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面对问题学生怎么办
你愿意在一个尽是问题学生、麻烦不断,几乎所有老师都要放弃的班级任教吗?
肯定很多是不愿意的。
可是偏偏有人选择去这样一个班级当老师。
结果究竟如何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这部影片,答案就在里面――
自由作家
(又名:街头日记)
美国励志题材的影片有不少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就如之前阿尧推荐过的《讲台深处》、《叫我第一名》等,都是其中的佳片。
今天推荐的这部《自由作家》也不例外,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影片的主人公是年轻的美国女子爱林格鲁维尔。
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她应聘到了一家叫做威尔逊高中的学校当高一年级的英语老师。
对即将到来的教师生涯她充满了期待,也急切地希望见到自己的学生。
然而,始料不及的是,第一堂课迎接她的并非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和一声声“老师好”,而是她无法控制的场面:
上课铃声响了半天,学生们才一个个慢悠悠地走进了教室;
坐到座位上,也只顾交头接耳说话,全然不理会讲台上的爱林;
甚至有两位学生一言不合就差点打起来,整个课堂一片混乱。
这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菜鸟老师而言,哪里曾见过,更不用说去hold住全场。
爱林所教的这个“203”班级在学校的“恶名”已经是人尽皆知,许多老师都躲避还来不及,更不用说去耐心教育他们。
这是怎样一所班级呢?
学生完全来自不同种族,有黑人、白种人,拉丁美洲人、亚洲人,由于种族歧视的原因,学生之间彼此隔阂相当大;
学生中还有不少来自于附近的贫困地区,有些曾经是少年劳改犯,有些还与帮派组织有来往,崇尚武力解决问题。
面对班里这种糟糕的情况,爱林只能在丈夫怀中痛哭,以此来释放自己。
父亲和丈夫也曾劝她换个其他工作,但她没有因此而放弃,相反,她千方百计想要改变这种现状。
比方,她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在上英语课的时候加入年轻人喜欢的说唱,却效果不佳;
软得不行来硬的,在一次课上她惩罚捣乱的学生换座位,挑战他们的权威,结果引起了一些学生之间的争吵。
这样不仅没有改变现状,相反学生们因为不满而一个个罢课,最后在学校保安的帮助下才让他们返回教室上课。
这令爱林感到无奈,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直到一节课上学生们互相传递的一张纸条让事情有了新的转机。
纸条里画的是杰莫的画像,他们在取笑杰莫的外貌。
爱林因此很生气,决定借此大做文章,来灭灭他们的嚣张之气。
于是她说出了下面这样慷慨激昂的话:
“我曾在博物馆看过类似的图片,只是画的不是黑人,而是一个犹太人,画的不是大嘴唇,而是一个非常大的鼻子,像老鼠的鼻子,但他们不是特别的犹太人,这是所有犹太人的画像,然后这些画被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帮派贴在了报纸上。”
“你们觉得你们对帮派了如指掌,你们还太嫩,这个帮派会令你们蒙羞,他们出生平寒,心存怨恨,所有人都看不起他们,直到有一天一个男人决定给他们一些自尊,一个身份和一些怪责在他们身上的人。你们控制了周围邻居地带。那跟他们没法相提并论。他们控制的是整个国家。那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吗,他们只是清除异己。”
很明显,爱林的这番话让台下的学生很激动,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
尤其是伊娃,一个拉丁族女孩。
她曾经亲眼目睹父亲被白人警察毫无理由带走,而自己崇尚帮派文化,与帮派组织的人纠缠在一起。
她认为爱林根本体会不到他们的痛苦,他们在遭受着白人的种族歧视,所以她恨白人。
而且,用马库斯的话来说,他们以自己的死来捍卫他们的权利。
就这样一堂课变成了老师和学生之间关于大屠杀、种族歧视的讨论。
此刻,爱林也意识到,要想帮助这些学生,就是要帮助他们远离仇恨,消除他们之间的敌意。
因此,首先爱林希望通过书籍的力量,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了解到爱,慢慢化解心中的仇恨,但是学校教务主任拒绝了给这些学生提供书籍,因为觉得那只是一种浪费,书籍可能会被损坏。
既然学校不提供书籍,爱林决定自己个人出钱给孩子们买书,她给每个学生买了那本有名的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写的《安妮日记》。
日记中既有小女孩关于她和母亲发生冲突时的困惑和对性的好奇,同时也有关于在战争中逃亡生活和集中营生活的记录。
这本书对于学生们的触动相当大,而且他们对于爱林也有了新的认识,先前的抵触也有所消减。
在此期间,爱林还在班里和学生玩了一个“线上”游戏。
她在教室中间弄了一条线,学生站在线两边,然后向学生提问,符合提问中情况的学生就面对面同时站在那条线上。
不得不说,爱林这一举措,确实高明。通过游戏不仅让学生的心彼此靠得更近些,敌意也有所减少;而且还可以对学生的了解更深入些,更有利于对症下药。
爱林还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本日记本,希望他们每天坚持写日记,如果愿意,还可以将日记本放在教室角落的书柜里,让老师了解你心中所想。
爱林本以为没有学生会愿意写日记,就算写了,也不会让自己看。
可是令她没想到的是,当她打开柜子的一刹那,发现一本本日记本整整齐齐躺在那里等着她翻阅,此刻,她心中满满感动。
通过阅读这些日记,她知道了每一位同学目前的处境,更深了解了学生们心中真实想法,也确信这不是一帮坏孩子,只是某种原因造成了他们是这样的,她一定要帮助他们。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除了让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之外,爱林还决定带学生进行一次旅行。
为了筹到旅行的费用,爱林除了平时上班外,还利用周末时间去做了几份兼职。
说是旅行,其实爱林是带他们参观大屠杀纪念馆,让他们和一些幸存者当面交谈。
除此,爱林还请来了保存了《安妮日记》的“侠女”米普吉斯来到班里与同学们当面交流,分享自己曾经的经历。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爱林欣慰地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变化,没有了之前的抵触情绪,同学之间的敌意也消减了。
但是,正当爱林和学生们关系越发融洽的时候,却被告知,按照之前的惯例,爱林只能教这一学年,后面都由其他老师代替她。
至于最终结果怎么样,大家可以自己看看这部电影,阿尧就不在这剧透了。
看完此片,阿尧觉得可以给我们这样几个启发:
1.对于学生永不放弃。
面对203班的学生,很多老师都持“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放任不管,而爱林却不仅没有放弃他们,而是千方百计地去帮助他们。
这就启发我们每个老师对待每个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可因为是差生而去放弃他们,忽视他们的存在。
2.了解每一个学生很重要。
很多老师都只看到了影片中203班的学生问题很多,难以管教,但却不知道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唯有爱林通过让学生记日记等方式去了解他们每一个人,然后去帮助他们。
这就启发我们如果想要达到教育的目的,老师必须先要了解每一位同学,否则你的教育方式将是盲目的,没有针对性。
3.教育不仅仅限于课堂上
影片中的爱林为了帮助学生人数到暴力的残酷,专门带他们去参观纪念馆,与幸存者当面交流。取得一定的效果。
这就启发我们教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在课堂之外的教育也许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要学会运用更为灵活有效的方法
爱林为了帮助学生消除彼此的敌意,搞了一次线上活动,通过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们靠得更近了,内心的隔膜更少了。
这就启发我们要向达到教育的目的,一定要找到合适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