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章子怡的有部电影里面她演了3代人,那电影是什么名字
《茉莉花开》 导演/编剧:侯咏
主演:
章子怡
姜文
陈冲
陆毅
地区:中国
类型:爱情
片长:130分钟
上映:2006年4月28日
电影投资:CNY 19,950,000 (estimated)
语言:国语
颜色:彩色
配音语言:普通话 剧情简介 原著 :《妇女生活》
作者:苏童
苏童,1963年生于苏州,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代表作包括《园艺》、《红粉》、《妻妾成群》、《已婚男人》和《离婚指南》等。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蜚声海内外。有文学评论家将其归入先锋派小说家行列。
《茉莉花开》是一部反映一家三代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独特视角展现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和女人的命运。
茉,一个由经营着照相馆的单亲母亲养大的18岁少女,在遇到孟老板后一生的命运发生了改变,她成了明星,同时也怀上了孟老板的小孩,那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旧上海的事;茉生下孩子不久就被抛弃了,失去了明星的光彩,她为这个私生女取名叫莉,莉一心要离开这个阴冷的家,嫁给了水泥厂工人邹杰。
莉决定生个小孩,但她偏偏不能生育,只能从福利院抱了一个女孩,取名叫花,莉对生活仍然极度不满,甚至怀疑自己的丈夫与养女有染,丈夫选择了卧轨自杀,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莉精神分裂离家出走了,花找了个男友小杜,在结婚后怀孕不久发现小杜有了外遇,她坚决地提出离婚并把小孩生了下来,这已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
演员阵容:
章子怡一人饰演三角
年轻时的“茉”、“莉”和“花”。三个女人都有过情窦初开的甜美时刻,也都有性格撕裂、阴郁、暴戾的人生过程,“花”还拥有了一种发端于深厚母性的爆发力。出演她们的人选,侯咏认为巩俐、章子怡都是最理想的。而现在,章子怡是实现这三个角色的不二之人。大半个月的拍摄,侯咏已经吃下定心丸,“子怡戏好”是他的一句现场评价…。
陆毅饰演邹杰
是莉的爱人。年轻时意气风发,后被沉沦的婚姻生活一路裹挟终至绝路。健康、敦厚、缺心眼、帅气,邹杰年轻时候的特质,几乎就是陆毅留给人的印象。而中年邹杰的绝望、紧张、惶惑与泄气,由外形阳光的陆毅演来,平添角色一股“在生活中坐以待毙”的无奈气息。
⑵ 教育电影《老师好》精彩影评观后感精选5篇_观《老师好》有感
《老师好》这部由张栾执导,于谦、汤梦佳、王广源等主演的电影,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有史以来,在教育的道路上有很多的不一样的看法、声音,但对每个老师来说,自己的学生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能有个正确的选择,那才是最重要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老师好》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大家!
《老师好》观后感篇一
《老师好》这部电影由老师好执导,于谦、汤梦佳等主演,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在教育的道路上,有很多不一样的声音,但是对于每个老师来说,自己的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一直是正确的方向就足够了。
于谦在本片中饰演一名八十年代面对“问题班级”的模范高中教师,希望孩子们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总的来说,作为青春片,在剧情上算是基本合格。脸谱化的学生形象,刺头、学霸、班花……八十年代的兄弟情和闺蜜情都有较好的展现。“自行车”作为全片的线索,“癌症”、“早恋”、“车祸”等桥段虽俗套,但讲述完整可信。本片结尾,没有对“高考”和众人结局描写,仅突出苗老师的“不告而别”难道人民教师就不该对妻儿负起责任吗?觉得有些突兀,没有惊喜。
于谦老师“相声皇后”在影视剧上的演技还是远胜郭老师的。俊男美女的新生代演员演技在线,期待他们今后的发展。吴京、艾伦、张国立、乔杉、孙越等一大批“德云一家人”的友情客串给本剧平添不少喜剧成分,冲这些,本片还是值得进影院一看的。
艺术基于生活,又超脱于生活。我觉得不必斤斤计较影片中所有细节的可行性。每一个人物,我们身边都存在相似的原型,而通过“脸谱化”、“戏剧化”的加深,最终在“理想”和“真实”间拿捏尺度,这是戏剧。
老师是平凡人,他们也会追求学校分的福利房,会在意一年又一年评比的“优秀”荣誉,也会在妻儿的落魄中动课外辅导挣钱的心思。我们显然不能苛求他们,要求他们全知全能。他们在我们之前出生,拥有更加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储备,给青春的我们以指引,已经足够让人尊敬了。感谢在最美好的时光,有他们作伴。
于老师提到这是自己的最后一场活动,晚上要回北京,参加“德云四老”最后一位,邢文昭先生的葬礼。愿天下所有教师身体康健,能有幸看到自己的桃李满天下。
老师好观后感篇二
看了场电影《老师好》,讲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中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故事。随着电影的放映,也勾起了自己的那段高中时光,一幕一幕在脑中放映。从个人的观影感受来说,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荧幕上放映的电影,一部是脑海里放映的电影,能够做到感同身受与身临其境,证明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这部讲青春学生时代的电影,没有所谓的谈恋爱、怀孕、堕胎、情敌、混社会等狗血的剧情。有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助、贪玩、嫉妒、小摩擦、师生矛盾等平淡无奇的桥段。自己的高中时代第一要务是学习,在学校就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循环,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的读书、钻研、习题、试卷、模考。每半个月回家一趟,带足伙食费和干粮,父母叮嘱最多的就是好好读书。那时段平淡如涓涓溪水的时光,连风也吹不起任何波澜,安静的汲取知识的养分。
往往电影里演绎的桥段,总觉自己也似曾经历,然而仔想并无此事,这也许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我是一个喜欢回忆的人,往事的酸甜苦辣,经过时间的酝酿变成蜜汁,为如今的生活增添几份甘甜。一路走来如今已是中年,回忆的甘甜一直沁润着我努力向前。回忆就如一抹月光,在夜深人静时安慰你入眠。回忆让我知道从哪里来,至于我要到哪里去,等过了明天就真相大白啦!
个人觉得目前国内的电影,真正算作是好电影的少之又少,而上乘之作更是凤毛麟角。娱乐至上的电影,越来越让我对电影失去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师好》是一部不错的怀旧电影。
但对于不喜欢怀旧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就过于乏味,缺少太多不该缺少的流行因素,只能算作是烂片。
每个人都不同,从不想试着说服别人,只想试着说服自己。让自己开心些、舒心些、敞亮些,迎接明天从东方升起的太阳!
老师好观后感篇三
电影《老师好》带我们重温学生时代的青涩历程,勾起了美好的回忆。影片塑造了一位八十年代普通又朴实的“好老师”形象。苗宛秋老师严厉、古板、固执,被学生称为“苗霸天”(霸道威严),他那辆荣获“区级优秀教师”被奖励的自行车成为了连接他和学生情感的“纽带”。影片通过懵懂、调皮、富有个性的学生和他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展示了苗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热爱和学生对他的尊敬与爱戴。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被深深感动,几度热泪盈眶……
坚定信念 不放弃每个学生
班级学生刘浩家庭困难,患上脑瘤需要住院手术,面对高昂的医药费,他号召学生募捐,寄出每月工资和复习资料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在派出所被拘留,是他第一个挺身而出,还帮助学生要回被没收的商品;在学生受到社会上不法人员诱惑,自暴自弃,即将辍学之际,仍然是他不顾及个人安危,让学生重返校园......苗老师能够时时刻刻将学生放在心坎,真真切切为学生着想。他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将爱的阳光洒满学生的心田。师生间真实、真挚的情感如一股暖流充盈心间。他是好老师的“标杆”,被学生称为是“全世界、全宇宙最优秀的老师。”这是学生对苗老师的嘉奖,更是他付出全部心血赢得的尊重与殊荣!
深远影响改变学生一生
苗老师当年高考时是省状元,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但由于家庭成分问题,被取消录取资格。苗老师没有步入北大校园心中一定是沮丧、遗憾、无奈......这对于他更是不公平的“遭遇”。但他在老师的鼓励下,从省城到县里做起了教书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师”的责任。学生王海对苗老师崇拜、羡慕,以苗老师为榜样,走上了教师岗位。班长安静自信地对苗老师说:“我要考北大中文系,我一定能考上”时,苗老师特别欣慰、自豪......苗老师给学生深远的教育影响,就如学生眼中的那束光,指明方向,照亮学生未来的前程!
严苛教育深藏教育苦心
高考前夕,苗老师的自行车丢失了,学生们比他还要着急。只要苗老师不在,他们就集体自行发动去寻找自行车。自行车找到了,学生满心欢喜本以为会得到苗老师一个笑脸或是几句鼓励的话,想不到等来的确是苗老师严厉地斥责,“一辆自行车值不了几个钱,时间失去了,去哪里找呢?”学生尴尬地站在原地......对于高考而言,时间是宝贵的。苗老师为了让学生树立时间的紧迫感,全力以赴备战高考,用自己特有的“狠”方式,惩罚着他认为学生“出格”的行为,这饱含着苗老师的苦心,饱含着对学生满满的期望,他期望每位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自己的精彩!
无私奉献彰显育人情怀
苗老师义务帮助贫困学生补课,却被别有用心的人检举、告发到教育局,被停职回家。但他却不自己洗清“清白”;学校分配福利住房,没有他的名额;优秀教师表彰,没有他的名字......当这些“好事”与他无缘,受到这些看似不平等待遇之时,他始终选择沉默。学生安静为老师的处境和不公找县长申诉,却在回来的路上意外遭遇车祸.....看到这样的画面,让我既心疼苗老师,更为学生的遭遇感到惋惜和遗憾。苗老师是清高的,在他看来这些事情都不重要。他依然满腔热忱,不顾及自己的境遇。苗老师心中装的始终是学生,是责任,是使命!他不仅教书,更是育人,他用自己博爱的情怀帮助每个学生成就更好的自己!
影片最后,在高三毕业合影时,苗老师不辞而别。他留给学生这样一段话:“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难以磨灭的师生情成为彼此最珍视的记忆。愿我们每一位为人师者,都能在学生最好的时光成就他们,在人生中留下最美好、最温暖、最幸福的情感印记!
《老师好》观后感篇四
今夜去看了场电影《老师好》,讲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中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故事。随着电影的放映,也勾起了自己的那段高中时光,一幕一幕在脑中放映。从个人的观影感受来说,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荧幕上放映的电影,一部是脑海里放映的电影,能够做到感同身受与身临其境,证明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这部讲青春学生时代的电影,没有所谓的谈恋爱、怀孕、堕胎、情敌、混社会等狗血的剧情。有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助、贪玩、嫉妒、小摩擦、师生矛盾等平淡无奇的桥段。自己的高中时代第一要务是学习,在学校就是宿舍、食堂、教室三点循环,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的读书、钻研、习题、试卷、模考。每半个月回家一趟,带足伙食费和干粮,父母叮嘱最多的就是好好读书。那时段平淡如涓涓溪水的时光,连风也吹不起任何波澜,安静的汲取知识的养分。
往往电影里演绎的桥段,总觉自己也似曾经历,然而仔想并无此事,这也许就是电影的魅力吧!
我是一个喜欢回忆的人,往事的酸甜苦辣,经过时间的酝酿变成蜜汁,为如今的生活增添几份甘甜。一路走来如今已是中年,回忆的甘甜一直沁润着我努力向前。回忆就如一抹月光,在夜深人静时安慰你入眠。回忆让我知道从哪里来,至于我要到哪里去,等过了明天就真相大白啦!
个人觉得目前国内的电影,真正算作是好电影的少之又少,而上乘之作更是凤毛麟角。娱乐至上的电影,越来越让我对电影失去兴趣。
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师好》是一部不错的怀旧电影。
但对于不喜欢怀旧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就过于乏味,缺少太多不该缺少的流行因素,只能算作是烂片。
每个人都不同,从不想试着说服别人,只想试着说服自己。让自己开心些、舒心些、敞亮些,迎接明天从东方升起的太阳!
《老师好》观后感篇五
最近,观看了电影《老师好》,这部由张栾执导,于谦、汤梦佳、王广源等主演的电影,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有史以来,在教育的道路上有很多的不一样的看法、声音,但对每个老师来说,自己的学生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能有个正确的选择,那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就由我讲讲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吧,起初,看到主演是于谦,就以为是个喜剧片,因为于老师的身份就是相声演员,最新认识于谦是在《战狼2》中的精彩演绎,这次没想到于老师扮演的苗宛秋让无数人想起了曾经学生时代的把这朴素的美好时光。
电影《老师·好》以苗宛秋老师(于谦饰)为核心人物,聚焦苗老师与学生们的“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再现八十年代的师生百态及纯真情感。预告片的配乐时髦动感,办公室跳disco、背着军挎包边走边喝北冰洋等画面,还原了八十年代的真实生活。开麦版主题海报中:“凭什么,就罚我一个”、“有我在,看谁敢捣乱”、“好想念,有你的时光”等金句透露出这些富有个性的学生们与霸道威严的苗老师之间的情感走向。
影片《老师·好》体现了三代老师的故事,苗宛秋在他老师的点拨下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多年后他又以自己的方式不知不觉影响着调皮学生王海。年代不同,但其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内核却没有改变。
不过当八十年代我们的物质条件还没有那么丰富的时候,师生之间这种纯粹真挚的情感就显得尤为突出,而这也正是打动于谦老师并使他最终成为该片主演及监制的主要原因:“我们那个年代,大部分老师都和苗宛秋老师一样,把传道授业解惑、教学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第一要义。”
这部电影真的是笑点与泪点同在,真的是一种值得,我不知道什么技术,什么情节,我只知道自己仿佛已经参与进去,不枉我丢弃实验来看一场。演员虽然都是新的,但是演技都挺在线的,不俗的青春片,感受到了爱。
⑶ 做一头不被骟掉的牛:《老师好》这部电影讲了什么
人家这部电影的导演说了,有感于现在社会上的师生关系跟自己小时候相比已经有了变化,所以想谈谈自己眼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
我倒是觉得,谈老师也好,谈学生也罢,归根到底谈的是人。一个人抑或一群人的初始、变化和结果,这个轮回构成了一个故事。所以我看这个电影的感受是, 这是一个关于苗宛秋老师自己的故事。
在很多青春片里,常有的是年轻人沉浸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对抗外界的压力。但《老师好》这部电影呈现的是老师——作为成年人,与学生——未成年人之间的对话和碰撞。然后在这种碰撞中苗宛秋完成了他自己的蜕变。学生当然也有变化,但焦点不在他们身上,至少我自己这么认为。
事情发生在1985年一个叫南宿一中的学校。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的苗宛秋(于谦饰)成为了高一3班的班主任。故事以苗老师的自行车为线,串起了(其实串的效果还有提升的空间)老师与学生们之间的碰撞、冲突、和解,以及散场。
苗老师本来可以不做老师的,他当年高考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却因为“出身问题”未被录取,只得上了师范,成为了一名教师。这是他心底的隐痛,也是他的人生信条之来源。这个人生信条就是让学生通过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为此他兢兢业业,真正做到了为人师表。
但他面对的高一3班,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学生们不断用自己感性的、粗浅的、充满荷尔蒙气息的人生哲学去挑战苗宛秋的人生信条。这些挑战或者说冲撞表面上看起来压根算不上激烈,不就是——卸老师自行车吗,不听老师劝告非要参加文艺汇演吗,不好好学习偏要去打架吗,也真没出什么大事。整部影片最大的事——也是被很多观众诟病的情节,就是苗宛秋最看重的好学生安静为了给老师平反昭雪而遭遇车祸,从此与大学失之交臂。这是安静所能做的所有背离老师人生哲学的事情里,最具正义感和正确性的事情了。
可是在影片一多半时间里并不激烈的冲撞底下,是暗流涌动的两种价值观的对垒。这也是电影打动我的一点:在苗宛秋经历过挫折后形成的成人世界观里的现实主义与学生们稚嫩青春的不切实际的世界观之间的对垒。正是这种对垒让这部电影在我这里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普世意义。因为它恰好击中了我内心一直在试图解答的一个问题:人在成长过程中,是不是每一步犯的错都是必须的?这是不是人类的宿命?以及,这是不是人类的幸运?
我小的时候常常想,如果有一本奇书(后来长大了就想象成芯片),可以在每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就随身携带(植入体内),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都可以给你下达一个让你绝不会犯错的指令——比如在电影的情节里可以是,高考前不要帮老师去寻找丢失的自行车,去自习室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有人生出路;再比如,骑上老师的车,去听你的讲座,不要帮老师伸张什么正义,就不会遭遇车祸……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本书、一个芯片,有这类指令,有这种永远不会“误入歧途”的保障,人的路会不会顺一些?我们会不会更幸福一些?
抑或正好相反?
当苗宛秋站在操场上,对着利用学习时间给自己找回自行车的学生们大喊大叫的时候,他所表达的是他过去的失败经历锻造的铁一般的人生信条——学习、考试、利用好机会,心无旁骛。
可是同样站在操场上,已经被骂傻了的、满心委屈的学生们,在当时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为什么青春热血、一片赤诚,会换来的是指责和批判?难道凭着良心和情义做事,错了吗?
我看着屏幕上对峙的两类人——苗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满心感慨。这不恰恰就是一副成人和幼崽之间的对峙吗?这不就是同一族群中成长了和没有成长完的两群生物之间的对峙吗?这不就是一个人的过去和未来吗?
有一天,这些学生终将成为苗宛秋那样的经历伤痛和挫折的“大人”。他们也终将像苗宛秋训斥他们那样去训斥自己的孩子、学生,甚至社会上所有不成熟、不理性的“年轻人”。而那些年轻人也会和他们当年一样满心委屈和不理解。
成年人要面对柴米油盐,工资、房子和一次次的失败。这些问题没有缘由,只会不停地往一个成年人肩上堆,直到他适应或倒下。这些问题会慢慢帮助这个成年人梳理出一个清晰的脉络,就是利用机会,抛弃耗费精力的情感滥用。所以很多成年人不苟言笑,他们仿佛肩上有根纤绳,一直费劲地往前拉。没有成年的人,他们看不见这根纤绳,他们心中只有火焰。
就像王小波说的,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当然苗宛秋不是一头普通的被锤的老牛,他心中还有感性和希望。
最后安静用她的出人意料的决绝的方式,让苗宛秋惊醒:原来抓住机会,做好那件所谓的“该做的事情”,好像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总有人去做一件看似不那么合时宜的事情。可能只是因为这件事对这个人非常重要,重要到不需要别人理解。你能说这个人他/她就做错了吗?我想苗宛秋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安静这个好学生为他喊冤,是做错了的(在这里我无意去讨论,为什么安静忽然要跑到县长面前喊冤,为什么剧本安排她被撞成残废,因为在我的认知里,这全部都是为了苗老师的转变而铺陈的情节)。
他从最青睐的学生遭遇车祸这件事中体会到了深深的自责和懊悔,当然还有对于所谓优秀教师称号、分房子、名誉等等的反思。这些一直牵绊自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是否值得继续留下?
我们常常颂扬教师是蜡烛,“成灰泪始干”,呕心沥血只为培养学生。可是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更多的是学生成就了老师。在一路向“上游”争取的过程中,人到中年,背着房子、票子和孩子重担的优秀教师苗宛秋,最终选择离开正式教师岗位,去做乡村教师。
如果说当年没有如愿进入北大中文系学习的他,是被选择、被抛弃的,现如今的他,在面对校长递过来的钥匙和求和的态度的时候, 是自动选择、自我放逐的。
与其说是赎罪,不如说是皈依自我。
我愿意想象,当年那个意气风发、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北大的苗宛秋,假如真的读了北大,毕业后也会是一个出口成章、挥斥方遒的年轻才子,也会有更多感性,用更多自信与与勇敢去拥抱生活。只是,他一样会面对挫折,一样会面对不公。但是,如果没有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没有这样一群高中生用这样的方式告诉他,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他又会如何面对受挫的生活,如何面对北大中文系(在这里只是一个代表最高学府和拥有辉煌前途可能性的符号,并不是说北大中文系就怎么地)毕业的人也要面对的不堪际遇呢?
所以我觉得, 影片从开始到最后,就是苗宛秋在去成人化、去理性化的一个过程。 苗宛秋的青年时代,是一个拼命冲出藩篱又被一鞭子赶回去的小牛,然后他循规蹈矩,任劳任怨地耕地。他也曾试图做一个安心受锤的老牛,想私下开设补习班赚外快,也想找校长暗地谈谈分房子的事。可是总有那么一个外界因素出现在他面前,让他内心深处的那个未成年人跑出来说,我不能那么做。苗老师身上具有——不管上不上北大都具有的——知识分子的清高和底线。这种底线也许来自于他未能考上北大的遗憾,以至于他希望有更多的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也许来自于他在教师岗位上享受到的赞誉,但归根结底,苗老师是一个未被社会彻底驯化的公牛,他不愿意接受既定的“锤骟”程序,他终将跳出牛栏,奔向他自己那片青青草地。
那片草地本是一片荒芜,并不水草丰美。但只有在那里,苗宛秋才能得到内心的平静。这不是对安静同学的忏悔,如果他只是想忏悔,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去补偿安静。但他最后只是将安静编的钥匙链偷偷还给她,我还是愿意把这个动作看成一种隐喻——年老的苗老师完成了非理性化、非成人化的过程, 那个蝴蝶蜕变完了 。
所以苗宛秋的出走,不仅仅是逃避或者悔恨。他终于认可并靠拢了孩子们的方式——感性的、正义的、热血的,也是自由自在的。
正如《摇滚学校》这部电影里的Ned带领孩子们抛弃刻板、压抑的教学方式,勇敢拥抱能够反映孩子们内心自由情感的摇滚乐一样(当然我认为Ned说数学压根不重要就是电影的混扯,只是我们不能要求每一部电影都面面俱到地谈及每一种当下被拥趸或抛弃的价值观),更趋于感性的表达与更趋于理性的自律,到底该选择哪一个?
我还挺欣赏电影最后的处理——苗宛秋在远走他乡之前,没有跟他的学生们告别,甚至连毕业合照也没有拍。
在我心里,那个毕业纪念照,是年轻学生们准备走向这个社会运行所鼓吹的成熟理性的一个节点,在这个节点上,将自己非理性化的苗老师已经不适合出现了。他的缺席是他重新开始自己生活的“出席”。
影片的最后,苗宛秋在黑板上写下,和你们在一起,是我最好的时光,虽然有刻意煽情的成分,却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苗宛秋找到了新的生活轨迹,这一警醒、顿悟的过程,又何尝不是最好的时光。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的传达信息和情感的手段,是比较杂糅的。它既具象又抽象,既写实又有隐喻。但这样的手法穿插得有些跳跃,所以在最后二十分钟里的隐喻,让观众有“这演的是啥,苗宛秋这是想干啥”的迷茫感。
以上仅仅是我的一个看法。网上骂这部电影的人很多,可能我太喜欢于谦了,所以我的解读就不怎么理性。但是在看电影这个事情上,要是人人都做理中客,该多没意思。
⑷ 演员扬子的个人资料
杨子,1975年6月18日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巨力集团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中国巨力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内地男演员、出品人、制片人、收藏家。
2005年凭借电影《青花》获得第12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同年正式以总裁身份进军影视文化产业;2008年主演电视剧《天仙配》获得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年度收视冠军;2011年杨子担任出品人的电影《白蛇传说》上映,获得了全球票房榜周冠军及西班牙巴塞罗那电影节最佳贡献奖,入围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2012年发布了“新五年计划”。
2015年12月1日,故宫研究院举行“特聘研究员”聘任仪式,中国巨力集团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巨力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拉萨市天珠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责任公益形象大使杨子,因其对藏传佛教艺术文化领域的研究、传播、发展、保护方面的贡献,被聘为故宫研究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2016年9月底,杨子主编《藏传佛教文化与艺术丛书》之《西藏丹萨替寺历史研究》出版发行,该书获得2016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
2017年杨子开始更加专注收藏业,收藏包括佛像、唐卡、天珠、天铁、藏印及道教题材等众多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