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友记中的演员都演过什么电影啊把他们的英文名准确的告诉我~~
1、詹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 Aniston)
詹妮弗·安妮斯顿,1994年因演出《老友记》走红,并获金球奖、艾美奖和美国演员工会奖等。2003年,她凭借独立影片《麦田守望的女孩》的演出获得了好莱坞电影奖。2008年,她主演的《马利与我》上映。2011年,她主演的《恶老板》上映,
2012年,詹妮弗·安妮斯顿再度与保罗·路德合作,主演了影片《漫游》,在该片拍摄过程中与未婚夫贾斯汀·塞洛克斯相恋;2013年9月14日,詹妮弗·安妮斯顿与与蒂姆·罗宾斯,艾拉·菲舍尔等人合作出演的影片《犯罪生活》在加拿大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闭幕式上首映。
2、柯特妮·考克斯(Courteney Cox)
1994年,柯特妮·考克斯饰演《老友记》中Monica Geller的角色,获得最佳喜剧TV女演员提名。1996年,柯特妮·考克斯参演《惊声尖叫1》。2000年,柯特妮·考克斯凭借《惊声尖叫3》获得第2届青少年选择奖最佳电影火花女星。2005年, 出演了电影《November》和《最长的一码》;2011年,柯特妮·考克斯出演了《惊声尖叫4》。
3、丽莎·黛安·库卓(Lisa Diane Kudrow)
丽莎·黛安·库卓,1963年7月30日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美国演员。1994年演出《老友记》;2001年主演爱情电影《一爱到底》;2003年参演悬疑电影《仙境谋杀案》;2005年,出演《归来记》;2009年参演电影《流浪狗之家》,2007年参演电影《蓝色吉祥物》。
4、汉克·阿扎利亚(Hank Azaria)
汉克·阿扎利亚,1964年4月25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皇后区,因出演《老友记》而被众人熟知,电影方面尽管汉克·阿扎利亚作品不多并且出演的多是小角色,但他的表演却常常超过了的预期,亮相过《风月俏佳人》、《盗火线》、《美国甜心》、《哥拉斯》、《遇见波莉》、《疯狂躲避球》等热门影片。2009年出演了《博物馆奇妙夜2》中的卡门拉。2011年,他出演了《蓝精灵》中的格格巫。
5、马修·派瑞(Matthew Perry)
马修·派瑞,以饰演美国著名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钱德勒·宾而出名,他同时也是艾美奖提名的男演员。也曾主演电影《重回十七岁》和《热血教师》。而他主演过最卖座的影片是和布鲁斯·威利斯合作的《整九码》。2014年,参与改编自Neil Simon经典喜剧《单身公寓》,是他继《老友记》之后的又一部多镜头喜剧,2006年参演电影《热血教师》;2008年参演电影《美国鸟类》。
2. 急求《真相至上》的影评
《nothing but the truth》(《真相至上》),讲了一个从平凡到伟大的故事。影片叙事和拍摄技巧未见得如何,但导演罗德•拉里所见长的影片内涵构造却十分出色,尤其是从导演系列作品中看出的一脉相承,那是好莱坞所少见的良心。
这部片子乍看是一个记者坚持新闻伦理的故事,但我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非常清楚这并不是全部。在一个没有良心和基本正义的地方,真正的新闻自由、新闻伦理是不可能存在、也不被需要的。
美国新闻法律和相关修正案虽然规定了新闻自由言论自由,但随着近些年来美国国内威胁感的上升,包括爱国者法案在内的许多新通过的法律法规,还是越来越多的开始干涉公民的神圣私人领地,从居所到思想都难幸免。但现在美国法律认为在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记者应当跨过伦理供出信源。现实中许多记者就是这样,甚至一开始就对可能招致麻烦的新闻避而远之。开始时候人们都认为,瑞秋•阿姆斯特朗很快就会在法庭和看守所的高压之下屈服,但这个女人并没有这样做。
我以为整部电影真正的悬念,并不在于谁是那个给记者提供信息的人,而在于这个女人到底能不能坚持到底。
看过影片,最值得讨论的是这几个问题:
1、瑞秋•阿姆斯特朗坚持的是什么?
最开始做这条新闻,是因为需要报道事实真相,这是记者的职责所在,从她跟编辑说这个独家新闻的神情可以知道,瑞秋很激动,也有丝想一举成名的虚荣。毕竟这种能角逐普利策奖的新闻是所有记者梦寐以求的。但是为了虚荣,不值得她背上藐视法庭的罪名被羁押。后来面对特别检察官,面对法官和陪审团,她坚持的理由,是记者有责任保护信源,也有为信源保密的特权。但是特别检察官在法庭上用“国家安全”这个无比堂皇的理由,让她的坚持也没了道理。数月之后,就连瑞秋自己的律师都打了退堂鼓开始劝她张口。
瑞秋打动律师的那番话,说明了一切:她如果知道自己会落到今天这样的境地,作为一个母亲她可能不会做这条报道。但事情走到这一步,已经没有回头路。她必须保密,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才是对的。
国家虽可气势压人,但她至少可以选择不屈服。一句“国家安全”并不足以消解一切个人权利。将一个保守秘密的记者收监将近一年合理、合法在哪里?这只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对抗。
社会化,是让自然人去重新养成一套行为法则、道德法则,允许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自主选择适用的伦理,从而更适应生存的需要。当一切成为习惯,世代传承的那套根本的道德伦理准则,逐渐动摇甚至消失。一切只剩“相机而动”。
检察官以效忠政府职位的腔调说,这是他的工作,他有充分的权利去做他对瑞秋做的那些事。是不是这样?当然,在某种伦理中是这样,认为对待工作就是要不择手段的去完成,这是社会性对合格社会成员的要求。伦理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变化的那么迅速,以至于有时可能前后相悖。而在分工细密、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却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了,虽然并不意味着这样做就是对的。
瑞秋的坚持变得不合时宜,甚至有些人搞不好还同意检察官的观点,“她包庇罪犯,就业是一个罪犯。”这都是在社会视角下的判断。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只是一种伦理的结论,更别说这种伦理是衍生的、次级的、蜕变过的。
我们原本是有一套伦理道德体系,就是人内心的道德守则、是良知,哲学上叫做“自然道德”。这种基本的是非感——什么是什么,什么不是什么。是绝对意义上非黑即白的。就好像瑞秋的儿子在车上说的那样“你这是打小报告,打小报告是不对的!”是一种人之初生而具有的直觉。
瑞秋一直在坚持的就是这样的自然道德。她的信源那个小女孩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给出了信息而她答应会小女孩保密。在自然道德判断中,真相值得追求,揭露罪恶与保守秘密是对的;而告密是不对的,背叛违约是不对的。瑞秋只是跟随了自己的良知。
在大部分时候,社会培养我们适应的自主道德与自然道德是一致的,人们感觉不到不妥,但也有很多类似瑞秋遭遇的时候,需要进行艰难的抉择,在这样的时候才能看出人的高下。
2、为了坚持自然道德,多少代价是值得的?
这个问题乍看起来很理性,但实际上没有意义。
对于一个信守自然道德的人而言,坚持不能被衡量。就好像中国前几年那个著名的社会大讨论“大学生救老农民被淹死值不值得?”一样,答案就是——没有值不值得,只有应不应该。救死扶伤、见义勇为,是人应该做的。
我并不否认,自主道德或者说是这个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道德伦理守则,会更有效率、更“理性”,大部分人都这样做,但这并不会从终极上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瑞秋为了自己的坚持几乎一无所有:自己在监狱里遭到毒打和限制自由、精神严重摧残,一年多的关押后还有两年刑期,她失去抚养权眼看着儿子与自己疏远,丈夫迅速变心。这个女人,这个记者,为了一点坚持,付出太多。她所付出的,甚至超过了人们对于一个记者、一个母亲、一个女人所要求的程度。
最后她干脆把自己的结婚戒指送给检察官当做“战利品”,要知道一年多以前她刚进监狱都不舍得摘下来。婚姻是社会对人的一种安排,而这场婚姻的迅速破裂是因为,丈夫选择独善其身,他的道德是另一种。这正好非常讽刺的说明,“相机而动”的伦理根本不可能有幸福。而导演也借片中律师之口说出自己的意见:这两人根本就不应该在一起。自然道德和自主道德从根本分歧,表面的美满只因未到考验的时刻。
3、告密与告密者
人不应该告密。但许多人都做了这样的事情。在影片中有人告密,在导演罗德•拉里2000年的《暗朝汹涌》里有人告密,在美国的麦肯锡时代有人告密,在柏林墙那边有人告密、在苏联大清洗期间有人告密,可悲的是在中国文革期间,甚至“告密光荣”。这是多么乾坤颠倒的世界?!
我看了章诒和女士的几篇文章,也看了聂绀弩刑事档案,还看过巴金的回忆录,这些我一直知道发生着的事情,还是证据凿凿更让人震撼。
这些人都可以找出一万个理由来,说自己受了压力,迫不得已,说本性并非如此。事实是,他们本性就是如此,告密者的本性都是如此,没有借口。
圣经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中国古话说的“血债血偿”,到了现代社会,都被认为是不文明、野蛮。可是文明文雅的方式,就足够伸张正义、足够惩戒罪恶?我们相信法律,只是因为我们选择了社会的游戏规则。可惜这个规则不能面面俱到不说,还包藏权力的私心。
从历史上看,告密者往往生活的很滋润。他们的罪孽,往往可以因为政治的原因而被忌讳或者隐藏。而那些只是自己的信仰和道德伦理与“有权的那些人”不同而被告密的人,做了历史的炮灰。用自然道德直接就能判断,这都是不对的。告密可耻、告密导致他人受伤害的应当承担责任。可不公平也不正义的是,这些人往往逃脱制裁。让善良的人们怎么接受这事实?
在朴素的正义观念、刑罚观念中,“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血债血偿”意味着有罪必究,绝不饶恕。可一涉及政治,现实就龌龊得让人气馁。告密还罢了,对更严重的犯罪,各国政府都还时常期期艾艾。
犹太人没有迟疑过:摩萨德和犹太复仇组织在战后一直追杀纳粹凶手。罪魁艾希曼在阿根廷被抓获送回以色列受审,以15 条罪行判处死刑,尸体焚化沉入地中海;另一被称为“里加屠夫”的赫伯特•库克斯被复仇者击毙在南美某国的犄角旮旯里。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告密,对待人性恶的罪行,情况怎么也不会比现在更差。
4、关于环境和个人选择
为什么选择告密?无非是因为这样生活起来能少一些艰苦、有利可图。
其实选择一直都是存在的,对与错、善与恶、难与易,生与死,这些选择甚至是一望便知的。你大可以坚持自然道德朴素的是非观干净的活着或死去,不去走“捷径”。
出现这样的事情,全怪人自己也不客观,他们生活的社会也难辞其咎。社会允许告密,收容甚至犒赏告密者,才让这种事情不得断绝。甚至说的远一点,告密只是人道德偏差的一种行为而已,还有许多其他。而多少悲剧,都是因为正义不得伸张,都是因为环境和人力交互作用沉入堕落的螺旋。
社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权力运作毕竟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必要的时候当权者就是耍手段、搞高压、混淆视听,无所不作。一方面是自保的需要,一方面只因它有这个能力——暴力(国家暴力)。
我认为,在一个正直良好的环境里,人是可以做出正确选择的。可惜,诚如李敖在《天堂不是我们的》一文中写说:垂死前的苏联老一辈“职业革命家”卢巴雪夫(Rubashov)曾表示:“我们全走了!只留下你们,历史在你们手里,我要能叫你们明白我当年的好梦和一开始就做错的地方就好了……我的儿子,休想能硬把天堂造出来!”这是一句多么凄惨的哀呼!这种哀呼的深刻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天堂是渺茫的,想在人间造天堂的人,是一场好梦、一场一开始就做错了的好梦,天堂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所以更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是——环境已然如此,我辈该当何如?
马克思•韦伯讲:“在无数情况下,获得善的结果,是同一个人付出代价的决心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得确信,即使这个世界在他看来愚蠢不堪,根本不值得他为之献身,他仍能无怨无悔;尽管面对这样的局面,他仍能够说;‘等着瞧吧!’只有做到了这一步,才能说他听到了召唤。”
不管什么时候,这就是有良知、有使命感的公民选择的道路,虽千万人吾往矣,他们会下定付出代价的决心。
5、国家与个人
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我只想说一点自己的看法:有先贤说,为了自由,人必须始终与国家做抗争。个人选择道德守则都如此困难,我们对国家的期望值便应该放的更低,因为掌控国家的是政治家。
片中仅仅因为爆了国家军方的丑事,女记者便迅雷不及掩耳的被当做“叛国者”、“罪犯”,她拒绝国家意愿,于是在国家机器里受倾轧。一个势力更渺小的个人,与几乎无所不能的国家和政府正面对抗,毫无胜利希望的痛苦会将人吞没。
国家对违背它意愿、阻挡其利益的人,从来毫无宽容可言。美国在911之后的许多行为,都已经赤裸裸的剥夺个人权益,这是国家的膨胀,也是当权者的膨胀。打上叛国者、恐怖分子的标签,国家便可以对其为所欲为,随便关到古巴小岛的监狱施以酷刑,连司法程序都不必麻烦。绝对权力下,必然是绝对腐败。国家时常会混淆自己的权力与权利,必须警惕,必须通过自由负责人的媒体来监督。在中国,尤其是这样。
影片结尾,在不会造成太大伤害的情况下,女记者说出了获得信息的原因,换取减刑三年。她也没有坚持到最后。这是导演本人的通透,现实无奈,电影也不会happy ending.
但重要的是,这个女人在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了。而只有在困难的时候,才能显出坚持的意义。伟大的人,与他的原则是不分离的。他的自然道德就是他的原则,这些值得付出任何代价。
3. 08年电影《真相至上》影评
昨天晚上熄灯之前两小时准备看个凯特贝尔塞金的新片子,同时还准备看个恐怖片,权衡之下决定看这个,结果造成了件崩溃的事:本来12点整熄灯的,个老头11点58就熄了,再迟一秒我就把电池装上了,害得我有得重开一遍电脑先自检一遍硬盘,可就是这个时侯我才从前面1小时26分钟的铺垫乏味中发现些看点正来劲。
前面都是废话,我掏出20%剩余的电池把最后18分钟的高潮剧情给看完后,崩溃迎头袭来,别的人都睡觉了我却突然为女主角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由衷的佩服她的原则,魄力和坚持,我做不到,所以不做记者。我评判编剧的功力一般是看我能否直接预测出下面的剧情,我在前面1小时26分钟实在是搞不清楚谁是消息的来源,女主角也只说了一句而已!现在看来如果凯特告诉法官或那个女CIA真相,受伤害将更严重,所以女主角以自己被羁押近一年,受判刑2年,丈夫孩子相继离开为代价换取了那个天真小姑娘的安危,而女CIA的死又是她始料未及的,不能怪她!特别是她的两个律师在最后都劝她坦白,而她则通过自己的坚持说服了那两个律师,这真的很不容易!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就把泄密的人说出来,我查了一下根据美国的法律个小女孩还是会受到牵连的,那她妈妈就是那个女cia就会直接崩溃掉!
这本应该是个很不错的剧本,而女主角在表现被羁押300多天的镜头上实在缺乏演技,只是微微一笑以显大度,也没有从发型脸色等外部显示被羁押的痕迹,感觉就是同一天发生的事,而镜头则不断显示时间的推移!而故事的核心我实在是想不通哦女主角怎么会完全相信一个小女孩的话,还信的那么真!!我估计她自己都没好好在事先咨询一下是否违法只是主编支持就出版了,她也没想到后果是这么严重!
最后,完全佩服女主角的魄力和坚持!!让我想起了甘地式的人物
4. 急求一篇关于电影《真相至上》的观后感,字数不少于1000字
很少在看电影的时候对主角的态度和电影的基调有这么大的起伏。起初我以为影片探讨的是职业道德和伦理,很厌恶Rachel的功利心,记者怎么能因为对报道的执着就不惜扰乱别人的生活;看到她因为坚持不肯披露自己的线人而被政府威胁乃至迫害仍不肯妥协的时候,我被她的坚持所感动,以为导演要讲一个关于信念与原则的故事;但直到百感交集,觉得不写点什么不痛快的的时候,才突然明白,一切都与立场有关。
影片的开头女主的儿子和母亲为了车上那个小女孩向老师抱怨别人欺负她的事情与母亲争论“...我们不应该告密!”“但我们也不能任凭别人欺负啊,好啦乖乖的坐回去不要吵了...”忙于写报道的女主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坚守着和儿子一样的原则,更不会预料到自己会被陷入牢狱之灾,但仍旧在众叛亲离的时候靠意志和信念坚守着她的原则。
“一个男人离开了家庭去监狱里保护原则,他们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公休日;一个男人离开了他的孩子去打一场战争,然后他们为他竖了一个纪念碑。一个女人做了同样的事情她就是个怪兽。”
女人就该小鸟依人,就该妥协,就不该为了自己坚持的信念过于tough过于坚强么?在狱中接受采访的时候,我还以为Rachel会得到公众的支持,但却失望的发现她们其实根本不在意R的坚持。就像律师对她说的那样“你的坚持没有意义,公众很早就对你失去了兴趣。”他们还以为Rachel是在作秀,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想看到她经历了怎样的丑恶,想看到她的软弱好施以廉价的同情。任何人都不会完全理解另一个人的立场,对一个人牢不可破的坚持在另一个人眼里可能只是无谓的牺牲,part of my pessimism,but it's truth.
尽管片名叫nothing but the truth,但是它并没有说真相会带给我们什么。作为不可变更的唯一,真相被人们向往,但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说谎的人还是坚持真相的人,都有她的立场,他的原则,他的理由。像女主和儿子间的简短的争论,从义理上讲告密不对,但从施害者的角度又是如何呢?又比如女主的律师在法庭上的发言里谈到的,从国家安全和机密的角度不得隐觅线人的身份,那么可以滥用权力的政府又有谁来监管呢?
想起之前看过的两部片子,Find me Guilty和Foster vs Nixon,两部片子其实也探讨了类似的深意(严格说来后者是讲民主公正的,只是我看得角度可能不太主旋律)。有光的地方必然会有影子,镁光灯下的焦点人物风光无限令人欢呼雀跃,阴影之中黯然倒下的身躯也是一道有深意的风景。总是会对这种立场模糊的非主旋律的影片印象深刻,为了这种无解的问题而心生沉重。也许没什么原则的人就会经常摇摆苦恼吧。Sometimes, it's just so hard to choose。有的时候是为了保护对自己重要的人,有的时候,仅仅是,害怕失去。
5. 急求一篇关于电影《真相至上》的英文观后感
This movie is about the life in the high school. The wonderful songs in it are really amazing. Gabriella is a girl who is a very good student and Troy is a boy who is good at basketball.
Both of them want to find their music dream. And they thought that the mind of other people are really important to them atfirst. And they didn't live very happy. But now they find that others' minds aren't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them. 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is your dream and the things you want to do.
We can aslo know that don't care others' mind very much. Just do the things you like .
6. 高中生励志英文电影推荐有哪些
十大高中生励志电影如下:
《辛德勒的名单》
《天那边》
《阿甘正传》
《高考1977》
《全城高考》
《腾空的日子》
《我要进前十》
《阿甘正传》
《小孩不笨2》
《少年特工》
可以通过看电影学英语
通过看电影学习英语的时候其实大可不必考虑影片的新旧程度,也无关乎这个影片你是否曾经看过,而是要根据自己的英语程度或者是英语学习目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影片。比方说,如果是想学日常生活用语,就肯定不可能选择古装片。
如果要了解媒体人新闻类的用语,可以选择看《独家新闻》(Scoop)或者是《真相至上》(Nothing But the Truth),这两部影片都很经典,并且主角的职业都是记者,剧中的对话等等都可以拿来当做学习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