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战电影经典台词
行动目标希特勒 ——德国人不都是希特勒!
⑵ 找一部90年代的二战电影
《坦克大决战》 或者中文名称:《战略大作战》
英文名称:《kelly's heroes 》
⑶ 帮忙查找一部二战题材电影的名字
宫崎骏的萤火虫之墓
1988年的动画版但不是很清楚
分辨率较低
“昭和20年9月21日晚,我死了。”
这是动画电影《再见萤火虫》的第一句台词。
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气息奄奄地躺在人来人往的车站,正走向他14岁短暂生命的终点,这是在战败一个月后的日本。
恍惚间,少年看到了他死去的妹妹,看到了那个飞满萤火虫的夏天。
那时候的哥哥和妹妹是幸福的,装满糖果的小铁盒子、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哥哥拉着妹妹的手在夜晚奔跑以及妹妹银铃般的笑声都成了即将发生的悲剧的无情铺垫。
空袭开始了,妈妈在轰炸中突然离世。在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哥哥能做的只是将妈妈死去的消息瞒过年幼的妹妹。空旷的广场上,哥哥卖力地为哭着要找妈妈的妹妹表演着单杠,夕阳下两个瘦小的身影显得那么单薄。也许,就是在那一刻,哥哥试图将所有的悲伤扛起,决定在纷乱的废墟上为妹妹擎起一片晴空吧。
兄妹俩去投靠亲戚。然而,战争让亲情疏远,物质的贫乏更使人们彼此冷漠。越来越多的白眼和碗中越来越少的米饭暗示着他们必须离开了。哥哥终于决定带着妹妹搬走,去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但是,在唱着歌快乐离开的时候,他岂能料到因那战争而不可逆转的悲惨命运。
萤火虫再次飞舞,兄妹俩的厄运却不断降临。饥饿和疾病是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为了让妹妹不再饿肚子,哥哥只好去偷,而且是趁飞机轰炸之时。每当在人去楼空的屋子里找到一些食物,他都会无比兴奋。影片为这段生活赋予了更多的笔墨:废弃的家园,荒凉的原野,恬淡与残酷相间,冷漠与温情并存。
在漆黑的废弃山洞中,哥哥将萤火虫捉进蚊帐,漫天飞舞的萤火虫在夏季闷热的深夜里明明灭灭。哥哥将熟睡中的妹妹紧紧抱住,生怕一松手就又会失去。然而,战争本身就意味着失去。
萤火虫的一生只有一个夜晚,一切都在夏日微醺的风中逝去。
妹妹早已知道妈妈不在了,并以那么小的年纪理解了死亡和坟墓的含义。一捧捧萤火虫的小尸体,从节子手中坠落,混入泥土,化作尘埃,哥哥仿佛看见了妈妈那同样脆弱的肉体燃成灰烬的样子。死亡再一次击打着哥哥幼小而坚强的心灵,这时滚过面颊的泪水,也许是为了妈妈,也许是为了萤火虫,也许只是为了生命不堪一击的脆弱。
萤火虫,只能活一个夜晚。在美丽的夜里,它尽情展示魅力,然后在黑暗中悄然坠下。恶劣的环境使节子身上起了湿疹,他们没有钱去看病,更没有钱去买药品……年幼的妹妹终究没能逃过饥饿和疾病的双重折磨,悲惨地死去。
节子死的那天也是在一个满天都是萤火虫的夜里。她含着笑,在最美的风景中去找那只有在梦里才能过的幸福生活。
当萤火虫再次亮起的时候,那个装糖果的小铁盒子,那个有着银铃般笑声的名叫节子的的小女孩,那个山脚下门口搭有秋千的防空洞,那漫天飞舞的萤火虫……所有这些都令人感到一种令人窒息的悲凉。
一切都那么残酷,一切都那么不近人情,在战争面前一切都是那么徒劳。哥哥为了妹妹和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已经拼尽了全力,可他仍然不能保住唯一的至亲。绝望伴随着夜晚降临,当火焰渐渐熄灭,幽幽的萤火虫为孤单的哥哥唱起最动人的旋律,纷纷扬扬升腾着的萤光在最远的天空结成温暖的笑脸。那是战争夺走的他所有的亲人和生活的全部……
那一季……
是落樱如雪换芳华.....~
也有日向寺太郎翻做的真人版
在神户大空袭中,母亲身亡,参军的父亲杳无音信。清太和小妹妹节子不得不去远房亲戚家寄居。阿姨待他们很不好,忍无可忍的清
太带着节子离家出走,两人在郊区的防空洞里栖身。战况不断恶化,兄妹俩失去了生活来源。因为营养失调,节子越来越瘦,清太竭
尽全力守护妹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战争结束了,成为孤儿的清太和节子的生命之火也犹如萤火虫的微光即将熄灭……
⑷ 求一部电影名字!关于2战诺曼底登陆的!
因为片子太老了,所以看上去像黑白的,
既然回答正确,请采纳给分吧,谢谢。
片 名: The Longest Day
译 名: 最长的一天 | 碧血长天
导 演: ( Darryl F. Zanuck ) ( Bernhard Wicki ) ( Andrew Marton )
主 演: (埃迪·艾伯特 Eddie Albert) ( Paul Anka) (阿勒蒂 Arletty) (让-路易斯·巴伦特 Jean-Louis Barrault) (理查德·贝依玛 Richard Beymer) ( Hans Christian Blech)
上 映: 1962年10月04日
剧情介绍:
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庞大的一部战争片,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第登陆此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仿如在观众眼前重现整个事件。并且粗中有细,无论决策的将军或登陆的士兵都写得栩栩如生,成绩相当难得。演员阵容亦属空前,浪行歌手保罗.安卡也演出了一个动人的角色,并为本片写了一首雄壮的主题曲。
影片描绘的是登陆诺曼底的第一天所发生的事件,所谓最长的一天是该片分别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第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让整个事件在观众眼前重现。并且粗中有细,无论是决策的将军还是登陆的士兵都写得栩栩如生:英军战机低空飞过攻击;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备战实况规模之伟大,叫人印象深刻;过程中做出的种种错误决定及各项导致这场历史上其中一场最浩大战争的大小事件,影响深远。
幕后制作:
《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描写盟军登陆诺曼底的经典之作。云集了众多当时的超级男明星,阵容之强,在战争片中极为罕见。但明星们在此没有什么出风头的机会,因为整部影片以叙事为主,从各个方面(包括美军、英军、德军、法国抵抗力量等)全面反映当时的战局,并由这些国家的影人负责拍摄有关部分。本片被认为是以传统手法正面表现二战的盖棺之作。
花絮:
·在片中扮演约翰·霍华德少校的理查德·托德(Richard Todd)确实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当时他是英军第6空降师第5伞兵旅第7营的上尉,他的部队参加了诺曼底登陆的增援行动,而且幸运的是,托德没有登上最初指定的飞机,而是上了另一架飞机,结果原来的那架飞机被击落,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作为第2突击营的士兵,22岁时的Joseph Lowe曾经参加诺曼底登陆,在杜佛角攀岩而上,17年后,为了拍摄本片,他再次爬上100多英尺高的悬崖。
·影片导演Darryl F. Zanuck在一次访谈中对有些演员组建自己的影片公司颇有微辞,并把约翰·韦恩于1960年制作的《边城英烈传》列举为失败典型。韦恩在与Zanuck接触之前看到了访谈,后来拒绝出演本片,除非片酬达到25万美元,当时片中其他名角的片酬才只有25000美元。最终,韦恩的条件得到了满足。
·在本片中扮演艾森豪威尔之前,亨利·格瑞斯(Henry Grace)从没作过演员,他与艾森豪威尔的相似之处让他得到了这个角色。
·肖恩·康纳利于1962年开始扮演詹姆斯·邦德,而同他一起出现在本片中的Gert Fr?be和尤尔根斯·库尔特(Curd Jürgens)都成为他日后在007系列影片中的死对头。
·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考虑在本片中扮演自己,而且他本人也十分愿意,但化妆师无法让他“返老还童”。
·扮演约翰·斯蒂尔的雷德·巴顿斯(Red Buttons)在巴黎咖啡馆中邂逅了本片导演,于是被导演选中。
·由于与本片同时拍摄的《埃及艳后》耗资超出预算,导演Darryl F。 Zanuck不得不接受重新规划预算,在耗尽本片的计划投入后,他开始自己掏钱继续拍摄。当时福克斯公司几乎决定放弃拍摄本片,Darryl F。 Zanuck立即飞往纽约力挽狂澜,经过一番激情洋溢的辩驳后,他终于保全了本片的拍摄计划,失控的《埃及艳后》也逐渐风平浪静。
·据随行士兵称,真正的德国炮兵少校布鲁斯卡在盟军登陆时并不在掩体里的指挥室中,而是在卡昂的妓院里。
·在片中由歌手保罗·安卡演唱的主题歌后来成为加拿大空降部队的军歌。
·片中扮演风笛手的演员来自于伦敦苏格兰风笛乐队,当年的人物原型比尔·米林最近将见证壮举的风笛捐赠给爱丁堡的国家战争纪念馆。
·在清理奥克角附近的海滩时,剧组挖出一辆隐藏在沙滩之下参加当年诺曼底登陆的坦克,经过清洗和维修之后,这辆坦克后来出现在片中的英国坦克部队中。
·在拍摄登陆画面时,导演Darryl F. Zanuck面临着棘手的难题,他苦于无法找到当时德军的梅塞施密特式战机和英军的“喷火”式战机,几经寻找,他终于发现西班牙空军有两架梅塞施密特,比利时空军的两架“喷火”甚至还在服役,于是将这4架战机租借下来。
·据估计,美国、英国和法国为协助本片拍摄共动用了23000名军人,当时法国虽然正在致力于阿尔及利亚战争,但还是派出了1000名突击队员。
·片中的“喷火”式战机在拍摄前都被更换了新发动机。
·因为剧组寻找不到当年型号的滑翔机,于是复制了几架。
·片中的舰队拍摄自美军第六舰队,取景于其中的22艘舰船,同时还要避开航母,因为诺曼底登陆时没有航母参与。
·影片在科西嘉岛开拍前,一个声称拥有海滩的男子找到导演要求支付15000美元的使用费,否则不会协助拍摄,海滩上会出现60年代的新式汽车,导演同意支付。后来,剧组人员发现这是一场骗局,科西嘉根本没有私人海滩,导演经过长达8年的诉讼终于赢得了赔偿。
·在离科西嘉海滩2英里的地方聚居着裸体主义者,剧组不得不张贴警示,以防他们出现在海滩打扰拍摄。
·在拍摄圣母教堂区域的空降镜头时,当地交通被封锁,商店关门,并且停止电力供应,因为怕危及不习惯夜晚空降在居民区的伞兵,即使如此,一些必要的照明和炮火还是带来了不小麻烦,只有一两个伞兵试图在广场着陆,受了些轻伤,有个伞兵竟然摔断了双腿。最终,实拍计划被放弃,改从高层起重机上起跳。
·在片中扮演汤普森上校的埃迪·艾伯特曾是二战老兵。
·本片中从未出现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标记。
·本片的拍摄投入为1000万美元,成为《辛德勒的名单》之前最昂贵的黑白片。
·在拍摄登陆场景时,那些美国士兵因为水凉而不愿跳下登陆艇,演员罗伯特·米彻姆对他们的犹豫嗤之以鼻,率先跳入水中,其他人只好照做。
·由于《埃及艳后》的拍摄进度一再延误,无所事事的罗迪·麦克道尔(Roddy McDowall)向本片导演Darryl F。 Zanuck要求在《最长的一日》中扮演角色,最终他扮演了一名美军士兵。
·曾有多方消息称,克里斯托弗·李和杰弗里·贝尔顿(Geoffrey Bayldon)都曾加盟本片,但前者矢口否认,后者在最终版本中无处可寻。
·第一部美国拍摄的使用不同语言对白的二战电影,其中包括德语、法语和英语。
·莱斯利·菲利普斯在片中只有一句台词。
·片中共使用了4架“喷火”式战机,都由前皇家空军第340飞行中队的法国飞行员皮埃尔调校,这几架飞机不但现在依然健在,而且其中的一架还被克里夫·罗伯逊(Cliff Robertson)买下。
·克里斯托弗·李曾在回忆录中提到,他当初被拒的原因是他长得不像军人。
·片中使用的梅塞施密特式战机并非是Bf-109型,而是四座的Bf-108“台风”。
⑸ 找一部老二战电影
中文名称:战略大作战
英文名称:kelly's heroes
别名: 铁甲雄师扫荡战(港)/凯利的英雄们(其他)
主演:伊斯特伍德 泰利沙瓦拉
本片是导演布莱恩·赫顿以喜剧方式拍摄的战争冒险片。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尉凯利俘虏了一位德国上校,就在审问德国上校时,却遭受到己方炮火猛烈地攻击。凯利灌醉上校并套出德军将秘密运送黄金的任务。知道此事后,凯利伙同士官长大乔纠集了一伙手下,企图私自吞下这批黄金,在黄金的巨大诱惑下,这群美国大兵历尽千辛万苦英勇顽强作战……
⑹ 求一部关于二战的电影~!
《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
◎译 名 你逃我也逃
◎片 名 To Be or Not to Be
◎年 代 1942
◎国 家 美国
◎类 别 喜剧/剧情/战争
◎语 言 英语
◎IMDB评分 7.9/10 (5,424 votes)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35446/
◎片 长 99 Min
◎导 演 恩斯特·刘别谦 Ernst Lubitsch
◎主 演 Carole Lombard .... Maria Tura
Jack Benny .... Joseph Tura
Robert Stack .... Lt. Stanislav Sobinski
Felix Bressart .... Greenberg
Lionel Atwill .... Rawitch
Stanley Ridges .... Prof. Alexander Siletsky
Sig Ruman .... Col. Ehrhardt
简介:
德国导演大师刘别谦著名喜剧。本片讲述二此世界大战波兰沦陷期间,一群舞台演员和纳粹斗智斗勇,防止一个间谍把有关波兰的重要情报送到德国,保护了华沙地下抵抗组织,并且从纳粹眼皮底下成功地逃脱。剧中情节紧凑,笑料恒声,虽然年代已久,但看起来依然乐趣十足,宛如一出《虎口脱险》。
经典黑色喜剧,很多地方比卓别林的《打独裁者》更加优秀,故事情节紧紧相扣,紧张刺激并且妙趣横生。开场戏乃公认的银幕经典。片名出自《哈姆雷特》著名台词,是男主角梦寐以求表演的内容。影片表达了Lubitsch对二战前生活的留恋和对战争的控诉。虽然在40 年代——60年代受到争议,本片最后还是和1939年的《妮诺基卡》被视为是刘别谦最好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