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关于《Amazing Grace》这首歌
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 《Amazing Grace》中文翻译为《奇异恩典》,也有人称《天赐恩宠》,grace原意为"优雅、优美",此处解释成"上帝对人类的慈悲、恩宠"。是美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乡村福音歌曲,是美国人最喜爱的一苜赞美诗,也是全世界基督徒都会唱的一首歌,被奉为基督教圣歌。ROV. John NEWTON作于1779年,开始是一首传统的民谣,或黑人灵歌,它表达了宗教的忠诚,其中包含着一个平淡但是极富深意的赎罪的故事,它成了基督徒每次祈祷忏悔时必唱的曲目,后来它流行越来越广,超越了宗教,成了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成为人们祈求和平的经典歌曲,是人民精神世界的赞歌,歌的主题和《圣经》的主旨相符:忏悔、感恩、赎罪、重生,现在在任何庄严隆重的场合、在仪式上、在很多流行音乐唱片里、在国家级的典礼以及在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葬礼上,你都能听到这首圣洁,祥和,庄重,优美的歌曲。 《奇异恩典》创作于18世纪的赞美歌,歌词作者是由1725年出生于伦敦的美国白人约翰牛顿John Newton ,歌词简洁充满敬虔、感恩的告白,也是他的生命见证,约翰牛顿本是一名黑奴船长,无恶不作,后来反而沦落非洲。在一次暴风雨的海上,他蒙上帝的拯救,于是决心痛改前非,奉献一生,宣扬上帝的福音,成为19世纪伟大的传道人。去世之前,他为自己写了墓志铭:“约翰牛顿牧师,从前是个犯罪作恶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隶之仆。但借着主耶稣基督的丰盛怜悯,得蒙保守,与神和好,罪得赦免,并蒙指派宣传福音事工。”这首诗歌就是他一生得拯救的见证。在歌中充满了他对自己过去贩卖奴隶的悔恨,和对不计较这些仍赐福于他的真主的感激之情。 作词:John Newton 作曲:James P. Carrell, David S. Clayton 改编:edwin O. Excell 这首感人至深的极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其实是首圣诗,西方歌手演唱此曲的版本很多。在这段音频中海浪和海豚的配乐表达出了原曲圣洁祥和的慑人气氛。grace原意为"优雅、优美",此处解释成"上帝对人类的慈悲、恩宠"。 08年《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第12弹《战栗的乐谱》中,秋庭怜子演唱的这首《天赐恩宠》《Amazing Grace》相信会给很多柯南迷带来很深的印象。这个词条近期受到关注,相信多半都是喜欢音乐的柯南迷们。这首歌作为《战栗的乐谱》的主题曲,也是剧中贯穿整部电影的一条线索,《amazing grace》作为拯救之歌,不仅为柯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且也让柯南与小兰重归于好。 此外柯南OVA版之八-《女子高中生侦探铃木园子的事件簿》中,园子的剧本里园子和少年侦探团的登场音乐也是竖笛吹奏的《Amazing Grace》。
⑵ 求黑人震撼灵魂音乐,福音,就是要那种经常能在电影里听到的,一大伙黑人在哪里很投入滴哼唱。
i believe i can fly - Roberto Kelly 这首歌个应该都听过 ,我是听了不下千遍, 但是还是喜欢,永远的经典。 但是我在这首歌里听到了那一种“努力的而又温馨的”感觉。
⑶ EVA真心为你中最后那首英文歌叫什么
歌名:Komm,süsser Tod
歌手:绪方恵美
作词:绪方恵美
作曲:绪方恵美
I know I know I've let you down
唉,已经结束了
I've been a fool to myself
我一直自欺欺人
I thought that I could live for no one else
我以为我能不为他人而活
But now through all the hurt and pain
现在,这些过往的伤痕
It's time for me to respect
让我有点敬畏这
The ones you love mean more than anything
曾经以为比什么都重要的爱
So with sadness in my heart I feel the best thing I could do
灵魂悲伤,肉体痛苦
Is end it all and leave forever
我能做的就是结束这一切,得到补完
What's done is done it feels so bad
木已成舟
What once was happy now is sad
欢愉如今已成忧伤
I'll never love again my world is ending
我不配得到爱情,我的世界已经终结
I wish that I could turn back time
多么希望时光倒流
Cos now the guilt is all mine
因为我犯下了大罪
Can't live without the trust from those you love
失去了一切,不能苟活于世界
I know we can't forget the past
唉,不能忘记过去
You can't forget love and pride
你也无法忘记你的爱
Because of that it's all killing me inside
你的骄傲已经杀死了我内心
It all returns to nothing
一切都将归于虚无
It all comes tumbling down, tumbling down, tumbling down
一切都将散落,瓦解,消散
It all returns to nothing
一切都会重来
I just keep letting me down, letting me down, letting me down
然后继续让你失望,不断地失望,不断地失望
In my heart of hearts I know that I could never love again
内心深处我知道我不配有爱
I've lost everything, everything
我失去了一切,我失去了一切
Everything that matters to me, matters in this world
一切对我好的人,对我重要的事
I wish that I could turn back time
我多希望能让时光倒流
Cos now the guilt is all mine
因为我犯下了大罪
Can't live without the trust from those you love
失去了一切,不能苟活于世界
I know we can't forget the past
不能忘记过去
You can't forget the love and pride
你也无法忘记你的爱
Because of that it's kill in me inside
你的骄傲已经杀死了我内心
It all returns to nothing
一切都将归于虚无
it just keep tumbling down, tumbling down, tumbling down
一切都将散落,瓦解,消散
It all returns to nothing
一切都会重来
I just keep letting me down, letting me down, letting me down
然后继续让你失望,不断地失望,不断地失望
歌手绪方恵美演唱的这首歌曲《Komm,süsserTod》,歌曲的作词是由绪方恵美编写的,歌曲的作曲是由绪方恵美担任编写的,歌手发行的《アニメグ。25th High Edition》专辑之中收纳了这首歌曲,专辑于2017年10月11日开始发行。
《Komm,süsserTod》这首歌曲也是歌手的众多优秀作品之一,这首歌曲发行之后,深受歌迷的追捧,这首歌曲也被其他歌手翻唱和粉丝日常的哼唱。歌手PurpleJazzProject演唱这首歌曲,收纳于其专辑《暴走JAZZ》之中。
《来吧,甜蜜的死亡》原名为《Komm, süsser Tod》(德语),是EVA剧场版《The End of Evangelion》的插曲,是剧中第三次冲击时全体人类肉体LCL化,回归到Lilith(第二使徒)时的配乐。
《来吧,甜蜜的死亡》后段插入摇滚现场和演唱会般的音效,欢快的节奏与极度悲哀的气氛形成强烈对比,使人受到巨大的心理冲击。
⑷ 多介绍几部好看的福音电影。感人的,意义深刻的,都行。多多益善。
1.婚纱(结婚礼服),虽然说离不开癌症这个老套的剧情,但是看了真的不会让你后悔,小女孩演的太好了,真的看了好虐心,后半部分哭着看完的。
2.个人是觉得只要讲到忠犬啊什么的就好虐心,好催泪。一部是《忠犬八公的故事》(我看的是美版的,很感人,日版的太早- -不想看画面旧的..但是据说也很经典)还有一部是《人狗奇缘》,这狗太可怜了。整整一个礼拜我都在想,好难过好难过。。
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剧情很好!结局有点出乎意料。像是欧亨利是的小说啊~也挺感人的,但是哭的没前面几个多。
⑸ 【合集】20部经典福音电影,【在线观看】免费百度云资源
20部经典福音电影,在线观看免费资源
剧名:圣保罗 网络网盘下载观看链接:
⑹ 蝙蝠侠大战超人电影中,超人战死后,下葬的音乐是什么
歌曲名:《amazing grace》
《Amazing Grace》是美国的一首乡村福音歌曲,歌词由约翰牛顿 John Newton 于1779年所作。中文翻译为《奇异恩典》,也有人称《天赐恩宠》,grace原意为"优雅、优美",此处解释成"上帝对人类的慈悲、恩宠"。
是美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乡村福音歌曲,是美国人最喜爱的一首赞美诗。ROV. John NEWTON作于1779年,开始是一首传统的民谣,或黑人灵歌,它表达了宗教的忠诚,其中包含着一个平淡但是极富深意的赎罪的故事。
它成了基督徒每次祈祷忏悔时必唱的曲目,后来它流行越来越广,超越了宗教,成了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成为人们祈求和平的经典歌曲,是人民精神世界的赞歌,现在在任何庄严隆重的场合、在仪式上、在很多流行音乐唱片里、在国家级的典礼以及在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葬礼上,都能听到这首歌曲。
(6)福音歌曲电影扩展阅读:
歌曲背景——
歌曲讲述的是理想主义者威廉·威伯福斯在18世纪的英国国会长期坚持反黑奴运动并与反对者展开斗争的故事。1797年,近34岁的基督教信徒、反对黑奴运动的鼓动者威廉·威伯福斯的身体被明争暗斗的议会给弄垮了,患上大肠炎,只好退休到他乡下的朋友亨利和玛芮安妮·汤顿那里去度假。威廉·威伯福斯是一个特别有爱心的人,也十分珍爱动物们。
在乡下,他曾严厉地指责两个鞭打马儿的农夫,怪他们不应该虐待动物。在威廉·威伯福斯休假过程中,他还向他的崇拜者,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芭芭拉·史普纳讲述了他所为之奋斗的事业…
八年前,仅21岁的威廉·威伯福斯在好友威廉姆·彼特的劝说下加入了英国议会。当时只有24岁的威廉姆·彼特后来成了英国国会的最年轻的首席执政官。
威伯福斯与威廉姆·彼特以曾经的黑奴运动领导人汤玛斯·克拉克森和自由黑奴作家Oloudah Equiano的思想为指导,共同领导了反奴隶运动,与塔尔顿君主和克拉伦斯公爵展开激烈的斗争。但是,尽管他们做了最大的努力,1791年,由威廉·威伯福斯拟定的关于反黑奴的议案还是被国会否定。
⑺ 韩国福音电影一个音乐家变成什么又回复嗓音的故事
我的帕瓦罗蒂 파파로티 (2012)
导演: 尹宗灿
编剧: 刘英雅
主演: 李帝勋 / 韩石圭 / 姜素拉 / 吴达洙 / 赵镇雄
类型: 剧情 / 音乐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上映日期: 2013-03-14(韩国)
片长: 127分钟
又名: 帕瓦罗蒂 / 帕帕罗蒂 / My Pavarotti
⑻ 什么样的歌叫“soul”呢
世界主流音乐发展史:索尔音乐篇
一、概 述
什么是索尔(Soul,又译"灵魂乐")音乐?一些著名的索尔音乐家是这样认识的:
奥蒂斯·雷丁(Otis Redding)说:"我不是布鲁斯歌手,也不是节奏布鲁斯歌手,而是索尔歌手。我们没有任何准备地走进录音棚,录下我们所唱的,这就是索尔。你怎么感觉就怎么唱。"
《美国流行音乐通史》是这样解释的:索尔是"你真正要从心里说出来的某种东西……某种你想到的,在你心里的,你看到的和你感觉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
阿撒·富兰克林(Aretha Franklin)说:"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索尔来自福音歌和布鲁斯。对我来说,索尔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很深的感觉,它从我内心产生,我把它表现出来……正是这样一种感情,通过它,影响其他人。"
米尔特·杰克逊(Milt Jackson)说:"(索尔)是你不能从书本或研究中得来的一种表演。我的情况是,我相信,在教堂音乐中听到的和感觉到的东西……对我音乐生涯的影响是最有力的。"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索尔强调内心感情的自由表现,而且与黑人宗教有关。因此,有位评论家作了以下归纳:"假如我们把节奏布鲁斯和福音歌的特点结合起来,允许音乐家充分自由地利用这些成分,表现他(她)心底的感情,显然,我们就可以接近于理解那个难以捉摸的名词'索尔'了。"
《美国流行音乐通史》中归纳得更为简练:"索尔是带有福音歌宗教热情的节奏布鲁斯"。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索尔是福音歌和节奏布鲁斯的结合,是福音歌这种宗教音乐形式世俗化、流行化的结果。
二、福音歌
19世纪末,伴随着五旬节派教会(基督教派别之一,主要由社会低层人士组成)的兴起,福音歌(Gospel)也随之诞生了。它与拉格泰姆、爵士乐差不多同时出现,不同的是它来自黑人教堂礼拜仪式,是礼拜仪式的组成部分,但也通过音乐会、广播和唱片等途径传播。
黑人宗教生活中还有一种歌曲叫"灵歌"(Spiritual)。灵歌的产生比福音歌早,是19世纪初美国南方黑奴在白人赞美歌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灵歌歌唱的题材大都与死亡、复活、解脱和希望有关。它的流传主要依靠口头传播,旋律、和声都比较简单,节奏中带有从黑人劳动歌曲中演变而来的很多切分,一般没有乐器伴奏,歌唱时常以拍手顿足等动作相配合。灵歌发展到后来,由于爵士乐的成分越来越大,慢慢地演变成了福音歌。
福音歌的歌词取自圣经或黑人生活体验,多黑人土语。按照某些牧师噢法,它叙述"福音真理",给人带来"好消息",因此才叫"福音歌"。演唱福音歌时,感情强烈,表现形式狂放自由,与白人演唱宗教歌曲时大不相同。因此有人说?quot;黑人的宗教不是通过静思去接近上帝的,而是经由肉体的舞蹈、渲泄的喊叫,在迷狂中达到忘我"。
福音歌的演唱形式众多,有独唱、合唱、重唱、齐唱等,大多速度较快,有很多复杂的切分节奏,很多声部之间的呼应,中间夹着呼喊、呻吟、恸哭、以及假声,并伴有拍手顿足等舞蹈动作,提供对位节奏(例41)。如:美国电影《修女也疯狂》中就运用了大量的福音歌作为影片的插曲。最早的福音歌少不了铃鼓伴奏,后来,不断有其他乐器如风琴、钢琴、吉他等加入进来。福音歌的结构,一般来说比较简单,有很多乐句的重复,但由于演唱时随着感情的驱使而自由发挥,使歌曲的旋律经常出现下滑式的华彩,而节奏变得更加复杂。
从1977年起,格莱美奖增设了传统福音歌和现代福音歌两项演唱奖。1983年又将它改为最佳福音歌曲演唱男声、女声和合唱三项大奖。显然,福音歌已经走出了教堂,它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礼拜仪式了。因此,福音歌通过各种传播使其变得更加的流行,也因此使其走进了世俗的商业社会。这无形中预示了一个结果:索尔音乐正在逐渐地形成。所以说索尔音乐是福音歌世俗化、流行化的结果。
三、索尔歌手
1948年起,在大西洋唱片公司(Atlantic)的推动下,逐渐出现了很多索尔歌曲和歌手,到60年代末,索尔已成为流行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当时的代表人物有雷·查尔斯、威尔逊·皮克特(Wilson Pickett)、阿撒·富兰克林、萨姆和戴夫(Sam and Dave)、乔·特克斯(Joe Tex)、奥蒂斯·雷丁(Otis Redding)、詹姆斯·布朗等。下面着重介绍三位最著名的索尔音乐家雷·查尔斯、阿撒·富兰克林和詹姆斯·布朗。
雷·查尔斯(Ray Charles)
雷·查尔斯,生于1930年,是一位早期的索尔演唱家。他6岁时因患青光眼而双目失明,在此之前已开始学习钢琴,后来成为钢琴家和歌手。当他谈起早年在教堂受到的影响时说:"每个星期日都去教堂,所以很自然,我的周围都是教堂音乐。传教士宣讲几行,教堂全体人员就会唱出他所说的,这完全是即兴地插入;在雷·查尔斯的早期录音里,他把世俗的歌词即兴插入他所熟悉的福音歌里,常常也结合一些爵士乐和布鲁斯的成份。
到了60年代初,这种世俗与宗教相结合、感情色彩浓烈的黑人音乐有时也被称作"放克"(Funk),与此同时"索尔"这个名词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使用,其含义与"放克"几近相同。("放克"是将福音歌的特点与非洲音乐复杂的复合节奏相结合。它的特点是在一二个和弦的基础上即兴演奏引子似的片段,不断重复,延长时间,并具有强烈的切分节奏;它的速度通常适于舞蹈。)比起福音歌来,索尔(或放克)的拍子变得更为强劲,乐队里增加了电声乐器,总的曲式框架更加固定。但是索尔歌手始终保持福音歌表现上的充分自由:自由的音高、音色、节奏和结构。
阿撒·富兰克林(Aretha Franklin)
阿撒·富兰克林,1942年生于孟菲斯,两岁时随家移居底特律。她的父亲是牧师,母亲是福音歌歌手。富兰克林从小在教堂环境中长大,8岁起在教堂唱歌。60年代初,她演唱了6年的波普歌曲,录了4张专辑,但成绩不佳。大西洋唱片公司的制作人杰瑞·韦克斯勒(Jerry Wexler)早就发现富兰克林有福音歌的根基,应该朝索尔方向发展。因此,1967年,当阿撒·富兰克林与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前签约公司)合同期满时,韦克斯勒立即让她与大西洋唱片公司签约。阿撒·富兰克林长期积累的福音歌演唱才能马上得到了体现。
如果说,大西洋公司已成为索尔音乐的代理标记的话,那么,阿撒·富兰克林就是这标记上第一颗璀璨的明星。大部分索尔演唱家的主要听众仍是黑人,也许偶尔会进入白人市场。阿撒·富兰克林则不同,她没有改变索尔的特色,却在黑人和白人中都拥有大量听众。阿撒·富兰克林的音域很宽,常常可以充满激情地从很低的女低音快速转向喊叫式福音歌女高音。不管她演唱什么歌曲,传统的民歌、还是百老汇作曲家的作品,都会打上她自己的烙印。
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
就像阿撒·富兰克林是索尔女歌手的代表一样,詹姆斯·布朗是索尔男歌手的代表,但是两人的风格并不一样。阿撒·富兰克林精确地控制自己的音高和音色,她的声音清楚而有力。詹姆斯·布朗的声音也很有力度,但却是粗厉的、喊叫的、直不愣登的。
詹姆斯·布朗,1933年生于佐治亚州的奥古斯塔。他于50年代中期成立福音歌小组,取名"顶好的火焰"(Famous Flames),与"国王"(King)唱片公司签约。60年代初,詹姆斯·布朗带领由40人组成的"詹姆斯·布朗歌舞队"在全国巡回演出。正是此期间,他发展了独特的表演个性。他的歌唱总是用尽全力,结合喘气、呼叫、呜咽等,成了演艺界出名的"最卖力的人"。表演结束时,他脸上流着汗,双膝弯曲,好像就要晕倒在台上一样。这时,有人上来扶他下场,而他又会转回来,拼着命不顾一切地继续演唱。几次来回,使观众也陷入疯狂的激动之中。他的舞蹈也很有名,影响了从迈克尔·贾格尔("滚石"乐队主唱)到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等很多人的表演。也有人说:"詹姆斯·布朗在现场演出中的古怪行为和舞蹈场面,成了他艺术的主要部分。"
60年代中期,詹姆斯·布朗的演唱变得更加原始、粗犷,强调"呼喊",而音乐却变得十分简单,常常在二三个和弦的衬托下,依靠即兴重复音型,即所谓"连复"手法,使情绪热烈和激动起来。1967年是詹姆斯·布朗的鼎盛之年,估计有300万观众出席他的音乐会,卖出唱片5000万张。1967- 1972年期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在节奏布鲁斯排行榜上列为第一。他成了有世界影响的黑人象征。到了70年代中期,流行乐坛的风格变了,很多黑人跳起了迪斯科。从那以后,詹姆斯·布朗的成绩一直都处于"平淡"状态。
四、摩城音乐
50年代中期,随着摇滚乐的出现,流行音乐似乎有了一个统一的市场,尽管社会的其他方面,如种族隔离仍很严重。可是,到了60年代,当社会正朝着消除种族隔离努力的时候,音乐产业反而退回到了隔离状态。
60年代初,青少年的偶像,如冲浪音乐、民谣摇滚、"披头士"等等,都是白人。而索尔基本上只在黑人市场流行。索尔歌手很少有白人,大部分都在黑人俱乐部或城市的贫民区演出,他们演唱得最好的歌曲,都只能在节奏布鲁斯的排行榜上获得名次,只是偶尔有所突破。这时,有一家唱片公司想方设法把带有索尔倾向的黑人音乐与波普相结合,打入白人市场,使它不仅在节奏布鲁斯,也在波普排行榜上有名。这家唱片公司叫做"摩城"(Motown),它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摩城也因此成了流行音乐中一种风格的代表。
摩城的索尔音乐与真正的索尔音乐相比,根基是相同的:都是福音歌和节奏布鲁斯。但是,由于摩城的索尔吸收了波普的成分,一方面,固然使它的听众更广泛,商业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已经不是真正的索尔了。
它与真正的索尔区别在于:它不是一种即兴的艺术,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这也许正是原来福音歌和索尔的生命力之所在),索尔音乐那种原始的、自然状态的表现在摩城的声音中已经找不到了。相反,它已经过修饰、加工,是专业化的,无论是歌声还是乐队都是预先精确地设计好的。尽管如此,它在商业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说摩城音乐(Motown Music)是索尔音乐商业化以后的产物。
摩城的创立者是唱片制作人兼歌曲作家巴瑞·戈迪(Berry Gordy,1929年出生)。戈迪年轻时曾在他的家乡底特律办过唱片公司,发行爵士乐,但没成功。1960年,他借款700元,在同一城市建起了"摩城"唱片公司。
摩城(Motown)这个词是从底特律的别称"摩托城"(Motor town,或译"汽车城")而来的。戈迪依靠自己的音乐直觉和经营思维以及以往的经验,已经懂得如何才能取得成功。果然,不到十年时间,摩城推出了很多" 流行索尔"热门歌曲和一批杰出的歌手和乐队。它本身也从小小的规模发展成美国由黑人拥有和经营的最大的唱片公司,以致它的唱片销量在60年代超过美国任何一家公司。
戈迪的成功首先在于依靠有才能的音乐家。摩城的歌手很少自己作曲,戈迪聘用为摩城作曲并制作唱片的先后有斯莫基·罗宾逊(Smokey Robinson)、诺曼·惠特菲尔德(Norman Whitfield)、多齐尔(Lamont Dozier)和霍兰兄弟(Eddie Holland and Brian Holland)等。在他们的精心制作下,成功地推出了一批歌手和演唱组。他们有斯莫基·罗宾逊领导的"奇迹"(Miracles)演唱组、女歌手玛丽· 韦尔斯(Mary Wells)、男声五重唱组"诱惑"(Temptations)、男歌手马文·盖伊(Marvin Gaye)、女声五重唱组"奇妙"(Marvelettes)、男声四重唱组"四顶尖"(Four Tops)、"戴安娜·罗斯与至高无上"(Diana Ross and the Supremes)演唱组等。
戈迪的成功还在于他的经营方式。他按照固定的音乐风格对摩城的产品进行严格控制。摩城的歌曲具有比较复杂的乐曲编配技术;使用包括弦乐在内的乐队伴奏;歌词很少双关语或黑人用语,避免任何重大的或有争议的题材,主要叙述青少年浪漫故事(1968年以后有所突破)。
摩城于1971年离开底特律,搬到洛杉矶(日落大道),它以继续推出"杰克逊五兄弟"(Jackson Five)、"舰队司令"(The Commodores)、史蒂维·旺德和戴安娜·罗斯等明星的作品而取得成功。但是,戈迪的严格控制使很多人受不了而离开了摩城。1988年,摩城终于卖给了MCA音乐公司。
通过与摩城签约取得成功的歌手与团体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女声三重唱组"马撒和范德拉斯"(Martha and the Vandellas)、特雷尔(Tammi Terrell)、小沃特(Jr Water)等。下面重点介绍戴安娜·罗斯和史蒂维·旺德。
戴安娜·罗斯(Diana Ross)
戴安娜·罗斯,1944年出生于密西根州底特律,从小在教堂唱歌。中学时与两个朋友一起组成女声三重唱?quot;最优" (Primettes),毕业后与摩城签约。开始,她们只是作为韦尔斯、马文·盖伊等人的伴唱,后来改名"至高无上"(Supremes),才独立录制唱片。
戴安娜·罗斯的嗓子清澈、委婉,很适合"至高无上"所表现的青少年爱情的主题。因此,她的声音有"甜美的索尔"之称。1965年,"至高无上"在国内外巡回演出,有时出场费可高达10万美元。随着戴安娜·罗斯的独唱表演越来越突出,在戈迪鼓励下,戴安娜·罗斯于1969年离开"至高无上",开始独唱生涯,第二年获格莱美最佳女歌手奖。1971年主演电视剧《戴安娜》(Diana),1972年拍摄她第一部影片《女人演唱布鲁斯》,扮演主角--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爵士歌手比利·霍利迪。70年代,她还发表了两张专辑《戴安娜·罗斯》(1976)和《戴安娜》(1980)。一系列的成功使罗斯成为流行音乐领域中的一位超级明星。1981年,她与莱昂内尔·里奇(Lionel Richie)一起演唱的《无尽的爱》(Endless Love,同名电影主题歌),在波普排行榜夺冠达9周之久。同年,她离开摩城,改与美国广播唱片公司(RCA)签约。
史蒂维·旺德(Stevie Wonder)
1950年,史蒂维·旺德出生于密西根州萨吉诺,原名莫里斯(Steveland Morris),先天失明。不久,随家迁往底特律,并在当地教堂唱歌,10岁时,通过"奇迹"成员介绍,来到摩城试唱。他能唱歌、弹琴、打鼓,录音棚里能找到的乐器他几乎都能演奏。戈迪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立即与他签约,并替他改名为小旺德(Little Stevie Wonder)。他的第四首单曲《指尖,第二部分》(Fingertips,Part2根据一次现场演出的第二部分录音而成)于1963年获波普排行榜冠军。
《指尖》传达出盲人通过指尖的触摸对生活的感受,是一首强烈的、具有福音歌特点的歌曲,"12岁的天才"(当时大家这么称呼他)独唱和自吹口琴,与有力的背景乐队相结合,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60年代,史蒂维·旺德有16首作品进入"最佳40",这里有地道的索尔歌曲,也有白人摇滚歌曲的翻唱版。70年代,他的童腔已经消失,他继续扩展自己的音乐知识和理论,注重作品的创作技术,特别是和声的运用。
此后,史蒂维·旺德发表了一系列具有自己风格的专辑,并都由他独立制作。为了摆脱摩城的控制,他于1971年建立了自己的录音公司,并与戈迪达成协议,摩城负责发行,对半分利,在艺术上史蒂维·旺德自己说了算,这在摩城是没有先例的。
在1972年的《(盲人用)书刊录音唱片》(Talking Book)中,有两首歌曲获排行榜第一,一首是《迷信》(Superstition),把索尔与迷幻摇滚两种风格相结合。另一首是《你是我生命中的阳光》(You are the sunshine of my love,例42)略带爵士摇滚的特点。专辑《内心听觉》(Innervisions,1973)及其他一些歌曲的歌词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
到了80年代,史蒂维·旺德风华不减当年。他为电影《红衣女郎》(The lady in red,1984)创作的歌曲《电话诉哀情》(I Just called to say I love you),不仅获排行榜第一,而且还获奥斯卡最佳电影插曲奖。从1974-1984年间,史蒂维·旺德共获得15项格莱美大奖,创美国流行乐坛最高纪录。
五、其他索尔音乐
70年代,索尔音乐继续得到发展,它像70年代整个流行音乐一样,也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局面。除了前面已提到的歌手、团体以及后面将会提到的迈尔克·杰克逊之外,还有"斯莱和斯通一家"的"迷幻索尔";"大地、风和火"继续摩城风格但变得更复杂些的索尔音乐以及英国逐渐兴起的"蓝眼睛索尔" (Blue-Eyed soul)。
"斯莱和斯通一家"(Sly & the Family stone)乐队
斯莱·斯通(Sly Stone),1944年出生于达拉斯,从小在教堂唱福音歌。不久随家迁往旧金山海湾地区,大学时学了三年小号、音乐理论和作曲。1967年,他效仿海湾地区的嬉皮士社团,组织了一个包括黑、白两个人种,有男有女的乐?quot;斯莱和斯通一家"(sly & the Family stone),共7个人,其中有斯莱的妹妹和弟弟。斯莱自己唱歌、演奏吉他和键盘乐器。
"斯莱和斯通一家"在摇滚舞曲的节拍和低音线条的基础上结合了管乐、迷幻摇滚中常用的那种比较松弛的吉他演奏,以及与吸毒有关的歌词,成了第一个表演所谓"迷幻索尔"的乐队。他们演唱时,经常由两人或三人主唱,两个明显不同的男声部与一个女声部并置在一起,产生一种独特的和声效果。
"大地、风和火"(Earth,wind and Fire)乐队
从音乐上看,"大地、风和?quot;是70年代最好的黑人乐队之一。它是由怀特(Maurice white,1941年出生于孟菲斯)于1970年在洛杉矶成立的,乐队阵容宠大,经常有八九个人。"大地、风和火"的音乐结合了复杂的爵士和声和有力的放克节奏,所以后来也被称作"爵士放克"。
在他们70年代的几张专辑中(如《感激》Gratitude 1975,《精神》 spirit 1976等)可以看到乐队的风格逐渐走向成熟。平稳的演唱,几个声部的完美结合,经常使用假声;节奏是摇滚乐式的,但比一般摇滚乐更丰富,鼓、贝司、节奏吉他和键盘乐器之间密切配合就像是一个完整的爵士乐队;管乐演奏节奏复杂、风格多样,有索尔式的简短呼应和自由表现,也有爵士乐式的即兴独白。80年代, "大地、风和火"的重要专辑有《升起》(Raise,1981)、《有力的光》(Powerlight,1982)等。
乔·库克(Joe cocker)
乔·库克,1944年5月出生于英国的谢菲尔德,是英国"蓝眼睛索尔"的代表人物。库克于12岁时踏上舞台,曾加入哥哥的乐队任鼓手和口琴演奏。由于受摇滚乐、布鲁斯及雷·查尔斯等人的影响,库克的演唱树立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乔·库克曾当过加油工,还干过杂志发行社的包装活。1969年,他的首张专辑《有我朋友的一点帮助》(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使其获得了成功,同名标题曲一举获得英国排行榜冠军。1969年,他的第二张专辑为其赢得了更多的荣誉,一首《戴尔塔女士》(Delta Lady)更是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同年,库克举行了全美巡回演出。此后两年,由于演出、录音的极度劳累和麻醉剂上瘾,使他暂时离开了舞台,直到1972年再次复出。1982年,专辑《谢菲尔德的钢铁》(Sheffield Steel)集索尔、摇滚、叙事歌曲等风格于一体,是库克最有代表性的专辑之一。
范·莫里森(Van Morrison)
范·莫里森,1945年8月31日出生于爱尔兰的贝尔法斯特,是英国索尔的代表人物之一。但是,范·莫里森的音乐风格涉及面甚广,布鲁斯、爵士、乡村、民谣以及索尔音乐无一不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索尔只是他音乐风格中的一部分。
由于受到父母的影响(母亲曾是一名爵士歌手),很小就对布鲁斯和爵士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时离开学校开始从事音乐工作。1963年组织了" 他们"(Them)乐队,并出版了两张专辑。1969年,他在"华纳兄弟"(Warner Brothers)公司推出了第一张个人专辑《星际星期》(Astral Weeks)。随后,于1970年推出的《月宫舞》(Moondance)是他的一张重要专辑,他把节奏布鲁斯和爵士乐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1980年,专辑《普通一员》(Common one)带有浓烈的乡村浪漫主义情调。从1990年以后,莫里森几乎每年出版一张专辑。1995年出版了第22张个人专辑《像这样的日子》(Days like this)。1996年录制了一张向爵士钢琴家本·西德兰(Ben Sidran)和阿利森(Allison)致敬的专辑《莫西·阿利森之歌:告诉我点什么》(Songs of mose Allison:Tell me something)是一张典型的爵士唱片。
⑼ 美国电影讲一个黑人歌手没有创作灵感,回想童年父亲的影响,最后写了一首歌, 成了美国经典的福音歌曲…
这个应该是教父。我给你详细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身为女生对于麦克的结局有点不忍心。但是凡事都有因果轮回,在西西里避难是他人生的分界线,从此之后他的人生再不属于自己计划中的那个样子也不属于他父亲期待的那个样子,迫于现实他被推出来成为家庭的担当,我在想即使他哥哥不发生意外,他也会成为这个家族领导者,早晚而已,他的手段与他父亲的截然不同,我宁愿相信在当时的状况下是最合适,成长经历和现实让他选择这种方式,但是还是不尽如意,在二战后民主政治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他又怎么可能帮助家族洗白。
对于他和凯的分开让人唏嘘不已,但是又是必然的,凯来看孩子被他遇到关上门时,让我想起第一部他穿着军装风采奕奕的样子,我真希望凯是留在他记忆中曼妙的女子,而成为家长的麦克需要的是默默支持他的妻子而已。现实往往在我们无意识的时候把我们自己变成了另一个样子,都是生存而已,对于我们小人物一样,可能在人生转折点明明有很多条路走,我们只是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一条,我们要承担选择的结果。
《教父》小说和电影其实在第二部和第三部相差很多。电影《教父》三部曲讲的就是一个意大利黑手党家族的兴衰史。家庭有家庭的规则,社会有社会的规则,黑手党也有黑手党的规则。电影教父矛盾原点就在于规则。老教父有老教父的规则,不碰,你去买卖,就是坏了规矩。家族有家族的规矩,餐桌上不谈政治。弗雷多背叛家庭,不管怎样就是坏了道上的规矩。教父是黑帮片,更是家庭片。黑手党人连接的基带就是对黑手党规则的认可以及血脉。是的,你收他为教子,你就要像老父亲一样守护他。另外,电影的镜头设计,灯光效果和音乐在现在看依然精致大气。电影背后的价值观并不恢宏,却展现了人的价值和欲望。人的价值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规则和尊严,这点在电影情节中显而易见。
以上就是点评。
⑽ 《EVA》TV版的开头曲和片尾曲是林原惠的哪两首歌
残酷的天使行动纲领和fly to the moon。但是:
残酷天使的行动纲领,也译为残酷的天使纲领、残酷天使的计划,是1995年播出的日本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又称EVA)TV版的主题曲。歌曲的演唱者是高桥洋子。本片的主角声优三石琴乃、林原惠、宫村优子也有合唱版本,而其他声优或歌星也有翻唱此曲。
林原めぐみ(惠)翻唱的歌曲标题是《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 [A.D.2001]》 出自新世纪福音战士音乐专辑《EVANGELION -THE BIRTHDAY OF Rei AYANAMI-》(专辑中演唱者署名为Rei)
fly me to the moon原本叫作 "In other words" ,是首华而兹舞曲,1954年 Bart Howard 作,1962年由 Joe Hannel 改编而大受欢迎, Patty Page的演唱将此曲的名起大大的提升至经典之作的境界。 新世纪福音战士中作为结尾曲的版本多达20个以上,每个版本都跟每话的剧情和人物的情绪有关
eva中的演唱版收录的是一个叫CLARIE的组合的,然后ost中有高桥洋子,凌波的声优林原惠美,宇多田光,几个适配者声优合唱等等,大概将近20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