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字幕 > 诺桑觉寺电影观后感英文版

诺桑觉寺电影观后感英文版

发布时间:2022-10-25 19:39:16

『壹』 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有哪些

从1到6都是简·奥斯汀的原著改编作品
1《劝导》bbc95作品
2《傲慢与偏见》我看过1940经典电影版,95bbc电视剧版和最新凯拉·奈特丽的那版,都不错。
3《爱玛》
4《曼斯菲尔德庄园》
5《诺桑觉寺》
6《理智与情感》凯特温斯莱特演的那版
7《简爱》这个有好几个版本
8《基督山伯爵》,这部我非常喜欢
9《威尼斯商人》
10《呼啸山庄》这部也有好几个版本
11《雾都孤儿》
12《屋顶上的轻骑兵》这部是比较新的了,虽然原著算不上是名著但是很精彩,倍受好评。
...展开从1到6都是简·奥斯汀的原著改编作品
1《劝导》bbc95作品
2《傲慢与偏见》我看过1940经典电影版,95bbc电视剧版和最新凯拉·奈特丽的那版,都不错。
3《爱玛》
4《曼斯菲尔德庄园》
5《诺桑觉寺》
6《理智与情感》凯特温斯莱特演的那版
7《简爱》这个有好几个版本
8《基督山伯爵》,这部我非常喜欢
9《威尼斯商人》
10《呼啸山庄》这部也有好几个版本
11《雾都孤儿》
12《屋顶上的轻骑兵》这部是比较新的了,虽然原著算不上是名著但是很精彩,倍受好评。
上面的基本上我都看过,有的看过好几个版本,再比较下与原著的差别,至于哪个版本最好,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吧。
这些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值得一看。收起

『贰』 求欧美宫廷爱情电影

1, 成为简奥斯丁
(就是写傲慢于偏见的作者的一生的爱情故事)

2, 理智与情感
(也是简奥斯丁的作品,是近代的,而且绝对值得一看)

3, 纯真年代
(爱情片的魅力对我还是很大的.认真地读完了小说,电影看了2遍.觉得演员选得到位,演得到位.克制与思念自有其美丽动人之处,未被成就的爱情更能成为记忆中永恒的完美

4,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中的女主角主演的,不错哦)

5, 伊丽莎白12
(很棒的电影,难怪获七项提名。 一个下午连看两部:《伊丽莎白》和《伊丽莎白2》。 可以说这两部电影彻底改变了我对她的坏印象,并深深地为这个女人倾倒。这两部电影让我一个下午随着情节浮想联翩—— 出色的女孩成为绝品女人的历程走的会比男人快而完美;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异性的友情远比爱情更永恒持久而弥足珍贵)

6, 浮华新世界
这个片子给我的感觉跟《莎翁情史》一样,是一部delightful farce)

7, 诺桑觉寺
( 根据奥斯丁同名小说《诺桑觉寺》改编而成。)

8, 南方与北方
(类似傲慢与偏见,我个人被这部电视剧打动的一塌糊涂,看到最后哭的都心悸了。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个情节实在是太理想化了。 故事有三条相互交织的线索,一是我们随着Hale一家搬到北方而以南方人的视角开始认识北方,二是男女主人公的相识误会和终成眷属,三是贫富差距,雇佣/被雇佣关系,或曰阶级斗争)

9, 简·奥斯丁的遗憾
看得我都快哭了。片子并不打算拍得很催泪,但风格很压抑,一个40岁的单身女人面对贫穷与疾病与脑中的无数构思,还有过去。绝不回首过去。看了之后我这样想。不要出现任何后悔的念头。我知道Jane不后悔——“Because of you, I chose freedom.”

10, 劝导
从前以为,简奥斯丁的书大同小异,无非就是讲如何嫁给有钱丈夫的故事.现在惭愧地收回这种想法,在通过电影草草概览了她的大部分作品之后. Mansfield Park描写的是从小寄人篱下,楚楚可怜而小心谨慎的灰姑娘,在历经周折后终于赢得心上人的青睐.可以说主题词是"灰姑娘".

11, 艾玛
还是一部由名著改编的电影,《爱玛》是简·奥斯丁的第五部小说,在艺术上更加成熟,读来轻松诙谐,尤其在对话方面,更是幽默风趣,这样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本身就很有可看性。 爱玛是一个美丽优雅的高贵淑女,她很富有,这不仅仅指的是财产,还有她的智慧

『叁』 诺桑觉寺 NORTHANGER ABBEY怎么样

这种风格的电影就是我的最爱了。英国风光,帅气的男主角,温柔的女主角,喜剧的结尾。。。本片的女主不够漂亮,但是两人骑马遇雨,男主角为她擦拭脸颊上污渍那一场戏中很漂亮,有点像斯嘉丽约翰逊

『肆』 电影《诺桑觉寺》,主要讲的是什么

中文译名为《诺桑觉寺》,19世纪最有影响的经典小说之一,由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丁编著。女主人公凯瑟琳是牧师的女儿,是位心地善良、单纯的姑娘。 乡绅艾伦夫妇无儿无女,凯瑟琳陪伴他们来到矿泉疗养地巴斯。在那里凯瑟琳结交了虚情假意的索珀兄妹,并与正直英俊的青年牧师亨利一见钟情。心术不正的索珀以为凯瑟琳要做艾伦夫妇的财产继承人,便因财“打定主意要娶凯瑟琳为妻”。仅凭索珀的介绍,亨利的父亲蒂尔尼,一位充满金钱和门第观念的将军,误以为凯瑟琳家很富有,于是他竭力怂恿儿子去追求凯瑟琳,并邀请她去他们位于诺桑觉寺的官邸做客,把她视为自家人。后来,索珀追求凯瑟琳的奢望破灭,恼羞成怒的他不但贬损凯瑟琳,而且还把她家说成一贫如洗。气急败坏的蒂尔尼将军把凯瑟琳赶出了家门,并勒令儿子把她忘掉。但是两位青年恋人并没有屈服,他们历经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 谢谢采纳

『伍』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1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寒假,我在学校任务与自身好奇的驱使下加入了读书人的行列。阅读了不算多的五本书籍,在其中,我还是想说说看完《傲慢与偏见》之后的想法。

《傲慢与偏见》写于现实主义小说作家简奥斯丁笔下,被毛姆列入十大著名小说之一。它属于简奥斯丁前期的作品,初稿写于1796年10月到1797年8月,最初取名为《初次印象》。1813年1月30日,《傲慢与偏见》经

历些许波折后终于问世。简奥斯丁于1811年至1818年期间,先后刚发表了六部小说,分别为《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以及《劝导》。虽着六部小说均是以男女青年

的恋爱及婚姻为题材,而与其余五部小说所不同的是,《傲慢与偏见》的主线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共计描写了四起姻缘,是简奥斯丁最富于戏剧素材也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

文章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贝内特的家庭是以一个顾家、温文尔雅却又不愿被麻烦事缠身的乡间老绅士为父亲和一个只想着叫女儿们嫁个有钱人家为母亲以及性格个性均不相同的五姐妹组成的,大女儿简贝内特是一

个乐观、思维缜密、温柔、漂亮、善解人意却又比较内敛的女孩,深得大家的喜爱,二女儿也就是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贝内特是一个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且会为他人考虑的女孩,是老绅士贝内特一

直最喜爱的孩子,三女儿玛丽深深扎住在学习的海洋里,四女儿凯瑟琳与小女儿莉迪亚经常在一起,所以她们有相同的观点和想法,而小女儿由于从小不受约束,养成了放荡不羁、贪慕虚荣、轻信盲从的不良性格,并且这种

性格导致了她失败的婚姻。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2

早就听说《傲慢与偏见》是本极好的书,一日,偶得此书,即迫不及待地翻下去了。如果说开始是抱着猎奇的态度来看此书的话,那么到了后来,便是迫不及待地想翻下去了。

《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主要是通过贝内特一家几个女儿的婚姻描写,反映了几种不同的婚姻观念。在爱情中,究竟是应该把美貌、金钱、地位还是爱情本身放在第一位呢?作者并没有死板地采用说理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几桩不同的婚姻描写,让读者自己去琢磨……

在《傲慢与偏见》中,描写的人物尽管很多,但作者安排得很巧妙,显得有主有次。虽然这里面的人除了简·贝内特和伊丽沙白·贝内特以及宾利先生和达西先生外,其它的人几乎都存在很多缺点。但正因为对这些小人物的描写,更让我们觉得它的真实,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其实或多或少地也在扮演着这些并不光彩的角色,不是吗?扪心自问,无论是贝内特太太的自私、势利、放荡;威克姆的恩将仇报;柯林斯的虚伪愚蠢、奴颜婢膝还是凯瑟琳夫人的独断专行、自私自利;以及其它人的……,我们是不是都能从自己或周围人的身上找出些原型来?

当然,《傲慢与偏见》中所描写的人物并不是都那么猥琐。简是贝内特家的大小姐,她美貌而又性格温和,甚至有些天真,从来都不会把别人往坏处想——哪怕她明知别人在欺骗她!其实这样的人虽然看似完美,但我觉得,她似乎缺少应有的是非鉴别能力,倘若她生存当今的中国,只怕被人骗得连东南西北都不知道了!其实做人不仅仅要有宽容之心,还要有起码的判断能力,知道什么时候该忍,什么时候该退!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3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种产阶级层的农场主人柏纳特先生的五个女儿,见钱眼开的母亲一见到富家公子宾利与达西入住附近的纳塞菲尔德庄园,便立刻安排女儿们去参加宾利先生家的舞会,温柔善良、美丽可人的大女儿姬安与性格软弱的宾利一见倾心,可宾利的姐妹却瞧不起愚笨的柏纳特太太与其他几个女儿,便几次阻挠宾利与姬安。

而不善言语的达西对伊丽莎白一开始很不礼貌,后来却发现伊丽莎白身上独立坚强、不图富贵是的可贵品质便生爱慕,几次求爱终于成功。宾利也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姬安再次相见团聚,冲破门第观念,结成眷属。生性轻浮的丽迪娅主动追求外貌漂亮,但生活放荡,好赌博、赊账的军官威肯,最终导致一段失败的婚姻。

在书中,我可以明显感受到不同阶级地位的双方有着一条无可回避的鸿沟。有身份、有地位的小姐们瞧不起地位低等的人,在背后恶意中伤他人来少激起意中人对别人的厌恶。讽刺了以女主人公的母亲为例的那些人,一个个势利眼,见钱眼开,只要一有关于有财产的单身汉的消息就马上开始打起自己的如意算盘。

拥有美丽外表的人会让人惊艳,拥有才华的人会让人敬佩,而丽迪娅虽然十分美丽,但却缺乏智慧,才会跟了威肯,造成了一生的悲剧。

一段真正的感情是可以超越一切界限的,达西与伊丽莎白;宾利与姬安,这两对年轻人之间有着他们看不见的地位的鸿沟,可是他们并不在乎,他们追求自己的爱情,打破了英国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传统观念。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4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它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作品描写了中产阶级男女的与婚姻。奥斯汀在此书中运用喜剧手法表达对生活的严肃批评,探索女主人伊丽莎白从恋爱到自我发现的心路历程。这部小说中通过班内特家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也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在恋爱婚姻过程中,究竟应该把什么放在首位:是美貌、金钱、地位、感恩、还是爱情?《傲慢与偏见》给了我们一个肯定的答案:没有爱情的婚姻是绝对不会幸福的,只追求美貌,满足情欲,不讲道德情操,感情就不能持久,其结果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痛苦,而且还会使家人焦急,受到牵累,给社会造成负担(如莉迪亚与魏肯的婚姻);只有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彼此坦陈心曲、真心相爱、患难与共、保持高尚的情操,才能获得美满的婚姻(如达西和伊丽莎白)。恋爱结婚不仅要使自己幸福,而且还要承担家庭责任,对社会有益,才是令人称道的。

《傲慢与偏见》虽是一出闪烁着斗志意味的爱情轻喜剧,实则说明了人必须通过行动和自省才有希望,人的尊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行动和自省中淬炼获得。即使知识儿女私情的往来,人本身的行动却深具意义。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5

以前当无聊或者烦躁时就会看书,调整一下自己情绪,勇敢的人。

仔细回忆一下,发现自己看过的书不少,也挺杂的,当然也买了不少书。

但《傲慢与偏见》绝对是最特殊的,不仅因为是最早看的一些书,也是记忆很深刻的一本,高中时同桌无聊让我讲一些看过的书,当时冲入脑海的立马就是她。

也许是当时看了几遍了,将故事和主要人物性格都有一定的把握,记得当时为了让同桌更好的理解,在解释书名时就说,傲慢说的是达西,偏见说的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

对于经典,总是有些害怕,不敢看电影或电视剧,害怕会让自己失望,也是因为越来越浮躁了,只是偶尔拿起来历史相关的书来翻翻,很少想以前那样隔段时间就买本书仔细看上一遍,

也是突然又看到了电影版的,就想着来看看,看影评有好有坏,着实担心一把,但不管对于别人如何,反正这两个小时我觉得很值,电影中虽然有了些改动,

但对白大都参照书上的,尤其是最后加的一些段关于Mrs. Darcy的(书中的达西其实在她面前还有一些畏惧,没有说太多话,作者解释为爱)

每个人的感受都只有自己才确切知道,简爱、飘(这本书因为太厚上课时看不太好隐藏,还被老师没收一次,幸亏成绩比较好,又要回来了。

还有傲慢与偏见的女主角都是勇敢的人,但伊丽莎白又是一个不同的人,调皮中带着一些固执,和达西一样的固执,也许会受到伤害,但宁愿免除不了这些伤害也不能缺少自己的性格,

不光有自己的想法,她也是一个敢于表露自己观点和承认自己错误的人,这样也才能真正有主见。

也许自己太浮躁了,该清静一些了。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6

英伦风在柔和的小提琴声中缓缓流淌,各式折扇、小礼服在舞会上随处可见,衣香鬓影,绰绰约约,酒杯中醇厚浓郁的味道弥漫着草场。

伊丽莎白,洋溢着勇敢、美丽、坚强的女孩子,姣好的身姿更凸显其明艳不凡。但她不似妹妹的轻率,对于爱情,伊丽莎白有种近乎执着的独立,她虽热情但绝不多情,在她的内心世界里,爱情并不是由物质需要组成,这和当时社会上许多女孩的想法是完全不同的。

尽管这草场上的舞会算不上入流,甚至是在上流人士所鄙夷的乡下。达西,男主人翁,还是像18世纪众多贵族绅士一样,卓尔不凡,英俊多金,更重要的一点,单身。就在这场舞会上,他遇到了伊丽莎白。有过这样的际遇么?那一双明眸绽放出的光彩,恍若一下照开达西心头的乌云,但……美好的一瞬总是很快幻灭,他的傲慢让伊丽莎白无法忍受,同时对于这个男人的身份,伊丽莎白也产生了反感,一颗名为“偏见”的种子悄然发芽……一切似乎还未开始便已经被迫终结。

伊丽莎白的骄傲矜持是达西无法用往常对待女人的办法,用金钱、漂亮衣服所能征服的。只会让伊丽莎白对他更加讨厌。“伊丽莎白需要一个能给她提供优越生活的男人,但并不意味着她会接受那个男人的不可一世”。

达西无法不承认,他是真的爱上伊丽莎白了。他的眼里也已窄得只容下一个影子。

误会接踵而至,一次次的误解,让读者也跟着揪心扼腕。直至最终伊丽莎白明白过来,那仅仅是误会。后来的后来,伊丽莎白才从零碎的相处间知道,达西的隐忍以及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7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傲慢与偏见》。虽然这本书里的故事是关于婚姻的,但在我眼里,这根本不是一个浪漫的故事。相反,现代人有很多缺陷,原因也很丰富,值得读完之后深思。

奥斯汀生活的18世纪末,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英国贵族和中产阶级之间存在着社会障碍。那时英国农村的生活非常轻松。这篇文章的主角是一个有五个女儿的中产家庭。势利的母亲看到这个有钱的男孩,迫不及待地安排女儿去抓金龟。大女儿的感情开始一帆风顺,但关键时刻出现了波折。二女儿伊丽莎白对傲慢的.达西有严重的偏见。两个人明明相爱却一直用言语刺痛。好在误会终于解决了。五个女儿都有不错的成绩。我最喜欢伊丽莎白。她率真的性格打动了我。

这本书告诉我,每个人都有骄傲,这的确是人性带来的心理疾病。只有当我们有一点点力量时,我们才会感到伟大。但是骄傲和虚荣的含义是一样的,只是本质不同。骄傲是一种自我感觉,虚荣则涉及到要求别人高估自己。所以,一个人有骄傲没有虚荣心是无可非议的。小说的文字清晰、丰富、细腻,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同时表达了婚姻是建立在爱情而不是财产和地位的基础上的观点。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8

傲慢与偏见无论是曲折的爱情还是丰富的人物性格都让我意犹未尽。

傲慢、偏见,是我们很常见的弱点和毛病。每一个人其实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印象所驱使,因而容易对别的人下不正确的注解,进而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误会。

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伊丽莎白对男主达西的看法一样,这是个曲折但也美丽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伊丽莎白是个勇于追求爱情、漂亮聪明、坚强可爱的中产阶级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对达西先生从一开始的厌恶到尊敬,再到爱慕为线索,也穿插了在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对那个时代的女人生活与爱情的理想与期望。故事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达西就是不顺眼的,加上男主角个性的傲慢,继而对他有了偏见。

达西代表着“傲慢”,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他们一开始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接着一连串对达西不利的流言,更让伊丽莎白对达西反感。达西没有为了讨好伊丽莎白,而改变他的傲慢性情。伊丽莎白也表现了很真实的自己,彼此都不刻意去营造给人的印象,表现出了最真实的一面。而开始的时候,伊丽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实的真相,经过达西的解释和自己的判断,才最终找到幸福的归宿。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9

傲慢与偏见,两个人的认识让对方把自己的缺点都在改正趋向于好的方向发展,让对方的性格互补变成更好的人,我觉得这也是结婚的双方应该是互补的比较好,就像伊丽莎白的舅母说的,达西是一个好人就是缺少了一些生活的情趣,这一点伊丽莎白完全给填补了上去。作为父母,当对于自己的子女教育不放在心上时,就出现像丽迪雅这样的孩子(母亲的放纵,父亲懒得去管)。作为男人一定要做到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才能选择自己想选择的事情,得到好的结果,同样要有冷静的思维,毕竟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像达西这样可以控制对方的情况下还是为朋友着想的人(可能是错误的判断)。作为女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加重要的要用自己的真是了解去看人,而不是被外在所欺骗,威克汉姆就是很好的例子,丽迪亚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当然这时候借鉴长辈的意见很重要(伊丽莎白听了舅母的话),像吉英对世界充满希望和善良,像伊丽莎白一样有自己的见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10

我最推崇的是伊丽沙白——贝内特家的三小姐。她美丽、热情、聪明、自尊自信、面对权势绝不低头。当她看到达西的傲慢行为时,即使知道他是一个年薪上万英磅、并且地位颇高的少爷,她也绝不因此而强迫自己去巴结他。舞会上,当整个朗波村的人都对他趋炎附势时,她只是鄙夷地坐在一边。后来,她知道自己错怪了达西时,也敢于表白歉意。

宾利是一个和简差不多的“老好人”,尽管他也很有钱,但他却那么平易近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和简能走到一起,我想,这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至于达西呢,前面说过,他是一个“傲慢的家伙”,尽管他外表很高傲,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很善良,他虽然有钱有势,但对佣人们却那么慈悲,对朋友也那么真诚、无私。其实他高傲是因为他有资本——试问一下,一个从小就生长在权贵家庭的少爷,一个一直被父母宠着的独子,能不养成自高自大的坏毛病吗?开始,他也存在着很深的门户之见,但是,在伊丽沙白的影响下,他慢慢地开始接近那些“和他身份很不相称的”小老百姓了。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11

《傲慢与偏见》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成儿戏,比较强调感情对于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小说的情节曲折,富有喜剧性,语言清新流畅,机智幽默,这是奥斯丁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

这部小说主要写伊丽莎白的性格外向、活泼可爱。伊莉莎白的妹妹莉迪亚真心喜爱威克姆,最终于威克姆结了婚,却无幸福可言,她单纯追求外表,不问其他,尽管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美男子,却与幸福绝缘。威克姆除了空有一副外表一外,其他却一塌糊涂,开始时迷惑了包括伊丽莎白在内几乎所有的姑娘,但最终上当的是莉迪亚。究其原因,是莉迪亚的虚荣心太重了。

伊丽莎白父母的婚姻又有其特殊性。他们有一定财产,但没有爱情。伊莉莎白的父亲年轻时以为漂亮的女子能给他带来幸福,也如愿以偿的娶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婚后却发现与貌美而不聪明的女人共度人生索然无味。他生活宽裕,却感情空虚。

所以我明白了感情是爱情的基础,而爱情又是婚姻的基础,婚姻则又是幸福的基础。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12

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正如她自己所说,是在两寸象牙上细细的雕刻,它是奥斯汀的代表作。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作品中最受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作品生动的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其社会风情画似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实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说家,在英国小说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整部作品没有滂沱的气势,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就是这种简单,精致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奥斯汀短暂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英国的乡间度过的,也许就是周围朴素,宁静的氛围孕育了她淡然的气质。并不能因为没有丰富的经历,就对她的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怀疑。

读过《傲慢与偏见》的人一定会为她细腻,敏锐的情感所折服。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她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难道这不是一种天赋么?她的确很少接触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这一切的存在就足够。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13

暑假中,我看了一本书——《傲慢与偏见》。这本书里面讲的虽然是有关婚姻的故事,但在我眼里,这完全不是言情故事,反而里面有许多现代人拥有的毛病,蕴藏了丰富的道理,值得我们看完以后深思。

在奥斯丁生活的十八世纪末期,英国贵族阶层与中产阶层见存在着由经济条件差别而引起的社会隔阂。当时英国乡间的生活十分令人悠闲自在。本文主角是一中产阶级家庭是五个女儿,势利眼的母亲一见富家公子便迫不及待安排女儿钓金龟。大女儿的感情开始一帆风顺,但在关键时刻产生波折。二女儿伊丽莎白则对态度高傲的达西存在严重的偏见。两人明明相爱却不断在言语中刺痛对方。幸好最后误会冰释。五个女儿都有了好结果。我最喜欢伊丽莎白,她那率真的性格打动了我。

这本书告诉我骄傲之心人皆有之,这的确是人的天性带来的一种心理病。只有我们拥有那么一点长处,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其中的骄傲和虚荣虽含义相同,却实质不同,骄傲是种自我感觉,虚荣则牵扯到要别人高估自己,所以,一个人拥有不含虚荣心的骄傲,这也是无可非议的。小说言语清晰,华美,细腻,展示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婚姻以爱情而不是以财产与地位为基础的观点。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 篇14

这个寒假,我读的第一本书是《傲慢与偏见》,当我翻开这本书后,便立即被书中精彩的内容和丰富的形容词吸引住了。

文题是《傲慢与偏见》,文中的主角达西和伊丽莎白分别代表傲慢和偏见。这本书的上文和下文具有极大的连贯性,人物的个性十分明显,字里间处处体现出文中人物特殊的性格。比如说:文章开篇时贝内特太太和贝内特先生的对话,从贝内特太太短短的几句话就可以看出贝内特太太的过分自信,而从贝内特太太的语气中可以看出她十分爱显摆,也为后文发生的一些情节埋下伏笔。

书中两大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一个偏见,一个傲慢。代表偏见的伊丽莎白一开始便因达西的傲慢而对他产生偏见,随着人们口口相传的谣言,偏见越积越深。后来在达西的傲慢之下伊丽莎白说出了自己的偏见,达西因这个偏见改掉了自己的傲慢,而伊丽莎白则得到了达西的解释,偏见与傲慢相互抵消。

这本书的核心也许就是傲慢与偏见的关系,也极有可能说是两个事物中有极大的关联,可以相互抵消,我也感受到在这个世界上,偏见与傲慢会共同存在,当然也可以相互促进,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促进,才能成就更好的对方和自己。

『陆』 关于简·奥斯汀的国内外评论 中英文皆可 最好有关于《情感与理智》这本书的评论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

中文名: 简·奥斯汀
外文名: Jane Austen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英国斯蒂文顿小镇
出生日期: 1775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 1817年7月18日
职业: 小说家
主要成就: 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世界名著
代表作品: 《理智与情感》 《傲慢与偏见》 《爱玛》 《劝导》

目录

人物生平
画像留存
相关影片基本信息
剧情简介
幕后制作
个人评价史威考德研究
小说魅力
电影简评
爱情经历情窦初开
终身未嫁
代表作品
写作经历创作过程
文学地位
小说特点
语言特色
作品中人物性格
奥斯丁与摄政王
作品简介《曼斯菲尔德庄园》
《劝导》
《诺桑觉寺》
《爱玛》
《理智与情感》
大众评论简迷由来
简迷的发展
反“简”派
两派驳论
人物生平
画像留存
相关影片 基本信息
剧情简介
幕后制作
个人评价 史威考德研究
小说魅力
电影简评
爱情经历 情窦初开
终身未嫁
代表作品
写作经历 创作过程
文学地位
小说特点
语言特色
作品中人物性格
奥斯丁与摄政王
作品简介
《曼斯菲尔德庄园》 《劝导》 《诺桑觉寺》 《爱玛》 《理智与情感》大众评论
简迷由来 简迷的发展 反“简”派 两派驳论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 简·奥斯汀
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1]
编辑本段画像留存
尽管奥斯汀家的几个儿子都有专业画像留存,卡桑德拉的水彩画(被她亲爱的小侄女安娜评价为:“和真人天差地远”)是简·奥斯汀目前已知唯一的“画像”。一八六九年,有人制作了改良版的小型复制品。一八七零年,钢印版被用在詹姆斯·爱德华·奥斯汀-利的《简·奥斯汀传》一书中。
编辑本段相关影片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奥斯汀书会/我们都是奥斯汀迷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两位主角
英文名称: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 发行时间:2007年 语 言:英语 类 别:爱情 / 剧情 导 演:罗宾·史威考德 Robin Swicord
剧情简介
有些事情即使经历了两个世纪的变更,也是永远都不会发生改变的……我们仍然全神贯注于婚姻、友情和爱情的纠缠、事业、社交礼貌的复杂环境中,直到精疲力竭仍然乐此不疲。也许你觉得简·奥斯汀在任何一本小说中创造的故事情节都不可能与现代生活有所交集,然而这里却有六个人找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他们组成了“奥斯汀书会”,通过讨论奥斯汀那绝妙的描述,在自己的生活轨道中重新找回了回应、预言、警告和智慧。 伯纳黛特是“奥斯汀书会”的发起人,而她的生活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否则这个令人温暖、有智慧、现实且无拘无束的人,怎么会结过六次婚?现在,她已经50多岁了,却仍然是单身。大多时候,伯纳黛特都是那种最棒的朋友人选,因为她会静静聆听你的不幸,然后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相对于城市中喧闹的生活,你总能从伯纳黛特身上找到平静……将朋友们召集到一起组成“永远的奥斯汀”读书俱乐部,就是伯纳黛特的主意,因为再没有作家比简·奥斯汀更会治疗这个世界对人们的折磨了。 与伯纳黛特甘愿在婚姻上冒险完全相反,她的朋友乔斯琳似乎天生与“浪漫”这两个字无缘,她甚至宣称自己从未恋爱过--即使有,也是和她的那只罗得西亚脊背犬普赖迪。它是她最忠诚的伴侣,血统高贵,所以不难想象,当普赖迪死后,乔斯琳是如何沉浸在悲伤之中不能自拔的……朋友们一致认为应该找点什么事情让乔斯琳分分神,好从痛失爱犬的不幸中尽快走出来,但乔斯琳可没有他们想象得那般脆弱。
幕后制作
小说与现实生活,影片就好像是简·奥斯汀六本小说中讲述的故事在21世纪的现代版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本,书友会里的六名成员也经历过爱情的渴望和绝望,都曾因为友谊得到过安慰和误解。作为一个复杂社会的社交动物,他们无一例外都需要面对无数个使生活变得愈加复杂的难题。书友会里的成员每个月都需要阅读一本奥斯汀的小说,然后从中寻找和自己的生活相似的元素进行比较……正在离婚的西尔维娅无疑是《曼斯菲尔德庄园》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这部小说里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分裂、对爱情的失望、婚姻的缺陷以及通奸,西尔维娅在讨论的时候甚至会因为乔斯琳的一句话而嚎啕大哭。虽然乔斯琳有点不屑做这种无意义的读书行为,但她也能从简·奥斯汀的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参照物:那就是《艾玛》中的女主角,一个可爱、富有、活泼的女性,喜欢不厌其烦地管闲事、做媒婆,她自认为能够洞悉身边每一个人的需求,可爱情降临到她的身上时,却又变得愚蠢且盲目……乔斯琳任性、固执地忽视格瑞格对她的爱意,然后将他推给西尔维娅。不过西尔维娅显然为这次离婚伤透了心,没有注意到这些小细节。在小说《诺桑觉寺》中,女主角就是因为太过迷恋那种哥特式的传奇故事而变得有点神经兮兮,有趣的事,格瑞格在郊外的村屋就是以万圣节的风格进行装饰的。在谈及《傲慢与偏见》的时候,里面就增添了许多反讽的调调,因为这部简·奥斯汀作品中最浪漫的故事,竟然在书友会的讨论中得到了最多的悲叹和忧虑……至于乔斯琳与格瑞格之间的斗嘴,真的像达西和伊丽莎白·贝内特那般恶毒,而父亲和母亲的离婚使孩子遭受到的痛苦,也与小说中提及的一模一样。《理智与情感》中,错位的婚约打破了两个穷困的姐妹对爱情所有美好的期望,这部小说为书友会的成员提供了一个故事背景,可以将他们之间存在的所有不和谐观点和态度全部说出来……《爱情游戏》是书友会讨论的最后一部小说,最终溶解了许多发生在六位成员身上的故事:这里有一对多年前在痛苦中分手的恋人,他们在互相伤害中重新找到了解决办法和曾经的爱情,在经历了那么多的踌躇和误解之后,终于迎来了“第二次机会”。普鲁迪和迪安之间发生的一切就可以套用到这部小说里,当然也包括西尔维娅和丹尼尔,同时它还鼓励了乔斯琳、格瑞格、阿莱格拉和伯纳黛特,帮助他们重新走上了生活的道路上。与书友会有关的每一对情侣在影片的结尾处都找到了满意的答案和幸福,这与简·奥斯汀一贯在小说中使用的美满主题再一次不谋而合。
编辑本段个人评价
影片的编导罗宾·史威考德是在好友--制片人约翰·卡利(John Calley)的建议下,才决定去读凯伦·裘伊·弗勒(Karen Joy Fowler)创作的小说《奥斯汀书会》的……恰逢史威考德正在为索尼公司的一个原创剧本伤脑筋,她打算在故事里为观众展示一个全部是简·奥斯汀的书迷的家庭,以及其中的家庭成员需要面对的各自的混乱和烦恼。
史威考德研究
史威考德说:“我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去研究有关奥斯汀的一切,不仅仅是反复读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小说那么简单,还得从其他作品下手,比如说信件或儿童读物,这种做法允许我可以从多个不同的学术角度去分析奥斯汀的私人生活,然后进入每一个可以想象得到的角落。我记得自己当时还和索尼公司的高层开玩笑呢,称自己可能成为好莱坞的第一人,拍了一部要鸣谢一大堆小说的喜剧。但是,当我读过《奥斯汀书会》后,我发现自己不再对原先的那一家子知识分子着迷了。小说中描述了一群比我还要普通的人--读者,他们看小说是为了寻求庇护和陪伴。现代人将奥斯汀的小说看成了一个避难所,在看书的过程中,可以暂时离开拥挤的交通、响个不停的电话、候诊室里喧闹的电视。而且我注意到,奥斯汀的六部小说,其中的四部在西雅图飞机场的报摊上都有得卖,因为晚点在候机室里等上几个小时,相信你会非常高兴地拿起奥斯汀的小说,感受一下差不多两个世纪前的英国乡村的清新味道。”
小说魅力
当你开始喜欢简·奥斯汀,她在小说中创造的那个世界就不会显得陈旧过时了。她的角色总是为了钱担心,还要与难纠的家人周旋,因为不善交际而有所退缩--他们将本应该用来谈恋爱的时间大多花在了这上面,最后就连最基本的期望也变得毫无价值了。罗宾·史威考德说:“简而言之,奥斯汀给出了许多和我们很像的人物角色,只除了我们不能通过交罚款而代替监禁,当然也不用每天工作12-14个小时。” 当罗宾·史威考德读完了凯伦·裘伊·弗勒的小说,她发现自己已经没办法按奈住自己的冲动了:“生活的快节奏和速食文化将我们变成了那种善于言辞的同时还要习惯性隐藏真正的自己的人,即使在家也没办法完全放松,因为对于我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家也成了一个工作场所。我们在网上聊天、收邮件、浏览网页、看在线小说,即使在吃饭的时候也不忘发短信给选秀节目投票,在信息时代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却越来越少地探求彼此,这真的很荒谬。在这个利己主义盛行的时代里,我们也只能面对现实,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轻易不肯迈出来。但弗勒的小说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因为她记录了这个物质化世界中的一次勇敢行为,这里有六个人,他们同意阅读简·奥斯汀的六本小说,然后每个月一次从城市的各个角落聚在一起进行讨论……体现出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英雄气概。”
编辑本段电影简评
《奥斯汀书会》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完全照搬小说是一件多么愚蠢的选择。 简·奥斯汀
——《电影见解》。 俏皮的玩笑和优美精练的对白,足以让观众得到比阅读简·奥斯汀的小说更多的乐趣。——《洛杉矶时报》。 罗宾·史威考德创造了几个让你感到似曾相识的角色,但她至少赋予给书友会一种非常真实的感觉,关心的是会员的生活,而非小说本身。——《芝加哥太阳时报》。 一流的演员团队,无论是装可爱、令人讨厌、迟钝还是过度自怜,他们奉献出的都是最可爱的角色。——《综艺》。
编辑本段爱情经历
英国19世纪女作家简·奥斯汀的经典爱情著作相继被搬上银幕,而她本人唯一一段刻骨铭心恋情却鲜为人知。随着电影《成就简》3月开拍,这一空白将被弥补。奥斯汀用独特和细腻笔触创作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自己却终身未婚。而《成就简》一片就将解开她的情路历程。这部影片以人物传记《成就简·奥斯汀》为蓝本,而传记作者斯彭斯也成为影片的历史顾问。
情窦初开
1796年,20岁的奥斯汀遇到勒弗罗伊。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奥斯汀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当年,奥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达了无奈伤心:“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后来,勒弗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罗伊如家人所愿地娶了个大家闺秀,还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与一位作家有过一段“少年之爱”。
终身未嫁
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爱的小屋”身价飙升这段恋情没有让奥斯汀成为勒弗罗伊太太,却激励她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女作家之一。“是他告诉她,她拥有才华。是他鼓励她在写作中追随自己的思想。尽管他俩没有在一起,但这段恋情却激发她成为职业作家。”雷说。另一方面,奥斯汀和勒弗罗伊第一次相遇的房子也行情看涨。这座名为“迪恩小屋”的房子坐落在汉普郡,充满浓郁的英式特点,典雅而舒适。悠久历史、建筑价值再加上凄美爱情故事,这座小屋已经被开出1000万英镑的高价。
编辑本段代表作品
《理智与情感》又名《理性与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 1811)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1813) 《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1814) 《爱玛》(Emma, 1815) 《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 1818, 死后出版) 《劝导》(Persuasion, 1818, 死后出版) [/color][/b]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775--1817)是一个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名字。她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以及据此拍摄的电影恐怕早已为大家所熟悉了。据英国广播公司最近调查统计,《傲慢与偏见》在英国人最喜爱的小说中,名列第二。《爱玛》(EMMA)是这位女作家的第四部作品,一般都认为是她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
编辑本段写作经历
简·奥斯丁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过着祥和、小康的乡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奥斯丁排行第六。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只是九岁时,曾被送往姐姐的学校伴读。她的姐姐卡桑德拉是她毕生最好的朋友,然而奥斯丁的启蒙教育却更多得之于她的父亲。奥斯丁酷爱读书写作,还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便已开始以写作为乐事了。成年后奥斯丁随全家迁居多次。1817年,奥斯丁已抱病在身,为了求医方便,最后一次举家再迁。然而在到了曼彻斯特后不过两个多月,她便去世了。死后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丁终身未嫁。逝世时仅为四十一岁。 [2]
创作过程
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长时间的反复修订改写。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是她的第二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后出版的《诺桑觉寺》(1818),都写于十八世纪的九十年代,通常算是她的早期作品。而《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6)与《劝导》(1818)则写于十九世纪,算是后期作品。这六部作品,总共不过一百五十万字(中文),数量不算多。作品初出版时,销量也不算很大。
文学地位
可是她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却随时间的过去而日益显得重要,以致竟有批评家认为: 简·奥斯汀作品《爱玛》封面
“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数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托·巴·麦考莱语)。另一位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的是现代美国的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他说:“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是经久不衰。”赞赏奥斯丁的作家,从瓦尔特·司各特开始,可以说是绵延不绝,粗略一排就有:特洛罗普、乔治·艾略特、柯勒律奇、勃朗宁夫人、骚塞、爱·摩·福斯特等位。但是她的杰出与伟大之处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也不是一下子说得清楚的。弗吉尼亚·吴尔芙就曾说过:“在所有的伟大的作家中,她的伟大之处是最最难以捕捉到的。”
小说特点
根据《简明不列颠网络全书》的说法,简·奥斯丁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现实主义和同情心,她的优雅的散文和巧妙的故事结构,使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并且说:“当时(指十九世纪初)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使人们所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到二十世纪,人们才认识到她是英国摄政王时期(1810--1820)最敏锐的观察者,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质量,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以及她能于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的精湛技巧。” 本文作者在阅读了中外评论家对奥斯丁的分析评论之后,觉得还是以上所引的 简·奥斯汀作品《理智与情感》封面
简短结论最为准确精到。内中惟一未突出提到的是奥斯丁塑造人物的巨大才能(每部小说的主角都是青年女性,但她们无一雷同),以及她能站在更高角度,冷眼看待、评论这些人物(特别是她心爱的人物)的睿智目光。奥斯丁曾说过什么是好的作品。她说:“……有些作品,其中展示了才智最强大的力量;其中作者以最精心选择的语言向世人传达了对人性最透彻的了解、对这种丰富多彩的人性恰到好处的描绘,以及对机智幽默最生动活泼的抒发。”(见《诺桑觉寺》第五章末段)奥斯丁的几部作品,可以毫无愧惭地说,都是达到了这样的标准的。
语言特色
奥斯丁的语言确实出色,这在提高她作品的水准上起着很大的作用。她的对话不但符合人物性格,而且常含机锋。(奥斯丁小时候曾和家人演戏自娱,写好对白自是她的特长。)叙述描写部分语言通常徐缓舒展,与她所写的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与人物身份非常配称。 作者偶尔亦用曲笔,不动声色地说几句谑而不虐的反话,使读懂的读者不禁要发出会心的微笑。(批评家瓦尔特·艾伦就说过,整部《爱玛》,“就是在嘲弄中孕育成的。”)在结构上,《爱玛》亦极匀称紧密。除了书中高潮处外,每一章亦都有精彩的“看点”。 这就使得翻译者苦苦奋斗工作时,又自有乐趣,仿佛是“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相信读者在读她的书时,也会有这样的体会的。有批评家说过:“在《爱玛》中,整个主题就是女主人公痛苦的认识自身并逐渐抛开幻想的过程。”
作品中人物性格
同样,在译者译,读者读的过程中,大家都逐渐认识了爱玛这一活生生,有着各种优点与缺点的形象,同时也通过这面镜子的反照,能对自我有比以前较深一些的认识。说到底,阅读文学作品最大的益处无非就是通过这一活动,帮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自我、他人,认识社会与这个世界。爱玛的自信、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好心做坏事、不愿承认错误,还多少有点势利眼,这样的性格上的毛病,岂不是在我们自己与周围人的身上,依旧存在的吗?而且还不但存在于作为个体的人的身上,连集体的人——小至一个团体大到一个国家那里,不也是同样是会存在。《爱玛》是奥斯丁于1814年1月开始动笔的,1815年3月底写完,并于年底出版(初版本扉页上标明的是1816年)。1816年3月出版的《每季评论》上即刊出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激赏奥斯丁作品特别是《爱玛》的长文。1817年的7月18日,奥斯丁溘然去世。《爱玛》成了她生前最后一部与读者见面的小说。但读者并不知道作者是谁。直到1818年,她的作品才由她的哥哥署上真名出版。
奥斯丁与摄政王
奥斯丁在世时,英国由摄政王统治。他的父亲乔治三世晚年精神失常,国会安排由他摄政。1820年老王去世,摄政王即位,是为乔治四世。据说他非常喜欢奥斯丁的作品,在每个住 简·奥斯汀作品
处都存有一套。他还写过一封信给奥斯丁,表示了自己的钦佩并希望她能把下一部作品献给自己。奥斯丁在一封信里说:“对亲王的感谢,我感到荣幸。”同时也多少有点违心地写了《爱玛》书前的那篇献词。据记载,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曾建议奥斯丁写题材大一些的作品。 奥斯丁在回信中说:“我不写传奇。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奥斯丁向亲属表示过,她自己能做的只是“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一小块(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今天,人们自然要庆幸亏得奥斯丁没有采纳那样的建议。而且她也不纯粹是“为小题材而小题材”。她也能做到小中见大。她在作品中关怀妇女、恋爱、婚姻问题,探讨社会在这些方面的谬误与偏见并从而揭示人性中的一些弱点。探讨人性,这难道能说是在写微不足道的小题材吗?古代的希腊人认为最重要的问题莫若是“认识自我”。他们在德尔菲神庙上铭刻的就是这几个字。

『柒』 推荐多几部欧美好看的中世纪电影,类似理智与情感,劝导,爱玛,简奥斯汀之类的,谢谢大家了。

1、《南方和北方》是BBC于2004年推出的根据名著改编电影系列的剧情电影,由布莱恩·派西维尔执导,Daniela Denby-Ashe、Richard Armitage主演。

2、《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由帕特丽夏·罗兹玛执导,弗兰西丝·奥康纳和约翰·李·米勒出演的喜剧剧情片,于1999年上映。电影讲述了亨利和玛丽打破了庄园中的宁静生活的故事。

3、《诺桑觉寺》是乔恩·琼斯执导的爱情片,JJ Feild, 菲丽希缇·琼斯和凯瑞·穆里根出演。该片讲述了乡村牧师之女凯瑟琳进入了上流社会的社交圈,爱上艾丽诺的哥哥的故事。

4、《莎翁情史》是环球影片公司1998年出品的爱情电影,影片由约翰·麦登执导,托德·斯托帕德和马克·诺曼联合编剧,约瑟夫·费因斯、格温妮丝·帕特洛、杰弗里·拉什等联袂主演。

影片以莎士比亚创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为引线,讲述了一代文豪莎士比亚的的人物轶事及其浪漫的爱情史。

5、《浓情巧克力》是 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出品的一部爱情故事片。由莱斯·豪斯特洛姆导演,改编自作家琼妮·哈里斯的同名小说,朱丽叶·比诺什和约翰尼·德普等联袂出演。影片于2000年12月15日在美国上映。

『捌』 帮忙介绍一些有名一点的英文电影,最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的。

1莎翁情史(获过奥斯卡奖的)
2大何恋(pitt的经典作品)
3秋日传奇又名《燃情岁月》(这部可能你看过,因为太出名了)

下面要说文化背景的话,当然是名著改编的了

下面的我都看过,有些还是很不错的,标!!惊叹号的是我觉得不错的,其他的仁者见仁了。

开始:
从1到6都是简·奥斯汀的原著改编作品
1《劝导》bbc95作品
2《傲慢与偏见》我看过1940经典电影版,95BBC电视剧版和最新凯拉·奈特丽的那版,都不错。 !!!!!
3《爱玛》
4《曼斯菲尔德庄园》
5《诺桑觉寺》
6《理智与情感》凯特温斯莱特演的那版 !!!!!

7《简爱》这个有好几个版本
8《基督山伯爵》,这部我非常喜欢 !!!!!
9《威尼斯商人》
10《呼啸山庄》这部也有好几个版本 !!!!!
11《雾都孤儿》
12《屋顶上的轻骑兵》这部是比较新的了,虽然原著算不上是名著但是很精彩,倍受好评。

这些根据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值得一看。

阅读全文

与诺桑觉寺电影观后感英文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今年国产的电影 浏览:457
军团电影剧情 浏览:731
丁丁历险记英文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332
夜场电影是怎么事 浏览:549
依兰爱情故事在电影哪里 浏览:83
儿童电影真人版日本 浏览:541
插满刀子的大胡子外国电影 浏览:435
经常在家看电影的孩子 浏览:401
迅雷下载好的电影在哪里 浏览:443
破袭战国语完整版老电影 浏览:445
香港电影罪与罚粤语百度云 浏览:527
家人经典电影 浏览:383
韩国开校车杀女人电影 浏览:123
兵什么电影 浏览:454
香港电影有四个打手 浏览:965
微电影耗材有哪些 浏览:262
有几个奥特曼电影是什么名字 浏览:379
网购电影票哪里买便宜 浏览:988
叶问4电影粤语版下载 浏览:133
尸城电影结局 浏览: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