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钱学森强烈的爱国情感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主要内容是:钱学森从小就十分爱国,他为了报效祖国,努力学习,当他学有所成的时候,动荡的社会却没有他施展才华的机会,于是,他留学美国。数年之后,他听说新中国成立了,就义无返顾地要回国,美国人为了不让他回国,使尽种种手段想要打消他回国的念头,最终钱学森还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 电影《钱学森》台词“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么,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表达了什么 急!
当时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失败,这是安慰和鼓励大家的话,意思是失败一次不要紧,很快就会成功的。
3. 钱学森电影 为什么说要种苹果
“种苹果”来自于电影中钱学森对他在美国的老师说的一句话。
影片中,钱学森的老师极力劝说他留在美国,他对钱学森说:“中国有什么?在中国那一片空白的航空业里面能够作出什么事业?在中国那还不稳定的社会里面拿什么来满足你的家人?留下来吧,这里有你要的事业,有你要的人生,你回中国只能种苹果!”
而钱学森说:“为了我的祖国建设,我可以去种苹果树!恩师。”话里透露出钱学森对祖国的热爱。
(3)钱学森电影台词扩展阅读:
《钱学森》电影简介
2009年秋,钱学森已近垂暮,总理亲来探望。钱学森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恳请总理能够改变现状。
时间追溯到1947年,蒋英接受钱学森的求婚,随其赴美。钱学森被聘任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他和蒋英享受着至高的尊严和生活待遇。不过,钱学森却时刻牵挂着祖国。
中国解放的消息传来。国民党退守台湾,还不断派人来寻,期望钱学森为其效力,钱学森都断然拒绝。
此时,美国国内政局突变,钱学森成为了美国政府针对共产党的假想敌,钱学森夫妇丧失了基本的人权。离开美国的时候到了,却几经周折而不得,因为所有人深知钱学森如若回国,将会对美国世界大国的战略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此外,美国国防部向钱学森伸出橄榄枝,钱学森拒绝了这次能在美国拥有人权的最后机会。外部压力越来越大,钱学森夫妇意识到在美国已是危险至极,他们火速向祖国求助。毛泽东和周恩来授命用11名美国战犯飞行员交换钱学森。钱学森终于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踏上了归国之旅。
1955年10月,看见祖国海关竖立的五星红旗,钱学森泪流满面。国内科学界对钱学森重回祖国怀抱做出了盛事般的欢迎。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毛泽东和周恩来商议之后,决定勒紧全国的裤腰带,全力支持钱学森进行火箭研究。
然而,苏联频设障碍,钱学森凭借异禀天赋,带领来自祖国各地的最尖端人才逆流而进,从仿制入手,终于奠定了中国火箭基础。不久,“东风”系列火箭发射成功,并很快达到了携带核武器实施远程攻击的战略设想。
1966年10月,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于罗布泊靶场试射成功,全中国为此振奋!全世界至此不得不躬身倾听来自东方的声音。
2003年10月,神州5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此步入辉煌!钱学森终于欣慰地笑了,他履行对妻子的承诺。两人相濡以沫,携手共度了最后的时光。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钱学森
4. 电影钱学森,就是陈坤演得那个。的观后感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钱学森》98分钟的时长显得有些仓促,从成片效果上看,这更像是一个人物履历表,而触及灵魂深处的思想汇报方面略为欠缺,所以看上去有点流水账的感觉。影片中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的下一场景就到了1980年,钱学森在自己简陋的办公室迎来了换防的战士,当他和战士们说他自己也算是个老兵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当年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老兵和同僚们在浩劫过后幸存下来的能有多少?他们又在哪里?他们的遭遇对钱本人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这些东西才应该是这部电影在情感上发力的地方,但这一切又只能存在于叙事边际的想象之中。另外,影片拍摄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还健在,后人门生也一大堆,他们对影片选材和表述方式上的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创作者有心拍一部《美丽心灵》那样能深入到科学家内心深处,触摸到他的惶恐和焦虑的人文传记片,也是有心无力的,这和陈凯歌拍《梅兰芳》所受到的束缚是一样的。所以《钱学森》最终拍成这个样子我觉得创作者已经尽力了,只是如果再商业一点会更好,尤其是前三分之一篇幅中钱学森历尽艰难归国的段落,在戏剧性和传奇性上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的。尽管如此,《钱学森》也是在我看过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中人物处理比较熨帖自然的一部,事件的选取无论大小,都在人物性格完善上有所作为,而且人物至少说“人话”,有些台词也很经琢磨,如钱学森在劝服好友投身原子弹研究时所说的“手里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码事”。
陈坤在外形上其实和钱学森还是距离蛮大的,特别是跟老年钱学森的扮演者许还山比起来。但是陈坤能跟人物接近的是传主的优雅而执着的气质,也可以说是陈坤个人在表演上的一个突破。此外,林永健扮演的聂荣臻、吴樾扮演的张工农等人物也十分生动,让影片整体的凝重基调之下仍不失轻松诙谐,张建亚选择张铁林而不是唐国强扮演毛泽东,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治脸谱化的伪崇高感。
如果抛开人物所处的政治和历史背景,《钱学森》更像了塑造了一个靠个人学识达到事业顶峰的励志故事,他的成功不在于投身于一个新兴政权,而在于将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从而扼住了某些人的喉咙。影片最感人的一幕是最后的纪录片资料,在钱学森追悼会上蒋英对丈夫的恋恋不舍,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积淀下来的永久眷恋。
………………………………………………………………………………………………………………
如何将一个现实中的人和他一生所经历的事情搬上银幕,因为人的一生几十年的时间要浓缩在片长一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仅要将此人一生所有的重要事件一一交代,而且还要用一些细节来反衬出人物的性格,要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显然电影《钱学森》只是做到了前面,而没有做好后面,使整个影片如同流水账一般得没有深度。对于钱学森的扮演者陈坤 ,我认为陈坤是个好演员,但是他来饰演钱老,表演的痕迹太过了,无论是动作还是神态语气,模仿的痕迹太过浓重而显得做作,完全失去了对钱老这个人物深度诠释的基础,于是就形似神不似起来,寡然无味。
这一点对于传记影片来说真是致命的缺陷,因为当观众感觉影片中的那个人和现实中了解的那个人根本不同后,就难有共鸣了。而本片的编剧,也显得很脆弱,完全没有张力。事件一个接一个的接踵而来,观众还没有反应过来,好几个场景已经过去了,应该心血澎湃的时候没有高潮,应该悲愤郁郁的时候却轻快起来,如此这般让此片完全只好当做记录片来看,只不过就像一些老京剧艺术家因为缺乏影像资料而只好“音配影”那般了。并且影片前半段钱学森一家在美国的生活表现很缺乏底气。
倒是最后徐怀山和潘宏饰演的老年钱学森夫妇更富有感染力,而且更有地气。而钱老在世时和去世时的真实影像,比得上电影的一切。蒋英女士在钱老追悼会上那神情的一吻,让我们感觉到了钱老他的凡人本色和他们之间那种久恒纯美的爱情。
说到表现两弹一星的影视,我比较喜欢的两部,就是1990年的电视剧《中国神火》和1999年的电影《横空出世》。《中国神火》一共10集,十分全面完整地展现了1955年到1964年的两弹一星工程全貌,纪实手法的拍摄将工程的紧张程度提高了极点,而其中关键人物的刻画上体现了那个年代中国人在一穷二白的极端搞尖端的勇气和决心,涉及到了工程的领导者和基层工厂的一般员工,让我们充分理解到这个工程的复杂与庞大。正是这部“迷你剧”,让我曾经对科学技术相当着迷。特别是每集开头那段独白,深沉而又富有感染力!
5. 《钱学森》结尾他和妻子的对白
钱:也许,也许我该给你道个歉。
蒋:为什么。
钱:如果你不是嫁给我,你会成为我们国家最好的女高音歌唱家。
蒋:真的是这样想的吗?
钱:是啊,你有着非凡的天赋,勤奋,又聪明,你应该成为大家啊。可是,在你心里,一定会很遗憾吧。
蒋:我给你讲一个故事,丘吉尔的母亲在临终的时候,牧师问她:你有什么遗憾的吗?她说我这一辈子都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因为我为大英帝国生了一个丘吉尔。我这种比喻,也许不是很恰当。但是我想说这个国家,可以没有像蒋英那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我愿意为此,做出牺牲。这不是遗憾,这叫光荣。
6. 钱学森语录,越经典越好
给你点全得
钱学森语录
——这是钱学森,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肺腑之言,一位人民科学家的真诚心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
*——“我近30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
*——“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绝不会不爱人民的,绝不会不爱国的。”
*——“我本人只是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很。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
*——“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我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
*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我不能脱离广大科技人员”(单位要为他建房他坚决不同意)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我个人仅仅是苍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钱学森同志永垂不朽 !!!
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钱学森同志有很多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贡献和成果)、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伟大的思想家(钱学森同志一生有很多科学的思想理论)
伟大的战略家、
一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高瞻远瞩、高风亮节的——
7. 力求 航天人观看《钱学森》观后感
《钱学森》观后感 学森》 在看这场电影之前,对于钱学森的了解似乎只停留在“两弹一星” 的丰功伟绩上,而在看这场电影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意识到是一个演 员在演一步电影, 而是在看一个叫钱学森的人如何渡过他光辉而又艰 难的一生的,他根本不需要任何的剧本,他也正是他自己人生戏的导 演,在这场电影结束后,我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什么才 是真正的人生价值。 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 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 导弹 “ 之父”火箭之王”……所有的荣誉集于一身, “ 却又被他“无情” 的抛之脑后, 加州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不当,美国优越的生活不过, 却偏偏“固执” 到回到中国过清贫的生活,当时的中国与美国比起来, 就像现在在城 市打工的农民工与居住豪华别墅的商人富豪,只为了 去实现自己的理 想,去完成自己的抱负,向中国实践自己的爱国之 心。 当看到第一颗原子弹的时候,他那孩子般纯真的笑打动了我, 原 来发自内心的笑容是那么的美,也许在钱学森身上用“美”并不贴 切, 但是我真得不知用什么词语来展现它。幕的开始与后面的接应 的那一 画面,也同样是卫星的发射成功,也同样是震撼人心的时刻, 在所有 人为之狂欢的时刻,却惟独他一人现出深邃的眼眸,那眼神 似乎穿过 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到底在想些什么 呢?是因 为成功对于他来说已经不足为奇了吗?是因为这种场面使 他麻木了 吗?……这在电影中似乎没有讲到, 我想他是在为我们中国 担忧,为 后人担忧吧。 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 识,将之用诸于中国,使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 步步的紧追知识的步伐,却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当学 有所成的时候, 回国之心慢慢的侵袭着他, 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 称: ,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 把他击毙在 美国, 也不能让他回国。 就这样被莫名的罪名加以软禁, 失去自由, ”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多次的努力下,才使其终于返国。 对于这种来之不 易的机会,钱学森更加珍惜。 回国后,教授航天知识,在这一部分, 电影中有所体现,震动 了我,因为那一刻让他回想起了在美国授课的 情形,与此刻是截然 不同的,从而引发了他对中国教育的思考。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结 合做为一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有以下 的几个方面的感悟。 当今 的中国是一个正在苏醒的雄狮,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尽 管 GDP 的增长速度很快,仅次于美国,但是我们的人均值还是很低 的,对 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并不一定要去追求有多么的快,虽然经济是 我们 生存的一个基础一个前提,但是我们应该追求有质量的提高,如 果 第一个人都怀着像钱学森同志一样的爱国之心去面对每一件事情, 我们和谐社会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更稳,更好。 现在杂志,包括 新闻媒体都在关注一个话题,中国有那么多的人 品,为什么没有一 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连比我们落后的国家也都有 这样的殊荣,为 什么中国人总是与他擦肩而过呢?很多人也都是将矛 头直指中国的 教育体制,因此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有了素质教育,这 的确是我们 的教育问题,有的媒体报道说:有些美国人称清华北大是 美国的后 备学校,大家也都知道清华北大是国际名校,也是中国最具 有权威 的学府,而多数学有所成的学生,公费出国留学,但却只有少 数回 国,何况我们现在不管是在经济方面还是政治方面,我们都在沿 着 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与钱学森当时生活的时代相比,已经是上等 了,可是有多少人能体现出他们的爱国之心呢,如果每个出国留学的 学生都能像钱学森那样去想,那样去做的话,如今的中国是不是比现 在更好呢? 中国教育制度的弊端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是一个漫长过 程,一个 探索的过程。 我们所有中国人所需要做的就是奉献自己的爱国之心, 多为我 们的子孙后代着想。 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像钱学森一样, 但 是我们要尽自己的努力去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事情,让我们的国家真 正的强大起来,让自已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钱学森》观后感
今天是钱学森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今晚我们钱学森实验班全体同学观看了关于钱学森生平介绍的记录片《钱学森》,在此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了钱学森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
出生在动荡不安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国土战火纷飞,任人践踏,钱学森看到了中国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外来侵略国家,于是他毅然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报效我们的祖国.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当钱学森在美国工作步入正轨的时候,新中国的成立使他盼望回国的心激动不已,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把毕生所学贡献给祖国."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是钱学森说的话.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
我们是幸运的,但我们是经历失败的,我们在高考中摔了一个大跟头,目前也落后于别人一大步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站不起来.我们依然还有攀登高峰的梦想.大学并不是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天堂,来到这里,我们仍需努力,任何时刻我们都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我始终相信人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一旦懈怠,中将瓦解.这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领域的奇葩,我们也不敢随便夸下海口要做他那样的科学家甚至超过他,但是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之才.我们想做到的很简单:让今天的自己胜过昨天的自己.
我们班全体同学开始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我相信我们可以一直保持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充实我们未来的这几年的大学生活.我时刻铭记这样一句话:大学很好玩,学习靠自觉,我们是有责任的到这里学习来的.这是我在高考失利后放弃读书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对自己说的,我必须对得起我的父母和一直支持我读书的亲人朋友,今天我站在钱学森班,我也要对得起这所学校和"钱学森"这三个字,我也会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钱学森把建设祖国作为他的责任,而我也有自己的责任,对他人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未来只能由自己来创造,机会只能由自己来把握,我努力我无悔!
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现有的审查体制下, 建国后历史事件能够在影视作品中得到正视并 从容展现的不多,两弹研发算一个,因为此事更多地关乎国家利益而 不是政党利益,而且当事人所受的非常时期的政治冲击也比较小,所 以这一段历史得以再三演绎。与全景展现中国原子弹试制过程的《横 空出世》不同, 《钱学森》是以两弹元勋的生活工作履历为叙事线索 的,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政治色彩,更专注于人物命运的刻画。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 《钱学森》98 分钟的时长显得有些仓促, 从成片效果上看,这更像是一个人物履历表,而触及灵魂深处的思想 汇报方面略为欠缺,所以看上去有点流水账的感觉。影片中原子弹研 制成功后的下一场景就到了 1980 年,钱学森在自己简陋的办公室迎 来了换防的战士,当他和战士们说他自己也算是个老兵的时候,我想 到的是当年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老兵和同僚们在浩劫过后幸存下来 的能有多少?他们又在哪里?他们的遭遇对钱本人又有什么样的影 响?其实这些东西才应该是这部电影在情感上发力的地方, 但这一切 又只能存在于叙事边际的想象之中。另外,影片拍摄时,钱学森的夫 人蒋英还健在,后人门生也一大堆,他们对影片选材和表述方式上的 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创作者有心拍一部《美丽心灵》那样 能深入到科学家内心深处,触摸到他的惶恐和焦虑的人文传记片,也 是有心无力的,这和陈凯歌拍《梅兰芳》所受到的束缚是一样的。所 以《钱学森》最终拍成这个样子我觉得创作者已经尽力了,只是如果 再商业一点会更好, 尤其是前三分之一篇幅中钱学森历尽艰难归国的 段落,在戏剧性和传奇性上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的。尽管如此, 《钱学 森》 也是在我看过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中人物处理比较熨帖自然的一 部,事件的选取无论大小,都在人物性格完善上有所作为,而且人物 至少说“人话” ,有些台词也很经琢磨,如钱学森在劝服好友投身原 子弹研究时所说的“手里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码事” 。 陈坤在外形上其实和钱学森还是距离蛮大的,特别是跟老年钱 学森的扮演者许还山比起来。 但是陈坤能跟人物接近的是传主的优雅 而执着的气质,也可以说是陈坤个人在表演上的一个突破。此外,林 永健扮演的聂荣臻、吴樾扮演的张工农等人物也十分生动,让影片整 体的凝重基调之下仍不失轻松诙谐, 张建亚选择张铁林而不是唐国强 扮演毛泽东,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治脸谱化的伪崇高感。 如果抛开人物所处的政治和历史背景, 《钱学森》更像了塑造了 一个靠个人学识达到事业顶峰的励志故事, 他的成功不在于投身于一 个新兴政权,而在于将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无可替 代,从而扼住了某些人的喉咙。影片最感人的一幕是最后的纪录片资 料,在钱学森追悼会上蒋英对丈夫的恋恋不舍,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积 淀下来的永久眷恋。
观《钱学森》有感 标题归标题,先来说正事儿。第一次看提前场,心里各种掂量这 片子到底会好到怎样,好吧心里期望值神马的果然还是有点儿偏高 了。貌似确实没有看到激荡人心那样的程度。 一、关于片子结构 故事叙述是从钱老去看蒋英的演出开始, 于是突然觉得影片的 基调定在了温馨浪漫的爱情家庭生活之中。 接着就是钱老在美国的光 辉岁月,随着年份与地点的变更,影片的画面也是转换极快。坐在我 旁边的姑娘自言自语了好几次,咦,怎么跳得这么快…… 接着展开说明钱老如何被美方污蔑如何又被澄清如何被软禁最 后如何终于回到祖国母亲怀抱这些历史性事件。 方式仍旧是字幕的时 间、地点+画面的快速切换。在节点式重要时段时采用钱老年纪作为 字幕来表示。 影片重点放在了回国后的钱老如何为祖国做出了杰出贡献这一 部分,主要展现钱老的才华,钻研精神,忘我精神,爱国主义情怀, 及我国共产党内团结进取,士兵朴实上进的精神面貌。导弹发射实验 与两弹结合实验时自然是重点中的重点,叙述时间有着重增加,画面 尤为壮观,非常振奋人心。 影片之中有钱老的回忆作为穿插。也有纪实性资料片段作为片 子真实性及纪念性成分的添加。 片子结构没有问题,作为这种题材的影片来讲,想要凭借伟人 最光辉的那些年来展现出人物的饱满情感,在短短两个小时内,画面 快速切换也无法避免。 但是总结出一个事实就是, 似乎没有找到亮点。 二、关于片子画面 钱老家中 party 的灯光很小资。海上游轮的壮阔场面非常美。 火车开入祖国大地时候彩色的农田稻田很诗意。 导弹爆炸的效果不由 分说,震撼是一定的。印象最深的还是发射未成功的导弹内部结构的 特效,突然觉得这是在 21 世纪看的科幻电影>< 三、关于演员 1.关于坤哥 好吧作为基本上是坤哥 NC 粉的偶来说, 看到他作为钱老在影片 中出现,一瞬间我就回神无能了。但是要说实话,坤哥的演技是有亮 点可寻的。 在美国的生活看到钱老富有艺术气息和浪漫情调的一幕,坤哥 在这儿当然是游刃有余。接着要被美方驱逐出境,发现坤哥的台词好 少啊, 基本全看表情。 好的, 眼睛里透出杀气什么的坤哥也不在话下, 厂花不愧是厂花来的。但问题是这里是钱老,憎恨的目光后面还有隐 忍呀,不服呀,实在是无语得不想说话什么的……所以在狱中,噢不 对,是拘留所里的钱老,那几个画面还是挺有分量的,只能靠画面里 的光影、 影片的背景音乐和演员的面部表情、 肢体语言来表达的东西, 又纯粹又干净。 又或者在第一枚导弹发射试验成功时候所有人欢呼雀跃,钱老 坐在那里只有微微欣慰笑容非常淡定, 这时候演员的气场先得尤为重 要。不得不说坤哥还是做到了最好。 2.关于其他演员 这里只提一下印象深刻的吧。 雨绮还是很有爱的,蒋英的角色诠释得挺到位的。最喜欢她对 美方那句"go to hell"顿时肃然起敬呀~ 聂帅其实很有范儿,副院长很可爱,后来的几个小兵演得也自 然亲切,论演技来讲都很顺畅。 四、关于吐槽 好的不正经的话来了。 我要吐槽主演的英语! !怎么听都别扭!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其 他讲英语的都是美国 native speaker 所以一对比就觉得主演讲的英 语很奇怪!尤其是坤哥!雨绮还好一点! ! 还要吐槽聂帅! 是因为喜剧演多了吗为什么大家一看都想笑! ! ! 但是演员演得是很好的!但是还是想笑!不过最后就好多了! 继续吐槽三位领导人配的口音!其实没有什么好吐槽的!就是 和前面在美国的英语一对比乡音突然就太清新了! ! 接着吐槽雨绮去拘留所看坤哥说了好多话后!坤哥微微回头说 的“我爱你! ”导演这如果不是历史实情你不觉得有点矫情了么! ! 最后吐槽一下坤哥! !坤哥! !你再怎么演得好!你看起来还是 像厂花!或者陈子坤!或者七哥!或者 blahblah.....! !我觉得坤 哥的身材有点单薄! !演得出伟人的感觉但是身材上的气势貌似就差 了那么一点点的说! ! 五、回归正事儿 其实看到最后还是很受感动的, 因为到了最后你发现你已经抛 开了影片本身, 至少于我的感觉是, 钱老的形象比从前更深刻在心了。 你看着茫茫荒野上腾起的浩瀚烟雾时,你是不是已经发现,这位伟人 对国家的重要性其实远超出了你的想象;你是不是已经发现,今天这 样安稳温暖的生活其实有多少是这位伟人的功劳。 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我们看了半天在美国的那段阳光灿烂的花 园式环境的画面, 突然切换到国内贫穷落后或者发射基地尘土飞扬的 画面时,我觉得特有归属感。这是不是就间接让偶看出了自己的爱国 情怀呢>< 另外,有些人觉得坤哥演得钱老没有学者气息,个人观点是, 不是他演得没有学者气息, 是因为他以前演得角色让偶们印象颇深吧 突然转换过来有点儿难度…… 最后,无论片子如何,演员如何,我想影片想要达到的目的还 是达到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为什么给四星呢。因为她还是值得 大家都来看的。
《钱学森》之感,之想 你在一个晴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不 可即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 宇宙。-----钱学森 1947 年,刚刚 36 岁的中国科 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 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 厚待遇和远大前程。 美国为什么如此器重钱学森呢?因为他是美国研究航空科学 最高专家冯.卡门的优秀学生,是美国最早研究火箭组织加州理 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的 5 成员之一。 在冯.卡门的指导下,火箭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钱学森显露出卓 越的才能。一项在航空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航空科学公式: 即著名的“卡门--钱公式”诞生了。这是由冯.卡门提出命题,钱学 森做出结果,至今仍在航空技术研究中广泛使用的一项公式。 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这个每 时每刻都在想念祖国的科学家,顿时沉浸在极大的喜悦之中。钱 学森在美国已经生活了 10 多年,又被誉为是“在美 国处于领导 地位的第一位火箭专家”,金钱、地位、声誉都有了。可他想: 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可以放弃在美国的一切,但不能 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 部力量!他还对中国留学生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 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他 们认为:钱学森的专业技术如果带回去,中国的科学技术将高速 度前进。 美国海军的一位领导人曾对美国负责出境的官员说: “我 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 5 个 师的兵力”。 钱学森的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美国官方“文件”通知 他 ,不准离开美国。本来,他的行李已经装上了驳船,准备由 水路运回祖国。 可美国海关硬说他准备带回国的书籍和笔记本中 藏有重要机密, 诬蔑钱学森是”间谍”。 其实, 这些书籍和笔记本, 一部分是公开的教科书,其余都是钱学森自己的学术研究记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几天之后,钱学森突然被逮捕,关押 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里,受到无休止的折磨。看守人员每天晚上 隔 10 分钟进室内开一次电灯,使他根本无法入睡。钱学森的遭 遇,引起加州理工学院中坚持正义的同事和学生的同情,在他们 和其他正直人士的强烈抗议下,美国特务机关被迫释放了他。可 对钱学森的迫害并没有停止,他们限制他的行动,监视和检查他 的信件、电话等。尽管有种种限制,但钱学森没有屈服。他不断 地提出严正要求:坚决离开美国,回中国去! 在争取回国的日子里,钱学森更加关心祖国的建设事业, 经常 从《华侨日报》等报刊上了解新中国的情况,和中国科学家、留 学生讨论建设祖国的有关问题。为了能够迅速地回国,他租房子 只签订短时间的合同。家里准备了 3 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 随时可以搭飞机回中国。 5 年过去了。钱学森争取回国的斗争得到世界各国主持正义 的人们的支持,更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极大关怀。周恩来总理曾亲 自了解他的情况,并指示参加中美两国大使级会谈的中国代表, 在会谈中提出钱学森博士归国问题。 1955 年 8 月,这场外交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美国政府被 迫同意钱学森返回中国。 到达北京的第二天清晨, 钱学森就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天安 门广场。他激动地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 到祖国。现在,我终 于回来了!” 冲破重重阻拦而回国的钱学森, 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究 中。他倾其所学,又紧 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 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 为“导弹之父”,国务院授予他为“全 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在美国定居,且能聘为终身教授,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幻想。 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钱学森放弃了这一切。在经济大潮如 洪水猛兽般地冲击社会的今天,钱学森的爱国言行,无疑地凝聚 着中华民族之魂,显示了爱国对志士仁人的撼动力。 他做为一名爱国青年,为了祖国的建设放弃自己在美国的一切, 在美国的淫威之下也没有底下中国人固有的不屈的头颅。 而我们 呢,我们不仅是一名中国人,我们还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准 军官,我们为了祖国的建设更应该放弃自己一时的私利,全身心 的投入到祖国的国防事业中去。 钱学森,我们向您敬礼!
8. 钱学森电影影评3000字
在现有的审查体制下,建国后历史事件能够在影视作品中得到正视并从容展现的不多,两弹研发算一个,因为此事更多地关乎国家利益而不是政党利益,而且当事人所受的非常时期的政治冲击也比较小,所以这一段历史得以再三演绎。与全景展现中国原子弹试制过程的《横空出世》不同,《钱学森》是以两弹元勋的生活工作履历为叙事线索的,从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政治色彩,更专注于人物命运的刻画。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钱学森》98分钟的时长显得有些仓促,从成片效果上看,这更像是一个人物履历表,而触及灵魂深处的思想汇报方面略为欠缺,所以看上去有点流水账的感觉。影片中原子弹研制成功后的下一场景就到了1980年,钱学森在自己简陋的办公室迎来了换防的战士,当他和战士们说他自己也算是个老兵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当年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老兵和同僚们在浩劫过后幸存下来的能有多少?他们又在哪里?他们的遭遇对钱本人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这些东西才应该是这部电影在情感上发力的地方,但这一切又只能存在于叙事边际的想象之中。另外,影片拍摄时,钱学森的夫人蒋英还健在,后人门生也一大堆,他们对影片选材和表述方式上的影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创作者有心拍一部《美丽心灵》那样能深入到科学家内心深处,触摸到他的惶恐和焦虑的人文传记片,也是有心无力的,这和陈凯歌拍《梅兰芳》所受到的束缚是一样的。所以《钱学森》最终拍成这个样子我觉得创作者已经尽力了,只是如果再商业一点会更好,尤其是前三分之一篇幅中钱学森历尽艰难归国的段落,在戏剧性和传奇性上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的。尽管如此,《钱学森》也是在我看过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中人物处理比较熨帖自然的一部,事件的选取无论大小,都在人物性格完善上有所作为,而且人物至少说“人话”,有些台词也很经琢磨,如钱学森在劝服好友投身原子弹研究时所说的“手里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两码事”。
陈坤在外形上其实和钱学森还是距离蛮大的,特别是跟老年钱学森的扮演者许还山比起来。但是陈坤能跟人物接近的是传主的优雅而执着的气质,也可以说是陈坤个人在表演上的一个突破。此外,林永健扮演的聂荣臻、吴樾扮演的张工农等人物也十分生动,让影片整体的凝重基调之下仍不失轻松诙谐,张建亚选择张铁林而不是唐国强扮演毛泽东,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政治脸谱化的伪崇高感。
如果抛开人物所处的政治和历史背景,《钱学森》更像了塑造了一个靠个人学识达到事业顶峰的励志故事,他的成功不在于投身于一个新兴政权,而在于将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让自己变得无可替代,从而扼住了某些人的喉咙。影片最感人的一幕是最后的纪录片资料,在钱学森追悼会上蒋英对丈夫的恋恋不舍,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积淀下来的永久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