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音乐之声》里的所有歌曲
影片一开始以这首歌曲为背景,展现了奥地利山峦起伏、森林茂密的美丽自然风光。玛利亚来到山上纵情歌唱,歌曲抒发了她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
2.Morning
早晨
镜头从野外转到修道院,这是Hymn
Alleluia(修女合唱团在演唱。
3.Maria
玛利亚(修女合唱团演唱)
修道院里,又不见了玛利亚,修女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院长嬷嬷诉说她们各自眼中不守修道院规矩的玛利亚。
4.I
Have
Confidence
我有信心
玛利亚遵照院长嬷嬷的吩咐去上校家担任7个孩子的家庭教师,途中她既担心又期盼,歌曲表现了她复杂的内心活动、对新生活的向往和信心以及她乐观向上的性格。
5.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
今年16岁马上17岁
玛利亚来到上校家的第一天,晚饭时,邮差送信来了,上校的大女儿莉莎Liesl悄悄出去和邮差罗夫Rolfe在花园约会,他们高兴得唱起了歌,跳起了舞。纯真可爱、浪漫甜蜜一对年轻人,唤起人们对青春年少时的美好回忆。
6.My
Favourite
Things
我最喜爱的东西
玛利亚来到上校家的第一个夜晚,突然雷雨交加,受惊的孩子们躲到玛利亚的房间,她用歌声告诉孩子们,如果害怕
7.Do
Re
Me
哆唻咪
玛利亚带领孩子们外出郊游时教他们学唱歌,为他们开启音乐的大门。
8.The
Sound
Of
Music
音乐之声
为迎接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玛利亚特地教孩子们学会这首歌。正是孩子们的演唱,让失去妻子、心灵禁锢已久的上校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恢复了原先的活力。
9.The
Lonely
Goatherd
孤独的牧羊人
玛利亚带领孩子们为男爵夫人表演木偶剧,他们的表演和歌曲都十分幽默而风趣。
10.So
Long
Farewell
晚安,再见
上校在家举行舞会,邀请了许多嘉宾,孩子们告别宾客上楼睡觉时演唱的歌。此外,影片快结束时,在音乐比赛上,他们全家最后演唱了这首歌。
11.Climb
Every
Mountain
翻过每一座山
玛利亚从上校家回到修道院,心情不佳。院长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12.Professional
Maria
(see
the
song
of
03.Maria)
和第三首歌相同,由修女们在玛利亚和上校的婚礼上演唱。
13.Edelweiss
雪绒花
上校一家参加为德国纳粹举行的音乐会,他们决定当夜离开奥地利,前往维也纳。音乐会上,上校弹起吉他,唱起了这首奥地利民歌,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玛利亚走上去和他一起唱,他们的深情感动了在场的奥地利观众,他们全部起立与上校夫妇合唱。
14.Something
Good
一些好事
玛利亚沉浸在与上校的爱情喜悦之中,这是她在上校家花园里的一段独唱。
② 《音乐之声》:玛利亚和七个孩子,上校和雪绒花
我猜,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是在音乐老师的推荐下看得这部电影吧。
这个礼拜的音乐鉴赏课上,在音乐老师再三强调“请抬起你们那尊贵的头,认真去感受音乐的魅力”后,我抬起了头。
其实这种非专业课在多数大学生心里,都有个心照不宣的标签——“水课”。我不知道这称谓怎么来的,但大家都这么叫,也就跟着叫起来了。上这种课时教室里的情况大都如下:台上老师激情四射唾沫横飞,底下学生集体低头无动于衷。大多老师已经见怪不怪了,他讲他的,我们玩我们的,课堂氛围十分的和谐。只等那下课铃响,出了那扇门,各不相干。我们只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相遇了短暂一两个小时的陌生人。
所以,对于我的音乐老师,我是十分之敬佩的。她是真诚地希望我们可以在她的课上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因此每节课她总会抽出一两分钟来让我们抬起那尊贵的头,不厌其烦。里面有她对音乐的热爱,还有想把美好的音乐分享给大家的愿望。
就在这堂课上,我被《音乐之声》里欢快愉悦的歌声和画面里快要溢出屏幕的快乐深深感染,那应该是我第一次,真正地被音乐的魅力所震撼。
音乐,真的是可以带来快乐的。
女主角玛利亚是萨尔茨堡修道院的一名志愿修女,她温柔可爱、美丽善良、活泼好动、热爱唱歌、古灵精怪……在一群穿着一身黑衣的修女里,她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因为爬树而弄伤膝盖弄破衣服,在往弥撒的路上跳华尔兹,在阶梯上吹口哨,在修道院内唱歌,上教堂总是迟到…… 总之,就是众人眼里调皮捣蛋爱惹麻烦的“问题”修女。
修道院的院长觉得她这样的活泼性格不适合修道院,所以当她接到男主角冯·特拉普寻求家庭教师的请求时,她决定让玛利亚去。
玛丽亚到达上校家,发现他是一个有七个孩子的鳏夫,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 在他的严厉管理下,孩子们在家只能穿海军服,听哨声服从命令。 而玛利亚是那七个孩子的第12个家庭教师,在她之前的那位教师只待了两个小时。
玛利亚惊讶的问:“孩子们有什么问题吗?” 上校回答:“是家庭教师的问题。” 看得出,上校虽然严厉,但其实是一位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
很快玛利亚就知道了原因。她和孩子们的第一次见面,就被衣服口袋里突然跳出来的癞蛤蟆吓了一跳;而在当天的晚餐桌上,她刚落座就立马被椅子上的松子扎的跳了起来。但玛利亚被没有被孩子们的恶作剧所吓跑,相反,她在餐桌上对孩子们说: “我要感谢大家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珍贵礼物。”
也正是因为天生的温柔与善良让她赢得了孩子们的好感。
趁上校不在的时候,她用窗帘给每个孩子缝制了游戏服装,带领他们到市场游玩,在美丽的阿尔卑斯山上野餐,还教会了他们唱歌。在此之前,从来就没有人教过他们唱歌,因为他们的父亲不允许。在这期间,她知道了孩子们总爱捉弄家庭教师的原因。 因为孩子们得不到父亲的关爱 ,所以才 用捉弄教师来吸引父亲的注意 。
在玛利亚的热情的感染下,孩子们逐渐释放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一直压抑着的天性,拘束和忧郁渐渐地被音乐和笑声代替了。
但上校回来后对玛利亚管教孩子的方式非常不满,玛利亚激动之下和他发生争执,她指责上校对孩子们的漠视,从来就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没有给孩子们做榜样。上校被这样指责当然不能忍,于是他要玛利亚收拾东西回修道院。
而就在这时,歌声传来。上校走进大厅,发现孩子们正在为他带回来的女友男爵夫人唱歌。听着孩子们那真挚诚恳的歌声,上校十分感动。不知不觉中,他也跟着唱了起来。他慢慢向孩子们走去,孩子们第一次听到父亲唱歌都欣喜地看着他。 唱完后上校和孩子们久久对视,然后慢慢走了过去,把孩子们都拥进了怀里。
歌声治愈了长久以来他和孩子们之间的伤口。上校并不是不爱她们,只不过选错了爱的方式。
影片还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七个孩子参加音乐节,在节目单的报幕里,年龄最小的葛特尔排在最后。小小的她问麦克斯叔叔:“为什么我总排在最后?”麦克斯立马蹲了下来,平视着她温柔地回道: “因为你最重要。” 听到这个回答的葛特尔立马开心地笑了起来。
当我听到这回答时,心中响起一句话:这才是爱孩子的正确方式。
所以,父母应该学会如何正确地向孩子们表达自己的爱。因为一不小心,便可能对孩子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时刻监督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孩子们在关爱中茁壮成长,是每一个为人父母都应尽的责任。
相对于上校和玛利亚的爱情,上校对祖国奥地利浓郁的热爱之情让我更为之感动。
当时的奥地利正处在德奥兼并时期,到处都是纳粹党的旗帜。但上校家的大厅里却挂着一面大大的奥地利红旗,在一次舞会上,纳粹党见了威胁他说:
“鸵鸟喜欢埋首于沙中,有时藏于国旗里,或许有些人已经警告过你合并就要来临了。而事实上是的,或许会以音乐和你打交道呢。”
“如果纳粹占领整个奥地利,你肯定会是整个小号队。”
“你太恭维我了。”
“我真笨拙,我是要指责你的。”
幽默的背后,是上校面对纳粹党势力的决不屈服和妥协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
而他在孩子们的央求下唱的真正意义上的一首歌,正是《雪绒花》。在那间温暖的房间里,上校弹着琴,他的孩子们围在他周围,听他温柔地唱着《雪绒花》。
“雪绒花,雪绒花,清晨迎接我开放。小而白,洁而亮,向我快乐地摇晃,白雪般的花儿愿你芬芳,永远开花生长,雪绒花,雪绒花,永远祝福我家乡。”
这首歌里,有上校对孩子们的爱,以及他对祖国的深爱之情。
在唱到结尾那句“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时,上校的目光投向空荡荡的远方,充满着无法言说的深情,也带着浓重的忧郁。那时候的他,看着外面越来越多的纳粹旗帜和纳粹士兵,似乎已经预料到了风雨欲来、国破家亡的命运。
而第二次演唱则是在影片的高潮,让我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的一幕。那时的上校和玛利亚刚刚度蜜月回来,上校便看到家门口挂着一面很大的纳粹党旗帜。他将那旗帜一把扯下来撕碎,接着就接到了纳粹发来的电报,要他立即到纳粹海军报道。
痛恨纳粹的上校自然不愿为其服务,他决定当晚带着全家出逃。但刚出门就被早躲在门外监视他们的纳粹拦住了,他只好称他们一家是去参加音乐节。在会场里,上校对在场的奥地利人说: “这是一首爱之歌,我知道你们会分享此爱,我祈求你们永远不会让它逝去。”
接着,上校唱起了《雪绒花》。唱到第二段时,上校已经哽咽无法继续,这时一旁的玛利亚站了出来继续唱了下去。在上校一家的带动下,在场观众不顾旁边持枪的纳粹守卫,也跟着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绒花》。 雄厚的歌声飘荡在整个会场里,带着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那是奥地利人民对祖国奥地利的浓郁深厚的热爱之情 。
最后,上校摆脱了纳粹的追捕,带着妻子儿女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突然想起了杨绛先生在《我们仨》里曾写到的: 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 我们从来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
杨绛先生在国难当头时选择回到中国,上校不愿为纳粹服务选择离开奥地利,两种完全相反的做法,却都是出自一片赤诚的爱国之心。
上校和雪绒花,永不凋零的爱国之情。
这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虽然在我看过的影片中算不上最好,但一定是最特别的。正如片名《音乐之声》,或悠扬或欢快或沉郁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影片中所传达的对子女的爱,对恋人的爱,对祖国的爱,都被音乐带到我们的面前,呈现出令人心动的模样。
③ 谁看过 《解救吴先生》 这部电影 我想问一下电影结束后的那个片尾曲 叫什么名字 还有 片尾
傲慢的上校
歌曲:傲慢的上校
歌手:朴树
专辑:《生如夏花》
发行时间:2003年11月26日
作曲:朴树
作词:朴树
歌词:
总算是流干了眼泪
总算习惯了残忍
太阳每天都照常升起
在烂醉的清晨
像早前的天真梦想
被时光损毁
再没什么能让我下跪
我们笑着灰飞烟灭
人如鸿毛
命若野草
无可救药
卑贱又骄傲
无所期待
无可乞讨
命运如刀
就让我来领教
总算是流干了眼泪
总算习惯了残忍
太阳每天都照常升起
在烂醉的清晨
像早前的天真梦想
被时光损毁
再没什么能让我下跪
我们笑着灰飞烟灭
人如鸿毛
命若野草
无可救药
卑贱又骄傲
无所期待
无可乞讨
命运如刀
就让我来领教
人如鸿毛
命若野草
无可救药
卑贱又骄傲
无所期待
无可乞讨
命运如刀
就让我来领教
另一个就是小丑
④ 《音乐之声》中 上校唱得那首歌 是什么名字
雪绒花
英文版Edelweiss
专辑: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
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 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 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⑤ 电影《虎口脱险》结尾音乐
电影《虎口脱险》结尾音乐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拉科奇进行曲》。给你推荐一些类似的音乐(都可以在网络MP3上下载): 波基上校进行曲 波斯进行曲 波耶进行曲 不列颠精锐部队进行曲 加冕进行曲 军队进行曲 军威进行曲 凯旋进行曲 拉德茨基进行曲 威风堂堂进行曲 西班牙进行曲 自新大陆 斗牛士之歌
⑥ 如何看待《音乐之声》中“上校出逃”的戏份
《音乐之声》的故事如果以玛丽亚结婚作为故事的结尾,本片故事就是一个完整的三幕叙事:第一幕到上校家任教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完成角色转变;第二幕上校认可到舞会逃跑,面临两难选择;第三幕打败敌人取得胜利。这样故事十分圆润,从开场的戏谑到发展的明亮在到中场的波折和最后的光明,影调也趋于统一。
⑦ 《音乐之声》:玛丽亚带来音乐之声,而上校却为音乐赋予了灵魂
我最早看到《音乐之声》尚在上小学没多久的时候,学校统一为我们播放了这个电影,距今已有十多年。年幼的我们尚不知情爱,不知二战的残酷,也不知爱国者为正义的信念,可以说仅仅是看热闹。但是正是这一首《雪绒花》,尽管过去十多年,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情不自禁地轻轻哼唱,可以说,这是音乐的力量,不枉”音乐之声“之名。
雪绒花,雪绒花,小而白,纯又美,伴随着轻柔的曲调,浅声吟唱,描绘出雪绒花圣洁美丽,能让心灵重归于平静的形象。正是这么一首描绘雪绒花的民谣,依旧是用它那柔美的曲调,却话锋一转,愿你永远守护我的家乡,饱含了多少人深深的依恋与忧伤之情。
这部《音乐之声》是一部在电影界中,算得上历史非常悠久的一部电影,从1965年3月29日于英国上映以来,历经近55年,从来都不曾失去它的魅力。以我个人来说,《音乐之声》十多年前看过一遍,可现在,仍然抑制不住自己去重新欣赏,并且我相信很多人也是如此。即使你并不曾看过这个电影,但是当你听到电影中的歌曲时,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音乐之声》等歌曲至今让我们耳熟能详,而《雪绒花》也正是其中最著名的歌曲之一。
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分的音乐电影,由罗伯特·怀斯执导。这部经典巨作曾获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响、最佳影片剪辑5项大奖,总共被译成3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国上映,获得一致好评。我想,之所以《音乐之声》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的关键,就在于 影片所要表达出的感情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共情的,特别是经历了二战的人民 ,对于这个电影更是感触很深,每到情深处,更是抑制不住情绪,潸然而下。我们常说音乐无国界,音乐之声运用了数目高达26首,总时长占全片46%的乐曲,全面深刻的将深刻的爱藏于音乐之间。 父亲对子女的爱,夫妻之间的爱,对祖国的无限留恋等等情感掺杂在一起,一定要到影片中去细细感悟。
我曾一度认为音乐之声的核心人物是玛丽亚,甚至知道你看到电影的三分之二也仍会这么觉得。但是,当你坚持看到最后就会发现,音乐之声的核心人物不仅仅是玛丽亚,上校也是整部剧的灵魂所在。诚然,玛丽亚的积极,乐观,开朗,热爱音乐感染了上校先生一家人,让从小缺乏爱且顽皮的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可以说,玛丽亚带来了音乐之声。 可是音乐之声在上校的身上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他将音乐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是对亡妻的哀思,对命运的迷茫,对爱人的愧疚以及对祖国无限的爱。
作为一部优秀的电影,它可以说的东西有太多,比如优秀的歌曲,动人的剧情,丰满的人物塑造。今天,我想着重谈谈电影中对于两位主人公玛丽亚和上校的形象塑造,因为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活动与实际表现,决定了整个电影的思想内涵。
作为整个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玛丽亚的活泼与不拘一格很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剧中,最先出现的场景就是崇山峻岭,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高低起伏的山峦上郁郁葱葱,伴随着镜头由远及近,导演通过景情相融的方式,使玛丽亚的歌声和身处的广阔背景结合在一起。这是整个影片的开端,也是音乐的开端,虽然没有一句话去独白,仅仅是以歌声去传递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却将玛丽亚的性格一览无余,一下子使观众感受到玛丽亚人物形象所透露出的真实感。
正如片首玛丽亚在群山之间放声歌唱,却苦了修道院中的一众修女,经常找不到人。这天,一位修女怎么也找不到玛丽亚,于是报告给了院长,院长几位德高望重的修女讨论了玛丽亚,给玛丽亚的评价都是她可以给人们带来欢笑,却不适合做一名合格的修女。因为按照基督教义,信徒的一生应该侍奉上帝,作为一名修女,亦是如此。可是玛丽亚作为一个见习修女,按规定不可以唱歌,而是应该留在院中祷告。按照几个老资格修女看来,玛丽亚的行为明显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
正当几位修女们探讨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玛丽亚风风火火地从门外冲了进来,于是就有了院长和玛丽亚谈话的情节。玛丽亚告诉院长,一方面,她抑制不住自己走到大自然中,感受那一草一木,山峦叠嶂,用歌声去赞美大自然,甚至抑制不了自己说话的欲望;可另一方面,她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所不应该做的。这个时候的玛丽亚陷入了她的本心与她所理解的教义精神相矛盾的局面。此时,院长要求她去上校的家中去作为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
在影片的最初部分的矛盾就是每个人心中对于基督精神的理解。众修女认为基督精神就是要循规蹈矩,完成一个修女应该完成的功课,甚至主人公玛丽亚也是这样认为的,才会导致自己的内心受到对大自然的向往的本心备受规则的煎熬。尽管如此,玛丽亚仍然遵循了内心,她发自内心对上帝虔诚,但也坚持要遵循自己心中所想。其实,我认为,不管是玛丽亚表现出的保持初心,或是院长对玛丽亚的宽容与引导,都是基督精神的最好体现,只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一个优秀的母亲所需要的品质有很多,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做父母居然不用通过任何考试。从中,我们可见父母对于孩子有着多么深刻的影响。优秀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往往会继承其父母的意志,而上校家的孩子正是他们父亲教育方式的最好写照。在玛丽亚第一面见到这些孩子们的时候就大吃一惊,孩子们居然被他们的父亲训练得像士兵一样排着队,踏着步。可以说上校将孩子们直接当成士兵要求的,每天的所有时间必须按照他所设计的那样,井然有序。
看到这一幕,不禁让人莞尔一笑,想起了电影《囧妈》中的经典台词:
其实不仅是中国家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影片讲述的奥地利上校家庭也是存在这个问题。母亲早逝,只留下一群孩子和一个沉浸在悲伤中的父亲。父亲因母亲之死封闭内心,他让子女按照他的意思生活,不让屋子里有欢声笑语,实际上是避免自己触景生情,是一种逃避行为。
只是从孩子们到上校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直到玛丽亚的到来这种情况才开始改善。 最能体现玛丽亚不同于上校,尊重孩子的情节就在于玛丽亚坚持不用口哨呼唤孩子们,因为在她看来,口哨是用来唤动物的,而不应该是孩子们。小小的细节体现出的是玛丽亚对孩子们的态度是以一种平视的态度,将他们真正看成一群具有思想,活生生的人来看待的。
最能体现出玛丽亚母性光辉的是对于孩子们报以宽容和关心,对于长期缺乏母爱的孩子们无异于长期干枯的心灵迎来了一场甘霖。 大女儿丽莎已经是情窦初开的年纪,与送信员劳夫私下里背着父亲在谈恋爱。她这天与劳夫幽会结束后从窗户翻进来的时候,不巧被玛丽亚撞见。玛丽亚不同于上校,一眼就看出来丽莎的情况,她并没有选择去告密,而是叫她赶紧把衣服洗了以免被人发现。
雷雨夜帮了玛丽亚大忙,也许是因为长期缺乏关心,孩子们特别惧怕雷声,纷纷跑到玛丽亚的房间。玛丽亚和孩子们开着玩笑,一起唱着歌,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 玛丽亚所展现出的母性的光辉,让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了母爱。这种爱,伟大而平凡,如润物春雨,似拂面和风;有一份情,无私而博大,绵绵不断,情谊深长,永远都是不求回报,无私的付出。
正如李斯特所说的那样,音乐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感受,身体里的空气,血液,生来就有。不必多说,也不必做什么,当音乐响起,一下子豁然开朗。趁着上校去维也纳的时候,玛丽亚带着孩子们外出郊游了,丝毫不在意上校的吩咐。她带着孩子们穿过田野,走过麦田,趟过小溪,去感受大自然的风,大自然的雨,蓝蓝的天空上飘着的云,远处的群山若隐若现。他们来到玛丽亚平日里来到的山坡,风轻轻地吹着,女孩子们在聊天,男孩子们在玩球玩得不亦乐乎。
玛丽亚问孩子们,为什么要恶作剧呢?孩子们告诉玛丽亚,他们只是想引起父亲的注意。玛丽亚一下子就决定了要帮助这些孩子,去教他们音乐,从最简单的“哆瑞咪发梭拉西”教起。为了方便孩子们记忆,她还编了一首曲子,正是影片中的这首曲子,成了如今脍炙人口的《哆来咪》。
音乐,多么美妙的一个词汇!不分语言,不分身份,不分性别,七个音符的组合就能汇集成一首美妙的曲子。孩子,是这世界上最纯洁的代表。当音乐遇到了孩子们,那就是天籁!拥有音乐,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是宝贵的财富,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正如海伦所说的那样:“通过音乐并在音乐中教育我们的孩子。”玛丽亚,正是通过音乐的力量勾起了孩子们压抑已久的,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与探索心,让孩子们在享受音乐带来的魅力当中找到自我价值。
在我看来,上校将音乐之声诠释得更为深刻,是他真正去赋予了音乐灵魂与力量。在前半影片中,上校一直是以一种生人勿近的态度待人的,对孩子们也是以军事化管理的理念。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就是一个古板,严肃而又冷漠的海军上校,可是当你细细去品味上校的一些细节,我们不难发现 上校在冷峻外表的背后,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深沉而又伟大的爱。
影片中所有的歌曲,《雪绒花》是其中最忧伤的歌曲。相比于其他歌曲大多数是由玛丽亚教孩子们所唱的,往往以欢快积极的旋律为主基调,《雪绒花》是影片中由上校演绎的一首曲子,并且上校几乎仅唱了这首曲子。 上校在全剧中一共唱过《雪绒花》两次,可是这两次相同的演唱,却饱含了他完全不同的情感。前者迷茫而哀思,后者悲伤而坚定。两次演唱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其实正是上校的成长。
我们不妨从上校两次歌唱《雪绒花》的前因后果以及思想感情探索他的心路历程。
玛丽亚刚到上校家当家庭教师时,上校去维也纳找男爵夫人,要求玛丽亚看住孩子们。可是玛丽亚在上校走了之后,带孩子们出去郊游并教会他们唱歌,希望孩子们可以在男爵夫人到来的时候表演歌剧欢迎男爵夫人。不巧的是上校提前回到了家,看着玛丽亚和孩子们弄得一身脏,还掉到了水里,一时间怒不可遏。玛丽亚在关于孩子教育方面与上校激烈争吵,他一气之下让玛丽亚卷铺盖走人。可就在这时,屋子里传来了孩子们的声音,这些孩子们正在用玛丽亚教给他们的歌曲去欢迎男爵夫人。
这是影片中非常经典的一段,上校在听到歌声后,那刚刚还对玛利亚怒目而视的眼光,一下子转为听到歌声时的疑惑,再转为知道这竟是孩子们的歌声时的惊讶,再到当他快步走到客厅时亲眼看到孩子们唱歌时的温柔和慈祥,和孩子们一起唱了起来。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上校和孩子们唱歌的时候, 他的眼中含着氤氲,这是在妻子去世之后再也不曾听到的歌声了!他的目光满怀深情,却又暗藏着哀思,仿佛在追忆着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光,让观者无不感受到他眼中所蕴涵着的巨大的痛苦。 这正是在这次机会,上校真正改变了对玛丽亚的看法。
在当天晚上,上校在影片中第一次歌唱了《雪绒花》,孩子们和玛丽亚一致请求他唱一首,他这才接过吉他。当唱到歌曲第二段的结尾:“永远守护我的家乡”的时候,他的眼神迷离了,望向远方,他一定是回忆起了与妻子和孩子们曾经快乐的生活。
可是当我们细细品味上校的目光的时候,我们结合时代背景,就能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20世纪30年代,正处希特勒大举入侵同化奥地利,整个国家处在将要沦落在德国纳粹的黑暗统治前夕。在希特勒高压政策的威胁下,奥地利同意了与德国合并。整个国家名存实亡,我想,此时的上校眼中,更多的还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前途的迷茫。或许,这正是古人所说的那种亡国恨吧。
上校和玛丽亚最终发现了彼此才是相爱的人,走到了一起。可就在他们度完蜜月归来的时候,奥地利的局势已经变得非常严峻,到处都是德国人的军队和纳粹分子。表面上的和平合并其实暗流汹涌,只是掩饰纳粹吞并奥地利的掩饰。为了加强统治,纳粹要求权贵们的家中应挂上纳粹党旗。尽管大多数人不情愿,但是迫于纳粹的高压政策,几乎所有的人都屈服了这一辱国的要求。只有上校一家除外,上校不允许家中挂有纳粹的党旗, 在他回到家中的时候,看到朋友麦斯为了保护他挂上的纳粹旗时,一把将其拽下并撕成两半。 其实,上校对国家的爱远不仅如此,而是从方方面面的细节都能体现出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他对于别人说德国非常敏感,在德奥合并的大背景下,人人自危而不敢以奥地利人自居,可上校敢。即使是朋友麦斯试图说服他接受德奥合并的现实,上校也不顾情面,怒不可遏。
正是在这个背景之下,才有了上校第二次歌唱《雪绒花》的契机。柏林给上校来电,要求他到德国的海军基地任职,家人也要处于纳粹的监督之下,这在一向爱国的上校看来是绝不可能会答应的事情。可是纳粹势大, 倘若不答应,妻子和孩子恐怕都不能保住性命,于是上校决定带着一家人出逃。 就在上校一家人准备逃出祖国的晚上,当他们刚一出门,就发现已经被德军包围。情急之下,上校以音乐会为借口,带孩子们去参加音乐会。纳粹一直强调德奥和平合并,为了给别人营造奥地利一切都没有改变的错觉,一时间也不好拒绝,只能同意了这一要求。
第二次歌唱《雪绒花》是整个影片的高潮,爱国的情绪达到了顶峰,每当看到这段都不禁热泪盈眶。正如他所说的:“这是一首爱之歌,我知道你们会分享此爱,我祈求你们永远不会让它逝去。”唱到一半的时候,上校已经哽咽了,无法继续下去,妻子玛丽亚带着孩子们接着唱了下去。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顶峰,尽管场上的纳粹虎视眈眈,所有的奥地利人都和上校一家高声地歌唱了起来。
雪绒花,雪绒花,今晚我就要离去,愿你永远守护我的家乡......
雪绒花其实寄托的正是战争年代,在德国纳粹的黑暗阴影下,勇敢爱国者宁死不屈的决心。它饱含了父亲对孩子的爱,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人民对国家的忠诚等各种复杂情绪。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塑造,决定了整个影片的感情基调,前半段轻快明亮,而后半段深沉忧伤。可以说玛丽亚为这个家庭带来了音乐之声,而整个家庭给所有奥地利人诠释了音乐之魂。
一部优秀的电影所包含的优秀特质是方方面面的,以上以根据两位主人公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实际上,电影中对于人物的塑造有很多,比如说修道院修女的成长,男爵夫人与上校的交往,麦斯在整个大环境下,其实是大多数奥地利上层阶级的真实写照,一方面对纳粹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却又想保全自身的心理。还有处在社会中下层阶级的劳夫,又代表了小人物在黑暗大势来临时的抉择。因此,影片虽然说的是上校一家,可是实际上却是20世纪30年代整个奥地利社会的缩影。
与战争片相比,这部电影是如此的温婉明亮却又直击心灵深处,我强烈推荐《音乐之声》!
⑧ 谁能给我大概讲一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阿
电影史上传颂最广的一部活泼、温馨的音乐电影好莱坞音乐歌舞片经典中的经典艺术与娱乐最成功的平衡之作,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1965年出品导 演:罗伯特·怀斯 主 演:朱莉·安德鲁斯 克里斯托弗·普鲁默
·第三十八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配乐、最佳剪辑、最佳录音五项大奖·一九六六年金球奖最佳影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
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玛利亚·奥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根据美国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改编而成,是美国音乐片巨匠罗伯特·怀斯新风格音乐片的又一力作。在编、导、演的天衣无缝的配合下,这部影片成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
天性自由、善良的美丽修女玛利亚,奥地利美丽的阿尔卑斯山的山坡、清澈的湖泊、雅致的别墅,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详细剧情http://www.rextom.com/wenku/2/26111202.htm
⑨ 如何看待《音乐之声》当中“上校出逃”的戏份
《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经典的音乐类的电影,其中的歌舞剧元素非常的正宗,而且表演完成的质量非常高,每一位演员不但要演技在线还要能唱会跳,很多我们非常耳熟的经典的歌曲也出自其中。但是这个电影的经典之处不仅仅只在于歌唱和舞蹈,其剧情也非常值得回味,故事背景有浓厚的时代气息,时间出于非常特殊的二战时期,而故事中七个孩子的父亲恰恰就是一位上校。从军人的角度讲,服从命令是天职,上校这么做是不对,但是如果从人性的角度讲这么做是对的,上校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不愿意为了不正确的使命去战斗,而且就算战后活下来也会被审判连累家人,所以选择放弃自己的财产,带着家人离开是非之地,这样做是非常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