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字幕 > 瑞典电影台词

瑞典电影台词

发布时间:2022-04-24 05:07:38

㈠ 《少年时代》《瑞典女王》两部电影你都看过吗

《瑞典女王》是葛丽泰.嘉宝主演最动人的作品,她饰演十七世纪的瑞典女王克里斯汀,为了逃避政治婚姻,她在乡间骑马时找到了心上人--新任西班牙大使安东尼奥。为了进一步了解他的底细,克里斯汀乔装成男性打扮到安东尼奥下榻的旅馆。两人结交成好友之后,女王才表明真正身份,二人以情侣关系共渡两天缠绵时光。其后,克里斯汀在皇宫正式接见安东尼奥,但私下仍秘密幽会,可惜他们的爱情无法见容于众,克里斯汀虽然决定为了爱情放弃皇位亦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导演鲁宾.马莫利安全力发挥嘉宝的演技魅力,而嘉宝也跟她银幕上下的情侣约翰.吉伯特演出了令人难忘的爱情场面,使本片成为有声片早期的历史爱情片经典作。

《瑞典女王 》与其说是瑞典电影史上的一个章节,不如说是嘉宝神话的注解。这部影片的编剧苏尔卡·维尔托尔是嘉宝的挚友,把嘉宝所特有的内在情绪堂而皇之地公然加诸于瑞典女王的身上,这使人难免不认真地表示怀疑,是不是这部影片已把逊位的思想注入她的头脑之中。只有女人的思维方法才能使这个具有历史性的轶事带上智慧的因素。有些场景使当时只有28岁的嘉宝看上去不仅老成了许多,而且表现出无穷的智慧。例如,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一群乌合之众冲上皇宫楼梯指责女王不该有一个西班牙情夫时,她把他们在楼梯中途截住,让他们平息下来,对他们诉说了帝王的种种忧虑与苦衷。而当这些人一边喃喃表示歉意,一边悄悄地退下去时,她又讥讽地扬起一只眉毛,对他们居然能如此幼稚地轻信历史教科书上简单的事件而暗自好笑。威廉·丹尼尔斯一如既往在嘉宝的脸庞上施展了不可思议的灯光效果,他甚至发明了一长条毛玻璃。当瑞典女王的船永远驶离瑞典疆域时,嘉宝根据马摩里安的"什么也别想"的要求,表现出一副毫无表情的神色。镜头向前推移,丹尼尔斯把那条毛玻璃逐渐盖住那黑白过于分明的广角镜头,拍摄了嘉宝在该片中最后一个著名的特写镜头

㈡ 谁能告诉我这是什么电影的经典台词!!!!!!!!!!!

<<黑鹰计划>>
黑鹰计划 Black Hawk Down (2001)

导 演: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
主 演:伊万·麦格雷戈 Ewan McGregor 威廉·菲德内尔 William Fichtner 乔许·哈奈特 Josh Hartnett 山姆·夏普德 Sam Shepard 汤姆·西斯摩尔 Tom Sizemore 艾文·布莱纳 Ewen Bremner 詹森·艾萨克 Jason Isaacs Boyd Kestner
上 映:2001年12月18日 ( 美国 )
地 区:美国 ( 拍摄地 )
对 白:英语 索马里语
评 分:7.6/10( 27102票 )
颜 色:彩色
声 音:DTS Dolby Digital SDDS
时 长:144 分钟
类 型:剧情 动作 战争
分 级:瑞典:15 英国:15 西班牙:13 德国:16 阿根廷:16 挪威:15 澳大利亚:R 澳大利亚:MA 法国:-12 瑞士:16
链 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265086/

剧 情:
本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93年10月3日,地点是在政局动荡的非洲国家索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由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的120名特种精英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双重使命:为当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捉拿索马里军事政府的两名高级将领。
意外发生了,由于准备不足和情报错误,美军陷入了包围。更遭的是,两架运送美军的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军队击落,其中一架黑鹰上的全部官兵当场死亡,另一架黑鹰的驾驶员陷入索马里军队控制区。被隔绝在摩加迪沙街头的美军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队,一方面又要想办法解救黑鹰上的队友。
黑夜渐渐降临。在充满敌意的城市中,这一小队美军仿佛风雨飘摇中的孤舟,随时会遭遇灭顶之灾。他们与索马里军队发生了激战,结果美军有18人阵亡,73人受伤,索马里军队有上百人阵亡。一场原本计划1小时完成的突击行动,变成了15小时的漫长煎熬。
经验丰富的三角洲部队老兵和年轻的游骑兵部队官兵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弥补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领悟到战友之间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谊,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演员表:
伊万·麦格雷戈 Ewan McGregor .... Spec. John Grimes
威廉·菲德内尔 William Fichtner .... Sfc. Jeff Sanderson
乔许·哈奈特 Josh Hartnett .... SSgt. Matt Eversmann
山姆·夏普德 Sam Shepard .... Maj. Gen William F. Garrison
汤姆·西斯摩尔 Tom Sizemore .... Lt. Col. Danny McKnight
艾文·布莱纳 Ewen Bremner .... Spec. Shawn Nelson
詹森·艾萨克 Jason Isaacs .... Capt. Mike Steele
Boyd Kestner .... CWO Mike Goffena
杰里米·皮文 Jeremy Piven .... CWO Cliff 'Elvis' Wolcott
恩里克·莫西亚诺 Enrique Murciano .... Sgt. Lorenzo Ruiz
Razaaq Adoti .... Yousuf Dahir Mo'alim
艾里克·巴纳 Eric Bana .... Sfc. Norm "Hoot" Gibson
Chris Beetem .... Sgt. James 'Casey' Joyce
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 Pfc. Todd Blackburn
Ty Burrell .... Tim 'Wilkie' Wilkinson

㈢ 这是哪部电影里的台词

" Somewhere beyond right and wrong there is a garden . I will meet you there"
出自电影 戴安娜

戴安娜 Diana (2013)

导演: 奥利弗·西斯贝格
编剧: 斯蒂芬·杰弗里斯
主演: 娜奥米·沃茨 / 道格拉斯·霍奇斯 / 杰拉丁妮·詹姆斯 / 乔纳森·克里根 / 茱丽叶特·斯蒂文森 / 更多...
类型: 剧情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 瑞典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13-09-20(英国) / 2013-11-01(美国)
片长: 113分钟
又名: 黛安娜(台) / 云端的妃子

㈣ 谁知道这是那个电影中的台词(跪求)

"Carpe Diem" Seize the Day——《死亡诗社》

片 名: Dead Poets Society
译 名: 死亡诗社 | 春风化雨 | 暴雨骄阳 | 壮志骄阳
导 演: ( 彼德·威尔 Peter Weir )
主 演: (罗宾·威廉姆斯 Robin Williams) (罗伯特·肖恩·伦纳德 Robert Sean Leonard) (伊桑·霍克 Ethan Hawke) (乔西·查尔斯 Josh Charles) (盖尔·汉森 Gale Hansen) (戴兰·库斯曼 Dylan Kussman)

上 映: 1989年06月02日 美国
对 白: 英语
颜 色: 彩色
声 音: 70 mm 6-Track Dolby
时 长: 128
类 型: 剧情
分 级: 冰岛:L 西班牙:13 阿根廷:13 澳大利亚:PG 智利:14 芬兰:S 荷兰:AL 挪威:11 新加坡:PG 瑞典:11 英国:PG 美国:PG 西德:12

剧情介绍:
1959年,威尔顿预备学院以它凝重的风格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在那里,教育的模式是固定的,不仅单调而且束缚了思想。然而这一切在一个新教师的手中发生了改变。John Keating 反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学院带来了一丝生气: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不幸也在这时发生了……

译文:因为信不信由你,这个房间里的每个人,总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我要你们向前到这儿来,细细玩味过去的面孔,你们经过这儿无数次,但从未真正看过他们,和你的差异并不大,对吧?同样的发型,和你们一样精力旺盛,和你们一样不可一世,世界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他们认为注定要成就大事,和大多数的你们一样,他们的双眼充满了希望,和你们一样.他们是否虚度时光,到最后一无所成?因为各位所见到的......这些男孩现在都已化为尘土了,如果你们仔细倾听,便能听见他们在低声耳语,附耳过去,仔细听,听见了?CARPE...听见了吗?CARPE... CARPE DIEM 及时行乐,孩子们,让你的生命超越凡俗.

㈤ 瑞典电影的新的电影

60年代,瑞典电影界出现了一代新人。1963年瑞典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政策进行了改革,给开始从事创作的新导演创造了一些比较好的条件。这个时期出现了所谓的新瑞典电影学派。这个流派的很多导演本人是作家,他们都是根据自己撰写的电影文学剧本进行拍片的。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B.魏德堡。新瑞典电影学派的创作特点是真实地描写生活中的冲突,进行社会分析,力求在复杂的相互关系中探究个人和社会的生活。这个学派对电影语言的新的富于表现力的手段进行了探索,为了使作品接近实际生活,在艺术片里也运用了纪录片的手法。以B.魏德堡为首的编导和评论家反对老一辈导演主要是I.伯格曼的创作倾向和美学原则。B.魏德堡指责I.伯格曼的创作“过分脱离实际,说理过多,具有玄妙色彩”,并反对把I.伯格曼当作瑞典电影的代表。
“新瑞典电影”学派的影片题材都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社会生活为内容的。如B.魏德堡的《乌鸦居民区》(1963)描写一个瑞典工人家庭简朴的生活经历;《爱情-65》(1965)和《你好,罗兰德》(1966)接触了战后瑞典的青年问题;《阿达伦-31年》(1969)和《乔?希尔》(1971)反映工人运动,创作的社会倾向性体现得最为明确。这个学派的导演J.特罗厄尔的作品具有史诗般的气魄,如《这就是你的生活》(1966,根据瑞典作家E.O.V.雍松的小说改编)叙述一个年轻人的生活,展示出20世纪初瑞典的时代面貌;根据C.A.V.莫贝里的作品改编的两部影片《侨民》(1971)和《移民》(1973)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灾荒年代瑞典贫苦农民迁徙美国的情景。导演 V.舒曼的影片《情妇》(1962)、《491》(1964)、《服装》(1964)、《你们说谎!》(1969),特别是叙述1909年大罢工的影片《一掬爱情》(1974),都是关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作品,但是他的影片时常由于赤裸裸地描写性变态,妨碍集中揭示社会生活现象,如他的影片《兄妹的床铺-1792》(1966)、《我是个喜好黄色的女人》(1967)、《我是个喜好蓝色的女人》(1968)等。
导演J.陶纳尔拍摄了描写资产阶级婚姻崩溃的影片《九月的星期天》(1963)、《一次恋爱》(1964)、《奇遇从这开始》(1965)、《酒后头痛》(1973)。导演J.哈尔多夫集中表现青年生活问题,描写青年的孤僻性格和同周围生活的冲突以及这种情况导致犯罪或产生心理上的混乱等等,他的影片有《神话》(1966)、《放荡生活》(1967)、《乌拉和尤里亚》(1967)、《幻想自由》(1969)、《公司职员们的娱乐晚会》(1972)、莫留下我自己(1980)。属于“新瑞典电影”学派的导演还有M.塞特林、I.加姆林、L.约林格、J.考尔内、S.贝约克曼和K.格雷德。

㈥ 想知道一些好看的英文电影,主要是故事情节和纯正的英语对白!!谢谢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

真实还是想象

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在这里玩了一个大大的花招。本来这不成一个疑问,英文名字中"legend”本身就包含有 "传说”之意(意大利原文是什么呢?)。但是影片一开始导演却让迈克率先登场,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让大家相信1900是真实存在的。自然所有的听众都像我们,既对他的话抱有怀疑,又对他的故事充满兴趣。所以那个乐器店老板最后才会站起来,伸伸腰懒懒地说:"好了,你的故事编得真好,可是我们的店要打烊了。”

没有人相信1900是真实存在的——也许除了迈克和导演。但是导演真的相信1900存在吗?其实他的这种拙劣的"伎俩”正表明了他是最怀疑的一个。真正的相信是不需要试图对别人进行说服的。那么他在这里实际上利用了人们的不相信作为了讲故事的一个策略。但是我不能不说这种策略并不见得有多高明,因为这是已经被用滥了的一个手段。而到最后,导演还让迈克试图去挽救1900显得更加的拙劣,导演弄得太"现实”了,以致于故事失去了传说的那种美。

看到所有的人在迈克的努力中被弄得晕头转向,我不由暗自发笑。他们似乎最后都被迈克说服了,相信了有这么一个怪癖的天才存在。而我更吃惊的是,最后的迈克依然那么年轻,而在此之前他的名声早已远播,为什么似乎除了迈克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而需要迈克那么费神地去一个个说服?

无主题变奏

这部影片很难让人找到一个合适的主题去分析。从一开始1900就存在于船上,并令人神奇地无师自通地掌握了弹钢琴这样一个高难度的音乐本领。他一开始没有下过船,我们无法分析原因,我们只看到了导演给我们的呈现。这时他还没有看过陆地,所以他不可能产生最后的那个念头,要不就无法理解他曾经产生过到陆地上转转的念头,并几乎把它付诸于实践。这时我们只能把他没有下过船这个事实解释为他没有想过下船,或者是他相信了他那黑人爸爸的话,岸上有吃人的大鲨鱼。但是很显然,后者除了在他不懂事的时候有可能产生效果外,在他成年后恐怕是无法再产生那样的影响的——否则我们只能把他解释为白痴。所以这时他的不下船只能说是一种偶然,而没有原因,没有原因也就没有意义上的价值。他后来听到了那个农民诗人(他能听到海的歌唱,并说出那一席话,不是诗人是什么?)的话,开始对岸产生了一种向往,这更与整个影片的精神主张相悖逆,此处岸反倒显得更有神秘感,而意义重要。再到后来,他遇上了那个女子,爱情产生了,他上岸的冲动更加强烈,终于他要下船了,这让我们的心悬了悬,我们兴奋而紧张,然而就在这时出现了那经典的一幕,在船舷上,他潇洒地把礼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后重新回到了船上。我们说,直到这个时候他不下船的想法和行为才具有了真正的哲学意义,并凸现了价值。然而此时他的人生已经临近结束,影片也即将结束。那么从整个影片来看,我们怎么分析它始终贯穿统一的主题呢?

真诚还是虚伪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可能就是1900与爵士乐鼻祖的那段比拼。但是那段太戏剧化了,也就显得太做作了。先不说爵士乐手,1900那似乎真诚投入的感动也让我不是十分舒服——但我不能不承认那一刻他感到了我,能为自己的对手鼓掌的人是值得人钦佩的。一对一的比拼进行得很激烈,导演运用了各种能够想得起来的手法对整个气氛进行了烘托(但是我要说这些手法都没有新意,比如说通过观众的表情来侧面表现),等1900被迫弹起《圣诞之歌》时我的心很激动,我以为真正的精彩就要出现了,等到1900重复爵士乐手的演奏时我依然对导演抱有期待,但是等最后1900弹起那首令观众激动万分,也让银幕下的影迷激动万分的乐曲时,我却感到了失望。导演还是无法自拔地落入了俗套。他以为弹得快就是好音乐吗?那么大家都比快好了!这让我想起金庸的武侠世界,在那里,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不屑于用武器的,或者是用最钝,如未开刃的黑铁,或小孩子用的玩具,如木剑,甚至树枝、木条等等作为兵器。而他们的武功往往也是温和的,如太极拳,但是因为他们是高手,所以他们释放出来的力量又是最强大的。我本来以为1900也会是这样的高手,他弹最简单的《圣诞之歌》,弹爵士乐手弹过的乐曲,外行人是吃惊的,不理解的,但是高手如爵士乐鼻祖者他应该是能听得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同样一首曲子,在1900的手里却像获得了新生命,正是这让他黯然认输。我想这总比让1900拿跟香烟燃钢丝要有意思的多吧。

还有1900一开始是退缩的,他似乎不能理解爵士乐手为什么要同他比赛,他"真诚”地为爵士乐手鼓掌,并感动得泪水长流。但是他似乎忍受不了爵士乐手的一再相逼,终于暴露了真面目,有点恶狠狠地对爵士乐手说:"混蛋,这是你自找的!”这句话让我吃了一惊,一瞬间他开始的真诚在我的大脑里都化为灰烬,只留下了他此刻的表情,他刚开始的真诚此刻仿佛带了点阴暗的色彩。我不喜欢他这样,我倒宁愿他一直傻傻地傻下去。他不要跟人争斗,他就是他,一个纯粹的与世无争的只爱音乐的天才!

爱情小插曲

看到一半的时候,1900还没有表现出一丝对女人的兴趣,这让我有点暗自着急。我认为一个没有下过船的人,爱情对他来说可能更富于传奇。以他当时的名气,他的身边应该环绕着数不尽的美丽的女人,她们应该为他着迷,他也沉浸其中,享受爱情的甜美。但是不,导演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只让一个肥胖的小号手追随在他的身边。然而到了后半部,导演似乎终于觉得有必要关注关注这位传奇年轻人的私生活了,于是给他安排了一次奇遇,而碰巧的是这个女主人公正是曾给他过影响的那个农民诗人的女儿。她也正好是要去找她的父亲。因为她的出现促成了以下几件事情:第一,1900完成了他唯一一张唱片中的那首乐曲,从这一点上来说,她,或者爱情,给了他灵感;第二,因为她没有能接受他的礼物(奇怪的是她说的话他都听到了,而且那时她离他更远,且她的声音肯定不如他的大。唯一的可能的解释是他处于下风口。但是从常识上判断,他处于上风口的可能性倒更大一点。),所以他把那唯一的一张唱片毁掉了(迈克把它修整好,塞进了钢琴里,但是也许他应该把它收藏起来留个纪念更好,他不怕1900再把它毁掉吗?);第三,因为她(当然也因为她的父亲),1900准备上岸去生活,去听听大海的声音。并间接促成了他那个伟大的念头。从这里来讲,那个女孩子的出现是恰当的,但是他们的爱情总让我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仿佛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仪式,或者如上面所说推动故事情节的一些发展。因此在这里她只是起到了一个道具的作用,爱情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要去死?

1900 最后的死让人心里很难接受。如果要怪的话,我认为应该怪导演。因为1900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不是吗?1900惧怕上岸,只是因为他感到陆地太远了,城市远得看不到尽头。这让他心里发慌。他怕自己陷入到这种无穷无尽中去,从而无法再纯粹地沉浸于音乐之中。因而套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他要的是纯粹。”他熟悉——也是他感到最舒适——的世界就是一条那样的船,每次人再多也不过2000人。他就生活在琴键上,而琴键也是有限的。从始至终,他表达的都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他不是天生喜欢船的,也不是天生就要生活在船上的,只是他习惯而且不得已。并且他表达的"船”并没有强调必须是"此船”,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换一条船他同样可以快乐地生活下去。那么我们为何不给他换条新船,而必须让他跟这条旧船一起死去呢?

这样的质问也许会让导演、也让所有的观众尴尬,这将使故事的结局急转直下,并失去那一层人为抹上去的浪漫色彩。

也许我这样的分析太冷酷,也太不艺术化了!

一个浪漫化的结尾想象

尽管我说这是一次非浪漫化的旅程,但是并不表示我就那么反对浪漫化。事实上,不管是对《海上钢琴师》,还是对《树上的男爵》,对他们的结尾我都抱有遗憾。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我绝对不会那样去处理,在我的想象中,1900应该神秘地消失,也就是说迈克不应当找到1900,而是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突然听说在某个船上有一个天才的钢琴家,他的演技无可挑剔,他的乐声美妙动人,而且——据说他从不下船。从别人的描述里,迈克意识到那个人很有可能就是 1900,这时一丝甜蜜的微笑悄悄地在迈克的脸上绽放,于是音乐响起,是1900狂风暴雨似的钢琴声,在琴声中镜头转向大海,海上有美丽的船只,船只背后是美丽的晚霞,船只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剪影。琴声像是从每只船上飘出来的,那么多,那么急骤,仿佛有多个1900在一起弹奏似的。于是字幕升起……

同样,男爵没有必要拉上那个热气球,他应该在某一天,突然沿着树向远方爬去,越爬越远,渐渐地在众人惊讶的视线里变成了一个小点,最后连这个小点也看不见了。后来人们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终生没有下过树的男爵……

什么是权力?当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这不叫权力,这叫正义。而当一个人同样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于是赦免了他。这就叫权力。

——《辛德勒名单》

辛德勒是一位德国人,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犹太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在这让充满了杀戮与硝烟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但当他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财富之后,他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卓斯纳、维恩、罗斯纳、费佛堡、费雪、夏法、伍兰克、霍洛维兹……最后,幸存的犹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唯一的财富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并在上面刻了一句犹太法典上的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说:“我花掉了太多钱……我本可以……这辆车——十条命……这枚胸——两条命……”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阿甘正传》

阿甘的智商只有可怜的75,但阿甘脑袋里的世界却是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世界。他代表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刻意自我矮化的美国精神,笨拙但努力,只要活着便竭尽全力。他周游着历史,自己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他见证着一切,自己也变成了一切中的一份子。奔跑,奔跑,不停的奔跑,似乎已经成为了阿甘超然物外的精神体现。他就如一片羽毛,飞舞出自己的天空。
阿甘的青春里似乎没有什么遗憾,因为他很少回头来估计自己的损失,对于他的人生,也许可以用两段话来概括,"生命在于运动""永不停止尝试!"

从前有个人对我说,别要任何附属品,在你的生命中,不应该有任何你不能在三十秒内抛弃的东西。

——《盗火线》

警察与贼天生就是一对冤家,而他就是一个警察,他就是一个贼。他说:我不能任由你们纵横霸道我终将为你们送葬。他说:我一定等到最后。两个男人的故事是不乏温暖的。

他们注定要在这个伤心的城市里展开追逐的游戏,天生注定他们就背负了不同的使命,这让他们只能各走各的,然后决一死战。

电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变成诱饵,当基斯看见阁楼妻子,他的爱人却含着泪摆了摆手让他赶快走,那一刻基斯那种放不下的神情让人过目难忘。

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人总是要做点什么的……

——《肖申克的救赎》

这是一个关于囚徒的故事。因为被诬告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法庭宣判终生监禁,在壁垒森严中,对自由的渴望时时刻刻磨砺着他的意志。“希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安迪很认真地对几个好友说出这样的话,换来瑞的沉默,过了片刻,瑞才缓慢地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然后,瑞没有再抬头看安迪一眼,他离开了饭桌,安迪则静静地目送他离开。镜头上摇,看见铁窗外令人神往的天空……安迪始终没有放弃用自我救赎去寻杂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似乎始终在自由信念的引导下,在这不可逾越的高墙内,用自己的意志进行着艰苦的抗争,于是,他用了19 年的时间,挖开了一条常人几乎要挖600年的隧道,他在500尺的粪坑中匍匐前进,魔鬼的黑暗与上帝的光芒如同压在一层薄纸的两端,而安迪知道,他所向往的海水与天空已经近在咫尺,他终于用自己对黑暗制度的背叛与追求自由的理想缔造了一个现代的神话。

上帝会把我们身边最好的东西拿走,以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

——《四根羽毛》

史诗式电影《四根羽毛》原本是一部描述荣誉与恐惧的英国文学名著,从1920年始已被六次搬上银幕。故事讲述的是1898年英国与苏丹开战,一名即将新婚的贵族军官哈利在接到开赴北非的命名后,怀着莫名的恐惧在出征前的一晚决定退役。这一举动在民族主义高涨的英国上流社会掀起巨大波澜。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给他代表着耻辱和藐视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别象征着“自由、祖国、荣誉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 Passion)”四种价值被临阵退逃者抛弃。哈利四处流浪之后决定独自前往北非,他化装为阿拉伯人,在沙漠战役中经历磨难,克服恐惧,最终将他沦陷敌手的朋友一一救出。在故事中一名职业军人的命运与个人的荣辱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它让人们惊讶地发现,剥离英雄尊贵的外衣,裸露与阳光下的竟然也只是一颗世俗的心。

都市求生法则第一条——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七宗罪》

人性本恶似乎一直是西方价值体系与文化观念的主流。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被那个高深莫测的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仿佛一道蛛网暗示着观众:它是承载宿命的罪与罚。在自私、贪婪、充满欲望的大都市里,上帝曾发动过洪水来洗涤人类的灵魂,而那个罪犯却似乎只想用鲜血来召唤那宿命的审判。

据说,“Seven”西方的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三节写道:“有一条大红龙,七头,也戴着冠冕……”

千万不要恨你的敌人,这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教父》

冷静的法则与狂热的欲望似乎永远都是孪生的兄弟。哈耶克曾说,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法律只具有“形式规则”
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确定地借此形式规则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教父却似乎是可以自由游走其间的骇客,只需要用很简单的一段代码,就可以催生出一个巨大的病毒。规则在他们的手中只是用来束缚凡人的工具,而只有“利己”才是最终目的。他们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来决定取舍,以弥补法律在自由社会下的不足。

维托.科利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构建一个以宗教为掩护的家族,当然,这个家族里,维托.科利昂有他的信仰,那就是他从来都是不动声色地来贯彻他的主义。

道德似乎在这里变成了遮羞布,而手段才是决定一切的发家之路……

——《天堂电影院》

这是一部温情的电影,每个画面都可以带你在记忆里翻山越岭。

一位母亲正因远方的儿子而憔悴。她那多年前离家的儿子现已是罗马著名的导演。儿子回来了,他是来参加老放映员也是他最重要朋友的葬礼的。

在他的童年时代,村民们都喜欢到镇上的“天堂电影院”里看电影。慢慢的,还是小男孩的也与老放映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再后来,小男孩在一场胶片引起的火灾中救了老放映员,老放映员的眼睛已经什么都看不到了,小男孩当上了放映员。后来男孩长大了,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但结果女孩与家人搬走了。男孩接受了老放映员的劝告,远走他乡。

三十年后,成名的Salvatore回来参加老放映员的葬礼。老放映员给他留了一份礼物,那是当初被镇上的神甫勒令剪掉的吻戏胶片,每一场吻戏,每一场吻戏如走马灯般在宽大的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 xxxx大电视,选择洗衣机,选择汽车,选择CD机,选择健康,选择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买第一所房子,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装,星期天傻乎乎收看无聊电视,边看边吃零食,选择苟延残喘,选择在老人院尿床,在像你这样的家伙面前丢脸……

——《猜火车》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如果说何勇的高亢是一种醒着的痛,那么马克的愤怒更像是一种被麻醉后的苏醒。

这是一场酝酿于青春期的暴动,一种叫揭竿而起的反骨,一次不愿意回家,只愿在冷冷的街灯下孤独游荡的叛逆。

这电影仿佛有一种呼喊,要么砸碎这万恶的社会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要么完全的融入其中,当一个随波逐流的傻蛋。

他们寻找着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大麻或者钞票去咒骂周遭的一切,你也说不清他们是睡着的,还是醒着的,“土豆”说:“时装在变,音乐在变,迷幻药在变,一切都在变。”

马克终于“醒悟”,在出卖朋友后,大笑着扑入那个他曾经鄙视的世界。这也许只是一个开始,也许是一次结束,但影片早就已经告诉我们:当马克钻进那个肮脏的抽水马桶,一个新的世界就已经诞生了。

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

——《爱玛》

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爱玛》是英国与美国1996年联合出品的彩色片。

影片以爱玛·伍德豪斯这一漂亮、聪明、性格开朗的年轻女子为主角并充作穿线人物,通过诸多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关系,向观众阐述了两个观点:

其一,婚姻应该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须门当户对。

但什么是爱情呢?在一部瑞典电影中,有两个男人互相谈论女人,A对B说:别傻了,她们根本不需要爱,她们需要的只是重视,独一无二的重视。大仲马曾说,其实世界本没有快乐与痛苦的区别,有的只是一种状态和另一种状态的比较!死去的人不会欺骗我们。

自由就是这么来的可奴隶也是这么来的。

——《勇敢的心》

事实证明,人民的自由并不是靠法学家们精心编纂的字眼或者君主们大发善心而得到的。自由对于无产者来说,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绘了压迫与自由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对抗,这种对抗大多是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他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结构的矛盾。

对于一个努力来说,自由的含义也许仅仅意味着他的脊梁不必再受到鞭挞,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威廉·华莱士其实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天赋人权”,哪怕流干鲜血。这种精神令人敬畏。但时代的先行者们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几百年后的变迁,因为醒来得太早,他们大多郁郁而不得志。在教条主义盛行的中世纪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发现地球是圆的。威廉·华莱士追求的意义就在于,虽然注定失败,但毕竟触痛了那根神经。

苍蝇不会恐惧,苍蝇也不会感到羞耻......苍蝇也不喜欢政治......"。
――《苍蝇》

这部带有科幻味道的电影曾该片被评为有史来最恶心的影片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科学家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将有机物分解后异地合成的实验。就在这位科学家拿自己进行试验时,一只苍蝇混进了容器,合成的结果是科学家有了一个苍蝇头,而苍蝇有了一个人头。这种惊世骇俗的想象力加上一定的科学理论当做证明,显然引起了人们心底深处的恐慌。而在另一个世界,重组一个自我,似乎更像是对什么才是生命的本质作出的深刻探讨,哪怕它的形式有点让人无法接受。而对生活的思考,对政治的深刻理解,则更像是一个寓言故事。
据说镇压斯巴达克斯的大奴隶主苏拉在涉足政治以前是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古希腊传记作家普卢塔克在他的《希腊名人比较列传》中说,年轻时的苏拉天真活泼,脸上挂着笑容,极富同情心,常常会因为同情而潸然泪下。然而到了后来,他却变得残酷无情。尽管他以权力和荣誉会败坏人性为由谴责过分地占有权力和荣誉,但是他并不努力去限制自己的权力欲和荣誉感,而是拼命地去追求。他不仅使自己在追求权力荣誉时变得残酷无情、丧尽天良与人性,也使他的竞争者们变得残酷无情、丧尽天良与人性。
所以路易斯?博洛尔说,政治使人变得罪恶。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
――《堕落天使》

杀手将在明天死去,爱情只是寂寞的慰籍,《堕落天使》似乎只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世界没有你真正要的坚持。
生活就像我们上小学时候的算术题:有一个水池N立方米,进水管每小时进水A立方米,出水管每出水B立方米,请问什么时候水池是满的呢?没有任何一个公式可以计算生活。成年以后的你就会明白,进水管是你得到的人生体验,出水管是你消耗的青春,而这个水池永远不会注满,它代表不可能完美的人生,里面是空虚、挣扎与茫然。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要面对!

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因为,这每一天的开始,都将是我们余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们即将死去。
--《美国美人》

中产阶级的莱斯特.伯哈姆已经活不到一年了,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什么迹象。
他就着在那个繁华的美国,一个温暖而安静的市郊,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卡罗琳和一个未成年的女儿珍妮。该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并不象外人看到的那么幸福。他的工作没有成就,他厌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终于有一天,当莱斯特遇上了刚做完中学篮球赛拉拉队的珍妮和安吉拉时,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丽深深地打动,心中的那种久已死去的感觉好象又重新的复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情幻想中,事态逐渐地向着十分有趣却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幻想而变得有意义,但起码它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种意义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可能不,爱一个人需要付出吗?是的!而且是无怨无悔的!――《天使之城》

塞思是洛杉矶上空的一位天使,他终日奔走于生死之间,目睹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这天,他来到一家医院,可惜他来晚了一步,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病人已死在了手术台上。主刀大夫玛吉?瑞丝认为这是她的责任,她失去了自信,精神也一下垮了。塞思决定留下来帮助玛吉战胜精神上的危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爱上了美丽的玛吉。为了能真实地接触到玛吉,他冒险使自己显了形。
天使的爱也许更带着几分人世间所未有的纯净,而塞思却发现自己无法真正进入凡人的世界。面对着无法割舍的对玛吉的爱,为了能与玛吉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他毅然决定放弃天使身份,堕落于人间,从此做一个凡人。这对于他来说也许要付出相当大代价的愿望,但是在愿望与付出之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幸福。对于天使的爱情,在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每个女孩都曾是无泪的天使,当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时,便会流泪――于是变为凡人。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负女孩,因为女孩为你放弃了整个天堂!

㈦ 我们总以为生命是一口永不干枯的井是哪个电影的台词

遮蔽的天空

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
遮蔽的天空

英文片名
The Shetering Sky

更多中文片名
沙漠之茶

情陷撒哈拉

庇护天空

更多外文片名
The Sheltering Sky

Tè nel deserto, Il .....(Italy)

导演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

编剧
Paul Bowles .....(book)
马克·派普罗Mark Peploe .....(screenplay) and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 .....(screenplay)

演员
德博拉·温格 Debra Winger .....Kit Moresby
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Port Moresby
坎贝尔·斯科特 Campbell Scott .....George Tunner
Jill Bennett .....Mrs. Lyle
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 .....Eric Lyle

制作人
William Aldrich .....executive procer
杰瑞米·托马斯 Jeremy Thomas .....procer

影片类型
剧情

片长
138分钟/阿根廷:139分钟

国家/地区
英国 意大利

对白语言
阿拉伯语 英语 法语

色彩
彩色

混音
70 mm 6-Track

级别
Argentina:13 Australia:M Finland:K-12 Sweden:11 France:U USA:R UK:18 Germany:12 South Korea:18 Portugal:M/16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Aldrich Group
Film Trustees Ltd.
Recorded Picture Company (RPC) [英国]
Sahara Company
TAO Film

发行公司
Argentina Video Home (AVH)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
CBS/Fox Video Ltd. [英国] ..... (1991) (UK) (VHS)
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阿根廷] ..... (Argentina)
华纳兄弟公司 Warner Bros. [美国] ..... (Argentina)

其它公司
Corbett & Keene Ltd. [英国] ..... publicity consultants

上映日期
法国
France
1990年11月21日

荷兰
Netherlands
1990年11月30日

美国
USA
1990年12月12日

瑞典
Sweden
1990年12月21日

芬兰
Finland
1991年1月11日

阿根廷
Argentina
1991年2月7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1991年5月9日

剧情介绍

一对结婚十年的美国夫妇,波特和姬特,丈夫是作曲家,妻子是作家。二战结束后,夫妇俩和友人雷纳一起来到北非撒哈拉旅行。波特对雷纳很警惕,姬特则因为雷纳的俊美热情有一种出轨的预感。到达北非的那天,波特说,我们是旅行者,不是游客。雷纳问,这有什么区别吗?

姬特说,游客是观光后回家的人,旅行者就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一语成谶。波特死在了撒哈拉,死于霍乱。

在此之前,婚姻里危机四伏的波特和姬特各自出轨,波特嫖妓,姬特和雷纳上了床。在两人重新走近、亲密、确定彼此是自己的爱后,波特撒手而去。姬特因剧痛而神智恍惚,跟着一队骆驼帮走进了撒哈拉沙漠的深处,成为帮主的女人;后脱离骆驼帮流浪在非洲集镇上,沦为乞丐。最后被美国大使馆找到。人还是那个人,但灵魂已经脱窍了。

波特和姬特都把自己留在了撒哈拉。

相关评论

小说原著是如此的完美、深刻和独立,以至于它将电影排斥在外;贝托鲁奇展示的仅仅是表象,而一个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会问这部电影究竟讲的什么。

——芝加哥太阳时报

那些没有看过小说的人会对电影感到迷惑。

——综艺

这是保罗·鲍尔斯(Paul Bowles)1949年荒凉阴冷的存在主义式小说和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的狂想阐述版之间的碰撞。

——华盛顿邮报

从本质上看这是部用力失衡的影片,它的许多弱点冲淡了它的力度;电影的起点很高,但拍得很糟,但即使是对它的缺点你也不得不表现敬意。

——阿波罗电影导报

幕后制作

关于电影

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起用《末代皇帝》的原班人马扎根北非,拍摄出了根据保罗·鲍尔斯(Paul Bowles)1949年的经典小说Too Far form Home改编的电影,这部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暧昧影片在西方评论家那里恶评如潮。贝托鲁奇在《遮蔽的天空》中强烈地展现出他惯常的主旨手法,即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空中追索人性的真相以及生命的态度,透露出贝托鲁奇内心浓厚的生命关怀。

贝托鲁奇藉用男女主人公相爱太深而不自知,延续而出的迷失与彷徨,再配合北非撒哈拉的壮阔视觉,一点一滴地诉说了人如何在困境与迷失中拨开遮蔽的云雾,进而寻索到真相。主人公波特和凯特将自己定义为“旅行者”而不是“游客”,他们力图使自己进入北非的文化和氛围,以品尝异国情调和那些对他们来说是禁忌的东西。他们确实找到了称之为异国情调的东西。沙漠的阳光使他们头昏眼花,他们被城市迷宫般街道的黑暗所诱惑,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肉欲横流的世界,在这里他们丧失了作为文明美国人的根。城市对于这些过客而言成了囚笼,沙漠在召唤着他们,他们被沙漠的纯净、美丽和严峻所吸引,正如另一个著名的旅行者T. E. Lawrence一样。他们被自由所陶醉,以此释放出囚禁于自身的激情。

这部电影耸人听闻的戏剧情节能满足任何以情节为重的此类电影。确实,出版商也为这个表面骇人听闻的故事写了如下宣传语:“命中注定的情人……他们的巨大激情同撒哈拉沙漠一样广大。”诸如此类的语言,但这个故事里并没有发生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所有重大的变化都发生在角色的内心。可以确定的是,这部电影讲的并不是旅行者和宿命的情人以及他们平行发展的命运,而是有教养的、学究气的厌倦的美国知识分子面对他们所无法理解的巨大经验时所表现的困惑。这是文明同无法解答的冷漠自然的对抗。同此片类似的是《印度之行》和《悬崖下的野餐——讲的都是传统欧洲人发现自身并迷失于古老大陆的神秘之中。《悬崖下的野餐》是关于野餐的人在澳大利亚的一处地质奇观——吊石坡(Hanging Rock)失踪的事;而《印度之行》则是关于一个神秘的洞穴--马拉巴古洞,在这个洞穴里无论对着虚空发出什么声音,回声总是空洞的、无意义的。在《遮蔽的天空》里,沙漠扮演着一个类似的角色,但要简单的多。置身于其中的人以自己的方式对神秘进行理解。

贝托鲁奇在这部电影里几乎做了一切,除了传达主题。他的两个主要演员,扮演波特(Porter)的约翰·马尔科维奇(John Malkovich)和扮演凯特(Kit)的德博拉·温格(Debra Winger),他们看起来仅仅是在做着正确的事情--聪明、厌倦、疲惫、对彼此都很了解,对他们知道的事情不会感到恐惧。温格似乎对她所扮演的角色缺乏交流,以至于使一些本该充满张力的戏剧场面平淡无奇。虽然她不停地换衣服,但她看上去还是僵硬而羞怯,似乎无所事事。约翰·马尔科维奇至少在若干场景中赋予了波特一些不安,而凯特则永远存在于优柔寡断之中,直到波特以生病解决了自己为止。而马尔科维奇虽然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挣扎,但却似乎总有点心不在焉。

贝托鲁奇的著名摄影师Vittorio Storaro和他另类的同伴坂本龙一不会浪费贝托鲁奇提供给他的这一绝好的机会。他们在影片中创造了一些美丽而激动人心的场景:接连不断的帐篷、手势、面罩后的眼睛、尘土飞扬的道路和令人感动的天空。电影提供了一出视觉奇观。拍出了沙漠美丽的黄昏光线,这些难以置信的场景因为其纯粹而难以忘怀。

小说与电影

保罗·鲍尔斯的小说Too Far form Home将这个故事的时空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以后。小说里,波特和凯特间的关系仅仅是众多即将来临的不详之兆的因素之一,在戏剧冲突中融入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书中充满了对生活、爱情、旅行、其他文化以及撒哈拉的真知灼见。要将这些硬骨头都照搬上银幕是不讨好的,贝托鲁奇尽可能地忠实于小说原著,舍去了大多数的暗示性描写。

这是部带政治觉悟的电影,是贝托鲁奇的“回归”。在小说里,凯特是自甘堕落的,耽于性欲的白日梦。而同Mark Peploe合写剧本的贝托鲁奇对这种叙述角度并不满意,他将凯特和她的柏柏尔情人的相遇描绘得并不下流,而是通过性,凯特净化了作为西方观念中的所谓独立和个性,从而进入一种更原始的公社式意识中(影片的后半部分所着力刻画的)。

这又是部关于旅行和转变的电影。在小说里,鲍尔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性幻想,而贝托鲁奇则在电影里表达他的文化觉醒,及渴望摆脱西方影响的愿望。虽然改编自小说,电影却同马克思存在主义版本的凯文·科斯特纳的《与狼共舞》更为相似。这两部电影都是关于“黑暗之心”的救赎,通过揭示陌生文化、回归自然的方式来获得。贝托鲁奇和科斯特纳的电影最后都获得了一种圆满,不同的是支撑着科斯特纳电影的是理想主义,而贝托鲁奇的则更像一个知识分子的手淫式练习。

精彩花絮

·小说原著作者保罗·鲍尔斯在电影中担任了叙述者一角,当时他已79岁高龄。

·这部电影根据保罗·鲍尔斯的自传体小说改编,他曾说过这样的话:“这部小说从来就不该被改编成电影,结尾就像白痴,其余的部分非常糟糕。”

·电影全部在非洲实地拍摄。

·根据选角导演朱丽叶·泰勒的说法,影片中最初三个主演的人选是威廉·赫特、梅兰尼·格里菲斯和丹尼斯·奎德,但因为预算的原因换成了现在的演员。

·约翰·马尔科维奇扮演的波特·莫斯比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首府一个名字。

·影片耗资五千万美元,历时两年才拍摄完成。

·影片获得英国电影电视学院奖最佳摄影奖和金球奖最佳电影原声奖。

精彩对白

Kit Moresby: Champagne yes, philosophy no.

凯特·莫斯比:要香槟,不要哲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unner: You've been to North Africa before, Port. Kit and I will just follow your plan.

特纳:波特,你以前来过北非,凯特和我会紧随你的计划。

Port Moresby: My only plan is, I have no plan.

波特·莫斯比:我惟一的计划就是,我没有计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unner: We're probably the first tourists they've had since the war.

特纳:我们或许是自战争以来的第一批游客。

Kit Moresby: Tunner, we're not tourists. We're travelers.

凯特·莫斯比:特纳,我们不是游客,我们是旅行者。

Tunner: Oh. What's the difference?

特纳:哦,有什么分别?

Port Moresby: A tourist is someone who thinks about going home the moment they arrive, Tunner.

波特·莫斯比:特纳,一个游客总会在他们抵达的时候想到回家。

Kit Moresby: Whereas a traveler might not come back at all.

凯特·莫斯比:而旅行者或许根本就不会回去。

Tunner: You mean I'm a tourist.

特纳:你的意思是我是一个游客。

Kit Moresby: Yes, Tunner. And I'm half and half.

凯特·莫斯比:是这样的,特纳。而我一半是游客一半是旅行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rt Moresby: You know, if Tunner didn't take such long siestas, I'd never be alone with you. I think he's in love with you.

波特·莫斯比:你知道嘛,如果特纳不睡这么长的一个午觉,我不会单独同你在一起。我想他是爱上你了。

Kit Moresby: Port, don't be silly.

凯特·莫斯比:波特,别傻了。

Port Moresby: Sillier things have happened. The way he hangs around making inane conversation, the way he looks at you when he fingers his DDT can...

波特·莫斯比:更傻的事已经发生了。当他绕着弯子谈论空洞的话题,在他拨弄DDT罐头时他盯着你的方式……

Kit Moresby: What else?

凯特·莫斯比:还有其他的吗?

Port Moresby: Oh, the ferocity with which he counts your luggage.

波特·莫斯比:哦,还有他数你行李箱的残暴行为。

Kit Moresby: Oh, he counts yours too.

凯特·莫斯比:哦,他也数了你的。

Port Moresby: It's not the same.

波特·莫斯比:那不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rrator: Because we don't know when we will die, we get to think of life as an inexhaustible well, yet everything happens only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and a very small number, really.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remember a certain afternoon of your childhood, some afternoon that's so deeply a part of your being that you can't even conceive of your life without it? Perhaps four or five times more, perhaps not even that. How many more times will you watch the full moon rise? Perhaps twenty. And yet it all seems limitless.

叙述者:因为我们不知道何时生命将尽,所以我们总以为生命是一个永不干枯的井。有许多事一再发生,但真的,你记得了多少?童年某一个特别的午后,有的下午在你生命中如此重要,重要的是你回顾一生也忽略了不少。也许你记得不到五个,也许你记得更多。有几次你仔细看过满月上升?也许二十次吧?然而现在一切都没有止尽了。

穿帮镜头

·剧组人员或道具穿帮:凯特下床的时候剧组人员的影子投射到了镜子里。

·剧组人员或道具穿帮:在波特咬他的舌头以前,剧组人员的影子投射到公共汽车的窗户上。

㈧ 瑞典电影 洛伊安德森【你还活着】.Du.Levande 字幕

《你还活着》是一部瑞典剧情片,是一部描写人类伟大的卑微、欢喜与悲哀、自信和焦虑、爱与被爱的影片……演员表导演:罗伊·安德松 Roy Andersson主演:Sandy Mansson .....Guest at banquetFred Anders...

㈨ 有哪些推荐的瑞典电影

岁月,帮我记取了你每一秒的容颜。这些年,就像一幕精致的悲剧一般迷人,后来我才这样意识到,但她已经不在了。其实我一直是倡导爱情无界限的,不论是性别还是什么。有一部瑞典的爱情电影,虽然是女同电影,但是很唯美。看了之后并没有任何不适感。

他的名字叫《吻我》,于2011年上映。

其实这虽然是一部女同性恋的电影,其实同性恋在外国已经是半合法的状态了,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在情节上处理的也是挺好的,剧情不拖沓,还十分唯美。

㈩ 这块肉有点老吃着有点柴是哪个电影的台词

" Somewhere beyond right and wrong there is a garden . I will meet you there"出自电影 戴安娜
戴安娜 Diana (2013): 奥利弗·西斯贝格编剧: 斯蒂芬·杰弗里斯主演: 娜奥米·沃茨 / 道格拉斯·霍奇斯 / 杰拉丁妮·詹姆斯 / 乔纳森·克里根 / 茱丽叶特·斯蒂文森 / 更多类型: 剧情 / 传记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 美国 / 瑞典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13-09-20(英国) / 2013-11-01(美国)片长: 113分钟又名: 黛安娜(台) / 云端的妃子

娜奥米·沃茨说:“能够扮演戴安娜——这个全世界都热爱的、标志性的人物,我感到很荣幸,我非常期待迎接在银幕上扮演她的这项挑战。”
不过她扮演的这个戴安娜可不太讨好,故事说的是她和一位心脏外科医生哈斯那特·汗(Dr. Hasnat Kahn)从1995年开始的一段长达两年的不为人知的婚外情。哈斯那特·汗一直保守着秘密,直到2008年才通过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公开了这段秘密恋情。他声称戴安娜对这段关系十分认真,去巴基斯坦看他家人的时候穿上了当地传统服装,甚至有过为他而改信伊斯兰教的想法。不过哈斯那特·汗后来主动结束了这段关系,他说戴安娜“为此而心碎”,甚至偷偷跟踪纠缠他。

故事将集中描绘戴安娜王妃生命的最后两年,关于她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和慈善主义者以及对个人幸福的追求。从时间跨度上,应该会涉及她与心脏病医师汉斯纳特·科汉的感情关系。

阅读全文

与瑞典电影台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猫和老鼠全部电影哪里看 浏览:898
我喜欢英文电影英语 浏览:393
青春韩国无删减版电影在线 浏览:642
电影南昌话版有哪些 浏览:814
乘风破浪电影里结婚的歌曲 浏览:264
欧美女警爱情电影 浏览:213
好莱坞电影英文 浏览:406
电影伦理最新最热 浏览:241
练武保护自己的女孩电影 浏览:239
我心飞扬电影黑龙江哪里开机 浏览:1000
台湾电影叫波子 浏览:468
好看电影讲说 浏览:276
中国怡红院电影网 浏览:208
洪金宝演电影叫什么名字 浏览:923
3d金瓶梅电影哪里有得看 浏览:634
电影资源号怎么做 浏览:24
美团外卖如何看电影 浏览:180
伦理电影爱爱 浏览:930
手机看外国的电影下什么软件 浏览:825
我知道你喜欢看电影的英文 浏览: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