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电影《悲惨世界》5篇影评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我为大家带来几篇《悲惨世界》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悲惨世界》观后感一
在内地的大银幕上能看到非专业歌剧演员死磕九个月练的辛劳成果,能看到用牺牲感召人民奋起抗争而非用阴谋诡计诱骗愚昧大众的故事,能听到风靡数十载的经典音乐和歌声,就懒得提太多的苛求了吧。
这个版本的《悲惨世界》在本届奥斯卡上占据了最佳影片提名的一席之地,但汤姆·霍伯却在最佳导演的竞逐上被踢飞。原因还是蛮显而易见的。
他所做的工作,主要还是根据音乐剧金牌制片人卡梅隆·麦金托什的“懿旨”,把自1985年首演且风靡全球的英语版《悲惨世界》音乐剧用处处考究的构图搬上大银幕。比如芳汀出场那场戏,两排女工在银幕上歌唱的镜头就相当有舞台感;主角独唱时那灯光往身上一打,四周都黯淡模糊下来,极有舞台剧气质。冉阿让和沙威(内地字幕译:贾维尔)的几次相遇、追逐逃跑,交代方式都来得简单而重复,就像在舞台上让两个人往上面一站。还有那场巷战,虽然这场戏反映的是只坚持了几天、有“法国小革命”之称的巴黎反对波旁王朝人民起义,但在这部电影中只展现为几十名军人领着几架小炮,隔着简陋的路障与十来个青年学生之间的三两趟交火。在舞台上这么演没有问题,但作为一部电影就显得随便点了吧。
不过汤姆·霍伯还是做了一些尝试的。比如他非常体贴地照顾那些看歌剧时坐在山顶位看不到演员表情的观众,频繁地将摄像机贴到演员的脸上,以至于休·杰克曼鼻梁皮肤的颤动、安妮·海瑟薇歌唱时的咽喉都能被清楚看到。霍伯似乎沉醉于这种表现方式,把摄像机架在那儿让主角一唱到底,还不时来个华丽丽的45度角。随着演员的歌唱逐渐高亢,镜头往往随着拉成大全景,然后再接大特写,如此往复。执着于技术的影迷可能会对此感到厌烦,但不可否认,它在情绪煽动上对大部分的普通观众是奏效的。霍伯在这部戏里所做的最大胆的事,是让非专业歌剧演员边演边唱,现场收音。既然要让几位非专业的歌剧演员抛弃他们最擅长的表演形式———讲对白,不如来得彻底一点,也帮一下这几位演员用表情及肢体表演弥补歌唱的不足吧。安妮·海瑟薇因此被加分不少,但也有露怯的,比如休·杰克曼用中音低声“唱”对白的部分,嗓音就不如他唱高音时那么有力,甚至出现不太着调的时候;又比如罗素·克劳那唱PO P的歌声被搁到这部音乐剧里头,尽管他对人物诠释得不错,但只有他真的在“讲”的时候才回到了人间。
说了汤姆·霍伯和电影的那么多不是,不可否认这部《悲惨世界》仍然是一部动人的、有魅力和有力量的电影!尤其是对于中国内地的观众而言。在内地的大银幕上能看到非专业歌剧演员死磕九个月练歌剧的辛劳成果,能看到用牺牲感召人民奋起抗争而非用阴谋诡计诱骗愚昧大众的故事,能听到风靡数十载的经典音乐和歌声,就懒得提太多的苛求了吧。来自原著的精神力量和来自音乐剧的魅力,让这部可以被处处挑剔的电影像磁石一般让你安坐在椅子上,内心振奋,泪流满面。
《悲惨世界》观后感二
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1815至1932年,先后横跨27年。冉·阿让为快要饿死的姨甥孩子偷了一个面包而被捕,服役中尝试逃狱失败,最终被监禁20年。 1815年,冉·阿让终于假释出狱,但因为身份关系被人嫌弃,最终被主教米里哀主教 救回。几年之后,他化名为马德兰,成为一个工厂主人与市长,却被他遇见了追捕他多年的警官沙威。另一方面,冉·阿让也遇上了芳汀,答应她为她照顾女儿柯赛特。这一切的悲伤,痛苦,凄惨,无奈,愤怒,绝望的情绪交融在一起。直到最后冉·阿让紫色身亡。
如果不喜欢听音乐剧的朋友,看电影之前还是要好好考虑,虽然相比音乐剧,电影有了画面,情感,状态和环境在里面,但作为一个超长的电影,估计有2小时40分钟,而且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唱。,尽管演员对唱法的处理都是很合适的。如果之前对小说不了解或者音乐剧不熟悉的情况下,最好看看歌词,否则在听不懂唱什么的情况下很容易审美疲劳。我有的时候,就略显尴尬,因为真的没几句是说出来的。
《悲惨世界》观后感三
《悲惨世界》的电影和小说的感觉很不一样。开头就用的是监犯们的歌Look Down,整部影片也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影片中内容略有删改,有的地方跳转过快,前后情感转变较大,逻辑感不强。
就我目前看的内容而言,我印象较深的歌曲Look Down 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片头,监犯们所唱,第二次是巴黎街头,百姓们所唱。其实在开头的时候我听到这首歌时,内心的触动并不太大。因为囚犯在我认知里就是低人一等的,过着没有尊严、自由的悲惨生活。他们唱出Look down,我很能理解,这也很符合他们的身份和处境。可是巴黎人民的look down却在我心上重重一击。当我听到Look down, look down and show some mercy if you can 时,我的内心是震撼的。人民的生活已到了何等地步,他们需要恳请别人低头看他们一眼。不是平等的看,是低头看。而且,别人还不一定会去看他们一眼。接下来的这句也是一个重击,Look down, look down upon your fellow men。巴黎人民这歌不是唱给外邦人听的,就是唱给同胞听的。同胞,同为祖国的孩子。中国有个词叫一母同胞,这是有血缘关系的,感情很深厚的。虽然这同胞不是同母所生,但大家是同一国家的人,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仰望同一片天空。为何里面的部分弟兄姐妹需要仰望其他人,以如此卑微的地位来请求怜悯,甚至只是看一眼。
影片中冉阿让在芳汀死后与沙威的对抗引发了我的思考。冉阿让起誓按时归来,请求沙威给予他时间去救珂赛特。可是沙威认为冉阿让这样的人本性难移。在沙威眼中,囚犯或者曾经是囚犯的人都是罪大恶极之人,他提防他们,看守他们,在心里为他们烙上了永不磨去的记号,就像中国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字。沙威有一种令我难以理解的对法律的执着,对犯人的禁锢。
在这场对抗中,冉阿让强调,他只是偷了点面包,沙威回答,维护法律是他的责任;冉阿让继续反驳沙威不懂世态炎凉,沙威回答,冉阿让没有权利。这段对哈值得思考。若是仅从冉阿让的角度看,他迫于生计,不得不做违法的事。他只是一个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小人物。我们出于同情心会认为冉阿让不应该被捕,或者说是不应该因此而受如此多的磨难。可从理性的角度,法律与责任的角度,违法行为定要被追究。如此看来,沙威的穷追不舍可以得到解释。我认为法律与道德问题在这里从本质上来讲是社会问题。因为当时局势动荡,社会混乱,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小人物的行为只能用迫于生计来形容和解释。当社会不能给予人民一定的保障,道德问题也只能被空谈。民以食为天,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就是有东西吃。活着,才能去想怎么活。除非他有很高的思想觉悟,有精神层面的追求。但这对小人物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冉阿让说沙威不懂世态炎凉。
沙威真的不懂吗?我看未必。沙威自己说他出生在平民窟,见惯了冉阿让这样的人。沙威其实很了解这些罪犯,了解底层人民,他知道他们的生活,懂得他们的挣扎。他曾经也许对这些人有过同情和怜悯,但我觉得他很可能没有。他就是那样成长起来的,他从心底里是厌恶这样的生活,这些人,他是想摆脱他们的。他厌恶贫穷,更厌恶贫穷带来的罪与恶。所以他向往光明和正义,决心坚守正道。曾经的经历告诉他,这些混生活的人很难改去身上的恶,所以他们要被看管起来,他们是不能够得到信任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沙威是对的。冉阿让若不是经受了主教的感化,他的确是一个危险分子。经历的苦难多了,对于别人的挣扎就会看淡,也就是老人在听到那些充满磨难的人和事时总喜欢感叹这就是命。犯人们的不得已在沙威眼中只是他命不好,是个这样的出生,得不到任何权利。在沙威心中,法律是唯一的救赎,守法可以维护社会。由此看来,他心里还是抱有一丝希望,法律是他的救命稻草。正因如此,法律也成了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里还能延伸出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该不该给予犯人或曾有案底的人信任。仅仅是看这部作品,我们很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底层人民互相轧扎,社会信任度极低。可是反问自己,你会给一个犯人信任吗,你敢好无芥蒂地和他相处?至少我不能。大家总是根据一个人地过往给他下定论。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老祖宗几千年的教训,不知道的也没几个吧。我们不愿轻易地相信一个人会改变,尤其是一个罪人会改变。
影片中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性的问题。世界的好与坏是人界定出来的,也是人造成的。悲惨的世界,是对人性的映射和拷问。
《悲惨世界》观后感四
奥斯卡颁奖典礼刚结束3天,获得最佳女配角奖和最佳影片提名的《悲惨世界》就在国内公映,满足了影迷的需求。这部由《国王的演讲》导演汤姆·霍伯带来的新片,改编自同名音乐剧,观众被这部影片精彩的音乐和歌词,以及悲天悯人的剧情打动,观影团给出了85分的平均评分。
忠实音乐剧,对白不足5分钟
如果没有同名音乐剧珠玉在前,休·杰克曼和安妮·海瑟薇主演的《悲惨世界》在本届奥斯卡很可能横扫各大奖项。和之前的几部《悲惨世界》电影脱胎于维克多·雨果的文学原著不同,汤姆·霍伯导演的这部电影整体内容几乎原样照搬音乐剧。158分钟的影片对白不到5分钟,其余全部由演员的演唱组成。对于音乐剧爱好者来说,这样的编排相当过瘾,对于普通观众则需要时间适应。影片的众多歌曲中,既有《I dreamed a dream》《On My Own》这样的忧伤系,也有《Do you hear people sing》《One day more》的恢宏范儿。全片所有歌曲都来自音乐剧,只有冉·阿让在接回童年珂赛特时演唱的《Suddenly》是原创,这首歌也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原唱歌曲。
片中主要角色只有扮演艾潘妮的萨曼莎·巴克斯是音乐剧的同一个演员(群众演员大部分来自音乐剧),其余都是“现学现卖”,但在精彩的音乐编排下,连唱功最差的拉塞尔·克劳(扮演警长沙威)听上去都能让人接受。当然,曾凭借《国王的演讲》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汤姆·霍伯也功力尽显,影片开场拉纤戏“低头看,低头看”齐吼声回荡的画面、1832年巴黎起义以及沙威和冉·阿让几场追逐戏,都能看出导演出色的场面调度能力。
表演饱满激情,芳汀让人落泪
片中表演最出彩的无疑是安妮·海瑟薇演唱《I dreamed a dream》那段,她将女工芳汀对往事的苦涩追忆和对未来的绝望表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即使唱腔与专业音乐剧演员有着差距,但在优美的旋律和饱满演技的加持下,观影团成员荷尔蒙指数依旧上升,很多观众被这一镜到底的演唱感动到流泪。整部电影安妮戏份加起来不超过20分钟,但拔牙、剪短发的突破性表演和落魄的妆容依旧为其赢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休·杰克曼红遍好莱坞之前,就凭《日落大道》获得澳洲最佳歌剧演员的称号。即使这样,为演好这部音乐剧电影他依旧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无论是开场他在监狱的落魄,还是他扮演的冉·阿让被神父怜悯之后的顿悟和死之前的告白,都让只熟悉“金刚狼”角色的观众耳目一新。其他演员中,阿曼达·塞弗里德扮演的珂赛特和埃迪·雷德梅尼扮演的马瑞斯准确诠释了金童玉女的概念,萨莎·拜伦·科恩和海伦娜·伯翰·卡特扮演的德纳迪埃夫妇的插科打诨也让人佩服导演的选角成功。
《悲惨世界》观后感五
自从上个星期看了电影《悲惨世界》片段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越想越气愤,一直无法平静。
经过我的分析,他们实际上都没有错——冉阿让为了能让自己的外甥不在饥饿中死去,偷了块面包;沙威是一名警察,但他公正执法,甚至即使自己错了,也请求被法办;芳汀为了能让自己的女儿活下去,不顾一切地去赚钱。可是《悲惨世界》为什么那么悲惨,几位重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那么纠葛,却值得人深思。
首先,是职业与地位。那时的社会分为上层社会,就是贵族、市长一类的有钱人;中层社会,就是执法者和酒店老板一类的可以在社会上不算富裕却活得很滋润的人;底层社会,就是奴隶、罪犯和一些穷苦人,被人当作苦力,可以肆意打骂的对象。冉阿让和沙威都是从贫民窟出身,可是,冉阿让因为饥饿与穷,去偷了面包,然后被抓,做了20年的奴隶,出狱后被感化,成为了上层社会中的一员;而沙威却看到贫民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成为了一名警察,执法公正,却因为职业关系,一直追捕20年前只是为了活命偷了一块面包的冉阿让;而芳汀处于底层社会,被处于中层社会的酒店老板所逼迫,不得不出去赚钱,养活女儿,可最后至死也没有再见到过女儿一眼。
其次,是负面情绪与社会蛀虫。就像刚开始冉阿让认为上帝抛弃了他,社会不公,于是会去偷给他一顿饭、一个住所的牧师家的银器;就像沙威看到冉阿让这个罪犯,会由衷地感到厌恶,不喊他名字,只喊他24061号,而且都是20年过去了,还不放弃追捕这个逃犯;芳汀本来在纺织厂干得好好的,不会有后续那些事的发生,可是因为同事嫉妒他的美丽,诬赖她,使她被逐出厂,没有了收入来源,为了能够养活女儿,不顾一切地赚钱,越活越悲惨。社会上还有像酒店老板一家那样的社会蛀虫,欺骗、造假、没有人性,就是有类似这样的人长期处在社会上,杀之不尽,才会把整个社会弄得乌烟瘴气。
最后,却是上位者的态度与底层群众的不反抗。上层贵族觉得这样很舒服,天天有人在身边伺候,为你赚钱,发现不了问题的根源所在,即使发现了,也不会努力地去做出改正,会觉得这样挺好。而底层群众被压迫惯了,惧怕上层权威,没有一个呼声,组织群众反抗强权与黑暗,可想想看,底层群众的数量何其之多,如果能够有一个呼声,做到揭竿而起,我不信上层社会的优越能够持续多久,毕竟上层社会是靠底层群众的努力劳动与耕作才养活的啊!
《悲惨世界》我虽然只是看了半部影片,可这些想法与感悟却在我脑海中扎根似地存在着。
⑵ 悲惨世界歌剧观后感
《悲惨世界》与大多数音乐剧相比,它的剧情要哀伤沉重得多,也有很多严肃悲壮的歌,偶尔一两个轻松的或是悠扬的歌马上又会被铁和血的声音盖过。我本人在看《悲惨世界》之前听的都是韦伯的、比较重视曲调的音乐剧,所以当时在看十周年音乐的录象带时,反反复复在想的就是那些演员怎么能背得下来,因为在我听来很多歌曲就好像没有调一样。可是连看几次,忽然就发现其中几个歌也很有绕梁三日的本领。比如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那种不经雕琢的热情、人群所特有的热量和决心,在其他的音乐剧里很少见。
《悲惨世界》这出音乐剧,不仅在美国百老汇剧院历久不衰,也早已经世界知名。音乐剧的纯音乐形式,透过多重主题的交叉发展,把人道主义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而在歌剧中非常重要的歌词部分,则容纳了基督教精神的精华,甚至比原著还更强调信仰带给人的改变。
《悲惨世界》讲述的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下第三阶级为了自由平等而发起的战争。在现实的残酷下更是营造了一个个活鲜的角色:为自己的自由为自己的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冉阿让,一个母亲对孩子有着无限的关爱的芳汀,为革命事业洒血,对爱情热烈执着的马吕斯,等等。以及一些反面的角色,(酒店老板夫妇和沙威)也都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⑶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讲述了19世纪的法国,穷苦农民冉阿让因偷面包而入狱多年,出狱后被收留他的主教感化,冉阿让决心洗心革面,开始新生活,却一直受到铁面警官沙威锲而不舍地追捕。那么你知道《悲惨世界》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有关于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548610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1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刻枝物化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贯穿本书始终的冉阿让。年轻勤劳的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在难忍的饥饿驱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块玻璃,拿了一块面包而前后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狱后,为了报复,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诚,酣然睡在一个苦役犯旁边的卓绝胸怀,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让,使他握着铁钎的手慢慢地放了下来。于是他偷走了银器逃出了神父家。当冉阿让被抓住时,神父并没有指证他,反而又把两支银烛台给了冉阿让,并对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他决定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一个诚实、正直、仁慈博爱的人。我认为神父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后来他改名换姓,在一个城市里搞了一项工业的工艺改革,发了财,做了市长,在那里济穷救苦,大做好事。当他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时,决定帮助她,接回她的猛顷液女儿珂赛特。而冉阿让也为了救出冤枉的人,只好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让。于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为了履行对芳汀的诺言,在苦役中,他奋不顾身地从战船上空抢救了帆工,然后机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从刻薄奸诈的夫妇那里带走,并隐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让和珂赛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548611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2
冉阿让走出围困他十九年那黑暗的监狱后,他过得并不快乐。大家怀疑他,厌恶他,酒馆不让进,旅店老板亦赶他出来。长途跋涉的他,腹空乏力,却无处可去,幸好遇见慈祥的米里艾主教。善良的主教不仅给予他食物,还给他提供了舒适的客房,甚至在其偷了银碟子准备逃跑时原谅他,并赠与一对贵重的银烛台――“你再也不是坏人了,请用这些银碟子做个正正经经的人。”我终于相信,人是可以改变人的,正如主教以宽大、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让,给了他无限的希望,使他彻底悔悟,开始新的生活。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得到人民的爱戴,摇身一变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长。
还有可怜的女工――芳汀,为了自谋生活,将自己的女儿寄养在了恶棍德拿第家中。德纳第夫妇以各种理由向她索要着女儿生活必须的“费用”。这个在苦难中打滚的母亲啊,善良而单纯,为了自己的女儿,不惜卖掉最宝贵的头发和牙齿,最后连生命也献给了她。
说到善恶,主教、芳汀以及后来的冉阿让,他们都是善良的人。纵然这个世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悲惨,可他们却依然为这个世界点缀了一份温暖!
在面对贫穷潦倒、世态炎凉时,有的人会向德纳第一样,他们自私、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诱惑时,会欺骗甚至迫害他人。这样的人并不鲜见,他们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如汪精卫为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书记为了自己的贪心,放弃了集体的利益;还有美国为了石油,对伊拉克悍然发动战争……但可喜的是,现实之中,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拥有的乎巧是光明正大,无己无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战辉,他可以称得上是“爱的使者”,背父求医,带妹读书……他不求回报,他甚至在自己困难的时候去资助别人,他就是中华民族美德的继承者,我们的社会就需要这样的人!
《悲惨世界》不仅以细腻的文笔铺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最低阶层的人们的生活写照,也对爱、善与恶进行了描绘。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结尾—— “冉阿让真的死了吗?”
“不,他已经用生命竖立起了人们心中属于善良的丰碑”。
#548612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3
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种道理。”
这四句诗是《悲惨世界》的附录,“他”指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冉阿让生在布里地区的贫苦农家里,因饥饿偷面包而成为苦役犯,被判五年苦役。后因多次越狱,在苦役场呆了十九年才刑满释放。因为持黄色通行证,所以没有旅店敢留他过夜。后来,他遇上了好心的主教,受到了主教的感化立志从善。他化名为马德兰,为黑玻璃制造业取得了大进步,又当上了市长,经常帮助一些穷人。后因种.种原因,他成为了珂赛特的父亲,又因曾经犯下的罪四处躲藏。
珂赛特长大了,认识了马吕斯。最后他们结了婚。因为冉阿让告知了马吕斯他的真实身份,冉阿让只能从此离开珂赛特。卑鄙下流的德纳第企图告发冉阿让,却刚好成全了冉阿让的高大形象。知道真相后,珂赛特和马吕斯急切看望冉阿让,却成了最后的见面。
这本书看完后,我哭了。是冉阿让感动了我。原来,人是那么伟大、勇敢、宽容、坚强。居然在那么黑暗的社会里,有如此善良的人。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与接触的人的不同罢了。其实,人并没有好坏之分,难道可以因为冉阿让偷了一块儿面包就说他是坏人吗?不对,这不是他的错,只因当时社会的黑暗。难道可以因为德纳第救了彭迈西上校就说他是好人吗?不对,德纳第是自私的,只因搜索死人身上的财物,碰巧救了彭迈西上校。
冉阿让,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永远都不会磨灭。冉阿让,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叫彼埃尔莫。《《悲惨世界》读后感》
#548613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4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着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
虽然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相抗衡的人——冉阿让。也许正是他的博爱、宽容及其高尚的灵魂,又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
在他25岁时,就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而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但他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一个苦役犯的伟大!
每个人都有爱。但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到处访贫问苦。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
#548614 电影悲惨世界观后感5
读完《悲惨世界》这本书,觉得这本书非常好,把它介绍给大家。主人翁冉阿因为偷一块面包而被判了19年的苦役,他出狱后,受一位主教的感化,化名为马德兰。查得。克莫,从此他立地成佛、处处行善,关心穷人,为贫苦人打抱不平,结交了很多贫民朋友,马吕斯。芳汀、玛赛特等穷苦人,在这期间,他为保护穷苦人的利益,与警察沙威发生过数次冲突,几经厄运,最后被迫在孤独中死去。
让我感兴趣的是第二章奇怪的客人,主要讲了冉阿被旅店赶出来后,在一位善良的老婆婆的引导下,来到了主教,主教用丰盛的晚餐和舒服的床款待了他,
可是他半夜起来,把主教家的银餐具全部偷走,当警察把它抓起来时,主教主却谎称银餐具是他的一个远方亲戚偷走并且送给了他。
我敬佩住教主那颗宽宏大度的心,尽管在那种封建旧社会、旧制度的残酷迫害下,没有贫民百姓的好日子,可是善良、正气的主教主用他那颗善良的心感化了遭受贫穷的冉阿。这本书也揭露了外国封建社会的黑暗。