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人看懂电影《时时刻刻》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吗
剧情:
这是三个女人的故事,虽然处于不同的时空,却都渴求更有意义的生活。除了各自的恐惧与渴望,把她们联系起来的还有这个名字:戴罗薇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住在1920年代的伦敦郊区布鲁姆斯伯利,开始写她生前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Mrs. Dalloway),被写作的天才燃烧的同时,游走在疯狂的边缘。在这天,她发现自己怀孕了,几乎被沮丧击溃。
提供一个很好的影评:
“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死亡之中有拥抱。”
——《达洛维太太》
宁静降临到这个午后。
这可以是任意季节的一个午后,属于任意一个人的午后,可以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也可以是布朗太太的,或者是克拉丽莎的。三个不同的女人,同样都被潮水吞没,穿过明晃晃的阳光,是无尽的黑暗与绝望。
花园中。那只鸟蜷缩在草地上,双翅合拢,紧贴身体。它似乎想化成一粒石子,以沉默面对这个破败的世界。它的一只眼睛还微睁着,闪着黑色的光彩,灰色的双脚已蜷起,像是又回到了它生命原始的卵壳中。阳光洒在它的身上……嗯……要再放上一朵玫瑰,我们总是希望美丽的生命能够不断地繁衍,那么美的玫瑰才不会消亡。死亡在这一刻,像山泉一样甘甜,清泠。谁都没有说话。谁都想亲吻死亡的面颊,像亲吻镜子里的自己。
每个女人都是一只鸟。
当面对心爱的人。她会激动的浑身发抖,每说出一句话就像印在情人唇上的一个吻(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身体轻盈地可以飞翔。此时的微笑是她们幸福的炫耀。当推开厅堂的门时,她会觉得:“如果现在死去,现在就是最幸福。”(《奥赛罗》第二幕第一场)此时的死亡只不过是她可爱的唇边呼出的空气,带着甜蜜的味道。生命的终结者从未像这一刻这样收起它锋利的镰刀,像只渴求温存的小猫,发出“呼噜噜”的讨好声。
“时时刻刻”中的女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爱情,有深爱自己的男人,她们也曾欢欣雀跃过。可每样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爱的魔法让人如此幸福的同时,也有它可怕的毁灭性。弗吉尼亚在《达洛维太太》中就写道“爱情也有毁灭性,一切美好的东西,一切真实的东西都会消亡。”
在电影中我没有听到克拉丽莎内心的独白,只看到了梅里尔•斯特里普忧伤的眼神和那次崩溃的恸哭。哭的时候,她蜷起了身子,如同那只死去的小鸟,想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求得安慰。当你越爱一个人,就越怕失去他(她)。那时,注定将要面对的失去使我们对死亡有了深深的恐惧感。
在小说中,克拉丽莎感叹道:“这个世界上爱太少了。”这话比在电影中看到她的眼泪更让我动容。爱是那么的容易消逝——在吵闹中,摩擦中,矛盾中。当女人不爱一个人,却不能够忘记他,于是他的影像不断盘旋在她的脑海,她批判着他,她从未如此公正的、客观的评论着谁,甚至连他剔牙齿的样子都让我们厌恶。这是女人遗忘的方式——让自己讨厌他。这时她说的讨厌就是讨厌,没有任何妥协的意味。如果,她无论如何也忘记不掉了,那就一定还爱着他。
女人的细腻与敏感是男人永远无法理解的。像布朗太太那样我们看来很幸福的女人却因为一本书而想到自杀,更是许多人无法想象的。我想这是她羽毛上自由的光辉被阳光唤醒的作用吧。家庭是每个女人的牢笼——幸福的牢笼,她只是想冲破这个牢笼,寻找自己的世界,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即使要用死亡来交换。克拉丽莎需要毁灭了的爱情,需要站在黑夜那遭风雨侵蚀的大街,没有人会打探她的下落;布朗太太渴望死亡,这在她看来不过是个可爱的想法,并不让人感到可怕。当她抛下了自己的孩子,进入那个旅馆——一个无所谓生死的空间,死亡就不再奇怪了,仿佛像清晨的冰原或者沙漠般自然。她觉得自己可以在那一刻终于可以抛弃这个破碎的世界了,不管家庭责任什么的。在那一刻,她终于扑闪着翅膀飞上了天空,虽然只是一小会儿,但是那自由的快乐仍是无法形容的。
电影中展现的那种悲伤是绝望的,是一种刺骨的痛,让女人可以落下眼泪的那一种。然而在《达洛维太太》里,悲伤被弗吉尼亚赋予了不同的风景。我从未见过如此细腻和非同寻常的描写,似乎每一阵风都诉说着心情,每一次衣襟的摆动就是一次思绪波动。在她的世界里,有一种让人很痛却宣泄不出来的悲伤,那是一种憋闷、压抑的绞痛,那样的悲伤只能被困在风中,撞击、摇曳、呻吟着。只有读者自己才可以体会那种整颗心煎熬在地狱的灼伤。而灵魂的死亡似乎不过是结束这种伤害的唯一的美丽的方式。
“可怕!可怕!”在阅读的时候让人真的想大声的喊出这样的话来。我总要小心地提防不要被那片没有边际的深海所吞噬。在这里,瞬间的心情、即逝的情感、短暂的触动、游离的思绪,像人体中绵延不绝的血液,循环往复。
书中的达洛维太太像是一只躲在树叶背面的小鸟,受不到任何保护,而四周是冷漠的世界,有无数在黑暗中奔逃的影子,树枝折断的声音都能惊吓到她。我想,她是有些神经质的,她过得并不幸福,我能看到她的恐惧,她对死亡的惧怕。她知道自己很年轻,与此同时又不可言状的衰老。
说到衰老,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和电影《一一》。看过《情人》的人,也许会忘记那个女孩的麻花辫,忘记她的旧丝缎裙子,忘记她花朵一样的身体,忘记她绝望的眼神渐渐黯然破败,但一定不会忘记她用凋零的花瓣般嘴唇说她觉得自己已经老了。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女孩说出这样的话。当时,觉得很震撼,但是不明白她为什么有那种感觉,只是隐隐感到那种疼痛。后来,看到《一一》中的那个小男孩,在电影的最后也说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了,还是觉得很真实,很苍凉。再有就是这一次达洛维太太说的了。渐渐的,明白了他们为什么都还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说自己老了。衰老的人不在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心能承受的生命限度。
每个人也许是从一出生就在衰老了,如果说花开就是为了凋谢,那么出生就是为了死亡,而衰老就是死亡的前奏。只是当我们年轻时,死亡似乎离我们很远,人们无法顾虑那么久远的事情,只是每天不停地为目标奋斗着,也许是考大学,也许是找工作,太多的烦恼让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衰老。但当我们达到一个饱和的限度时,当我们的生命再也不能承受这个世界时,我们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
华滋华斯说过:“当心灵被匆忙的世界占据,感到厌倦,失去乐趣,孤独的感觉,多么浓郁。”当我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我们脱离了轨道,当我们饱经了磨难,我们开始排斥这个世界,开始质疑,忽然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老了。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著作《慢》中写道:“……伏在摩托车龙头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当前飞驰的那一秒钟;他抓住的是跟过去与未来都断开的瞬间;他置身于时间外;换句话说,他处在出神的状态;人进入这种状态就忘了年纪,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忧愁,因此什么都不怕;因为未来是害怕的根源,谁不怕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的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的水泡与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
我觉得,用这段话来解释人的衰老也是很恰当的。那些物质的追求让人们坐上了云霄飞车,刺激与尖叫让我们看不到所处的世界,看不到自己的衰老与孤独。当我们遇到阻碍或是走累了,停下脚步才惊觉自己的衰老。
达洛维太太曾在爱人离开的时候哀伤的说,“他已经离开了我,我将永远孤独。”她怕的不是失掉那份爱情,而是要一个人孤独的面对这世界。孤独让人像是处在跑步的状态中,那种人很容易看到未来。当人看到死亡的威胁,他就老了。
常常,我们越是感知到死亡的步伐,我们就越热爱自己的生命,于是就更怕失去它。可是,我们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总是年复一年地在学习英语;我们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体重总是限制我们的饮食;我们憎恨背叛,却背叛了自己,努力讨别人喜欢;对我们的谣言永远比对赞美传得要快,就像瘟疫的肆虐无法控制;对于生活,我们永远不能控制;刚过完一小时,另一小时就又来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什么时候才能厌倦?要过多久才能质疑?时间撕裂着她的外壳,把生活倾泻到我们身上。她把我们分裂成很多份,取走一些无关痛痒或是珍贵的记忆,留下了残缺的我们在大海的潮汐里盘旋。死亡,总是那么令人难以相信事实,让人难以相信我们终有一天会消亡,消亡在这曾让我们如此热爱的分分秒秒中——尘归尘,土归土。
关于自杀。达洛维太太说她有一次把一先令硬币扔进蛇形湖里,以后再没有抛弃过别的东西。但是那些人却抛弃了自己的生命。有时人们抛弃生命,不是因为绝望,更像是一种反抗孤独的拥抱。“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死亡之中有拥抱。”
在电影中,理查德的死亡是安详的,平静的,孤独的,选择放弃的人都是孤独的。
理查德只是静静的坐在窗台上,温柔地跟克拉丽莎说:
“十九岁时我爱上了路易斯,同时也爱上了你”
“我爱你。这话听起来很老套吧?”
“世界上没有谁比你和我在一起更幸福的了。”
他的神态很镇定、安详,只是朝窗外挪了挪,就轻轻滑离了窗台,摔了下去。像一片树叶从枝头飘落一样。
我想谁都不能说理查德不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勇敢地去创作,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去爱,且违反常理,以特殊的方式去爱。他除了克拉丽莎还爱上了一个人,碰巧那个人是个男人。不论身处哪个年代,这种爱都如此勇敢与执着,令人感动。
“无需再怕骄阳酷暑,也不畏惧肆虐寒冬。”他的勇敢真的如同这句话所说的一样。
但是,从他染上病的那一刻起,理查德忽然发现自己已经烦透了面对这世界,时间对他来说变成了难以打发的东西,像一朵巨大的花一样不停啃食着他。他并不想用死亡寻求同情,只是想创造一种活生生的、足以令人惊奇的东西,使它就像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个早晨。最普通的早上——窗外有美好的景致,人们还穿着睡衣,睡眼惺忪。
人们呕心沥血创作小说、续写诗篇、拼命工作、养家糊口,怀着满腔热血与对生命的热爱,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一部分人迫不及待地选择自杀,更多的人等待着病魔夺走生命,或者等待生命缓缓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生活中已知的和未知的艰难让我们如勇士一样,不停地同时间争夺着一小时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即使这世界布满了黑暗与恐惧,我们依然深爱着它,就像深爱自己的生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会有厌倦的那一天。我们的降生就像是对生命许下的誓言:要永远爱着这生命。可是,永远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一直爱着这生命直到生命的尽头,却无法做到永远。我们可以一边说着“我爱你,却无法与你相守到永远”一边放弃这挚爱。弗吉尼亚在片尾的画外音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么,热爱人生,不管它是什么。最终要了解它。然后才能放弃。”我们只有在体会过、拥有过、感悟过后才能放弃,才能坦然地面对死亡。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电影中。三个故事的共同点除了同一本《达洛维太太》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就是三个女人都有同性恋倾向。弗吉尼亚和她的姐姐;劳拉和她的朋友;克拉丽莎和她的同居女友。
有着这样的设计,没有什么刻意的雕琢,也不做作,更不会让人心生什么龌龊杂念,反而是一种质朴的美丽。
其实,女性对女性的感情是纯洁的、彻底地无私,与对男人是不同的。面对男人,尤其是自己喜欢的男人,女人通常都只会在意自己的外表够不够漂亮,会为裙子破了一个洞而脸红,为说话的不得体而懊恼。男女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动物间的那种原始的性吸引。可面对同性,女人会放肆地笑,大声地说话,更多地触及到自己的内心,思考话语的含义。当女人对女人产生爱情,是的,我可以说这就是爱情,这感情大都是甜美的,是出于一种保护欲的。如果,不考虑传宗接代的问题,女人没有男人,相互依靠,也可以很幸福的生活。就像“自梳”中的两个女人,虽然她们最后没有在一起,但那份感情却是乱世中的一缕纯洁。
有人认为电影隐喻了“无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女人都是忧郁、脆弱而神经质的,她越是力图改变这一切,就会陷得越深……”。可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凡是看过《达洛维太太》的人更不会这样扭曲女性的美好。影片中三个出色的女演员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展现出了女人脆弱而坚强的那迷人的一面。不论是最后沉入河底的弗吉尼亚,还是自杀未遂的劳拉,亦或是失去爱人的克拉丽莎,她们都深爱着这个世界,极力想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不论她们选择了怎样错误或是正确的方法,她们都不断争取,就算陷入绝望,沉入水底,她们仍勇敢的追寻着,不在乎世俗的嘲笑或是不理解。
宁静降临到这个午后。我静静地坐在阳光里,望着天空暗哑、混沌的蓝色。记忆中的海浪向我袭来,浪花翻卷着没过我的膝盖,我的腰,我的肩……海浪不断跃起,接着又摔向海面,然后再跃起。我渐渐无法呼吸,耳边只有“咕咚咚”的水声在回荡着,狠狠地撞击着我的孤独。我试图在水中睁开双眼,看到了更加阴沉的灰蓝色。恐惧包围着我,海浪不断在我头顶发出叹息声,每次它们摔落下来跌碎时,那哀鸣就刺进了我的心。我想挣扎,冰冷融化了我的力气。在时间的流逝中我渐渐失去了重量,大海承受着我的体重,我的忧伤。我全部的意识就是听到整个世界对我喊着“结束了……结束了”。海浪声离我越来越远,可海鸥的叫声在很远的地方却依然清晰,它们翅膀在拍打前会有轻微的颤动,在很远的地方颤动,颤动。
宁静降临在这个午后。我同三个美丽的女人一起邂逅了达洛维太太,享受着与她共同度过的时光。
有关电影:
2002年的这部描写女人情感的电影,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审视了三个女人都怀着对自由的渴望与恐惧,挣扎与追逐的故事。1920年的伍尔夫,在燃烧着才华,创作《达洛维太太》的时候,也走在崩溃的边缘;生活在二战末期的家庭主妇,正怀着她的第二个孩子,读了伍尔夫的小说后萌生了自杀的念头;1990年的克拉丽莎与伍尔夫小说中的主角的名字一样,她的朋友身患重病,这样的悲痛让她难以承受。这三位女性被《达洛维太太》这部小说紧紧联系在一起。
“时时刻刻”这部电影的结构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电影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靠导演巧妙的剪接联系在一起。在这些过度段落起到连接作用的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似曾相识的风景,但是让这些过度看起来自然、不留痕迹的则是三位主角情感的延续,这也是这部电影运用这种手法高过一些其他同类电影的地方。在法国版“谜情公寓”中,类似的过渡可能表达的是情感的对立,也赋予这种过度手法奇妙的效果。毕竟,电影中种种剪切、配乐技巧,各种精巧设计的结构都是为了人物情感的表现服务的,而不能本末倒置。“致命魔术”就是个糟糕的例子,克里斯多夫•诺兰沉浸在两位男主角互相残害的快感中,不断重复的手法,不但让效果单调乏味,也突出了两个主角内心的空洞、充满罪恶的一面。与其这样,不如像同样是与魔术有关的“魔术师”那样,老老实实的讲故事,在细节上下功夫。类似失败的例子还有“红色小提琴”,穿梭于历史之中的那把小提琴,演奏的不过是一些虚假到让人难以理解的情感,而非像“时时刻刻”这般真挚感人。归根结底,一个电影是否能触动人心,还是看他所描述的情感是否能打动人心,技术结构不过是传达情感的手段。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一个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的家庭主妇,正在阅读《戴罗薇夫人》,这本书使她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天她正在准备她丈夫的生日派对,肚子里有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她却和弗吉妮娅笔下的戴罗薇夫人一样,萌生了自杀的愿望。
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现代版的戴罗薇夫人,居住在1990年的纽约格林威治村,她深爱她的朋友理查德,一个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而濒死的诗人。理查德给她起的外号也是戴罗薇夫人,因为她和戴罗薇夫人的名字一样,都是克拉丽萨。
她们的故事交织到了一起,在每个时空,女人都被压抑,但更多的是抗争和自由的表达。
⑵ 怎么获取电影中每个角色的台词
获取电影中每个角色的台方法:
进入射手字幕网,输入电影的片名搜索,如果不是中国电影,最好用英文片名来搜索,因为外国片通常有多个中国译名,用英文片名搜索更准确。
一般来说,能找到多个字幕,选择SubRip格式的字幕下载,解压之后是srt字幕文件,也可以下载ssa/ass格式的字幕,解压之后是ssa/ass字幕文件。这几种格式都是文本文件,用记事本打开,就能看到电影中的全部台词了。
发展历史:
2000年之前,到处寄生于免费个人主页空间的大杂烩,有点像今天的Blog。
2000年4月,启用.cn域名。只不过,其实最初其实是想做一个书评网站。那时候我还很爱读书,网站名叫“书途”。
2000年7月,很快忍不住加入了很多自己喜爱的元素,除了DivX之外,还有DVD封面、DC封面、DC游戏、漫画的下载。之后不久又开始加入视频技术制作文章和软件。
2001年9月,开始加入字幕下载的部分。主要还是从DVD上Rip下来的字幕,很多字幕翻译质量都不高。此时已经基本停止维护封面、游戏、漫画和电影下载的部分。
2002年,开始出现自主原创翻译。在此特别向长期以来翻译和发布字幕的贡献者们致敬。
2003年7月,启用新域名。
2004年9月,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没有足够的精力维护文档和软件更新。好在字幕的自助上传和下载系统已经稳定,就像终结者里面的天网那样,不用人管理也可以运行。
⑶ 麻烦帮我翻译一下.英译中.这是<时时刻刻>里面的台词.
一直想直面生活是什么,经常想直面生活是什么,想知道生活是什么。 最后我才知道,去爱原来就是接受爱的本身,然后,释怀。Leonard,你和我之间,总是因为爱在,时时刻刻的牵连着我们。 我的一生已经悄悄地从我身上流走了。我住在一个小镇上,我没有生的希望。 我没有生的希望。 这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
但是如果这一个关于Richmond 和死亡的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死。 你不必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 你可以做回你自己,做你想做的事。 Leonard, 你再也不用通过逃避生活,找回你内心的宁静。有些人寻求死亡是为了使其他人更加珍惜生命。 这是相反。 你的生命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你也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⑷ 求时时刻刻the hours高清双语资源!!!
《时时刻刻》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wtNWLk8S1C2qnl0v3DP7_Q
《时时刻刻》由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剧情电影,戴维·黑尔、迈克尔·坎宁安担任编剧,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
⑸ 一部电影的台词,还有是谁说的台词在下面
The Hours (2002),中文片名《时时刻刻》。
上面的台词出自Clarissa Vaughn。
⑹ 电影《时时刻刻》中“有些东西值得失去,因为我们会永远记得”的含义
这句话最主要的含义是说: 我们必须为更好,更有意义的事情而做出一些牺牲,正是因为这样的有意义牺牲,才会让人们永远的。记住你的伟大。
⑺ 关于时时刻刻的台词翻译
挚爱的Leonard,你要把人生看透彻,一定要真实地面对人生,了解人生的本质,当你终于了解人生,就能真正地热爱生命,然后才舍得放下。记住我们在一起的这些年,永远不要遗忘,永远记得我们的爱,永志不忘,生命中的时时刻刻……
PS,这部电影我看了十几遍,这是我最爱得一部电影。
⑻ 求电影《时时刻刻》清晰版下载地址或种子
打开迅雷 复制
http://2.dc.ftn.qq.com/ftn_handler//%E6%97%B6%E6%97%B6%E5%88%BB%E5%88%BB.The.Hours.2002.DVD-RMVB.rmvb?k=68636131be86b4d7e6a4be6
ftp://202.204.128.30/Movies/!教学会用到的电影,长久不删!/[2002]时时刻刻The Hours[尼可基德曼,朱利安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 by Lucy&晞 精读课要看,长久不删。/[2002]时时刻刻The Hours[尼可基德曼,朱利安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 by Lucy&晞.rmvb
⑼ 《时时刻刻》:直面真实的人生
电影以弗吉尼亚•吴尔芙的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为线索,讲了三个女人——作者伍尔夫(妮可·基德曼),读者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和一个现代“达洛卫夫人”克拉丽莎·沃恩(梅丽尔·斯特里普)人生中一天的故事。“一个女人的一生,浓缩到一天中,只有一天,短短的一天就是她的一生”(A woman's whole life ,in a single day.Just one day and in that day, her whole life.)这是电影中的台词,伍尔夫按照这种结构来构思她的小说,电影编剧也是如此,通过巧妙的连接用一天来展示三个女人的一生。
电影以是伍尔夫1941年自杀时的情景开始,伍尔夫在遗书中写道:
伴随着这段内心独白,伍尔夫揣着石头沉入河水中。
不得不说这个开头很吸引人,天才的伍尔夫自杀这个行为,引发观众的好奇;遗书中融合了选择、爱情、直面人生……诸如主题让观众思绪开始发散,开始联想,很容易有代入感。镜头在围绕着三个位女主不断切换,开始了她们的一天,1941年伦敦郊区,伍尔夫开始构想小说的开头;1951年洛杉矶,家庭主妇劳拉·布朗开始在家中阅读小说《达洛维夫人》;2001年纽约克拉丽莎正要出门买花。她们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虽然都被压抑和束缚着,但她们都在抗争,都在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一天下来后伍尔夫选择自杀,劳拉做出了生下肚子中的二胎孩子后离家出走的决定,克拉丽莎照顾多年的前男友(劳拉的儿子),一个患有艾滋病、富有天赋并且刚刚获奖的诗人在这一天自杀,克劳丽莎后来坦然接受生活中的变故,开始为自己而活。
三位女主都被日常生活的庸俗无奈无聊的事情所困扰,但原因不尽相同。
妮可饰演的伍尔夫神情执着,眼神专注,游走在自己小说的虚构生活和自己被迫接受的现实生活边缘,在自己小说中伍尔夫是上帝,可以决定主角们的生死,但在现实生活中伍尔夫则是生活在牢笼中。因为自己的才华、敏感、精神病史,天才的伍尔夫不能享受温暖的阳光、自在的散步、派对,被爱她的丈夫、亲人们“严加看管”,两种生活的绝大的割裂感,让伍尔夫濒于崩溃。
摩尔饰演的罗拉眼神空洞,表情僵硬,电影虽然没有交代背景,但是有着好人&疼她的丈夫、可爱的儿子的罗拉显然是过着平静安稳日复一日的生活,罗拉的丈夫今天生日,小说《达洛维夫人》引发了古怪、脆弱、敏感的罗拉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她并不享受为人妻、为人母的这种生活,每天被无聊的日常琐碎事填满的罗拉无法再逃避,被迫直面生活的真相,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罗拉萌生自杀的念头。
梅姨饰演的克拉丽莎是三位女主中唯一“正常”的人,眼神明亮、热情,并且乐观,热衷于办party,。克拉丽莎多年来照顾着患有艾滋病、富有天赋并且刚刚获奖的诗人前男友理查,这天晚上她要准备派对庆祝理查获奖。克拉丽莎拿着五彩缤纷的花满怀热情去看望理查。期间他们发生争论,克拉丽莎被迫开始面对自己的人生,怀疑人生。
克劳丽莎只是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生活状态。克拉丽莎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不接受理查的态度并且鼓励理查继续生活下去,理查只好劝克拉丽莎今后要勇敢面对没有他的现实:“我的生命要你来决定,是吗?你自己的生活呢?我死了你就得面对你的人生。到时候你又如何逃避。”至此克劳丽莎开始崩溃,顿时陷入中年精神危机。理查是克劳丽莎的精神支柱和生活重心,理查一方面安心的接受着克劳丽莎多年的关照,一方面看透了两个人的这种生活,这不是他满意的一种状态。绝望的人离开世界毫无牵挂,但受伤的是关心他的亲人,每个人都会面临像克拉丽莎一样的问题。克劳丽莎做了全部的琐碎事,好心为理查举办party但却被挖苦,不被理解,内心无比的愤怒和悲伤。
我们的会疲于应付常生活的庸俗无聊,如劳拉般苦恼或如克劳丽莎般乐于做那些琐事。这些事会常常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从而使我们不知不觉着中逃避,不去直面自己,不去直面自己的本性,自己的弱点,想不清楚的问题便不再去想。很多时候,我们拥有什么和自己的本性无关,天生得到或者别人给予,但如何对待自己拥有的东西,如何做选择,则必须直面自己的天性。压制、扭曲自己的内心去顺应大众的价值观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这是一个艰难、无法逃避的问题,否则终究会像克劳丽莎一样感叹“为什么一切都不对?”
伍尔夫从想悄悄买票回伦敦,伦纳德发现后追至伦敦,两人在站台发生争执,伦纳德表示在乡下生活、开出版社完全是出于爱,为了伍尔夫的康复,但伍尔夫表示她有选择权。
“我的生命被别人带走,我并不过这种生活。如果我想清楚我就会说,我一个人在黑暗中中独自挣扎,只有我才会知道,只有我才能了解我的情况。我必须去面对它,这是我的权利,就算最无助、最可怜的病人也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我也希望我在这种环境中很快乐,但是要是选择留下来还是死亡,我选择死亡。”
听着伍尔夫语气平静的说出这些,伦纳德无助的抽搐着,他无法反驳伍尔夫,同意先回家,第二天就回伦敦。回去的路上伍尔夫补了一句“逃避生活永远得不到内心的平静”,伍尔夫在两种生活中游走,这一天姐姐的到访加剧了伍尔夫内心的冲突,在和姐姐告别的时候她狠狠的亲吻着姐姐问“你觉得有一天我能逃脱么?”,她渴望能够跳出这种“不正常”的生活,像正常人一样,自在、平静的去生活。
理查死后的当晚,克劳丽莎第一次遇见了理查的母亲:
劳拉说这番话的时候,克劳丽莎极为复杂的表情变化反映着内心强烈震荡。劳拉不是个好妈妈,她的行为被大家所谴责,但她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她无法忍受那种生活。
劳拉的这段话和伍尔夫在车站的那段话形成对比,为了内心的平静做出了相同的选择,直面自己的本性。一个选择死亡一个选择活着,这种选择的对立,只是在别人看来的对立。
敏感的人不容易内心平静,,因为经历多少并不是关键的,关键的是能感受到多少,感受、发现的越多,会让人思绪越复杂、混乱,伍尔夫、劳拉、理查都是如此,敏感的人不容易幸福也是源于此。现实中很多人选择无视、逃避现实,少发现点真相,会让自己内心轻松点。“重点是你能忍受多少”,一个人处理自己感受、发现的信息的能力必须要能够跟的上她的承受力,坚强是相对于敏感而言的,她的坚强要可以匹配她的敏感。伍尔夫敏感、富有才华为探究人生的意义而活,这是一条艰难的路,很多作家在这条路上选择了自杀,如果没有不能很好地梳理自己的思绪,不能找到自己可以理解、接受的逻辑理顺自己看到事情,就无法得到内心的平静,崩溃只是时间问题,脆弱与敏感往往是导致悲剧的一对搭档。
克劳丽莎在理查自杀前有精神寄托,为理查而活,每天忙碌着快乐着;理查自杀后和伍尔夫、劳拉一样开始面对真实、自己的人生,陷入痛苦的状态;克劳丽莎在和劳拉聊天过后,开始坦然面对一切,开始理解理查,开始面对自己的人生为自己而活,克劳丽莎是不幸的,因为她挚爱的理查离他而去,但她也是幸运的,在恰当的时候被理查的死和劳拉的一番话所启发。
伍尔夫&劳拉、克劳丽莎前后的状态,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混沌的快乐、痛苦的清醒、自在的清醒。
我们常常陶醉于忙碌、混沌的快乐中,不去想复杂、深奥的哲学问题,惰性使然,想不清的问题不去想,就如克劳丽莎这一天上午的生活;如劳拉自己主动发现或如克劳丽莎被现实敲打——被理查的死刺激,开始痛苦思考人生。很遗憾没有办法从第一种态度到第三种状态,然后坦然的面对人生。
克劳丽莎的一生浓缩到一天中,她一天经历了三种状态,理查的自杀,对她是一件极其残酷的事情,克劳丽莎说到“只有跟理查在一起,她才感觉活着,没有跟他在一起时其他的一切都有点荒谬”。理查死后,她整个人被抽空,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承受这种变故。强大的内心、热爱生活这种特质不能建造,只能间接地由每天日常活动来逐渐产生,正如—朵花不能制造,却只能从种子中产生一样。
小说《时时刻刻》是在克拉丽莎的故事中结尾的。克拉丽莎有一段想法很精彩“我们过自己的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便酣然入睡——就是这样简单和平凡。我们中的少数人跳楼自杀,或投河自尽,或服安眠药死去;多数人死于意外事故;而绝大多数人,最大量的人,则早病魔吞噬而慢慢死去;若我们运气好的话,则随时间而泯灭。唯一给我们以慰藉的是:当我们的生活之门迎着一切艰险和希望开启,并赋予我们想象中的一切,我们便开始拥有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尽管除孩子外(甚至可能包括他们),人人心里都明白:这以后的时日将黑暗得多、艰难得多。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珍爱这座城市,这个早晨,并对未来充满极大的希望,惟有上苍知晓我们如何热爱它。”
三个女主和男人的爱情故事各不相同,她们的同性恋的倾向倒是一脉相承,只是随着时代表现在变化。
伍尔夫是幸运的,伦纳德始终给她无私的爱,各种各种幸福感人的爱情故事很多,但终生无私的爱情罕见。在车站伍尔夫对伦纳德的说的那段话,也是劳拉的心声,悲剧的是伍尔夫可以跟她心平气和的跟她丈夫讲,但劳拉却不能,只能一个人在黑暗中挣扎、在马桶上默默哭泣并且掩盖自己的内心,虽然她丈夫很爱她。克劳丽莎是幸运的,十年之前和理查的回忆是她的精神寄托,身边有着彼一直相爱相扶的伴侣,还有一个贴心的女儿。
这是电影结尾时伍尔夫写给他丈夫伦纳德的,也是电影想表达的核心观点“真实的直面人生”,翻译出来会失去原有额韵律,只能感受它,然后被震撼。
PS:三位女主都是演技派,眼神&表情都是相当到位,电影结构精巧,台词、镜头几乎没有多余,铺垫照应相当到位,电影主题众多,内容相当丰富。
⑽ 麻烦帮我翻译一下.英译中.这是<时时刻刻>里面的台词.
总是直面生活,这样才能了解生活的本质。最终了解它的时候,才能爱上生活,然后,由他而去。Leonard,时间一直是我们之间的隔阂,但我永远爱你,时时刻刻。
我的生活不是由我掌握的。我成长在一个我不喜欢的小镇里。。。我过着自己不喜欢的生活。。。怎么会这样?
但如果非让我在Richmond和死亡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我宁愿去死。
你不必做那些你不想去做的事。你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
逃避生活不可能得到安宁,Leonard。
通过比较你会发现,某些人必须死去才能让其他人更加重视生活。
你的生活毫无波澜可言。你是一个很平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