(middle level),反对宏大理论。即在主体位置理论和文化主义理论崛起时,另一种中间层面理论出现,坚持既要对理论从经验出发的研究,又不排除理论性。
※ 结论:
1、 60年前,是小(低)理论,经验性强;
2、 60年~70年,宏大理论;
3、 80年~至今 中理论;
形成多姿多彩的别具一格的电影研究,如叙事电影研究、文体电影研究、文类电影研究、民族电影研究、后殖民电影等研究等。
二、 经典电影理论
在一战前后,对电影的艺术地位、特征、规律的研究;
著作:
1、 1911年,卡努杜《第七艺术宣言》 第一次论证了电影作为艺术,是在时空之间填补鸿沟的艺术;《第七艺术美学》“光与影的交响乐”。
2、 1915年,美国的林赛《活动画面的艺术》,他把“活动画面”看作电影的根本特征。
3、 1916年,美国的雨果·明斯特贝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探讨了电影手段的心理根源、艺术特征、美学特征。
概念:
1、“上镜头性”——
是20年代法国流行的时髦词眼儿,卡努杜创造,先锋派重要用语。1920年,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探讨电影的艺术特征,阐述其涵义:指适宜于用电影这一新表现手段所独有的方法来表现人或物的诗意状态;
视觉表现:布景、照明、节奏、化妆;通过照相来表现神采——上镜头性,通过上面四个手段。是早期电影特征概念。
2、 早期蒙太奇——
爱森斯坦指出:电影与舞台不同,电影导演更主观,能选择不同时空的重点现实片段。
电影选择和组合这些片段,集中表现剧情。
把现实压缩具有特征的东西,展现经过压缩、重整、剪裁的电影的时空。
3、 爱森斯坦(1898~1948)和普多夫金在早期的不同——
爱森斯坦讲究冲突,如“杂耍”、“理性蒙太奇”等手法;普多夫金强调连接作用。
爱森斯坦认为冲突是蒙太奇的特性,冲突后产生新的表象和概念。普多夫金强调连贯性,他认为蒙太奇意味着多个镜头组成一个场面,多个场面组成一个段落,多个段落组成一个部分,一个个片段间具有显而易见的联系。人们不觉得中断和跳跃,得到一种无意的刺激。
爱森斯坦在晚期对蒙太奇有新的理解:
他认为蒙太奇应该表达一种连贯的、有条理的主题、情节、动作、行为,以及一种最大限度赋予感情的叙述。研究涉及到了声画蒙太奇和色彩的问题。
4、 库里肖夫效应——
为控制蒙太奇表现力所做的试验。
5、 杂耍蒙太奇——
爱森斯坦在1923年,从戏剧创作中总结的一个原则,“杂耍”构成一场演出独立的原始因素,是戏剧效果和任何戏剧的分子单位。杂耍和噱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杂耍更注重表现主题和思想。
~ 是把一切因素汇到一起传达和表现思想的一种感染手段。不合乎剧情发展,甚至脱离剧情发展,实际是有内在联系的。
自由剪辑一起造成有目的的主题效果。产生奇迹性、超越叙事,展现真正要表达的主题。
6、 理性电影——
爱森斯坦在20年代后期提出的概念。他认为电影的艺术目的不仅在于形象表现之实,还要能表现概念,增加电影手段表现力,增加认识现实手段可能性。但在具体的创作中,这种想法与创作过于超前,结果不能成功,受到理论家的否定。
如匈牙利批评家巴拉兹指出这种“电影艺术征服纯观念”的想法是行不通的。
爱森斯坦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代表作是1927年的《十月》和1929年的《总路线》(《新与旧》)。
爱森斯坦试图用蒙太奇表达从视觉形象达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他曾在30年在一所大学讲课时提出要把《资本论》拍成电影的想法,来实现他想象的又一步骤。
他认为理性电影是克服逻辑语言与形象活动不协调的唯一手段。在电影辨证法基础上,理性电影不是故事的、轶闻的电影,而是概念的电影,是思想体系、概念体系的直觉体现。
7、 电影眼睛派——
由苏联记录片导演维尔托夫提出。
在1922年,列宁发表了《所有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最重要》《反映苏联现实,必须从新闻电影开始》的文章,维尔托夫响应创办了《电影真理报》杂志片。
他的主要观点:要出其不意的抓取生活,不让被拍者知道,运用蒙太奇技巧,将这些抓取的素材在意识形态上从新组接。
他于1924年的《电影——眼睛》中应用这一理论。
他认为摄影机是比人眼更完美、可靠的电影眼睛,反对剧本、演员、照明、布景、化妆等一切手段。
“电影眼睛”是电影中一种运动,画下来而不用演技,直面生活和真实,用偷拍记录各个生活事件,在现实中发掘戏剧性。
维尔托夫注重剪辑,他认为电影是解释客观世界的工具。
8、《电影作为艺术》爱因汉姆——
此书分别在1932、1957年分两部分完成。书中观点是技术主义倾向,或画面至上主义。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在技术上的局限性是电影作为艺术的根源,这与他研究的格式塔心理学背景有关。(《艺术与视知觉》)
格式塔:视觉过程不是机械的摄录外在世界,而是用简单、规则、平衡等原则创造的组织感官材料。
电影不能完美再现现实的特性,成为它作为艺术的必要手段。
爱因汉姆认为电影的局限性包括:
⑴ 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
⑵ 深度感减弱;
⑶ 照明与无色;
⑷ 画面界限与物体的距离;
⑸ 时空连续性不存在;
⑹ 没有声音,视觉以外其它感觉失去作用。
9、《电影美学》巴拉兹——
1945年出德语版,也称《电影理论:新艺术特性与成长》,是《可见的人:电影文化》(24年出版)和《电影精神》(30年出版)两本书的合集。
1952年出英文版。
书中分析电影和戏剧在形式表现原则上的差别,分析电影艺术特征。
他认为戏剧表现原则:
⑴ 看到整个演出剧场;
⑵ 观众视距不发生变化;
⑶ 观众的视角不发生变化;
电影表现原则:
⑴ 被拍场景可被分割;
⑵ 被记录场景视距可变;
⑶ 观众视角纵深可变,观众与银幕的想象距离是可改变的。
他认为上面电影的表现原则是电影艺术的革命性创新。
10、摄影机自来水笔——
由法国的阿斯特里克在1948年文章《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笔》中提出。
他认为电影迅速成为一种思想表达工具,保存时代形象的好方法,电影渐渐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家掌握了这种语言后,表达自己的思想、抽象的概念就像写随笔、小说一样流畅自然。
让摄影机像笔一样自由可以表达自己个人思想,现代电影已成为一种同书面语言一样精细的思想表达方法。为5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电影作者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11、电影作者论——
特吕弗等人提出,认为不是所有导演都能称为“作者”。具备电影作者论资格所拍的电影才是“作者电影”。
法国新浪潮主要人物: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
作者政策要求电影像小说、音乐、绘画一样是一个人的作品,电影作家的作品——即导演个人的作品。
此理论产生广泛的影响。其作者资格条件如下:
⑴ 在一批影片中体现出导演个性和个人风格特征,把个人的东西带入题材,导演不是一个执行者。
⑵ 影片应具有某种内在涵义,是后天形成而非先前存在的。
⑶ 电影作者是对电影制作全面控制的人,无导演、编剧的区分。
戈达尔、特吕弗、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希区柯克等人是电影作者代表人物。
此理论确定美国一批导演的作者地位,其电影为作者电影。
作者论的实质:强调电影导演是主要创作人和最终定稿人。判定依据是导演对作品的控制。
作者电影与类型电影相对,也称艺术片。
12、巴赞、克拉考尔的写实主义和物象至上主义——
(与爱因汉姆的技术主义、画面至上相反)
※ 巴赞理论: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是美国理论界对巴赞观点的非严格的概括(主要指巴赞对景深镜头的赞赏)。
# 长镜头:
单个镜头达到一定长度,也叫单长镜头。包括变焦、景深长镜头。
长镜头理论与蒙太奇理论是相对的理论。长镜头理论强调单个镜头内部的表现力(连接表现力),运动、景深、变焦。
# 蒙太奇禁用原则(属巴赞的影像本体论):
若一个事件主要内容要求两个和多个动作元素同时存在,蒙太奇被禁用。否则,蒙太奇远非电影的本性,而是对其的否定。
# 长镜头的本体论立场(客观的)、美学立场(倾向性)提出此理论的社会背景是因为:
⑴ 电影在技术上的一系列发展,胶片、镜头的改变,提高了单个镜头的内容质量和容量;
⑵ 移动摄影更加灵巧多变,大大丰富了单个镜头的镜头内变化。
长镜头理论贡献:开掘了一种新的审美表现手段,提高了人们对电影镜头内部空间的复杂构成的自觉性。
# 影像本体论:
由巴赞在1945年《摄影影像本体论》中提出。
他提出影像基本特征:
由机械作用产生的摄影影像与客观中的被摄物等同。摄影影像独特性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它产生了被摄物体的本体,它就是被摄物的原形。
理论根据:
⑴ 摄影有不让人介入的特权;
⑵ 人具有用逼真模拟物代替外部世界的愿望,即排除人在外,单靠机械再现原物的需要。
影像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 木乃伊情节:
巴赞提出,借助精神分析,分析电影起源的尝试,雕刻、绘画艺术的起源,人具有永久保存自己躯体的冲动。最早的雕像是木乃伊,雕刻、绘画成了后来的替代品。同样起源于上面的冲动和愿望。用形式的永恒克服岁月的流逝的原始需求,但雕刻、绘画不能满足人的愿望。
摄影真正满足人们再现原物的需要。“摄影是对事件涂上香料,是自然造物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影像的产生第一次映现了事物时间的延续——可变的木乃伊。
# 完整电影:
巴赞表达电影起源用语。
根本原因是心理的需要,称为“完整电影的神话”。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外部世界的幻景。
※ 克拉考尔理论:
# 《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1960年出版
美学是一种实体的美,不是形式的美。克拉考尔阐述了“电影化的”这一概念。
电影,就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一次外延,它跟周围的世界有明显的近亲性。影片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的时候,才是名副其实的影片。
近亲性:
⑴ 电影对于未经扮演的事物有一种近亲性。扮演能引起现实幻觉就是合理的。如果违反电影特性,任何扮演都是非电影化的。
⑵ 喜欢偶然的事物(意外:相对于必然)。美国无声戏剧中,意外的事件代替了命运,强大的决定性的力量出现。一切不是注定而是恰好碰上。
⑶ 喜欢再现外部世界的连续性(与巴赞相似)进入摄影机视野内一切都拍下来,无穷尽程度。要求我们承认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一部分。
⑷ 偏爱含义模糊的事物。自然界现象多含义,这与无限心理和精神上的无限性相对应。银幕倾向反映这些含义模糊的东西,含义不能太确定。
⑸ 生活流。指具体情境和世界,是指物质现象而非精神现象。经常提到街道,因为在街道上生活的原生形态经常出现、不是扮演,是偶然事件荟萃之所,任何断面都是不完整的。
# 电影不适合表现悲剧
这是克拉考尔对电影艺术特性的理解,是他基本观点的引申,指出悲剧是“非电影化的”。
他认为悲剧主题与舞台故事具有天然的近亲性:
⑴ 悲剧主题必然要求一个有目的的、整体的故事形式来展现,与电影特性相违背。
⑵ 悲剧只关心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无生命物体只能是道具,对发展戏剧起支撑、调节作用。
⑶ 悲剧要求对外部的东西进行安排,舞台剧的环境反映心境,舞台剧一定要有暴风雨。
⑷ 悲剧要求有限、次序井然的世界。电影是以广阔世界为中心的艺术,电影中没有宇宙,只有一片土地、天空、街道。总之是广袤的物质,死亡的结局与这物质现实的广袤无相同点。
在悲剧世界中,命运排斥意外、偶然。
⑸ 悲剧性内容在物质世界总无所表现。因为悲剧内容是纯精神世界。
悲剧可以出现在电影中,但电影的悲剧就不完全是电影化的了。
※ 克拉考尔与巴赞理论观点异同
相同点:都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功能;
不同点:
⑴ 身份不同。克拉考尔是理论家身份,巴赞是批评家身份。
⑵ 体系不同。克拉考尔是演绎体系(理论化的),巴赞是批评体系、史学体系。
⑶ 影响不同。克拉考尔对电影实践无多大影响,巴赞对电影实践产生重大世界性影响。
⑷ 出发点不同。克拉考尔出发点单一(理论),巴赞出发点较复杂(精神分析、木乃伊等)。
⑸ 克拉考尔缺乏历史意识,巴赞有强烈的历史意识。
13、《电影美学和心理学》米特里——
分两卷,分别在53年和65年出版,是经典电影理论的总结和集大成之作。
米特里在经典理论的两大流派——蒙太奇学派和长镜头学派——中取中间立场。关于对电影的表述、立场表现在三种模式:电影是画框(爱因汉姆)、窗户(巴赞)、镜子(克拉考尔)。
米特里被称作电影中的黑格尔,他的理论被称为经典电影理论的终结。
克拉考尔、巴赞对电影表现现实手段的肯定,但忽略了虚构。
麦茨在《想象的能指》中,不排斥复制现实,构造复制现实假象的能力。
14、《电影理论的两种类型》【美】汉德逊——
经典理论研究材料丰富、系统完整,但电影材料缺乏、不充分、不完整。主要电影理论有两大类:
爱森斯坦和爱因汉姆一类,研究电影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的理论;代表是爱森斯坦和普多夫金。
克拉考尔和巴赞一类:研究电影与真实的关系的理论。代表是巴赞和克拉考尔。
代表人物四人中最有影响的是爱森斯坦和巴赞。
书中评价这两种理论共同的局限:只是对电影形式的研究,极限是段落,缺乏整体,整部影片是不存在的。
只有麦茨是以电影整体为研究对象,从句法到话语的进步。
电影文学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其艺术学的概念内涵,指在电影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戏剧文学等传统文学类型并列的一种新兴文学类型。在电影艺术的发展道路上,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在汲取诸种艺术养料丰富自身综合特质方面,获得与文学的密切融合关系。文学各种样式对电影的渗透,电影对文学的叙事手法、抒情手法和塑造人物性格的丰富艺术手段的借鉴,使电影艺术在增强自身的表现能力,形成新的综合艺术特质方面,发挥作用。电影文学作为电影的文学基础构成,是以电影的独特视听思维方式来构思和写作的文学形式,兼有电影和文学的双重属性。电影文学,集中表现为电影的剧作基础,即电影剧本。电影剧本包括文学剧本、分镜头本和台本(工作台本、完成台本)三个部分。电影文学又指电影作品的文学性含义,包括电影剧作的文学价值、电影创作借鉴与融合的文学形式因素、电影剧作的文学个性等等。电影文学,还直接和经常反映在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方面。
⑧ 怎么看待电影手册编辑全体辞职
《电影手册》编辑部集体请辞,维护杂志传统的尊严
在辞职声明中,编辑们指出了离开的原因:“制片人的加入,对以发表评论为业的杂志造成了明显的利益冲突。手册发表的任何关于这些制片人电影的评论,都将无法摆脱谄媚的嫌疑。”
事实上,只需要稍微了解一下新股东的身份,就不难看出《电影手册》未来的走向令人堪忧:银行家、巴黎市议员、报业大亨、在线约会网站创始人、电影保险公司负责人、新闻频道创始人、电信公司董事长,以及八位手中资源覆盖40%的法国制片公司的电影制作人。
接手当日,合伙人之一埃里克·勒努瓦,曾表达过股东们对《电影手册》的期盼:“我们将考虑与戛纳电影节、电影培训机构,以及电影人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我们将开始进行一项重要的反思工作。这本杂志每月销售量约为15000份,因此我们发誓要重新寻回《电影手册》的意义,同时找到一种与当今时代相关联的方式。”
而股东们提出的改革方案“温和”与“时尚”,显然不是《电影手册》存在的意义。这本杂志绝不是作为法国电影的展示橱窗,而是一份自由分析与批评电影的杂志。“温和”与“时尚”,只会让《电影手册》面目全非。
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常常被人误认为是《电影手册》的创始人,但实际上该杂志是影评人雅克·多尼奥尔·瓦克侯斯和洛·迪卡于1951年创办的。巴赞于第二期加入,并任主编一职。他的著作《电影是什么?》被电影人奉为圣经,其中大部分文章来源于他在《电影手册》上发表的评论。
巴赞直接影响了一批年轻电影人,其中最为重要的“五大影评人”:特吕弗、戈达尔、侯麦、雅克·里维特、克劳德·夏布洛尔。此后,这群年轻人纷纷执导自己的电影作品,成为影响世界的“法国新浪潮”导演。
⑨ 郭敬明一共出版了几部小说
个人简介 姓名出处:“穆穆鲁侯,敬明其德。”这句话出自《诗经·鲁颂·駉之什·泮水》。 现居住地:中国 上海 国籍:中国 英文名:Jing M.Guo 血型:AB型 性别:男 星座:双子座 属性:猪 职业:作家 成立的公司 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及旗下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喜欢收藏的东西:玻璃杯子和白衬衣 性格:一半明媚一半忧伤,悲观的乐观主义者。生活时而快乐时而烦恼,喜欢自由崇尚善良。 主要作品 2002年《爱与痛的边缘》 2003年《幻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 编辑本段成长历程自由成长,文心飞扬 郭敬明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母亲邹慧兰是当地一家银行的 郭敬明 工作人员,父亲郭建伟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 儿时的郭敬明便十分懂事和喜欢读书,针对他对读书的兴趣,母亲邹慧兰经常都给郭敬明购置一些益智方面的幼儿图书,有时还亲自给儿子详细指导和讲解。每次在母亲讲解时,郭敬明都听得十分认真,并且还不停地问这问那,邹慧兰便不厌其烦地给儿子讲解。 学历 曾在自贡市贡井区向阳小学、自贡市田家炳中学(原自贡第九中学)、自贡市富顺二中读书。2002年进入上海大学念影视艺术工程专业。2005-2007年休学两年。2007年重新上学,转为影视艺术技学院。2008年从上海大学肄业。 记忆力特好 有的故事,母亲讲一遍他便完全能够背诵,郭敬明在陌生人面前胆识也大,从不腼腆,每每有叔叔阿姨到家来玩时,只要叫他讲故事,郭敬明便眉飞色舞地讲起来,样子十分可爱。郭敬明的聪明和好学让全家人很是欢喜,但父母从来没有刻意地要培养他,让其将来成为一名什么样的人才,而总是给郭敬明一个自由的学习生活空间,让他在自由和兴趣中渐渐长大,尽情发挥自己,因为母亲邹慧兰知道:"兴趣是孩子成功最好的老师”。特别是从郭敬明懂事后,父母更由其选择,就拿买书来说吧,他们便不再主动为郭敬明挑选什么,每次领着郭敬明去新华书店,都是由他自己去挑选,郭敬明喜欢什么就买什么,每次买书回来,郭敬明便要一口气把它们读完,甚至父母叫他吃饭他都舍不得放下自己的书本。
⑩ 问一些电影的问题(很专业的)
这基本上算是我的专业课了。不能说给你确切地回答,毕竟你很多问题都是问的一些个人看法的意思,类似读书感想,所以相对的,我也只能用我的一些看法来回答。
1.相信你能问这些问题,应该知道安德烈.巴赞这个人的生平,我也就不过多地说。安德烈.巴赞是《电影手册》的主编,也是《电影手册》的创造者。在电影届著名的几次运动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新浪潮运动,而新浪潮运动的几大代表人物都是出身于《电影手册》的电影评论员,而他们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巴赞的电影理论,被称之为“电影手册派”。所以,尽管巴赞没有参加新浪潮运动,他依然是当之无愧的“电影新浪潮之父”。而在新浪潮的代表人中,就有你所提到的 让.吕克.戈达尔。
巴赞认为,电影的本质应该在于还原事物的本貌,应该是通过各种手段还原社会的本来面貌,他主张使用景深镜头,长镜头(简单来讲,就是一段长时间不进行剪辑,只依靠运动等具有强烈真实性的一组镜头),而在巴赞理论提出之前,苏联蒙太奇学派对电影的冲击意义十分深远,这种理论就提供了对于电影的另一种思考,通过长镜头,景深镜头营造一种氛围,而不是通过蒙太奇(艺术剪辑)来造成冲击效果。
戈达尔在巴赞的理论上有所延伸,在还原真实性的基础上扩展到打破戏剧性。戈达尔非常重视还原现实生活,这不但从他的作品大多源自于年轻一代现实,甚至自传色彩的取材上可以看出,而且可以从他对演员的看法上可以看出,他拒绝演员表演,让演员在银幕上还原自我真实。而且,戈达尔大量使用跳接手法。所谓跳接,就是说,在镜头连接上不符合观众的观影习惯,产生了跳、不连贯的感觉。
接下来就是你的问题了。正是巴赞的理论,造就了长镜头的工作方法。但我想,也正是巴赞的这种还原真实性的长镜头理论,决定了戈达尔的创作思想——还原现实,打破戏剧。而跳接,很明显,打破了一个完整的电影空间,打破了戏剧感。从本质上来说,巴赞长镜头与戈达尔跳接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就这样通过新浪潮运动联系宰了一起。
2导演是一部影片的灵魂,他要完成所有包括镜头、声音、剧情的场面调度,一部电影就是通过这些元素得不同组合方法体现导演的风格的。在巴赞之前,导演的地位是很低的(如《乱世佳人》,换了绝对不止3个导演。早期的制片过程是演员至上,导演可以随意更换)。巴赞提出了电影的作者属性,也就是说 ,提出了一部电影应该作为一种艺术体现了创造者的主观思想感情,通过不同的画面美学,不同的技巧风格,不同的色彩偏好等,而巴赞认为,电影的作者就是导演,随后的新浪潮运动也传承了此种风格。这也就是你所问的“导演始终把握时间的发展过程”。
后面的话就相对好理解了,举个例子,导演决定了想要拍出的剧本,决定了想要的镜头,但具体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摄影师,摄影美学,不同的摄影师也会给出不同的画面,在导演描绘想要的画面之后,是需要摄影师凭借自身影响感来拍摄创造的,而这种美学画面总能传达给人额外的诗意。
也可以用另一种比喻,一本小说,按照作者的意思写完了,但是关于他自身文笔所能带给读者的冲击,细腻的感受,他不可能完全预料得到,而在他安排之外的就是这种更浓郁的诗意,是观者通过自身经历所能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3其实如果你细心看的话,可以说,基本上市面上大部分电影都能涵盖大量的电影语言,包括构图、景别、角度、运动、灯光、焦距、声音等等各种方面,而且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使用偏好。象你所说的,包含所有电影语言的电影不可能存在,因为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理论、技巧、拍摄方法都在不断的创新着。至于《公民凯恩》,可能单看剧情的话是有些无趣,但是黑白电影也不是一无可取的,《辛德勒名单》也就是通过黑白色调营造沉重的氛围、一种回忆感,《南京、南京》也是一样的。简单来说,《公民凯恩》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好评,是因为他的导演奥逊.威尔斯在那个年代显示出的超越时代的敏锐电影触觉。有些片子会被时间掩埋,而有些片子在长久过后会被人理解,然后被别人惊叹于其中的敏锐眼光。《公民凯恩》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其实在他上映的时候评论是很差的。正如你所说的,对于现代人也许是没有办法看,但对于电影手法刚刚萌芽的时候,他就能够敏锐的呈现许多现代影片中才刚刚发现的美学手法,这也就是他的独到之处了。《公民凯恩》中一开始的几个画面缓缓向前推进,但是窗户的灯光位置却一直没有改变,而且这组镜头营造了一种窥视感,这也是当时没有的。还有影片的继续风格,通过别人的描述来营造一个人的矛盾形象,这种手法也是没有的。还有凯恩后来离婚前屋子的空旷场面,镜子里景深镜头的运用,三角构图法则等等。很多老片子是最简单经典的教材,相当于模板,更方便学习。只有在学习完模板之后,才有精力去研究现代电影在摸版基础上扩展的美学。
4当然不是真的了,就如同现在问一句“美术的手法已经探索完了吗?”“摄影的手法已经探索完了吗?”一样。在创造性理论诞生之前,谁都无法预测。正如同,牛顿三大定律提出后人类还一度认为世界上已经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了是一样的道理。虽然没有什么特别著名的理论手法,但是你看的电影多了也会感受到一些不同的手法,正如同巴赞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也绝对想不到电脑的后期制作,光的色彩变化,更深入的布光美学、特技,在当时都是没有提出的,电影里面看似每一个美丽的画面都是很有讲究的,不是说谁抗着摄影机站在那里就可以拍出来的,不然摄影师还靠什么吃饭。
巴赞这句话的意思,个人认为,他指的是电影的作者属性时代到来,是一个创作的时代,而不是说手法已经探索完毕了,巴赞作为一个理论派兼且实践派的人,应该不会有这种明显的误区。
5这方面的书我没有多看,但是你可以看看在蒙太奇理论权威的著作。蒙太奇理论的重要人物是前苏联的爱森斯坦,此外还有库里肖夫、普多夫金等人,搜索一下他们的著作就好了,也正是爱森斯坦提出了声音的蒙太奇效果。其实蒙太奇的最初意思就是“剪辑”的俄语发音,后来通过了这些人的理论才有了新的意义。
6.乍听之下,蒙太奇和长镜头的内在思想主张是对立的,但这不代表我们在实践中不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事实上,无论是新浪潮还是苏联蒙太奇对于这二者的理论运用都过于绝对。而现在我们看到的电影都是将两者很好结合的。每一次剪辑都必须做到有意义,蒙太奇可以不仅过叙事直接创造感情,而长镜头可以还原真实性,其实二者从理论上也没什么本质的冲突,没有谁说过:你要是想还原真实性就绝对不能用蒙太奇……太无厘头了。现在电影中没用蒙太奇我没看过,没用长镜头的倒是有,长镜头更适用于纪录片什么的拍摄,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会很枯燥,因为视角什么的变化少,也不能通过剪辑节奏表达感情。
总之,技巧都是为了表达作者思想而存在的,电影的每一次技巧使用必须有理由,不然就只是技巧的卖弄,没有任何的叙事效果、艺术效果。无论是蒙太奇还是长镜头都是这样。
建议你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中外电影史,或者视听语言,影视美学之类的书,这些非理论性书籍对技巧的概念讲述的不错,会有一个大概的轮廓。也不会造成你关于第4个问题那样的误区,毕竟,理论不能脱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