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字幕 > 英文梵高电影观后感300字

英文梵高电影观后感300字

发布时间:2023-01-08 10:48:16

A.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观后感

影片的完成邀请了125位艺术家,耗时5年,共用56800幅油画。当我获悉这些数据时,心灵时震撼的。

十分敬佩,为电影付出血汗的各位艺术家。而由此呈现出的视觉效果,更是无与伦比:每条笔触都清晰可见,帧帧更迭,更是另画面活了起来。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水中倒影的摇晃和那只可爱的小猫,倒影怎么看都不像画的,也许这也证明了画家的功底;而那只小猫,仿佛浓重腥辣里的油汤里混有一片青柠那样清新,因为它只有几笔。

再说梵高,影片中他丢掉工作后进家门时父亲的蔑视,以及梵高此时的反应,刻画的十分细腻,背后也充满痛苦。另外还有生母的轻视种种这些,我认为原生家庭给梵高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后来的举止怪异或许也与此有关。他的某些行为也许与现代人的价值观有很大出入,但这并不能成为评判他的依据。无论如何,梵高对于生命的热爱和绘画的执着以及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是应当令人所赞叹的。

B. 梵高《画与人生》观后感300字急求!!!!

作为一部货真价实的文艺片加传记,别怀疑,它一定有那么点晦涩难懂的气质,通俗点来说——艺术家的气质。
在正式写影评之前,我觉得还是有必要罗列一下梵高自毕业以后的生活地点和状况,虽然这看上有那么点凑字数的嫌疑。梵高的一生几乎只有短短十年,我不是指他活了多少年,而是他找到自己热爱的位置的时间。
艺术公司-对宗教的热爱-绘画-离家(海牙)-荷兰农村-回家-巴黎(浮世绘)-苦艾(关系紧张)-普罗旺斯(高跟)-自残(割下右耳)-精神病院-欧韦-巴黎-自杀。
现在重新再看,是否会和我得出一样的结论:梵高的一生几乎就是在跌沛流离中度过,他思想的转变相当快。影片的第一幕是梵高在监狱中的自述,可是对于这样纯净的眼眸只会相信他的天才头脑,几乎完全忽视他的疯狂。
故事一自叙的方式展开,来自于各方面的评论以及信件都对这位英年早逝的天才有了评价。他最初在绘画中喜爱运用素描以及灰色,他认为这是美的象征,却在最后留下的画作以色彩鲜艳着称。他的一生都在追求对美的定义——从灰白到色彩、从乡村到城市、从群体到个人、从记忆到静物,他绝对没有我们所谓的耐心,但他的天分给予了他这样做的权利。试问,仅仅十年的创作便已举世闻名,这不是天才又是什么?
在梵高的绘画人生,弟弟Theo给予了他最重要的帮助,在世期间,梵高没有卖出过任何一幅绘画作品,生活几乎全部是由弟弟资助,可以说,若是没有Theo,绘画界也许就会少了这样一位大师。许多画作Theo都是第一见证人,包括举世闻名的《星空》。在梵高的一生中,他画了许多植物,而星空却仿佛旋转进入灵魂一般,蔚蓝的天空扭转与群山相互呼应,反映着不可思议的美。
梵高的短暂的一生都没有伴侣陪伴,只有两位情人,第一位也仅仅只是梵高的臆想。他在回家时,疯狂爱上了自己的表嫂,并在此时说出了一句近乎可以概括梵高一生的句子——爱了就是爱了。这不仅是他对于爱情的态度,也是对于绘画的态度。第二位是在治疗梅毒时遇见的妓女,他把她接到家中,帮她照料生活并且作为模特,而这时他有创作出许多珍品。
影片进入尾声,发展至梵高的精神问题阶段,当他被带入监狱被迫治疗时,那一双清澈的眼睛又一次出现了,依然的纯粹。在进入精神病院后,他压抑的沉默。
在一年的治疗后,离开时他带着绝望,最终在一篇麦穗中饮弹自杀。也许,对于梵高,这是最好的结局。
引用电影中的一句话“画家都是要在死后画作才会被人熟知。”这是天才的孤寂和内心。
六个月后,Theo死于梅毒,葬与梵高旁。
希望我的回答能及时的帮到你

C. 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不少于三百字

即使在
BBC
的一众艺术类纪录片中,这套
8
集的【艺术的力量】也绝对出类拔萃。跟很多同类片子四平
八稳的访谈风格不同,这个系列采用真人演绎、现场还原的方式,配上精到的视听语言和
Simon Schama
个性化且极富感染力的讲述,每一集都超级震撼,实在是讲述杰作的精彩纪录片,不容错过。每集的开头,
讲述人都从某件作品入手,提出一个疑问,然后在一个短暂但异常华美的片头之后,答案慢慢从艺术家的
生平和其精神的激荡中浮现。更为强悍的是,根据具体内容的差异,每集都采用不同的视听风格和结构方
式,难为制作者了。

内容上,如其名所示,

艺术的力量

,更准确的说,是艺术的冲击和震撼力,所以这其中没有优雅和
谐的文艺复兴大师,没有恬静安适的传统风景画家,
8

8
位,全是血脉贲张的狂人,在世时,或者已享
有盛名,或者尚不为世所容,但其最好的作品都跟用来点缀和装饰的情调无关,而是为了震惊世人,
SHOCK


显然,首集绝不会是同时代的卡拉奇,而铁定是脾气暴烈、不可一世的杀人犯卡拉瓦乔,一位首次让
底层人物形象出现在经典题材画作上的恶魔,讲述集中在卡拉瓦乔内心飘荡的魔鬼和天使,一场持久的争
斗,罪人和救赎不是教堂里富丽堂皇的大师画作,而满布着现实的惊惧和血腥。

接着是伦勃朗,
17
世纪荷兰俗世荣光的记录者,但让他真正伟大的,不是对虚矫美好的记录,而是真
实的丑恶。和商业时代对应,这一集的节奏相对要轻快一些,但底下的阴郁一如既往。

第三集是柏尔尼尼,大理石罗马的主要设计师。巴洛克时代,竞相邀宠,彼此拆台(主要是他和博罗
米尼),争风吃醋,大肆铺张。柏尔尼尼的雕像饱满、热烈、情欲旺盛,本集一开头,讲述人说到一位法
国的参观者,

如果这就是神圣的爱,那我再熟悉不过了。


特纳的第四集,也显然不会是着重那个享有盛誉的传统风景画家,那个特纳师承自克劳德
·
洛兰,描绘
着静谧优美的英国田园风光。通篇讲述的,是另一个特纳,出身底层,困扰,不安,画笔恣肆,惊世骇俗,
但保有着艺术家的激情和良知。

达维德(这个
DAVID
是法语的姓,很多地方翻成大卫,不准确)的第五集可能是其中最强悍的,因为
背景是铁血峥嵘的法兰西革命岁月,法国佬以再生的罗马人自居,腥风血雨,风云激荡。这一切都反映在
达维德的画作上,从罗马题材到现实革命,再到飞扬的拿破仑。这里会有一点意识形态上的小分歧,国内
的教材当然都把他说成是进步革命的桂冠诗人,而事实上他免不了有红顶画家见风使舵的一面,还有对革
命的褒贬,片中有句台词,

(【马拉之死】)后面可以是斑驳的墙壁,也可以是无尽的虚无。


梵高集因为有他的家信打底,
主要分两个场景,一个是梵高在幽暗逼仄的小屋内自言自语,
不见天日,
另一个是广角拍摄的金色原野、
炫目阳光,
一如梵高转瞬即逝的悲惨生活和激励后世的不朽之作。
片中说,
在梵高这里,

艺术取代了宗教。


毕加索集没人来扮演他,取而代之的是轰炸场面的黑白纪录片。本集的主线是,一个宣称要砸毁一切
传统标准的现代主义大师,如何在特殊年代重新找回艺术震人心魄的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在毕加索这里,

D. Loving Vincent——观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有感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画卷之上,众多精彩绝艳的创作者们用一双双巧手留名于世。可惜只世界从不曾善待天才:青年失聪的贝多芬、患有自闭症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表现主义画家蒙克……他们每一个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才能,却不得不与精神上的魔鬼争斗一生,而画家梵高也在此列当中。

         这个年轻的、才华横溢的天才,29岁开始绘画,37岁自杀,在此间,他从一个“无名之辈”发展成为一个“艺术家”,短暂的9年时光,864张油画、1037张素描、150张水彩画,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世人对他的了解却大都局限于“精神病”、“疯子”、“向日葵”、“星空”仅仅如此。那么梵高究竟是位怎样的艺术家?《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为我们揭开了这位传奇画家不为人知的一面。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这部电影是由125位画家手绘创作而成,电影通过一个年轻人阿尔芒的视角,了解画家梵高在离世前6个星期的故事,探寻梵高的死亡之谜。这是一部非常非常优秀的人物纪传式的动画电影,其出色之处有三:

        1.别出心裁的拍摄方式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喜爱梵高的一对夫妇为纪念这位画家,在他逝世125周年之际,邀请了125位画家,通过画作与电影拍摄相结合的拍摄方式创作了这部电影。因此,这部电影中的画面均以油画风格展现,极富艺术性与观赏价值,令人印象深刻。

        2.别具一格的叙事角度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画家梵高的死亡之谜,但这个故事却并非通过任何一个梵高的“熟人”所言,而是借由一个为父亲送信的年轻人阿尔芒的所见所闻,通过他的“道听途说”和众多小镇居民的“流言蜚语”让我们得以了解一个真正的梵高——腼腆羞涩并且自卑孤独,但又醉心于艺术创作,充满善意且热爱生命,一个可爱的人。

        3.逻辑出色,首尾呼应

电影的开头以画作《星空》为背景展开,结尾则是以《罗纳河上的星夜》结束,首尾呼应,两处星空,主人公阿尔芒的心态却早已天翻地覆。

在我看来,坐在屏幕前的“我”就如同最初的阿尔芒,用仅有的“知识”给梵高贴上标签,自以为并且傲慢自负。可随着电影剧情的推进,一个又一个“标签”被撕下,那个看着一只乌鸦微笑的男人令我羞愧。即使在最后,梵高的死亡真相依旧如同在迷雾中一般模糊不清,但我想,那个描绘着那样一片美丽星空的的男人,想必一定在自己的星海之中获得了永久的安宁吧。

最后,附上电影中梵高先生的一段话送给此刻的你——

“在画家的人生里,死亡或许并非难以接受,我得声明,对于死亡我的说法不尽准确。然而每当我仰望繁星时,我总会畅想一番,我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触摸不到这苍穹上的点点星光?’莫非人们可以通过死亡之路,去往那一片璀璨繁星?这么说来,晚年的安享离世,该是朝着星海徜徉漫步吧。”

And I wish you 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and with you handshake.

                                           Your Loving Vincent

E. 艺术的力量梵高观后感不少于三百字

寒假来了,给自己准备了一些纪录片,打算每天看一点,本来也只是看看,长长见识,然而考虑到之前看过《寿司之神》《艺术家在场》等优秀的纪录片都没有做笔记,而观看一个东西感受最深刻的往往是在看完的一两小时内,所以决定还是不偷懒,乖乖写一下感受。

梵高是我最喜欢的画家之一,和大多数人一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的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激情、情感和力量是显而易见的,而不是晦涩难懂的,而他的作品所表达的显而易见的内容又为人所接受和认可,所以大家都喜爱梵高而不奇怪。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梵高了,是从《向日葵》开始的,实际上,他的《星空》和《麦田鸦群》以及《咖啡馆》我更加喜欢一些,并且《星空》也应该是他最出名、被印制在各种产品中最多的一幅画,但是似乎很多人对于梵高的初步理解,还是在《向日葵》,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估计也是教科书的功劳。

他的作品,颜色鲜明,富有生命力,富有活力和张力,跳动着或喜悦或悲伤的色彩,一切都是如此浓厚鲜明。当我第一眼看到《咖啡馆》(原谅我不知道全名)的时候,我的整个人就被整幅画所带来的极端压抑难受的气氛给吸进去了,久久不能出来,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梵高作为一个画家,他的表现力有多强,他的感染力有多强。

强是有原因的,毋宁说,强是有代价的。

他的代价就是,别人把艺术当成另外一个慰藉心灵的世界,难过了、喜悦了,就到那个世界去净化洗涤心灵,但日子还是继续,但他,却完完全全把自己的生命都融入在了这个艺术世界里——他精神病最严重的时候,是他的艺术成就达到巅峰状态的时候,而当他在期待着自己可以痊愈的同时,也在烦恼着:自己可能再也达不到自己在病痛时所带来的艺术成就。

也许他的精神病就是他没有认清现实和艺术而带来的痛苦,那种无法抑制痛苦而来的癫痫,他只有弟弟可以依靠,他甚至无法靠自己维持生计,他没有结婚,说自己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这种几乎理想化的艺术境界(我自己认为的),在现实世界里,是病态的,是不被理解的,而实际上,他也的确超越了一个艺术家本该有的精神状态,而有些走火入魔了。

曾经我最惋惜的就是,他有那么棒那么棒的作品,可是不被人理解,卖不出去,等他死了,曾经的作品成为了世界的宝贝,如果他能早点被世界理解,那么也许他的命运就会完全改写——这个童真的想法很快被现在的我打碎:

第一:我们也许能理解他的作品,可是即便是过了这么多年,在宣称如此开放的年代,我们依然无法理解梵高,梵高就不应该作为凡人而存在——他就是为艺术而生的,他的生命,就是来表达艺术的——这样的人,在这个年代,依然会被送进病院,的确,看看我们周围那些动作错乱、异于常人的:”疯子“们,我们都知道他们很聪明,可是我们就是不愿意原谅他们——我们要安稳,我们要平静。

第二:梵高不需要被惋惜。在他最病重的时期,艺术作品能否被理解和售卖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在这个时候,画画是他最大的良药,是他唯一的出口,是他的天堂。如果一种艺术,能够成为拯救一个人的秘方,世界上的其他金银财宝又有什么重要的呢?梵高也许是病态的,而他的病态,也恰恰让他不需要用金钱来约束。尽管他是那么渴望被理解,但他并不为不被理解而困惑和自卑,他觉得,在他死后,一定可以证明他的作品是独一无二的。

我也只能理解他的画。我也害怕我的周围有他那样一个有些疯疯癫癫的人。然而我却愈发能感受到他的想法和我在某一点上的雷同和给我的帮助。

我热爱美术和写作。而在我生命中最最痛苦的时期,恰恰是我写东西和画画最有激情、动力,也自认为最优秀的时期,而在快乐的、安逸的时期里,我提笔,往往觉得自己很无趣,不知该说什么,也觉得没必要,或者写着写着,觉得已经生涩不堪了。这有一点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像梵高这一生的精神状态。

或许艺术世界本该和现实世界分割开来,艺术的快乐和凡尘的快乐只能相互借鉴、辅佐、取材,却永远无法兼而得之,至少在完成艺术作品的时候、思考的过程中,不能兼而得之。

零零散散说些有的没的,只希望自己能坚持美术这条路,也过好这一生。
记得采纳哦

F. 电影 |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观后感

在还没有上映之前,就知道这部电影,很想看来着,评价甚高。平时离艺术实在远得没法说。最近的距离,也就是几年前,因为见客户,趁机看了雷诺阿的画展,买了一本明信片和一个手机壳。

电影开头这句话,就确定了基调,我很想拍照,但怕被人骂。
(后来看到豆瓣的评论,很多人从头拍到尾。)

中间看得还是比较费劲的,因为不习惯看油画,更别提会动的油画,还要盯着字幕。但不妨碍感动。

这个画面印象深刻:

描写梵高看到一只乌鸦,在吃他的午餐。旁人说:“我想这个人是多么孤独啊,一只乌鸦也能让他这么开心。”

他的内心:

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最后一封信:

关于他的死:

我和陈sir都觉得是他杀。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

“你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但你知道他是怎么活的吗?”

想去看看《亲爱的提奥》,是梵高写给最爱的弟弟提奥的信。

G. 《至爱梵高》观后感600字

【星空永存】

坐在电影院里看《至爱梵高》这部电影时,我再一次看到了我挚爱的那幅画———《星空》……

我第一次看到梵·高的《星空》是在二年级,我觉得《星空》颜色绚丽,画面好看,并不能理解为什么它能够成为世界名画。

第二次与它见面是在一本书上,我细细地端详起来:那幅画不大,整个画面的主色调是蓝绿色,细长的曲线与破碎的短线交叠运用,制造出令人眩晕的视觉体验,有种要被卷进去的感觉。画面中,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鲜明的对比。巨大的天空中,火红的星云如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烈火,云被风吹成了一团一团浓浓的似白烟状的气体,萦绕着整个天空。我似乎感觉到自己就在这幅画里,乘着云,绕着星星不停地游荡。

弯曲抽象的松树高耸入云,轻微上斜的山坡前有一个小村落,一排排房子如一家人似的紧紧挨在一起,格外温馨、安宁。

还记得第三次看到它是在美术课上,老师让我们模仿星空。我呆呆地望着这幅画,慢慢地,我感觉到天空在不停地流动,星星忽明忽暗,流进我的眼睛,映在我的心中。自然的,手中的笔也慢慢勾勒出这幅画轮廓。

这部关于梵·高的电影,使我对梵·高又有了新的认识,对《星空》有了新的见解。有人说,《星空》完全是梵·高的想象,可在我眼里星空就是如此。梵·高的一生痛苦、绝望。我想,他在仰望天空时,眼里是盈着泪水的。他用粗线表示自己对解脱忧愁的渴望,不安的云,不安的星星体现了梵·高急躁不安的心。但是淡淡的蓝绿色又表现出一颗向往光明、渴望自由的心。那一个小小的画框里,包含了梵·高的一生。

我深深地沉迷于这幅画,梵·高那极强的表现力不仅画出了自己心中的星空,也画出了我心中的星空。在夜深人静时,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幅画,在我眼前呈现的天空也是如此梦幻,仿佛置身在画里。

天色暗了下来,星星要露脸了,但风把云吹得到处飘,只能从空隙中透出一点点的亮光。村落、山坡、柏树,都成了巨大天空中的剪影,映在每个人的眼里,永远定格在这一瞬间。

《星空》这幅画是我成长中的挚友,我永远不会忘记它的模样,它在我心中永存。它时刻提醒着我向往光明、渴望自由。

H. 在碎片式的讲述里寻找梵高——《至爱梵高》观后感

(本文含剧透,慎点)

这是一部有着严重粉丝向的电影。当然,电影公司也颇花了一番功夫。他们请来上百位的画家,复制了梵高的名画。于是,人们所熟悉的那些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或者彩色,或者黑白,便都动了起来,变成了电影,进入了我们的眼帘。

写梵高的电影却是从梵高死后一年开始的。梵高本就活了不长的时间,电影的落笔则更短,只有他患上抑郁症,去奥维小镇治疗直至自杀而死的这短短的六周时间。

镜头追着邮差的儿子,影片的男主角,从阿尔勒到巴黎,又从巴黎追去了奥维小镇,寻找一封信的收件人,寻找梵高,寻找梵高真正的死因。

沿着男主角的视线,我们见到了不少人,阿尔勒的众人,男主角的邮差父亲,巴黎的画具店老板,还有梵高生命最后一站里奥维小镇上形形色色的人,加歇医生的女儿、女管家、小旅店的女老板、河边的钓鱼人……而梵高则活在了这些人的讲述之中。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犹豫了很久,因为我怀疑这部影片不过把梵高的画作拼凑了起来,而内容却乏善可陈,不过一场博人眼球的视觉盛宴罢了。

直到进了电影院,才明白原来这片子的妙处就在于这所有人的讲述,甚至包括梵高他自己的。

这样的手法其实是后现代电影的典型做法。按照著名学者利奥塔的假设,后现代电影并不把元叙事所追求的共时(即通过同一性的中心维系作用实现整体思想的一致,如电影“梦幻般完美的故事”、“逻辑缜密的对白”、“封闭的结构”以及“完满的结局”等)看作是自己的终极目的,而强调差异的不稳定模式,或者说提倡语言游戏的异质多重本质,即多元式的话语异质。

正如在这部电影里,梵高这位画家和他这个人的形象,并不是由单一的电影镜头来描述的,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讲述从影片中渐渐浮现。有意思的是,这些碎片式的讲述是含混的、不确切的,甚至让人起了疑心的。

比如画具店老板讲到梵高的葬礼时,说加歇医生是哭得最伤心的那个人,但他最后却拿走了梵高所有的画,说是用来抵偿他治疗的费用。但据说和梵高关系很好的弟弟提奥却很信任他,也没有阻拦他这样的做法。如此的讲述,本身便是断裂的、局限的、矛盾的、不稳定的。

于是,梵高便活在了这样的讲述里。所有的讲述人都有着他们自己的角度、他们的好恶、他们的理解、他们的私心。他们在一边讲述着,你却在一边怀疑着。怀疑这讲述里到底有几分真诚,又有几分隐瞒,怀疑梵高到底是不是他们描述里的那个人。

关于梵高的生是这样。关于梵高的死,每个人的讲述也都不一样,也都充满着各式各样的视角和矛盾。男主角的父亲说梵高在六周前还是很平静的。画具店老板说他走的时候还对前途充满了信心。而马泽里医生则很坚持地认为梵高不可能开枪自杀,因为以子弹穿入的角度和力度,自杀是绝对不可能的。还有自杀用的那把枪,有人说是医生家的,有人说是旅店老板的,还有人说是镇上小混混的。

到处都是矛盾,到处都充满了疑问,到底梵高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他杀?或者另有蹊跷和隐情?

终于,男主角和为梵高治疗抑郁症的加歇医生见了面。医生在梵高从开枪自杀到临死之前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好像,加歇医生是最接近于真相的那个人。

本以为同加歇医生的谈话可以解开所有的谜题和困惑,但结果却刚好相反。

医生说六周的时间足以让一个抑郁症病人产生自杀的念头。他还说到梵高拮据的生活让一直资助他的弟弟深陷苦楚,他还说梵高的死也算是帮了他弟弟的忙。这好像,也不算是答案,因为什么都没有说。梵高到底是不是自杀?他和加歇医生的关系到底怎样?他和弟弟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他到底受不受小镇人的欢迎?甚至,他是不是一个好人呢?到最后,所有的疑问都没有被解决,只多了更多的问号。甚至让人放弃了去解决它的念头。

最后,邮差的儿子回到了巴黎,和父亲一起仰望着繁星点点的天空,读着梵高给弟弟提奥写的第一封信。那是他来法国画画的源头,是起点,但却不是答案。

整部电影的叙事风格就和由梵高油画拼接而成的画风一样。而引用、拼贴便是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色之一 。这部电影里表现得尤为如此。每一个人的讲述,包括和梵高接触过的这些人,包括梵高自己写的信,其实都是碎片,都是断裂、局限和矛盾的。好比一堆散碎的马赛克,到最终也没有拼出一张完整的画作来。

有人批评这部电影并没有讲述一个好故事。而我却不这样认为。这种碎片断裂式的手法早已经不新鲜了,尤其当它被用到一部传记影片里,更加别有深意。

你又想知道什么呢?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本就不好定义。好比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而《至爱梵高》也是如此。这种开放、多元、碎片式的讲述本身便很有趣,就好像是一种语言的游戏,在澄清的同时还有大量的误导和遮蔽,会让你去分析,让你去猜,让你产生不信,产生怀疑,也同时产生一种好奇心,让你带着悬念把这部电影看下去,去寻找那个被层层讲述压在最底层的真相。

而且,在这样的讲述中,观众不仅在努力了解着梵高,也在无意中了解了生活在奥维小镇上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喜怒、他们的痛苦,还有他们的恐惧。

他们在讲述梵高的同时,也讲述了他们自己。一幅小镇的图画,便在这些生动的讲述中逐渐构建了起来。

只是很遗憾,讲述的结果是没有结论。这也是电影被很多人诟病的原因。然而,没有结论就等同于没有意义吗?除了讲述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得到一个统一的、清晰的结论,真的就有意义吗?而什么才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

梵高这个人在不同人的眼中,本就是不同的。在女管家眼里,他是医生家的祸害,让这个家从此不得安宁。而在医生女儿的眼里,梵高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画家,她不该爱上他,从而毁了他的绘画前途。而加歇医生呢,则依然会羡慕并嫉妒梵高的才华。而在旅店女老板的眼里,梵高却又是个亲和、好相处的人。

是的,一个凑都凑不起来的梵高才是真正的梵高。每个人在看他的时候,都带着他们自己的滤镜和他们自己的角度。这也许才是更接近于真相的事实。

这部影片其实并不难懂。它不想为梵高勾勒出清晰而完整的形象,也并不想去探究梵高具体的死因,甚至都不在乎观众能不能从片中辨认出他们熟悉的画作来。影片的意义便在于这些割裂的、碎片式,怀揣着各种动机各种目的的讲述之中。而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里,一个人存在的真实状态也许便是如此吧。你被别人讲述着,也在讲述别人的时候讲述着自己。

而梵高呢?即便无法在别人的讲述中形成统一而清晰的形象,但这于梵高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依然过着他自己的生活。他用八年的时间来创作。虽然有生之年只卖掉了一幅画,虽然他穷困潦倒。虽然他踌躇满志地把高更请来和他一同作画,虽然高更因为穷困没前途而离开了他。

而他呢,则依然用他的画笔,画着最明亮的色彩和最流动的线条。他站在黑暗里,却画着光明。

至少他的心是光明的、亮丽的、鲜活的。否则他不会很努力地去医治他的抑郁症。也不会在生命的最后几周里,还坚持给弟弟写着一封封的长信。更不会把小女孩抱在膝盖上,耐心温柔地给她画一只最简单的鸡。甚至,他还会交些狐朋狗友,还会很羞涩地同女人搭讪说笑。甚至,他还在最后的日子里追求过一段恍惚朦胧的爱情。

即便别人无法理解他、接受他、认同他,但他正如他自己笔下的画作一样,他的心依然向往着火热的生活,向往着明亮和灿烂。尽管,在别人的讲述里凑不出他完整的画像,在碎片式的拼凑里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梵高,但我们沿着影片的蛛丝马迹,却多少知道了他曾经很努力很努力地生活过。

I. 梵高的《向日葵》观后感

1853年3月30日,凡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梵高的一生,充满世俗意义上的“失败”。 如果说梵高的奇迹,是天才加上精神病;那么,梵高至高无上的价值,是他无与伦比的艺术和为艺术而殉道的伟大的一生。 真正的伟大的艺术,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

中文名称 静物:十五朵向日葵(简称"向日葵")
英文名称 Still Life: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
法文名称 Vase avec quatorze tournesols
荷兰文名称 Veertien zonnebloemen in een vaas
创作地点 阿尔 Arles
创作时间 1888年8月
类型 油画 Oil on canvas
尺寸 93.0x73.0cm
现存 伦敦国家画廊 London,National Gallery
编号 F 454,JH 1562

历史

1888年2月,已35岁的凡高从巴黎来到阿尔,来到这座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他的阳光,他的麦田,他的向日葵...
凡高创作了大量描绘向日葵的作品(向日葵).这幅是其中最著名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

凡高来到阿尔后,异常兴奋,创作真正达到高潮,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他还迷恋上了向日葵-一种表达太阳的另类植物.后来,凡高梦想建立"画家之家"(或说是"艺术家之家",也有书写成"友人之家"),在法国南部建立一个画家共同创作的"基地",但响应者寥寥.但后来,陷入困境的高更自愿前来与凡高同住,这使凡高非常感激,本性热情的凡高打算画一组向日葵(有书写是一打)来装饰"黄房子"(凡高在阿尔的住处,因被涂成黄色而闻名),尤其是高更将要住的屋子.而当高更到来的时候,也对这些"向日葵"表示了赞扬,有的书写道:"高更曾以赞扬的口吻说:'对,这才是花!'"

1987年,在伦敦拍卖会上,凡高的一幅"向日葵"(不是这幅)以3990万美元的天价被日本人买走,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
有的书上写道:"如果说现在的画价飞涨是由凡高所引起的,也不为过."
后来,"鸢尾花"卖了5300万美元.
"加歇医生像"卖了8250万美元.这是艺术品拍卖的最高价了!!
可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凡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油画.

凡高说

"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

"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我要让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象哥特式的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

"高更前几天对我说,他在莫奈家看到一幅向日葵的油画,向日葵插在一个精美的日本花瓶中,不过他还是比较喜欢我画的这一幅"

"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

评论

"他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恣肆,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绘画得淋漓尽致."
--《西洋巨匠美术丛书-凡高》

"向日葵是凡高的崇拜物...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
--《世界名画与巨匠-凡高》

"对凡高而言,向日葵具有特别的意义.黄色意味着友谊与希望,画本身象征'感谢'..."
--《西洋美术家画廊2》

观点

这是凡高最被人熟知的一幅作品,或者说它是一组作品.在绘画艺术的漫长历史中,凡高的向日葵似乎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甚至成了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它还向我们展示出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向日葵"为什么这么有名?就好像"蒙娜丽莎"为什么会有名一样."蒙娜丽莎"的神奇之处在于她的微笑,而我认为"向日葵"的绝妙之处在于凡高为我们描画出了向日葵这样一种颇有象征意味的植物的饱满与生机(虽然它们被放在瓶中).画家通过描绘向日葵,向我们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也许还有更多...
我每次看这幅向日葵都觉得它是那么的美,可又说不出是什么吸引了我(也许是我不知如何表达),我觉得一幅名画能够打动人心的原因,就在于画中融入了画家的感情.情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他很复杂同时也难以捉摸,但我们却能从画中隐约感觉出一些.如果你去临摹这样一幅画,你只能做到形似,想做到神似恐怕永远也不可能!

J. 电影《至爱梵高》观后感

艺术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们人类本就不够完美——人类作为个体或整体,都不完美。艺术的道路就像黑洞,对于追随者有着致命的诱惑。人类因什么而伟大?因为思想,人因而不朽。可是,将梵高之死看成殉道,是有失公允的。他靠着哥哥的资助,全职创作。可见他愈是痴迷,愈会脱离正常人的生活。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身边人的劫难。我体会过那种切身的痛苦,那种边缘化的孤独,因而不屑于殉道者一说。对于正在过冬的人,没有人不希望冬天是短暂的,不然,漫漫长冬岂不让人绝望。梵高也是——他也想在巴黎画览上崭露头角、名利双收。尽管他去到小镇阿尔,像流浪汉一样生活,但是他也有爱慕的姑娘,他也想将有一天,报答长兄……他像笔下的向日葵一样,热爱生活。

梵高是一个善良、纯粹,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的人。虽然说,任何生命个体,呱呱坠地那一刻,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他并非生就如此。天生的只有他的敏感,以及与生俱来的孤独。这种孤独——并非是在否定他做画家前,整个儿碌碌无为的青春——只是个体想要获得理解和交流的渴望。因而表现为一种对于艺术的敏锐。一面炽热地爱着世界,一面又必须忍受现实带来的极大反差。

梵高死了,在1890那个夏天倒下了。可是他留下的,不是“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名声鹊起”

的二律悖反;不是“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明”的恐惧;他的死不是让后世唏嘘感叹。他终究没有动摇,也未曾失望。

希望每一个籍籍无名,正在过冬的朋友,耐心等待,闪光的那一刻。

阅读全文

与英文梵高电影观后感300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人间有大爱电影观后感小学生 浏览:604
新神榜哪咤重生电影免费突突兔 浏览:787
蜡笔小新最恐怖的十大电影 浏览:112
新疆人电影演员 浏览:156
一个人演的电影科幻 浏览:609
微信如何给对方发电影 浏览:585
如何把电影保存到优盘 浏览:770
有哪些特别好看的喜剧电影 浏览:639
适合离婚女人看的励志电影 浏览:86
去掉电影字幕的最好方法 浏览:772
玩命快递1电影国语版 浏览:526
扣扣看电影 浏览:408
哪些电影有二元对立 浏览:817
哪个平台漫威电影都有 浏览:666
僵尸恐怖看电影 浏览:507
怀孕三个半月能看电影吗 浏览:46
青柠影咖都有什么电影 浏览:198
找搞笑视频电影大全 浏览:98
买房子就像看电影一样 浏览:887
四个人的搞笑电影 浏览: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