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的时候看过一部外国喜剧电影,很搞笑,好像叫笨笨一家,但英文名字不知道,有谁知道的吗
克拉姆一家
映时间:1991年10月4日
国家:丹麦
导演:
Sven Methling
编剧:
Thoger Birkeland .....novel
John Stefan Olsen
主要演员:
Laus Høybye 饰 Krumme Dick Kaysø 饰 Far
Karen-Lise Mynster 饰 Mor Line Kruse 饰 Stine
Lukas Forchhammer 饰 Grunk Peter Schrøder 饰 Boris
克拉姆一家剧集简介
讲的是大约八九岁的男孩克拉姆身边的事,他一家很搞笑,搬家时因为不想爬楼梯,而把钢琴从窗口吊下去,结果……可想而知。它还有个弟弟叫科隆科,大概一岁,还不会说话,被两个窃贼无意中偷走,却把他们偷来的钱给扔出车去。它还有个好朋友叫汤姆,一次他俩煮了一只猫,结果她妈妈把锅给扔了……
1、他平时经常照顾一匹马,也经常练习骑术,那匹马叫“英雄”。电影结尾男孩骑着这匹马赢得了一个比赛,他喜欢的女孩还过来亲了他一下。
2、他想在喜欢的女孩面前表现自己,可是经常出丑。有一次女孩站在他家楼下,他不小心把水浇到女孩头上了,后来他问一个老爷爷怎么获得女孩子欢心,爷爷说不要给女孩子泼冷水,男孩难过的说:我泼过。
3、男孩想在圣诞节送给女孩一个戒指,他们班的规矩是大家把礼物都放到一个大筐子里,随机分给同学,所以他费尽心思才让女孩拿到他准备的礼物,谁知,他的礼物被淘气的弟弟换过,里面装的其实是一只大蜘蛛。
4、他们班的老师经常被学生捉弄,大家送给他藏着鞭炮的雪茄,弄得老师不敢抽收到的烟。圣诞节大家又送了他一支雪茄,同学们做出愤怒的样子说老师不信任他们,老师就没好意思再剪开雪茄察看,抽了,果然,雪茄又爆炸了,老师满脸漆黑。
5、最后补充,那个男孩子家里有个姐姐,特别爱看小说,喜欢把自己当成小说里的女主角。还有个可爱的小弟弟。
这个电影貌似一共有三部,正大剧场都放过了,当年超喜欢。主角是一个小男孩,家庭成员都超有个性,疯疯癫癫的爸妈,连还是小Baby的弟弟都很厉害的,最后那两个倒霉的笨贼吃尽了苦头(记得有一段是小家伙坐在笨贼的车上往外扔钱),看来早在当时这种小鬼当家式的设定就已经很受欢迎了。
主角小男孩喜欢班上一个小女孩,写了首情诗还被人当众念了恼羞成怒。诗是这样写的:
约莎约莎你真美丽
唇红齿白头发飘逸
你反应敏捷心仔细
脑子聪明赛机器
可是有些事情你不明白
男孩子是好还是坏
我不聪明也不健美
但我做事不后悔
希望你的眼睛温柔地看上我一眼
融化我心里的冰霜……
圣诞节想送女孩一个戒指,被同学捣乱扔到公用礼品箱里了,幸亏是那女孩负责给全班发礼物,看他使了半天眼色终于明白了,自己拿了那个礼物,结果打开一看,尖叫,一只大蜘蛛,(我郁闷啊,当初包礼物时他弟弟跟着瞎凑趣包了一只蜘蛛,外面看起来两个盒子一样,他拿混了),被女孩误会她故意捉弄人,郁闷。
克拉姆要给女孩子约沙写情书,问他爸爸,心用什么词搭配,他爸爸正在组装电路,随口说“配电器”,结果克拉姆就写,“我的心是一只配电器。
他在上课的时候听随身听,有人给插上了喇叭,结果老师请家长了。”他家里有个姐姐,老和他吵架,还有个很小的弟弟,第一部里面他妈妈天天用破缝纫机,吵死人,楼下的奥尔森太太就用拖把捅他们的地板,都捅破了一大块。第二部里面他家的门前堆了一堆东西,人过去都用脚趟,后来终于收拾干净了一次,结果他妈妈不知道,用脚趟的时候还把腿摔断了。
小男孩有个死党好朋友,属于"哈克贝利费恩"那种脏兮兮不务正业的流浪儿造型,约他半夜出来弄些死猫大蒜之类的事,结果方圆几公里都闻见臭气了。
里面那两个笨贼真是太经典了,其实其中一个蛮善良的,老干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傻事,看他们两个不论是抢劫还是越狱都倒霉得不得了真是让我万分同情,其实他们的计划都挺不错的,只不过碰上了这么另类的一家子,命不好啊,没办法。
剧情嘛,自然就是笨贼们被智勇双全的小男孩打败,笑笑也就算了,忘了是哪一部结尾女孩亲了我们的小英雄一下,他一下就晕过去了。
经典台词:
他们家隔壁那对老年夫妇被他们一家轰轰烈烈的晨练计划吵醒后,出门看,发现他们在准备跑步,于是说:“哦,天那,又有新的计划了,最好跑到澳大利亚去!!”
克拉姆的爸爸:“这顶帐篷,当年我跟你爷爷出去野营,外面下雨下得地里的土豆都漂了起来,这里面还跟撒哈拉沙漠一样干燥……”(结果当天晚上帐篷里水漫金山)
克拉姆的弟弟(奶声奶气):“倒啦……”
参考资料:http://www.douban.com/subject/1769053/
『贰』 好看的英文电影有哪些
提到英文电影,我在脑海中快速检索后闪过的第一部电影是——《社交网络》。
所以看到“英文电影”这种问题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部《社交网络》——因为在这部电影里,你将听到超过其他电影三倍以上的英文台词!
『叁』 昨天他没去看电影,去公园了。翻译成英文
Yesterday,he went to the parks,instead of going to the movies.
『肆』 如何有效地看电影学英语呢
1. 抛开中文字幕
有人说要学好英语,可以多看电影,不过条件是每场电影至少要学到四、五个词组。如果不看中文字幕,你做得到吗? 时至今日,因为媒体产品新宠儿DVD 的出现,更造福了广大的英语学习者,不需要用封箱胶带将中文字幕遮蔽起来,也可以轻松切换成英文字幕或无字幕来练习听力。
2. 选择影片
看电影学英语的重点不在于片子的新旧,也无关乎你是否曾经看过,而是要根据个人的英语程度或特定的学习目标来选择适合的影片。比如说,你想学现代的日常生活用语,当然就不要挑古装片;而想了解新闻记者怎么作二十秒归纳报导,可以考虑如「因为你爱过我」Up Close & Personal)之类的片子,因为剧中主角的职业就是记者,部分TV-reporting 的场景可以拿来当作学习范例。一个学期可以选定二、三部片子,每周安排时间到选听室自我学习,将「看电影学英语」成为你固定要进行的功课。下面就来谈谈要怎么选片。
2.1 浪漫喜剧学生活会话
「我的英听能力普通而已,如果电影没有中文字幕,我听得懂吗?」这是一定没问题的啦!没有把握的人,一开始可以先从爱情片下手,因为好莱坞的浪漫喜剧不仅有俊男美女,而且题材软性轻松,每每受到观众喜爱;这类讨论男女关系的电影,时空背景又多设定于现代,剧中人物的生活不至于与现实脱节太大,观众很容易就能产生共鸣。此外,有些对白场景与日常生活情境相关,值得学习者留意,比方说上餐馆点菜或与人辩论等等;甚至,透过剧情还能了解英美等国的风土文化,比如说婚礼或节庆的习俗。八Ο年代末的「当哈利碰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以及九Ο年代末的「电子情书」(You’ve Got Mail),里头就有好几段对白可以拿来学习。
2.2 经典名片赏隽永对白
「怀旧老片是不是很无聊啊?」假使你把「老电影」跟「沉闷无聊」画上等号,那你就错了!事实上,现代的电影经常是老片新拍,要不然就是在电影里引述经典之作的台词。比如上述的「当哈利碰上莎莉」一片中,主角之间的对白就扯到「北非谍影」(Casablanca);而「电子情书」的故事灵感其实源自「傲慢与偏见」(Pride andPrejudice)。这类永垂不朽的老片虽然少了那么一点煽情的画面、通俗的俚语,但还是蛮有可看性的,可以看看老一辈的人遣词用字一派优雅,字里行间透露出「发乎情,止乎礼」的韵味。另外,如果你想更上一层楼,可以试试改编自文学巨着的老片,比如「咆哮山庄」(Wuthering Heights),这类文学作品通常也是美国高中程度的学生就应该要涉猎的。
2.3 其它主题
除了上述两种类型的电影之外,一般剧情片的主题包罗万象,小自人生哲理,大至国家要事,同样可以拿来当作学习的教材,进一步训练批判性思考或口语简报申论的能力。不过,剧情片的对白通常要比浪漫喜剧来的多,而且情节较为复杂,探讨的主题若是扯上国家社会问题,也会显得较为严肃,学习者可要有点耐性。举个例子,「天人交战」的英文片名是“Traffic”,这可不能翻译成「交通」喔!其实这是一部drug movie,traffic在这里是指毒品非法交易。片中麦克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主演的法官经总统任命为全国的Drug Czar,率领打击毒品犯罪。不料,这名法官却发现自己的女儿染上了毒瘾,此时做父亲的心里想必是「天人交战」??!所以全片充斥的主题除了drug dealing(毒品交易)、smuggling(走私)、drug addiction(毒瘾),还有政治权谋以及父女关系。(Czar 原指俄国沙皇,可以引申为掌权者、领导者,总统将全国的drug problems都交给他去打理发落,所以称为Drug Czar;如果是负责能源危机的最高官员,就是Energy Czar。)诸如此类的剧情片除了能让学习者接触到生活会话以外的字汇用语,还可以透过故事情节,设身处地用英语去思考,如果你是剧中人,要如何处理状况解决问题。另外,介绍自然科学的Discovery Channel Video 及National Geographic Video,这类影片的旁白(narration)并不像一般对话那样随性,而比较像是一篇文章,因此句子比较长,文法也比较复杂,不过学习者可以留意优美的句型结构,从中学习写作技巧。
3. 掌握诀窍
别以为把一部电影重复看十次,英语就能进步,你要懂得方法,重点学习,学什么呢?学剧中人的遣词用字,想想他们为什么这么说,看看他们如何将语言灵活运用于情境之中,如果可以的话,最好还要学学他们展现在语言上的幽默,这一点最为困难,即使是苦读英语十年的人也不一定学得来。照这么说来,利用电影学英语其实工程浩大,无法一蹴可几,这种自我学习是重质不重量,只要功夫下的扎实,就算你每次只花十五分钟或半小时来学习一小片段,也绰绰有余了。
3.1 准备电影笔记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请准备一本笔记簿,好记下你在影片中发现的关键词汇或剧中人的名言妙语,长久下来,这本笔记簿就成了你个人整理的电影名句数据库。尤其老外说话或写作时,总喜欢引经据典,同样的一句话,如果表明是出自于某某古人或某某电影,马上就显得很有水准的样子。比方说在「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一片中,逞强的郝思嘉即使到最后夫离子亡,她还是有办法说“Tomorrow is anotherday.”,现在这句台词已经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别人失意沮丧的时候,你就可以说,It’s not the end of the world. Just like Scarlett O’Hara said,“Tomorrow is another day.”,意思是「地球不会因此而停止转动,就像郝思嘉说的,『明天又是新的开』。」
3.2 了解剧情概要
起跑前,要做好预备动作,先大致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再进行后续的重点学习。纵使因为没有中文字幕,无法百分之百看懂也无所谓,听懂多少,就算多少。边看边随手写下你「抓得住」的关键词,串联成conceptmap,「理解」加上「联想」,先大致拼凑出故事架构还有电影想探讨的主题。将故事用这种图表简单组织出来,可以培养做摘要的能力,跟自己玩玩“Watch and Tell”的游戏,试着用英语概述情节大纲,或者针对电影探讨的主题,用自己的话表达个人看法,训练口说能力。
3.3 选择片段学习
用电影来学英语,不用强求自己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要听懂了,百分之百确定了,才要继续往下看,这样反而会阻碍了学习的兴趣。其实当你画出如上所示的concept map,就可以帮助你回忆剧情,你只要挑出重点段落,分段来学习就行了。拿上图来举例,其中有个片段描述吊儿郎当的哈利搭上莎莉的便车之后,为了打发时间,总要打开话匣子,于是想跟莎莉聊聊life story,两人在车内的这段对白就有好几处值得留意:
Harry: Why don’t you tell me the story of your life? … We’ve got 18 hours to kill before we hit New York.
Sally: The story of my life isn’t even going to get us out of Chicago. I mean nothing’s happened to me yet. That’s why I’m going to New York. … I can go into journalism school to become a reporter.
Harry: So you can write about things that happen to other people.
Sally: That’s one way to look at it.
Harry: Suppose nothing happens to you. Suppose you lived out your whole life and nothing happens. You never meet anybody, you never become anything, and finally you die in one of those New York deaths which nobody notices for two weeks until the smell drifts into the hallway.
「打发时间」叫“kill time”,这段路程要18 小时,所以哈利说“we’ve got 18 hours to kill”,另外,“hit”在这里引申为「抵达目的地」的意思。莎莉的回答可绝了,“The story of my life isn’t even going to get us out of Chicago.”,字面上的意思是车子还没驶离芝加哥,可能就把她的一生全讲光了,其实就是说她的生活平淡无奇,没什么好说的。你看看这句话里没有一个难字,但是听起来多么生动贴切啊!这就是我们要学起来的。后来哈利嘲讽她,一个什么都没经历过的人(哈利尤其是在暗讽莎莉缺乏男女经验),要怎么成为报导他人经历的记者?最后还叫莎莉当心成为纽约的独居老人,说不定死了两周传出尸臭味了,才被人发现唷!(drift是漂/飘流的意思)像这样只有几分钟的对白,就可自成一个段落,反复看个几次,不仅学到了字词的用法,还能看看两人一句来一句去之间所展现的幽默。
3.4 从影片中记单字词组
是否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英文课本整理的单字或词组,背的愈多,忘的也不少,单单覆诵那些字母的组合,根本与字义兜不起来,更别提拿出来用,当然会「今日背,今日忘」。但是看着电影来学就不同了,透过剧情及影像,可以强化这个字在我们脑子里的印象,而且当你随着剧中人物跟读(shadowing),还能顺便模仿发音及语气等等。例如,obnoxious意思是「讨人厌的」,在准备托福留学考试的字汇书里,这个字被列为要达六百分以上的必背单字,由此可知它的难度,别说要把它记起来,连要发音都有点难,可是,如果你透过莎莉来学,效果肯定倍增。当哈利躲在书店一角偷偷瞄着莎莉,莎莉转头对朋友说“He's obnoxious.”,那种不屑的表情是不是更增添了这个字的意味?影片中还出现另一个前缀“ob-”的单字-“obituary”,指的是「讣闻」,这个单字一般会话不常提及,不太好记,但是看看爱说笑的哈利是怎么说的:
“… What’s so hard about finding an apartment? What you do is you read the obituary column. You find out who died, go to the building and tip the doorman. What they could do to make it easier is combine the obituaries with the real estate section. Then you have, “Mr. Klein died today, leaving a wife, two children and a spacious three-bedroom apartment with a wood burning fireplace.”
哈利说朋友都安慰他离婚后至少还保有房子,可是找房子有什么难的,只要翻翻报纸的讣闻,看谁死了,就去接手他的房子甚至家庭,要是报社把房屋租售的版面跟讣闻摆在一起,那就更方便了。听了哈利这段自嘲的话,是不是对“obituary”这个字比较有印象了呢?
3.5 看剧中人运用情境会话
「英文学了这么多年,背也背过了,考也考过了,可是一碰到真正要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总是脑筋一片空白,不晓得那些句型都跑到哪儿去了?」原因无他,光是背诵课本那种A跟B硬梆梆的对话,当然没用喽!举例来说,一般的会话课本中,必定会学到上馆子点菜,课本里的例句似乎永远只有“How would you like your steak?” “Well done, please.”之类的答案,这种标准对话在真实生活中好像不太够用,万一侍者多问你一句,是不是就慌了呢?莎莉可不一样,从前菜到甜点样样讲求完美精准,哈利称她是great orderer,现在就来学学莎莉的「龟毛」点菜法:
Waitress: What can I get you?
Harry: I’ll have a number 3.
Sally: I’d like the chef’s salad, please, with the oil and vinegar on the side, and the apple pie.
…
Sally: … I’d like the pie heated, and I want the ice cream on the side. And I’d like strawberry instead of vanilla, if you have it. If not, then no ice cream, just whipped cream, but only if it’s real. If it’s out of a can, then nothing.
Waitress: Not even the pie?
Sally: No, just the pie, but then not heated.
请注意这家餐厅不过是公路旁卖简餐的diner,哈利用的是「麦当劳式」的点法「3 号餐」,简单了事,而看莎莉点菜简直太神奇了,虽然点的是沙拉,可是橄榄油及醋汁要放在旁边,不能淋上去喔!说到甜点更是精采,“à la mode”源自法文,就是在甜点上面加一球冰淇淋,莎莉特别强调如果有冰淇淋,苹果派就要加热,冰淇淋要放在旁边,而且只要草莓口味,不然就放whipped cream(鲜奶油)就好,不过鲜奶油要现打的,罐装挤出来的她可不要。哇!原来点餐也可以这么灵活,习惯背课本的人要注意了,赶快丢掉那种制式的对话吧!
3.6 留意文化差异
在美国,学生花钱是能省则省,所以让人搭便车或共乘是常有的事,不仅车租或油钱可以共同分担,如果是长途旅行,还可以轮流换手开车。影片中,哈利一上车,一板一眼的莎莉就要跟他讨论怎么轮流开车:
“I have it all figured out. It’s an 18-hour trip which breaks down into 6 shifts of three hours each or alternatively we could break it down by mileage.”
“alternatively”用于提出另一种不同的建议选择或替代方案。莎莉的意思是她都算好了,从芝加哥到纽约要花18 小时,看是要分成六段轮流开车(shift是轮班),每次三小时,还是要用哩程数来分。
我学习电影有一段时间了,同时看过英语九百句,走遍美国等等,走过不少的弯路,现在回过头来总结总结,也和大家分享分享我的看法。
1. 电影学习的特点
首先就电影这种题材来讲,我觉得有它的优势和它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在于,任何一部原版的电影,它都不是用来教学语言的,所以它的语言有很大的随意性,规范不规范,还有各种语音都掺杂其中,如果不加分析,一概拿来,势必会搅乱方向,而且就一部电影而言,它的场景,人物都有一定的限制。这方面一些经典的语言教材有它的优越性,它们涵盖了几乎全部的英语场景,但是覆盖面太广,造成它的语言比较简单和单一。电影的优点就是他本身是要说故事,尤其是其中的人物矛盾冲突,所以它的语言丰富多彩,能真正反映人物的心里的语言,我觉得这一部分才是语言的精华。因为语言本身就是那来应用,交流的。所以我觉得电影和那些教材是相互补充的,还有一点好的是电影的题材非常丰富,我认为除了在一些反映现代的影片中学习实用的东东,还可以在一些名著改编的电影中欣赏语言,如(哈姆雷特)。下面我按照思维,句词和语音三方面来谈;
2. 电影的思维
我讲的思维不是那种高不可攀,什么那些美国人独特的文化,和思维习惯,我可没有在美国待过数十年,我讲的思维就是人在对话中所表现的想法,还有在那种对话中所体现的思维方式,这一点我感觉和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在我们平时的说话中,我认为人的对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单纯的你在表达观点,其他人基本在听你的,是不是插插嘴而已,还有一种是两个人针锋相对,我们听这两人的对话,缺少任何一个就不完整了。我们在中文的语境下想想如何来有效的进行交流,譬如我的同学中,就有人喜欢打机关枪似的说个半天,我们就会认为这人口才好,但下来去问问听众,有时听众都没听懂,甚至根本走神了,这样的交流有什么用 ?就像你用英语说了个半天,但是what is the point?这才是最重要的,电影这方面的对话甚至相当于独白一样,它的语言一定间接而有,有时接收者的语言就是在承上启下,挑起话源,达到交流的目的。例如毕业生中,本地此在饭店里,犹豫不定的语言,加上罗宾逊夫人插进的语言就是这种。在第二种针锋相对似的,你可留意对话中连接点,你说一句我接着上句说你,这就是用对话中的语言,它们语言中连接点就是闪光点。同时因为影片中都是英美人之间的对话,可以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样去表达统一各想法和性格的,我们拿毕业生中罗宾逊夫妇为例,罗宾逊先生的语言从他与本的两次谈话可以看出,第一次是醉醺醺的教导本及时行乐,第二次在本的租的公寓里对话中,就看出这人的‘虚’来,先是拿两句话挤兑本,“我哪里得罪你了,我是不是做了是么让你瞧不起的事”然后模糊见本握着拳头过来,又跳起来说:咱们文明人,用不着这么粗鲁吧!”,罗宾逊夫人在和本那一晚上的交谈中,也可看出她的事故,基本上没有一点套话,真正的惜言如金,直到谈到女儿时才失去常态,这些情节是多么的生活化,与我们的生活多么接近,然后咱们可以再想想,遇到那种情况,我们会作何反应,当你想到说的中文时,是让自己阅历丰富了点,在转到英文,就练了汉反英,甚至根据人物的思维反推的语言,再去对照。
3. 电影的句子和词汇
而句型和词汇方面,先将词汇我把他们分为两个大面,即书面中和口语中的,也可是fml和infml,而电影中多是口语上的,这其中有可分为场景专用词和口语的惯用词,在市面的书中场景词和惯用词通常和起来讲,我觉得那些场景的专用词靠记忆就可以攻破,而一些惯用词需要灵活掌握的词,这些也是经常在对话中卡壳的词,电影中出现平率非常高的就是这些词,我在毕业生中找了一些,如ever,or something,happen,deal等,应该将它们的用法和搭配掌握熟练。关键在讲透。再说说句子,拿市面上一些教场景的教材来说,譬如一个场景,一个问候列了很多句子供你选,这方面有人是强调背大量的句子,我觉得要光是背实际上就是量的积累,其中应有质的突破,弄清句子的使用环境,然后比较它们,再自己造句,这方面去看看电影里各种人物对话,由于人物所处的背景和心情不同,句子和词选取就更生活化。确实在英语学习中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大量更有好处,我认为同时重点突出,我认为能提高效率,节约时间,与其死背了百部电影,不如研究透一部电影的句词。
4. 电影的语音
在学习语音上我觉得一直有个误区,就是过于追求语音上的地道,我总认为语言的作用就是交流,语音是它的包装,而且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讲,我觉得语音要来的慢些,而且它的标准很模糊,说别人语音好,其实有些是关乎本身的嗓音,有些人说中文的嗓音就很磁性,再说英文就更好听,二我觉得语音的训练要长时间,但是不必追求的太过了,如果没有语言的简洁和地道,光剩下漂亮的语音,又有什么用呢? 至于在语音过程中的绕口令等等都是不错的方法,这方面标准的美国电影也是一个模版 ,就不再多说了。
5. 总结
以上的顺序实际上是我认为的电影学习和教学的顺序,思维-句词-语音。
先感受电影中对话的思维,实际上就是其情节的表现就是语感 ,我觉得容易在短时间掌握,仅限在这部电影中,然后有重点的记忆句词,最后是长时间模仿语音。
『伍』 以前看过一个外国电影,翻译成中文叫《釜底抽薪》。可现在在网上怎么都找不到。请问它的英文原名叫什么
《釜底抽薪》(美国)
编剧:莫里斯·赫利
导演:理查德·基尔
主演:詹尼弗·埃斯普赛托、尼克·莫兰
剧情
特里·马丁是警察局的卧底,他潜伏在一个名为赛门·贝希克的颇有手段的惯犯身边,已经6个月了。他假扮成一个经营仓库的小人物,而贝希克的各种销赃交易甚至杀人灭口的事情都在他的仓库里发生。
为了收集更多的证据,特里要求自己的上司给他安排一个女搭档,因为在赛门的生日宴会上,他的“妻子”需要露一面。哪知这个当了三年档案管理员的女警苏姗把这当成了自己出头的机会,她甚至在晚宴上色诱赛门,吸引了赛门的注意。
一次,特里得知有人要刺杀赛门,为了进一步收集证据,他不能让赛门就这样死掉,就嘱咐赛门小心,但是赛门却下令让他亲手杀掉那个可能对他不利的人。特里不得已杀了人,后取得了赛门的信任,但是他背负的压力和内心的痛苦只有苏姗能够理解,两个搭档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在赛门的别墅里,特里终于录下了赛门亲自承认有犯罪行为的重要证据,但当他到自己精心收藏录音带证据的地方取磁带的时候,却惊诧地发现尾随而至的竟是苏姗,原来她为赛门工作已经有一阵子了!
但在混乱的枪战后,特里却发现身边的女人是FBI的探员。
精彩看点:卧底难当,骗过卧底则需要更高的本领,不到影片的末尾,你是不会猜到苏姗到底是谁的。
『陆』 想知道一些好看的英文电影,主要是故事情节和纯正的英语对白!!谢谢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
真实还是想象
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在这里玩了一个大大的花招。本来这不成一个疑问,英文名字中"legend”本身就包含有 "传说”之意(意大利原文是什么呢?)。但是影片一开始导演却让迈克率先登场,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想让大家相信1900是真实存在的。自然所有的听众都像我们,既对他的话抱有怀疑,又对他的故事充满兴趣。所以那个乐器店老板最后才会站起来,伸伸腰懒懒地说:"好了,你的故事编得真好,可是我们的店要打烊了。”
没有人相信1900是真实存在的——也许除了迈克和导演。但是导演真的相信1900存在吗?其实他的这种拙劣的"伎俩”正表明了他是最怀疑的一个。真正的相信是不需要试图对别人进行说服的。那么他在这里实际上利用了人们的不相信作为了讲故事的一个策略。但是我不能不说这种策略并不见得有多高明,因为这是已经被用滥了的一个手段。而到最后,导演还让迈克试图去挽救1900显得更加的拙劣,导演弄得太"现实”了,以致于故事失去了传说的那种美。
看到所有的人在迈克的努力中被弄得晕头转向,我不由暗自发笑。他们似乎最后都被迈克说服了,相信了有这么一个怪癖的天才存在。而我更吃惊的是,最后的迈克依然那么年轻,而在此之前他的名声早已远播,为什么似乎除了迈克没有一个人知道他,而需要迈克那么费神地去一个个说服?
无主题变奏
这部影片很难让人找到一个合适的主题去分析。从一开始1900就存在于船上,并令人神奇地无师自通地掌握了弹钢琴这样一个高难度的音乐本领。他一开始没有下过船,我们无法分析原因,我们只看到了导演给我们的呈现。这时他还没有看过陆地,所以他不可能产生最后的那个念头,要不就无法理解他曾经产生过到陆地上转转的念头,并几乎把它付诸于实践。这时我们只能把他没有下过船这个事实解释为他没有想过下船,或者是他相信了他那黑人爸爸的话,岸上有吃人的大鲨鱼。但是很显然,后者除了在他不懂事的时候有可能产生效果外,在他成年后恐怕是无法再产生那样的影响的——否则我们只能把他解释为白痴。所以这时他的不下船只能说是一种偶然,而没有原因,没有原因也就没有意义上的价值。他后来听到了那个农民诗人(他能听到海的歌唱,并说出那一席话,不是诗人是什么?)的话,开始对岸产生了一种向往,这更与整个影片的精神主张相悖逆,此处岸反倒显得更有神秘感,而意义重要。再到后来,他遇上了那个女子,爱情产生了,他上岸的冲动更加强烈,终于他要下船了,这让我们的心悬了悬,我们兴奋而紧张,然而就在这时出现了那经典的一幕,在船舷上,他潇洒地把礼帽扔到了大海里,然后重新回到了船上。我们说,直到这个时候他不下船的想法和行为才具有了真正的哲学意义,并凸现了价值。然而此时他的人生已经临近结束,影片也即将结束。那么从整个影片来看,我们怎么分析它始终贯穿统一的主题呢?
真诚还是虚伪
影片中最精彩的一段可能就是1900与爵士乐鼻祖的那段比拼。但是那段太戏剧化了,也就显得太做作了。先不说爵士乐手,1900那似乎真诚投入的感动也让我不是十分舒服——但我不能不承认那一刻他感到了我,能为自己的对手鼓掌的人是值得人钦佩的。一对一的比拼进行得很激烈,导演运用了各种能够想得起来的手法对整个气氛进行了烘托(但是我要说这些手法都没有新意,比如说通过观众的表情来侧面表现),等1900被迫弹起《圣诞之歌》时我的心很激动,我以为真正的精彩就要出现了,等到1900重复爵士乐手的演奏时我依然对导演抱有期待,但是等最后1900弹起那首令观众激动万分,也让银幕下的影迷激动万分的乐曲时,我却感到了失望。导演还是无法自拔地落入了俗套。他以为弹得快就是好音乐吗?那么大家都比快好了!这让我想起金庸的武侠世界,在那里,真正的高手往往是不屑于用武器的,或者是用最钝,如未开刃的黑铁,或小孩子用的玩具,如木剑,甚至树枝、木条等等作为兵器。而他们的武功往往也是温和的,如太极拳,但是因为他们是高手,所以他们释放出来的力量又是最强大的。我本来以为1900也会是这样的高手,他弹最简单的《圣诞之歌》,弹爵士乐手弹过的乐曲,外行人是吃惊的,不理解的,但是高手如爵士乐鼻祖者他应该是能听得出平凡中的不平凡的,同样一首曲子,在1900的手里却像获得了新生命,正是这让他黯然认输。我想这总比让1900拿跟香烟燃钢丝要有意思的多吧。
还有1900一开始是退缩的,他似乎不能理解爵士乐手为什么要同他比赛,他"真诚”地为爵士乐手鼓掌,并感动得泪水长流。但是他似乎忍受不了爵士乐手的一再相逼,终于暴露了真面目,有点恶狠狠地对爵士乐手说:"混蛋,这是你自找的!”这句话让我吃了一惊,一瞬间他开始的真诚在我的大脑里都化为灰烬,只留下了他此刻的表情,他刚开始的真诚此刻仿佛带了点阴暗的色彩。我不喜欢他这样,我倒宁愿他一直傻傻地傻下去。他不要跟人争斗,他就是他,一个纯粹的与世无争的只爱音乐的天才!
爱情小插曲
看到一半的时候,1900还没有表现出一丝对女人的兴趣,这让我有点暗自着急。我认为一个没有下过船的人,爱情对他来说可能更富于传奇。以他当时的名气,他的身边应该环绕着数不尽的美丽的女人,她们应该为他着迷,他也沉浸其中,享受爱情的甜美。但是不,导演似乎忽略了这一点,只让一个肥胖的小号手追随在他的身边。然而到了后半部,导演似乎终于觉得有必要关注关注这位传奇年轻人的私生活了,于是给他安排了一次奇遇,而碰巧的是这个女主人公正是曾给他过影响的那个农民诗人的女儿。她也正好是要去找她的父亲。因为她的出现促成了以下几件事情:第一,1900完成了他唯一一张唱片中的那首乐曲,从这一点上来说,她,或者爱情,给了他灵感;第二,因为她没有能接受他的礼物(奇怪的是她说的话他都听到了,而且那时她离他更远,且她的声音肯定不如他的大。唯一的可能的解释是他处于下风口。但是从常识上判断,他处于上风口的可能性倒更大一点。),所以他把那唯一的一张唱片毁掉了(迈克把它修整好,塞进了钢琴里,但是也许他应该把它收藏起来留个纪念更好,他不怕1900再把它毁掉吗?);第三,因为她(当然也因为她的父亲),1900准备上岸去生活,去听听大海的声音。并间接促成了他那个伟大的念头。从这里来讲,那个女孩子的出现是恰当的,但是他们的爱情总让我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仿佛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仪式,或者如上面所说推动故事情节的一些发展。因此在这里她只是起到了一个道具的作用,爱情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要去死?
1900 最后的死让人心里很难接受。如果要怪的话,我认为应该怪导演。因为1900完全是可以不死的。不是吗?1900惧怕上岸,只是因为他感到陆地太远了,城市远得看不到尽头。这让他心里发慌。他怕自己陷入到这种无穷无尽中去,从而无法再纯粹地沉浸于音乐之中。因而套用一个朋友的话来说,"他要的是纯粹。”他熟悉——也是他感到最舒适——的世界就是一条那样的船,每次人再多也不过2000人。他就生活在琴键上,而琴键也是有限的。从始至终,他表达的都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他不是天生喜欢船的,也不是天生就要生活在船上的,只是他习惯而且不得已。并且他表达的"船”并没有强调必须是"此船”,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换一条船他同样可以快乐地生活下去。那么我们为何不给他换条新船,而必须让他跟这条旧船一起死去呢?
这样的质问也许会让导演、也让所有的观众尴尬,这将使故事的结局急转直下,并失去那一层人为抹上去的浪漫色彩。
也许我这样的分析太冷酷,也太不艺术化了!
一个浪漫化的结尾想象
尽管我说这是一次非浪漫化的旅程,但是并不表示我就那么反对浪漫化。事实上,不管是对《海上钢琴师》,还是对《树上的男爵》,对他们的结尾我都抱有遗憾。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我绝对不会那样去处理,在我的想象中,1900应该神秘地消失,也就是说迈克不应当找到1900,而是在他最绝望的时候,突然听说在某个船上有一个天才的钢琴家,他的演技无可挑剔,他的乐声美妙动人,而且——据说他从不下船。从别人的描述里,迈克意识到那个人很有可能就是 1900,这时一丝甜蜜的微笑悄悄地在迈克的脸上绽放,于是音乐响起,是1900狂风暴雨似的钢琴声,在琴声中镜头转向大海,海上有美丽的船只,船只背后是美丽的晚霞,船只成了一个个美丽的剪影。琴声像是从每只船上飘出来的,那么多,那么急骤,仿佛有多个1900在一起弹奏似的。于是字幕升起……
同样,男爵没有必要拉上那个热气球,他应该在某一天,突然沿着树向远方爬去,越爬越远,渐渐地在众人惊讶的视线里变成了一个小点,最后连这个小点也看不见了。后来人们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终生没有下过树的男爵……
什么是权力?当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这不叫权力,这叫正义。而当一个人同样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也可以不判他死。于是赦免了他。这就叫权力。
——《辛德勒名单》
辛德勒是一位德国人,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利用德国的战争,诱逼犹太人投资,再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在这让充满了杀戮与硝烟的年代大赚了一笔钱。但当他重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财富之后,他开始用战争期间赚来的金钱买下一个个必遭集中营厄运的犹太人:卓斯纳、维恩、罗斯纳、费佛堡、费雪、夏法、伍兰克、霍洛维兹……最后,幸存的犹太人用自己保存下的一颗金牙,也是他们战后仅存的唯一的财富所有,为辛德勒铸成了一枚戒指,并在上面刻了一句犹太法典上的希伯莱经文:“救一条命等于救全世界。”辛德勒哽咽地说:“我花掉了太多钱……我本可以……这辆车——十条命……这枚胸——两条命……”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阿甘正传》
阿甘的智商只有可怜的75,但阿甘脑袋里的世界却是令我们意想不到的世界。他代表的似乎更多的是一种刻意自我矮化的美国精神,笨拙但努力,只要活着便竭尽全力。他周游着历史,自己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他见证着一切,自己也变成了一切中的一份子。奔跑,奔跑,不停的奔跑,似乎已经成为了阿甘超然物外的精神体现。他就如一片羽毛,飞舞出自己的天空。
阿甘的青春里似乎没有什么遗憾,因为他很少回头来估计自己的损失,对于他的人生,也许可以用两段话来概括,"生命在于运动""永不停止尝试!"
从前有个人对我说,别要任何附属品,在你的生命中,不应该有任何你不能在三十秒内抛弃的东西。
——《盗火线》
警察与贼天生就是一对冤家,而他就是一个警察,他就是一个贼。他说:我不能任由你们纵横霸道我终将为你们送葬。他说:我一定等到最后。两个男人的故事是不乏温暖的。
他们注定要在这个伤心的城市里展开追逐的游戏,天生注定他们就背负了不同的使命,这让他们只能各走各的,然后决一死战。
电影中,劫匪之一基斯的妻子被警察拘禁变成诱饵,当基斯看见阁楼妻子,他的爱人却含着泪摆了摆手让他赶快走,那一刻基斯那种放不下的神情让人过目难忘。
要么忙着生存,要么赶着去死!人总是要做点什么的……
——《肖申克的救赎》
这是一个关于囚徒的故事。因为被诬告谋杀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被法庭宣判终生监禁,在壁垒森严中,对自由的渴望时时刻刻磨砺着他的意志。“希望是人类最美好的拥有,只要自己不放弃,希望就会永远相伴相随”。安迪很认真地对几个好友说出这样的话,换来瑞的沉默,过了片刻,瑞才缓慢地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然后,瑞没有再抬头看安迪一眼,他离开了饭桌,安迪则静静地目送他离开。镜头上摇,看见铁窗外令人神往的天空……安迪始终没有放弃用自我救赎去寻杂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似乎始终在自由信念的引导下,在这不可逾越的高墙内,用自己的意志进行着艰苦的抗争,于是,他用了19 年的时间,挖开了一条常人几乎要挖600年的隧道,他在500尺的粪坑中匍匐前进,魔鬼的黑暗与上帝的光芒如同压在一层薄纸的两端,而安迪知道,他所向往的海水与天空已经近在咫尺,他终于用自己对黑暗制度的背叛与追求自由的理想缔造了一个现代的神话。
上帝会把我们身边最好的东西拿走,以提醒我们得到的太多。
——《四根羽毛》
史诗式电影《四根羽毛》原本是一部描述荣誉与恐惧的英国文学名著,从1920年始已被六次搬上银幕。故事讲述的是1898年英国与苏丹开战,一名即将新婚的贵族军官哈利在接到开赴北非的命名后,怀着莫名的恐惧在出征前的一晚决定退役。这一举动在民族主义高涨的英国上流社会掀起巨大波澜。他的未婚妻和三位朋友一道,扔给他代表着耻辱和藐视的四根羽毛。四根羽毛分别象征着“自由、祖国、荣誉和激情(Freedom、Country、Honor、 Passion)”四种价值被临阵退逃者抛弃。哈利四处流浪之后决定独自前往北非,他化装为阿拉伯人,在沙漠战役中经历磨难,克服恐惧,最终将他沦陷敌手的朋友一一救出。在故事中一名职业军人的命运与个人的荣辱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它让人们惊讶地发现,剥离英雄尊贵的外衣,裸露与阳光下的竟然也只是一颗世俗的心。
都市求生法则第一条——遇到危险的时候不要喊救命而要喊失火了!
——《七宗罪》
人性本恶似乎一直是西方价值体系与文化观念的主流。在电影里,七罪、七罚、七次下雨、故事发生在七天,甚至结局也被那个高深莫测的罪犯定在第七天的下午七时,无处不在的“7”仿佛一道蛛网暗示着观众:它是承载宿命的罪与罚。在自私、贪婪、充满欲望的大都市里,上帝曾发动过洪水来洗涤人类的灵魂,而那个罪犯却似乎只想用鲜血来召唤那宿命的审判。
据说,“Seven”西方的在宗教上是个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表现。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启示录》第十二章第三节写道:“有一条大红龙,七头,也戴着冠冕……”
千万不要恨你的敌人,这会影响你的判断力。
——《教父》
冷静的法则与狂热的欲望似乎永远都是孪生的兄弟。哈耶克曾说,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法律只具有“形式规则”
的作用,任何人都不可能确定地借此形式规则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是教父却似乎是可以自由游走其间的骇客,只需要用很简单的一段代码,就可以催生出一个巨大的病毒。规则在他们的手中只是用来束缚凡人的工具,而只有“利己”才是最终目的。他们以自己所信奉的方式来决定取舍,以弥补法律在自由社会下的不足。
维托.科利昂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构建一个以宗教为掩护的家族,当然,这个家族里,维托.科利昂有他的信仰,那就是他从来都是不动声色地来贯彻他的主义。
道德似乎在这里变成了遮羞布,而手段才是决定一切的发家之路……
——《天堂电影院》
这是一部温情的电影,每个画面都可以带你在记忆里翻山越岭。
一位母亲正因远方的儿子而憔悴。她那多年前离家的儿子现已是罗马著名的导演。儿子回来了,他是来参加老放映员也是他最重要朋友的葬礼的。
在他的童年时代,村民们都喜欢到镇上的“天堂电影院”里看电影。慢慢的,还是小男孩的也与老放映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再后来,小男孩在一场胶片引起的火灾中救了老放映员,老放映员的眼睛已经什么都看不到了,小男孩当上了放映员。后来男孩长大了,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但结果女孩与家人搬走了。男孩接受了老放映员的劝告,远走他乡。
三十年后,成名的Salvatore回来参加老放映员的葬礼。老放映员给他留了一份礼物,那是当初被镇上的神甫勒令剪掉的吻戏胶片,每一场吻戏,每一场吻戏如走马灯般在宽大的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终身职业,选择家庭,选择 xxxx大电视,选择洗衣机,选择汽车,选择CD机,选择健康,选择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买第一所房子,选择你的朋友,选择分期付款的三件套西装,星期天傻乎乎收看无聊电视,边看边吃零食,选择苟延残喘,选择在老人院尿床,在像你这样的家伙面前丢脸……
——《猜火车》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像一个垃圾场”,如果说何勇的高亢是一种醒着的痛,那么马克的愤怒更像是一种被麻醉后的苏醒。
这是一场酝酿于青春期的暴动,一种叫揭竿而起的反骨,一次不愿意回家,只愿在冷冷的街灯下孤独游荡的叛逆。
这电影仿佛有一种呼喊,要么砸碎这万恶的社会做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要么完全的融入其中,当一个随波逐流的傻蛋。
他们寻找着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大麻或者钞票去咒骂周遭的一切,你也说不清他们是睡着的,还是醒着的,“土豆”说:“时装在变,音乐在变,迷幻药在变,一切都在变。”
马克终于“醒悟”,在出卖朋友后,大笑着扑入那个他曾经鄙视的世界。这也许只是一个开始,也许是一次结束,但影片早就已经告诉我们:当马克钻进那个肮脏的抽水马桶,一个新的世界就已经诞生了。
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
——《爱玛》
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爱玛》是英国与美国1996年联合出品的彩色片。
影片以爱玛·伍德豪斯这一漂亮、聪明、性格开朗的年轻女子为主角并充作穿线人物,通过诸多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关系,向观众阐述了两个观点:
其一,婚姻应该建立在感情基础上。其二,成功的婚姻必须门当户对。
但什么是爱情呢?在一部瑞典电影中,有两个男人互相谈论女人,A对B说:别傻了,她们根本不需要爱,她们需要的只是重视,独一无二的重视。大仲马曾说,其实世界本没有快乐与痛苦的区别,有的只是一种状态和另一种状态的比较!死去的人不会欺骗我们。
自由就是这么来的可奴隶也是这么来的。
——《勇敢的心》
事实证明,人民的自由并不是靠法学家们精心编纂的字眼或者君主们大发善心而得到的。自由对于无产者来说,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勇敢的心》以恢弘的手臂描绘了压迫与自由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对抗,这种对抗大多是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他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结构的矛盾。
对于一个努力来说,自由的含义也许仅仅意味着他的脊梁不必再受到鞭挞,他可以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威廉·华莱士其实追求的更多的是一种“天赋人权”,哪怕流干鲜血。这种精神令人敬畏。但时代的先行者们往往只能用眼睛洞穿那几百年后的变迁,因为醒来得太早,他们大多郁郁而不得志。在教条主义盛行的中世纪提倡自由意志,就如伽利略发现地球是圆的。威廉·华莱士追求的意义就在于,虽然注定失败,但毕竟触痛了那根神经。
苍蝇不会恐惧,苍蝇也不会感到羞耻......苍蝇也不喜欢政治......"。
――《苍蝇》
这部带有科幻味道的电影曾该片被评为有史来最恶心的影片之一,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科学家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将有机物分解后异地合成的实验。就在这位科学家拿自己进行试验时,一只苍蝇混进了容器,合成的结果是科学家有了一个苍蝇头,而苍蝇有了一个人头。这种惊世骇俗的想象力加上一定的科学理论当做证明,显然引起了人们心底深处的恐慌。而在另一个世界,重组一个自我,似乎更像是对什么才是生命的本质作出的深刻探讨,哪怕它的形式有点让人无法接受。而对生活的思考,对政治的深刻理解,则更像是一个寓言故事。
据说镇压斯巴达克斯的大奴隶主苏拉在涉足政治以前是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古希腊传记作家普卢塔克在他的《希腊名人比较列传》中说,年轻时的苏拉天真活泼,脸上挂着笑容,极富同情心,常常会因为同情而潸然泪下。然而到了后来,他却变得残酷无情。尽管他以权力和荣誉会败坏人性为由谴责过分地占有权力和荣誉,但是他并不努力去限制自己的权力欲和荣誉感,而是拼命地去追求。他不仅使自己在追求权力荣誉时变得残酷无情、丧尽天良与人性,也使他的竞争者们变得残酷无情、丧尽天良与人性。
所以路易斯?博洛尔说,政治使人变得罪恶。
当你年轻时,以为什么都有答案,可是老了的时候,你可能又觉得其实人生并没有所谓的答案。
――《堕落天使》
杀手将在明天死去,爱情只是寂寞的慰籍,《堕落天使》似乎只想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世界没有你真正要的坚持。
生活就像我们上小学时候的算术题:有一个水池N立方米,进水管每小时进水A立方米,出水管每出水B立方米,请问什么时候水池是满的呢?没有任何一个公式可以计算生活。成年以后的你就会明白,进水管是你得到的人生体验,出水管是你消耗的青春,而这个水池永远不会注满,它代表不可能完美的人生,里面是空虚、挣扎与茫然。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要面对!
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因为,这每一天的开始,都将是我们余下生命之中的第一天,除非我们即将死去。
--《美国美人》
中产阶级的莱斯特.伯哈姆已经活不到一年了,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什么迹象。
他就着在那个繁华的美国,一个温暖而安静的市郊,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卡罗琳和一个未成年的女儿珍妮。该有的都有了,可他的家庭并不象外人看到的那么幸福。他的工作没有成就,他厌倦了他所做的一切,终于有一天,当莱斯特遇上了刚做完中学篮球赛拉拉队的珍妮和安吉拉时,他立刻被安吉拉的美丽深深地打动,心中的那种久已死去的感觉好象又重新的复燃了,他的生活也慢慢开始发生了变化,中年的他落入了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爱情幻想中,事态逐渐地向着十分有趣却无法预料的方向发展......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可以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幻想而变得有意义,但起码它让我们珍惜生命中的另外一种意义
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可能不,爱一个人需要付出吗?是的!而且是无怨无悔的!――《天使之城》
塞思是洛杉矶上空的一位天使,他终日奔走于生死之间,目睹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这天,他来到一家医院,可惜他来晚了一步,接受心脏外科手术的病人已死在了手术台上。主刀大夫玛吉?瑞丝认为这是她的责任,她失去了自信,精神也一下垮了。塞思决定留下来帮助玛吉战胜精神上的危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爱上了美丽的玛吉。为了能真实地接触到玛吉,他冒险使自己显了形。
天使的爱也许更带着几分人世间所未有的纯净,而塞思却发现自己无法真正进入凡人的世界。面对着无法割舍的对玛吉的爱,为了能与玛吉一起分享生活的快乐,他毅然决定放弃天使身份,堕落于人间,从此做一个凡人。这对于他来说也许要付出相当大代价的愿望,但是在愿望与付出之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幸福。对于天使的爱情,在网上还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每个女孩都曾是无泪的天使,当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时,便会流泪――于是变为凡人。所以男孩一定不要辜负女孩,因为女孩为你放弃了整个天堂!
『柒』 你觉着有哪些值得看多遍的英文电影
《猫鼠游戏》Catch Me If You Can,影片是真实事件改编,故事主角是FBI有史以来最小的头号通缉犯。
从1964年到1966年之间弗兰克通过乔装医生、律师、飞行员骗取了高达几百万的金额,在全美各地几乎都留下他的犯罪足迹,FBI探员卡尔屡次被弗兰克这个黄毛小子捉弄,一次次有惊无险的逃脱,上演一场精彩绝伦的猫鼠游戏...
影片在视觉表现力上非同一般,普拉达的华服,蒂凡尼的珠宝,一场场繁华缤纷的派对,给人以极尽奢靡之感。但在人们沉沦在纸醉金迷中,却难掩其冷漠、喧闹、虚假。神秘富豪盖茨比终究也只是成了时代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