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结局解析 比利林恩最后死了吗
比利林恩最后没有死。
19岁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他在加入美军步兵部队后,被派往伊拉克战场,与其他七名的突击小队成员,在伊拉克与当地反对武装进行了3分43秒的激战,他和战友们在一次交火中大难不死、逃过一劫。机缘巧合成为伊拉克战争中的国家英雄。
比利·林恩与战友一起被召回美国进行巡回宣传,被邀请参加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的过程中,比利·林恩经历了人生中最荣耀又最糟糕的一天,但比利的内心却充满了抑郁和挣扎,战争场景更成为了他记忆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1)比利林恩电影台词截图扩展阅读:
19岁的美国少年比利·林恩和他所在的B班,在伊拉克战场出生入死一年多,阴差阳错取得了一次3分43秒的短暂胜利,得以回国进行为期两周的“凯旋之旅”。
有人说《漫长的中场休息》是伊拉克战争版的《第22条军规》,当权者们在战争中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除了战争本身;有人说这是当代版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同样的华丽盛宴、同样的冷漠人心。
同时,以林恩为代表的焦灼也在于他们普通人的一面不时被遮蔽,片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的一处是,爱情来了,林恩想留下来,然而女孩却说,你是英雄。英雄的形象成就了他们的爱情,同时也摧毁了爱情。爱情让战场与中场表演产生了巧妙的关联。
本来,爱情的探讨往往是在不在一起,而这部电影关注的却是爱情究竟在哪里。爱情在这里属于无法实现的幻想。英雄与美女即幻想与现实,悲剧的结局早已注定。
林恩的战争后遗症是另一个被遮蔽的事物。“死亡不是感受,战场杀人不值得骄傲。”记者会上的一幕,本能的回避是一种内心的煎熬。靠吃头疼药度日的林恩和他的战友为和平付出了心灵的代价。可当他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却没有获得理解。
林恩最终的选择是电影的结局,也是李安东方式的态度,略感暧昧。他的选择对于他姐姐以及观众而言,是牺牲自己、成全英雄。一群被称为“美国英雄”的士兵坐在车上互相说“我爱你”,这场面多少有些悲凉。
参考资料:人民网-漫长的中场休息:比利林恩不想被包装成美国英雄
㈡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这部影片中,李安想要传达的是什么
这部影片的剧情直击人心,正视了战争与人性的之间的关系,是大家所说的未来的电影应该有的样子。不可否认的是,导演李安依然是用情怀打动人心。故事的大概情节比利在战争中因为勇敢救援战友被誉为美国的英雄,并与战友一起被召回国内进行巡回宣传,在参加一场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的过程中,比利经历了人生中最辉煌又最令人觉得糟糕的一天。
这部电影继续延续了李安一贯的善意与不安,在骨子里也是特别悲情的,因为这个世界使人迷惑,无法理解。在现实里,我们无法要求太多东西,只好扪心自问,继续寻找这个无论是在电影还是生活中都给不出的答案。
㈢ 李安新片《比利林恩》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推荐指数:四星+0.5
细腻指数:四星+0.5
基本信息
类型:剧情
编剧:让-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
导演:李安
主演:乔·阿尔文,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等
上映时间:2016年11月(国内)
前天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中场战事》)上映,然后影视圈地震了。李安作为江湖老前辈,从不轻易出手,但凡有所行动,那必然全世界瞩目,赞誉也随之而来,他的好多名作如,《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证明了这点。
我昨晚看了《中场战事》,当看到男主比利作为取悦全美大众的小丑,站在舞台上不动不动时,差点泪崩。
电影散场的时候,我听我身后的姑娘感叹:“拍的是什么啊,都看不懂。”
外界对这部电影的口碑,存在很大的争议,特别是对电影商业化诉求强烈地欧美地区。堪称影评界琅琊榜的Metacritic网站,对《中场战事》的评分,仅有53分(李安另一部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该网站的评分则是79分)。
安叔每一部电影我都看过,都喜欢。安叔不是一个用强情节去取悦观众的导演,所以很多人看安叔作品的感觉就是:好无聊、特别困!,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对安叔新作的感觉就是连带十个感叹号的好牛 逼。
写安叔电影《中场战事》的影评,应该多看几遍电影,起码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因为此片刚刚公映,在技术上又是采用120帧/4K/3D规格,所以票价特别贵,我只能看一遍,网上关于《中场战事》的资料又特别少。那我只能以我的记忆为依据,写影评了,中间故事有讲的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给我留言,我们一起交流。
《中场战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网络有一堆解释,但我觉得不正确。要想理解本故事,最好的一个切入点就是一种技术:120帧/4K/3D拍摄格式。
大家都不是搞技术的,可能不太懂帧啊K啊D的,总之这种格式是目前世界上的最高规格拍摄格式。据说,全世界只有纽约、洛杉矶、北京、上海、台北5个城市中的5家影院的5个影厅能够满足这种播放要求。
安叔不是梅卡隆,不会对技术痴迷到魔怔。他之所以采用这种技术,有自己的解释:
“电影不管怎么样,最后都是人的感觉,还是要为艺术来服务,为故事,为人物,为戏剧性服务。我从来不觉得技术在这边,艺术在另一边。”安叔的意思是,技术是为了讲故事服务的。
外人理解这句话,基本上感觉就是废话,拍摄电影的技术当然是为了故事服务的,不然为什么叫拍摄电影的技术。
你错了,朋友。我认为,《中场战事》这部电影,必须用这种技术拍摄,观众才能贴近男主比利·林恩的内心。
电影故事是拍给人看的,故事内的内容讲的是人的故事。比利·林恩就是《中场战事》里的人,他没有故事,只有立场。
有人说,你又生扯吧,没有故事,就没有起承转合,故事就没有看点,那还叫什么电影。
那好吧,看来我必须得承认你说的故事必须有起承转合,但你也要听我讲完这个“不是故事,只有立场的”故事:
比利因为为姐姐凯瑟琳出头教训姐夫,犯了事儿。当兵入伍,是比利的唯一让大家都满意的选择(除了凯瑟琳反对)。
比利入伍后,被派往了伊拉克,此时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早就倒台,伊拉克表面上一切都在美军的控制当中。比利所在的班,叫B班,B班的班长叫蘑菇,蘑菇是一个相信因果报应,有思想的人,他在部队用自己的训练新兵的方法锻炼着比利。
比利跟着B班在伊拉克正常执勤,见过了太多来自另一个国家的信息,比如伊拉克孩子对美国大兵的眼神:愤怒、仇恨、惊恐、贪图、迷茫和怯懦;比如伊拉克群众对美国大兵的怀疑、用炮弹和生命跟美军斗智斗勇。
蘑菇带着B班在一次跟圣战徒的交战中,身受重伤,险些被圣战徒带走。比利见蘑菇有难,冒着枪林弹雨赶跑、并杀死了其中一个圣战徒,救下了蘑菇,然而最后蘑菇还是重伤身亡。
蘑菇牺牲这场战役,本来是一场在伊拉克司空见惯的小战役。但比利英勇救战友的画面,被随军记者的摄像机记录了下来,并传到了美国。因为比利英勇救战友的画面,让比利获得了银质胸章,他和B班成了美国的英雄。
美国政府为了用战争主旋律来服务政治,召回B班所有人回国,让他们在国内巡回宣传。故事开始的时候,比利等人只剩下最后一场宣传活动,也是最重要的一场活动:在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橄榄球老板甚至让电影制片人阿尔伯特许诺给B班,只要他们愿意参与与伊战相关的电影,B班所有人都会十万美元的酬劳。金钱让B班所有人欢欣鼓舞,除了比利。
比利为什么不开心呢,是在伊战中杀人得了战争创伤后遗症?还是嫌钱少呢?电影中交代的是在两天前,比利作为美国英雄回到家中后,受到了家人的热烈欢迎,特别是比利母亲,儿子作为英雄让她很骄傲。这一家人中,除了姐姐凯瑟琳对比利深感忧虑外,其它家人对比利的态度是骄傲大于担心。
凯瑟琳因为弟弟是为自己出头才当兵入伍,进入凶险之地伊拉克的,所以极力反对弟弟在国巡回宣传后再去伊拉克服役。姐姐不仅只是口头上反对,凯瑟琳表示,只要比利愿意配合自己,那么凯瑟琳就有能力将比利留在国内。这时比利面临一个选择是听从姐姐建议离开战友还是继续自己的战争机器生涯。
比利听了凯瑟琳的话吗?不知道,但比利在面对十万美金的许诺时,显得闷闷不乐,好像比利有自己的想法。
在最后一场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中,跟比利等人合作表演的是大牌明星碧昂斯、真命天女等人。比利和B班作为美国英雄,在一切看似很风光的背后,实际上,国内的人没人把它们当回事儿。
球场观众把它们当动物,因为只有动物会吃人和杀人;球场工作人员把他们当成完成工作的程序,因为程序按部就班完成了他们才能下班;舞台上的伴舞骂他们是煞笔,不要问为什么,我开心就骂你,作为美国英雄你还能当众打我啊;好事者则说他们是战壕基佬,没有依据,就说了你能把我怎样?;橄榄球队老板,则把他们当成挣钱的工具。总之,所有人,都有一种感觉,B班与其叫美国英雄宣传队,不如叫动物园英雄巡回表演,因为没有把他们当成英雄。
比利不在乎这些,除了战争创伤后遗症、姐姐让他退伍的干扰外。他对拉拉队员彩虹(她的名字我给忘了)一见钟情,他把彩虹加入进了自己对未来的幻象当中。彩虹也爱慕着美国英雄比利,两人见面两小时,亲密……分钟。
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中场表演结束后,橄榄球队老板诺姆,叫来比利和B班现任班长戴姆谈话。因为关于伊战电影很可能要拍,这就意味着比利等人要发财了。无奸不商,诺姆才不管你什么英雄,十万块钱我给不了,五千你干不干,不干就马上走人,用不着你们老子还不拍电影了还是咋地。
面对戴姆的奸商压榨,比利和戴姆捍卫住了B班的尊严:五千不行,必须十万!(这是影片一大亮点,回头我讲)。谈判自己自然谈崩了,因为这是B班最后一场宣传,政府安排的事儿结束后,B班所有人就得回伊拉克当世界警察了。B班没有挣到那10万美金,姐姐凯瑟琳也没有挽留住比利,最后比利跟着部队回到了伊拉克战场,故事结束。
上面的故事,我有加工,颠倒了原顺序,因为影片是两条叙事线(现实、回忆)交叉进行。
故事讲完了,那《中场战事》中,比利到底是个什么角色,他做什么呢?他的战役是什么呢?
比利一直在战斗,只是你一人未发觉:比利有两条重要的线,被导演隐藏了起来。
1,故事结构
通过影片中的镜头语言,我们不难发现,比利在自己世界中幻想时,在比利家中客厅没有收拾的餐桌是彩色的,镜头继续从客厅到卧室,在床上比利跟彩虹的交欢的画面是灰色的。也就是说,在比利心中,吃完饭后,离开家回到战场是他的第一选择,跟彩虹在一起也是他想要的,但是他自己给抹杀了这个选择。
B班在一次室内采访结束后,比利和彩虹一见钟情,在后台亲热,导演并没有拍他们是怎么亲热的,在故事结束的时候,导演用台词交代比利还是一个处男,也就是说比利和彩虹只是接吻,并没有交欢。比利见到了那个想跟她厮守终生的女人,但还是选择了自己军人的身份。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故事是从第一幕转到第二幕,比利的在中场的战役(成长、身份认同以及更多)打响了!
2,战役
在比利最后一场表演前两天,凯瑟琳就跟比利说,只要比利愿意配合,她有能力将比利留在国内,而不是服从政府命令,回归伊拉克战场。凯瑟琳有什么能力呢?是不是她跟橄榄球队老板诺姆、心理医生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只要比利愿意配合,比如说比利自己有病,比如听从诺姆拍低价电影的建议,比利就有可能留在国内(这条线大家可以忽略,1,诺姆拍电影借助的是主旋律,如果比利不去伊拉克反水,那他可能无利可图,所以可能凯瑟琳没有跟诺姆达成共识;2,游完泳很累了,晚上又看了如此烧脑的电影,只看了一遍有些情节我不敢保证真实)
文章开始时,我说看比利被人们当做木偶一样,站在舞台上,我差点泪崩。当时,舞台上放着音乐,歌词大概的意思是:我爱你士兵的所以原因,因为你是英雄,会给我热泪和幸福。
在比利等人离开场馆时,彩虹出现跟比利道别,比利对彩虹说,他其实有机会跟彩虹永远在一起的。彩虹不明白比利说的话,彩虹的回答是:“你不是英雄吗?”言外之一就是老娘把你当英雄才愿意被你感染和驱使,愿意跟你睡的,不然你以为你是谁。
这场戏的交代,不仅从反面证明了比利选择回归战场是正确的、表明了导演观点,而且使得整个故事比较完整,又省去了拖泥带水的各种交代。(电影中有很多台词:“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军人”、“我必须回去,我有过承诺,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巧妙地来表达比利的心声。)
关于亮点,比利和诺姆在跟戴姆杀价的时候:“五千不行,必须十万!”运用的真是巧妙。我们先不管那五千是定金或给多给少,比如有这样一个机会,如果给你十万,你会不会把你老婆让我睡一个月再还给你,答案一般是否定的,那如果我出一个亿呢?你还答应不答应我这个条件?
所以我个人觉得除了交代故事外,导演是不是有另一层意思:导演自己把B班的战争英雄光环拿下了,告诉观众,B班他们不过也是在交易而已,军人不过是他们的一个职业而已。
关于《中场战事》,很多人说该片含有反战啊社会现实啊这个那个的亮点和立意,你们就扯淡吧。作为一个擅长掌握细腻情感的导演,李安所有心思还是在比利这个人物上,把人物表现好了,反战也好其它也好,都是外壳,自带的光环而已,但前提是把比利这个人塑造的鲜活起来。
所以电影才运用120帧/4K/3D的最高技术规格,才在电影中无数次正面拍摄比利的脸庞、无数次出现以比利视角出现的世界,都在向观众表达比利内心关于这个世界胶着的战役。
影片内含的思考
佛经上有个经典的案例:当智者伸出手指指向月亮时,愚者却朝着智者的手指望去。
那愚者的思路就不对吗?他们眼光没有智者那么远,但他们活在自己的规则中,凡是智者说的话办的事儿,一定是对的。
每个人的人生可能有无限的可能,但世界上有很多跳脱者,无论是思路上,行为上,表达上都有。活着就有可能,张幼仪在18岁之前,在她的认知中她一辈子或许只是相夫教子,从来没有想过会出国,谁又想到后来她不但出了国,还成了职业经理人?
但电影故事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基本都是固定的。每个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每个时代看同一部电影的角度和思路是不一样的。然而人性是想通的,世界看着比利,比利也观察着世界,他得有个立场,他长大了,他必须长大,因为他下了投名状(跟蘑菇生死之交、杀了人),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就得按着成年人的规矩去办事儿。
按照这样的思维去办事儿,那智者指着月亮也没人管它了,因为没有人是傻子。他们不是看不见月亮,而是甘心认可手指就是真理。
在《太阳的后裔》中,女主问大尉,我跟祖国非要选一个你会选谁,大尉回答是祖国。好一场主旋律教育!我这里有个问题,大尉爱的是祖国还是爱的他的职业?
如果这个国家是非正义的发动战争,大家明明知道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还要继续战争,那一些战士的牺牲还有意义吗?在影视剧中,大尉必须正能量爱的是他的祖国,但如果现实中,他就是下了投名状,他的世界观必须要维护,哪怕是用生命。
投名状都下了,还有什么事儿不敢干的,我世界的尊严,必须我来维护,我也必须维护!
橄榄队老板下了投名状,所以他无奸不商,极力维护着自己的世界:利益和商业版图。电影中的影视明星下了投名状所以只是跟英雄们客气的打着招呼,以维护自己在影迷心中波澜不惊的形象/或是怕有绯闻(根据镜头语言:在后台明星跟比利等B班成员打招呼的镜头是,明星背对着镜头,正对着B班)
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何尝没有下投名状呢。管它什么样的投名状,小三为了转正毒死正室;办公室甄嬛传每天上演,玩死一个是一个。平静的小湖中,实际上暗流涌动。
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则是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中(父子、邻居、战友、同事等)体会着乐趣、感受对比、学习带来的认知和满足。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名利场都有交集,这个交集中有一种价值观容不得侵犯,那就是道理。因为这个道理对每个人的利益都构不成威胁,这个道理比如是正义、比如是善良、比如是付出。
在小众的音乐节目中,大家共同认同的道理是《我是歌手》,那重金广告就来了,也就是说认同也能被利用。
导演眼中,《中场战事》中的爱国主义宣传队B班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下了各自的投名状,各自安排着自己的命运,你若听话和安好,那全世界都是晴天。比利到最后选择了战场,那是他主动的选择,那是他的人生,成长过程中总是有心无力,管不了那么无奈。
比利在这些光怪陆离的世界中,不过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路而已,那还怪什么现实社会中的虚情假意,把美国英雄当成蛋糕来分割利益的各色人等呢?走吧,走吧,每个人都要学会长大。
最后抛个问题:比利最后赢了吗?
一个完整的电影,有终点有归宿的结尾好像是标配,但我想一部好的电影,仿若人生,人生又岂止一种可能。
不要问我为什么有钱能看这么贵的电影。博纳影城的会员,每年生日的时候,影院都会免费赠送一场电影看。我就是《独家记忆》中,每年看一场孤单电影的主儿……你明年再看电影时,身边要有菇凉。
㈣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除120帧外,还有哪些看点
李安导演的这部新片在制作和宣发过程中,创新采用的120帧/4K/3D拍摄格式都是最大的噱头。据说连卡神将这种首创拍摄模式称为“新白金标准”,赞誉其“无懈可击!不可能看到比它更好的了,比它更高的水准已经没有意义了。”
但是电影在国内公映,120帧版本并不是供应所有地区,即便连60帧版本也是“限量”,二三线城市的观众可以不必期待,安安分分看自己的24帧就可以了。那么,这部以创新拍摄格式成为焦点的电影,看不到120帧的情况下,我们还能看什么?
只不过,就电影本身来说,剧情琐碎而平淡,几乎没有什么情节高潮,我甚至有种看片段链接的感觉。台词干涩而缺乏印象力度,导致人物形象立体感薄弱。但我个人很喜欢这种题材,所以,单就电影主题来说,内中有不少让我感触的东西。演员的表现也够精彩,虽然我更加喜欢“蘑菇”和“傲娇班长”。
㈤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首先,让我从个人角度来谈谈观影的主观感受~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推荐指数:四星+0.5
细腻指数:四星+0.5
基本信息
类型:剧情
编剧:让-克里斯托弗·卡斯特里
导演:李安
主演:乔·阿尔文,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等
上映时间:2016年11月(国内)
上面的故事,我有加工,颠倒了原顺序,因为影片是两条叙事线(现实、回忆)交叉进行。
故事讲完了,那《中场战事》中,比利到底是个什么角色,他做什么呢?他的战役是什么呢?
比利一直在战斗,只是你一人未发觉:比利有两条重要的线,被导演隐藏了起来。
1,故事结构
通过影片中的镜头语言,我们不难发现,比利在自己世界中幻想时,在比利家中客厅没有收拾的餐桌是彩色的,镜头继续从客厅到卧室,在床上比利跟彩虹的交欢的画面是灰色的。也就是说,在比利心中,吃完饭后,离开家回到战场是他的第一选择,跟彩虹在一起也是他想要的,但是他自己给抹杀了这个选择。
B班在一次室内采访结束后,比利和彩虹一见钟情,在后台亲热,导演并没有拍他们是怎么亲热的,在故事结束的时候,导演用台词交代比利还是一个处男,也就是说比利和彩虹只是接吻,并没有交欢。比利见到了那个想跟她厮守终生的女人,但还是选择了自己军人的身份。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故事是从第一幕转到第二幕,比利的在中场的战役(成长、身份认同以及更多)打响了!
2,战役
在比利最后一场表演前两天,凯瑟琳就跟比利说,只要比利愿意配合,她有能力将比利留在国内,而不是服从政府命令,回归伊拉克战场。凯瑟琳有什么能力呢?是不是她跟橄榄球队老板诺姆、心理医生已经达成了某种共识:只要比利愿意配合,比如说比利自己有病,比如听从诺姆拍低价电影的建议,比利就有可能留在国内(这条线大家可以忽略,1,诺姆拍电影借助的是主旋律,如果比利不去伊拉克反水,那他可能无利可图,所以可能凯瑟琳没有跟诺姆达成共识;2,游完泳很累了,晚上又看了如此烧脑的电影,只看了一遍有些情节我不敢保证真实)
文章开始时,我说看比利被人们当做木偶一样,站在舞台上,我差点泪崩。当时,舞台上放着音乐,歌词大概的意思是:我爱你士兵的所以原因,因为你是英雄,会给我热泪和幸福。
在比利等人离开场馆时,彩虹出现跟比利道别,比利对彩虹说,他其实有机会跟彩虹永远在一起的。彩虹不明白比利说的话,彩虹的回答是:“你不是英雄吗?”言外之一就是老娘把你当英雄才愿意被你感染和驱使,愿意跟你睡的,不然你以为你是谁。
这场戏的交代,不仅从反面证明了比利选择回归战场是正确的、表明了导演观点,而且使得整个故事比较完整,又省去了拖泥带水的各种交代。(电影中有很多台词:“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军人”、“我必须回去,我有过承诺,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巧妙地来表达比利的心声。)
关于亮点,比利和诺姆在跟戴姆杀价的时候:“五千不行,必须十万!”运用的真是巧妙。我们先不管那五千是定金或给多给少,比如有这样一个机会,如果给你十万,你会不会把你老婆让我睡一个月再还给你,答案一般是否定的,那如果我出一个亿呢?你还答应不答应我这个条件?
所以我个人觉得除了交代故事外,导演是不是有另一层意思:导演自己把B班的战争英雄光环拿下了,告诉观众,B班他们不过也是在交易而已,军人不过是他们的一个职业而已。
关于《中场战事》,很多人说该片含有反战啊社会现实啊这个那个的亮点和立意,你们就扯淡吧。作为一个擅长掌握细腻情感的导演,李安所有心思还是在比利这个人物上,把人物表现好了,反战也好其它也好,都是外壳,自带的光环而已,但前提是把比利这个人塑造的鲜活起来。
所以电影才运用120帧/4K/3D的最高技术规格,才在电影中无数次正面拍摄比利的脸庞、无数次出现以比利视角出现的世界,都在向观众表达比利内心关于这个世界胶着的战役。
影片内含的思考
佛经上有个经典的案例:当智者伸出手指指向月亮时,愚者却朝着智者的手指望去。
那愚者的思路就不对吗?他们眼光没有智者那么远,但他们活在自己的规则中,凡是智者说的话办的事儿,一定是对的。
每个人的人生可能有无限的可能,但世界上有很多跳脱者,无论是思路上,行为上,表达上都有。活着就有可能,张幼仪在18岁之前,在她的认知中她一辈子或许只是相夫教子,从来没有想过会出国,谁又想到后来她不但出了国,还成了职业经理人?
但电影故事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基本都是固定的。每个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每个时代看同一部电影的角度和思路是不一样的。然而人性是想通的,世界看着比利,比利也观察着世界,他得有个立场,他长大了,他必须长大,因为他下了投名状(跟蘑菇生死之交、杀了人),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就得按着成年人的规矩去办事儿。
按照这样的思维去办事儿,那智者指着月亮也没人管它了,因为没有人是傻子。他们不是看不见月亮,而是甘心认可手指就是真理。
在《太阳的后裔》中,女主问大尉,我跟祖国非要选一个你会选谁,大尉回答是祖国。好一场主旋律教育!我这里有个问题,大尉爱的是祖国还是爱的他的职业?
如果这个国家是非正义的发动战争,大家明明知道战争不过是政治的延续,还要继续战争,那一些战士的牺牲还有意义吗?在影视剧中,大尉必须正能量爱的是他的祖国,但如果现实中,他就是下了投名状,他的世界观必须要维护,哪怕是用生命。
投名状都下了,还有什么事儿不敢干的,我世界的尊严,必须我来维护,我也必须维护!
橄榄队老板下了投名状,所以他无奸不商,极力维护着自己的世界:利益和商业版图。电影中的影视明星下了投名状所以只是跟英雄们客气的打着招呼,以维护自己在影迷心中波澜不惊的形象/或是怕有绯闻(根据镜头语言:在后台明星跟比利等B班成员打招呼的镜头是,明星背对着镜头,正对着B班)
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何尝没有下投名状呢。管它什么样的投名状,小三为了转正毒死正室;办公室甄嬛传每天上演,玩死一个是一个。平静的小湖中,实际上暗流涌动。
每个人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活则是在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关系中(父子、邻居、战友、同事等)体会着乐趣、感受对比、学习带来的认知和满足。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名利场都有交集,这个交集中有一种价值观容不得侵犯,那就是道理。因为这个道理对每个人的利益都构不成威胁,这个道理比如是正义、比如是善良、比如是付出。
在小众的音乐节目中,大家共同认同的道理是《我是歌手》,那重金广告就来了,也就是说认同也能被利用。
导演眼中,《中场战事》中的爱国主义宣传队B班是不是也是这个意思?我们下了各自的投名状,各自安排着自己的命运,你若听话和安好,那全世界都是晴天。比利到最后选择了战场,那是他主动的选择,那是他的人生,成长过程中总是有心无力,管不了那么无奈。
比利在这些光怪陆离的世界中,不过是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路而已,那还怪什么现实社会中的虚情假意,把美国英雄当成蛋糕来分割利益的各色人等呢?走吧,走吧,每个人都要学会长大。
最后抛个问题:比利最后赢了吗?
一个完整的电影,有终点有归宿的结尾好像是标配,但我想一部好的电影,仿若人生,人生又岂止一种可能。
不要问我为什么有钱能看这么贵的电影。博纳影城的会员,每年生日的时候,影院都会免费赠送一场电影看。我就是《独家记忆》中,每年看一场孤单电影的主儿……你明年再看电影时,身边要有菇凉。
㈥ 遭受家暴女生的自白:我逃离了男人,却逃不赢噩梦,家暴究竟有多可怕
我的前前同事斜斜被家暴了,得知这个消息时,我很震惊。
她发在朋友圈,说活着好难,正义到底在何方?
当你抛弃悲伤,伤口或许不疼了,与其同时,它也永远不会好了。
因为那把刀一辈子都插在胸口,伤口崩裂流血结痂,不断往复,只是你不再感受到难过,却并不会快乐。
就像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患者,要做的不是回避悲伤,急着遮盖掉伤疤,而是正视伤口,让自己真正挣脱枷锁,走出来活下去。
㈦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经典台词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正在影院热映中,昨日突破亿元大关。那么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争经典台词有哪些呢?下面我为您整理了《比利·林恩》经典对白台词语录名句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1、 你知道,我从来没有过你这种经历,年纪轻轻就受到战争的试练。
2、 你经历了其它人永远无法知道的一切。
3、 被人称为英雄,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负担太沉重了。
4、 比利,你的故事已经不再只属于你了。,面是全美国的故事了。
5、 那让我觉得没办法 表达 自己的想法。
6、 那边到底发生 了什么。
7、 你曾对和敌人作战,很少有士兵能花香这种经历。
8、 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个军人。
9、 只要找到一个超越你自己的东西就行了。
10、 我们只要打开一条门缝,阳光就会进来了。
11、 你那天的英勇,让大家见识到战争是如此的真实。
12、 我们能做的不是什么故事或者观念,而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比利·林漫长的中场行走》根据本·芳汀(Ben Fountain)同名小说改编,被认为是伊拉克战争版的“第22条军规”(Catch-22)。故事主角是一名19岁的得克萨斯男孩比利·林(Billy Lynn),他在加入美军步兵部队后,被派往伊拉克战场。2005年他和同事们在一次交火中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为了展示伊战成果,布什政府把他们召回国,让他们在感恩节那天的达拉斯牛仔队橄榄球比赛中场休息时与碧昂斯等娱乐明星同台,同时向他们授予荣誉勋章。
不过在这之后,比利·林和其他的老兵又被布什政府重新送回到了伊拉克战场。
《比利·林漫长的中场行走》电影版被业内看作是“潜在的奥斯卡夺奖热门电影”,因此除了李安之外,该片的编剧也是位奥斯卡得主——西蒙·比弗尤(Simon Beaufoy),他曾凭借《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据悉,电影版的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比赛那一天,战争的部分将通过闪回展现。
《比利·林漫长的中场行走》将由索尼影业发行,不过在大中华地区,这部影片的发行权由博纳影业集团持有。
李安通常被冠以“中西通吃”的名号,但这“吃”根本上是避重就轻地“吃”。这在他的两部战争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南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均是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而李安均选择“男孩成长”作为切入点。用人性表现战争残酷是电影创作者的惯用手段,在引起情感共鸣方面尤其有效,不过又常被用来作为“避谈政治”的理由。但战争归根到底是政治的延续,谈战争不能不谈政治,于是李安的短板就暴露出来了。李安的两部片均表现“小人物无力左右政治,只好安分做好士兵职责”这种狭窄观念。《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在前面大部分时间似是而非地批判了战争残酷和利益至上之后,以主角和姐姐的一个感人拥抱以及战友们的“真情告白”来消解前面聊胜于无的批判力度。主角姐姐作为电影中唯一的反战声音(尽管也很表面),一个拥抱就软了,这就是导演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倒不如加入街上“免费拥抱者”的行列?主角拒绝大商人的恶意降价,然后又和战友们屁颠屁颠地回去充当大财团开拓资源的马前卒?
当爱被用来消解对战争的批判、战友情被用来掩盖战争背后的利益驱动时,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就不是创作者所想象的那么“纯洁”了。当然,创作者如李安自然会像比利·林恩那样摆出无辜者的姿态(“世界太复杂”,“我只是讲故事的人”)来避开批评;他们有时标榜自己没有思想,有时又标榜自己思想独立,宁愿作这种自相矛盾的立场也不愿承认自己依附于钳制主流思想的统治阶级,更不愿承认自己很多时候也成了压制反对声音、宣扬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工具。电影最后“真情告白”段落里范·迪塞尔那句“美国是个小孩国家,要到别处成长”(大意)和《与魔鬼共骑》最后的迈向西部是一脉相承的。有人说这是“民主输出”,有人说这是“开拓者殖民主义”;对于被列强欺负过的中国人来说,这种思想有个熟悉得多的名字:帝国主义。当然,对于时而心怀天下时而避世独居的知识分子而言,“美化侵略”的帽子是太大了:“世界太复杂了,我只是个讲故事的人。”
李安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他的电影,而在于他的圆滑。拍争议题材时说“我只是讲故事的人”,尝试技术试验时强调“大家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这些话的实质跟“你妈是女人”没什么两样,但关键是他所呈现的态度:这种貌似保持谦虚实际上先声夺人的做法往往成为他下台阶的一种方式,让人不忍责怪。影评人们,不管老中还是老美,都很吃这一套,纷纷为他开脱。这在李安拍砸了的时候尤其明显:120帧效果不好,他们怪技术不合适,并褒奖导演“勇气可嘉”,甚至为120帧视觉效果贴上“实验电影”或者带前缀的“现实主义”标签;故事有问题了,他们就说李安“其实在说另一个故事”,或者怪原著和编剧。总之,怪谁都不能怪李安。如果大家以这种心态看张国师的电影的话,影评界可能是另外一副光景了。但谁又能保证不会呢?
►对于李安这样的导演,“遭遇大量差评”其实与“低于预期”意思差不多。就跟最近影评人夸郭敬明是国内真人动画电影技术的吃螃蟹者,但他们的本意其实是《爵迹》确实比《雷锋的故事》逼真。
丨《爵迹》
丨《雷锋的故事》
大家对李安的期待已经到了出一部片拿一座小金人的水平。所以一部落款李安的新片没有得到媒体和影评人的如潮好评,于情于理都让人有些意外。
但这并不意味着李安的失败。恰恰相反,这位出生台湾,求学美国的华裔导演,又一次地走在了同样黄皮肤讲中文的中国导演前面。
丨李安
►“亲王”马伯庸曾经说李安是中国电影的千古罪人,其中的反讽意味路人皆知。
毫无疑问,李安是中国电影的千古罪人。这个台湾人自从靠着一部非常规的武侠片《卧虎藏龙》在好莱坞大受追捧以后,就成了许多中国大陆艺术片大导演们的心头梦魇。那尊奥斯卡小金人无时无刻不在撩拨着这些大导演的虚荣和嫉妒,让他们辗转反侧撕心裂肺,恨不得一身血液都化成醋酸劈头盖脸地泼到李安身上。
和尚能摸,我不能摸?
李安能得,我不能得?
一部《卧虎藏龙》带出多少金玉其外的“武侠电影”,中国第五代名导纷纷中招,最后在几乎无一例外沦为笑柄后,这边厢李安早就跳出武侠圈,拍了部 GAY 片,又轻松拿了一回奥斯卡。
丨《断背山》
张艺谋们发愁了,武侠电影尚能搞搞,“LGBT 电影”怎么办?
►李安曾自嘲:外表文雅做事温和,乍一看就是《卧虎藏龙》里压抑自己的大侠李慕白,是《理智与情感》里隐忍的大姐埃莉诺·达什伍德。
然而他真正渴望的,是玉娇龙纵身跃入深崖的极度反叛,是玛丽安沉醉不知归路的惊蛰心境!
丨《卧虎藏龙》
这样的李安,在《饮食男女》里将中国人五千年来的性压抑摆上台面给人看、把俄勒冈州西部牛仔粗粝的温存拍得令人潸然;一部英国名著拍出《小城之春》般细腻动人的味道;把张爱玲一部不足两万字的小说改编成华语电影史上最惊世骇俗也是最值得回味的谍战爱情片;再到《少年派》中用一人、一虎、一船将商业与文艺完美统一。
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当然,李安远不是神,也不是没遭遇过滑铁卢,“父亲三部曲”之后的历史战争片《与魔鬼共骑》反响平平,首次尝试超级英雄电影《绿巨人》票房惨败,非典型青春电影《制造伍德斯托克》毁誉参半。
早就尝过低谷期的滋味,李安并未改变自己拍电影“追求凶狠”的风格。仍是一部接一部地,从未重复自己。《比利林恩》是又一个佐证。
►不同的是,李安这回不再“在中西世界游走了”,他找到了另一个令人血脉贲张的东西——电影技术。
这一切都源自于拍摄《少年派》时对这部电影的 3D 效果的不满意,李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高帧数拍摄技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李安拍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所采用的摄制格式是 3D/4K/120 帧,这顺理成章的成了影片讨论的焦点之一。
高帧数的拍摄技术带来的是侵入性的感官体验,微妙和颗粒感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透明和光滑,以及令人屏息的清晰度。
用看过本片的豆瓣网友的话来说即是:
“字符子弹烟花全都飞出屏幕,浮现在眼前”,比传统 3D 更震撼,几乎消弭了现实与影像的隔阂。
►自从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戈达尔说出经典的“电影是每秒的 24 格的真相”起,人们似乎从来就没有质疑这句话的权威性。李安对于这个无坚不摧的框架感到不满,“24 格并不是真的好,只是便宜”,显然他看见了这个技术的不足之处。
但说到自己为什么拍这部片,李安明显没有想那么多。
在某种方面,我很天真。我只是对我见到的东西很兴奋,有些时候,这种实验会对整个工业产生影响。我有时感到非常脆弱。我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展示:你看到那个了吗?你看到我刚才看见的东西了吗?这就是我全部的动力。
李安还说,这次拍摄的最大收获,就是大家会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方式,看清银幕上的脸。
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㈧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经典台词语录有哪些
/s/1hrB6Xnu比利·林恩演员乔·阿尔文美国德州士兵,19岁入伍参加伊拉克战斗,在一次交火中他大难不死,意外与战友成为大众的关注焦点,被召回美国参加巡回宣传。最后重回战场,其中经历了复杂波折的心理转变过程,他对人生和命运也产生了很多终极思考。凯瑟琳·林恩演员克里斯汀·斯图尔特比利的姐姐,一直背负着内心的愧疚,就是弟弟在伊拉克战场上的命运,弟弟当初的参军是因为她。她是离比利最近的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比利的内心变化。比利回到美国的时候,她真情地希望弟弟不要再回战场。戴姆演员加内特·赫德兰B班班长,他是兄弟们的大哥、导师、领导、他们的模范以及理性的代表。当比利在两难抉择的内心时,他希望比利回战场。阿尔伯特演员克里斯·塔克好莱坞电影制片人,是野心勃勃的投资人,试图将伊拉克战争归来的比利的传奇经历拍成电影。他真心喜爱并且尊重B班弟兄,也希望通过比利可以将B班的伟大故事搬上大银幕。施洛姆、(蘑菇)演员范·迪塞尔一名职业军人,一个受人尊敬且敬畏的人物,同时又充满灵性与哲学性。他已经待在战场上比任何人都还久,对战争经验有着截然不同的一套领悟,用宗教观念教化比利如何看到战争与生死,也触动了比利内心的波澜起伏。诺姆演员史蒂夫·马丁橄榄球队老板,是一位精明商人,对他来说利益最大化就成为了他追求的目标,一旦没有利益价值,就会立刻转移目标。
㈨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如何评价
导演用了不少人物的主观视角,在电影里两个大场面,球赛中场表演和伊拉克战场上,这种用120帧4K 3D拍成的主观镜头一下子让观众成为了比利·林恩。甚至有的观众认为诟病120帧因为过于清晰,呈现在大银幕上反而会造成不真实感。但事实,无论是锣鼓喧天的球赛中场还是枪林弹雨的伊拉克战场,虽然都是真实发生的现实,却又超出了日常生活景象,用来呈现比利·林恩的视角,简直是锦上添花。
李安的拥趸还是以文艺青年电影迷为主,观众也不会要求他的电影有爆米花影片的视觉轰炸频率。但在故事上,该片确实太缺乏惊喜,试图用不断的闪回来讲述一个原本平庸缺乏亮点的故事。而且连李安导演最擅长的人物刻画这次也掉了链子,大部分台词呆板浅薄,尽管各位新老戏骨,也没有办法挽救平淡的影片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