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么评价电影《风暴》
好莱坞式新港片
文/梦里诗书
其实在今天说到香港电影,特别是警匪片,这个曾经的港片金字招牌,多少有点惆怅,港片拍了这么多年,谁实话前有《无间道》《英雄本色》《警察故事》等珠玉在前,香港警匪片能在内容上玩出的花样其实已然越来越少,卧底,黑帮,枪战,香港电影的老套路可谓乏善可陈,而今天说到的《风暴》就内容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创新,但一场“将香港变成战场”视觉上的全面升级,或许我们以后对港片可以有着新的定义。
电影在后30分钟的警匪大战里,视觉技术上的大幅升级是给我最大的惊喜,“将香港变成战场”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看了这么多年的香港电影,《风暴》作为一部香港警匪片绝对算的上是对香港破坏力度最大的,这种提升是非常直观的,逼真更广泛的电影特效带来的是质的转变,这部电影并没有很多以往港片中的功夫或者肉搏,而是更多的将镜头都砸在了激烈的枪战中,电影在前半段的枪战中,逼真的特效下化将枪战戏更加的真实,子弹在空中划过的弹痕,悍匪的各种新式武器重火力,非常出彩,而在后半段的终极中环大战里,电脑特效对枪战的对决也特别精彩,如果非要套个词的话,灾难性,我认为非常贴切,警察与悍匪的枪战对决,被破坏的各种车不尽期数,煤气管道的爆炸带来的灾难。很少有一部港片能拍的如此痛快淋漓,颇有些好莱坞大片的韵味。当然也要在此也吐槽一把,刘德华在此片各种枪林弹雨穿梭自如,高楼坠地貌似也几乎除了身上沾了些途,毫发无损,颇有些布鲁斯威廉斯当年《虎胆龙威》不死神探的意思……但好歹总算是跳出了《富春山居图》那般的烂片败笔。
《风暴》我为什么把他定义为好莱坞式新港片,因为电影在尽力做到大场面,大突破的时候,同时拥有着好莱坞电影的笑点,没有丝毫的做作,但又能让人由心而笑,很好的缓解了香港电影以往那种过度压抑的风格,当然《风暴》也依旧保留着香港警匪片的独到韵味,香港警匪片永远绕不开的两个字—卧底,虽然在此片只是作为电影的一个线索点,但依旧占着一定的比重,刘德华在片中饰演一位嫉恶如仇,却奉公守法的警察,却因为电影里更加狡猾的罪犯,更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已,明知其身负重罪,却又无可奈何,电影以刘德华面对战友和人质的死亡性格发生转变,不在单纯的守护法律,以奸对奸为电影的核心主线,剧情上的数度起伏都把握的非常到位,而卧底也不再是以往故事的主思路,是变成电影当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作为剧情转变的核心要点,在剧情上很好的得以体现,当然这部电影也有着很多自身的缺陷,视觉感官上的不均衡,这部电影在前一个小时多半时间里给我的感觉3D眼镜成为了一个多余品,没有那种好莱坞大投入从头到尾的畅快,另一点,可能是为了体现3D的价值,香港悍匪的升级速度是不是太快了,各种比警察高尖端的新式武器,重火力,而且这群人胆子也太大了,一天到晚成天都在抢运钞车,都没有什么新花样,专职抢运钞车的匪徒,真的很没有创新……
香港警匪电影不管是从去年的《寒战》的正能量,还是《毒战》的大陆合拍,亦或是《扫毒》更多国际化的元素,还是今天说到的《风暴》,其实他们在把握港片精神的同时,都在进行着对传统香港警匪片新的转型和突破,而今天面对大投入较中肯的《风暴》,或许在好莱坞大片满天飞的今天,应当给予更多的包容和支持。
㈡ 林中小屋香港电影 评价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仅为2.7分,不过我觉得还是给高了,应该更低才是……
电影《林中小屋》 一直宣传为大尺度的爱情惊悚片,其实整个电影并没什么大尺度,爱情也很泛泛,惊悚的元素都为人所知,各方面看起来,影片都很平庸。
国产恐怖片一直停留在音效制造所谓的恐怖气氛,可这部电影连音效都没有。只停留在卖肉博取眼球。很好的场景设置却带不来预期的效果,还有海报的不知所云,悬疑片和爱情片的杂交?结果四不像。剧情力求创新,但显然没有做好,虽然还是有些意料之外的悬念,但凶手的设定却显而易见。最后影片的意义却跟剧情自相矛盾。剩下的完全不知所云,导演都没想好到底对这部影片的定位是什么。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的电影。劝君如不是该电影中的某位主演的粉丝,千万莫看。
㈢ 香港电影力王评价怎么样
电影《力王》是一部精彩绝伦的电影,依托视觉上的刺激,来触及观众们的心灵,意图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而《力王》也成功的达到了它想要的效果,宣扬了自由和正义,将恶势力清除干净,才会到达和平的世界,当然力王的“力”度也足以震撼人心。
到最后力王将所有的恶人铲除干净,在水泥高墙上的挥拳一击,着实让人看到了自由和正义,在影片剪辑上,这部影片毫不拖泥带水,有着快狠准的利落感,给人的是一种紧张的快感,或许能给当时年小的人带来一丝的阴影,但是不得不说,它更多的是让人们感受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快感。
㈣ 如何评价92年香港电影家有喜事
在我心中,92年香港电影《家有喜事》是一部贺岁片中不可超越的存在。
多年来这部电影不知看了多少遍,尽管后来又翻拍了不同版本的《家有喜事》,可是92年版本一直是我心中的白月光,剧情可以模仿、可以复制、可以翻拍,但是这部戏带给我的感觉却无法复刻,就像人们说的不喜欢是袭芦事实,喜欢是种感觉,事实总是很容易表达,但是感觉却总无以鸣说。
㈤ 你如何评价香港片的警匪片
警匪片是香港电影中最具本土特色,且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电影类型之一。到叶伟信开始独立执导电影时,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已过,警匪片和其他片种一样面临着模式老化、新意欠奉的境地。
㈥ 如何评价《江湖》这部香港电影
2004年的《江湖》,几乎让人产生一种港产片,尤其是港产黑帮片复苏的错觉。但是可惜的是,《江湖》当年进入内地市场,结局被改,票房不利,从此以后,黄精甫导演也就再没有拿出过象《江湖》这么精致,有野心的作品!《江湖》的两段时空打乱叙事的手法,很惊艳,故意模糊掉的两代古惑仔的身份,更产生出一种宿命的错觉。剧情上有不少争议,但吸引人的地方却依旧不少,特别提出一点,当年余文乐和陈冠希分别扮演刘德华、张学友的少年时代,虽然演技上还有所欠缺,但是那青春的颜,真是叫人欲罢不能。尤其是在港版中,陈冠希还非常敬业和突破的演出了一场“人兽”的戏码。当然,《江湖》还是有一些拿腔作调的地方,太过形式化,剧情铺陈上也有太多刻意的部分,尤其是为了反转而反转的桥段太多,虽然很电影化,但是普通观众接受起来,其实是容易云里雾里的。这里又必须说到那个两段时空的叙事手法了,确实很高级,但是给出的线索太模糊,就容易让观众误以为是同一时空,到最后的解释虽然也合理,但是就难免会有被骗的感觉。总的来说,《江湖》在2004年香港电影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算是勉强挽回一些面子的好片,但是放在港片历史长河中去比较,距离经典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与同期的《无间道2》相比,就显得轻浮和缺少历史宿命感了。当然,最可惜的还是黄精甫从那以后,就再没有拍过超越《江湖》的好片,非常可惜!
㈦ 关于香港影片“伊莎贝拉”的评论以及所给予的生活提示
Isabella,伊莎贝拉,西班牙语:“上帝的承诺。” 粱洛施,一个也叫伊莎贝拉的混血女孩,幼年丧父,生活贫困,她没有想到在自己17岁的时候,会出演一部用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影。 《伊莎贝拉》,鬼才导演彭浩翔的最新力作,这是一部我肯定会进电影院去看的电影,因为彭浩翔,因为杜文泽,因为金培成,因为他们的草跟身份,或者说因为银熊奖。 之前,我可能根本不会关注这样一个姑娘,无可挑剔的年轻美人,签约于香港的最大的艺人公司,网页搜索出来的写真照片要成倍的多余关于她的消息和采访,一个急吼吼要成为小张柏芝的新生代玉女掌门人…… 其实粱洛施也是个小人物出身,粱洛施的母亲不过是一个赌场的发牌女工,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病逝了,母亲拉扯着粱洛施和大她7岁的姐姐艰难过活,他们去亲戚哪里借钱,却总是遭人冷眼,因为交不起房租,经常要拖着东西四处搬家,母亲总是善意的欺骗她们,“爸爸在葡萄牙工作”,一直到粱洛施12岁,她才知道自己早已经没有父亲。 她大哭了一场,然后她用自己1米70的瘦弱高个子去挑生活的担子,她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去说服母亲:把读书的计划放一放,提前工作,她和一家模特公司签约,后转签到英皇公司,粱洛施一直在学习舞蹈唱歌表演等技能,为杀入娱乐圈热身,母亲却一直告戒她不要入行太早,不要随便轻信别人,甚至母亲教她怎么喝酒:“女孩子要会喝一点酒,知道酒的滋味,那样就不会在外面随便被男人灌醉了。” 如今粱洛施也只相信妈妈一个人,“妈妈永远不会出卖我。”她那双亮亮的大眼睛里,偶尔会闪过一点恐惧。 《伊莎贝拉》里的粱洛施,确实很让人着迷。在迷离的音乐和陆离的色彩画面里,她穿着简单短小的衣服,用衣服的颜色表达内心的情感,纤细的身体游走在澳门颓废的街道上,用尚未成熟的身体与生活对抗并获得关系,她踢掉鞋子走路,埋头用力吃饭,喝完酒乱唱歌,满脸兴奋得爆碎酒瓶,从大背包里使劲翻腾着找打火机,为浪迹天涯而精心挑选牙刷……这些细节让我们似曾相识。年轻的,残酷的,叛逆的,执拗的,脆弱的惨绿少年,心里埋藏着爱,却爱得不合章法。 《伊莎贝拉》其实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澳门,主角是警察马振成:中学时,伊莎贝拉怀上了阿成的孩子。阿成陪伊莎贝拉去拿掉孩子时,偷偷溜走,从此两人再没联系。阿成后来当上了警察,他与上司一起,与走私集团勾结。澳门还有几个月就要回归,当局对警务人员违法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犯罪集团准备让阿成一个人顶下所有罪行。这时,一个女孩突然闯进了警察阿成的生活,声称自己是他和伊莎贝拉生下的女儿…… 在这里父女之情与情人之爱,一直是混淆的,影片一开始就背上了乱伦的影子,导演再一步步将其化解。影片中马振成带着对初恋女友的歉意温习着与女儿在一起的初恋感觉,从来没有体会过父爱的女儿肆意挥霍着对父亲的依恋。当女儿把父亲的情人们一一劝退,父亲当着情人的面答应要对女儿好一点的时候,我宁愿相信这是爱情,不是亲情。 一个从来没当过父亲的女儿,和一个从来没女儿的父亲,就是这份的疏远和过度依赖,把人物关系拧合起来,让人疑惑并抓狂。生活中没有父亲的粱洛施, 甚至不知道与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到底是什么感觉,所以她才把影片中那种暧昧的感觉表达地如此自然而充沛。 最后导演巧妙得化解了乱伦的嫌疑,就像他反复阐释的创作初衷:“女儿是父亲的最后一个情人”。 一个老男人的爱,爱得很克制,又很不克制,这是这部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据说,彭浩翔之所以在澳门拍这部电影是因为他在澳门也确实爱上过一个澳门葡籍的女子,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在香港,两个人分手之后,可能永远都不会撞见。但澳门很小,这条街分手,很可能下条街就遇到了。”彭浩翔反复地重复,可是在拍电影的这段时间,他依然没有遇到这个葡籍,女子世界在你想小的时候就会变大,在你想大的时候就会变小,所以请习惯了彭式黑色幽默的原谅他的温情,这个温情默默的胖子其实在拿自己讲一个残酷的笑话。 难得的是《伊莎贝拉》的残酷不带有任何抱怨的色彩,逼仄、炎热、肮脏的澳门夏天,破旧的房屋,女孩未发育的身体,老男人那臃肿的身材,犯罪的阴影,世纪末的惶惑感……这一切都是令人绝望的,但那模糊混乱的绿色最后变得光明,温情优美的音乐填补着影片每一个沉默的缝隙,我甚至在荒凉的背后体会到了一丝暖意。 阿欣把情感寄托在走失的狗上,阿欣的母亲一直惦念着阿成,她联系着过去与将来的纽带,马振成认定了自己与“女儿”的关系,才摆脱了堕落的日子并勇敢地去自首,“Isabella”确实是一种责任与承诺,一种精神上的救赎,其实每个人在生命长久的寂寞背后其实都会有一些美好的回忆,总会遇到一些人在精神上给我们带来改变。如同《小王子》里被驯养的狐狸,只有建立了关系,只有灵魂上有了寄托,才不会无根,不会漂泊,不会逃避自己的责任,而是坚定下来,充满希望地活下去。 影片结尾有一个光亮的尾巴,阿欣为她的男人(应该是她的了)戒烟,一片片光明的茂密的绿色树冠似乎在暗示着未来美好的可能,这时一个高亢的西班牙女高音歌唱起了心中祖国。就让我们就着点温情的泪水,把所有的爱,都混为一谈。
㈧ 如何评价2017年香港电影《失眠》
讲述的是人性的恶。下咒语的老姐虽然是受害者,但是也是害人的人。汉奸头子虽然是坏人,但是子子孙孙却都是富豪。林教授看起来是个科学家,实际上冷酷无情,蔑视生命。想用慰安妇提升高度,可惜水平不够。不过能够客观反映战争中的人还是国内很难做到的。整体好看,但是并不是一个超神的电影。最后,这个片子应该放到日本去上映。它唯一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揭露了日军暴行,昭示冤有头,债有主。有的时候回想一下幼时在书籍课本电影电视见识过的那些因为政治覆盖需要而丑化脸谱花甚至卡通化的反面人物,真的有点哑然失笑。在细细琢磨那种,我们经历过的,被刻意遮掩涂抹的历史教育,长大了才明白自己被戏弄和蒙蔽后的茫然和愤怒,不禁一丝怅然和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